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軍戰斗航空旅的詳細編制?
網路搜索找到以下資料
美陸軍航空兵最高編制為「旅」。這些旅級單位遵循「集中使用,分散配置」的原則,編配在「戰區-軍-師」三級,共有如下十種,大致這些航空旅皆由一個HHC(指揮群)、2~3個ATKHB(攻擊直升機營)或者是AHB(突擊直升機營)、一個GSAB(通用支援航空營)或者是CSAB(作戰支援航空營)、一個重型直升機營(HvyHB)2個地面騎兵中隊(或空中騎兵中隊)構成。個別旅也編配有指揮航空營(CAB)、戰斗搜索救援分隊(CSAR)
◆◆攻擊直升機營(ATKHB)
攻擊直升機營是編制到航空旅下執行近距火力突擊、對地攻擊、反坦克任務的航空兵單位,主要裝備是AH-64D「長弓阿帕奇」或OH-58D「基奧瓦勇士」直升機。主要區別在於:重型師、空中突擊師、軍屬航空旅使用前款;而輕型師、空降師使用後者。無論重型師和輕型師都具有相同的編制結構,每個攻擊航空營一般都含有一個營部與營部連、三個攻擊直升機連(每連編制8架
機)和一個建制內的維護連。
◆◆突擊直升機營(AHB)
突擊直升機營(assault helicopter battalion,AHB)是編制到航空旅內執行戰區/戰場地域運輸、輸送人員、裝備(更多的時候是空中機動步兵)的單位,一般編制有通用型「黑鷹」直升機——UH-60。從編制結構上看,重型師(包括空中突擊師)和軍屬航空旅內的突擊直升機營(AHB)分享相同的編制結構和相等數量的直升機;輕型師和空降師也擁有相同機型數量的編制結構。
◆◆運輸直升機營/重型直升機營(HvyHB)
重型直升機營(Heavy Helicopter Battalion,HvyHB)按照所擔負的任務我覺得叫做「運輸直升機營」(Cargo Helicopter Battalion,CHB)更合適一點,也同前面的攻擊直升機營(Attack Helicopter Battalion,ATKHB)、突擊直升機營(assault helicopter battalion,AHB)對等。不過英文原文中沒有這種說法,CHB這個詞是我生造。為了忠實於原文,這里暫時還叫做
HvyHB吧,不影響大家理解就行。這個HvyHB才是航空旅建制內真正的運輸主力軍,CH-47「支努干」直升機一次10噸貨物的龐大運輸能力,為航空旅提供空前的戰役戰術靈活性。就是裝人,此機一次也能裝上差不多一個建制排33人。從編制來看,空突師運輸營(ASD-HvyHB)-軍屬運輸營(Corps HvyHB)-軍以上單位運輸營(EAC-HvyHB),除了差一個運輸連(16架直升機)外,再沒有其它大的差別。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系空突師與軍後勤支援擔負的使命任務稍有不同,運輸量的差別導致的吧?!
◆◆通用支援航空營(GSAB)和戰斗支援航空營(CSAB)
之所以把這兩個營放在一起,是因為這兩個營的職能和任務是差不多的。一般都是在航空旅編制內為所屬的上級單位:師(Division)或是軍(Corps)提供有限的低空突擊、滲透、戰斗搜索和營救(Combat Search and Rescue)、醫療後送(MEDEVAC)等任務。在航空旅編制內GSAB和CSAB是最靈活的單位。雖然裝備數量多寡不一,但基本上以通用型「黑鷹」(UH-60)為主要裝備。
◆◆指揮航空營(Command Aviation Battalion,CAB)
指揮航空營主要為旅或者上級單位(師、軍)提供增強的指揮、控制、通信中繼能力(C3);有時也執行人員輸送任務,不過輸送的人員不是普通的空中突擊步兵,而是各級指揮官和參謀人員。指揮航空營(CAB)因編配單位的級別(戰區、軍、師)的不同而編制結構各異,軍以上單位的指揮航空營突出C3和通信中繼能力,結構較為簡單;軍屬指揮航空營除了執行空中直升機分隊的指揮控制(C2)外,還遂行偵察、監視和目標獲取任務(Reconnaissance
Surveillance and Target Acquisition,RSTA),因此軍屬指揮航空營里專門編有一個目標獲取連(TARC);空中突擊師編制內的指揮航空營結構最為繁雜,遂行任務也最多,除了前述任務外,還執行空中佈雷和電子戰任務(編有EH-60電子戰直升機)。
◆◆輕型通用航空營(Light Utility Aviation Battalion,LUAB)
該營(LUAB)結構簡單,任務單一,主要為旅、師、軍輸送人員或裝備,通常編制在陸軍國民警衛隊(Army National Guard,ANG)。
◆◆航空維護營(ASB)
航空維護營平時編制到師支援司令部(DISCOM),戰時向下配屬,拆分為相對獨立的航空維護連或排,分配給編有直升機的航空旅或空騎兵中隊,執行飛行器平/戰時系統的維護保養修理測試任務,使裝備處於隨時可執行任務的完好狀態。
轉型後的陸航戰斗序列&兵力結構:
第1戰斗航空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1 x 攻擊航空營: 24 x AH-64
1 x 攻擊/偵察航空營: 30 x OH-58D (ARH-70)
總計: 116架直升機
第1空中騎兵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2 x 攻擊航空營: 48 x AH-64
總計: 110架直升機
第12戰斗航空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2 x 攻擊航空營: 48 x AH-64
總計: 110架直升機
第2戰斗航空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2 x 攻擊航空營: 48 x AH-64
總計: 110架直升機
第3戰斗航空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2 x 攻擊航空營: 48 x AH-64
總計: 110架直升機
第4戰斗航空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2 x 攻擊航空營: 48 x AH-64
總計: 110架直升機
第10戰斗航空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2 x 攻擊/偵察航空營: 60 x OH-58D (ARH-70)
總計: 122架直升機
第25戰斗航空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2 x 攻擊/偵察航空營: 60 x OH-58D (ARH-70)
總計: 122架直升機
第82戰斗航空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1 x 攻擊航空營: 24 x AH-64
1 x 攻擊/偵察航空營: 30 x OH-58D (ARH-70)
總計: 116架直升機
第101戰斗航空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1 x 攻擊航空營: 24 x AH-64
1 x 攻擊/偵察航空營: 30 x OH-58D (ARH-70)
總計: 116架直升機
第159戰斗航空旅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1 x 攻擊航空營: 24 x AH-64
1 x 攻擊/偵察航空營: 30 x OH-58D (ARH-70)
總計: 116架直升機
第28戰斗航空旅(國民警衛隊)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2 x 攻擊航空營: 48 x AH-64
總計: 110架直升機
第29戰斗航空旅(國民警衛隊)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2 x 攻擊航空營: 48 x AH-64
總計: 110架直升機
第34戰斗航空旅(國民警衛隊)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1 x 攻擊航空營: 16 x AH-64
1 x 航空勤務支援營: 30 x OH-58C (LUH-72)
總計: 108架直升機
第20戰斗航空旅(國民警衛隊)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1 x 攻擊航空營: 16 x AH-64
1 x 航空勤務支援營: 30 x OH-58C (LUH-72)
總計: 108架直升機
第36戰斗航空旅(國民警衛隊)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1 x 攻擊航空營: 16 x AH-64
1 x 航空勤務支援營: 30 x OH-58C (LUH-72)
總計: 108架直升機
第38戰斗航空旅(國民警衛隊)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1 x 攻擊航空營: 24 x AH-64
1 x 航空勤務支援營: 30 x OH-58C (LUH-72)
總計: 116架直升機
第40戰斗航空旅(國民警衛隊)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1 x 攻擊航空營: 16 x AH-64
1 x 航空勤務支援營: 30 x OH-58C (LUH-72)
總計: 108架直升機
第42戰斗航空旅(國民警衛隊)
1 x 通用支援航空營: 12 x CH-47 + 20 x UH-60
1 x 突擊航空營: 30 x UH-60
1 x 攻擊航空營: 16 x AH-64
1 x 航空勤務支援營: 30 x OH-58C (LUH-72)
總計: 108架直升機
第160特種航空團
4 x 航空營: 72 x MH-60 + 61 x MH-47 + 46 x MH-6
總計: 179架直升機
第3裝甲騎兵團第4航空中隊: 24 x AH-64 + 10 x UH-60
總計: 34架直升機
第12航空營(華盛頓軍事區): 16 x UH-60 總計: 16架直升機
以上數據不包括戰區航空旅及陸航訓練部隊。
美陸軍共有19個戰斗航空旅(CAB),編配到「師」一級。現役的戰斗航空旅有11個(現役10個師每師1個,其中101空突師2個);陸軍國民警衛隊師編有8個。航空旅名稱幾經更迭,最初根據任務的不同分為戰區航空旅(Theater Aviation Brigade,TAB)、軍屬航空旅(Corps Aviation Brigade)和師屬航空旅(Division Aviation Brigade)三大類別,每個類別各有其不同類型。比如師屬航空旅中就又分為重型師(騎兵師、裝甲師和機械化師)屬航空旅、輕型師(輕步兵師、山地師、空降師)屬航空旅和空中突擊師屬航空旅(主要是101空突師)。近年隨著「斯特瑞克旅戰斗隊(SBCT)」的組建,又出現了「中型師屬航空旅」。另外陸軍國民警衛隊中遂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旅還叫做「遠征型航空旅」隨著陸軍模塊化改制的進程,航空旅的名稱也幾經波折,「多功能航空旅」(Multifunctional Aviation Brigade,MFAB)——「戰斗航空旅」(Combat Aviation Brigade,CAB)——「航空行動單位」(Aviation Unit of Action)。直到現在又回歸「戰斗航空旅」。陸軍推行模塊化轉型以來,各戰斗航空旅分享大約相同的編制:兩個攻擊偵察營,一個突擊營,一個通用支援航空營,一個航空勤務與保障營。主要區別在攻擊/偵察直升機營上:重型師(第1裝甲師、第1騎兵師、第2、3、4機步師,第1機步師例外)都編有兩個「重型」攻擊直升機營(AH-64D);輕型師(第10山地師、第25步兵師)編有兩個「輕型」攻擊直升機營(OH-58D);中型師(82空降師和101空中突擊師)則編有一個重型攻擊直升機營和一個輕型直升機營(第1機步師也是如是編制)。航空旅作為陸軍戰場上一直重要的戰斗支援和勤務保障力量越來越不可或缺,直升機以其機動靈活的飛行特性開創了地面部隊在「垂直維度」的機動能力。美陸軍航空旅的發展歷程和經驗教訓為我軍陸航部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料。
2、海灣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1個 海灣戰爭
機械化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350餘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1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5時30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14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7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8月3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20萬人,坦克2,000餘輛。8月8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20,000人的科軍,只有5,000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8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1990年1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517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10,015億桶)的65%,天然氣24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13.7%。日產石油約1,450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6,360萬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約1,200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 海灣戰爭
萬桶)的43%。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766.1萬桶,其中20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佔26.9%;西歐日進口石油823.5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427.6萬桶,佔51.9%;日本日進口石油548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354萬桶,佔64.6%。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美蘇關系緩和
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40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2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1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40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8月3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8月2日,聯合國 安理會就以14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660號決議。從8月2日至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12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1991年1月15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38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海灣戰爭造成的環境污染
1990年底爆發的海灣戰爭歷時42天,期間油井大火晝夜燃燒,是迄今歷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災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環境污染,其污染程度超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的核泄漏事故。這次戰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是災難性的,已給世界帶來了影響。
戰爭經過
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派坦克和步兵開入科威特,佔領了所有戰略要地,包括埃米爾的王宮。科威特陸軍很快就被擊敗,但科威特空軍還有足夠的時間逃到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軍隊搶劫了醫用和食物儲藏,關押了上千平民和占據了媒體。伊拉克還關押了上千西方國家訪問者作為敵對國俘虜,後來還企圖使用他們作為談判條件。一開始伊拉克還建立了一個傀儡「被解放」的科威特政府。 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在伊拉克拒不執行安理會第678號決議情況下,多國部隊航空兵空襲伊拉克,發起「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由此爆發。戰爭分為兩個階段。
空中戰役階段
(1991.1.17~2.23) 空中戰役包括戰略性空襲、奪取科威特戰區制空權和為地面進攻做好戰場准備。11天後,多國部隊已完全掌握制空權。進入第三周後,空中行動的重點轉入科威特戰區。至2月23日,多國部隊共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噸,發射288枚戰斧巡航導彈和35枚空射巡航導彈,並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飛機和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對選定目標實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強度的持續空襲,極大削弱了伊軍的C3I(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能力、戰爭潛力和戰略反擊能力,使科威特戰場伊軍前沿部隊損失近50%,後方部隊損失約25%,為發起地面進攻創造了條件。在此期間,伊軍實施消極防禦,以藏於地下、隱真示假、疏散國外等措施躲避空襲,保存實力;同時不斷以飛毛腿導彈襲擊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內的目標,迫使多國部隊延長空中戰役時間並出動大量飛機尋殲伊軍飛毛腿導彈。伊海空軍則對多國部隊實施有限反擊,多次以飛機和導彈艇出擊,但均告失敗,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多數偏離預定目標或被美愛國者防空導彈擊落。地面襲擊包括1991年1月29日~2月2日對海夫吉鎮的襲擊,但未能改變多國部隊繼續空襲的決心。此外,伊軍曾試圖以向海灣傾泄石油、點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脅使用化學武器手段阻滯和遏止多國部隊的軍事行動,均未達目的。 陸戰
地面戰役階段
(1991.2.24~28) 地面戰役發起前,多國部隊成功實施了戰役欺騙。美第七軍和美第十八空降軍從沙特邊界以南向西機動數百千米,進抵沙伊邊境的進攻出發地域 。多國部隊於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4時發起地面進攻,在沙科、沙伊邊界約500千米正面上由東向西展開5個進攻集團:阿拉伯國家東線聯合部隊,沿海岸向北進攻,佔領科威特市;美第1陸戰遠征部隊從沙科邊界「肘部」向北進攻,奪取穆特拉山口,切斷科威特市通往科東北部的道路,將伊軍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國家北線聯合部隊從沙科邊界西段向阿里塞米姆機場方向進攻,協同友鄰部隊消滅科威特境內伊軍並佔領科威特市;美第七軍實施主要突擊,從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進,直插伊拉克縱深,爾後揮師東進,與其左鄰第十八空降軍協同作戰,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約8個師)圍殲在巴士拉以南地區;美第十八空降軍實施輔助突擊,從沙伊邊境突入伊境至幼發拉底河岸,控制塞馬沃以東通往巴格達的8號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內伊軍部隊,協同美第七軍殲滅伊軍共和國衛隊。 地面戰役首先由美第一陸戰遠征部隊發起進攻,爾後阿拉伯國家東線聯合部隊在波斯灣多國部隊海軍和兩棲部隊配合下發起進攻,吸引伊國注意力,為西部主攻部隊發展進攻創造條件。美第七軍於24日午後發起攻擊。美第七軍和美第十八空降軍利用空中機動和裝甲突擊力強等優勢,在海空軍支援下實施「左勾拳」計劃,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合圍於巴士拉以南地區 。伊軍遭受38天空襲後,損失慘重,指揮中斷,補給告罄,戰場情況不明,對多國部隊主攻方向判斷失誤,防禦體系迅速瓦解。在此期間,伊軍繼續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發射導彈 ,使美軍傷亡百餘人;在海灣布設水雷1167枚,炸傷美海軍兩艘軍艦,但未能扭轉敗局。1991年2月26日,薩達姆宣布接受停火,伊軍迅即崩潰。28日晨8時,多國部隊宣布停止進攻,歷時100小時的地面戰役至此結束。 1991年3月10日,「告別沙漠行動」開始,美軍從波斯灣撤離54萬軍隊。
戰爭的結束
據戰後統計,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在參戰的43個師中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9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關於海灣戰爭的傷亡數字有爭議。盟軍死亡人數可能是378人,其中美軍因戰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戰事身亡的145人。英軍死亡47人,阿拉伯軍隊死亡40人,法軍損失2人。盟軍死亡最多的是在1991年2月25日,該日一顆伊拉克飛毛腿導彈擊中一個美國兵營造成28個美軍預備隊員死亡。盟軍受傷人數可能少於1000人。伊拉克傷亡人數的爭議比較大。有些估計說少於1500人死亡,有些說約20萬死亡。大多數學者認為死亡人數在2.5萬到7.5萬之間。受傷人數也不清楚。被美軍俘虜的伊拉克人為7.1萬。估計的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數從100人到超過20萬人不等。 此外戰後的狀態造成更多伊拉克人死亡。比如在炸彈中含有共300噸貧鈾,鈾是一種可能可以致癌的重金屬(不過這一點也有爭議)。戰後伊拉克兒童的癌症率提高了四倍。戰後對伊拉克的制裁可能也導致了約200萬人死亡,其中半數是兒童。從海灣戰爭結束到美伊戰爭開始美軍和英軍空軍幾乎每個月都對伊拉克境內禁飛地帶及其附近進行攻擊。 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戰區的43個陸軍師中,36~38個師喪失戰鬥力,傷亡8.5~10萬人,被俘8.6萬人,損失坦克3874輛,裝甲車1450輛,火炮2917門,飛機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軍作戰艦艇遭重創或被擊毀。科威特直接戰爭損失600億美元;伊拉克損失達2000餘億美元,美國耗資600億美元。
海灣戰爭的影響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葯中,精確制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繳獲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另外,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動用了大量貧鈾彈,燒毀了大批煉油廠和化工廠。給當地帶來的長期生態環境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3、美軍是如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來進行軍事訓練的?
