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今後的發展的對策研究
一、浙江省加工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滯後的原因 當前,浙江省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 企業自主增長能力日益增強,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良好, 加工製造能力較強,在經濟全球化、國際產業轉移 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的趨勢下, 浙江省加工貿易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但與廣東、 江蘇及上海等省市相比,浙江省加工貿易的發展仍存在著諸多問題。 認清浙江加 工貿易發展滯後的原因及問題,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才能使浙江對外貿易健康穩定發展。 (一)浙江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 1 加工貿易發展規模偏小和比重較低。近年來, 浙江省的外貿出口規模持續擴大,2005年, 全省出口已達768.0億美元,與上年同比增長了 32.0%,遠遠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但從貿易方式看, 支持浙江省出口貿易持續增長的主要是一般貿易出口。 加工貿易無論是整體規模還是發展速度,與全國和 沿海省市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2004年, 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額躍上百億美元, 但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只有19.3%;從全國來看, 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 額的比重為53.3%。浙江省與全國相比,相差34個百分點; 與沿海省市相比, 2004年浙江省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僅占廣東省的7.7%, 江蘇省的 19.7%,上海市的26.2%,還遠遠落後於山東、 福建和天津等三省市。從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外貿出口額的比重來看, 沿海8省市平均為54.3%,而浙江 省僅佔19.3%,與廣東省相比相差了近67個百分點。可見, 浙江省的加工貿易發展不僅規模明顯偏小, 而且加工貿易占外貿出口的比重也明顯偏低。 2 利用外資較其它省份落後, 制約了加工貿易經營主體的發展。 我國加工貿易的經營主體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 而浙江省由於利用外資規模落後於廣 東、江蘇、上海等省市,從而制約了加工貿易經營主體的發展。 而內資企業由於對加工貿易缺乏認識和了解, 涉及的審批管理部門較多,經營風險較大,開展加工貿 易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浙江省加工貿易的發展。 3 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層次較低, 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質量檔次不高。 當今國際加工貿易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國外跨國公司, 我國企業主要是作為跨國 公司國際產業鏈中的一分子,為其開展加工或組裝業務。 加工貿易涉及的行業主要是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 專用設備等高技術產品和中高檔日用消費品。近年 來,浙江省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但傳統產業還大量存在,產品檔次不高。 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產品所佔份額最大的是機電產品與紡織品,屬 於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僅有的部分高科技、 深加工產品也存在加工過程短、增值率低的問題, 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量的設備和中間投入品都要從國外進 口。從總的情況來看,加工貿易產業層次不高,產品檔次較低。 在機電產品中,粗加工、技術含量低、 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項目占相當大的比重,高附加值、高技 術含量、高創匯的加工貿易項目相對較少, 一些高科技產品多以簡單加工組裝為主, 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裝配環節。 4 出口市場相對集中,抗風險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浙江省前十位國家和地區的加工貿易額佔了加工貿易總額的72. 2%。2005年,浙江省加 工貿易額超過10億美元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美國、台灣、 韓國、德國、香港。 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加工貿易額佔了浙江省加工貿易總額的62.8% 。近年來, 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市場日趨多元化, 但是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歐洲。非洲和拉美市場開發潛力大, 出口市場較集中,抗風險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5 加工貿易企業結構不盡合理。 浙江省加工貿易企業以外商獨資企業與中外合資企業為主, 2005年,這兩種類型的企業加工貿易額佔了浙江省加 工貿易總額的73.98%, 而浙江省較為發達的民營企業加工貿易所佔比重僅為16.07%。 據統計,2005年,浙江省加工貿易增值率已達到 100.31%,其中,民營企業平均增值率為151.04%, 三資企業平均增值率為97.36%,而國有企業增值率只有56. 74%。可見,民營企業從事 加工貿易比重偏低,不利於浙江省加工貿易的更快發展。 6 現有加工貿易企業大多從事簡單加工裝配, 參與全球化競爭的能力不強。 現有加工貿易企業核心技術研究開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仍然偏低, 高附 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加工貿易項目相對較少, 加工貿易產品科技含量低,檔次不高, 很難打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體系。