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阿婆撿到黑人混血棄嬰,撫養了20年,如今他們過得如何?
東海廣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嶽雖高大,不逆塵與垢。世界之大,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不一樣的事情,這些事情也會從很多角度上反映人間百態。
一個可憐的黑人混血出生以後便成為棄嬰,被父母拋棄。而後的他意外被上海的一個好心阿婆帶回家撫養20年。這個可憐但是又幸運的孩子最終也算找到了家的歸屬。那麼多年過去了,如今的他們過得怎麼樣了呢?
悲慘的身世
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有進步,世界各國交流越來越多,各國人民的溝通還有移動也變得異常活躍,這使得不少問題進一步暴露還有展現。
婚姻自由,種族平等讓各族人民相互溝通交流,帶來了混血孩子。這本是促進不同國家交流的好機會,但是某些不稱職的父母卻讓悲劇上演。
許多跨國婚姻誕下了混血嬰兒,可是不靠譜的父母卻無力承擔養育孩子的重擔,於是選擇遺棄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這就產生了混血棄嬰這樣一個現象,其中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孩子便是一個例子。
這個被父母狠心拋棄的混血嬰兒名叫朱軍龍,出生就被父母遺棄他的身世悲慘且令人心疼。好在上天給他了另一個窗口,讓他遇到好心的上海阿婆朱水寶,是她挽救了朱軍龍的生命,也是她給予朱軍龍一個溫暖的家。
回想到曾經拾到朱軍龍的場景,阿婆都還是歷歷在目,猶如昨天發生的一般。時間回到二十年前,那時候阿婆和平常一樣五點多到菜場買菜。五點多的上海十分安靜,即使是菜場也沒有往常的喧囂和吵鬧。
阿婆不慌不忙的跟在人們後面,挑選著需要的食材。也是因為這樣,讓阿婆清楚的聽到了周圍的聲音,似有似無的聲音好似剛斷奶的小野貓。於是好奇的阿婆准備一探究竟,於是她走進草叢用手扒開一看才知道,這裡面並非流浪小貓而是一個奄奄一息的嬰兒!
被眼前的狀況驚呆的阿婆哪裡還顧得上買菜,善良的她想都沒想就將孩子抱入菜籃子里回了家。回家檢查才知道,因為父母的狠心拋棄讓這個孩子身上滿身傷痕。渾身臟兮兮的不說,有些地方還受傷起了膿包,這樣幼小孩子遭遇如此情況阿婆越想越心疼。
於是經過思考之後,阿婆決定收養這個孩子。雖然阿婆善良且心思單純,但是她的家人卻有自己的顧慮。他們得知阿婆的收養決定後強烈反對。
一方面阿婆年事已高,再去養育一個嬰兒實在傷神。另一方面,這個孩子身份不明收養意味著要面臨無數的麻煩。
孩子們耐心跟阿婆解釋背後的弊端,但這也沒有打消阿婆收養棄嬰的決心,既然遇到就是緣分,朱阿婆深信不疑並且保證會對孩子的一生負責。於是阿婆開始了給渾身黑乎乎的嬰兒洗澡的工作,一開始以為孩子只是被遺棄太久單純的弄臟了身體。
可是洗著洗著發現,清潔依舊沒有讓孩子身上變得干凈一點,身上黑乎乎的地方還是最初那樣,阿婆不免擔憂起來。於是帶著嬰兒准備去醫院仔細檢查一下。這一檢查便發現孩子並非純正的亞洲血統,他是由黑人與亞洲人生下的黑人混血。
然而面對這樣一個結果朱阿婆依舊沒有改變自己的決定,更沒有因為孩子是黑人混血而嫌棄他。即使可能會被旁人非議,阿婆依舊決定收養孩子,並且給他取名為朱軍龍。
中國式成長
就這樣,好心的朱阿婆留下了嬰兒,從此朱軍龍不再是黑人棄嬰,他有了屬於自己的家。雖然因為沒有親生父母的證明,孩子連戶口都上不了。
可是一心為孩子著想的阿婆下定決心要讓朱軍龍和其他孩子一樣接受教育。於是,阿婆四處奔波到處求人,最終阿婆拿到了特殊證明,憑借這個證明孩子終於可以上小學了。
孩子們是敏感又脆弱的,膚色不同於其他人的朱軍龍變得格格不入。大家紛紛對朱軍龍評頭論足,甚至還會用孩子們的玩笑欺負他。這樣的情況最後甚至發展成了孤立。時間久了,朱軍龍從不解到委屈再到生氣,最後竟然發展到厭學的程度。
好在阿婆了解到後並沒有指責他,並且還和朱軍龍的老師一起幫助朱軍龍。在阿婆還有老師共同的幫助還有開導之下,朱軍龍意識到自己並非異類,也逐漸愛上學習,最後成長為愛學習有品德的好孩子。
雖然朱軍龍是黑人混血,但是因為從小在中國生長,又跟隨著上海阿婆生活,他成長成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每天被中國文化熏陶,也接受著中國的教育,這讓朱軍龍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情感。
從小被教育著成為謙遜的人,阿婆更是通過言傳身教來教會朱軍龍要善良。因為阿婆的溫暖,讓朱軍龍變得十分懂得感恩,也逐漸培養出謙遜內斂的性格。
雖然朱軍龍在中國生活學習了多年,但是一直沒有正經戶口,這也讓阿婆很擔心。好在政府了解到朱軍龍的特殊情況後,也進行了特殊處理。在2014年初,朱軍龍獲得了上海戶口,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朱軍龍終於擁有了身份也成為了真真正正的中國人!