不同兵種使用的模擬系統都不一樣
所以做到了一一匹配 做到最合適的
合成軍作戰訓練器材
(1)「凱蒂斯」合成訓練綜合評價系統。該系統於199O年裝備部隊,它是一種面積殺傷武器戰術模擬系統,可用於模擬間瞄火力、核生化武器及地雷的作戰效果。該系統除可模擬火炮、火箭和導彈外,還可模擬艦炮火力。它與「邁爾斯」或其它模擬系統兼容。該系統包括4個主控站、52個中繼站、6O0台接收裝置、6O0套聲光示爆模擬裝置及16台單兵佩戴的小型化接收裝置。
(2)成軍火力支援戰術訓練模擬器。原稱「閉環炮兵模擬系統」,它能逼真而廉價地進行炮兵射擊訓練。它可在營區內按照美國陸軍的訓練標准通過模擬實彈射擊來訓練炮兵連或排;它是一個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的模擬系統。它可用於單個炮兵分隊的訓練,又可進行炮兵閉環聯合訓練。它能在合成軍作戰環境中進行炮兵分隊的訓練,1997年開始裝備部隊。
(3)SAWE面積殺傷武器訓練模擬器。該系統用於野戰實兵對抗戰術訓練,能模擬火炮、化學武器、地雷等武器的殺傷效果和評估傷亡,並可在戰場上產生聲、光模擬效果。該系統模擬范圍廣,從迫擊炮到大口徑火炮、乃至遠程導彈發射系統、常規炮彈、化學彈、核彈和雷場均可以模擬。該系統還可強制參訓者採取適當的對抗措施,例如在遭受化學武器攻擊時使用防毒面具。該系統兼容性好,可與「邁爾斯Ⅱ」激光交戰模擬器配合使用。
——射擊指揮訓練器材
(1)「加德菲斯持Ⅱ」炮兵觀察員模擬訓練器。它是野戰炮兵前進觀察員使用的一種可運輸型訓練器。它可將計算機產生的目標和炸點的效果疊印在視盤所提供的背景畫面上。任何與「塔克法」射擊指揮系統兼容的數字設備均可與該訓練器配套使用。訓練中可以發射的彈種有改進型常規彈、瞬發榴彈、延時榴彈、HC發煙彈和照明彈。
(2)榴彈炮射擊指揮訓練器。這是一種合式訓練器,用於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彈炮的射擊指揮訓練,它為炮兵指揮官提供了練習攻擊多種目標和發射密集火力的手段,他們還可以用它練習彈葯控制和地面導航。
——反坦克武器訓練器材
「標槍」反坦克武器系統訓練器。該系統可用於教室內和野戰條件下的訓練,是一種輕便的、卓兵攜帶的、「打了就不用管」的反坦克武器。根據訓練場所不同又分為兩種:
一是基本技能訓練器(BST)。用於教室、艦上或營區內的訓練。訓練方案可預編程序,在模擬的指揮發射裝置內可通過彩色液晶顯示器看到目視圖像,訓練器的輕型晝夜熱成像瞄準鏡、發射控制器和射手的目鏡顯示器合為一體,BST可在野外戰場監視、搜索和定位及火力控制方面提供初級訓練;二是野外戰術訓練器(FTT)。它與「邁爾斯」系列的訓練器相互兼容,不僅可用於射擊訓練,也可用於戰術對抗訓練。FTT配有「邁爾斯」激光器和發射模擬器,能合成紅外圖像,模擬300O米遠的導彈。此外,鎖定目標後由跟蹤器為激光器定向,發射效果模擬器能模擬導彈發射時的閃光和聲響。
——防空武器訓練器材
MTS一Ⅱ多種武器操作和戰術訓練器。它是美國M87「紅眼/毒刺」導彈的第二代產品, 199O年1O月裝備部隊,其演習方案的選擇范圍更廣,訓練設備更多,射手可在」毒刺」、「伏爾康一、「標槍」、「小懈樹」等多種武器上進行訓練。它設置在直徑為19.5米或6.09米的圓頂建築內,圓頂建築作為目標、背景、干擾和紅外圖像的 36O度圓周顯示屏幕,它可投射三個獨立的飛機圖像,它們有自己的紅外信號特徵和紅外干擾,可記錄和評定受訓者的成績,並可提供數據供教官講評使用。
——其它
(l)炮位偵察雷達訓練器。主要用於AN/TPQ-36T和AN/TPQ—37雷達的操作手和維修人員的培訓,在美國的野戰炮兵學校使用,訓練器能給學員的訓練評分,而學員行為均在教官的顯示器上綜合顯示。
(2)機載戰場偵察雷達訓練器。它主要用於訓練士兵和機組人員判讀數據和提供近乎實時的戰斗情報,現已裝備美陸軍和空軍。
2、作戰模擬系統訓練方面。位於堪薩斯州利文沃思堡的陸軍作戰指揮訓練中心,於1988年開始實施「戰斗指揮訓練計劃」,即對師級指揮官及其參謀人員進行模擬指揮訓練。它是通過廣泛運用計算機模擬演練與逼真的敵方部隊進行對抗的作戰原則,並在指揮的各個環節上進行合成實踐。既可以提高高級指揮官和參謀人員的指揮水平,又可以檢驗作戰指揮程序,使作戰指揮程序標准化。94年上半年美海軍先後5次以我軍為假想改進行計算機模擬演練。演練設想2O1O年美海軍第7艦隊及其支援力量在中國沿海巡邏時,觸發中美海戰。計算機模擬顯示我軍擁有岸基和潛射精確制導遠程巡航導彈、戰場機器人等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快速部署能力,而在空問部署了包括反衛星系統在內的武器系統。中國軍隊首先以反衛星系統擊毀美偵察衛星,並向前進基地快速部署海空兵力。隨後以大量的岸基和潛射巡航導彈齊射美指揮艦和航母,以導彈、航空兵攻擊美編隊作戰艦艇,最後美指揮艦和航母被擊沉,航母編隊其它作戰和輔助艦只被重創。
其還有專門的模擬訓練基地 類似我國的朱日和
訓練基地是美軍進行正規集體訓練的重要場所。各訓練基地都集中採用了模擬訓練的方法。其中設在加利福尼亞州歐文堡的國家訓練中心是美國陸軍最大的訓練基地,該中心的模擬訓練最具有代表性。
國家訓練中心建於1980年,佔地面積260O平方公里,其中訓練場地225O平方公里。這里氣候於燥,人煙稀少,地形復雜,既有沙丘又有高地。基地內設有對抗演習、實彈射擊、後備役部隊三個訓練場地,設置了l00多個種類目標,安裝有現代化電子、光學模擬訓練設施,為受訓部隊提供了一個近似戰場的環境。基地內還駐有一個坦克營和一個機步營的專任假想敵部隊,按原蘇軍摩托化步兵團編成,由經過特別挑選的100O多名官兵組成,在 國家訓練中心服役4年,這就為受訓部隊提供了一個近乎真實的對手。此外,還有300多人的施訓和管理部隊。訓練過程一般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模擬美本土部隊增援海外戰區和戰略空運。受訓的坦克營、機步營及旅司令部人員從其駐地空運到歐文堡基地附近的空軍基地,爾後通過陸路開進歐文堡,領取預存作戰裝備。第二階段,進行逼真的、近似實戰的合成訓練。輪訓部隊在戰術空軍支援下與假想敵部隊進行地面攻防作戰與電子對抗演練。第三階段,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射擊場設置的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隱現目標,顯示敵軍的各種兵配置。訓練中心配置的多種綜合激光模擬交戰系統裝在陸軍各種武器上,射出激光編碼束。射擊後,目標(人或車輛)上的該系統可計算出是輕傷還是致命傷,以及對武器的毀傷程度整個演練過程攝製成錄像,成績由計算機運算,作為鑒定的重要依據,為參訓軍官和部隊提供極為有用的訓練檔案。該中心每年可施訓陸軍14個旅42個營。目前,已有930個營次在此訓練過。進入90年代後,該訓練中心又建立了模擬火炮和空中火力系統,研製能穿透煙霧的激光交戰系統,建成了可進行模擬的模擬器網路。
國家訓練中心實兵對抗的主要特點是:(1)具有較強的實戰對抗性。訓練中心作戰環境真實,近似實戰,駐有一支訓練有素的反方部隊,具有豐富的經驗。在演習過程中強調針鋒相對,獨立性、竟爭性強,實戰氣氛濃,能夠極大提高部隊實踐能力。陸軍有關數據表明,經過國家訓練中心訓練的部隊在作戰中取勝的機率比未經訓練的部隊高15倍。(2)以現代化設施保障演練。訓練過程中運用激光和電子多種模擬手段進行演練,不僅可以實施各種對抗演習,而且可以詳細記錄、分析各種訓練材料,向受訓部隊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3)提高協同作戰能力。與實戰一樣,在營旅指揮所設置火力協調組,由炮兵連長任協調組組長,空軍向指揮所派聯絡宮,以全面協調對步兵裝甲兵火力支援。由於該中心與內利斯空軍基地相鄰,便於進行陸空協同作戰演練。
還有擬真訓練器等等
都是美軍訓練的重要部分組成
望採納!!
4、海灣戰爭簡單經過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等其他國家強烈反對,組成多國部隊加入戰爭,參與到反對伊拉克入侵的軍事行動,最終伊拉克戰敗.
傷亡情況: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
海灣戰爭
伊科反目
在人類戰爭史上,如果有一場戰爭是在億萬觀眾的電視屏幕前進行的;如果有一 場戰爭是在眾所周知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的,好像是看一場預定的足球賽;如果有一場 戰爭是事先知道勝負的,那這場戰爭就是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是伊拉克吞並弱小鄰國科威特引起的。科威特和伊拉克同是阿拉伯兄弟 國家,在中世紀,都屬阿拉伯帝國。後來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科威特被劃為巴士 拉省的一個縣。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所轄各地逐漸被西方列強瓜分,淪為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本世紀30年代。統治伊拉克的費薩爾國王曾建議與科威特結為聯邦,遭 到科威特的拒絕。1961年科威特宣布脫離英國獨立,伊拉克認為科威特應是其巴士拉 省的一部分,不予承認。1963年上台執政的伊拉克復興黨承認了科威特的獨立,並與 之建立了外交關系,但部分邊界仍未劃定。1968年兩國曾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但沒 有結果。1973和1974年,兩國曾因領土糾紛發生兩次武裝沖突。之後,兩伊戰爭的硝 煙暫時掩蓋了伊、科矛盾。 在兩伊戰爭中,科威特還一直在暗地裡援助伊拉克,與沙特等國一齊向伊拉克提 供了400多億美元的援助。為什麼幾年之後他們會反目為仇呢?人們看一下兩伊戰爭結 束後伊拉克的處境和薩達姆其人,答案就不難找到。科威特雖是彈丸之地,面積僅1.7 萬多平方公里,人口 190萬,但卻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之一。而伊拉克在兩伊停火後 百廢待興,急需資金。伊拉克的百萬大軍啃不動伊朗這塊硬骨頭,薩達姆就暗暗下決 心要吞並南部富裕的小國科威特。科威特在海灣重要的戰略地位,特別是布比延島和 瓦爾布島兩個戰略性小島,是伊拉克早就覬覦的目標,它能為伊拉克提供不受伊朗威 脅的海灣出口基地。科威特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上千億美元的海外投資,早已使薩達 姆垂涎三尺。當然,薩達姆的目光不僅停留在科威特,他還想當曾在阿拉伯帝國史上 盛極一時的「薩拉哈丁」。 從1990年 7月下半月開始,薩達姆就故意製造事端,控告海灣諸國超額開採石油, 壓低石油價格,使伊拉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接著,薩達姆指名道姓指責科威特在 有爭議的魯邁拉地區開採石油,「盜竊」了伊拉克24億美元原油,薩達姆還要科威特 把布比延島和瓦爾布島割讓給伊拉克。接著,伊拉克10萬大軍南下,陳兵科威特邊境, 海灣局勢像兩伊開戰前一樣充滿了火葯味。 伊拉克來勢洶洶,阿拉伯聯盟國家趕快出來調解。在開羅的一次阿盟會議上,阿 拉伯國家紛紛開導科、伊兩國要互相尊重,和平解決兩國爭端。可伊拉克執意要科威 特賠款24億美元,還要科威特交出魯邁拉油田,伊拉克實在是欺人太甚,科威特也不 願退無止境。於是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和科威特埃米爾薩巴赫在會上相互對罵起來,其 他各國代表見此情景不知所措,慌忙前來勸阻。也許對罵還有過癮,阿齊茲突然站起 來,抄起水杯朝薩巴赫頭上砸去,薩巴赫急忙把頭一偏,才倖免頭破血流。此砸杯之 仇薩巴赫一直耿耿於懷,海灣戰爭結束後,薩巴赫還對天發誓,要找阿齊茲報此一杯 之仇。 阿拉伯國家緊張的調解工作仍在進行著,埃及總統穆巴拉克 7月底專程訪問了伊 拉克、科威特和沙特。他得到了薩達姆總統的口頭許諾:「伊拉克不會進攻科威特。」 沙特和科威特得此口信,都鬆了一口氣。8月1日,在沙特國王法赫德的撮合下,伊拉 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易卜拉欣和科威特王儲兼首相薩阿德先後來到沙特東部港口 城市吉達會晤,會談雖沒有消除分歧,但會談後發表的聲明表示兩國將於 8月上旬在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再次會晤,進一步磋商解決爭端的辦法。吉達會談至少留給世人一 個印象,伊拉克還不打算動武,但這只是薩達姆放的一顆煙幕彈。 1990年8月2日凌晨 2時,少得可憐的科威特軍隊的士兵正在夢鄉中漫遊,10萬伊 拉克軍隊兵分兩路大舉入侵科威特,科軍毫無准備,根本沒有招架之力。目擊者看到 伊拉克的先頭部隊穿著科威特軍服,坦克上塗著科軍的標記。科威特邊防軍以為是友 鄰部隊,並未加以阻擊。伊拉克先頭部隊在未遭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沿海濱公路長驅 直入,一舉攻下科威特城。當陽光初照的早晨,伊軍坦克部隊包圍薩巴赫王宮時,科 威特市民還以為是科軍增加了守衛王宮的部隊。直到隆隆炮聲、滾滾濃煙在王宮上空 升起時,他們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伊拉克軍隊入侵引起科威特一片驚慌。科威特王室人員跑了,有錢的商人跑了。 甚至連一些官兵也越過邊境跑到了沙特。然而有血氣的科威特軍民對入侵者進行了頑 強的抵抗,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主席、科威特王室要員法赫德親王就是其中一個出色 的代表。法赫德聽說薩達姆背信棄義入侵科威特後,頓時火冒三丈,驅車直奔王宮, 等他抵達王宮時,數百名王宮衛士大多已倒在血泊中。法赫德義無反顧地加入了保衛 王宮的行列,最後犧牲在伊拉克坦克的炮火中。有國無防的科威特不到 9個小時就被 伊拉克佔領。 薩達姆選擇 8月2日凌晨入侵看來是作了精心准備的。8月的海灣正值盛夏酷暑, 養尊處優的科威特軍官大多在國外消夏;海灣各國實行一周五日工作制,星期四、星 期五兩天休息,政府官員和部隊軍官都回家團圓。8月2日是星期四,是科軍戰備最松 懈的時候;薩達姆為迷惑科威特,採用了戰略欺騙的手法,他在反對美國和以色列的 口號聲中完成了入侵的准備,易卜拉欣赴吉達會談也是薩達姆的欺騙措施之一。
沙漠盾牌