目前所開展的加工貿易中, 主要是為 一些中小采購商做一些零散的加工定單,加工層次低、規模小, 所用原料大都可用國內同類產品替代。所以,除非客戶要求, 企業大都傾向於採用一般貿易。 (二)浙江省加工貿易發展滯後的原因 1 政府政策引導力度不夠, 企業缺乏開展加工貿易的主動性。廣東、 蘇南等沿海地區對加工貿易極為重視。 廣東省政府為加工貿易企業與海關的聯網 劃撥專項資金, 並鼓勵低技術含量的加工貿易進一步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 廣東本身則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製造。廣東、 江蘇兩省政府注重拓寬高新技術企業的融 資渠道,簡化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通關手續, 並落實進口關鍵設備零部件和軟體技術的免徵關稅和增值稅待遇, 落實高新技術產品的除扣退稅待遇,促進了廣 東、江蘇加工貿易的升級換代。相比之下, 浙江省政府部門對加工貿易的重視度不夠, 所採取的鼓勵措施有失偏頗, 如以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額作為獎勵其發展的指 標,致使每年獲得獎勵的企業僅僅是少數幾家, 而國有企業和大量的民營企業很少獲得此種獎勵, 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這些企業開展加工貿易的積極性。 2 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相對落後是制約加工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 與廣東、江蘇等沿海省市相比, 浙江實際利用外資一直處於落後狀態,2005 年,實際利用外資額僅為廣東的64.46%,江蘇的58.59% 。從2004年開始,利用外資快速增長,並首次超過上海, 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額為 77 23億美元,超過上海8 73億美元。 加工貿易經營主體是外商投資企業, 利用外資的落後直接導致加工貿易發展的滯後。 3 現有的工業產業結構不利於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浙江工業以輕工藝、紡織服裝、機電、化工等加工工業為主, 開展加工貿易業務的勞動密集型產 品比例過高,增值率和創匯率較低,上規模、 上檔次的工業企業較少,不利於高新技術產業到浙江落戶。據統計, 世界500強企業有400多家到我國設立研發中 心,而在浙江境內的僅有54家,不利於浙江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4 加工產品多採取貼牌生產和租用外國品牌,加工貿易獲利很小。 目前,浙江省加工貿易企業大多從事產品加工製造, 企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仍然 偏低,有的加工貿易企業雖然在產品開發上沒有什麼問題, 但由於缺乏國際市場的行銷能力, 只能為跨國公司貼牌生產和租用外國品牌, 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仍處於下 端,加工貿易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二、浙江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目標與對策 改變浙江外貿依存度過高的現狀及優化產業結構, 需要對加工貿易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 業轉移的重大機遇,為浙江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供了外部條件。 浙江作為長三角的南翼, 在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中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 也為加工貿易 轉型升級提供了內部條件。 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探索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 (一)浙江加工貿易的目標定位 加工貿易的發展戰略是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目標定位將影響著整個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向。當前,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根本目 標就是進一步提高加工貿易的質量和水平, 使其有利於通過國內外資源優勢的轉換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和增強產 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增加就業和緩解國內結構性 矛盾,有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根據以上基本原則, 浙江加工貿易的具體目標定位如下: 1 出口效益作為加工貿易努力實現的首要目標。 在當前浙江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 將出口效益而不是創匯數額作為加 工貿易的首要目標是可能的。雖然將加工貿易由「數量型」轉變為「 效益型」的這一過程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影響外貿出口數額的增長, 但這是必要的環節,也是解 決問題的關鍵。 2 實現由傳統加工貿易向現代加工貿易的轉變。 面對浙江加工貿易的現狀及國際國內環境, 實現由傳統加工貿易向現代加工貿易的轉變已成為浙江加 工貿易發展的根本出路,是浙江加工貿易戰略目標定位的重點。 首先,要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新機遇,積極發展資本密集型、 技術和知識密集型加工貿易,提高加工 貿易的技術檔次, 使浙江的高技術產品加工貿易額比重實現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 要實現加工貿易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長加工貿易的加工鏈條, 提高加工貿易產 品附加值。再次,要結合西部開發戰略和我國的地區經濟布局, 把部分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加工貿易產業向廣大中西部地區轉移, 浙江則從事高新技術產品製造,以打 造浙江先進製造業基地。 