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水資源現狀50字簡介
我國水資源現狀50字簡介: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總體來說:水資源的分布南方地區多於北方地區,東部地區多於西部地區。
總的概括:
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大部分在我國北方及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其中華北地區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
在32座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有9個嚴重缺水。其中,嚴重缺水城市佔16.5,有3億多人存在飲水不安全。而且根據資料顯示:我國水資源最終利用量僅相當於一次水資源利用的7.5,二次水資源利用的18,三次水資源利用的56.25。
我國水資源分布存在顯著時空不均,且水資源分布南北顯著不均。全國水資源的81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區,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9。
(1)跨境河流污染擴展資料:
水資源數量:
中國土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約6萬億立方米,摺合年降水深為628毫米, 比亞洲平均年降水深少114毫米。
根據1956~1979年同步期年徑流資料分析計算,全國河川年徑流量的多年平均值為27120億立方米,中等乾旱年(4年—遇)為24530億立方米,嚴重乾旱年(20年一遇)為22420億立方米。
全國地下水礦化度小於2克/升的淡水區面積(不包括沙漠面積)約86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下水年補給量為8250億立方米。
由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河川徑流中包括很大部分地下水排泄量,動態地下水也有一部分由河川徑流所補給,故不能將河川徑流量與地下水補給量相加作為水資源總量,應扣除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的重復水量。
根據1985年《中國水資源評價》的資料, 這項重復水量達7320億立方米, 全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041億立方米。中國河川徑流總量與世界各國比較,次於巴西、蘇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等五國,居世界第六位。
按人口平均每人佔有年徑流量267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數的1/4;按耕地平均每畝佔有年徑流量1800立方米,約相當於世界平均數的2/3。
2、東南亞紅河流域簡介
紅河為中國、越南跨境水系,也是越南北部最大河流。
紅河呈西北-東南流向,全長1280公里,越南境內長508公里,流域面積75700平方公里;中國境內長627公里,流域面積76276平方公里。
全年徑流不穩定,雨季時高達每秒9500立方米。年輸沙量1.3億噸。年平均流量4688米/秒。因河流大部分流經熱帶紅土區,水中混有紅土顆粒,略呈紅色,故名紅河。
3、我國水資源現狀
一、我國水資源的總體特點
(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偏少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算少,但按 2001 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162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25%;畝均水資源量為1900m3,相當於世界畝均水資源量2353m3的81%。
(二)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資源問題與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有密切關系。按全國十個流域位置,將劃分三個不同類型區:南方、北方、西北。
(1)南方,包括長江、珠江、華東華南沿海、西南諸河四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耕地面積只佔全國的35.9%,但水資源卻占總量的81%,人均水資源約為全國平均值的1.6倍,畝均水量為全國平均的2.3倍。
(2)北方,包括長江以北的松花江、遼河、黃河、淮河、海河五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多,經濟相當發達,而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淡水資源只有全國的19%,人均佔有水量只有全國平均值的15%,畝均水量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5%。
(3)西北,除額爾齊斯河外都屬於內陸河流域,涉及土地面積337×104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5%,屬於地廣人稀、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該地區人均水資源不算少,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生態環境的嚴重製約。
(三)氣候變化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
1980年以來,北方乾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形成北旱南澇的局面,初步估計對全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水量的影響不大。但水資源在地區上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北方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資源的區域特徵
我國水資源區域按地區可分為四個區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南方地區。
(一)東北地區
1.總體情況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由於受氣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等的影響,區內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東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幾年來地下水供水連年占總供水量的45%以上,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東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開采量有上升的趨勢,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呈下降的趨勢。總體來看,區內水資源開發利用尚有潛力,但在地區分布上極不平衡,與人口、耕地資源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近年來,東北乃至全國地下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過度的開采已帶來某些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2.水資源狀況