如今狀況
雖然朱軍龍從小身世坎坷,可是有阿婆悉心照料也十分健康的長大了。上學時期也因為阿婆苦口婆心的教育還有培養,讓他深刻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上異常刻苦努力。而最後結果也沒有辜負他,高考後朱軍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劍橋學院。
上大學期間,朱軍龍也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每天努力學習並且找到機會去提升自己,因此朱軍龍成為品學兼優的大學生,還利用課余時間鍛煉出強健的體魄。二十年前那個黑人混血棄嬰長大了,還成為了無比優秀的青年,真讓人無限感嘆。
雖然朱軍龍已經長大,但是阿婆還有爺爺卻陷入了困境之中。而這個困擾還要從他們老兩口的房子開始說起。原本屬於阿婆老兩口的房子要拆遷,因此就產生了分房子的情況。於是朱阿婆打算著兒子女兒一人一套,自己還有老伴一套,剩下的便給朱軍龍。
卻不曾想,兒子女兒將她那套的房子變賣然後奪走了屬於老兩口養老的200多萬元現金。這下老兩口既沒有錢,也沒有房子可以居住,人到老年陷入這樣的處境,真讓人感到心寒。
好在朱軍龍了解到這件事情後,便熱情的邀請阿婆老兩口來和他一起居住。如今,朱軍龍又和疼愛自己的阿婆生活到一起,雖然生活不是那麼寬裕但也其樂融融幸福自在。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就連混血孩子都知道感恩養育自己二十年的阿婆,而阿婆的親生子女卻因為金錢對父母感恩的心,人情冷暖真讓人感到心寒。但也祝願阿婆與朱軍龍以後的生活越來越好!
2、如何解釋文化學閱讀
從某種特有的角度,或側重對社會,或側重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或側重對社會和人的關系,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獨特的對象和方法的學科。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演變,不僅在現代科學知識體系中占據獨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圍內發展成為一門包含眾多分支、具有獨立知識結構的社會科學。?? ?? 發展概況 社會學一詞由拉丁文Socius(集群)與希臘文Logos(知識)組合而成。由法國哲學家A.孔德於1838年在其《實證哲學教程》中最先提出並就這一新興學科的建立做了大致的構想,孔德因此而被視作社會學的創始人。其後,英國哲學家H.斯賓塞於1874年在其《社會學原理》一書中將社會學的知識做了系統整理。這樣,社會學就從一般的社會哲學演變為具體的社會科學。而將社會學發展成為一門嚴格意義上的獨立學科,則是E.迪爾凱姆的歷史貢獻。從迪爾凱姆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傳統的確立到M.韋伯的理解社會學傳統的產生,標志著社會學學科多元化發展的開始。20世紀社會學已經發展成一門擁有自己系統而獨特的理論和方法的重要的社會科學,其研究領域廣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由此衍生出諸如農村社會學、工業社會學、知識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軍事社會學、勞動社會學等眾多的分支學科以及諸如社區研究、階級階層研究、社會控制研究、社會保障研究、生態環境研究、貧困問題研究等專項研究課題。?? ?? 理論體系與方法體系 社會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方式眾說不一,通行的有分塊式和平列式兩說,其下的具體劃分更是多種多樣。社會學研究的內容和范圍,大致包括社會、社會中的個人、群體、組織、階級和階層、社區、社會變遷、社會控制、社會秩序等。社會學的方法包括:①方法論。是社會學研究的指導原則。主要有實證主義方法論、人文主義方法論和唯物史觀方法論。②研究法。是社會學研究中搜集和處理資料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文獻法、比較法等。在具體研究中,研究法的取捨由研究所採用的方法論來決定。③技術手段。是指在搜集和處理資料過程中所採用的工具及其操作技術。工具包括語言工具和非語言工具;非語言工具又可分為文書性工具如問卷、統計表等,以及器具性工具如錄音機、照相機、計算機等。?? ?? 特性 ①科學性。通過科學理論的指導,運用科學的方法,取得對人類社會的規律性認識並用以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科學性的保證,在於社會學者充分地實現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宏觀探索與微觀探索、動態考察與靜態考察的有機結合。②系統性。在探討社會的結構和發展過程時,首先是把社會看作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子系統構成的有機的整體,因而要廣泛地研究各個子系統之間各種社會現象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以達到對整體社會結構和過程的把握。③綜合性。人類社會是一個包含有許多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子系統的有機整體,所以,在研究這些子系統中的任何一種社會現象時,都需參照其他專以該種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具體社會學科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在聯系包括個體因素、社會因素乃至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對之做綜合的考察。④現實性。以現實社會中的社會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課題絕大部分也來源於現實社會。因而社會學的研究既是一種學術探索,同時又是一種服務於社會運轉和人們生活的政策咨詢和知識傳授。?? ?? 功能 ①描述。運用自己科學而獨到的技術手段和研究法,客觀而忠實地搜集、整理和記錄各種社會現象的定量化或定性化的信息,人們可以藉助這些真實可靠的社會信息獲得對某一或某些社會現象乃至整體社會的感性認識。②解釋。在一般性的描述之後,可藉助社會學的概念范疇,對所獲取的經驗材料進行理論抽象,探討社會現象形成、變化及發展的前因後果,達到對制約社會現象的主客觀因素的理性認識。③預測。在描述和解釋的前提下對已獲取的社會信息的再處理。描述和解釋工作的完成從某種意義上說標志著各相關社會現象間相關程度的確定。若能對發展相對更具規律性的社會現象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做出盡可能精確的測量,則與之相關的而且是人們意欲了解的社會現象的未來發展就可以相應得到大致的確定。