當前位置:首頁 » 報價大全 » 為什麼政府要干涉國際貿易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為什麼政府要干涉國際貿易

發布時間: 2023-05-28 20:53:34

1、為什麼許多國家對國際貿易施加限制,即使國際貿易可以獲益

綠色貿易壁壘,也稱環境壁壘、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中,一國以保護環境、維護人類健康為由,通過立法和制訂強制性的技術法規,對國外商品進行准入限制的貿易措施。它主要通過技術標准、衛生檢疫標准、商品包裝和標簽等規定來強制性實施,其內容涉及產品研製、開發、生產、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再利用等整個過程有無採取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綠色貿易壁壘始於20世紀80年代,近年來大有盛行趨勢。 綠色貿易壁壘作為一種非關稅壁壘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開始興起於各國,其實質上是發達國家借環境保護之名,依賴其技術和環保水平,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嚴格的強制性的技術、環境標准,將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商品拒之門外。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浙江的外貿出口再創佳績。然而,出口持續快速增長的背後,卻潛伏著一個巨大的隱患——國際貿易壁壘。浙江是一個出口大省,出口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較大份額,技術水平低,出口市場過於集中,各類企業又盲目擴大出口,導致浙江成為了我國面臨綠色貿易壁壘最多的省份之一。因此,面對日益增多的綠色貿易壁壘,浙江企業需要積極思考原因並採取有效的對策以減少損失。 一、綠色貿易壁壘興起的原因 所謂綠色貿易壁壘是指進口國以保護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為由,對來自國外的產品實施苛刻的標准,以限制甚至禁止進口的手段和措施。綠色貿易壁壘形成和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世界環境的惡化引起人類價值觀念的變化。 隨著工業化的加速,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和污染變得日益突出,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的思維方式,消費行為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變化,注重生活質量、營造綠色文明的新的價值觀念超越了狹隘的人類中心論;對不污染環境、人體健康無害的綠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發達國家消費者綠色價值觀的形成,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偏好,也為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和機遇。 (二)、 傳統的非關稅壁壘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 各國為使本國的「幼稚」產業得到發展,「夕陽」產業減緩衰退,使具有規模經濟的產業獲取超額利潤,都沒有放棄過貿易保護。但是,隨著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的運行,隨著關稅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受到更多的限制,傳統的貿易壁壘的運用空間也越來越小。在此種情況下,發達國家為了其自身的利益,開始尋求新的貿易保護措施。綠色貿易壁壘應運而生,成為在各國發展最快的一種貿易壁壘。 (三)、 各種綠色組織的存在及其政治影響 早在70年代,美國成立了兩個青少年環保組織,發起了保護地球生態平衡的「地球日」活動。此後,各國綠色組織紛紛成立。這些綠色組織及綠色政黨的不斷涌現,逐漸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他們的言論和行動直接影響到政府的政策和有關政黨及其領導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涯。因此,許多政黨開始把環境保護政策納入自己的政策體系,使環境問題政治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經濟和貿易領域。同時,發達國家的政府也受到國內有關產品生產商的壓力,一同促進了綠色貿易壁壘的形成。 (四)、 各國環境標準的差異 由於各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進行環境保護的能力和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各種環境問題在不同的國家的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由此決定了不同國家的環境標准參差不齊,難以協調。環境標準的不同,導致企業環保費用內在化的成本不同,直接影響到產品的生產成本,而生產成本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到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和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因此,環境標准問題就成為各國廣泛關注的一個國際性問題。 發達國家經過長期的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環境保護的意識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雖然發達國家環境標準的規定和實施非常嚴格,但對其產品競爭力的影響卻微乎其微;而對於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卻產生巨大的沖擊。因此為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的進口, 發達國家設置綠色貿易壁壘提供了借口,從而達到貿易保護的作用。 (五)、 現行國際貿易規則和協定不完善、缺乏約束力 貿易和環境問題是一個極為復雜且十分敏感的問題。長期以來各國從各自的經濟利益出發,以求在與貿易有關的環境標准方面取得有利的地位,因此,雖經過許多探討和談判,但難以達成一致意見,由此產生的有關貿易規則含義較寬, 含糊,甚至處於兩可之間。並且這些規定的彈性較大,其中一些重要的術語的含義非常不明確,例如,「武斷」、「不合理」、「變相限制」、「所必須的措施」等等,都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這就為各締約方以環境保護為名,實施綠色貿易壁壘提供了合法的借口。