東北地區可利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資源量為397.13×108m3/a,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483.08×108m3/a。黑龍江省水資源量最大,遼寧省平均水資源量最小。東北地區地下水分布廣,水質較好,調蓄能力強,供水保證程度高,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北是我國的老工業區,在工業污染的控制方面雖然作了相當大的努力,但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據東北振興網報道,遼寧境內主要的324家重點污染源(日排廢水百噸以上或日排化學需氧量10kg以上)中,有40%多的重點污染源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其中還有30家重點污染源的廢水直排河流。
多數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標。大量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強度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造成河流、湖泊等水體的嚴重污染。松遼流域城市河段的有機、有毒污染非常突出,主要污染物是高錳酸鹽、揮發酚和氨氮等。
城市地下水資源環境遭受破壞,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城市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已形成明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沈陽市為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嚴重城市之一,市區地下水位1949年平均為3.80m,2006年為35.37m。其中2006年沈陽市地表建設超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很快,甚至在1個月內某些觀測點水位下降超過3m。地下水水位下降可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地面塌陷、加劇土壤沙化;沿海地區導致海水入侵等。大連由於地下水采補失調,導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層,地下水水質受到嚴重破壞,同時水利工程受損嚴重,大量機井報廢。大連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面積達728km2,嚴重影響地下水水質並對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二)西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西北地區系賀蘭山以西、昆侖山和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個省(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北部分。這一區域面積廣闊,山川縱橫,地形十分復雜,地勢西高東低,總面積308×104km2,佔全國面積的1/3,山區面積佔70%以上。就常年降水量而言,大部分屬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和嚴酷。該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水資源平均只有5.3×104m3/km2,不足全國平均值的1/5。降水和地表水時空分布極度不均,降水量分布總體上自南東的1200mm向西北逐漸減少為200mm左右。同時受高程和地形制約,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降水主要分布於山區,山區降水量可達300~700mm,甚至更高。一部分降水在高山堆積成冰川積雪,另一部分匯入河流或侵入地下。西北冰川面積達2.8×104km2,儲水量28.5×108m3,積雪儲水約361×108m3。這些固體水庫和冰雪融水是平原區水資源的重要補給來源,同時對水資源的時空調節起到一定作用。而平原區降水量大都只有100~200mm,盆地中心降水一般小於50mm,而蒸發量達1000~3500mm,乾旱指數可大於50以上,成為極度乾旱區,因此形成山區的「濕島」與平原的「干盆」相間分布的格局。其中降水分布明顯制約著水資源的區域分布,地下水資源各地貧富狀況相差極大,東部外流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5.9×104m3/(km-2·a-1),西部內陸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3.03×104m3/(km-2·a-1)。這與降水、地形及地面水文網密切相關。
氣候特徵和地形特徵決定了西北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西北地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受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春冬缺水嚴重。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西北部一帶最為乾旱,新疆西北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佔全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的93%,而其東南部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僅為7%。
2.水資源狀況
西北全區水資源總量約為2338×108m3,佔全國8.3%。水量較豐富的長江與黃河分水嶺以北流域的山區及瀾滄江源頭區水資源量共計710×108m3,絕大部分難以利用。內陸河區水資源中,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帶約140×108m3的水資源無法利用,跨境河流的水資源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內陸河流域的水資源可利用量不足887×108m3。綜上所述,西北地區在人類經濟活動范圍內用於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水資源量在1070×108m3之內。從地區分布看,缺水量較大的是新疆和關中盆地。從缺水程度看,新疆、關中盆地與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較高。
西北地區水資源基本特點主要是生態環境脆弱,乾旱少雨。西北地區是全國降水最低值地區,也是唯一降雨量少於農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區。時空分布不均衡,水土矛盾突出,不利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轉化頻繁。生態對水分依存度高,生態需水量大、水資源國民經濟可利用量相對較少。
西北地區地下水受人類活動影響相對較小,地下水污染總體較輕。內陸盆地地區的主要污染物為硝酸鹽氮;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鉻、鉛等,以點狀、線狀分布於城市和工礦企業周邊地區。