當然,由於社會現象之間極少有如自然現象之間那樣的函數關系,所以,對社會現象的預測難以達到自然科學所做預測的那種水平。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現象與產品,或者說打上了人類活動印記的一切現象與產品。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符號、語言、價值、規范,它們是構成文化的框架。文化有五個方面的特性:1、從文化的形成看-集體創造性;2、從文化的獲得看-非生理遺傳性;3、從文化的內容、形式看-文化的多樣性;4、從文化的意義看-文化的象徵性;5、從文化的發展看-動態性的特性。(大規模的文化變遷一般受三種因素的影響:自然條件的變化、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發明與發現。文化的功能:識別、教化、整合、知識。文化的結構:文化特質、文化結叢、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有五種來源:社會遺產、發明、采借、變更、涵化。)文化的類型:1、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2、主文化、亞文化與反文化;3、共同(普遍)文化與差異(特殊)文化。文化共同性的來源有四個因素:1、生物上的相似;2、生活必需的相似;3、受人類環境的限制與影響;4、文化接觸與傳播的影響。文化的差異來源有三個因素:1、滿足基本需要時所用的途徑和方法不同;2、被孤立的程度;3、各民族的自我導向不同。文化態度:1、文化中心主義-亦稱種族中心主義,指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常有一種將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看成是最好的、優於他民族的傾向,並且將本民族、本群體的文化模式當做中心和標准,以此衡量和評價其他文化,常常敵視或懷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這是一個團體認定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優勢、惟一正確的一種觀念或習慣,是一種具有濃厚的主觀價值的態度。它的正功能是:1、增進我群體的概念和團結,引起成員的忠誠和士氣;2、減少團體內的沖突;3、促進文化的穩定和一致,維持社會秩序;4、避免產生失范和無根的感覺。它的負功能是:1、容易產生偏見;2、使文化僵化,不能適應時代變遷;3、引起團體間的沖突;4、維持某些階級的即得現狀;5、造成社會孤立的情境。2、崇外主義-當某些群體發現自己的文化低級時,就表現出對某種高級文化的崇拜。3、文化相對主義-各種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評價和比較的,好的文化就是適合當時當地環境的文化。4、文化震驚-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當他初次接觸到另一文化模式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亂與心理上的震憾。5、邊際文化-文化邊緣地帶或兩種文化的交界地帶。文化的規范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確立行為標准;2、規范人的成長;3、保護社會秩序;4、控制越軌行為。文化規范的類型習俗:特性-1、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廣泛性;2、在空間和地理上具有地域性;3、在時間上表現出穩定性。功能:1、鼓勵人們去擔當一定的社會角色;2、反映人們的心理意願;3、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強大的約束力;4、社會穩定的基本因素,具有整合的功能。宗教:宗教與迷信的區別-1、有系統的世界觀和理論體系;2、有完整的教義、經典、組織制度,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迷信是無組織無教義的地方性的小團體的活動;3、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社會有正負功能,迷信則主要是負面功能。宗教的特性:1、虛幻是其作為意識形態的宗教的基本特徵;2、信仰和崇拜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揭示它的特殊的內容和對象;3、信仰和崇拜力量的產生來源於把世俗力量超人間化而產生的神秘化和神聖化力量;4、力量超人間化是想要支配人們的日常生活。功能:1、社會團結;2、賦予意義;3、社會控制;4、社會變革;5、心理支持。道德道德廣泛地調節人們社會行為的具體表現為:1、道德作用的社會性;2、道德價值的社會性;3、道德規定的社會性。道德評價有兩種形式:自我評價和公共評價。道德輿論的形成有兩種方法:1、人們遵循過去的經驗與傳統的道德規范自發地形成的道德輿論,即口頭評價;2、自上而下有意識地發動起來的,往往是報紙、電視、廣播、刊物等大眾傳播媒介形成的。道德輿論的特點是:1、參加者眾;2、心理壓力大;3、多義性。法規法規包含兩類社會內容:1、規定行為模式;2、規定行為後果。功能:1、對危害人民利益的各種反社會行為具有抑制和預防功能;2、對於解決社會問題具有程序化的作用;3、對於總結社會運行的經驗教訓具有重要作用;4、支持其它規范體系。社會化從個人來說是將社會的文化規范內化並形成獨特的個性的過程;從社會來說,是將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教化、培養為一個有文化的社會人的過程。 研究社會化的兩個視角:1、個人的角度,一個人通過社會化的途徑,接受社會文化,掌握社會生活技能,適應社會生活方式,才能在社會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家庭制度等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生存。2、社會角度,社會化是人類社會的文明不斷傳遞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社會化的內容就是個人學習和掌握社會化。社會文化的內化對社會來說關繫到文化繼承、傳遞和延續。社會化從個人與社會結合的角度定義,就是社會將個體的自然人教化成為社會的一分子的過程。社會化的主要類型從個體發展階段分為:1、預期社會化-兒童和青少年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的行為規范,能在社會中擔當最基本的角色過程,它是人的社會化的關鍵、基礎階段;2、繼續社會化-繼續學習和掌握原有的社會知識,不斷學習新產生的知識。3、再社會化-個體在社會情境或社會角色發生很大變化時,為適應新情況而在生活習慣、行為准則、價值觀念等方面做出重大調整和進行重新學習的過程;或者是社會化失敗或反社會化中斷以後而進行的社會化過程。再社會化的基本特點是:改變社會化對象原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再社會化的形式有兩種:1、自願的;2、被迫的。