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報價大全 » 國際貿易銳減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國際貿易銳減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3-05-28 08:56:46

1、影響國際貿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

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

(1)國際貿易銳減什麼原因擴展資料: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范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並無不同,但由於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2、世界各地區貿易發展不平衡的主要三個主要原因是什麼?

國際貿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經濟差距 21世紀初的前5年,國際貿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將進一步拉開不同類型國家間的經濟差距。下述幾個方面的狀況可能在未來5年裡繼續存在。 (1)發達國家仍將占據國際貿易的主導地位。 (2)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呈下降趨勢,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參加到國際貿易中來,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在增加;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所佔份額下降,並不意味著發達國家主導地位的喪失。 (3)發展中國家內部將進一步拉開差距。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重要的貿易國,在經濟發展上更接近於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基本上仍處於原料提供國和製成品銷售市場的地位。 這些國家由於處在國際生產與分工體系的最底層,受到種種國際、國內因素的限制,因此,從國際貿易的發展中獲得的利益將是有限的,經濟可能繼續處於低水平狀態。 (四)跨國公司、區域經濟合作對國際貿易的推動 國際貿易發展中,服務貿易將會有很大發展,在整個貿易中的比重將顯著加強,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約1/5強,上升到21世紀初的1/3以上。服務貿易、技術貿易與商品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力,在下世紀初的國際貿易中,必定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區域經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對貿易的推動也將是十分明顯的。無論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還是亞歐經濟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合作,其目標都是推動區內相互貿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歐、日本、東亞和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將保持世界主要市場或重要市場的地位。這是同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聯系在一起的。 (五)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變化 (1)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即銀行貸款、證券投資和直接投資。21世紀初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變化,是證券投資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方式,這是信息革命推動下,金融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另外,國際直接投資在下世紀初,仍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形式,但投資的方式將有很大變化,對各國經濟的影響十分顯著。 (2)未來幾年國際資本的流向仍然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也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輸出國。一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投資的重要吸收國。原因是這部分國家在下世紀初,將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自由化和私營化將進一步發展。 (3)伴隨國際直接投資在21世紀的擴張,投資部門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即從初級產業、資源加工型產業轉而投向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將進一步趨向於採用兼並與收購。 (4)跨國共購繼續成為外國直接投資(下文簡稱FDI)的重要方式。東道國吸引投資的目的是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而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目的則是為了在國際間增強競爭力,兩者之間必須進行協調。從國際間的情況來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關鍵在於能否採取適應跨國公司的政策。據聯合國貿發會議《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1998年全世界有60個國家對145項涉及外國直接投資的法規進行了修改,其中136項(占總數的94%)的修改是為了給FDI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21世紀前15年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 (-)世界經濟的調整完成,進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期 在經濟全球化的強有力推動下,世界經濟調整的完成,將使各國按照比較利益原則參與國際分工,在更大范圍內追求要素的最佳組合。整個世界經濟將進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時期。 (1)始於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性經濟調整將推動各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特別是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推動者的發達國家以及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因利用了這次經濟調整的契機,不同程度地將高科技、信息和知識作為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所以其發展將是很迅速的。因此,下一個世紀前15年內,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源於高科技,信息和知識在投資、貿易和生產等領域的高度應用。 (2)下一輪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會繼續加劇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對於「邊緣化」國家來說,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擴大。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1971年制訂了最初的最不發達國家標准,到1994年進行了5次修訂。伴隨著每一次修訂,最不發達國家的數量也在增加。按照1994年的標准,到1994年底全世界共有48個最不發達國家(1971年時有25個),分布在非洲(33國)、亞洲(9國)、美洲(1國)和大洋洲(5國)。 上述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是未來15年裡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不穩定因素。消除貧困,緩和不平衡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貿易自由化成為基本潮流,但仍有變數存在 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的區域經濟合作,在未來15年裡將形成機制化。不僅區域經濟合作圈內部,貿易壁壘將極大地降低甚至基本消除,而且區域經濟合作圈相互之間的貿易自由化也將得到極大發展。貿易自由化成為不可逆轉的基本潮流。 在貿易自由化潮流下,發達國家是主要獲利者。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自由化不啻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本國市場與本國工業將受到發達國家資本強有力的沖擊。 從總體趨勢上說,貿易自由化不可逆轉,各國間的貿易因此將得到迅速發展。但應當指出,一些國家為了本國的國家利益,將會製造出一些新的貿易壁壘,從而對貿易自由化形成障礙。當發展中國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還未來得及處理如何將其國內經濟政策適應世貿組織的多邊貿易體制規則這類嚴肅問題的時候,發達國家已把更多的新議題,列入世貿組織新的議事日程中去了,使這些國家面臨嚴峻的國際環境。例如,貿易與環境保護,貿易與勞工標准以及貿易與競爭政策等等類似的「新貿易問題」,都已列入了世貿組織的談判議程。這些問題以抵制「生態傾銷」、「社會傾銷」及「不公平競爭」為借口,必然會給21世紀的國際貿易帶來新的障礙,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帶來阻力,從而也給未來的多邊貿易體制帶來幾多變數。 (三)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在各國進出口貿易中將占很大比重 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主要是建立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科技產業日益成為產業結構的中堅,高新技術產品將不斷涌現並成為未來15年內重要的貿易內容。世界銀行《1998/99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幾乎所有的經合組織成員,高科技產業在製造業總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在出口中的增加相當顯著。 近年來美國的經濟增長中有2/3來源於美國發展最快的信息技術產業。美國信息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已佔出口的總額的40%,下一世紀這個比例還將有更大的增加。這種變化在其他國家亦是如此。以中國為例,高新技術產業今後幾年內也將保持高速增長,據估計全社會電子信息產品市場規模在2000年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2010年可能達到6萬億人民幣。中國將成為世界電子信息業的強國和全球最大的電子市場之一。 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和出口的增加,不僅提高了人類生活質量,而且,其產品生產的擴大會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急劇地降低生產成本,並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形成嚴峻挑戰,同時也是一個發展機遇。 (四)國際貿易的變化趨勢 (1)綠色貿易成為主流。將在未來獲得長足發展的知識經濟,可以說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這與傳統工業不同,傳統工業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因而不考慮或很少考慮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未來15年裡,生產、貿易和消費的觀念將發生很大變化。高技術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將遵循一種新的指導思想,即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富裕自然資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因此知識經濟下的生產更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配合。在此基礎上,綠色消費將成為潮流,綠色貿易將順應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而得到極大發展。 (2)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推動力量。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十年的奮斗,一些發展中國家(地區)在邁向工業化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其經濟結構正在迅速與發達國家趨同,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將發揮重要作用。1995年7月的第28屆東盟外長會議表示,與會各國將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屆時將出現一個約4.7億人口的大市場。盡管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東盟受到沉重打擊,但從目前情況看,東盟已從打擊中復甦,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時也必定是貿易大國爭奪的重要市場。 雖然上述發展中國家(地區)不可能與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同等地位,但新的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大大促進其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逐步發展,一部分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必定會成為未來國際貿易重要的推動力量。 (五)資本將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經過對90年代兩次重大金融危機(墨西哥危機與亞洲危機)的反思,各國的金融改革將逐步完成,從而有利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促進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以高科技、信息、知識為內容的國際分工,也將促進資本在國際間的快速流動。資本在全球各地的快速流動,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遠遠超出20世紀。未來15年裡,歐元可望確立其國際貨幣的地位,並同美元、日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3、日本外匯儲備銳減540億,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日本政府無法逃避誤解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延遲調整機制的責任。日本國內銀行和金融市場鼓勵大氣投機,提供低息貸款貸款審查的充分性和日本其他嚴重的經濟危機帶來了強大的動力。