由於該地區氣候乾旱、降雨稀少、沙漠戈壁廣布,使得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加劇,河湖萎縮、乾涸,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恢復困難。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水資源必須控制在一定的生態利用量,超過該量,就會產生更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地面沉降、地面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三)華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華北地區總面積約185×104km2,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共有大中城市30餘個,總人口3.35×108(2002年),是我國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區,也是重要的經濟區和能源基地。華北地區人口稠密,工業發達,同時又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產區,但水資源的嚴重不足已越來越明顯地制約著這一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甚至對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華北地區水資源主要屬於海河、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1994~2001年,華北地區生產、生活總用水量佔全國用水總量的比例基本在13.3%~14%,用水結構變化情況是: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工業用水比重少許上升。到2001年,開始出現工業用水的比重下降、城鄉生活用水的比重出現快速增長的走勢。
2002年,華北地區工業總產值為29305.1×108元,是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6.45%,糧食產量為1.25×108t,是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7.32%。全區共有耕地面積43995×104hm2,佔全國耕地總面積(154636×104hm)的28.45%,其中灌溉耕地面積為1832.74×104hm,佔耕地面積的41.66%。華北地區是帶動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地區,是解決中國3.35×108人溫飽問題的主要糧食產區,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2.水資源狀況
該區域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平均降水量為547mm,人均水資源量為342m3,不及全國平均數的1/6,世界平均數的1/24,屬嚴重缺水地區。華北平原屬季節性乾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因受中高緯度西風環流周期變化的影響,年際降水量很不穩定,呈現濕潤地區的特點。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是7~8月,其餘為旱季,形成春旱夏澇、秋冬又旱、旱澇交替的特點。這個地區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水資源年際、年內分配不均也增加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加之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致使水資源不足成為該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的矛盾將日益突出。乾旱、漬澇、鹽鹼、鹹水成為華北平原東部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互相影響,交替為害。因此,加強水資源管理,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已成為保持該地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做好廢污水現狀調查分析與防治對策研究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華北地區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趨勢。華北地區人類經濟活動強烈,從城市到鄉村,地下水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氰化物、鐵、錳、石油類等。此外,某些地區地下水總硬度和礦化度超標嚴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總硬度超標。
該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685.2×108m3,其中,地表水1254.1×108m3,地下水873.8×108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為452.7×108m3。目前,由於山區與平原徑流明顯減少,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多年來,華北平原地區採取了大量開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河流域水已嚴重超采。地下水減少威脅華北城市平原地區的安全用水儲備,引起嚴重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已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平原區河道乾涸、湖泊濕地萎縮、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影響到該區水安全,並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四)南方地區
1.基本情況
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十分豐富。近20年來,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認識不足,水環境管理和水資源保護工作滯後,致使當今水環境惡化和水質性缺水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南方地區的水資源量可觀,但由於對於水環境缺乏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長期排入江河和水庫,造成地表水體的嚴重污染。同時,由於地表水與淺層地下水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從而使淺層地下含水層不同程度地受到與地表水相同類型的污染,導致水環境的整體惡化。水環境問題引起的水質性缺水,已由過去的隱性轉化為今天的顯性。
雖然,南方地區水資源存儲量十分豐富,但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不能因為南方的人均佔有水量大而用起水來毫無節制。一方面,雖然南方大部分地區經濟基礎發達,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用於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資金是有限的。同時,水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周期較長,回收效益不高,引進資金相對困難。另一方面,我們在加強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大量的廢污水排入水域或滲入地下,一旦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污染難以逆轉。因此,南方經濟加快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今天,必須未雨綢繆,加緊對水資源的研究,努力把除害與興利、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南方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2.水資源狀況