3 增強加工貿易與省內產業的關聯度, 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加工貿易同省內產業結構的關系屬於商品流通和生產的關系,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實現 由傳統加工貿易向現代加工貿易轉變的過程中, 還要充分重視加工貿易與省內產業政策的結合, 以帶動省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充分借鑒國外經驗和 廣東、蘇南等先進地區的經驗, 將加工貿易與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 這不但可以使浙江得到靜態的國際比較利益, 還可以得到動態型的比較利益。 4 加強對加工貿易的監管。 雖然浙江加工貿易僅占對外貿易的1/5強, 但是其加工貿易發展潛力很大。由於加工貿易企業分布范圍廣, 監管部門 多,政策協調不力,加工貿易監管混亂,致使加工貿易「飛料走私」 問題嚴重。因此,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加工貿易的監管, 取消過多的政策優惠,使加 工貿易在規范的政策體制下增強自身對國際市場的應變能力, 促使它向高層次、高水平的現代加工貿易方向發展。 (二)浙江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 政府層面: 1 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加工貿易管理體系。 原有加工貿易管理方式已不適應新形勢下的加工貿易企業, 尤其是IT企業「訂單網路化、物流全球化、生 產零庫存」及其產品「市場變化快、技術更新快、生產周期短」 等特點帶來的新經營方式與傳統監管方式產生的矛盾日益凸現。 因而,完善現有加工貿易的審批、監 管模式勢在必行。應根據各部門職能,理順管理和審批程序, 減少審批環節,避免重復審批,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為加工貿易提供優質服務,促進加工貿易持續、健 康和快速發展。 省內各級政府都應把發展加工貿易作為對外開的重要工作來抓, 政府各職能部門要目標一致、步調統一, 構建高效的加工貿易工作體系;推進聯網監 管進程,擴大聯網監管范圍;強化風險管理,加大監控力度;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採用高科技手段, 對加工貿易全過程實施電子網路管理。 2 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浙江省在利用外資方面相對於其經濟總量要較弱, 在引進外資的總量上落後於廣東、江蘇、上海等省市。 由於加工貿易的主體是外商投資企業, 而浙江在引進外資方面相對落後, 進而決定了浙江省加工貿易總量和比重的偏低。 浙江省應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提升省內產 業配套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特別是將引進技術含量高、 規模大的外商投資企業作為開拓加工貿易新局面的重要力量, 注重引進大型跨國公司向浙江省轉移附加 值高的加工製造環節、服務外包業務,建立技術研發機構, 鼓勵外資通過組建合資企業、合作生產、 聯合製造等方式向浙江省轉移先進技術。通過利用優質外資促進 加工貿易在數量上的增長和結構上的升級。 3 獎勵政策與懲罰政策並舉。 根據國家產業引導政策及加工貿易產業准入標准和加工貿易分類標准 ,以企業經營規模、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出口產 品的附加值、加工生產的環保標准作為衡量指標, 每年評選出達標企業10家左右,獎勵達標的加工貿易企業200~ 500萬元,通過獎勵政策,有效地將資金和 其他資源引入到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 從而有力地促進浙江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實施獎勵、 優惠政策的同時,對屬於國家禁止類產品的加工貿易企業關停並 轉,如加工產品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飲料、 木製傢具、礦砂等產品的加工貿易;限制部分紡織品、鞋類、 塑料製品等產品的加工貿易。 產業層面: 1 要處理好轉型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 要通過對加工貿易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 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增強省內配套能力, 釋放加工貿易的輻射能力和聚集效應,打造浙江先進製造業基地。 2 加強產業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引導。 對於加工貿易來說, 浙江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盡快使其介入到國際化生產鏈條中附加值較大 、科技含量較高的一 環,對此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將有明顯的效果。浙江應根據國家《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 產品和技術目錄》,結合本省實際鼓 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此外, 制定科技含量不等的特定生產工序標准, 對符合標準的加工貿易產品、 零部件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的優惠方面予以區別對待,引導外 商將加工貿易中的高科技環節放在浙江境內, 以提高加工貿易的科技含量。 3 加強政策調控,建立產業評估機制。 要在國家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環境下, 把發展加工貿易與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結合起來,強化產 業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引導,建立產業評估機制。為此, 可由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對加工貿易項目進行綜合評審, 對一些加工程度不高、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特別是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污染環境的項目, 應實施禁止或限制政策,從而逐步優化加工貿易進出口商品結構。 通過鼓勵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貿易產品 的加工程度,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條。