2、各國政府對貿易監管的原因

貿易保護主義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是通過徵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以及採取進口許可證制、進口配額制等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出口方面則通過出口補貼、退稅等形式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陸雹上的競爭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
第三十七條為了維護對外貿易秩序,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可以自行或者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下列事項進行調查:
(一)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國際服務貿易對國內產業及其競爭力的影響;
(二)有關國家或者地區的貿易壁壘;
(三)為確定是否數悉談應當依法採取反傾銷、反補貼或者保障措施等對外貿易救濟措施,需要調查的事項;
(四)規避對外貿易救濟措施的行為;
(五)對外貿易中有關國家安全利益的事項;
(六)為執行本法第七條、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三十三條第三款的規定,需要調查的事項;
(七)其他影響對外貿易秩序,需要調查的事項。
第三十八條啟動對外貿易調查,由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發布公告。
調查可以採取書面問卷、召開聽證會、實地調查、委託調查等方式進行。
國務院薯碰對外貿易主管部門根據調查結果,提出調查報告或者作出處理裁定,並發布公告。
第三十九條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對對外貿易調查給予配合、協助。
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進行對外貿易調查,對知悉的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3、政府為什麼要干預匯市

中央銀行在進行這種干預時可採取雙管齊下的手段:

(1)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時,同時在國內債券市場上賣出或買進債券,從而使匯率變而利率不變化。例如,外匯市場上美元對日元的匯價大幅度下跌,日本中央銀行想採取支持美元拋出日元,美元成為它的儲備貨幣,而市場上日元流量增加,使日本貨幣供應量上升,而利率呈下降趨勢。為了抵消外匯買賣對國內利率的影響,日本中央銀行可在國內債券市場上拋債券,使市場上的日元流通量減少,利率下降的趨勢因此而抵消。需要指出的是,國內債券和國際債券的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銀行不改變政策的干預就越有效果,否則就沒有效果。

(2)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通過查詢匯率變化情況、發表聲明等,影響匯率的變化,達到干預的效果,它被稱為干預外匯市場的「信號反應」。中央銀行這樣做是希望外匯市場能得到這樣的信號: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將要發生變化,或者說預期中的匯率將有變化等等。一般來說,外匯市場在初次接受這些信號後總會作出反應。但是,如果中央銀行經常靠「信號效應」來干預市場,而這些信號又不全是真的,就會在市場上起到「狼來了」的效果。1978年至1979年卡特政府支持對美元的干預,經常被認為是「狼來了」信號效果的例子。而1985年西方五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的「廣場飯店聲明」立刻使美元大跌,就經常被認為是「信號效應」成功的例子。

所謂改變政策的外匯市場干預實際上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一種轉變,它是指中央銀行直接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而聽任國內貨幣供應量和利率朝有利於達到干預目標的方向變化。例如,如果馬克在外匯市場上不斷貶值,德國中央銀行為了支持馬克的匯價,它可在市場上拋外匯買馬克,由於馬克流通減少,德國貨幣供應下降,利率呈上升趨勢,人們就願意在外匯市場多保留馬克,使馬克的匯價上升。這種干預方式一般來說非常有效,代價是國內既定的貨幣政策會受到影響,是中央銀行看到本國貨幣的匯率長期偏離均衡價格時才願意採取的。

判斷中央銀行的干預是否有效,並不是看中央銀行干預的次數多少和所用的金額大小。從中央銀行干預外匯的歷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第一,如果外匯市場異常劇烈的波動是因為信息效益差、突發事件、人為投機等因素引起的,而由於這些因素對外匯市場的扭曲經常是短期的,那麼,中央銀行的干預會十分有效,或者說,中央銀行的直接干預至少可能使這種短期的扭曲提前結束。

第二,如果一國貨幣的匯率長期偏高偏低是該國的宏觀經濟水平、利率和政府貨幣政策決定的,那麼,中央銀行的干預從長期來看是無效的。而中央銀行之所以堅持進行干預,主要是可能達到以下兩個目的:首先,中央銀行的干預可緩和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跌勢或升勢,這樣可避免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對國內宏觀經濟發展的過分沖擊;其次,中央銀行的干預在短期內常會有明顯的效果,其原因是外匯市場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消化這種突然出現的政府幹預。這給予中央銀行一定的時間來重新考慮其貨幣政策或外匯政策,從而作出適當的調整。 3、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歷史發展