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在國際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近半年的海灣危機。 中東素有「油海」之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豈能讓薩達姆控制西方的油龍頭。8 月 2日當天,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立即撤軍, 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和獨立,並宣布凍結伊、科在美的全部資產。兩天之後,美國參謀 長聯席會議和國防部一起,研究通過了一項代號為「沙漠盾牌」的行動計劃。這個計 劃的公開使命是:派出海陸空軍進駐海灣地區,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烏地阿拉伯和擴大戰 火,同時要求採取相應的措施,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8月8日晚,美軍首批空降 部隊抵達沙特,美國總統布希發表電視講話,將「沙漠盾牌」計劃公布於世。他宣布 應沙特的「請求」,把部隊開進沙特。布希總統宣布首先將在沙特部署 600架戰斗轟 炸機,15萬陸軍,在海灣水域至少派遣 3艘航空母艦的特遣艦隊。隨著形勢的發展還 將不斷增兵。 一時間,海灣成了全世界矚目的中心。關於海灣危機的報道充斥著世界各國的電 台、廣播和報刊。 美國帶頭出兵,其他西方盟國也不甘落後。英國首先表態支持布希對伊拉克採取 的強硬立場,宣布英國將派兵海灣。不久英國的「旋風」式、「美洲虎」式戰斗轟炸 機飛抵沙特,數艘軍艦開往海灣,英國「沙漠之鼠」旅也從歐洲開赴沙特。法國密特 朗總統宣布法國強烈譴責薩達姆的侵略行徑,法軍也蜂擁到海灣,「美洲虎」式戰斗 轟炸機部署到了沙特,「克菜蒙梭」號航空母艦由法國本土前往海灣,法國在吉布地 的幾艘軍艦也開赴海灣。義大利、德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丹 麥、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紛紛宣布向海灣地區派出軍艦或飛機。連日本 也宣布向海灣派出醫療隊。在這股派兵熱潮中,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也加入進來。阿拉 伯國家中向海灣派兵的有埃及、敘利亞和摩洛哥。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帶頭派兵使薩 達姆大吃一驚,伊拉克和埃及同是阿拉伯合作委員會成員國,薩達姆沒有預料到埃及 的槍口會對准他。埃及的立場使沙特國王法赫德大受鼓舞,布希對埃及總統穆巴拉克 也大加贊賞。為嘉獎埃及的表現,布希大筆一揮免除了埃及70億美元的軍事債務。海 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為感謝埃及也免除了埃及60億美元的債務,沙特還向埃及提供了 贈款和貸款共40億美元。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阿根廷等國也象徵性地派兵到沙特。 到1991年 1月15日「沙漠盾牌」行動結束時,美國及其盟國(共28個國家)在沙特 及海灣地區的總兵力近70萬人,其中美國43萬人。共有坦克3600輛,其中美國2000輛。 共有飛機3260架,其中美國2800架。共有戰艦247艘,其中美國120多艘,包括 6艘航 空母艦。
多國部隊兩司令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此話著實不假。自海灣危機爆發後,全世界都注視著海 灣,多國部隊兩司令——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和阿拉伯聯軍司令哈立德頓時成為全 球風雲人物,他倆的舉手投足也成了各國記者爭相報道的題材。兩人都文武雙全,才 華超群,可謂稱職的軍事統帥。 駐沙特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時年56歲,他出身於軍人家庭,1952年考入著名的 西點軍校,4 年之後以優秀成績畢業,開始了漫長的軍旅生涯。施瓦茨科普夫作為美 軍高級軍官,經歷了一個美國職業軍官所必須經歷的成長與磨練過程,即院校培訓、 部隊帶兵及機關輪流任職的三級培訓和鍛煉。在其38年的軍旅生涯中,他不僅出任過 美軍部隊和機關各級指揮官,而且還進入軍隊和地方的一些高級院校深造,並獲航天 工程學碩士學位。難怪海灣戰爭後,有人說這次戰爭是碩士指揮的戰爭,可見多國部 隊指揮官學歷之高,這也是現代化高技術戰爭對指揮員的必然要求。 施瓦茨科普夫1983年晉升為少將,1988年晉升上將,是美軍最年輕的四星上將之 一。他參加過越南戰爭和入侵格瑞那達的戰斗。他忠實而積極地參加美國對外戰爭的 記錄以及他所具備的能力使他在戰將如雲的美軍中確立了自己的位置。施氏對美軍各 軍種的情況十分熟悉,這使得他在海灣危機中指揮美軍進行部署和與多國部隊的協調 時顯得很老練。 自1988年擔任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以來,施瓦茨科普夫曾有針對性地對地區性沖 突、大規模常規作戰、中低強度作戰、沙漠作戰和特種部隊作戰進行過廣泛的研究, 對中東地區的軍事形勢也有獨到的分析。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數月前,他曾預言:「 地區性的沖突將成為近期石油供應最有可能的威脅,而挑起這一沖突的將是伊拉克。」 海灣戰爭主要是沙漠作戰,對此,施瓦茨科普夫並不陌生。他曾指揮美軍第二十 四機械化步兵師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沙漠訓練,並且經常帶部隊去埃及沙漠地 帶同埃及的軍隊進行大型聯合軍事訓練。 阿拉伯聯軍司令哈立德雖然名氣不如前者,但其資歷和才華並不遜色。多國部隊 是以沙特政府邀請的名義進駐沙特的。大軍雲集沙特後,沙特政府決定成立聯軍司令 部,任命防空軍司令哈立德親王為聯軍司令。從理論上講,所有多國部隊都得聽哈立 德調遣。 哈立德是沙特第二副首相兼國防部長、航空大臣蘇爾坦親王的長子,年輕有為, 被認為是沙特王室第三代中的佼佼者。哈立德身材魁梧,博學多才,曾接受過全面的 軍事訓練。他1968年畢業於英國皇家軍事學院,此後又赴美國陸軍防空學校攻讀防空、 電子、防空設備維修等專業,之後又學習其他專業。1979年畢業於美陸軍指揮和參謀 學院。他在美國除攻讀軍事外,還取得了政治學博士學位。所以他在沙特軍隊中,甚 至在阿拉伯世界中是少有的受過美英諸兵種軍事訓練與高等教育的軍官。 哈立德親王是沙特防空部隊的奠基人之一,他通過艱辛的努力在全國范圍建立了 完整的防空體系。1985年,沙特防空部隊從空軍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軍種,他是當之 無愧的防空軍司令,並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又晉升為中將,時年僅42歲。哈立德 親王社會地位顯赫,軍事知識豐富,善於辭令,自信大度,一派大將風度。在海灣危 機的關鍵時刻,由他出任聯軍司令實屬理想人選。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集結沙特的幾十萬多國部隊實際上有兩個司令,一個 是沙特任命的聯軍司令哈立德,另一個則是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幾十萬大軍究竟 由誰來指揮? 一時成了記者們的熱門話題。哈立德認為,他是聯軍司令,所有在沙特 的部隊應由他指揮。施瓦茨科普夫則認為,與伊拉克百萬大軍作戰豈是兒戲,哈立德 豈能擔此大任。爭執不下的指揮權問題最後由布希和法赫德國王出面調解方得解決: 美、英、法軍隊由施瓦茨科普夫指揮;哈立德則負責指揮阿拉伯和伊斯蘭部隊。 哈立德身為聯軍司令,深知傲慢的美國人是不會聽他調遣的,但他為了國家的榮 譽,至少要和施瓦茨科普夫平起平坐,並且要建立一個與美軍司令部平行的司令部。 哈立德命令他的副官,同施瓦茨科普夫的每次約談都必須在他的辦公室進行,此事沒 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在哈立德的堅持下,施瓦茨科普夫果真每天都到哈立德的辦公室 商討共同作戰行動。 11月份的某一天,美軍未通知哈立德就想進行全副武裝的空中演習,哈立德當即 下令,禁止第二天進行任何武裝飛行,隨後打電話通知了施瓦茨科普夫,他只得取消 了演習。後來美國空軍解釋說他們只是想試驗一下全副武裝的飛機起飛與降落程序。 幾天以後,美軍請求同意他們檢飛,這次哈立德批准了他們的請求。盡管這使演習推 遲了5天,但最重要的是給美國人上了一課。 哈立德以前從來不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但施瓦茨科普夫為了防止伊拉克的恐怖活 動,出則前呼後擁,周圍布滿荷槍實彈的士兵和便衣。當他在國防部外面活動時,甚 至使用一個護送車隊。哈立德見此也不示弱,立即成立一支同施瓦茨科普夫的警衛隊 不相上下的警衛隊,還派了幾個人到國外去接受訓練。當人們看到哈立德精心組織起 來的衛隊,禁不住驚呼:「真主啊,他從辦公室走到下面的作戰室時要10個人—— 5 個在前面,5個在後面,還都端著機槍。干什麼?」哈立德認為他不想干什麼,只是必 須讓盟軍軍官及新聞媒介看到沙特王國的尊嚴,看到他是與施瓦茨科普夫平起平坐的 司令官。多國部隊兩司令相互斗氣,用中國話說這叫各為其主,其實他倆性格相近, 在整個海灣危機和海灣戰爭中,合作還是成功和愉快的。
人質盾牌
面對大軍雲集海灣,薩達姆仍執迷不悟,決心要和多國部隊對抗下去。8 月28日, 薩達姆發布總統令,宣布科為伊的第十九個行省,薩達姆的用意十分明顯,他要在地 圖上永遠抹掉科威特這個國家。10月16日,伊拉克發行了新的科威特地圖,將科威特 的布比延島、瓦爾布島和魯邁拉油田劃歸伊拉克的巴士拉省,科的其餘部分則為伊的 第十九省。薩達姆還任命易卜拉欣出任「科威特省」省長。為了對付美國的威脅,薩 達姆以所謂「人質盾牌」還擊多國部隊的「沙漠盾牌」。薩達姆扣留了近萬名在伊拉 克和科威特的西方人,其中美國人有3500之多。薩達姆這一手使西方大為惱火,但又 束手無策。接著伊拉克要求各國關閉在科威特的使館,限期在 8月24日前遷至巴格達, 聲稱科威特已是伊拉克的一個省,各國沒有必要在那裡設立使館。8 月中旬,伊拉克 政府把在科威特的美、英僑民集中在科威特城。伊拉克議長威脅說,只要伊面臨戰爭 的威脅,他們就不會釋放這些僑民。不久,伊拉克宣布將這些僑民分別集中在伊拉克 重要的軍事設施里,如果美國膽敢襲擊伊拉克,那就把這些僑民當作殉葬品。後來薩 達姆一批一批地釋放人質,使西方一直在向薩達姆求饒。「人質盾牌」的鬧劇還真起 了作用。 薩達姆的「人質盾牌」還挑起了反伊同盟的不和,減輕了伊拉克面臨的軍事壓力 並改善了不利的外交處境。因為薩達姆釋放哪國人質、不釋放哪國人質無形中會在西 方國家間引起隔閡。10月23日伊拉克釋放了400名人質,其中把所有330名法國人質無 條件釋放,而只釋放年邁體弱的33名英國人和14名美國人。薩達姆此舉立刻在西方引 起不大不小的風波。伊拉克釋放人質的消息傳到巴黎,法國官方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聲 明這是伊拉克單方面的決定,法國不曾就人質問題與伊拉克有過任何交易。法國外交 部和總統府的發言人都一再表示,釋放法國人質決不能改變法國在海灣問題上的立場。 法國總理羅卡爾在國民議會一再保證法國沒有同伊拉克進行過私下交易。外長迪馬同 美國務卿貝克通電話,要華盛頓放心,法國不會脫離對伊拉克實行制裁的國際聯合陣 線。薩達姆的離間計盡管沒有成功,但法國的一再表白,多少引起了美英等國猜疑。
最後攤牌
百萬大軍在海灣對壘,國際調解活動一個接著一個,但都以失敗而告終。1990年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作出決定:「如果伊拉克在1991年 1月15日午夜以前未撤出 科威特,成員國可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 !」這等於把尚方寶劍 交給了美國。安理會作出該決議的第二天,布希又正式邀請伊拉克與美國進行高級會 談,並且向伊拉克明確表示國際社會的決心。當天,薩達姆表示接受布希的建議,但 他有一個總的條件,就是堅決要求討論中東地區的所有問題,即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 的問題、巴勒斯坦問題等。雙方在伊外長阿齊茲訪問華盛頓、美國務卿貝克赴巴格達 的日程問題上也未能統一意見。薩達姆要求1991年 1月12日貝克赴巴格達,而布希認 為,這個時間太接近聯合國對伊拉克最後通牒的時限,故不能接受。 雙方僵持著,誰也拿不出令人滿意的建議。在這期間,阿爾及利亞總統沙德利、 聯合國安理會主席、歐洲共同體的主要官員、約旦國王海珊都展開了外交活動,試 圖說服薩達姆讓步。1991年1月2日,法國國民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密特朗總統 的親信米歇爾·沃澤勒以私人身份趕往巴格達。他在巴格達會晤了阿齊茲和薩達姆, 但結果並不理想。 1月3日,布希再次建議,阿齊茲與貝克在日內瓦會晤的時間,可考慮在1月7日至 9 日之間,並且稱「這是爭取海灣危機和平解決的最後嘗試」。進退兩難的薩達姆與 眾將商議後,第二天表示接受布希的建議,同意雙方代表1月9日在日內瓦會晤,協調 雙方共同關心的海灣和平。布希認為薩達姆的這一決定是伊拉克「積極的一步」,同 時也向薩達姆保證,如果他命令他的所有部隊撤出科威特,巴格達以及所有伊拉克軍 事目標都不會受到攻擊。當然,布希知道國際、國內對海灣問題都很敏感,為了進一 步尋求更多的同盟者,他急忙又派貝克於1月6日,匆忙趕到巴黎、倫敦,周旋於歐洲 大國之間,闡明美國對中東的政策。 在國內,布希同時也為自己的行動掃除障礙。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於 1月12日分別 通過決議,如果薩達姆在美國東部時間15日午夜,也就是格林威治時間1月16日5時之 前,不撤出被侵佔的科威特,允許布希對伊拉克使用武力。 離聯合國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軍的期限1991年 1月15日越來越近,全世界綳緊了 每一根神經注視著海灣的局勢。大多數觀察家認為,除非薩達姆撤軍,否則美國肯定 要動武。1 月12日,即美國會通過動武決定的同一天,美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 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攤牌性會談。在會談中,貝克把布希給薩達姆的信放在會議桌中間, 但阿齊茲始終不接。會談快結束時,貝克說:「部長先生,我已說了我到這里來要說 的一切,我看已沒有理由再繼續下去了。」阿齊茲說:「我同意。我已沒有什麼話要 說的了。」臨分手時,貝克指著躺在桌上的那封信說:「你肯定不會接受這封信 ?」 阿齊茲平靜地說:「是的,我肯定。」 1 月16日18時,美國首都華盛頓燈火輝煌,平靜如常,國內外記者紛紛擁進白宮 的新聞發布中心,因為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拉克最後撤軍科威特的期限已超過18小時, 布希總統曾多次聲明對伊拉克再也不能「容忍」和「等待」了。眼下,布希總統有什 么新的決策,能否宣布開戰又何時宣布開戰呢? 各國駐美記者無不關心這個舉世矚目 的問題。可是,白宮的一位新聞發言人卻向記者宣布:「美國政府今晚沒有新聞發布, 請各位記者先生們、女士們回去休息吧! 」聽發言人的口氣,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不 可能在今夜和明天開始。似乎天上的星星也可以安心去睡大覺。 其實,這已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日內瓦會談失敗,布希已決定由「沙漠盾 牌」轉化為「沙漠風暴」,時間定在巴格達時間17日凌晨 3點,這使薩達姆在期限過 後仍有一整天的時間來表明撤軍意圖,可是薩達姆沒有作出任何錶示。一場席捲海灣 的大風暴不可避免地來臨了。