在擴大出口、 吸引外資的同時, 鼓勵和扶持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國外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 企業提供加工配套,鼓 勵包括民營中小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 系和全球采購體系, 發揮其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利用外資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加工貿易企業層面: 1 民營企業應培育自身成為加工貿易的經營主體。 能否擺脫對依附性加工貿易的依賴,關鍵在於本土企業能否在「 與狼共舞」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成為 具有一定實力和支配能力的領先企業。這樣的企業多了, 依附性加工貿易就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目前, 加工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佔了很大一部分,機電產品和高新 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基本是外商投資企業, 這反映了目前浙江省內企業參與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 從長遠來看,主動參與全球化進程,可以充分發揮浙江省在資源 配置、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控制等方面的優勢。因此, 浙江省民營企業應重視發展加工貿易, 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開拓市場、 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 牌的能力;利用現有的生產能力加工裝配出口, 使其成為浙江省的加工貿易主體。 2 提升加工貿易企業技術開發、創新和行銷能力。 加工貿易的主體跨國公司在轉移技術時, 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保持技術壟斷的前提下,獲得技術創新 的利潤最大化。 由於從事加工貿易的國家與地區很難獲得最先進技術的轉移, 純粹依靠技術轉移難以實現產業技術的趕超。因此, 加工貿易企業應注重增強自身研發 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以占據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技術地位。目前, 浙江省加工貿易企業大多從事產品加工製造, 企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仍然偏低; 有的加工貿易企業雖然在產品開發上沒有什麼問題, 但由於缺乏國際市場行銷能力, 只能為跨國公司貼牌生產和租用外國品牌, 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仍處於下端。要實 現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加工貿易企業必須不斷提高自主開發的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 從代加工(OEM)向代設計(ODM)乃至自創品牌(OBM) 發展。
求採納
2、浙江什麼產品出口最多
浙江機電產品出口最多。佔全省出口總值的45.1%。
2020年,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穩步提升,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保持增長。2020年,全省機電產品出口1.14萬億元,增長14.9%,佔全省出口總值的45.1%,提升2.3個百分點。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028.3億元,增長26.4%,佔8.1%,提升1.1個百分點。
其中電動載人汽車和手機出口分別增長590.7%和112.5%。同期,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8454.3億元,增長2.0%。民營企業出口佔比超八成。2020年,全省民營企業出口2.07萬億元,增長12.3%,進口4947.1億元,增長18.3%,分別佔全省總值的82.1%、57.3%,分別提升2.3和3.4個百分點。
相關信息
2020年,浙江跨境電商、自貿區進出口實現了快速增長。2020年,全省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台進出口491.1億元,增長65.1%,其中,出口127.0億元,增長441.5%,進口364.1億元,增長32.9%;市場采購方式出口2977.6億元,增長14.6%。
同期全省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進出口1893.0億元,增長28.3%,其中,出口537.4億元,增長27.6%,進口1355.6億元,增長28.5%。浙江自貿試驗區進出口1146.2億元,增長46.3%,其中,出口269.3億元,增長36.0%,進口876.9億元,增長49.8%。
3、什麼是中國出口商品結構
截至2018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
一是進出口更趨平衡。進口增速快於出口4.3個百分點,貿易順差收窄21.8%,中國市場向世界進一步開放、共享。
二是貿易夥伴多元化積極推進。對東盟、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13.7%、14%和12.4%,共同拉動同期外貿增長3.1個百分點,我國外貿多元化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三是市場主體表現更加活躍。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4.5%,對我國進出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最高,達到56.5%。其他各類型企業進出口也實現增長,市場主體參與外貿發展的動力更趨強勁。
(3)浙江省跨境出口商品結構擴展資料: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措施:
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兩難或多難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克服這些困難需要企業、政府共同採取措施來努力。從出口來講,決定性因素還是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也有我們自身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問題。