英格爾斯認為現代就具備14個方面的特徵:1、效能和自信心,不相信命運;2、樂於接受生活變遷;3、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4、樂觀的生活態度;5、時間感;6、重視技術技能;7、待人平等;8、計劃性;9、尊重他人;10、對陌生的環境不抱戒心,具有信任感;11、期待子女受教育和獲得現代職業;12、具有獨立見解,能容納不同意見;13、興趣廣泛,接受信息能力強;14、對生活中的問題具有理解力。社會化的內容1、形成個性與自我。個性又稱人格,指個人具有的綜合的心理特徵,是一個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它的基本構成包括兩個方面:1)、個性傾向-對社會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的積極性徵;2)、個性心理特徵-人的心理特點的某些獨特的結合。個性的核心標志是自我。自我又稱自我觀念或自我意識,它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況的覺察,是自己對屬於自己的生理、心理狀況的認識,其中包括自我批評、自我感覺、自尊心、自信心、自製力、獨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認識自己的內心活動。培養完善的自我觀念,就是要把人們對自己的認識與社會規范協調一致,從外在行為到內心世界盡可能地合乎社會的需要。內化社會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社會化的最後結果,就是要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能夠勝任特定的社會角色的社會成員。社會化的過程使個人逐漸了解自己在群體或社會關系結構中的位置,領悟並遵從群體或社會對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學習在社會生活中承擔起特定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掌握社會知識和生活技能。社會知識是對社會存在、人際關系的種種認識,生活技能是人立足於社會的謀生手段。人類個體要成為社會成員,首先要學習、掌握生活的基本知識、技能,才能自理生活;然後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職業的知識與技能,才能自謀生活;?? ?? 社會化的場所1、家庭家庭是人們接受社會化最基本的文化環境和最早的單位。1、家庭不僅提供兒童生理需要的生活資料,也提供了感情的慰藉,形成了親密的人際關系;2、兒童在入學前,家庭是他接觸外部世界的主要環境,父母、兄弟姐妹是兒童主要的模仿對象;3、家長根據自己的理解將社會的文化規范、知識等向兒童傳遞;4、家長是兒童的最早權威,家長對子女教育擁有支配的權力。社會學家研究發現,一個家庭的階級地位是影響父母如何管教小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對人的社會化具有兩重性:1、家庭與社會文化相一致的教化,對兒童的社會化起積極的促進作用;2、家庭中出現的與社會主文化相背離的亞文化,對兒童的社會化會產生消極的作用。 2、學校學校是人類社會化手段的一個質的飛躍,它使人類的教化活動進入了一個有組織、有計劃、有社會嚴密控制下快速進行的階段。1、學校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是社會化的專門職能單位,有嚴密的組織性、計劃性、系統性,這是其它社會場所所不具有的特點;2、學校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群體,與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不同的是人際溝通不是以感情為主,而是以教育目標為主,學校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使用強制性的方式要求學生遵守共同的行為規范,去扮演特定的學生角色;3、學校的人際交往是社會的預演。3、同齡群體,亦稱同輩群體同齡群體是指由一些年齡、興趣愛好大體相同的人,為了滿足情感需要而自發形成的夥伴群體。同齡群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是:1、具有身份認同作用;2、具有平等信息交流作用;3、具有情感替代作用;4、具有學習人際交往作用。同齡群體中的對照群體:1、同齡夥伴中的自然領袖人物;2、英雄人物和傑出人才;3、青春偶像人物。 4、社會1)、職業團體,介於家庭、學校和國家之間的一種重要組織,通常有明確的組織目標和任務,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內在的協調機制。2)、傳播媒介。大眾傳播媒介包括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兩大類。大眾傳播媒介在個人社會化方面的特點是:1、開放性和無強制性;2、介入性和非統一性;3、形象性與易感染性。社會化理論一、符號互動論的社會化理論12、何謂「鏡中之我」。1、庫利的鏡中之我:一個人的自我形象是別人看他是什麼樣子的反映,或者說這個人認為別人看他是什麼樣子的反映。鏡中自我包含三種過程:1、表現;2、辯認;3、主觀解釋。鏡中自我論認為我們對自己的印象是從別人的評價里得來的,正像我們從鏡子中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像一樣。2、米德的自我概念:米德認為自我產生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3歲,預備階段;4-8歲,嬉戲階段;8歲以後,團體游戲階段。米德認人每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是個獨特的行動者,每個人都具有兩面,他稱之為主我和客我。主我富有創造性和獨特的性格,對他人的態度做出反映;客我是自我社會方面,體現他人的態度,是社會化的產物;沒有客我就不能產生有序的社會互動,沒有主我,社會互動將變得呆板和單調。庫利的鏡中之我和米德的概化他人告訴我們怎樣理解自我:根據別人的觀點看我們自己時,正是在照庫利的社會鏡子;我要預測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反應時,我們扮演的是米德的客我角色。二、心理學的社會化理論1、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組成。本我是人格原始部分,包括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沖動,這種本能受快樂原則的支配,不斷盲目地追求行為上的滿足,是人格的動力;然而它本身又是混沌的慾望,如不加以控制就會妨礙社會和群體的活動;自我是本我的部分發展,是現實化的本能,是在與他人交互中了解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識及與他人的關系。