從1973年到現在,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經常在外匯市場上進行直接干預,其中較大的聯合干預約有5次,成功和失敗的兼而有之。對1976年—1979年美元弱勢的干預 在經過1974年至1975年的世界性經濟衰退以後,美國的經濟仍處於高通貨膨脹,高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率的處境。卡特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決定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雖然利率在上漲,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漲得更快,外匯市場因此開始不斷地拋美元,使美元的匯價一路下跌。面對美元的跌勢,卡特政府決定干預外匯市場。1978年10月底,卡特政府宣布了一項反通貨膨脹的計劃,但由於對美國未來的貨幣政策並沒有明確的表示,美元反而在外匯市場上狂瀉。面臨馬克和日元升值的巨大壓力,德國和日本兩國的中央銀行被迫進行不改變自己政策為前提的大規模干預,買美元拋本國貨幣,但收效甚微。

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目標 自從浮動匯率制推行以來,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來沒有對外匯市場採取徹底的放任自流的態度,相反,這些中央銀行始終保留相當一部分的外匯儲備,其主要目的就是對外匯市場進行直接干預。 一般來說,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的價格出現異常大的、或是朝同一方向連續幾天劇烈波動時,往往會直接介入市場,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外匯買賣,以試圖緩解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對於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原因,理論上可以有很多解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原因大致有三個。
第一,匯率的異常波動常常與國際資本流動有著必然聯系,它會導致工業生產和宏觀經濟發展出現不必要的波動,因此,穩定匯率有助於穩定國民經濟和物價。現在國際資本跨國界的流動不但規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為障礙很小。工業國家從70年代末開始放寬金融方面的規章條例,進一步為國際資本流動提供了方便。在浮動匯率制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外匯市場的價格浮動。如果大批資本流入德國,則德國馬克在外匯市場的匯價就會上升,而如果大批資本流出美國,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匯價必然下降。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人們都期待某一國貨幣的匯率會上升,資本就勢必會流向該國。

資本流動與外匯市場變化的相關性對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產業配置和物價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當一個國家的資本大量外流,導致本國貨幣匯價下跌時,或者當人們預計本國貨幣的匯價會下跌,導致資本外流時,這個國家的產業配置和物價必然出現有利於那些與對外貿易有聯系的產業的變動。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從對外貿易角度來看,可分為能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和無法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兩種。前者如製造業,生產的產品可出口和進口,後者如某些服務業,生產和消費必須在當地進行。當資本流出貨幣貶值時,能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部門的物價就會上升,如果這一部門工資的上漲速度不是同步的話,追加這一部門的生產就會變得有利可圖,出口因此也會增加,但是從國內的產業結構來看,資本就會從非貿易產業流向貿易產業。如果這是一種長期現象,該國的國民經濟比例就可能失調。因此,工業國家和中央銀行是不希望看到本國貨幣的匯價長期偏離它認為的均衡價格的。這是中央銀行在本國貨幣持續疲軟或過分堅挺時直接干預市場的原因之一。

資本流動與外匯市場變化的相關性對國民經濟的另外一個重要影響在於,大量資本流出會造成本國生產資本形成的成本上升,而大量資本流入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通貨膨脹壓力,影響長期資本投資。美國從80年代初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導致大量資本流入,美元匯價逐步上漲,而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美聯儲)在1981年和1982年間對外匯市場又徹底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西歐國家為了防止資本外流,在歐洲貨幣的匯率不斷下跌時,被迫經常直接干預外匯市場,並一再要求美聯儲協助干預。 第二,中央銀行直接干預外匯市場是為了國內外貿政策的需要。

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外匯市場的價格較低,必然有利於這個國家的出口。而出口問題在許多工業國家已是一個政治問題,它涉及到許多出口行業的就業水平、貿易保護主義情緒、選民對政府態度等許多方面。任何一個中央銀行都不希望看到本國外貿順差是由於本國貨幣的匯率太低而被其他國家抓住把柄。因此,中央銀行為這一目的而干預外匯市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4、政府為什麼干預經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等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對一直以來認為市場應該是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new-)的主流觀點是一次嚴重的打擊。此時,凱恩斯及其後面的一些追隨者提出,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市場會失靈,在失靈的時候,就需要政府幹預經濟,使得經濟走上正軌。
這是政府幹預經濟的理論基礎和歷史碼核根源,也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的;如果從政治的角度來講,政府幹預經濟,是為了維護其統治遲灶掘的合法性,製造政府作為的假象,當然,也不可否認,對於像中國這樣的政府集權國家,政府幹預所帶來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發展的福辯纖利。