在外貿出口當中中小微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或者是私營企業,國家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再加上這些小微企業適應市場快、船小好調頭,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反映更加靈敏,所以他們的出口所佔的比重在不斷上升。這也是我們國家對外貿易調結構的一個重要成果。
過去外商投資企業占我們國家外貿出口50%以上的情況在逐步改變,國內的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在快速發展,這應該是一個好的勢頭。就此來講,我們國家已經確定對外貿易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商品結構一系列措施。
(3)浙江省跨境出口商品結構擴展資料:鳳凰網-海關總署:進出口產品結構更為優化 國際競爭新優勢逐漸顯現
4、出口商品結構分為哪幾類
出口商品構成又稱出口商品結構,是指在報告期內出口的各類商品在出口商品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它反映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如何,是否合理,為出口戰略的調整提供依據。出口商品按類別分組,有以下幾種方法分類:
(1)按行業分為農副產品、輕工產品、紡織品、重工業品等。由各類商品占出口額的比重,可以觀察和分析出口商品的內部結構,同時,可以反映各行業的發展水平,為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提供依據,
(2)按製成度分為初級品和工業製成品。一般力析出口商品結構都是以製成度為標準的。工業製成品占的比重越大,初級品比重越小,說明一國的貿易結構越好。若同歷史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工業製成DR所佔比重是上升的,說明該國的出口結構向好的力向發展,趨向合理。
(3)按國別分。可以從出口對象國所佔比重,分析出口構成是否合理。若在構成中,某一國或某幾匡所佔的比重很高,就說明對一國商品出口集中度太大,對發展對外貿易不利,易引起貿易摩擦和貿易傷護主義。如在中美貿易中,在中國的進口中美國不足10%,而在中國的出口中,美國卻佔20%以上。E此,在近幾年的中美貿易戰中,我國明顯處於劣勢,所以,應積極拓寬國際市場營銷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市場格局。
我國的出口商品構成,按照國際通用的《國際商品標准分類》劃分,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多,技術密集型產品比較少;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尤其是高技術產品更少。」為f使出口商品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提高我國的出口創匯能力,使我國的出口商品構成朝著更先進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指出:我國「在出口商品的構成方面,從長遠來說,必須逐步實現兩個轉變:一個是由主要出口原料性的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製成品轉變,一個是由主要出口粗加工製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製成品轉變。」這是根據我國國情和國際市場需求變化提出的正確出口貿易戰略方針,對我國的外貿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5、分析當前浙江省外貿出口的優勢和劣勢
目前來看,浙江外貿發展中存在著"三大不協調"和"兩個不可持續":
--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不協調。2006年浙江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為75億美元,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值為5.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左右(美國2003年為28.1%)。當前服務貿易在世界貿易的份額不斷上升,服務外包的興盛,已成為國際貿易新增長點。世界經濟結構向以服務業為主轉變,服務業發展水平將更能體現一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
--進口與出口不協調。2006年浙江進出口比率為1:2.64,全國為1:1.22,廣東、江蘇、上海分別為1:1.34、1:1.3和1:1,浙江進口佔全省外貿總額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進口佔全國比重為4.8%,低於出口佔比5.6個百分點。1999-2006年浙江進口年均增長率為32.6%,低於出口年均增長1.6個百分點。本來基數就低,年均增速又低於出口,浙江進口發展艱難。
--出口商品結構不協調。2006年浙江高新技術產品佔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10.08%,低於全國平均19個百分點,分別低於江蘇、上海、廣東33.6、28.8和24.5個百分點。這與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快相關,2006年浙江GDP已佔全國7.47%,但高新技術產值僅佔全國5.05%。浙江出口商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出口品牌匱乏,低附加值的產業格局尚未根本改變,低價競銷、惡性競爭等現象依然存在。浙江出口鞋類佔世界同類市場的40%,但平均單價分別只有西班牙的1/5、義大利的1/12。
--低成本擴張不可持續。浙江外貿的快速增長是以低成本的競爭、低價格的數量擴張為主,導致出現量增價跌、貿易條件惡化的現象。目前,浙江勞動力價格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僅是發達國家的1/20左右,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浙江民營企業出口佔比高,民營出口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迫切需要提高。當前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尚未能體現一些稀缺要素的價值,如土地等沒有真正形成"要素價格"。隨著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實施,土地成本上升勢頭開始顯現。支撐外貿增長的低成本因素維持時間不會太長。
