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酸檢查證明是自己保管?還是要交給有關部門?
平時自己保管,單位或者有關部門需要查看時提供給其查對後收回,或者復印一份給其存檔,原件收回自己保管以備其它需要
2、香港小學已招收珠海適齡學童了嗎?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望,不少香港小學校已看準時機,招攬珠海等地學童入學。
香港部分小學為開拓新生源,看準港珠澳大橋將竣工,料可吸引居內地珠海的港籍學童跨境到香港上學。
據消息,香港特區部分小學近日舉辦家長會及「組團」邀請珠海家長到校參觀,剛結束的小一自行收生階段,成功收到數名居珠海港籍學童報讀明年小一。業界期望,特區政府教育局及運輸及房屋局可檢討教育規劃、關注跨境校巴服務及配額問題,及提升交通配套設施等作配合。
特區政府實施「零雙非」政策後,預料2019年或之後在港升讀小一的跨境學生會大減;但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在望,香港部分小學轉移關注居澳門、珠海及中山的港人子女就學需求,部署招攬珠海港籍學童明年九月來港就學。
位於東涌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校長黃錦良表示,不少居珠海的港籍學童家長,因應大橋而有意安排子女來港讀書,故校方除赴珠海辦教育展外,上月又舉辦家長會安排20多名珠海家長到校參觀,最後有三人通過自行收生階段申請明年入讀小一,另有三人計劃插班小二。
荃灣商會學校先後三次舉辦開放日,並通知珠海家長到校參觀。
而青衣的荃灣商會學校校長周劍豪亦稱,自行收生階段收到兩名居珠海的港籍學童報讀,另有三人分別申請插班入讀小二至小四。他表示,先後三次舉辦開放日,透過訊息通知珠海家長到校參觀,「這些家長鍾意香港教育注重英語,有些家長就等大橋正式通車再作決定。」他預計由大橋到校車程約需時四十五分鍾。
3、孩子在寄宿學校上學營養跟不上怎辦
很多香港人的小孩都是在深圳住,然後在香港上學。在靠近深圳的香港新界北區有一些學校很多小孩都住在深圳,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專門帶隊,帶小孩去香港上學。\r\n 如果你不太了解建議可以找香港工聯會在深圳的辦事處代為查詢,他們都很樂意協助的。\r\n\r\n 新華社還有這方面的報導\r\n\r\n 新華網香港11月20日電 題:奔波的\「雙城\」童年--關注深港跨境學童問題\r\n\r\n 新華社記者 呂諾\r\n\r\n 每到上學和放學的時間,在羅湖、落馬洲、文錦渡、深圳灣等深港邊境口岸,都會出現一道獨特的風景--肩背書包、身穿校服的孩子成群結隊地過關。\r\n\r\n 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香港、居住在深圳,早晨過境到香港上學,晚上再返回深圳的家。他們當中,最大的十三四歲,最小的只有三四歲。這群過著雙城童年生活的孩子,被稱為\「深港跨境學童\」。\r\n\r\n 雙城奔波\r\n\r\n 深圳市羅湖區的一個住宅小區里,住著一對小姐妹--昕昕和晴晴。每個上學的日子,她們都要穿過邊境到香港的一所小學讀書。姐姐已經五年級,妹妹三年級。從家到學校,每一趟都要兩次經過邊檢和海關。來回要花至少3個小時。這樣一天一個往返、多次上車下車的生活,姐妹倆已持續了好幾年。\r\n\r\n 昕昕和晴晴的父母都是香港人,在深圳經營著一家餐廳,因為要照顧生意,昕昕和晴晴便過上了住在深圳、學在香港的雙城生活。\r\n\r\n 記者在一個平常的早晨來到昕昕和晴晴的家進行追蹤采訪。\r\n\r\n 6點半左右,昕昕和晴晴被媽媽從睡夢中喚醒。她們梳洗停當,匆匆吃完早餐,就背上書包到小區門口等候校車。7點多姐妹倆已登上開往邊境的校車,向媽媽揮手再見。\r\n\r\n 8點左右,昕昕和晴晴在文錦渡下車准備出境。文錦渡海關落成於上世紀80年代,是深港邊境中規模和流量都比較小的一個關口。相對於在羅湖、落馬洲等較大關口出入境的同學,昕昕和晴晴已算幸運,因為她們可以少走點兒路、少排些隊,少花費一些時間和體力。