根據水利部2006年的水資源評價統計數據,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為25330×108m3。其中,北方六區(指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六個水資源一級區)的水資源量為4761×108m3,佔全國的18.8%;南方四區(指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四個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量為20569×108m3,佔全國的81.2%。也就是說,南方的水佔到全國總量的4/5。
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一致性的影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必須體現區域發展需求。我國南方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河道水體污染嚴重,季節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十分明顯。
由於有些地區以森林為主的植被資源遭到大量破壞,以及人們在陡坡地盲目開墾,如在陡山坡上亂砍濫伐樹木用來種茶,從而導致水土流失不斷加重,特別是造成局部地區的生態失去平衡,造成自然災害更加嚴重。由於亂砍濫伐,森林植被遭受大量破壞,由此而引起的洪澇災害的頻率較大。在水資源豐富的皖南山區,由於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同時又缺乏水利工程調節,因此造成比較嚴重的洪澇和旱災。
南方地區地下水局部污染嚴重,但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好。西南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鐵、錳、揮發性酚等,污染組分呈點狀分布於城鎮、鄉村居民點,污染程度較低,范圍較小。中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汞、砷等,污染程度低。東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氨氮、汞、鉻、錳等,地下水總體污染輕微,但城市及工礦區局部地域污染較重。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淺層地下水污染普遍,已出現了因水體污染而導致的水質型缺水。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
(一)供水能力
我國的供水能力從1980年的4432×108m3增加到2000年的5497×108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約4440×108m3;地下水開采量1069×108m3(表1-4)。
表1-4 1980~2002年我國供水能力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4可見,總供水量、地表水供水量在1997年前為逐漸增大的趨勢,在1997年後有所減少,但減少的幅度不大。地下水供水量一直處於增加的趨勢,從1980年的619×108m3到2002年的1072×108m3,可見地下水的開采逐漸加大。隨著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海水淡化為人類提供了新的水源。我國的海水利用出現在2000~2002年間,而且近年越來越得到重視。
(二)用水現狀
我國用水增長迅速,1980年估計約4437×108m3;年達5566×108m3,人均用水450m3;年下降到5498×108m3,人均用水428m3,其中,農業用水佔67.96%,工業用水佔20.77%,生活用水佔11.3%(表1-5)。
表 1-5 1980 ~2002 年我國用水現狀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5可知,全國用水多年來呈持續增長,農業、工業、生活用水一直呈增長的趨勢。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開始進入持續穩定的發展階段。此時,啟動了水費改革,推行了計劃用水,厲行節約用水,這些綜合因素促使全社會用水從高增長轉向低增長(即低於人口增長)。1993年後,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加大節水力度,使全國用水增長率進一步降低。
(三)用水效率
隨著用水量的增加,我國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表1-6)。但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工業萬元增加值平均用水量為120m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節水尚有較大潛力。
表 1-6 1980 ~2002 年用水效率對比表 單位:m3
(四)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
1995年,全球人口57.35億,用水36000×108m3,人均用水628m3(表1-7)。其中,農業人均用水437m3(佔69.6%);工業用水131m3(佔9.7%);生活用水60m3(佔2.1%)。我國的人均用水量低於世界水平,僅為美國用水量的24%。
表1-7 中國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表
續表
注:PPP(Purchasing Power Purity)為購買力評價。
4、沈從文的《邊城》故事發生地在哪裡?
湖南省花垣縣的茶峒鎮,不過現在(2008年)這個鎮已經改名為「邊城鎮」
因為沈從文是鳳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邊城就是湖南鳳凰,其實不然。看《邊城》的第一句:「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便有一溪······」,很明顯,沈從文所寫的「邊城」名叫茶峒。翻看湘西的地圖(中國地圖也行)就會發現,整個鳳凰縣進內並沒有「茶峒」這個地方。當你把視線轉移到鳳凰縣北部的花垣縣,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現在的重慶)、貴州的交界處,就會發現「邊城」在此。也就是說,「邊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縣的茶峒鎮,不過現在(2008年)這個鎮已經改名為「邊城鎮」,在之前出版的地圖上仍標為「茶峒」。
《邊城》是由西南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的本科生拍攝製作的獨立原創紀錄片,由當時為大三學生的陳一線(陳宇舟)執導。
該片拍攝於2013年春節期間,主創人員在與流浪者朝夕相處生活了一個月後,了解了流浪者的真實生活狀態,還原流浪者作為"人"的存在,用鏡頭辨證地反映"流浪者"群體形成的原因。導演陳一線希望通過此片,能讓更多人了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流浪人員的真實生活。
這部充滿人文關懷的紀錄片,最終從2000多部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影片讓觀者在無奈、感動之外,展開對人性善惡、生活訴求、社會福利制度等問題的辯證思考。"在頒獎典禮上,大賽組委會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該片獲第二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原創影片大賽"最佳紀錄長片"、紀錄片單元"最佳攝影獎"、第十一屆北京國際大學生影視展"評委會特別獎"、第三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大學生作品"提名獎。
5、我國有哪些跨境河流
鴨綠江:全長795km,發源於長白山南麓,注入黃海,是中國與朝鮮的界河。
