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跨境指南 » 粵港澳跨境稅收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粵港澳跨境稅收

發布時間: 2022-06-01 18:47:25

1、什麼是粵港澳自貿區?

粵港澳自貿區,是由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及珠海橫琴三大平台組成的一個區域性的自貿區,其定位主要是發揮香港優勢,帶動珠三角發展。
2013年11月16日,「中國發展新階段:港澳定位與角色」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探討粵港澳自貿區問題。2013年12月,粵港澳商自貿區申報方案,仿滬列出清單。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是粵港澳三大地區能實現強強聯合打造的自由貿易園區,與立足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自貿區側重於金融改革試點不同,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更多側重於對外,著眼於廣東省與香港、澳門兩地的經濟聯系,更加側重於珠三角地區經濟整合。與上海在長三角城市群的獨領風騷相比,粵港澳自貿區更像是三大發達地區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因此,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不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延續,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試點。目前粵港澳自貿區總體方案已經較為成熟,正處在最後完善階段。總體方案日前已得到中央首肯,並徵求了28個部委的意見。方案中考慮對港澳地區單獨設立負面清單,並將在金融創新中主打跨境人民幣業務。

2、金融創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了嗎?

改革開放後,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經濟重要區域,形成西岸的生態保護開發模式和東岸的經濟發展開發模式。粵港澳大灣區政府管治模式形成強化核心地位的廣佛合作模式、優化功能格局的西岸發展模式和提升總體銜接的西岸發展模式。因金融業的獨特屬性,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業空間格局的分析,有助於理解現有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有助於因地制宜地處理東岸和西岸經濟走廊發展模式。

表1 粵港澳大灣區功能性城市區域金融產業布局

1 改革開放後區域的發展差異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粵港澳地區形成以「前店後廠」傳統模式為基礎的區域分工,但與港澳距離的差異使得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形成發展差異,粵港澳大灣區東側經濟走廊發展領先於西側經濟走廊。近年珠三角地區面臨自主創新能力低和低成本資源優勢難以為繼的挑戰,亟需轉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跨界合作區,對區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作用顯著。

廣州、深圳和珠海市轄區與郊區具有顯著差距。即使近年廣州調整行政區劃、深圳特區擴展至全市域等具體措施使得城市改變原有側重於市轄區的資源配置模式,但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市轄區與郊區發展差距仍然顯著。

表2 粵港澳大灣區功能性城市區域等級秩序

東莞、佛山和中山鎮區經濟實力強,部分鎮區甚至接近城市核心。《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提出建設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都市圈發展目標。2010年5月通過的珠三角地區五個一體化規劃,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協調布局、基本公共服務、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等層面制訂珠三角區域融合目標。

2 粵港澳大灣區空間競合差異化

空間管治包括經濟支配權,行政管理權,發展主動權和投資貿易權等。區域協調需要地方政府的長遠目光和相互協調。雖然空間管治模式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長期提升區域整體發展潛力。但因涉及行政權、開發權和管治權,往往是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關注焦點。因此空間管治需形成政府、市場和市民層面多方共識,需常期博弈過程。

以分權化和多中心化為基礎,從空間管治角度重構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強調政治權力的平衡與分散,形成差異化財稅管理模式以促進合作。全球化背景下,合作與競爭相互關系,差異化財稅管理模式對企業個人選擇和公共選擇均有顯著影響作用,推動資源與資本顯著傾斜。

合作管理誤區體現在利益分配、主導權確定和土地管理等層面。不同地區公共權力和財稅模式的差異對區域合作作用顯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各城市獨立發展為基礎,多核驅動引入的適度競爭,政府管治面臨以下問題:

(1)行政壁壘和地方利益,行政壁壘曾為各地自主發展做出貢獻,各地憑借行政權力形成顯著邊界效應,阻礙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動,形成典型的諸侯經濟,各地間形成多個交通「斷頭路」,僅能從省層面控制。地方利益表現為各地向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和物質獎勵。

(2)考核體制和財政體制,考核體制源於地方政績對政府的影響,即以GDP為基礎的考核體制。財政體制則源於各地經濟、事權、承擔義務分配。投資體制、融資體制的不同對政府架構影響顯著。

(3)產業雷同和核心驅動,不同於廣佛,珠中和深莞都存在一定層面的產業同構,發展核心並不顯著。

(4)城鄉一體和鎮區經濟,鎮區經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顯著特點,促進鎮區與市區的和諧統一,促進城市鄉村面貌的一體化發展。

3 粵港澳大灣區政府管治分異

具體表現在:

(1)廣佛管治模式:強化核心地位。從歷史淵源上廣佛曾經是一個行政區域,民間自發融合是重要原因。2009年廣佛簽署《廣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設合作協議》及兩市多項對接協議,同城化體現為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和錯位發展,共同建設核心強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

(2)東岸管治模式:優化功能格局。城市經濟結構網路化和廣佛肇合作側面推動影響下,粵港澳大灣區東岸合作進入新階段。深圳毗鄰香港,改革開放後成為華南地區金融和物流中心,過快的城市化速度導致四個「難以為繼」,發展面臨瓶頸。以「世界工廠」著稱的東莞面臨著由粗放外向型經濟轉向新型工業化增長的挑戰,試圖改變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發展資金和高新技術密集型產業。