多年來,當利率從2%調整到3.25%時,強硬的日本央行行長呼籲打破泡沫並將利率提高到4.25%,人們突然感到困惑和缺乏對日本經濟前景的滿意,當許多經濟投機者拋售股票時,一塊石頭引發了成千上萬人的強烈拋售浪潮,日本股市下跌,導致股價急劇下跌在債券和房地產市場的價值方面,由於債權銀行強烈敦促債務公司和個人投機者增加保證金或償還貸款,只有債務人才能使用股票和房地產作為抵押品,抵押貸款價值下降。大型銀行,許多中小型銀行紛紛破產,一種項目融資形式受到嚴重威脅,許多公司破產,日本經濟似乎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惡性循環在日本,對日本金融業的破壞幾乎是最大的。日本經濟危機的崩潰導致人們睡了20年。

日本政府幹預外匯長達24年之久,有什麼信息首先揭示了日本面纖陵仿臨著無法通過公共政策控制的高通脹壓汪扮力,其次,日本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外匯,所以是時候使用了,此外,日本和美國的大部分外匯儲備都是損失,因此需要及時解決,日本准備通過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美元來促進日本的金融穩定,日本也准備通過調整政策來穩定日本的金融安全。他從以下五個方面解釋了日本政府對24年來外匯干預的分析,揭示了這些信息。