\r\n\r\n 早晨8點15分,昕昕和晴晴辦完了從深圳離境的手續,登上由香港開來的校巴。至此,上學的路走完了一半。稍後,她們還要在香港入境。\r\n\r\n \「每天上學放學加起來,一共要上下8次車……\」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小姐妹倆每人背著很重的書包,拿上拿下真的很辛苦。\」\r\n 無奈的選擇\r\n\r\n 像昕昕和晴晴這樣的深港跨境學童,目前已經有八九千人,有預測稱下個學年可能突破萬人。\r\n\r\n 據記者了解,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粵港兩地經濟文化交流日趨緊密,越來越多的港人短期或長期在廣東工作或經商。工作的需要,以及相對較低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使不少香港夫婦把家安在了深圳;此外,跨境婚姻組成的家庭也越來越多,許多跨境家庭也選擇把家安在深圳,讓子女在香港接受教育。\r\n\r\n \「能不能不要讓我們每天走來走去?\」從幼兒園起就在深港兩城奔波的昕昕,6年來曾不只一次這樣問媽媽。\r\n\r\n \「我們真的很無奈。\」媽媽告訴記者,\「我們在深圳開餐廳,要照顧生意就要在這里有一個家,而且這邊的房子也比香港便宜。但孩子長大後總要回到香港,所以還是決定讓她們在香港讀書,這樣以後也能更適應一些。\」\r\n\r\n 記者了解到,由於跨境學童沒有深圳戶口,所以若想在深圳上學只能借讀或到收費比較高的私立學校,而到香港則可順理成章地免費入讀公立學校;此外香港和內地的教學內容和進度不同,使用的漢字繁簡體也不同;再加上港人父母大多希望孩子長大後能融入香港社會,所以盡管非常辛苦,港人父母還是選擇讓孩子奔波跨境讀書。\r\n\r\n 昕昕和晴晴就讀的公立風溪創新小學位於香港上水,距深港邊境較近。這所學校里像昕昕和晴晴這樣的跨境學童佔到全部學生的三分之一,學校為此專門配有校車往來邊境接送。\r\n\r\n 鳳溪創新小學課程統籌主任石麗芬告訴記者,風溪和許多位於深港邊境的學校一樣,在上學放學時間及課程設置方面要做特殊安排,以充分照顧跨境學童的實際情況。比如,早晨第一節課9點半才開始,下午4點半放學。但盡管如此,跨境走讀的孩子仍比家住香港的孩子疲憊。\r\n\r\n 除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奔波辛苦外,更讓家長和學校揪心的是孩子們的安全。\r\n\r\n \「口岸一帶的人員很復雜,孩子又小,我最擔心的就是她們給壞人哄走了。\」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告訴孩子\「直接過關,不要跟不認識的人說話\」。\r\n\r\n 香港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告訴記者:\「學生每天往返口岸是很危險的,如果他們給不法之徒利用,比如說把違禁物品放在書包里就麻煩了。我們學校之所以自己營運巴士接送,就是出於安全和監管的考慮。\」\r\n\r\n 更深一層的擔心,則是孩子的歸屬感問題。昕昕和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由於每天辛苦地雙城奔波,兩個孩子幾乎把大部分課外活動及同學交往時間都花在了路上,這樣會不會讓她們對深圳和香港都缺乏了解和歸屬感?\r\n 共解難題\r\n\r\n 住在深圳,學在香港,這樣奔波的\「雙城\」生活每天都在上演。如何讓孩子們在上學路上少一些舟車勞頓和意外風險,多幾分便捷和安全,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r\n\r\n \「能不能讓校車在兩地直接往返,請邊境人員上車檢查而不用孩子們頻繁上下車?能不能興建或改建一些寄宿制學校,讓孩子們不用每天跑來跑去?\」接受采訪時,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連說了兩個\「能不能\」。