自我是人格的理性部分,能夠解釋感覺得來的信息,也能夠找到既實際又可接受的方法來滿足生物上的需要。自我的主要任務是控制本能和慾望,等待時機,在允許的生活中實現快樂的目的;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人格結構中最後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它能夠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是頭腦里的檢察官。超我是人們把社會里對與錯的觀念內涵化成為其人格的一部分,更成為其行為的指導原則。庫利和米德都認為:社會化是個人與社會之間一種漸進又互相依賴的結合;弗洛伊德則認為:本我與超我是針鋒相對的,慾望是本我的代表,道德原則是超我的象徵,人的生物性和社會性之間的妥協最終可能是無法辦到的。埃里克森:人生發展階段-認為人格發展要經歷人的整個一生,提出著名的人生發展階段和自我同一理論。1、嬰兒期:0-1歲,信任與不信任;2、幼兒期:1-3歲,自主與害羞懷疑;3、嬉戲期:4-5歲,主動性與內疚;4、學齡期:6-11歲,勤奮與自卑;5、少年期:12-18歲,認同與混淆;6、青年期:18-30歲,親密與孤獨;7、成年期:30-60歲,創造與靜止停滯;8、老年期:60歲以上,完善感與失落感。三、社會化的道德發展理論1、皮亞傑的道德成長論:社會化不會由於身體的發展成熟而突然停止;2、科爾伯格的道德自我: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找到自己的道德價值觀。他發現,不同的社會對錯誤的標准可能持各自不同的具體看法,但他們對同情(如關心他人)和正義(如主張平等互惠)等具有相同而普遍的道德原則。人們對道德判斷的不同,是因為他們成熟的水平不同。道德發展水準有三:第一個階段為前傳統階段;青春斯的人通常達到第二個標准,即傳統階段;達到第三個水平的人,叫超傳統道德水平。(被傳統認可的價值觀可能與他們的價值觀相抵觸,他們便根據「為絕大多數人的才是最好的」的指導原則做出理性的決定,在合法的方案間做出選擇。如果一條法律由個人依據一條更高的原則判斷為非正義,那麼破壞此法律就是正當的做法。社會化的特徵與矛盾一、社會化的特徵1、社會化的方式:灌輸與自選。兒童期是灌輸型社會化;少年時期自選型。成年社會化與兒童社會化最大的區別是:在成年期個人比較清楚被什麼所影響,個人有選擇社會化的能力與機會,而在兒童期,社會化比較不明顯,也沒有選擇能力與機會。2、社會化的過程:外在-內在。3、社會化的執行者:家庭-學校-社會。二、社會化的困境1.社會化的不一致性;2、代差問題;3、網路沖擊;4、青少年偶像崇拜
3、不同飲食習慣會瓦解一場跨國婚姻嗎
只要我做飯,肯定會做西餐,不過我不會放西式調味,這樣做出的飯菜從色澤、口味上都很像中餐。同樣,我丈夫做飯時,必定做中餐。我們對彼此的喜好都了如指掌,會在飯菜里避免加入對方不喜歡的調味。由於長期生活在這里,中餐的方便快捷讓我倆都很享受,所以我們都樂於吃中餐。
結婚前,丈夫承諾我們不會住在他的家鄉,所以當時不存在這個飲食差異問題。可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離他的家鄉很近,這使得我們隔三差五地回他家,逢年過節自不必說,有時候沒什麼事也得過去。最初交往時,我會努力吃下很多不愛吃的東西。可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沒必要顧忌太多,因為人們會覺得我是一個老外而不加苛責。到現在,我已經學會如何在吃飯時「搞鬼」了,我會讓人們覺得我吃得很多,或者乾脆就說我在減肥。結果每次回到那裡時,我都會真的變瘦。
正如我覺得丈夫家的飯菜食不下咽一樣,我發現他對我的家鄉——美國南部的食物也是同樣的感覺。當我帶他去見我的家人時,他陷入了我在他家同樣的困境。他努力吃很多東西,把很多辛辣調味和鹽加在上面,但只吃了一口就推開了。這讓我為自己沒能提供他喜歡的食物而內疚萬分,同時也為我成長的地方以及家人沒能對他照顧周全而備受傷害。我猜我在他家挑剔飯菜時,他和他的家人也有過同樣的感覺。所以我想,文化差異的確對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影響,而飲食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也確實會給婚姻帶來很多問題。
我還有很多嫁給中國人的同事,都無一例外遭遇過類似問題。我相信即使是兩個中國人,也會因為來自不同的地方而在飲食上有所矛盾,不過沖突可能沒這么激烈。即便如此,我仍舊認為食物不足以瓦解一場婚姻,畢竟還有很多雙方都喜歡的食物可供選擇。
4、中國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趨勢
1.家庭戶規模持續變小
家庭規模是指每個家庭中成員數目的大小。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結果和家庭結構核心化趨勢的加強,1985年以來中國家庭的戶規模一直明顯呈下降趨勢,至1997年,全國家庭平均戶規模已由1985年的4.79人降至3.64人。近年來我國的家庭類型是小規模家庭(1-3人)數量穩中有升,中等以上規模家庭(4人以上)的數量則基本呈減少趨勢。
2.初婚年齡增高,結婚費用不斷攀升
(1)初婚年齡。由於有關的法律、政策以及人們的觀念都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我國的初婚年齡也隨之經常波動。1982年,全國的平均初婚年齡為22.66歲,其中城鎮為24.93歲,農村為22.07歲;1990年,全國平均初婚年齡降至22.03歲;到1996年,全國平均初婚年齡又上升到24.02歲。也就是說,近年我國的初婚年齡呈上升趨勢。
(2)結婚費用。近年來,結婚費用的迅速增長已成為令中國年輕人及其父母頭痛的事情。1997年初,零點調查公司在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4城市所做的一項有關結婚費用的調查,90年代前期一對城市新婚夫婦的平均結婚費用為兩萬多元,已經是80年代平均水平的4倍,而未婚者預計自己結婚時所要支出的平均費用將超過3萬元。預計整個90年代的青年結婚費用要達到80年代的5.5倍。此次調查還顯示出結婚費用的來源,75%的人說本人的結婚費用「完全」或「大部分」是自己掙的,19%的人則稱「大部分」或「完全」是父母給的。與50年代相比,90年代結婚費用中個人收入的比例上升了40個百分點。
3.離婚率持續升高
近年來不斷上升的離婚率已為許多人所關注。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國離婚率不斷上升,至1997年,我國的粗離婚率已是1982年的2.3倍,離結率已是1982年的2.6倍。
4.再婚人數增多
隨著人們婚姻觀念的不斷轉變,離婚、喪偶者的再婚行為日益為社會所理解,來自社會、家庭及當事人自身心理的障礙也在逐步縮小,因此我國再婚人數這些年來也在逐步增多。
據民政部門統計,1985年全國只有50萬人登記再婚,1990年增至78.8萬,1997年則達92.2萬。