「沙漠風暴」登台亮相
1 月17日拂曉前對巴格達的空襲來得那麼陰森、恐怖,根本聽不到一點戰機的聲 音,但在瞬間,漆黑的夜空被火焰照得通明,飛蝗般的各式轟炸機、戰斗機突然出現 在巴格達的夜空,炸彈像雨點般地從天而降,轟隆聲如排山倒海,此起彼伏,震耳欲 聾,樓房開始晃動,燈光突然熄滅,整個城區濃煙滾滾,火光沖天。防空警報刺耳的 尖叫聲、炸彈的轟鳴聲和一串串五彩繽紛的防空高射炮彈拉開了襲擊巴格達的戰幕。 顯然是因為在極高的高空飛行,多國部隊的戰機靜靜地到達了,直到炸彈落到巴格達 的上空,伊拉克人才知道他們受到了空襲。在伊拉克的首輪防空火力發射之後的兩個 小時,巴格達電台報道說,戰機「一浪接著一浪」地輪番飛到這座擁有大約 400萬人 口的城市上空。 空襲後的早晨,巴格達的街頭一片荒涼,店鋪緊閉,門窗關上並拉上了窗簾,但 房屋沒有遭到大的破壞。許多外國記者在巴格達市區豪華的阿拉什德大酒店裡觀察到 這次襲擊。位於巴格達市中心的這家酒店內的外國人和記者,在空襲開始後由酒店職 員護送到地下防空掩蔽所內。 天亮後記者們向市民進行了查詢,但沒有獲悉市民傷亡的報告,也沒有跡象顯示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像傳說的那樣在總統官邸被擊中。據伊拉克通訊社的報道,薩達姆 當時是在另一個隱蔽的地方,他逃過了這輪拂曉前的空襲。該通訊社援引伊拉克駐巴 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代辦的話說,薩達姆健康狀況良好。 美國有線電視網( CNN)記者阿爾內特說,看來該市的部分建築物未被直接擊中。 他看見 3枚地對空導彈的反擊,但沒有擊中目標。巴格達重要的機關大樓都受到了直 接的轟炸,如市中心的民防大樓、巴格達中央政府大樓、底格里斯河邊的國防部大樓、 執政黨社會復興黨總部和河對面的總統府。 在襲擊開始後的頭幾個鍾頭,部分記者報道說,在遠處發生了大火。CNN 記者霍 曼利說,一個煉油廠顯然被擊中,一股熱氣吹過酒店的上空。電訊大樓一帶有巨大的 爆炸聲。霍曼利形容這種景象就像「一些美麗的曳光彈,有紅色的爆炸火光,也有綠 色的爆炸火光」。另一名記者說:「我們感覺到我們正處於地獄的中心。」遭空襲後 的巴格達,伊拉克官員似乎已經失蹤,電纜、電話線及供水都已中斷,電台被嚴重干 擾,曾一度播放國歌的電台放到一半時信號即完全中斷。首都的大部分地區一片死寂。 一些外國記者為逃避空襲,登上了去約旦的汽車,汽車司機乘機敲竹杠,700 公里的 旅程竟收費3000美元,這應了
5、美軍航空母艦如何維修
目前,美軍現役11艘航母,包括1艘「企業」號航母和10艘「尼米茲」級航母,約佔全球在役航母數量的55%。航母作為奪取海上制空權和制海權的主要工具,服役期限較長。為確保航母及艦上裝備能夠滿足作戰需要,航母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接受維修和保養。
確保航母可維修性的基本原則
美海軍上海上系統司令部1997年專門設立了航母維修和保養管理機構――第一航母小組。該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審查和改進航母維修工作流程(特別是跨部門的業務流程),減少航母維修成本和所需的維修時間。此外,該小組還發布和修訂了多個航母維修、保養指南與計劃,如《一體化項目小組航母維修指南》和《航母艦隊維修保養計劃指南》等。
第一航母小組確定以下三項基本原則以確保航母維修工作高效進行。
確定和貫徹核心理念
第一航母小組1999年提出「確保航母能夠在50年服役期內有效運行」的核心理念,即確保航母在50年內具有較高的可維修性。該理念2007年被明確下來。第一航母小組要求所有的航母維護和保養工作參與者,包括維修工藝主管、航母項目執行官等都必須深人貫徹這一理念。
關注過程式控制制
1997午前,美國航母維修和保養工作沒有統一的頂層過程式控制制文件;缺乏共同的目標和准則。航母的整個維修流程是由各個部門獨立的指導文件來進行控制,這些指導文件規定了各個部門的職責以及在航母維修過程中承擔的具體工作。由於獨立性的過程式控制制文件過多,而且某些維修過程沒有統一的定義和技術要求,導致航母的維修和保養經常出現延誤情況。為解決這一問題,第一航母小組制定了統一、跨部門的維修過程式控制制文件。另外,該小組通過建立骯母維護工作的頂層結構框架,詳細定義了航母的維修和保養過程,明確提出了50年服役期內各個階段的維修技術要求。
在實施航母維修和保養過程式控制制及審查過程中,第一航母小組還遵循以下理念:①明確定義航母的維修過程。為使所有航母維修保養參與機構能夠協調一致地工作,通過過程管理計劃和指南等文件對每個關鍵流程(特別是跨部門的維修過程)進行明確的定義。②設立航母維修流程主管。許多航母維修流程是跨部門實施的,因而僅由某個部門或人員來負責整個過程是不合理的,而且容易在管理上出現問題。為此專門設立關鍵流程主管,負責該骯母維修流程的監督、管理,並對航母維修流程進行持續評估和改進。③遵循持續改進的理念。為滿足不斷變化的海戰需求,航母及艦上系統設備需要持續進行技術更新和升級。因此,在實施和監督航母維修過程中,將持續改進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④精選可推廣的案例。為進一步提高航母維修工作效率,精選若干可推廣的案例,在航母維修團隊內交流,使得一些成功的維修管理經驗得到推廠應用,從而進一步改進航母維修工作流程。
重視航母維修過程改進的技術評估工作
在航母的維修作業中,需不斷對航母維修過程進行改進,以有效滿足航母維修周期要求。為確保新引入的維修過程和維修技術能夠符合航母維修的總體技術要求,第一航母小組高度重視新的維修過程和技術的評估工作,並通過建立維修過程改進小組,對改進後的維修過程和技術進行嚴格的評估和監督。
美軍航母的維修層級
作為技術最先進的艦艇,航母需要持續的維修,以保持其執行任務所需的狀態,為此美海軍確定了航母維修的3個層級:艦員級維修、中繼級維修和基地級維修。
艦員級維修
艦員級維修,即船員按要求完成的常規工作,如更換小的零部件、潤滑機械以及預防性檢查等。主要內容包括:設施維護,如清潔和保管;系統和部件的日常預防性維修,如檢查、系統操作性測試和滲斷、潤滑、校準和清潔;修理,如船機電和電子設備的故障定位到最低可更換單元級,通過更換故障插件板將設備恢復到工作狀態的修理等;為較高等級維修-機構提供輔助性工作,對由其他維修機構完成的維修工作的核查和質量保證;對所有未完成和已完成的維修工作的記錄。
為保證艦員級維修質量,美軍為每艘航母編制了「維修與器材管理」(3-M)系統,同時通過《美海軍航母訓練與戰備手冊》等文件,對艦員進行維修培訓,提高艦員維修水平。
中繼級維修
中繼級維修,即海軍與指定機構的文職官員應用專業技能實施更廣泛的定期維修工作。美海軍的中繼級維修機構由艦隊司令管理,中繼級維修力量主要由航母自身的專業維修力量、編隊的供應艦和艦隊所屬的岸基中繼級機構組成。
中繼級維修機構的維修任務如下:
①超出艦員維修能力的船機電和作戰裝備、系統的維護、修理、翻修、安裝、質量保證、校準、測試和其他與之相關的工作;
②培訓艦員,提高裝備戰備完好性和艦船的自修能力;
③在戰時為作戰部隊提供戰損修理和其他應急修理能力。
航母本身擁有專職維修人員、車間和維修設備,並儲存一定數量的器材,以進行航母中繼級維修。為保證海上中繼級維修技術人員的數量和技術水平,實行海上中繼級維修機構與岸基中繼級維修機構維修人員定期輪換的制度。同時,美海軍不斷加強航母艦員的維修訓練,使其具備中繼級的維修水平。
近年來,美海軍在航母維修實踐中,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技術進行遠程技術保障支援,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海軍「林肯」號航母戰斗群通過「遠程技術保障系統」與美國聖迭戈艦船技術保障中心、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海軍綜合呼叫中心保持實時聯系,進行了大量的遠程維修保障活動。
基地級維修
基地級維修,也被稱為可用性維修,即國有船廠和私營船廠人實施的維修工作。該級維修需要特定的技能、設施以及艦員級和中繼級維修通常不具有的能力,包括艦艇大修、改造、改裝、修復和更換核燃料。航母的基地級維修屬計劃修理,是3種層級航母維修中對資源和人員要求最多的,一般在美國本土進行。駐泊海外基地航母的部分進塢修理和在航保障在駐泊地進行,如在日本橫須賀等。
由於常規動力和核動力航母在運營周期和艦體結構上存在很大差異,美海軍不同型號航母的基地級維修策略也不一樣。在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退役前,美海軍對其實行改進的維修策略,計劃修理的基本類別分為兩類:一類是每間隔57個月進行一次的塢修,修理時間為5個月;另一類是每間隔8個月進行一次的小修(不進塢),修理時間為4個月。這樣在62個月的一個周期中,進行1次塢修和4次小修,其在航率約66%。
與常規動力航母不同,「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從1994年開始施行增量維修計劃,增量維修計劃設置了多個連續的航母使用維護周期,周期的時間跨度進行過多次調整,最初是24個月,目前採用的是32個月。在一個周期內,航母要經歷部署、待命和維修等幾個階段。根據維修規模的不同,分為4種類型:
①「航母增量維修」(CIA)。約耗時1個月,1萬工作日,32個月的軍事行動周期內進行兩次;
②「計劃增量可用性維修」(PIA)。約耗時6個月,26.9萬工作日,除非輪到「入塢計劃增量可用性維修」,否則每32個月的運行周期內進行一次;
③「入塢計劃增量可用性維修」(DPIA)。每次約耗時10.5個月,44.4萬工作日,每連續兩次運行周期進行1次;
④「換料大修」(RCOH)。主要包括航母核動力推進系統維護、干舷維護、非核動力推進系統維護、船機電系統維護、適居性維護、作戰系統維護、緊急和追加性維護等項內容。每次約耗時39個月,約326.7萬工作日,在航母壽命周期的中期進行,大約在航母服役23年左右進行。在核動力航母約50年計劃服役期內,總計將經歷32次CIA維修、12次PIA維修、4次DPIA維修和1次RCOH大修。
美軍航母維修的工業基礎
美軍航母的維修,尤其是基地級維修需要強大的國防工業基礎為其提供支撐。其中,諾福克海軍船廠、諾・格公司紐波特紐斯船廠以及普吉特灣海軍船廠和中繼級維修站(PSNS&IMF)等船廠和維修機構負責美軍航母的主要維修工作,構成美軍航母維修的工業基礎。
從國有和私營船廠分工角度來看,私營船廠主要完成航母非動力裝置的維修工作,即對航母動力裝置(或者說核反應堆及其相關系統)以外的系統進行維修。該類型的維修工作有時也被稱為「上部維修工作」。由私營船廠完成的非動力裝置維修工作的類型包括:飛行甲板與機庫甲板修整;艙室修理與升級,包括甲板修整、休息室維修與升級、居住艙隔間維修與升級;艦載機與武備升降機維修與升級;船體與結構侵蝕控制、防腐與修理;蒸汽動力系統維修與現代化改造,包括管系與閥門的維修與更換;配電系統維修與現代化改造,包括斷路器與發電機;通風系統清潔、防腐、侵蝕控制,以及管道、閥門與發動機修理。美國國有船廠主要承擔航母動力裝置的維修,即對航母核反應堆及其相關系統實施維護和修理,這些工作大多需要在受控環境下進行,多數私營船廠不具備開展維修工作的條件。在需要的情況下,國有船廠也可執行私營船廠承擔的非動力裝置維修任務。
從各家船廠和機構分工來看,諾福克海軍船廠為大西洋艦隊的航母提供維修服務,同時也為艦隊的潛艇和兩棲攻擊艦提供基地級服務。除了在船廠履行航母保障職責外,諾福克海軍船廠還向諾福克海軍基地例行派送維護人員,為駐泊航母提供維修支持。
紐波特紐斯船廠作為美國唯一能建造核動力航母的船廠為美軍「企業」號航母提供所有的基地級維修支持,並進行「尼米茲」級航母的換料大修工作。當諾福克海軍船廠的設施或勞動力受限制時,紐波特紐斯船廠還被分配一些「計劃增量可用性維修」和「入塢計劃增量可用性維修」任務,同時還負責新建航母的試航後維修工作。
普吉特灣海軍船廠和中繼級維修站為美國西海岸的航母基地提供支持,向布雷默頓海軍基地(「斯坦尼斯」號)、埃弗雷特海軍基地(「林肯」號)和聖迭戈海軍基地(「尼米茲」號和「里根」號)派出維修人員,承擔航母維修工作。同時普吉特灣海軍船廠和中繼級維修站也為部署在日本橫須賀的「華盛頓」號航母提供維修支持,向日本派出工人進行與動力裝置相關的維修,日本橫須賀的地方船廠則提供非動力裝置維修服務。
美軍航母維修的趨勢
美海軍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積累了大量航母維修保障經驗,隨著航母技術及作戰思想的不斷發展,美軍航母維修政策與方法也不斷完善。
第一,為保證技術保障能力的前沿存在,努力提高航母國外駐泊基地和遠離本土的保障基地的維修能力,提高前沿預置器材水平和戰略海運能力。此外,對航母機械零件加工設備進行升級改造,若器材供應不足,航母擁有自備的復雜配件的應急製造能力。
第二,通過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航母維修保障的精確保障能力和遠程保障能力。如為現役航母研製狀態檢測系統,在新一代航母建造中全面採用計算機診斷和狀態管理系統,為實現准確的預知維修創造條件;通過解決遠程維修保障遇到的通信傳輸容量和傳輸速率等瓶頸問題,廣泛推廣遠程維修等。
第三,加強船廠間合作,以適應未來航母艦隊的維修保養需求,提高骯母改裝和維修的成本效益。如美軍提出「一個船廠」概念,珍珠港海軍船廠普吉特灣海軍船廠朴次茅斯海軍船廠和諾福克海軍船廠等4家國有船廠通過資源和設施共享模式,在一家船廠勞動力需求達到高峰時,從另一家船廠調派技術工人,以完成維修工作;又如讓通用動力電船公司和紐波特紐斯船廠等私營船廠承擔國有船廠核動力裝置維修相關的補充工作等。
6、美軍B_2轟炸機
B2轟炸機 即 B-2轟炸機 。
諾斯羅普·格魯門B-2隱形戰略轟炸機(英語:Northrop Grumman B-2 Stealth and Strategic Bomber)綽號「幽靈」(英語:Spirit)是由由諾斯洛普和波音公司聯合麻省理工學院為美國空軍研製的執行戰略核/常規打擊任務的低可偵測性飛翼式轟炸機。
B-2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種的隱身戰略轟炸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低可偵測性,即俗稱的隱身能力。能夠使它安全的穿過嚴密的防空系統進行攻擊。B-2的隱身並非僅局限於雷達偵測層面,也包括降低紅外線、可見光與噪音等不同訊號,使被偵測與鎖定的可能降到最低。B-2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千米。每次執行任務的空中飛行時間一般不少於10小時,美國空軍稱其具有「全球到達」和「全球摧毀」能力。