\r\n\r\n 據記者了解,目前深港邊境口岸有些開辟了\「深港走讀兒童\」專門通道和候檢區域,香港已有42個班次的校車可以跨境接送學童,10個班次的校車可在香港\「免落地過關檢查\」。新開通的深圳灣關口則已實行\「一地兩檢\」。\r\n\r\n 另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新界)梁兆強介紹,香港正在與深圳及廣東省政府研究跨境學童的相關解決方案,如進一步簡化出入境手續,增加跨境校車班次,為部分學童提供交通補貼,以及對跨境學童提供學習輔導等。香港和深圳兩地也正在商談合作讓港人子女在深圳完成小學課程,然後參加香港中學派位,以免低年級學童每天在深港兩地奔波等。\r\n\r\n \「整體而言,跨境學童每天花數小時往來深港兩地,對其學習及成長會有一定的影響。\」梁兆強說,\「特區政府一直提倡就近入學。我們現在有個考慮,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留在深圳,讀港人的學校或港人班,然後讓他們參加香港的中學派位,到香港讀中學。我們已經在試行,預計第一批小學畢業生可以在2010年選擇在香港的中學上課。\」\r\n\r\n 梁兆強說:\「在這方面深圳市政府很支持,也研究了在私立學校開辦港人子弟班的可能,但可能到最後落實還需要一點時間。\」
4、如何讓孩子在香港讀書
很多香港人的小孩都是在深圳住,然後在香港上學。在靠近深圳的香港新界北區有一些學校很多小孩都住在深圳,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專門帶隊,帶小孩去香港上學。
如果你不太了解建議可以找香港工聯會在深圳的辦事處代為查詢,他們都很樂意協助的。
新華社還有這方面的報導
新華網香港11月20日電 題:奔波的「雙城」童年——關注深港跨境學童問題
新華社記者 呂諾
每到上學和放學的時間,在羅湖、落馬洲、文錦渡、深圳灣等深港邊境口岸,都會出現一道獨特的風景——肩背書包、身穿校服的孩子成群結隊地過關。
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香港、居住在深圳,早晨過境到香港上學,晚上再返回深圳的家。他們當中,最大的十三四歲,最小的只有三四歲。這群過著雙城童年生活的孩子,被稱為「深港跨境學童」。
雙城奔波
深圳市羅湖區的一個住宅小區里,住著一對小姐妹——昕昕和晴晴。每個上學的日子,她們都要穿過邊境到香港的一所小學讀書。姐姐已經五年級,妹妹三年級。從家到學校,每一趟都要兩次經過邊檢和海關。來回要花至少3個小時。這樣一天一個往返、多次上車下車的生活,姐妹倆已持續了好幾年。
昕昕和晴晴的父母都是香港人,在深圳經營著一家餐廳,因為要照顧生意,昕昕和晴晴便過上了住在深圳、學在香港的雙城生活。
記者在一個平常的早晨來到昕昕和晴晴的家進行追蹤采訪。
6點半左右,昕昕和晴晴被媽媽從睡夢中喚醒。她們梳洗停當,匆匆吃完早餐,就背上書包到小區門口等候校車。7點多姐妹倆已登上開往邊境的校車,向媽媽揮手再見。
8點左右,昕昕和晴晴在文錦渡下車准備出境。文錦渡海關落成於上世紀80年代,是深港邊境中規模和流量都比較小的一個關口。相對於在羅湖、落馬洲等較大關口出入境的同學,昕昕和晴晴已算幸運,因為她們可以少走點兒路、少排些隊,少花費一些時間和體力。
早晨8點15分,昕昕和晴晴辦完了從深圳離境的手續,登上由香港開來的校巴。至此,上學的路走完了一半。稍後,她們還要在香港入境。
「每天上學放學加起來,一共要上下8次車……」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小姐妹倆每人背著很重的書包,拿上拿下真的很辛苦。」
無奈的選擇
像昕昕和晴晴這樣的深港跨境學童,目前已經有八九千人,有預測稱下個學年可能突破萬人。
據記者了解,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粵港兩地經濟文化交流日趨緊密,越來越多的港人短期或長期在廣東工作或經商。工作的需要,以及相對較低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使不少香港夫婦把家安在了深圳;此外,跨境婚姻組成的家庭也越來越多,許多跨境家庭也選擇把家安在深圳,讓子女在香港接受教育。