5、政府為什麼要干預經濟,如何干預經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在亞洲國家和地區大多採取的是「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即所謂「東亞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政府幹預經濟的程度較深。比如,戰後的日本和韓國的經濟,就是在政府的強力指導下走上高速發展之路的。但是,東亞一些國家的政府在將本國經濟成功地推上「快車道」以後,特別是當本國經濟已發展到相當高階段時,大都沒有能夠及時主動地從一些已經可以由市場進行調節的領域中退出,從而壓制了市場機製作用的發揮,使日漸失衡的經濟結構未能得到及時調整。同時,政府的過度干預還容易帶來決策失誤,資源配置不當等問題,進而使經濟微觀主體喪失活力和主動性。就金融領域而言,政府過度干預的結果更是弊端叢生,主要會帶來以下兩方面的後果:(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其一,由於政府對銀行經營干預太多,造成貸款質量低下,不良資產嚴重。以韓國為例,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評論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像韓國那樣如此嚴重的干預銀行業務,把銀行視為政策工具之一。命令銀行必須貸款給某些信用不佳的大財團和企業」。在韓國由於企業相對容易從銀行獲取貸款,致使一些大企業投資缺乏謹慎態度,濫用資金,盲目擴張,畸形發展,結果成了效益低下的「泥足巨人」 。韓國大財團在1997年發生的金融危機中之所以紛紛倒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借錢過多,同時錢又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益。企業借錢無力歸還,致使銀行背上了解脫不掉的呆賬、壞賬包袱。(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日本雖屬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但其金融機構運作的透明度卻很低,行政干預也很大。戰後建立起來的日本金融體制是以政府為主導,這種金融體制的特點突出表現為「銀行超貸」、「企業超借」等。這種作法是與正常的金融市場運行規則相違背的。所謂「銀行超貸」,是指在政府的主導下,銀行「能貸則貸」、「不能貸的盡量想辦法貸」,結果造成不良資產膨脹。
其二,政府行政干預過度造成的另一個惡果是官商勾結,腐敗嚴重。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預銀行的經營活動。在官員和企業領導人之間形成不正常的關系。它不僅嚴重削弱了政府的調節作用,而且還導致權錢交易、人情貸款泛濫、部分官員腐敗。近年來,日本、韓國等國政府主管金融部門的官員丑聞迭出。在日本,由於從利率水平到金融商品開發均需大藏省等政府主管部門的審批認可,連大藏省內小小的課級官員對金融機構都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因此,各個金融機構莫不討好和迎合大藏省等政府主管部門。韓國官員也直接參與貸款活動,金融機構通常按照官員的「明言」和「暗示」,貸款給企業,企業再把巨額的利益輸送給這些政府官員。韓國政府的一些重要成員也往往涉及這種所謂利益輸送案。
從東亞國家的情況看,政府對企業(包括銀行)干預過多會造成上述惡果。那麼,政府在經濟生活中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東亞一些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令世人矚目,「東亞發展模式」或「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曾風靡一時。受到許多人的贊賞和推崇。然而,正當人們為「東亞發展模式」大唱贊歌之時,卻爆發了始自東南亞自家的金融危機。於是,國際上又有一些人對「東亞發展模式」產生了懷疑,不少人尤其是一些西方學者和傳媒群起而貶之。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如何看待「東亞發展模式」成了人們爭論的一個話題。爭論的焦點,就是如何認識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問題。
筆者認為,我們說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過度有弊端,並不等於不要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不能走另一個極端。現代經濟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政府注重對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宏觀干預,關鍵要看政府是怎樣進行干預,即如何發揮作用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政策和法規,根據發展戰略的需要,為企業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引導企業按「游戲規則」在競爭中發展,而不能去插手應當由企業(包括銀行)自行處理的具體經營活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國家的宏觀調控要「靠邊站」,實際上市場經濟並不排斥計劃,也不拒絕宏觀調控。市場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的一面,必須通過國家(政府)對市場活動的正確引導和有效調控,加以彌補和克服。
早在19世紀後期,馬克思在《資本淪》第三卷中就曾經指出:「股份公司的發展,在一定部門中造成壟斷,因而要求國家的干預」。到了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出現之後,西方國家的政府更明顯地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控制,並形成了一套以總需求管理為核心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戰後至70年代中期,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經濟學界占據了主流學派的位置。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凱恩斯所倡導的國家干預經濟政策為西方國家所普遍採用,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來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70年代末特別是80年代,在西方國家的經濟領域里,盡管曾颳起一陣自由主義的風,向保守主義管理型式轉變成為時尚,這種思潮崇尚私有制和市場機制,反對國有制和國家干預。但是,進入90年代後,西方國家經濟風向有變,主要西方工業國家又重新開始颳起「國家干預經濟」的風了。國家干預現已在西方國家經濟運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當今西方國家已不復存在那種沒有政府調控和干預的自由主義。現代西方國家是兩手抓,即是依靠「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和「看得見的手」一宏觀調控,來推動經濟發展的。
事實證明,某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國家,在市場發育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在其「經濟騰飛」的一定階段,政府引導和干預經濟是必要的,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但是,政府的干預要有個「度」,應當注意干預經濟的方式和程度。政府要重視規范自身的行為,與企業保持二定的「距離」,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放手讓企業(包括銀行)自主經營。東亞發展模式中政府幹預過度的經驗教訓,值得引以為戒。