B-2的隱身性能可與小型的F-117攻擊機相比,而作戰能力卻與龐大的B-1B轟炸機類似。1997年,首批六架B-2轟炸機正式服役,一共只生產21架。每架B-2造價為24億美元,若以重量計,B-2的重量單位價格比服役時值的黃金還要貴兩至三倍。
中文名
B-2 幽靈
外文名
B-2 Spirit
首 飛
1989年7月
服 役
1997年4月
目錄
1發展沿革
▪ 研製背景
▪ 計劃確定
▪ 計劃頒布
▪ 設計確定
2設計特點
▪ 機體設計
▪ 氣動設計
▪ 動力設計
▪ 航電設計
▪ 武裝籌載
3建造數量
4服役事件
5基本數據
6後續改進
1發展沿革編輯
研製背景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冷戰正酣,
1975年問世的米格31
蘇聯大力發展各種中遠程防空導彈和高空高速國土防空攔截機,例如S-200(北約代號:薩姆-5)中高空超遠程地對空導彈、S-300(北約代號:薩姆-10)全空域防空導彈系統和米格-25/31高空超音速攔截戰斗機等。為能隱秘的突破蘇聯防空網,尋找並摧毀蘇軍的洲際彈道核導彈發射基地和其它重要戰略目標,美國空軍提出要製造一種新的戰略轟炸機,強調突防能力,要求能夠避開對空雷達探測,潛入敵方縱深,以80%的成功率完成任務。為此,空軍擬制出了「軍刀穿透者」計劃,把隱身技術的應用列入了具體議事日程。[1]
計劃確定
1975年8月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A
F-117戰斗攻擊機
RPA)邀請洛克希德、波音和諾斯羅普提供一種低可探測性飛機的初步工程數據。由於洛克希德公司不久前提交的樣機受到好評,空軍將生產F-117隱身戰斗機的合同交給了這家公司。隨著隱身戰斗機的投產,美國國防部和國會要人也開始接受了「隱身轟炸機」這一概念,並於1977年正式批准了空軍提出的研製這種飛機的申請報告1978年卡特政府秘密授權啟動隱身轟炸機項目,命名為先進技術轟炸機(ATB),這就是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最初名稱,旨在研製可以取代B-1A的轟炸機。[2-3]
計劃頒布
1980年9月美國空軍頒布了ATB的方案
計劃設計基礎——YB-49
征詢書(RFP),由於該項目在成本和技術方面存在著嚴峻的挑戰,所以空軍鼓勵航空航天企業間進行合作。於是出現了兩大競爭陣營——洛克希德和羅克韋爾團隊,諾斯羅普、波音和凌-特姆科-沃特(LTV)團隊。1981年1月20日里根總統當選後情況發生了變化。里根政府加大了國防投入,足以支持包括新型戰略轟炸機在內的幾個軍事研究項目。1981年10月2日里根總統宣布開始戰略現代化項目(SMP),購買100架B-1B。而ATB也作為SMP的一部分展開秘密研製,當時預計總需求量多至132架。只有少數內部人士才知道當時美國空軍正在同時進行兩種戰略轟炸機的研製。[4-5]
設計確定
諾斯羅普的方案代號是「高級鑽石」(Senio
高級鑽石方案
rIce,密語無特定含義),洛克希德的方案代號「高級釘」(Senior Peg)。「高級鑽石」由諾斯羅普先進計劃高級副總裁維爾科·E·加西奇主持,計劃指導是哈爾·馬爾卡良。洛克希德/羅克韋爾的「高級釘」方案的資料披露不多,但鑒於當時洛克希德在隱身技術上的成就以及羅克韋爾在B-1項目上的經驗,人們普遍認為該隊會贏得競爭。但1981年10月20日美國空軍宣布諾斯羅普成為ATB合同的贏家,飛機編號B-2,並簽訂了6架試飛用機和兩架靜態測試機的初始合同,外加127架生產型轟炸機的意向訂貨,計劃在1987年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高級釘方案
。[6-7]
在三家公司的分工中,諾斯羅普負責製造前中央機身和座艙,飛機前後緣以及控制翼面,另外還負責最後的總裝和計劃的整體協調。波音負責製造後中央機身和彈艙,以及外翼段和起落架。LTV負責製造包括發動機艙在內的機翼中段和尾噴口(LTV後被諾斯羅普·格魯曼並購)。總裝在加州帕姆代爾美國空軍42號工廠4號場地進行。[8-9]
2設計特點編輯
機體設計
最終確定的諾斯羅普的設計是一個純
B-2線圖
粹的飛翼,沒有垂尾或方向舵,從正上方看B-2就像一個大尺寸的飛去來器。B-2的平面圖輪廓由12根互相平行的直線組成,機翼前緣與機翼後緣和另一側的翼尖平行。飛機的中間部位隆起以容納座艙、彈艙和電子設備。中央機身兩側的隆起是發動機艙,鋸齒狀進氣口布置在飛翼背部,每個發動機艙內安裝兩台無加力渦扇發動機。翼尖並不是平行於氣流方向,而是進行了切尖以平行於另側機翼前緣,除了翼尖外,整個外翼段沒有錐度,都為等弦長機翼。機身尾部後緣為W形鋸齒狀,邊緣也與兩側機翼前緣平行。由於飛翼的機翼前緣在機身之前,為了使氣動中心靠近重心,也需要將機翼後掠。[10]
B-2中央機身的深度需要足以容納座艙和彈
起飛時的B-2
艙,但長度卻要盡量縮短以避免在高亞音速時產生過多的阻力。中央機身外側機翼的弦長由發動機艙以及隱身進氣口和尾噴口來決定。B-2在高亞音速飛行時,厚厚的超臨界翼型將機翼上表面的氣流速度加速至超音速。除了尾噴口後的區域外,B-2整個飛翼後緣布置有9塊大型的操縱翼面。最後方的「海狸尾」是一整塊可動控制面,用於在低空飛行時抵消因垂直陣風引起的顛簸。最外側是一對被稱為「減速板-方向舵」的開裂式翼面。剩下6副翼面是用於俯仰和滾轉操縱的舵面,最外側一對在低速時也兼做副翼。[11]
氣動設計
近距離展示的B-2
B-2沒有垂尾,與傳統飛機不同。該機呈偏航中性,也就是說當B-2向左或向右轉彎時,不會產生回中的氣動力。B-2由機翼外段後緣的諾斯羅普專利減速板-方向舵負責偏航控制,減速板-方向舵可向上下兩側開裂,同時開裂作為減速板,不對稱開裂時作為方向舵使用。由於飛翼表面的附面層的存在,減速板-方向舵至少要開裂5度以上才能起到作用。所以在正常飛行中,兩側的減速板-方向舵都處於5度的張開位置,當需要進行控制時就立即可以起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B-2飛行照片中減速板-方向舵都是張開的原因。但是張開的減速板-方向舵會影響飛機的隱身效果,所以B-2在抵達戰區時,減速板-方向舵會完全閉合。[12]
B-2A的大部分表面都被一層特殊的彈性材
飛行中的B-2
料覆蓋,使表面保持均勻的電導率以減少來自接頭或接縫處的雷達波反射。而在設計中不能依靠外形進行隱身的部位(如進氣口)就要塗上雷達吸波材料(RAM)了,其組成成分至今仍是高度機密。RAM是可多層噴塗的塗料,內含可將雷達波能量轉換成熱能的成分。全機塗上厚度適當的塗層後,特定波長的雷達波在照射到塗層後,塗層兩面反射的雷達波會發生干涉,從而相互抵消。類似的概念就是光學鏡頭的鍍膜,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光線。[13]
動力設計
B-2A中央機身兩側的發動機艙內安裝了4台GE F
F-118發動機
118-110非加力渦扇發動機,每台額定靜推力8,618千克。F118是在F101-X的基礎上研製,後者是B-1轟炸機F101發動機的戰斗機型號。與F101相比,F101-X有較小的低壓外涵機匣,將旁通比從2:1降到0.87:1。[14]低旁通比的發動機只需較小的進氣和排氣系統,所以被B-2選中。發動機進氣口遠離機翼前緣,以避免被來自下方的雷達波照射到。由於肥厚的飛翼結構,B-2可以把發動機深深地埋在飛翼內,飛翼的上表面的扁平的進氣口和彎曲的進氣道可以保證機載雷達無法從上方直接照射到發動機的正面,從下方就更不可能了。這樣B-2可以採用較簡單的進氣口,只需要在唇部作尖齒修形就沒有問題了。[15]
B-2進氣道剖視圖
B-2進氣口邊界層分離板分理出附面層
B-2尾噴口
氣流再被混合進尾噴口以降低排氣溫度,減少紅外輻射。通過分離板的氣流還被擴壓並導向被集中稱之為二次氣流系統的各種內部氣流管路。這包括機體上安裝的附件傳動裝置及發動機艙的通風,環境控制系統換熱器的沖壓冷卻氣流和旁路迴路的氣流。在低速及地面工作時,通過位於進氣道外罩頂部和每台發動機進口正前方的四個菱形發動機輔助進氣門來增大供給發動機的空氣流量。輔助進氣門打開下的運轉,降低了主進氣道的質量流量比以及相應的尖唇口的轉彎損失。[16]
航電設計
B-2A的乘員編制兩名,並列坐在ACEII彈射座椅
B-2A座艙布局
上,飛行員在左側,任務指揮官在右側。座艙前方和兩側有4片大型風擋玻璃,乘員通過機腹艙門進出座艙,在緊急情況時,彈射座椅通過座艙頂部的易碎艙門彈射。任務指揮官負責導航和武器投放,但兩名乘員都可以單獨完成整個任務。每個乘員面前都有4個彩色CRT顯示器,右側有一個數據輸入面板,左側是一組油門。座艙後方還有第三名乘員的位置,但很少使用。該座位也有彈射座椅,頂部有易碎艙蓋。B-2A的導航系統最初由兩套統組成,每套都可以單獨導航,但一起工作時精度會更高。一個是慣性測量單元,另一個是諾斯羅普NAS-26天文慣性單元。NAS-26原本是為鬼魅遠程巡航導彈研製的,是一個帶穩定基座的光電望遠鏡系統,可在陰天鎖定預先選定的星星。該系統的觀察窗口就在風擋左側。[17]
B-2A機載雷達為AN/
AN/APQ-181型相控陣雷達
APQ-181相控陣雷達,休斯公司製造。這種相控陣有2個雷達天線陣列,特點是不需外加旋轉或搖擺式天線,只通過信號陣位的改變和組合,可對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進行掃瞄。它的工作頻率在12-18GHZ,旁波瓣小,抗電子干擾能力強。[18]工作模式共有21種,最突出的是合成孔徑雷達工作模式和反合成孔徑雷達模式。前者主要用於掃瞄陸地地貌,可清晰地獲取161千米距離內地表的掃瞄圖像,供飛機對地面目標轟炸時使用;後者則主要用於識別和捕捉海上目標,最遠有效距離可達128千米。另外還可讓B-2A轟炸機使用地形匹配和地形規避技術,使其能貼地低空突入敵方空域去遂行轟炸任務。[19]
武裝籌載
B-2轟炸機的兩個旋轉彈架能攜帶16枚AGM-129型巡
B-2的掛彈能力
航導彈,也可攜帶80枚MK82型或16枚MK84型普通炸彈或36枚CBU-87型集束炸彈,使用新型的TSSM遠程攻擊彈葯時攜彈量為16枚。當使用核武器時可攜帶16枚B63型核炸彈。此外AGM-129型巡航導彈也可裝載核彈頭。2002年2月B-2增加了使用聯合防區外空對地導彈JASSM的能力。外翼段內部的大多數空間被油箱占據,發動機艙之間的機身下方並列布置了兩個大型彈艙,每個彈艙可掛載波音研製的先進旋轉式掛架,可掛載8枚908千克級彈葯,也可安裝兩個炸彈掛架組件以掛載常規彈葯。經過航電與裝備性能提升後的B-2A可以攜帶AGM-154聯合距外武器和GBU-28型5,000磅激光制導炸彈;此外,也可以攜帶AGM-158聯合空對地距外導彈。[20]
40,000 磅(18,000 千克):以堆棧式炸彈掛架攜帶Mk 82 500磅低阻力通用炸彈(總攜帶數為 80 枚)
27,000 磅(12,000 千克):以堆棧式炸彈掛架攜帶750磅等級集束炸彈(總攜帶數為 36 枚)
16具旋轉掛架(Rotary Launcher Assembly,RLA):可攜帶2,000磅等級武器(如Mk 84 2,000磅低阻力通用炸彈、GBU-31聯合直接攻擊彈葯或B-61及B-83核彈)。[21]
3建造數量編輯
呼號
機尾號
命名
現狀
AV-1
82-1066
美利堅幽靈號
服役中
AV-2
82-1067
亞利桑那幽靈號
服役中
AV-3
82-1068
紐約幽靈號
服役中
AV-4
82-1069
印第安那幽靈號
服役中
AV-5
82-1070
俄亥俄幽靈號
服役中
AV-6
82-1071
密西西比幽靈號
服役中
AV-7
88-0328
德克薩斯幽靈號
服役中
AV-8
88-0329
密蘇里幽靈號
服役中
AV-9
88-0330
加利福尼亞幽靈號
服役中
AV-10
88-0331
南卡幽靈號
服役中
AV-11
88-0332
華盛頓幽靈號
2010年2月發動機艙失火,機體嚴重受損,修復中。
AV-12
89-0127
堪薩斯幽靈號
2008年2月23日失事墜毀
AV-13
89-0128
內布拉斯加幽靈號
服役中
AV-14
89-0129
喬治亞幽靈號
服役中
AV-15
90-0040
阿拉斯加幽靈號
服役中
AV-16
90-0041
夏威夷幽靈號
服役中
AV-17
92-0700
佛羅里達幽靈號
服役中
AV-18
93-1085
奧克拉荷馬幽靈號
服役中
AV-19
93-1086
小鷹幽靈號
服役中
AV-20
93-1087
賓夕法尼亞幽靈號
服役中
AV-21
93-1088
路易斯安納幽靈號
服役中
AV-22至AV-165
取消[22]
4服役事件編輯
B-2轟炸機第一次投入實戰是在塞爾維
B-2轟炸機奔襲科索沃
亞的科索沃戰爭,這是投入服役十年後的第一次出戰。當地時間1999年5月7日夜間,北京時間1999年5月8日,首次投入實戰的B-2轟炸機使用三枚精確制導炸彈直接擊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當場炸死來自新華社的邵雲環、《光明日報》的許杏虎和朱穎三名中國記者,炸傷數十人,造成大使館建築的嚴重損毀。其中一枚JDAM未當場爆炸,直到五年後才由塞爾維亞方面取出銷毀。之後中國方面認為這是一次蓄意的轟炸,可能是對中國此前反對北約轟炸南聯盟的報復,因此向美國提出強烈的抗議,北約解釋這是誤炸。[23]
被炸的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
這次轟炸及之後的發展使原本由於中美兩國元首互訪而正處於上升階段的兩國關系驟然惡化。事件之後中國民眾群情激憤,很多大學生到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駐北京、上海、沈陽等地的使館前示威遊行,遊行活動在後期出現了失控的苗頭,包括焚燒美國快餐店、破壞美國使領館等。事件中,美國駐香港領事館也遭遇香港民眾示威抗議。中美兩國關繫到1999年底開始逐漸恢復,北約對死傷的受難者進行了經濟賠償。時任美國總統的比爾·柯林頓親自為此事件道歉,並對中國被損壞的館舍賠償。中國政府也對被抗議示威人群損毀的美國館舍進行了賠償。[24-25]
2003年3月,B-2投入伊拉克戰場,一架B
B-2從迪戈加西亞起飛
-2在28日晚上首次實戰投放了兩顆2130千克的新型EGBU-28制導炸彈,炸毀了巴格達市內位於底格里斯河畔的一個通訊塔。這是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的最大的炸彈。EGBU-28有全球定位/慣性導航和半主動激光全程的雙模製導模式,比以往的JDAM炸彈更為先進。EGBU-28既能有效摧毀大型堅固目標,也能盡量減少附帶殺傷。在伊拉克戰爭期間,B-2不加油航程為11119千米, 已有兩架轉場到印度洋上的迪亞戈·加西亞美國空軍基地,從該基地起飛轟炸伊拉克不需要進行空中加油。[26]
2008年2月23日,一架編號89-012
墜毀的B-2
7(命名為堪薩斯幽靈號)在美軍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時墜毀,機上兩名飛行員平安獲救。調查顯示B-2轟炸機在起飛前,24個感測器之中的三個感測器被水汽損傷,測得錯誤的大氣資訊,導致飛控電腦錯誤計算起飛所需的飛行速度和上升角度。盡管機上兩名飛行員試圖修改錯誤資訊,但並不成功,飛機隨即沖向地面爆炸起火。[27]