--缺乏核心競爭力不可持續。浙江90%以上的出口產品仍然以OEM為主,自有品牌產品銷售的比例不到6%,遠低於國際上50%的水平。出口產品是"浙江製造"而不是"浙江創造",處於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這種參與國際分工的方式,符合浙江當前經濟發展需要,但是如果長期以往則難以促進產業升級,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制約外貿效益的提高。
傳統的浙江外貿增長方式創造了浙江外貿的繁榮,但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出口在國際市場是以低價和規模競爭為優勢的,出口增長主要靠勞動密集型產品或勞動密集型製造環節出口拉動,從要素貢獻角度看,明顯的以物質要素投入為主。出口結構是由產業結構決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沒有到位,外貿結構也很難優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任何戰略都是階段性的,在新形勢下,加快轉變浙江外貿發展方式勢在必行。
6、杭州對外出口的主要商品有哪些
杭州出口商品潛力分析 杭州的出口商品最初是茶葉、土蓄產品、工藝品等初級產品,而最近幾年則以顯示器、紡織服裝、工具、萬向節、齒輪箱等產品為主,商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把茶葉、土蓄產品、工藝品等作為具有市場空隙I1類的商品,那麼,現在出口產品的結構則屬於空隙I2甚至空隙I3類的商品。 1997年杭州一般貿易主要出口商品總額中,服裝佔了51.53%,祥見表2-1。 表2-1:1997年杭州一般貿易主要出口商品排序表(單位:百萬美元) 序號 出口商品 出口總額 主要出口國家及出口額 1 顯示器 84.40 日本(54.54)、美國(19.53)、 英國(7.75)、德國(1.86) 2 革皮服裝 67.22 俄羅斯(30.73)、英國(12.79)、 丹麥(6.89)、荷蘭(5.40)、 美國(5.03)、德國(2.21)、智利(1.39) 3 女襯衫 29.63 美國(17.72)、香港(5.29)、 義大利(2.71)、英國(0.85)、德國(0.74) 4 女衫 19.73 美國(12.23)、日本(2.12)、 香港(1.72)、義大利(1.20)、 德國(0.59) 5 其他工具 18.85 美國(9.42)、智利(1.83)、 印尼(1.26)、巴基斯坦(0.73) 6 其他真絲 15.50 美國(7.98)、香港(2.01)、 綢服裝 加拿大(1.88)、日本(1.39)、 德國(1.07) 7 萬向節 11.94 美國(9.15)、澳大利亞(1.34)、 英國(0.59) 8 螺蚊鋼 10.51 香港(6.70)、汶萊(3.81)、 9 汗衫背心 10.41 挪威(2.48)、澳大利亞(2.34)、 日本(1.57)、香港(1.08) 10 齒輪箱 8.33 新加坡(2.64)、香港(1.58)、 馬來西亞(0.88)、泰國(0.79)
7、我國出口商品結構
一、2007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狀況
近幾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雖然遭受了一系列國外的技術壁壘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影響,但農產品出口得益於歐元等其他國家貨幣同時升值,繼續保持上升態勢。2007年我國農業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了78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3.0%;其中出口額達到了37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7.8%;進口總額達到了41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8.1%。
近幾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遭受到了國外市場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特別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直接使中國農產品出口遭受巨大損失,其擴散效應造成的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計。據統計,2001年中國約有70多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而且2002年以來呈增加趨勢。由於歐盟自2002年初開始全面禁止進口中國的動物源性食品和水海產品,導致2002年上半年中國水產品出口下降70%以上,僅浙江一個省2002年一季度就因此減少農產品出口1億美元。
二、2007年我國各地區農業品出口分布
根據對相關統計的數據整理,2007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金額達到370億美元,其中東部地區出口總金額約280億美元,約佔全國出口總金額的76.7%;中總地區出口金額約50億美元,佔全國出口總金額的14.6%左右;而西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金額約30億左右,約佔全國出口總金額的8.7%。
另外,2007年我國農產品出口規模最大的省份是山東省,出口金額接近100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了15.8%,其次是廣東省出口了41億美元,同比增長衛4.8%;第三位的是遼寧省,出口了30.2億美元,同比增長26.4%。
從整體來看,2007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國外的一些非關稅貿易壁壘,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增長提供一定的條件。
8、浙江出口產品結構及對策論文提綱怎麼寫
這是免費的,你參考一下 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6/316400.shtml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出口方面成績明顯,但產品低端化的結構問題突出,運用理論結合實證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其形成原因,即貿易結構呈現低端化、對外資依賴嚴重、發展悖論突顯。並就此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出口商品;結構;FDI
1 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問題
1.1 貿易結構呈現低端化,高新技術產品少,產品附加值低
(1)製成品中高新技術產品比重仍然在較低的水平上增長。