據1996年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資料推算,全國有近1800萬再婚人口,其中47.66%是50歲以上人口;45.72%是30-49歲人口;29歲以下人口只佔6.62%。
5.跨國婚姻發展迅速,問題亦很多
中國的跨國婚姻,有其獨有的特點:(1)發展速度快。自8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跨國婚姻的登記數幾乎是逐年上升。1982年,中國跨國婚姻登記數為14193對;1997年已達50773對。(2)地域分布廣。中國的跨國婚姻涉及到53個國家和地區。前些年以美、加拿大、澳大利亞居多,近年以東亞居多,東亞中又以日本居多。(3)華僑多。在跨國婚姻中,華僑、外籍華人一直占很大比重,通常有70%之多。(4)外嫁的多。中國的跨國婚姻90%都是中國女性外嫁到他國。(5)文化層次不高。總體上,在我國登記的跨國婚姻,文化偏低。與日方聯姻的,多數雙方文化程度都不高;相比之下,與歐美成婚的文化層次相對高一些,有博士、經理、總裁等。
中國的跨國婚姻存在著不少問題:(1)婚姻的基礎不是為了愛情。
(2)出現一批年齡過於懸殊的「祖孫婚」。(3)出現一批相識時間極短的「閃電式」婚姻。(4)外國男性騙婚現象嚴重。(5)跨國婚姻的離婚率高。近年其離婚增長速度甚至高於結婚增長速度。1990年到1995年其結婚對數增長2.4倍,而其離婚對數則增長2.8倍。
1990年離婚與結婚之比為20%,1995年則為26%。
6.婚姻家庭觀念多有變化
近年中國人婚姻家庭觀念的變化基本可以概括為: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從封閉向開放的轉變;從一元向多元的轉變。
(1)擇偶觀念的變化。中國人在擇偶方面不僅擺脫了「文革」中政治標准先行的套路,而且相當淡化政治方面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以對方的「人品」為首要標准。擇偶觀念的另一種變化是「擇偶中的經濟成分加大,物質的中介因素作用增強」,今日的擇偶標准,可以說是道德標准、經濟標准與文化標准共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取捨,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不少人擇偶時,經濟標準的重要性已遠遠超過了文化標准。
(2)家庭人際關系觀念趨向平等。近年來中國人的家庭平等觀在不斷上升,許多調查都證實了這種變化。對家庭經濟事務的處理和家政決策權的分配,最能反映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彼此間的相待態度。
1998年安徽省對該省620名青年所做的一項調查表明,7成青年夫婦在重大開支上是共同協商。
婚前財產公證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家庭人際關系的變化,盡管現在還有很多人不贊成婚前財產公證,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青年接受了這種新觀念。尤其是夫妻婚前財產懸殊較大時,不少人認為這是一種好的選擇。
(3)性觀念呈多元狀態,性越軌行為容許度增加。「談性色變」
的歷史似乎已被人遺忘,中國人性觀念的轉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995年在北京所作做的一項2000人的隨機抽樣調查發現,89.6%的人對有正當理由的離婚持贊成態度;在對待「婚前同居」、「婚外同居」等問題上,盡管大多數人仍持排斥態度,但也有近六分之一的人公然表示「贊成」,其中多為青年。
7.婚姻問題的增多
由於受到國外各種家庭思潮的影響,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自由的增加,中國的婚姻家庭問題也開始不斷滋長: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戀、婚外同居、重婚納妾、家庭暴力等等,近年來都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僅婚外戀引起的各類血案就連續不斷。
8.社會中的道德失范現象蔓延到了家庭
在物慾、情-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那些經不住各種誘惑,喪失了起碼的理性和良心的人,為了滿足自我的罪惡慾望,即使面對的是自己的親人也不會心慈手軟。
趨勢一:擇偶更加註重雙方的素質、感情、感覺,更希望對方與自己同屬於一個社會階層。
趨勢二:由「義務」型向「情感」型轉變,對婚姻質量的追求更加看重,婚姻調試能力提高,家庭生活更豐富、新鮮、幸福。
趨勢三:對婚姻本質的認識日益清醒、透徹,對婚姻的責任感日益加強,對婚外戀的認識越來越理性,對自我心理和行為的認識、調適越來越成熟。
趨勢四:家庭結構小型化,以兩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模式為主。
趨勢五:女性素質日益提高,女權意識逐漸覺醒,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動權越來越大,男女平等的狀況越來越接近理想。
趨勢六:由「親子」型向「夫妻」型轉變,對生育傳宗接代、撫養子女的功能要求減少,晚育自覺,不育者增加。
趨勢七:對xing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xing教育、xing技巧更加科學化、藝術化。
趨勢八:夫妻家庭職責區別逐漸減少,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逐漸淡化,家務勞動社會化日益加強,家用電器的種類、功能逐漸增多,家務勞動強度隨之降低,家務矛盾也隨之減少。
趨勢九:家庭理財將由以一人理財為主向AA制、輪流坐莊、或者其他方式過渡,婚前財產公證,婚後夫妻各自在銀行開設賬戶,獨立進行經濟核算,按婚姻協議夫妻各自承擔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經濟義務。
趨勢十:婚姻自由度增加,理智離婚增多,試離婚、協議離婚成為理智離婚的首選方式,離婚率還會上升。
5、你如何看待當今中國年輕人的就業、婚姻狀況
1.家庭戶規模持續變小
家庭規模是指每個家庭中成員數目的大小。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結果和家庭結構核心化趨勢的加強,1985年以來中國家庭的戶規模一直明顯呈下降趨勢,至1997年,全國家庭平均戶規模已由1985年的4.79人降至3.64人。近年來我國的家庭類型是小規模家庭(1-3人)數量穩中有升,中等以上規模家庭(4人以上)的數量則基本呈減少趨勢。
2.初婚年齡增高,結婚費用不斷攀升
(1)初婚年齡。由於有關的法律、政策以及人們的觀念都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我國的初婚年齡也隨之經常波動。1982年,全國的平均初婚年齡為22.66歲,其中城鎮為24.93歲,農村為22.07歲;1990年,全國平均初婚年齡降至22.03歲;到1996年,全國平均初婚年齡又上升到24.02歲。也就是說,近年我國的初婚年齡呈上升趨勢。