2010年2月,B-2轟炸機(編號:88-0332)華盛頓幽靈號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地面啟動時四台發動機中的一台發生火災,同時損壞了發動機艙和其他部件。這架B-2於2014年1月9日修復完成重新入役。[28]
2013年3月28日,美國空軍
B-2於韓國烏山基地上空
派出兩架B-2隱形轟炸機前往韓國參加韓美聯合軍演「禿鷲」。這是美國首次派遣可攜帶核武器的B-2隱形轟炸機赴朝鮮半島進行實彈演習。這兩架飛機從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在「單次連續任務」中往返飛行1.3萬英里,在韓國的目標范圍內投下模擬彈葯。這次演習激怒了朝鮮,並促使平壤發出了在核武器的輔助下發動一場「全面戰爭」的威脅。考慮到朝鮮已被B-52轟炸機參演所激怒,使用隱形轟炸機將進一步加劇與平壤的緊張關系。[29]
5基本數據編輯
參考數據
長度
21.0米
翼展
52.4米
高度
5.18米
翼面積
478平方米
空重
717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1522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70600千克
發動機
4× 通用電氣公司F118-GE-100渦輪風扇發動機
推力
4×17,300磅
最大燃油量
75750公斤
參考性能
最大速度
0.95馬赫
有效載荷
23,000千克
實用升限
15,200米
最大航程
6,000海里(11,100公里)
翼負荷
329公斤/平方米
推重比
0.205[30]
6後續改進編輯
2003年6月,美國空軍計劃按照B-2超地平通信計劃,在B-2轟炸機上增裝Link-16數據鏈。應用Link-16數據鏈數據,將令B-2駕駛員實時獲知飛機所處位置。[31-32]
2003年9月10日,美國空軍的一架在尤他州試驗靶場,一次投放了80顆227千克的JDAM炸彈,轟炸了長度不到1609米的模擬小型機場。每顆JDAM炸彈都經過了單獨編程,以理想的角度和航向,各自攻擊了的預定目標。[31]
2004年8月,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官員表示將向懷特曼空軍基地交付首架具有新隱身塗層的B-2轟炸機,這標志著B-2的隱身和雷達改進工作達到關鍵里程碑。[31]
2004年12月,在俄克拉荷馬州廷克空軍基地,E-3機載預警和控制系統飛機(AWACS)機隊與該基地的全球力量轟炸機聯合試飛工作隊聯合對B-2A隱身轟炸機實施Link-16數據鏈綜合驗證試驗。[31]
2006年4月,來自於美國俄亥俄州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材料與製造委員會的工程師們,與B-2系統小組和材料專家一起,解決了一個關鍵的材料成批生產問題。此問題直接影響美空軍B-2轟炸機機隊的作戰可維護性,進而影響到作戰可用性。[31]
2006年9月,美國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和雷聲公司表示,它們已向美國國防部建議一種逐年推進的增量式漸進升級途徑,在未來許多年內對B-2進行改進。[33]
2006年10月,美國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希望其B-2A轟炸機可作為試驗平台,對美空軍的"下一代遠程攻擊系統"(NGLRS)所需要的技術、武器和作戰概念進行驗證和評價。
2007年1月2日,美空軍轟炸機主管稱,空軍對B-2隱身轟炸機進行一系列升級。有些升級工作已經完成,還有一些仍在規劃中,有的將提前10年以上進行規劃。[33]
2007年3月,美國空軍已經通過了B-2隱身轟炸機的主承包商——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提議的改進這種轟炸機的衛星通信系統的計劃,同意該公司開始研製和驗證極高頻(EHF)衛星通信系統,以便使B-2隱身轟炸機發送和接收戰場信息的能力提高約100倍。[33]
2007年6月,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已與波音公司簽署一份歷時62個月、價值1.71億美元的系統開發和驗證(SDD)合同。該合同是美國空軍B-2隱身轟炸機新型極高頻(EHF)衛星通信系統的第一個增量升級項目。[33]
2007年7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宣布,該公司已經著手研究為美國空軍的B-2隱身轟炸機裝備新型的30000磅(13620千克)級鑽地彈(penetrator weapon)。[34]
2007年11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已經完成為B-2隱身轟炸機雷達改進計劃(RMP)開發的新型雷達天線試驗裝置(DTU)的安裝、綜合和首飛。[35]
2008年1月,駐密蘇里州Whiteman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509轟炸機聯隊宣布,該基地的武器專家將重達30000磅(13620千克)的巨型鑽地彈(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MOP)搭載在B-2"幽靈(Spirit)"隱身轟炸機的彈艙內。[36]
2008年7月,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的用於升級B-2A隱身轟炸機飛行管理系統(FMS)的現代化計算機體系結構開發完成了第一階段。[37]
2010年1月,美國空軍利用B-2A隱身轟炸機完成了一次使用人造混合燃料飛行驗證。美國空軍可選燃料驗證辦公室主管Jeff Braun透露,此次驗證過程中,一架B-2從Whiteman空軍基地起飛完成了一次訓練。[38]
2010年4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已經完成B-2轟炸機雷達現代化項目(RMP)的系統開發和演示階段(SDD)。[39]
2012年3月,五角大樓宣布一項價值200億美元、歷時10年的現代化改良B-2部隊的計劃。改進的主要領域是全面更換過時的航空電子設備和裝備程序,以應對未來越發復雜的「潛在敵人」防空網。[40]
7、瓜達爾卡納爾島作戰美軍的登陸運輸隊、掩護部隊、航空支援部隊的作戰經過是怎樣的?
3支部隊於7月26日在斐濟以南海域集結。自28日至30日,海軍陸戰隊在斐濟群島的科勞島實施登陸演習,各部隊皆按實戰要求與其進行合練。7月31日由斐濟出發,開始向瓜達爾卡納爾島方向前進。8月初,美軍駐於埃法特島和聖埃斯皮里圖島的航空兵,「飛行堡壘」式重轟炸機對日軍的某些要地進行轟炸;西南太平洋戰區的航空兵,對俾斯麥群島和新幾內亞島東北部的日軍進行嚴密監視。8月7日1時,登陸輸送隊進至瓜達爾卡納爾島西北約10海里處,分為兩路前進:X組經薩沃島南面的水道直指瓜達爾卡納爾島,Y組由薩沃島北面的水道駛往圖拉吉島。日至對此毫無覺察。
7日4時許,首先由掩護部隊對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日軍陣地和倉庫進行炮擊,接著由航空支援部隊派出艦載機對該島進行轟炸和掃射。在艦炮和飛機的火力支援下,第1波登陸部隊7時許抵岸,至日沒前已有1.1萬余名登陸兵上岸。島上的日軍一面阻擊,一面西撤。8日下午,美軍的一部陸戰隊突入日軍的主要營地,佔領了那裡的機械廠、發電站、通信站和倉庫;另一部奪佔了日軍即將建成的機場。美軍在圖拉吉島實施突擊上陸時,沒有遇到抵抗,但在上陸後奪取島上的高地時受到工事中日軍的頑強抗擊,戰斗十分激烈。范德格里夫特將軍不得不把預備隊全部投到這里。7日黃昏,迫使守軍退入一條深谷,美軍於夜間進行4次沖鋒,才將頑抗之日軍大部消滅,8日下午佔領了全島。
8、美軍夜襲黎波里的過程是怎樣的?
這是繼錫德拉灣之戰後,美軍以艦載機協同陸上飛機,對利比亞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兩地的選定目標所進行的一次夜間突襲。美國以利比亞與國際恐怖活動有關為借口,於1986年4月6日決定再次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4月9日,美國總統里根批准了代號為「黃金峽谷」的行動方案。4月14日,美第3航空聯隊以舉行演習為名掩護戰斗准備,並指令以航空母艦「美國」號、「珊瑚海」號為核心的特混編隊開赴地中海中部海域。美國當局還命令「企業」號航母編隊從印度洋進入阿拉伯海,以便隨時支援第6艦隊的行動。在這期間,利比亞部隊也調整了部署:將400架空軍飛機轉移到蘇丹,把一些運輸機轉去內地沙漠區,並加強了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兩地的防空力量。
4月14日17時,美第6艦隊奉命執行「黃金峽谷」行動計劃。利比亞時間14日21時13分,美空軍KC-10式加油機17架和KC-135式加油機13架首先從倫敦附近的費爾福德和米登霍爾空軍基地起飛。5分鍾後,從拉肯希思空軍基地起飛FB-111式戰斗轟炸機24架、EF-111式電子干擾機6架,以馬赫2的速度,從高空經直布羅陀飛往地中海中部。
經過3次空中加油後,美轟炸機群約於15日1時30分飛抵距離利比亞海岸500公里的美航母特混編隊上空,作攻擊前的最後准備。此時,從航空母艦先後起飛15架A-6式和6架A-7式攻擊機、6架FA-18式戰斗機和EA~6B式電子干擾機,組成2個攻擊編隊,由E-2C式預警機引導,在百餘架戰斗機的掩護下,分2波去攻擊的黎波里的阿齊齊耶兵營、軍用機場和西迪比拉爾港以及班加西的「民眾國」兵營和貝尼納軍用機場。
第1波由A-7式、FA-18式、EA-6B式飛機組成,在主攻編隊進入目標區前6分鍾對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雷達站進行攻擊,發射「百舌鳥」和高速反輻射導彈約50枚,摧毀雷達站5個,並迫使其餘雷達站停止工作,從而使利比亞的防空系統陷於癱瘓狀態。EF-111式和EA-GB式飛機同時實施強烈的電子干擾,使利比亞的防空制導雷達失去作用,無線電通信中斷。接著,18架FB-111式飛機利用地形跟蹤雷達從60~150米高度進入的黎波里上空,第1組8架飛機對卡扎菲的住地、利比亞總參謀部所在地阿齊齊耶兵營進行攻擊。第2組5架飛機對的黎波里國際機場軍用區進行攻擊。第3組3架飛機對的黎波里西迪比拉爾港兵營「突擊隊訓練中心」進行攻擊。
與此同時,15架A-6式艦載攻擊機分為2組:第1組8架對班加西貝尼納軍用機場進行攻擊,第2組7架對班加西的「民眾國」兵營進行攻擊。主要突擊是從15日1時54分開始,至2時11分結束,歷時17分鍾,共投彈約100噸,重創各主要突擊目標,摧毀雷達站5個和伊爾-16式、米格-23式等飛機23架,炸死100餘人,傷600餘人。美軍有1架FB-111式戰斗轟炸機被地面炮火擊落;返航時,1架FB-111式戰斗轟炸機因故障迫降於西班牙。另有2架FB-111式和2架A-6式飛機因機械和電子計算機發生故障未能投彈。每架FB-111式飛機往返飛行約1萬公里,共加油6次,從起飛到降落歷時10小時。
為回敬美國的入侵行動,利比亞於15日午後派遣2艘導彈艇對北約設在義大利蘭佩杜薩島的雷達站實施報復性導彈攻擊,但在美方電子干擾下,發射的2枚導彈全部墜入海中。
美國進行的這次夜間空中突襲,是一次典型的高技術低烈度的小戰爭。
其特點是:①目的有限,規模較小。選擇的突擊目標不是工業基地等戰略目標而是軍事指揮機構等軍事目標,實際遂行攻擊任務的飛機不過20餘架。②集中兵力速戰速決。集中了2個航母編隊,共21艘艦艇,海軍艦載機和空軍飛機220餘架,空襲僅用了17分鍾。③全面偵察。運用高技術手段,對目標進行反復偵察和核實,選准目標。④海空協同,夜間行動。戰區的美海、空軍飛機在統一指揮下,主動配合,密切協同,攻擊與保障有條不紊。相見利比亞飛行員不善夜戰而自身夜戰能力較強這一特點,選擇在夜間行動。⑤低空進入,電子保障。FB-111式戰斗轟炸機和A-6式、A-7式艦載攻擊機採取60~150米高度突防和攻擊的戰術,充分發揮了其技術、戰術優勢,增大了行動的突然性、隱蔽性與安全性。
在作好全面保障的基礎上,組成了立體的電子戰網,高空是E-2C式預警機,中空是EA-6B式電子干擾機,水面是裝有先進「宙斯盾」系統的巡洋艦。這使利比亞的防空、通信系統陷於癱瘓狀態,保障了己方行動的安全。
9、美軍對沖繩南部的進攻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美國陸軍第24軍在沖繩南部地區的進攻非常艱難。因為日軍在沖繩島的主力就部署在南部,而且他們充分利用懸崖峭壁、深溝高谷等險峻地形構築起堅固隱蔽的防禦工事。牛島滿中將把全部兵力用於依託工事進行堅守防禦,給24軍造成了很大困難。所以,美軍進展極其緩慢。
4月1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喬治亞州溫泉逝世。美軍上至上將司令,下至普通士兵,無不感到震驚和悲痛。尼米茲以太平洋戰區全體官兵的名義向羅斯福夫人發去了唁電。日軍則乘機大做文章,大肆散播題為「美國的悲劇」的傳單,以鼓舞日軍的士氣。
在大本營的一再命令下,牛島終於發動了反擊。日軍先以敢死隊員懷抱炸葯採取自殺攻擊方法炸毀美軍坦克,再對失去坦克掩護的美軍步兵發起沖鋒。美軍在日軍的沖擊下,節節敗退,死傷將近5000人。此後,憑借後續部隊的重炮和海空優勢火力才將日軍的攻勢遏制。
4月19日,美24軍3個師從那霸以北約6.5公里處發動大規模進攻。5時40分,海軍的6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先對日軍陣地進行猛烈炮擊。6時,陸軍27個炮兵營對日軍陣地進行了長達40分鍾的炮擊,共發射了1.9萬發炮彈,接著海軍和陸戰隊的650架飛機也對日軍陣地實施了航空火力准備,投下大量的炸彈和凝固汽油彈,在這一系列猛烈持續的火力打擊後,24軍發起了進攻。但日軍利用坑道有效躲避美軍的轟擊,當美軍地面部隊展開攻擊時,他們才出來迎戰,因此美軍的攻勢一次次被瓦解。
日軍充分顯示了其頑強的戰斗意志。每一個山頭,每一個碉堡,每一個坑道,甚至每一塊岩石,美軍都必須經過多次血戰,才能奪取下來。激烈的戰斗整整進行了5天,美軍的進展總共也不過數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美軍將陸戰1師和陸戰6師調到南線加強正面進攻。當美軍推進至日軍主要防線前的4500米處,雙方陷入僵持。
4月24日,美軍投入了新型的噴火坦殼和重型坦克,終於克服了日軍的頑強抵抗。這些坦克冒著日軍的槍林彈雨,碾入日軍的戰壕,沖入日軍的陣地。噴火坦克將凝固汽油射入日軍隱藏的山洞和坑道,日軍終於支撐不住,其防線逐漸被突破。
牛島隨即在夜色有煙霧掩護下,悄然組織部隊有序地撤往下一個防線。因此,戰斗發展成這樣一種模式:日軍光是憑險死守,接著美軍在猛烈火力動搖下取得突破,日軍後撤到下一道防線內死守,如此周而復始,日軍的防區逐漸縮小。美軍終於5月27日攻佔了那霸,並繼續向沖繩島的首府首里城前進。
5月31日,美軍突破了日軍核心防禦地帶首里防線,終於取得了重大進展。海軍陸戰隊攻入了已是一片廢墟的首里城,第10軍司令巴克納滿心喜悅,以為沖繩首府被佔領就意味著戰斗即將結束。但他的想法大錯特錯了,日軍困獸之斗反而更加瘋狂!