如表1,從2000年至2006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的比重從14.1%增長到30.6%,增長了16.5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中高新技術產品所佔的比重穩步上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外貿商品結構提升的貢獻率顯著增強。但是相比同時期全球各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製成品出口比重的平均水平47%(美國為56%)仍有較大差距。從世界范圍內來看,2006年世界貿易額(以出口計)為10萬3386億美元,其中中國的出口額為1.4219萬億美元,佔到了世界出口額的13.76%,但是按照世界銀行《2007年世界發展指標》的統計,在2006年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4206億美元的市場份額中(如圖1),美國佔37%、歐洲27%,日本18%,韓國4%,中國只有3%,可見,中國的高出口份額之中,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少之又少。另外,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范圍狹窄,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通訊設備,電子產品等少數類別,出口產品中高科技成份的緩慢發展嚴重阻礙了我國貿易強國的進程。
(2)製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從產業內貿易角度來衡量,我國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與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之間的貿易,屬典型的反映建立在生產要素稟賦基礎之上的比較優勢的產業間貿易。這種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產業間貿易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不利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只是把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生產環節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產品的附加值並無明顯增加,總體出口商品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較低,處於產業鏈的低端。由此造成產品利潤率不高,在國際貿易的激烈競爭中就很容易受到國際匯率等成本因素變動的影響,難以創造穩定的出口發展環境。 1.2 對外資依賴嚴重,抗風險能力不強
我國對外貿易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其出口貿易增長對外商投資企業依賴嚴重。近10年來,中國外貿出口外商投資企業在出口中的比重持續上升。但由於我國缺乏知識產權和大部分核心技術,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大量出口給中國帶來的只是勞動者的報酬加上一些原材料費用,留下的還有環境污染,中國實際得到的貿易利益或收益十分有限,外商投資企業把國際產業鏈條上的加工組裝環節移師中國,充分利用中國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通過控制進口原料和出口產成品兩個環節謀求更大的利潤。加工貿易具有這種「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特點,中國巨額外貿的大部分是外商投資企業進行加工貿易創造出來的。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同時提高了出口和進口依存度。值得一提的是 ,這種對於外資的過度依賴,降低了我國自身抗禦風險的能力。在2008年下半年由美國次級貸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中,不少外資紛紛自身難保,撤資減產,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十分可觀。
1.3 發展悖論突顯:出口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之間矛盾突出
根據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謝爾-俄林(H-O)的要素稟賦理論,一國應該專注於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優勢的商品,這樣通過國際貿易能夠獲得最大的貿易利益,在各國之間實現帕累托最優,獲得整體福利的最大化。當前我國的現狀是面臨城鎮大量勞動力的出現和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勞動力資源的稟賦使得我國似乎應該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樣既可以獲得比較利益,又可以解決社會上的嚴峻的就業問題,但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向雖然能夠解決一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但是它已經越來越難以帶動整體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出口商品結構的提升。從長遠來看,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立於不敗,必須建立起動態的比較優勢,即競爭優勢。根據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競爭優勢主要取決於一國的創新機制,不斷創造的要素(即推進要素)比靜態要素更能持久,其優勢會隨著知識的積累而增加。日、韓等國的競爭優勢正是來自於這種不斷創造的要素優勢。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大量面世,初級要素(自然資源,普通勞動力等)的相對重要性回進一步降低,動態競爭優勢的重要性會進一步加強。而我國現在所依賴的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多是建立在初級要素粗放式使用的基礎之上,缺乏長期競爭力。按照這種思路,我國似乎又應該更多地發展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2 優化我國出口結構的路徑和對策
2.1 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增加研發投入,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