「能不能不要讓我們每天走來走去?」從幼兒園起就在深港兩城奔波的昕昕,6年來曾不只一次這樣問媽媽。
「我們真的很無奈。」媽媽告訴記者,「我們在深圳開餐廳,要照顧生意就要在這里有一個家,而且這邊的房子也比香港便宜。但孩子長大後總要回到香港,所以還是決定讓她們在香港讀書,這樣以後也能更適應一些。」
記者了解到,由於跨境學童沒有深圳戶口,所以若想在深圳上學只能借讀或到收費比較高的私立學校,而到香港則可順理成章地免費入讀公立學校;此外香港和內地的教學內容和進度不同,使用的漢字繁簡體也不同;再加上港人父母大多希望孩子長大後能融入香港社會,所以盡管非常辛苦,港人父母還是選擇讓孩子奔波跨境讀書。
昕昕和晴晴就讀的公立風溪創新小學位於香港上水,距深港邊境較近。這所學校里像昕昕和晴晴這樣的跨境學童佔到全部學生的三分之一,學校為此專門配有校車往來邊境接送。
鳳溪創新小學課程統籌主任石麗芬告訴記者,風溪和許多位於深港邊境的學校一樣,在上學放學時間及課程設置方面要做特殊安排,以充分照顧跨境學童的實際情況。比如,早晨第一節課9點半才開始,下午4點半放學。但盡管如此,跨境走讀的孩子仍比家住香港的孩子疲憊。
除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奔波辛苦外,更讓家長和學校揪心的是孩子們的安全。
「口岸一帶的人員很復雜,孩子又小,我最擔心的就是她們給壞人哄走了。」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告訴孩子「直接過關,不要跟不認識的人說話」。
香港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告訴記者:「學生每天往返口岸是很危險的,如果他們給不法之徒利用,比如說把違禁物品放在書包里就麻煩了。我們學校之所以自己營運巴士接送,就是出於安全和監管的考慮。」
更深一層的擔心,則是孩子的歸屬感問題。昕昕和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由於每天辛苦地雙城奔波,兩個孩子幾乎把大部分課外活動及同學交往時間都花在了路上,這樣會不會讓她們對深圳和香港都缺乏了解和歸屬感?
共解難題
住在深圳,學在香港,這樣奔波的「雙城」生活每天都在上演。如何讓孩子們在上學路上少一些舟車勞頓和意外風險,多幾分便捷和安全,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能不能讓校車在兩地直接往返,請邊境人員上車檢查而不用孩子們頻繁上下車?能不能興建或改建一些寄宿制學校,讓孩子們不用每天跑來跑去?」接受采訪時,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連說了兩個「能不能」。
據記者了解,目前深港邊境口岸有些開辟了「深港走讀兒童」專門通道和候檢區域,香港已有42個班次的校車可以跨境接送學童,10個班次的校車可在香港「免落地過關檢查」。新開通的深圳灣關口則已實行「一地兩檢」。
另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新界)梁兆強介紹,香港正在與深圳及廣東省政府研究跨境學童的相關解決方案,如進一步簡化出入境手續,增加跨境校車班次,為部分學童提供交通補貼,以及對跨境學童提供學習輔導等。香港和深圳兩地也正在商談合作讓港人子女在深圳完成小學課程,然後參加香港中學派位,以免低年級學童每天在深港兩地奔波等。
「整體而言,跨境學童每天花數小時往來深港兩地,對其學習及成長會有一定的影響。」梁兆強說,「特區政府一直提倡就近入學。我們現在有個考慮,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留在深圳,讀港人的學校或港人班,然後讓他們參加香港的中學派位,到香港讀中學。我們已經在試行,預計第一批小學畢業生可以在2010年選擇在香港的中學上課。」
梁兆強說:「在這方面深圳市政府很支持,也研究了在私立學校開辦港人子弟班的可能,但可能到最後落實還需要一點時間。」
5、如何讓孩子在香港讀書?