首先,日本面臨著毀纖無法通過公共政策控制的高通脹壓力,在日本,許多人正遭受高通脹壓力,這使日本人民不那麼幸福。

4、中美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一、中美貿易逆差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場的需求因素
(1)
中美市場需求結構不同。人們的消費選擇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關,兩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導致兩國居民的需求結構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2)
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國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卻屬於高檔產品。由於中國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較低,中國市場能夠形成購買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2.重要原因是美對華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對華出口管制是一把「雙刃劍」,出口管制政策在對美國工業產生危害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導致對中國出口下降。
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產業轉移所導致
自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把其在國內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後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加工貿易格局。亞太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得美國減少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增加了從中國的進口,從而韓、日等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呈下降態勢,中美順差連年攀升。
4.中美貿易逆差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對美國的大量順差來自貨物貿易。而美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是世界服務貿易最發達的國家,提供的服務以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
5.對華的直接投資掩蓋中美貿易逆差
隨著美國對華市場投資的不斷向縱深發展,通過在華投資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國直接對華出口將會造成美國對華出口數額的進一步減少。美國跨國公司把原本由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並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逆差」。
6.統計方式的不同誇大雙邊貿易的不平衡
在統計原則和統計方法上,中美雙方應該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雙方在貿易統計數據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美國統計的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要遠遠大於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而且之間的差額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

5、影響國際貿易的理論因素有那些?

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受到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中緯度地區氣候適中,沿海地區交通方便,對發展國際貿易有利。高緯度地區氣候嚴寒,內陸山區交通閉塞,則對發展國際貿易不利。日本以「貿易立國」,這與它的島國位置有關。另外,鄰國之間有利於發展雙邊貿易。

2、自然資源。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種類和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該國國際貿易中的初級產品構成。如扎伊爾有「中非寶石」之稱,在全國出口商品中,礦產品佔70%~80%。

3、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美國、日本和歐洲聯盟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佔了一半,而這些國家的人口只佔世界約1/7。發展中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對外貿易額也相對少得多。

4、政治因素。世界各國的政治關系,一個國家的政策對國際貿易也有很大的影響。海灣戰爭後伊拉克石油出口銳減,就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6、為什麼去年出口貿易額比今年少很多?

盡管去年疫情嚴重,但是因為中國歷戚政府出台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比如減稅降費、財政支持等,這些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全球疫情導致國際貿易額銳減,進出口企業失去了部分外部競爭對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他們的生意。除此之外,由於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斷裂,許多國內廠商順勢趕上「二次創業」的浪潮,做出了優秀的產品和服務,也成功實現了市場轉型和品牌升級。
但這一年之後,隨著全球疫苗接種率的提升,國際貿易逐漸恢復,進出口企業又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除了槐轎前幾年的勞動力成本,在這一年增加的運輸、采購及其他成本進一步加劇了出口商的困境,而在資金鏈問題上,一些企業也開始面臨較大的壓力。不僅如此,2021年前三個季度,不少行業面臨緊張的原材料短缺和物流延誤,原材料價格不斷鉛爛肆上漲,而貨物運輸效率低下更是成為了企業們的普遍痛點。
因此,在這個時期,企業需要更加註重市場調研、產品優化和服務升級,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企業也需要積極應對政策的變化,尋找國內外的新市場,制定更加合理的物流方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生產技術,將產業鏈向上擴展,盡可能地將產品流通時間縮短。以上是本人的淺見,僅供參考,謝謝!

7、2012年以來,受國際市場疲軟的影響,對外貿易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1、從需求方面,國外市場的需求疲軟直接造成對外貿易增速下滑。
2、從自身內部講,人民幣升值,造成產品競爭力下降。
3、國內通脹,造成各項成本增加,出口企業無利潤。

8、影響國際貿易的理論因素有那些?

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受到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中緯度地區氣候適中,沿海地區交通方便,對發展國際貿易有利。高緯度地區氣候嚴寒,內陸山區交通閉塞,則對發展國際貿易不利。日本以「貿易立國」,這與它的島國位置有關。另外,鄰國之間有利於發展雙邊貿易。

2、自然資源。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種類和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該國國際貿易中的初級產品構成。如扎伊爾有「中非寶石」之稱,在全國出口商品中,礦產品佔70%~80%。

3、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美國、日本和歐洲聯盟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佔了一半,而這些國家的人口只佔世界約1/7。發展中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對外貿易額也相對少得多。

4、政治因素。世界各國的政治關系,一個國家的政策對國際貿易也有很大的影響。海灣戰爭後伊拉克石油出口銳減,就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9、對中國進出口貿易不利因素有哪些?

出口:科學技術水平、加工工藝水平、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產品質量、從業人員素質、世界性經濟危機導致的外需下降、貿易保護主義導致的貿易和技術壁壘、人民幣升值導致的產品競爭力下降、匯率頻繁變動導致的匯率風險、國內經濟和金融政策及環境的變化、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影響。
進口:有關國家的禁購限購政策、有關商家的貨源或價格壟斷、國內需求不足、人民幣貶值帶來的進口成不增加、匯率頻繁波動導致的匯率風險、國內進口貿易政策的變化以及雙邊政治關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