只有擁有堅實的科技基礎,才能盡快實現出口商品結構調整,從而大大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而要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努力擴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機電產品的出口。機電產品是近年來我國最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出口商品,是我國外貿出口的新增長點。要採取有效措施,鼓勵機電企業跟蹤行業技術發展的前沿,大膽進行技術創新,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中國機電產品的技術特色和科技優勢。同時還要加速推動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的結合、生產企業和外經貿企業的結合,實現科工貿一體化,促進機電產品的高科技產業化。在形成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後,以更高的技術水準推動更多的機電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並最終實現以高科技、高技術為主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在出口貿易份額中的主導地位。
2.2 抓住人民幣升值契機,拉升出口結構層次
2007年起開始的人民幣匯率緩慢升值,在很大程度上通過抑制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鼓勵技術密集型企業出口而提升出口結構層次。誠然,這對我國目前的低素質勞動力就業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如果我國的出口廠商利用這次匯率調整好契機,利用國家創造的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及時提高企業質量管理、品牌管理和產品的技術含量,仍會有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並可以化解國際貿易糾紛、平衡國際收支、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和製成品出口貿易結構。
2.3 引進外資的同時更應理性對待外資
首先,在今後的引進外資過程中要提高FDI的質量, 鼓勵外商加大對技術研發方面的直接投資,加強內資企業的學習和吸收能力,加強他們與跨國公司在新技術、管理思想等方面的交流, 從而使其帶來更多的溢出效應, 逐步改善我國在世界經濟環境中分工下端的地位。其次,一方面激勵跨國公司與內資企業建立分包商或供應商關系,以這種方式加強兩者之間的前後向關聯,以實現跨國公司對內資企業的人員培訓和技術轉讓,另一方面組建內資企業集團,集中國內產業優勢、政策優勢、區位優勢,以及各個企業的生產、技術、管理、人才優勢,鼓勵企業集團與跨國公司進行多方面的競爭,促使其提高對華投資的技術含量。再次,可以通過引資方式的創新引導外商向有利於出口結構優化的工業投資,限制外商直接投資向成熟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擴張。大力引進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FDI,這樣才能 真正促進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本質上的優化。最後,應該從思路上明確,增強自身出口競爭力是我國利用外資改善出口結構的真正目的。外商直接投資對改善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但過分依賴外資有它本身的缺點。因此我國在利用外資的時候必須把握一個度的問題。藉助外資發展主導產業,增強自身出口競爭力才是我國利用外資改善出口結構的真正目的。
2.4 綜合運用多種經濟手段,加強對出口商品的宏觀調控
(1)財稅政策協調。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對各類商品的出口實施退稅政策,在這一優惠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許多企業都將國家退稅看成是一種正常利潤而不考慮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在這種不分重點的「平均主義」的關愛之下,一方面外貿企業往往缺乏成本-收益約束,另一方面,國家的產業政策不能得以有效實施。因此,出口退稅的調整已勢在必行。2005年-2008年間財政部對我國出口退稅率進行了5次調整,調整的總體方向是分期分批調低和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同時適當降低了紡織品等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出口退稅率。在提升出口結構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力度仍然不夠,我國現在的出口退稅率仍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行業制定不同的標准:原料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應降低出口退稅率;以此嚴格控制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的盲目出口,而對於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大的出口商品可實行較高的出口退稅率;另外對高新技術產業,可以通過適當降低其出口產品的所得稅,降低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成本,擴大出口,促進出口商品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2)金融政策協調。市場機制對於出口商品結構的調節(主要是價格機制)常常由於一些經濟因素(例如競爭國的補貼)和非經濟因素(經濟主體對於政治風險的預期和規避)而遭到扭曲。後果是許多具有潛在出口優勢的高技術含量的產業由於市場的不完全等因素,缺乏有效的融資手段而得不到有力的資金支持。為了體現國家對出口產品結構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必要運用金融政策對產業結構進行適度調整,譬如為鼓勵某個產業產品的出口,我們可採用的金融工具有:出口賣方信貸、出口買方信貸、設立各種專項研究基金和健全保障制度。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的建立與發展為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和優惠,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術含量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高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