牛島率余部後退了約10公里,退到島南端精心准備的最後防線。這是由兩座山峰構成的天然屏障,地勢崎嶇險峻,日軍充分利用地形,築有25處隱蔽的炮位和坑道工事。牛島決心以此為依託,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因此,日軍抵抗絲毫沒有減弱。
美軍主要依靠噴火坦克開路,不少渾身著火的日軍沖出陣地,抱住美軍士兵同歸於盡。美軍每前進1米依然非常艱難。而對日軍更加瘋狂的抵抗,美軍還以更猛烈的炮火。美軍的海陸空密集炮火對日軍據守的島南部幾平方公里地區進行了最猛烈的轟擊,日軍雖然只剩下3萬餘人,大炮也損失過半,彈葯更是所剩無幾,但仍是死戰不退。
6月17日,美軍又投入預備隊——陸戰2師。該師一個團在沖繩島南端的喜屋武岬附近登陸,協同正面和側翼友軍圍殲日軍。此時,日軍的局熱已十分被動,遭到全殲只是時間問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巴克納用明碼電報和廣播向日軍勸降。牛島根本不為所動,以槍炮射擊作為答復。
6月23日凌晨4時,牛島知道美軍即將佔領他所在的摩文仁坑道。他脫下軍裝,換上和服,與身邊的參謀一一乾杯。喝完了最後的訣別酒,他剖腹自殺。他的參謀長也追隨他剖腹自殺,還有一些軍官也隨之集體自殺。至此,日軍有組織的抵抗才告平息。而零星日軍的抵抗仍在繼續,清剿殘余日軍的工作一直持續到6月底。
與這些死心塌地的軍國主義分子不同,日本普通士兵在戰役進入尾聲後,有相當多的人放下了武器,這在以前是非常罕見的。6月15日前,2個半月的戰斗中美軍總共才俘虜日軍322人,而從6月15日到6月30日,日軍不僅有個人或小組投降,甚至還有成建制的部隊在軍官帶領下投降,僅海軍陸戰隊第3軍就收容日軍投降人員4029人。
10、美國現在實力可以稱霸世界嗎?
按照當前單個軍事實力來看 美國是最強的 軍事上俄國可以和他拼哈 金融上面美國算是世界無敵了 美軍建制
一、美國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具體如下:
美國武裝力量由現役,預備役部隊組成。
現役部隊包括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
預備役部隊包括國民警衛隊和聯邦後備隊。
陸軍:
現役部隊
48萬人,編有3個集團軍司令部,4個軍部,10個師,4個獨立旅
一個特種作戰司令部和5個特種作戰大隊。
3個集團軍是
第三集團軍,第7集團軍,第8集團軍。
4個現役軍是
第一軍 第三軍 第五軍 第十八空降軍
10個現役師是
第一裝甲師(第5軍)
第一機械化步兵師(第五軍)
第一機動師(第3軍)
第四機械化步兵師(第3軍)
第二步兵師(第8集團軍)
第三機械化步兵師(第18空降軍)
第10步兵師(第18空降軍)
第82空降師(第18空降軍)
第101空降突擊師(第18空降軍)
第25輕裝步兵師(美國陸軍太平洋司令部)
4個獨立旅
第172步兵旅(美國陸軍太平洋司令部)
第173空降旅(美國陸軍歐洲司令部)
第2裝甲機動團(第18空降軍)
第3裝甲機動團(第3軍)
特種作戰司令部
預備役部隊包括
35.7萬國民警衛隊
20.8萬陸軍後備隊
空軍
現役部隊
包括戰略部隊 戰術部隊 航天部隊 特種作戰部隊
具體包括
14個航空隊
45個航空聯隊
128個中隊
(註:每個航空隊下轄2~8個航空聯隊)
空軍預備役
包括 25萬人 169個中隊
海軍
現役部隊
包括艦艇部隊 艦隊航空兵 海上勤務部隊 岸基部隊
38.3萬人 309艘戰艦 4000多架飛機
12個航空母艦戰斗群
每個戰斗群的標准編成為
航空母艦1 導彈巡洋艦2 導彈驅逐艦1 驅逐艦1 護衛艦1 補給船1 攻擊潛艇2
以上兵力屬於5個艦隊
第2艦隊
第3艦隊
第5艦隊
第6艦隊
第7艦隊
海軍預備役部隊20萬人
海軍陸戰隊
現役16.9萬人
預備役9.9萬人
海岸警衛隊
3.62萬人
二、目前美軍依據地區原則劃分為5個司令部:
1、北方司令部,負責北美地區的防務;
2、中央司令部,轄區為中亞、波斯灣和非洲部分地區;
3、歐洲司令部,轄區為歐洲和非中央司令部管轄的中東文字和非洲國家;
4、太平洋司令部,轄區為亞太地區;
5、南方司令部,轄區包括中南美洲和臨近海域。
此外,美軍還設立了4個職能司令部:
1、特種作戰司令部,下轄海軍、陸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的特種部隊;
2、聯合部隊司令部,負責管理美國本土軍隊,組織聯合訓練;
3、戰略司令部,負責管理戰略遏制力量,協調戰略武器和航天器材的使用;
4、運輸司令部,負責各地區司令部轄區之間的所有物資調動工作。
三、美國陸軍主要編有:7個司令部(3個集團軍司令部和4個軍部,其中1個為空降軍部);10個作戰師(2個裝甲師、4個機械化師、2個輕步兵師、1個空中突擊師、1個空降師)、13個旅(7個航空旅、6個炮兵旅);3個裝甲騎兵團;2個營群(1個步兵營群、1個空降營群);12個防空導彈營;另有2個一體化師。
美國陸軍的作戰師分為三種六類: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輕步兵師、山地師、空降師和空中突擊師。其中,裝甲師和機械化步兵師為重型裝備師,輕步兵師和山地師為輕型裝備師,空降師和空中突擊師快速反應師。
第一、重型裝備師:分別為第1騎兵師、第1裝甲師、第1機步師、第2機步師、第3機步師和第4機步師。
1、美國第1騎兵師,綽號為「第一隊」,隸屬於陸軍第3軍。該師正式成立於1929年9月,是美軍快速反應部隊中的兩個重型師之一。先後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
全師編制總人數17000人,下轄師部與師部連;3個騎兵旅(共編6個重型坦克營和4個機步營);1個工兵旅;1個防空炮兵營;1個軍事情報營;1個通信營;1個師炮兵司令部(下轄3個自行榴彈炮兵營、1個多管火箭炮兵連);1個師支援司令部;1個師航空旅等。
全師主要裝備有:M1-A5型主戰坦克348輛;M2-A6型步兵戰斗車、M3-A5型騎兵戰斗車等各型裝甲作戰車輛798輛;火炮147門;高炮36門;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48輛(或部);防空導彈發射裝置93輛(或部);AH-64H型攻擊直升機、AH-66B型攻擊直升機、UH-80B型多用途直升機、OH-60型觀察直升機、EH-60型電子戰直升機等各型直升機127架。
2、美國第1裝甲師,綽號為「勇敢」,隸屬於陸軍第5軍。該師成立於1940年7月,是美軍裝甲兵成立最早的部隊,也是目前美軍惟一的裝甲師。先後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海灣戰爭和波黑維和行動。
全師編制總人數17000人,轄1個師部與師部連;2個裝甲旅旅部與旅部連(共轄6個重型坦克營);1個機步旅旅部與旅部連(轄4個機步營);1個工兵旅;1個防空炮兵營;1個軍事情報營;1個通信營;1個師炮兵司令部(下轄3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兵營、1個227毫米多管火箭炮兵連);1個師支援司令部;1個師航空旅(下轄2個攻擊直升機營、1個空中突擊連、1個航空指揮連、1個騎兵中隊);1個化學連;1個憲兵連及1個師樂隊。
全師的主要裝備有:M1-A5型主戰坦克348輛;M2-A6型步兵戰斗車216輛,M3-A5型騎兵戰斗車100輛;其它裝甲車輛475輛;火炮172門;高炮24門;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144輛(或部);防空導彈發射裝置36輛(或部);AH-64H型攻擊直升機、AH-66B型攻擊直升機、UH-80B型多用途直升機、OH-60型觀察直升機、EH-60型電子戰直升機等各型直升機127架。
3、美國第1機步師,綽號為「大紅」,隸屬於陸軍第7集團軍。該師誕生於1917年5月24日,當時被稱為美國第1遠征師。
全師編制總人數18000人,下轄1個裝甲旅旅部和旅部連;2個機步旅旅部和旅部連,共編有5個重型坦克營;5個機械化步兵營;1個戰斗航空旅(轄2個攻擊直升機營、1個戰斗支援航空營、1個騎兵中隊);1個師支援司令部(轄3個前方支援營、1個保養支援營、1個運輸飛機保養連);1個師炮兵司令部(轄3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營、1個M270多管火箭炮連、1個目標搜索連);1個通信營;1個防空炮兵營;1個軍事情報營;1個化學連;1個憲兵連和1個師樂隊。
全師主要裝備有:M1-A5型主戰坦克290輛;M2-A6型步兵戰斗車和M3-A5型騎兵戰斗車380輛,其它裝甲車輛692輛;火炮171門,其中55毫米自行榴彈炮72門、多管火箭炮9門、107毫米迫擊炮66門、90毫米無座力炮24門;高炮24門;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180輛(或部);防空導彈發射裝置60輛(或部);AH-64H型攻擊直升機、AH-66B型攻擊直升機、UH-80B型多用途直升機等各型直升機127架。
4、美陸軍第2步兵師,綽號為「印第安人頭」。是美太平洋總部轄下的2個步兵師一,常駐韓國,也是美在西太平洋地區唯一的步兵師。
全師編制總人數15000人,裝備編制兼具重型師和輕型師的特點,下轄3個步兵旅(轄4個重型坦克營、3個機械化步兵營);2個空中突擊步兵營;1個戰斗航空旅(轄2個攻擊直升機營、1個空中突擊直升機營、1個騎兵中隊和1個航空修理連);1個師支援司令部(轄1個前方支援營、1個基本支援營、1個衛生營、1個化學連);1個師炮兵司令部(轄2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營、1個M270多管火箭炮營、1個目標搜索連);1個通信營;1個防空炮兵營;1個軍事情報營;1個憲兵連和1師樂隊。
全師主要裝備有:M1-A5型主戰坦克232輛;M2-A6型步兵戰斗車和M3-A5型騎兵戰斗車300餘輛;AH-64H型攻擊直升機、AH-66B型攻擊直升機、UH-80B型多用途直升機等各型直升機127架;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324輛(或部);防空導彈系統36部;火炮192門,155毫米自行榴彈炮48門、M270多管火箭炮36門、107毫米迫擊炮54門、90毫米無後坐力炮24門、60毫米迫擊炮18門、81毫米迫擊炮12門;各種車輛3000台。
5、美國第3機步師,綽號為「馬林石」,成立於1917年11月21日,駐扎在美國本土喬治亞州的斯圖爾特堡。該師擁有快速機動能力、強大的火力與突擊力,以及其他輕型師所不具備的對敵重型師攻擊的防護力,是美軍快反部隊應急作戰中最後使用的一支拳頭力量。
全師人員編制、武器裝備與第1機步師相同。
6、美國第4機步師,綽號為「長春藤」,隸屬於第3軍,駐扎在美國本土胡德堡。該師是以坦克和機械化步兵為主體,並包括有空中突擊力量的諸兵種合成部隊,具有快速的機動力、強大的火力與突擊力以及裝甲防護力,是美軍支援全球軍事行動的待機部隊。
全師人員編制、武器裝備與第1機步師相同。
第二、輕型裝備師:分別為第25輕步兵師和第10山地師。
1、美國第25輕步兵師,綽號為「熱帶閃電」,隸屬於第8集團軍,駐扎在美國本土夏威夷州的斯科菲爾德兵營。
全師編制總人數11000人,轄1個師部與師部連;3個步兵旅部與旅部連(共轄9個輕型步兵營);1個工兵營;l個防空炮兵營;1個軍事情報營;1個通信營;l個師炮兵司令部(下轄3個105毫米牽引榴炮營和1個155毫米牽引榴炮連);1個師支援司令部(下轄1個衛生營、1個補給與運輸營、1個維修營、1個運輸機維修連);1個師戰斗航空旅(下轄1個戰斗航空營、1個攻擊直升機營、1個騎兵中隊);1個憲兵營以及1個師樂隊。
全師主要裝備有:AH-66B型攻擊直升機、UH-80B型多用途直升機、OH-60型觀察直升機、EH-60型電子戰直升機等各型直升機115架;火炮144門,其中105毫米輕型牽引榴炮54門、81毫米迫擊炮36門、60毫米迫擊炮54門;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304部;防空導彈系統80部;各種作戰車輛和輸送車輛2240輛。
2、美國第10山地師,綽號為「高山」,隸屬於陸軍第18空降軍。駐扎在美國本土紐約州的德拉姆堡,是美軍惟一遂行山地作戰任務的快速反應機動部隊。該師是以輕型步兵為主體的諸兵種合成部隊,全師所有建制裝備均可通過空運快速部署,是美軍執行應急作戰任務的一支快速反應部隊。
全師人員編制與第25輕步兵師相同。
全師主要裝備有:AH-66B型攻擊直升機、UH-80B型多用途直升機、OH-60型觀察直升機、EH-60型電子戰直升機等各型直升機102架;火炮152門,其中105毫米輕型牽引榴炮54門、155毫米輕型牽引榴炮8門、81毫米迫擊炮36門、60毫米迫擊炮54門;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206部;防空導彈系統80部;各種作戰車輛和輸送車輛2360輛。
第三、快速反應師:分別為第82空降師和第101空中突擊師。
1、美國第82空降師,代號綽「全美」,隸屬美陸軍第18空降軍,駐扎在美國本土北卡羅來納州的布雷格堡。該師成立於1917年,是目前美軍唯一的空降師,長期以來一直被稱為美國戰略部隊的尖刀,是美軍戰略反應速度最快的師。
全師編制員額13000人,下轄3個空降旅(每個旅下轄3個空降步兵營);1個戰斗航空旅(下轄1個攻擊直升機營、1個戰斗航空營、1個空中偵察中隊);1個空降野戰炮兵團(下轄3個空降野戰炮兵營),以及其他直屬分隊等。
全師主要裝備有:AH-66B型攻擊直升機、UH-80B型多用途直升機、OH-60型觀察直升機、EH-60型電子戰直升機等各型直升機165架;火炮171門,其中155毫米榴彈炮54門、90毫米無後座力炮27門、81毫米迫擊炮36門、60毫米迫擊炮54門;高炮24門;反坦克導彈發射架320部;防空導彈系統72部;各型戰術車輛3741輛。
2、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綽號為「尖叫鷹」,隸屬於第18空降軍,駐扎在美國本土肯塔基州的坎貝爾堡。該師具有快速的空中機動能力、強大的火力與突擊力,能夠遠距離超越地形障礙,對敵實施突然打擊,是美國陸軍惟一主要依靠直升機進行空中機動作戰的快速反應部隊。
全師編制員額17000人,編有3個空中突擊旅(各轄3個空中突擊營);一個戰斗航空旅(下轄3個空中突擊直升機營、3個攻擊直升機營、一個中程運輸直升機營、一個指揮航空營、一個空中騎兵中隊);一個通信營;一個工兵營;一個防空炮兵營;一個軍事情報營;一個防化連;一個軍事警察連;師屬炮兵部隊(3個野戰炮兵營);師支援司令部(3個前方支援營、一個主要支援營、一個中級航空維修營、一個空中救護連)。