圖們江:圖們江全長525km,發源於長白山,注入日本海。其中中朝邊界長510km,入海處15km為俄朝邊界。
黑龍江:在俄羅斯稱為阿穆爾河,黑龍江全長4370km,流域面積184.3km2,和長江的流域面積差不多。其中中國境內流域面積為88.7km2,是世界十大長河之一。
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是中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流經哈薩克後再流入俄羅斯的鄂畢河,全長4248km,其中中國境內長度546km,流域面積5.7km2。
伊犁河:發源於天山,下游流入哈薩克,伊犁河全長1236km,流域面積15.1km2,其中中國境內長442km,流域面積5.6km
獅泉河:獅泉河是印度河的源頭,發源於岡底斯山。獅泉河在中國境內長度為430km,流域面積為2.7萬km2。獅泉河位於西藏阿里地區。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在印度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中國西藏,印度和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怒江: 怒江流經中國和緬甸,在緬甸被稱為薩爾溫江。怒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在緬甸注入安達曼海。
6、《廣州珠江河段近年來水質調查報告》
《廣州珠江河段近年來水質調查報告》
初一(5)班 24號
自1977年至1980年,廣州人口約400萬,水質差不多是IV類;到上世紀90年代,人口增長到900萬,水質變為劣Ⅴ類;到現在,廣州人口雖已超過1000萬,但經過幾年努力,水質持續好轉,到了豐水期,珠江河段前航道水質已達到Ⅲ類(常年穩定在IV類)。一直到1980年,廣州的水質一直穩定在四類水平;從1980年到1990年廣州人口達到500多萬,水質開始不穩定,在四類和五類之間徘徊;而1991年到2005年,廣州市人口從600多萬上升到了900多萬,水質監測的各項數據都是史上最差記錄。市民肉眼見到珠江水質渾濁,並不意味著水質不行,因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珠江水主要是重金屬超標,肉眼察覺不到;現在,生活污水增加了,所以直觀上會感覺到渾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四類水平主要是重金屬超標,但水質的觀感非常清澈,肉眼看不出污染,只有通過化學儀器才能分析出來的。另外,這里說的四類水,指的是全年的整體水質,是全年數據的總和,而不是指某一段時間的水質。到了2006年後廣州的整治效果開始體現。如今廣州人口已經增加到了1000多萬,但水質卻回到了以前四類水平。而在豐水期內,珠江廣州河段前航道水質已達到三類。
渾濁的水質對市民的生活,市民的健康,生態的平衡……都有著極大的影響,重金屬能夠使蛋白質的結構發生不可逆的改變,蛋白質的結構改變功能就會喪失(體內的酶就不能夠催化化學反應,細胞膜表面的載體就不能運入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就無法完成肌肉收縮……),所以體內細胞就無法獲得營養,排除廢物,無法產生能量,細胞結構崩潰和功能喪失,人體也就不行了。珠江的水質更是影響著數百萬的魚兒,這些魚兒,可因水質而快樂的成長,也可因水質,痛苦的死去。這些無辜的小生命的逝去,也關系著整個生態的平衡。而回頭再想過,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人類而起,而最終的受害者,也必將使我們!
對此,我有如下幾點建議:
1. 不往珠江中丟垃圾,作出不良行為。
2. 保護植被,多種樹
3. 倡導綠色低碳
相信,只要我們從小事做起,並且做好每一件小事。渾濁的江水一定會在不久後,成為歷史,期盼著清澈的江水來臨。保護地球,就是在保護自己啊!
7、河流污染的原因
進入「九五」以來,我國大規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全面展開。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質有所改善。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水環境問題比較復雜,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水環境問題需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重點流域的水污染問題仍將十分嚴重。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錢 勇.現代廢水處理新技術.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
[2] 井文涌.採取有力措施,推進中國水環境保護:水工業與可持續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 解振華.完成跨世紀的環保任務.科技日報,1999 09 28(1).
[4] 周春暉主編.過程式控制制工程手冊[M].北京:化工出版社,1992.[2] 李永和主編.工業酸度計[M].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8、中譯英 急 好的加分!一定要准確 謝謝!
絕對不用翻譯器,請放心引用。
1.隨著經濟的穩定和恢復,工業和民用耗水量逐漸增加,水資源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哈資源的開發和國家的穩定。跨境水資源問題在哈對外關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正在逐漸成為哈同中、俄等鄰國和中亞國家關系中的熱點問題。
There has been a graal increase in instrial and domestic water consumption along with the stability and recovery of the economy; this has made the problem of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nspicuous,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resource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cross-boundary water resource problem in Kazakhstan』s foreign relations is growing by the day, and it is graally becoming a hot topic of Kazakhstan』s relationship with its neighbors such as China, Russia and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3.鑒於上述情況,我們謀求與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重新簽訂有關國際流域資源的長期國際協定。我們提出,協定文本的制定應在《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水資源管理調節機制》框架內進行。協議簽訂後可用來取代1998年簽訂的公約,協議的具體要點包括:
—保證納倫河和錫爾河級聯水庫通過長效的協商機制調整流量;
—建立跨境河流沿線水庫放水的協調機制,確定協議各方取水量的限額和農業灌溉的用水配額;
—建立中亞水、電供應機制,共同參與制定流域內新建電站和和水庫的規劃;
—建立河流灌溉、排污系統;
—建立污染和災害預警和信息共享機制。
In light of the above situations, we seek to renew the long-term international treaty with Kyrgyzstan, Tajik and Uzbekistan in terms of resources in international river basins.