(2)結婚費用。近年來,結婚費用的迅速增長已成為令中國年輕人及其父母頭痛的事情。1997年初,零點調查公司在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4城市所做的一項有關結婚費用的調查,90年代前期一對城市新婚夫婦的平均結婚費用為兩萬多元,已經是80年代平均水平的4倍,而未婚者預計自己結婚時所要支出的平均費用將超過3萬元。預計整個90年代的青年結婚費用要達到80年代的5.5倍。此次調查還顯示出結婚費用的來源,75%的人說本人的結婚費用「完全」或「大部分」是自己掙的,19%的人則稱「大部分」或「完全」是父母給的。與50年代相比,90年代結婚費用中個人收入的比例上升了40個百分點。
3.離婚率持續升高
近年來不斷上升的離婚率已為許多人所關注。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國離婚率不斷上升,至1997年,我國的粗離婚率已是1982年的2.3倍,離結率已是1982年的2.6倍。
4.再婚人數增多
隨著人們婚姻觀念的不斷轉變,離婚、喪偶者的再婚行為日益為社會所理解,來自社會、家庭及當事人自身心理的障礙也在逐步縮小,因此我國再婚人數這些年來也在逐步增多。
據民政部門統計,1985年全國只有50萬人登記再婚,1990年增至78.8萬,1997年則達92.2萬。
據1996年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資料推算,全國有近1800萬再婚人口,其中47.66%是50歲以上人口;45.72%是30-49歲人口;29歲以下人口只佔6.62%。
5.跨國婚姻發展迅速,問題亦很多
中國的跨國婚姻,有其獨有的特點:(1)發展速度快。自8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跨國婚姻的登記數幾乎是逐年上升。1982年,中國跨國婚姻登記數為14193對;1997年已達50773對。(2)地域分布廣。中國的跨國婚姻涉及到53個國家和地區。前些年以美、加拿大、澳大利亞居多,近年以東亞居多,東亞中又以日本居多。(3)華僑多。在跨國婚姻中,華僑、外籍華人一直占很大比重,通常有70%之多。(4)外嫁的多。中國的跨國婚姻90%都是中國女性外嫁到他國。(5)文化層次不高。總體上,在我國登記的跨國婚姻,文化偏低。與日方聯姻的,多數雙方文化程度都不高;相比之下,與歐美成婚的文化層次相對高一些,有博士、經理、總裁等。
中國的跨國婚姻存在著不少問題:(1)婚姻的基礎不是為了愛情。
(2)出現一批年齡過於懸殊的「祖孫婚」。(3)出現一批相識時間極短的「閃電式」婚姻。(4)外國男性騙婚現象嚴重。(5)跨國婚姻的離婚率高。近年其離婚增長速度甚至高於結婚增長速度。1990年到1995年其結婚對數增長2.4倍,而其離婚對數則增長2.8倍。
1990年離婚與結婚之比為20%,1995年則為26%。
6.婚姻家庭觀念多有變化
近年中國人婚姻家庭觀念的變化基本可以概括為: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從封閉向開放的轉變;從一元向多元的轉變。
(1)擇偶觀念的變化。中國人在擇偶方面不僅擺脫了「文革」中政治標准先行的套路,而且相當淡化政治方面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以對方的「人品」為首要標准。擇偶觀念的另一種變化是「擇偶中的經濟成分加大,物質的中介因素作用增強」,今日的擇偶標准,可以說是道德標准、經濟標准與文化標准共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取捨,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不少人擇偶時,經濟標準的重要性已遠遠超過了文化標准。
(2)家庭人際關系觀念趨向平等。近年來中國人的家庭平等觀在不斷上升,許多調查都證實了這種變化。對家庭經濟事務的處理和家政決策權的分配,最能反映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彼此間的相待態度。
1998年安徽省對該省620名青年所做的一項調查表明,7成青年夫婦在重大開支上是共同協商。
婚前財產公證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家庭人際關系的變化,盡管現在還有很多人不贊成婚前財產公證,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青年接受了這種新觀念。尤其是夫妻婚前財產懸殊較大時,不少人認為這是一種好的選擇。
(3)性觀念呈多元狀態,性越軌行為容許度增加。「談性色變」
的歷史似乎已被人遺忘,中國人性觀念的轉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995年在北京所作做的一項2000人的隨機抽樣調查發現,89.6%的人對有正當理由的離婚持贊成態度;在對待「婚前同居」、「婚外同居」等問題上,盡管大多數人仍持排斥態度,但也有近六分之一的人公然表示「贊成」,其中多為青年。
7.婚姻問題的增多
由於受到國外各種家庭思潮的影響,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自由的增加,中國的婚姻家庭問題也開始不斷滋長: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戀、婚外同居、重婚納妾、家庭暴力等等,近年來都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僅婚外戀引起的各類血案就連續不斷。
8.社會中的道德失范現象蔓延到了家庭
在物慾、情-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那些經不住各種誘惑,喪失了起碼的理性和良心的人,為了滿足自我的罪惡慾望,即使面對的是自己的親人也不會心慈手軟。
趨勢一:擇偶更加註重雙方的素質、感情、感覺,更希望對方與自己同屬於一個社會階層。
趨勢二:由「義務」型向「情感」型轉變,對婚姻質量的追求更加看重,婚姻調試能力提高,家庭生活更豐富、新鮮、幸福。
趨勢三:對婚姻本質的認識日益清醒、透徹,對婚姻的責任感日益加強,對婚外戀的認識越來越理性,對自我心理和行為的認識、調適越來越成熟。
趨勢四:家庭結構小型化,以兩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模式為主。
趨勢五:女性素質日益提高,女權意識逐漸覺醒,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動權越來越大,男女平等的狀況越來越接近理想。
趨勢六:由「親子」型向「夫妻」型轉變,對生育傳宗接代、撫養子女的功能要求減少,晚育自覺,不育者增加。
趨勢七:對xing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xing教育、xing技巧更加科學化、藝術化。
趨勢八:夫妻家庭職責區別逐漸減少,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逐漸淡化,家務勞動社會化日益加強,家用電器的種類、功能逐漸增多,家務勞動強度隨之降低,家務矛盾也隨之減少。