6、政府對國際貿易進行干預或限制的目的是什麼。

政府對國際貿易進行干預或限制的目的主要是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國外競爭者的損害,維持本國的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7、經濟學作業:政府為什麼要干預市場?說明理由

標准答案:對於微觀經濟學來說,市場機制如同看不見的手,可以自動的調節,使得經濟始終是有效率的。但是,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會導致市場失靈,從而使得經濟缺乏效率。而這些是喚跡伏僅僅通過市場機制本身是不能解決的,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
對於宏觀經濟,凱恩斯主義認為,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經濟社會存在失業,產出水平不可能處在充分就業水平,也就是IS-LM的均衡點不一定是充分就業的均衡點,而市場自動調節只可能保證經濟處於IS-LM的均衡點,但不能保證和攜實在充分就業水平上。因此,需州燃要政府對宏觀經濟進行必要的干預,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得IS-LM的均衡點處於充分就業狀態。

8、政府為什麼干預經濟

法律分析:經濟生活不僅僅都是市場行為,政府在經濟生活中起著制定政策、計劃,宏觀調控等一系列作用。政府為了促進市場發育、規范市場運行,對社會經濟總體的調節與控制。宏觀調控的過程是國家依據市場經濟的一系列規律,實現總量平衡,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所以國家每年都會根據外部環境,結合中國國情,對經濟增長率制定合理的規劃和安排,如經濟增長率物敬保持在6.5%之間,合理調整經濟結構。近年來銀螞凳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進行關停整合就是例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

第一條 為了發展對外貿易,維護對外貿易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對外貿易,是指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和國際服務貿易。

第三條 國務院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依照本法主管全國鋒旅對外貿易工作。

第四條 國家實行統一的對外貿易制度,依法維護公平的、自由的對外貿易秩序。

國家鼓勵發展對外貿易,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保障對外貿易經營者的經營自主權。

9、發達國家為什麼干涉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最大的好處就是采購低於本國價格的產品。發達國家干預貿易一來是為了保護本國產品,延伸就是保證國民工作機會。如果進口的產品影響到本國產品銷售,勢必會對本國生產行業造成重創,從而造成國民失業。

10、說明各國政府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

【答案】:(1)對外貿易政策的含義
對外貿易政策是指一國政府在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總目標下,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對對外貿易活動進行有組織的管理和調節的行為。對外貿易政策是一國經濟政策體系與對外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政府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
①促進出口,衡運好增加國民財富。早期重商主義者認為,只有貨幣才是財富,他們追求的目的是牟取對外貿易順差。雖然這種觀點已經遭到了很多的非議,在現實中也行不通,但是出口的確可以帶來巨大的財富,已經成為一國經濟得以增長的發動機。所以,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以無視貿易的存在,都必須採取各種不同的政策來促進出口。
②通過制定對外貿易政策以適應自身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任何一屆政府的上台都需要制定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例咐鉛如,採取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國家,就會制定較為開放和自由式的政策,對外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越是重要,它就越會主張在世界范圍內實行競爭和合作,加速自己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相反,採取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國家則對世界范圍內的貿易競爭和合作缺乏緊迫感,不僅如此,為了保護本國產業的成長,它們還往往採取較為強硬的貿易保護政策。
③通過制定對外貿易政策加速一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採用較為保護的貿易政策,可以保護傳統工業免遭國外同類產業先進力量的沖擊,促進幼稚悄培工業的發展,從而保證自己的經濟與產業結構更加的合理。一旦這種過渡得以完成,一國往往會採用自由貿易,通過這種政策轉變來獲得更多的外部市場。
④作為協調各利益集團的工具。不同對外貿易政策對本國不同利益集團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採用自由貿易政策則有利於出口集團、進出口貿易商和消費者,但不利於進口競爭集團。
⑤作為調整與其他國家關系的工具。一般情況下,一國往往對那些政治外交關系友好、經濟上不與自身構成威脅的國家開放國內市場,擴大商品與技術的出口;而對那些政治上或經濟上的敵對國家,則傾向於採用保護貿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