很多香港人的小孩都是在深圳住,然後在香港上學。在靠近深圳的香港新界北區有一些學校很多小孩都住在深圳,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專門帶隊,帶小孩去香港上學。
如果你不太了解建議可以找香港工聯會在深圳的辦事處代為查詢,他們都很樂意協助的。
新華社還有這方面的報導
新華網香港11月20日電 題:奔波的「雙城」童年——關注深港跨境學童問題
新華社記者 呂諾
每到上學和放學的時間,在羅湖、落馬洲、文錦渡、深圳灣等深港邊境口岸,都會出現一道獨特的風景——肩背書包、身穿校服的孩子成群結隊地過關。
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香港、居住在深圳,早晨過境到香港上學,晚上再返回深圳的家。他們當中,最大的十三四歲,最小的只有三四歲。這群過著雙城童年生活的孩子,被稱為「深港跨境學童」。
雙城奔波
深圳市羅湖區的一個住宅小區里,住著一對小姐妹——昕昕和晴晴。每個上學的日子,她們都要穿過邊境到香港的一所小學讀書。姐姐已經五年級,妹妹三年級。從家到學校,每一趟都要兩次經過邊檢和海關。來回要花至少3個小時。這樣一天一個往返、多次上車下車的生活,姐妹倆已持續了好幾年。
昕昕和晴晴的父母都是香港人,在深圳經營著一家餐廳,因為要照顧生意,昕昕和晴晴便過上了住在深圳、學在香港的雙城生活。
記者在一個平常的早晨來到昕昕和晴晴的家進行追蹤采訪。
6點半左右,昕昕和晴晴被媽媽從睡夢中喚醒。她們梳洗停當,匆匆吃完早餐,就背上書包到小區門口等候校車。7點多姐妹倆已登上開往邊境的校車,向媽媽揮手再見。
8點左右,昕昕和晴晴在文錦渡下車准備出境。文錦渡海關落成於上世紀80年代,是深港邊境中規模和流量都比較小的一個關口。相對於在羅湖、落馬洲等較大關口出入境的同學,昕昕和晴晴已算幸運,因為她們可以少走點兒路、少排些隊,少花費一些時間和體力。
早晨8點15分,昕昕和晴晴辦完了從深圳離境的手續,登上由香港開來的校巴。至此,上學的路走完了一半。稍後,她們還要在香港入境。
「每天上學放學加起來,一共要上下8次車……」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小姐妹倆每人背著很重的書包,拿上拿下真的很辛苦。」
無奈的選擇
像昕昕和晴晴這樣的深港跨境學童,目前已經有八九千人,有預測稱下個學年可能突破萬人。
據記者了解,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粵港兩地經濟文化交流日趨緊密,越來越多的港人短期或長期在廣東工作或經商。工作的需要,以及相對較低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使不少香港夫婦把家安在了深圳;此外,跨境婚姻組成的家庭也越來越多,許多跨境家庭也選擇把家安在深圳,讓子女在香港接受教育。
「能不能不要讓我們每天走來走去?」從幼兒園起就在深港兩城奔波的昕昕,6年來曾不只一次這樣問媽媽。
「我們真的很無奈。」媽媽告訴記者,「我們在深圳開餐廳,要照顧生意就要在這里有一個家,而且這邊的房子也比香港便宜。但孩子長大後總要回到香港,所以還是決定讓她們在香港讀書,這樣以後也能更適應一些。」
記者了解到,由於跨境學童沒有深圳戶口,所以若想在深圳上學只能借讀或到收費比較高的私立學校,而到香港則可順理成章地免費入讀公立學校;此外香港和內地的教學內容和進度不同,使用的漢字繁簡體也不同;再加上港人父母大多希望孩子長大後能融入香港社會,所以盡管非常辛苦,港人父母還是選擇讓孩子奔波跨境讀書。
昕昕和晴晴就讀的公立風溪創新小學位於香港上水,距深港邊境較近。這所學校里像昕昕和晴晴這樣的跨境學童佔到全部學生的三分之一,學校為此專門配有校車往來邊境接送。
鳳溪創新小學課程統籌主任石麗芬告訴記者,風溪和許多位於深港邊境的學校一樣,在上學放學時間及課程設置方面要做特殊安排,以充分照顧跨境學童的實際情況。比如,早晨第一節課9點半才開始,下午4點半放學。但盡管如此,跨境走讀的孩子仍比家住香港的孩子疲憊。
除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奔波辛苦外,更讓家長和學校揪心的是孩子們的安全。
「口岸一帶的人員很復雜,孩子又小,我最擔心的就是她們給壞人哄走了。」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告訴孩子「直接過關,不要跟不認識的人說話」。
香港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告訴記者:「學生每天往返口岸是很危險的,如果他們給不法之徒利用,比如說把違禁物品放在書包里就麻煩了。我們學校之所以自己營運巴士接送,就是出於安全和監管的考慮。」
更深一層的擔心,則是孩子的歸屬感問題。昕昕和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由於每天辛苦地雙城奔波,兩個孩子幾乎把大部分課外活動及同學交往時間都花在了路上,這樣會不會讓她們對深圳和香港都缺乏了解和歸屬感?