趨勢九:家庭理財將由以一人理財為主向AA制、輪流坐莊、或者其他方式過渡,婚前財產公證,婚後夫妻各自在銀行開設賬戶,獨立進行經濟核算,按婚姻協議夫妻各自承擔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經濟義務。
趨勢十:婚姻自由度增加,理智離婚增多,試離婚、協議離婚成為理智離婚的首選方式,離婚率還會上升。 現在年輕人的就業很是個問題,很多年輕人有點眼高手低 也有些不夠自信 或者還有些能力達不到,反正要是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是有點困難的 至於婚姻問題的話, 現在也有很多人早早結婚 我個人的觀點 還是晚點比較好,等自己成熟一點,自己覺得自己已經有能力 有勇氣去撐起一個家的時候 再談婚姻
6、什麼是人的社會化?試述我國社會在人的社會化方面我們面臨的問題。
人的社會化是指人接受社會文化的過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剛剛出生的人,僅僅是生理特徵上具有人類特徵的一個生物,而不是社會學意義的人。在社會學家看來,人是社會性的,是屬於一種特定的文化,並且認同這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個體。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具備這些品質,因此他(她)必須渡過一個特定的社會化期,以熟悉各種生活技能、獲得個性和學習社會或群體的各種習慣,接受社會的教化,慢慢成人。並且,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人的社會化也是個體吸收了社會經驗,並由兩者的分立走向兩者的融合。問題 :早期社會化的困境 社會失范與再社會化問題 虛假社會化與真實社會化的沖突問題 中年危機:社會變遷與成人的繼續社會化老年危機與老年社會化 代差問題與雙向社會化
7、當前我國在轉型時期社會化面臨的困境有哪些?
我國目前已進入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現實客觀情況下,由於人們在經濟發展中忽視了許多因素從而導致了許許多多社會化的問題。概而論之,主要有不完善的社會制度,正在惡化的生態環境,以及日益偏離軌道的社會價值觀念這三大類問題。
1.社會制度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由經濟體制結構所引起的矛盾仍然存在並且在發展中日益激化,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都與政府改革息息相關。然而,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形成和確立市場主導的經濟運行機制尤其不可避免的滯後性。
長期以來,中國通過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戰略來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市場經濟體制已經。
初步建立,向著完善的方向發展的時候,產生於市場轉型階段的經濟建設型政府的弊病就日益顯露。比如經濟建設型政府會導致公共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合法化,政出多門,行政壟斷和審批事項繁多。而這些行政上的弊端又導致了其它更多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2.生態環境變遷中的社會化問題。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深入,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類為改善居住條件,一味大量佔領土地,使得森林覆蓋率銳減,空氣污染加劇,導致呼吸系統疾病不斷攀升,人們生活質量隨之下降。而這一切不僅僅導致人們生活質量的下降,還必定會引發更多更復雜的社會問題。
由於森林覆蓋率減少,工業廢氣汽車尾氣排放增加,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超標,溫室效應加劇,大氣環流改變化,氣候變化,使得自然災害頻繁。
而許多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地震等自然現象又會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同時也危及社會的生存環境,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誘發失業、貧困、疾病、住房擁擠其它等嚴重的社會問題。更嚴重的是社會穩定也會因環境變遷而會成為問題。
在大的災難來臨時,人性的丑惡面就會顯現,社會往往會動盪不安。因此,生態環境對社會的影響力會是全方位的,生態環境惡化這一社會問題能很大程度上對我國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3.因社會價值觀沖突而引發的社會化問題。
社會化是指社會將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能夠適應一定社會文化,參與社會生活,履行一定社會行為的人的過程,也是一個自然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通過與他人的接觸與互動,逐漸的認識自我,並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簡單的說社會化就是學習和傳遞一定的社會文化,學習做人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需要一個穩定的價值文化來引導人們在思想道德層面上能健康發展。
但目前在我國這個處於快速轉型中的社會中,由於社會變遷速度失控,致使現存的社會規范收到了很大的沖擊和破壞,而新的道德規范有尚未建立。
一旦受到西方落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就會引發許多社會化問題。近年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貪污腐敗、買官賣官、以及離軌等社會問題都與人們的價值觀有著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的社會轉型中,因社會制度、生態環境的變遷、人們價值觀或社會態度的變化對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而我國政府在此次轉型中如何趨利避害順利解決國內的各種社會化問題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祖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