We have proposed that the drafting of the treaty wording should b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Amu and Syr Darya river basins. After the treaty has been signed, it can used to replace the convention signed in 1998; the specific key points in the treaty include:
Guarantee the flow rate adjustment of the cascaded reservoir of Naryn River and Syr Darya through a long-acting consult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 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r releasing the reservoir water along the cross-boundary rivers, agree on the determined limits of water fetching and the application quotas fo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Establish a supply mechanism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in Central Asia, jointly participate in the planning of new power plants and reservoirs;
Set up river irrigation and pollutants discharge systems;
Establish pollution and disaster warning mechanism,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
4倡導跨境流域國家加入國際公約哈薩克積極倡導跨境流域各國加入1992年3月17日在赫爾辛基簽署的《保護和使用跨境河流及國際湖泊公約》。作為成員國,哈早在2000年就批准加入了該公約。中亞其他國家目前尚未加入該公約。
Kazakhstan is actively advocating that the various cross-boundary basin countries to join the 『Prot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ross-boundary Rivers and International Lakes Convention』 signed in Helsinki on 17th March 1992. Kazakhstan had been approved as a member country as early as 2000; however, the other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have yet to join the convention.
【英語牛人團】
9、中國的熔渣弄黑印度的河嗎?
「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的河水,出現不尋常變化!」11月30日,《印度時報》突然發出了一條「警訓」,宣稱位於印度「阿魯納恰爾邦」(即我藏南地區)的香河(Siang river)出現了大量的熔渣,印度中央政府機構正在對這種「不尋常的變化」進行監測,該報還懷疑這種變化和中國有關。
布拉馬普特拉河是亞洲主要的大河之一,發源於中國西藏,上游叫雅魯藏布江,被藏族視為「搖籃」和「母親河」。在中國藏南境內,印度稱之為底杭河(Dihang river)或香河(Siang river),在藏南巴昔卡附近的印度阿薩姆邦境內,與其他兩河合流後始稱布拉馬普特拉河。
《印度時報》報道說,香河河水近期開始變得渾濁,而且這種現象正向下游蔓延。印度中央政府機構目前正密切監控這種「不尋常的」河水變化。這條河的河水正在從原來的清澈狀態變為黑色,河流中有熔渣存在。
據報道,印度中央政府一名「消息人士」稱:「我們正從這條河流在印度的始入點,即處於邊界的香河上游地區的葛嶺,觀察這種黑色。」報道稱,香河富含多種水生生物,隨著河水變黑,目前已有一些魚類死亡。
報道稱,香河河流目前最黑的河段在東桑朗地區。在距離該地區帕西卡德直線距離77公里的迪布魯格爾鎮河段,水流也開始變黑。負責監測印度所有河流水位和水質的「中央水務委員會」(CWC)還觀察到,遠在下游地區的提斯浦爾和高哈蒂的河水顏色現在也開始變化。
該消息人士說,印度中央水務委員會從11月18日開始監測到香江河水變黑。該部門很快將跟包括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在內的其它部門共同合作,以確定為何水顏色會發生變化。
該消息人士還說:「11月17日『阿魯納恰爾邦』東部發生地震,我們起初以為是肯定是山體滑坡堵塞了香河,但是河水顏色一直是黑色,而且情況也在繼續,我們至今還無法確定原因。」
他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得出任何結論來解釋是什麼導致了這種不尋常的變化。因為我們對中國的河流及其水質沒有管轄權,所以不了解邊界對面中國那邊的情況。如果有必要,印度政府將尋求來自中國政府的幫助。」
雖然內文並沒有證據斷言「水變黑」與中國有關,但《印度時報》已經急著在標題上宣稱,是「來自中國的熔渣,正湧向布拉馬普特拉河(『Slag from China』 now makes way to Brahmaputra as well)」。
這已經不是印度第一次在水的問題上「較真」了。今年8月,《第一郵報》、《印度教徒報》等多家印度媒體曾報道說,印度外交部表示中國今年沒有與印度共享任何與喜馬拉雅河流有關的水文數據。印方稱,自2006年開始,中印開始共享布拉馬普特拉河和薩特萊傑河汛期的水文資料,而今年印方未收到任何數據。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晚些時候對此作出明確回應。耿爽表示,長期以來中方克服各種困難與印方開展跨境河流水文報汛等合作。由於去年遭遇洪水損毀需進行復建,以及進行升級改造等技術原因,中方境內的有關水文站目前暫不具備搜集有關水文數據的條件。是否會重新提供水文數據,取決於上述工作進展的情況。關於中方是否向印度政府解釋過這些原因,耿爽表示,印方對此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