共解難題
住在深圳,學在香港,這樣奔波的「雙城」生活每天都在上演。如何讓孩子們在上學路上少一些舟車勞頓和意外風險,多幾分便捷和安全,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能不能讓校車在兩地直接往返,請邊境人員上車檢查而不用孩子們頻繁上下車?能不能興建或改建一些寄宿制學校,讓孩子們不用每天跑來跑去?」接受采訪時,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連說了兩個「能不能」。
據記者了解,目前深港邊境口岸有些開辟了「深港走讀兒童」專門通道和候檢區域,香港已有42個班次的校車可以跨境接送學童,10個班次的校車可在香港「免落地過關檢查」。新開通的深圳灣關口則已實行「一地兩檢」。
另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新界)梁兆強介紹,香港正在與深圳及廣東省政府研究跨境學童的相關解決方案,如進一步簡化出入境手續,增加跨境校車班次,為部分學童提供交通補貼,以及對跨境學童提供學習輔導等。香港和深圳兩地也正在商談合作讓港人子女在深圳完成小學課程,然後參加香港中學派位,以免低年級學童每天在深港兩地奔波等。
「整體而言,跨境學童每天花數小時往來深港兩地,對其學習及成長會有一定的影響。」梁兆強說,「特區政府一直提倡就近入學。我們現在有個考慮,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留在深圳,讀港人的學校或港人班,然後讓他們參加香港的中學派位,到香港讀中學。我們已經在試行,預計第一批小學畢業生可以在2010年選擇在香港的中學上課。」
梁兆強說:「在這方面深圳市政府很支持,也研究了在私立學校開辦港人子弟班的可能,但可能到最後落實還需要一點時間。」
6、香港研7月1日後如何落實「雙非」零配額政策
什麼計程車燃油輔助。都是想從老百姓身上拿錢補貼的。 關國家什麼事。。。 查看原帖>>
採納哦
7、我兒子現在香港九月上小學、我想讓他讀聖士提反寄宿學校、會不會太小很辛苦?
很多香港人的小孩都是在深圳住,然後在香港上學。在靠近深圳的香港新界北區有一些學校很多小孩都住在深圳,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專門帶隊,帶小孩去香港上學。 如果你不太了解建議可以找香港工聯會在深圳的辦事處代為查詢,他們都很樂意協助的。 新華社還有這方面的報導 新華中國香港依依月貳0日電 題:奔波的「雙城」童年——關注深港跨境學童問題 新華社記者 呂諾 每到上學和放學的時間,在羅湖、落馬洲、文錦渡、深圳灣等深港邊境口岸,都會出現一道獨特的風景——肩背書包、身穿校服的孩子成群結隊地過關。 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香港、居住在深圳,早晨過境到香港上學,晚上再返回深圳的家。他們當中,最大的十三四歲,最小的只有三四歲。這群過著雙城童年生活的孩子,被稱為「深港跨境學童」。 雙城奔波 深圳市羅湖區的一個住宅小區里,住著一對小姐妹——昕昕和晴晴。每個上學的日子,她們都要穿過邊境到香港的一所小學讀書。姐姐已經五年級,妹妹三年級。從家到學校,每一趟都要兩次經過邊檢和海關。來回要花至少三個小時。這樣一天一個往返、多次上車下車的生活,姐妹倆已持續了好幾年。 昕昕和晴晴的父母都是香港人,在深圳經營著一家餐廳,因為要照顧生意,昕昕和晴晴便過上了住在深圳、學在香港的雙城生活。 記者在一個平常的早晨來到昕昕和晴晴的家進行追蹤采訪。 陸點半左右,昕昕和晴晴被媽媽從睡夢中喚醒。她們梳洗停當,匆匆吃完早餐,就背上書包到小區門口等候校車。漆點多姐妹倆已登上開往邊境的校車,向媽媽揮手再見。 吧點左右,昕昕和晴晴在文錦渡下車准備出境。文錦渡海關落成於上世紀吧0年代,是深港邊境中規模和流量都比較小的一個關口。相對於在羅湖、落馬洲等較大關口出入境的同學,昕昕和晴晴已算幸運,因為她們可以少走點兒路、少排些隊,少花費一些時間和體力。 早晨吧點依5分,昕昕和晴晴辦完了從深圳離境的手續,登上由香港開來的校巴。至此,上學的路走完了一半。稍後,她們還要在香港入境。 「每天上學放學加起來,一共要上下吧次車……」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小姐妹倆每人背著很重的書包,拿上拿下真的很辛苦。」 無奈的選擇 像昕昕和晴晴這樣的深港跨境學童,目前已經有八九千人,有預測稱下個學年可能突破萬人。 