與廣佛合作以廣州為主導不同,深莞經濟層面合作聯系面臨深層次博弈,發展階段相對滯後。由於需對地方事權管理與資本投入的重新分配,涉及利益分配、主導權確定和土地管理等多層面,需獲得多方共識,因此博弈進程緩慢。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有助於實現地區整體可持續發展,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系涉及地方政府績效,需廣泛探討和進一步研究。

(3)西岸管治模式:提升發展水平。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的中山和珠海經濟實力相當,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東岸城市具有顯著的經濟差距。尚未開展具體的一體化措施。珠江西岸一體化發展仍在起步階段。

2009年簽署《珠中江緊密合作框架協議》及配套協議,涉及年票互通、通信一體化、電視節目互相落地等。珠中江城市規劃合作、珠海中山跨界斷頭路打通。《珠中江勞動保障工作緊密合作框架協議》中的社保同城化等核心協議的推動則存在一定的難度。

我國外資負面清單逐步減少使得外資獲得更理想的國內投資和產業發展環境,其中,國際金融產業進入我國後對我國發展形成雙面性。一方面,國際金融產業帶來的經驗有助於規范國內金融發展模式,優化金融產業空間格局;另一方面,國際金融產業對國內金融產業帶來的競爭會擠壓原有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對境外人才的稅率等優化有助於粵港澳大灣區吸引高端產業和人才,金融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輔助產業將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將助力區域逐步實現與國際金融等層面的銜接。

3、粵港澳大灣區對專業界別有什麼扶持政策?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已一載有餘,這期間多項利好區域發展的措施陸續出台,包括對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的香港和海外高端人才給予稅收補貼等8項政策,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和工作,支持大灣區建設的80條金融措施等等。

剛剛,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復》,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序實施一批城際鐵路項目,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除了土儲分布均衡、大灣區可售資源豐富、銷售持續保持領先外,碧桂園還圍繞房地產開發和管理業務,拓展多項優勢產業,包括機器人、農業等,引領全新產業業態的創新發展,未來有望創造新的收入來源、提高經營效率和進一步打造獨特的競爭力。

4、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有什麼跨境合作?

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合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金融方面,滬深港通及債券通計劃連接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 ,並開展「理財通」,讓香港、澳門和廣東省內九市居民可在大灣區跨境投資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

法律方面,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的法律事務合作安排加強了雙方的法律合作和交流。在 CEPA 的框架下,香港與內地律師事務所已在廣東省設立合夥聯營,並派駐香港律師。香港法律執業者也受聘於大灣區的內地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顧問。

創新及科技方面, 國家科學技術部與特區政府在 2018 年 9 月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加 強與內地的創科合作和交流。雙方亦簽署研發資助協議,鼓勵兩地的研發合作。全新的「內地與 香港聯合資助計劃」已經推出。此外,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申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並在香港使用有關資助 。香港亦正與深圳合作,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創意方面,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現名「二元橋—深圳前海」)已於 2019 年開幕,成為推動港深兩地在設計及創意產業領域進一步合作的交流平台。  

5、粵港澳合作對廣東發展的意義

進一步強化粵港澳經濟合作,促進粵港澳一體化發展,就是要在粵港澳三地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和適應內地市場整體開放步伐的條件下,通過區域內的市場開放與商品要素流動,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形成區域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機制、制度安排和與新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產業分工體系,實現共同發展。[1]
1)進一步強化粵港澳經濟合作,有利於帶動珠三角經濟轉型升級,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目前處於工業化中後期的珠三角要想擺脫原來的增長模式,需要加快發展高端產業,利用比較優勢,整合和優化生產資源,增強相互之間產業的綜合配套能力,帶動珠三角經濟轉型升級,進而推動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設國際金融、商貿、會展、物流、旅遊休閑與博彩和世界製造業中心。
2)進一步強化粵港澳經濟合作,有利於保持香港經濟競爭力,促進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香港要想保持持續的競爭力,澳門要想實現多元化發展,必然離不開珠三角這塊腹地的支撐。進一步深化粵港澳經濟合作,能夠不斷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貿易、物流、航運中心和澳門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地位,並為港澳發展提供空間支持。
3)進一步強化粵港澳經濟合作,有利於密切內地與港澳的合作關系,保持「一國兩制」下的繁榮穩定。廣東作為港澳的經濟腹地和保持港澳繁榮穩定的重要條件,進一步深化粵港澳經濟合作,不僅能夠進一步密切港澳與內地的合作關系,而且有利於保持「一國兩制」下的粵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加強粵港澳合作具有國家戰略的意義。

[1]陳廣漢.不斷推進粵港澳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J].特區經濟,2009年9月,P12.

6、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將給香港帶來哪些紅利

1.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引領香港企業到內地發展,特別是深圳前海,稅都交給深圳,深圳是最大得益者。
2.招商引資才是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之一,如果真心想香港發展就應該從深圳安排企業到香港,稅交給香港,香港才有發展,深圳就在香港隔壁有沒有大灣區對深圳企業落地香港沒有根本影響,所以香港只有企業輸出沒有企業進口得不償失。
3.香港新型企業到內地發展土地成本減輕?個人覺得是短期利益,政府對企業優惠是有時效,而企業追求的是可持續發展,新型企業模式一旦被復制(正因為內地市場大容易復制,遍地開花,就不值錢了)就會走向沒落,除非可以做到龍頭企業,都則都是大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