全師主要裝備有:直升機487架,其中AH-66B型攻擊直升機88架、UH-80B型多用途直升機203架、UH-64型效用直升機33架、OH-60型觀察直升機109架、GH-47C型運輸直升機48架、EH-60型電子戰直升機6架;反坦克導彈發射架322部;防空導彈系統72部;各種火炮171門。
四、以下為美國陸軍的其他作戰部隊。
第一、美國陸軍現役的其他作戰部隊:
1、美國陸軍第2裝甲騎兵團,綽號為「第二龍」,隸屬於陸軍第18空降軍,駐扎在美國本土路易斯安那州的波克堡。可快速部署至全球各地實行偵察和安全任務。是美國陸軍「目標陸軍」的實驗試點部隊。
全團下轄第1、第2、第3、第4中隊(空中騎兵);支援中隊;第502軍事情報連;第84工兵連;H-159航空維修連;防空連等勤務支援部隊。並可得到第21空中支援戰斗中隊的航空支援。
2、美國陸軍第3裝甲騎兵團,以美國本土科羅拉多州的卡森堡為基地,是一支高度機動的機械化部隊。該團成立於1846年,是美國陸軍最老的部隊之一,曾參加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等7次大的戰爭和36場戰役。
第3裝甲騎兵團擅長沙漠作戰,被稱為「陸軍沙漠作戰專家」。全團下轄3個坦克營、1個炮兵營及支援分隊等。
3、第11裝甲騎兵團(駐美國本土加利福尼亞州的歐文堡);
4、第6空中突擊旅(駐韓國的平澤);
5、第75游騎兵團(駐喬治亞州貝南堡);
6、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駐肯塔基州埃貝爾堡);
7、第172步兵旅(駐阿拉斯加州理查森堡);
8、第7步兵師(駐科羅拉多州卡森堡);
9、第24步兵師(駐堪薩斯州賴利堡);
第二、美國本土的國民警衛隊師及加強旅:
1、第28步兵師(駐賓夕法尼亞州哈里斯堡);
2、第29步兵師(駐弗吉尼亞州貝爾沃堡);
3、第34步兵師(駐明尼蘇達州聖保羅);
4、第35步兵師(駐堪薩斯州利文沃爾斯堡);
5、第38步兵師(駐印第安那州印第安那波利斯);
6、第40步兵師(駐加利福尼亞州洛斯阿拉米托斯);
7、第42步兵師(駐紐約州特洛伊);
8、第49裝甲師(駐得克薩斯州奧斯汀);
9、第27步兵旅(駐紐約州錫拉丘茲);
10、第29步兵旅(駐夏威夷州火奴魯魯);
11、第30步兵旅(駐北加州柯林頓);
12、第39步兵旅(駐阿肯色州小石城);
13、第41步兵旅(駐俄勒岡州波特蘭);
14、第45步兵旅(駐俄克拉何馬州埃德蒙);
15、第48步兵旅(駐喬治亞州梅肯);
16、第53步兵旅(駐佛羅里達州坦帕);
17、第76步兵旅(駐印第安那州印第安那波利斯);
18、第81步兵旅(駐華盛頓州西雅圖);
19、第116騎兵旅(駐愛達荷州博伊西);
20、第155裝甲旅(駐密西西比州圖珀洛);
21、第218步兵旅(駐南加州紐伯里);
22、第256步兵旅(駐路易斯安那州拉斐特);
23、第278裝甲騎兵團(駐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
第三、美國陸軍預備役部隊的作戰師:
1、第75師(駐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2、第78師(駐新澤西州愛迪生);
3、第80師(駐弗吉尼亞州里士滿);
4、第84師(駐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
5、第85師(駐伊利諾伊州阿靈頓高地);
6、第87師(駐亞拉巴馬州伯明翰);
7、第91師(駐加利福尼亞州貝克堡);
8、第95師(駐俄克拉何馬州俄克拉何馬城);
9、第98師(駐紐約州羅徹斯特);
10、第100師(駐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
11、第104師(駐華盛頓州溫哥華);
12、第108師(駐北加州夏洛特 )
五、美國海軍陸戰隊:
美國海軍陸戰隊成立於1775年l1月l0日,由地面部隊、航空兵和後勤部隊三部分組成。她是美國的四大兵種之一,也是美國快速反應部隊的主要作戰力量。
海軍陸戰隊主要有4個陸戰師、4個陸戰航空兵聯隊和4個勤務支援大隊組成(其中1個陸戰師、1個陸戰航空兵聯隊和1個勤務支援大隊為預備役)。
目前,陸戰隊採用的是混合編組方式,主要編為4個陸戰遠征部隊(其中1個陸戰遠征部隊為預備役)、6個陸戰遠征分隊及若干特種任務小隊等空地聯合特遣部隊。
陸戰隊遠征部隊是空地聯合特遣部隊中規模最大的任務編組部隊,主要包括1個加強陸戰師、1個陸戰航空兵聯隊(配有416架戰斗機)和1個勤務支援大隊,總兵力為30000至60000人,通常由1名中將指揮。
美國海軍陸戰師:
1、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隸屬美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駐扎在美國本土加利福尼亞州的彭德爾頓營,是美海軍陸戰隊主力師和太平洋美軍戰略機動部隊。
全師編有20000人,下轄第1、第5、第7陸戰步兵團(各轄1個司令部營、3個步兵營)和第11陸戰炮兵團(轄4個炮兵營),師直屬營6個(司令部營、第1輕裝甲偵察管、第1戰斗工兵營、第1坦克營、第1兩棲攻擊營和第1通信營)。
全師主要裝備有:M1-A5型主戰坦克80輛;兩棲戰車233輛;裝甲車輛165輛;火炮273門,其中155毫米榴彈炮108門、203毫米榴彈炮12門、81毫米迫擊炮72門、60毫米迫擊炮81門;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465部;防空導彈系統106部。
2、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師,隸屬於美海軍陸戰隊第二遠征部隊。駐扎在美國本土東海岸北卡羅萊納州的勒任兵營,是大西洋艦隊陸戰隊機動突擊部隊。該師作戰經驗豐富,具有較強的作戰能力,是美軍在大西洋總部、南方總部和歐洲總部轄區內唯一的現役陸戰師,也是美軍戰略預備隊主力師。
全師編有20000人,下轄第2、第6、第8陸戰步兵團(各轄1個司令部營、3個步兵營)和第10陸戰炮兵團(轄4個炮兵營),師直屬營6個(司令部營、第2輕裝甲偵察管、第2戰斗工兵營、第2坦克營、第2兩棲攻擊營和第2通信營)。
全師武器裝備與海軍陸戰隊第1師相同。
3、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師,隸屬於美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部隊。她成立於1942年9月16日的加利福尼亞州的埃利桑特兵營。是美海軍陸戰隊3個現役師中,唯一一個部署在海外的陸戰師。該師駐扎在日本沖繩島的科特尼兵營,是美軍太平洋的機動作戰部隊,主要用於西太平洋和中東地區。
全師編有20000人,下轄第3、第4、第9陸戰步兵團(各轄1個司令部營、3個步兵營)和第12陸戰炮兵團(轄4個炮兵營),師直屬營6個(司令部營、第3輕裝甲偵察管、第3戰斗工兵營、第3坦克營、第3兩棲攻擊營和第3通信營)。
全師武器裝備與海軍陸戰隊第1師相同。
4、美國海軍陸戰隊第4師,駐扎在美國本土墨西哥灣的新奧爾良,該師為預備役師。
六、美國海軍由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兩個獨立的軍種組成。海軍可分為艦艇部隊、艦隊航空兵、海上勤務部隊和岸基部隊4個兵種,一般按照行政管理和作戰指揮兩個系統進行編組和行動。
目前,海軍編有兩洋艦隊,即大西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11個航母戰斗群,10個艦載機聯隊;主要裝備有84艘潛艇、143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含航空母艦11艘、導彈巡洋艦31艘、導彈驅逐艦52艘、導彈護衛艦49艘)、2900架飛機(作戰飛機1728架)、1500架直升飛機(含武裝直升飛機487架)。
1、艦艇部隊
海軍艦艇部隊包括水面艦艇部隊和潛艇部隊,均編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大戰略集團。平時屬海軍作戰部領導,戰時歸各自所在戰區的總部統一指揮。兩大集團均採用行政和任務兩種編組形式。
行政編組:分為水面艦艇司令部和水下艦艇司令部。水面艦艇司令部下轄若干個大隊,包括水面艦只大隊、巡洋艦驅逐艦大隊、兩棲艦大隊、特種作戰大隊、掃雷艦大隊和供應艦大隊等;一個大隊又下轄若干個中隊,如1個巡洋艦驅逐艦大隊由2~4艘巡洋艦和2~4艘驅逐艦中隊編成。潛艇部隊編制大致相同,只是常規潛艦中隊編配4~6艘潛艇,而核潛艇中隊可能編配7~10艘潛艇。航母通常編成航母戰斗群,隸屬於艦隊航空兵司令部。
所謂任務編組,即特混編組,是為執行作戰、演習、戰術訓練和某項特定任務而編成的混合艦隊。它只負責對所屬部隊實施戰役、戰術指揮,不負責其行政事務;所需兵力從各個行政編組抽調,一俟任務完成即歸還原行政建制。任務編組按兵力規模分為作戰艦隊、特混艦隊、特混大隊、特混小隊和特混支隊5個級別。
作戰艦隊是海軍的戰略軍團,可獨立實施各種大型戰役。美國海軍共編有5個大作戰艦隊。太平洋艦隊編有第3(負責太平洋戰區)、第7(負責西太平洋戰區)和第5(負責印度洋、波斯灣和紅海戰區)等3個作戰艦隊,大西洋艦隊編有第2(負責大西洋戰區)和第6(負責地中海戰區)等2個作戰艦隊。各艦隊編制實力大同小異。如:第6艦隊編有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2艘、攻擊潛艇2艘、海岸巡邏艇2艘,另配有兩棲艦艇3艘和鋪助艦3艘,共計18艘艦艇。第7艦隊共有19艘艦艇,第5艦隊共有18艘艦艇。此外,各艦隊還有一部分軍事海運局的後勤鋪助艦船隨同作戰艦艇活動。
航空母艦是美海軍最重要的艦種,常常是海軍獨立遂行作戰任務的核心力量。現編有11艘航母,其中核動力多用途航母8艘,即"尼米茲"級7艘("尼米茲"號、"艾森豪威爾"號、"卡爾·文森"號、"羅斯福"號、"林肯"號、"華盛頓"號和"斯坦尼斯"號)、"企業"級核動力航母1艘("企業"號);常規動力多用途航母3艘,即"小鷹"級2艘("小鷹"號和"星座"號)和"福萊斯特"級1艘("獨立"號)。
2、艦隊航空兵
艦隊航空兵也採用行政編組和任務編組兩種編成方式。行政編組一般按單一機種編組,負責日常行政管理、飛行訓練和物資技術保障等;任務編組是為滿足遂行特定任務需要而進行的多機種混合編組。艦隊航空兵按行政編組分為聯隊(大隊)、中隊和分遣隊3級。聯隊是艦隊航空兵的基本行政和戰術單位,下轄6~12個中隊,並分為艦隊航空聯隊和艦載機聯隊。 艦隊航空聯隊又稱岸基航空聯隊,包括巡邏機聯隊(由6~7個中隊組成,每個中隊裝有9架P-3C岸基反潛巡邏機)、攻擊機聯隊(由8~14個中隊組成,每個中隊裝有14架A-6E攻擊機)、戰斗機聯隊(由10多個中隊組成,每個中隊裝有12架F-14A戰斗機)、戰斗攻擊機聯隊(由10多個中隊組成,每個中隊裝有12架F/A-18攻擊戰斗機)、直升機反潛作戰機聯隊、偵察攻擊機聯隊、母艦警戒聯隊和戰術支援聯隊等。
艦載機聯隊是以航母為活動基地的行政管理和戰術作戰單位。目前,美軍共編有10個現役艦載機聯隊和1個預備役艦載機聯隊。典型的艦載機聯隊編有2個戰斗機中隊,各裝有F-14A型戰斗機10~12架;2個戰斗攻擊機中隊,各裝有F/A-18戰斗攻擊機9~12架;1個戰術電子戰中隊,裝有EA-6B電子戰飛機數架;1個空中預警機中隊,裝有E-2C預警機4~5架;此外,航母上還配有KA-6加油機、S-3和SH-3反潛機與直升機數架。
3、海上勤務部隊
海上勤務部隊主要包括海上支援部隊和海上運輸部隊,現有軍人1000人,文職雇員6000人,合同商業人員2500人;擁有由110多艘兩棲、後勤和運輸艦船組成的核心艦船,按大隊、小隊和支隊編組。
4、岸基部隊
岸基部隊主要指海軍基地(包括艦艇基地和海軍航空站)及其所屬部隊和機構。
5、海軍陸戰隊
陸戰隊是一支隸屬於海軍部的兩棲作戰部隊,有自己獨立的組織系統,由地面作戰部隊和航空兵編成。地面作戰部隊又分為艦隊陸戰隊和安全警衛部隊兩部分,其中艦隊陸戰隊是海軍陸戰隊的核心力量。主要裝備有坦克403輛、輕型裝甲車1966輛、牽引炮789門、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2373具、作戰飛機475架、武裝直升機156架。
陸戰隊編有太平洋艦隊陸戰隊和大西洋艦隊陸戰隊。兩洋艦隊陸戰隊在行政上歸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領導,在作戰上則歸兩洋艦隊指揮。太平洋艦隊陸戰隊下轄第1(司令部駐地為加利福尼亞洲彭德爾頓兵營)和第3遠征部隊(司令部駐地為日本沖繩巴特勒兵營),大西洋艦隊陸戰隊下轄第2遠征部隊(司令部駐地為弗吉尼亞洲勒任兵營),每個遠征部隊編有1個陸戰師、1個陸戰航空聯隊和1個勤務支援大隊等。現有第1、第2和第3陸戰師共3個現役陸戰師,分別隸屬於第1、第2和第3遠征部隊,陸戰師的編制員額為18335人(含海軍人員約800人),採用三團制編制,按師、團、營、連、排編成;編有師直屬部隊、戰斗部隊和戰斗支援部隊。直屬部隊編有師營部、偵察營、坦克營、步兵營、兩棲突擊營和工兵營等;戰斗部隊為三個陸戰團,戰斗支援部隊為1個炮兵團。
安全警衛部隊主要負責海軍武裝艦船、基地設施和國務院駐外使、領館的安全警衛工作,兵力約占陸戰隊總兵力的8%。
陸戰航空兵按聯隊、大隊和中隊三級編成,共編有3個聯隊,分別配屬於3個遠征部隊。聯隊編制員額為12000人,編有4個航空大隊、航空控制大隊和支援大隊各1個,28~31個中隊,以及數個輕型防空導彈營和高炮連等地面防空部隊。其中要裝備有:AV-8B攻擊機60架,F/A-18戰斗攻擊機48架,A-6E攻擊機20架,EA-6B電子戰飛機6架,RF-4B偵察機8架,KC-130加油機12架,OV-10A/D觀察機12架,AH-1T/W攻擊直升機24架,CH-53直升機48架,CH-46E直升機60架,UN-IN通用直升機24架,"霍克"導彈發射裝置16部。
6、海岸警衛隊
主要擔負港口安全保衛、導航鋪助、搜索與救援、緝毒等任務,歸運輸部領導;戰時由海軍指揮,擔負海上運輸艦隊護航、執行反潛任務、為海軍艦只提供艦員等。編有2個地區司令部(大西洋地區司令部和太平洋地區司令部)和10個海岸警衛區司令部。裝備有巡邏艦艇146艘、飛機73架、直升機136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