據記者了解,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粵港兩地經濟文化交流日趨緊密,越來越多的港人短期或長期在廣東工作或經商。工作的需要,以及相對較低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使不少香港夫婦把家安在了深圳;此外,跨境婚姻組成的家庭也越來越多,許多跨境家庭也選擇把家安在深圳,讓子女在香港接受教育。 「能不能不要讓我們每天走來走去?」從幼兒園起就在深港兩城奔波的昕昕,陸年來曾不只一次這樣問媽媽。 「我們真的很無奈。」媽媽告訴記者,「我們在深圳開餐廳,要照顧生意就要在這里有一個家,而且這邊的房子也比香港便宜。但孩子長大後總要回到香港,所以還是決定讓她們在香港讀書,這樣以後也能更適應一些。」 記者了解到,由於跨境學童沒有深圳戶口,所以若想在深圳上學只能借讀或到收費比較高的私立學校,而到香港則可順理成章地免費入讀公立學校;此外香港和內地的教學內容和進度不同,使用的漢字繁簡體也不同;再加上港人父母大多希望孩子長大後能融入香港社會,所以盡管非常辛苦,港人父母還是選擇讓孩子奔波跨境讀書。 昕昕和晴晴就讀的公立風溪創新小學位於香港上水,距深港邊境較近。這所學校里像昕昕和晴晴這樣的跨境學童佔到全部學生的三分之一,學校為此專門配有校車往來邊境接送。 鳳溪創新小學課程統籌主任石麗芬告訴記者,風溪和許多位於深港邊境的學校一樣,在上學放學時間及課程設置方面要做特殊安排,以充分照顧跨境學童的實際情況。比如,早晨第一節課9點半才開始,下午四點半放學。但盡管如此,跨境走讀的孩子仍比家住香港的孩子疲憊。 除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奔波辛苦外,更讓家長和學校揪心的是孩子們的安全。 「口岸一帶的人員很復雜,孩子又小,我最擔心的就是她們給壞人哄走了。」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告訴孩子「直接過關,不要跟不認識的人說話」。 香港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告訴記者:「學生每天往返口岸是很危險的,如果他們給不法之徒利用,比如說把違禁物品放在書包里就麻煩了。我們學校之所以自己營運巴士接送,就是出於安全和監管的考慮。」 更深一層的擔心,則是孩子的歸屬感問題。昕昕和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由於每天辛苦地雙城奔波,兩個孩子幾乎把大部分課外活動及同學交往時間都花在了路上,這樣會不會讓她們對深圳和香港都缺乏了解和歸屬感? 共解難題 住在深圳,學在香港,這樣奔波的「雙城」生活每天都在上演。如何讓孩子們在上學路上少一些舟車勞頓和意外風險,多幾分便捷和安全,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能不能讓校車在兩地直接往返,請邊境人員上車檢查而不用孩子們頻繁上下車?能不能興建或改建一些寄宿制學校,讓孩子們不用每天跑來跑去?」接受采訪時,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連說了兩個「能不能」。 據記者了解,目前深港邊境口岸有些開辟了「深港走讀兒童」專門通道和候檢區域,香港已有四貳個班次的校車可以跨境接送學童,依0個班次的校車可在香港「免落地過關檢查」。新開通的深圳灣關口則已實行「一地兩檢」。 另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新界)梁兆強介紹,香港正在與深圳及廣東省政府研究跨境學童的相關解決方案,如進一步簡化出入境手續,增加跨境校車班次,為部分學童提供交通補貼,以及對跨境學童提供學習輔導等。香港和深圳兩地也正在商談合作讓港人子女在深圳完成小學課程,然後參加香港中學派位,以免低年級學童每天在深港兩地奔波等。 「整體而言,跨境學童每天花數小時往來深港兩地,對其學習及成長會有一定的影響。」梁兆強說,「特區政府一直提倡就近入學。我們現在有個考慮,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留在深圳,讀港人的學校或港人班,然後讓他們參加香港的中學派位,到香港讀中學。我們已經在試行,預計第一批小學畢業生可以在貳0依0年選擇在香港的中學上課。」 梁兆強說:「在這方面深圳市政府很支持,也研究了在私立學校開辦港人子弟班的可能,但可能到最後落實還需要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