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跨境指南 » 跨境聯動風險包括信用風險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跨境聯動風險包括信用風險

發布時間: 2022-04-10 00:17:39

1、跨境金融的風險有哪些

企業跨境支付業務至少應當關注下列稅務風險:
1.享受稅收協定中「受益所有人」優惠條款的,是否准確判定「受益所有人」;
2.享受稅收協定中「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是否准確判斷「特許權使用費」;
3.向非居民企業及個人支付股息、紅利,是否准確代扣代繳稅款;
4.是否准確區分「特許權使用費」與「技術服務費」;
5.承擔在境外分支機構任職的董事、高管的外國人員工資薪金,是否准確扣繳個人所得稅;
6.向境外關聯方支付所得稅前不能扣除的費用,匯算清繳前是否納稅調整;
7.向非居民企業發包工程作業或勞務項目,是否依法履行備案及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代扣代繳稅款義務;
8.向非居民企業支付股息紅利、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轉讓財產等款項是否依法履行代扣代繳稅款義務;
9.簽訂的跨境支付業務合同中關於稅款負擔的條款是否符合國家稅收法律規定;
10.向境外單筆支付等值5萬美元以上外匯資金是否依法履行備案義務;
11.有雙邊稅收協定的跨境支付業務,是否享受稅收協定優惠待遇並履行備案義務;
12.非居民企業派遣人員在中國境內提供勞務,是否准確認定機構場所或者常設機構;
13.進口商品被稅務機關核定特許權使用費的,是否重復納稅。

2、金融危機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構成了哪些沖擊?

樓主,給你文章 (6748字)

目前,金融危機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多地反作用於銀行,國內銀行正面臨著不斷加大的風險、經營與盈利壓力。但同時也蘊含著不少前所未有的機遇"

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其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為上世紀30年代以來所罕見。在過去兩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迅速穿透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信貸市場,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目前,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升級為全球經濟危機的趨勢日益凸現。這對我國持續多年的投資和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工業生產顯著放緩,企業經營更加困難,財政收入增幅回落,資產市場持續低迷。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經從出口行業傳導至與出口相關的原材料、加工、運輸等眾多行業,從沿海發達地區擴散至內地邊遠地區,從中小企業蔓延至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國經濟正面臨進入新世紀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刻。

由於國內銀行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還不深,加之近年來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實行隔離,以及監管當局審慎監管政策的有效實施,因此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直接沖擊並不大,國內銀行受到的直接損失是有限的。但是,金融是經濟的反映,經濟出了問題,金融肯定要出問題。目前,金融危機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多地反作用於銀行,國內銀行正面臨著不斷加大的風險、經營與盈利壓力。從業務拓展看,在經濟下行、市場趨冷、信心受挫的情況下,銀行作為社會融資中介、支付中介和財富管理中介的職能發揮受到很大抑制,無論是公司信貸、個人信貸和貿易融資等一般性貸款業務,還是公司負債、同業負債等對公負債業務;無論是POS消費、代理服務、託管受託、結算清算等支付類業務,還是QDII、外匯投資、結構性產品等財富管理業務,市場拓展都更為艱難;從風險防範看,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的疊加作用下,銀行面臨的風險不斷呈現出系統性、連鎖性和突發性的特徵與趨勢,包括行業風險、信用風險、利率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和聲譽風險等在內的各種風險相互交織、相互作用,銀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深淵;從盈利情況看,在有效信貸需求趨於減弱、存貸利差持續縮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漸上升、中間業務增長乏力、風險資產逐步增多、撥備支出顯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銀行凈利潤增速將明顯放緩,過去那種超常增長的局面將難以再現。

然而,危機中也蘊含著機遇的因素,正如英國作家布瑞傑所說,「中文的『危機』分為兩個字,一個意味著危險,另一個意味著機會。」確實如此,危機總是與機遇相伴隨,危中有機,只要善於發現,善於把握,牢牢抓住「危」中之「機」,「危機」就會成為「轉機」。從事物發展規律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統一體,而矛盾雙方的力量會隨著形勢變化而此消彼長,主次地位也會出現逆轉,由此發生質的轉變。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從經濟周期理論看,經濟總是按照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周而復始的運行,蕭條之後便是新一輪的復甦,因此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就曾說過「為危機而擔憂是大可不必的,對市場經濟來說,蕭條是一服很好的清醒劑」;從歷史實踐經驗看,眾多企業就是因為抓住了「危」中之「機」而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如大蕭條後IBM的全球崛起,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後日本汽車業的輝煌,亞洲金融危機後三星電子的騰飛,等等。總之,危機往往會動搖舊的規則,促成變革,從而成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轉折點。
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們看到美國的銀行不是一無是處,看到了花旗受到了沖擊,但是也有一兩家銀行表現的不錯。我們可以看到前天美國股指大漲,主要是得益於富國銀行業績的上升。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大家原以為這次金融危機以後,金融危機過程當中中國的商業銀行會出現惜貸。因為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的商業銀行普遍惜貸。這種經營不僅可以平滑我們實體經濟波動的程度,對我們銀行業可以和實體經濟實現良性互動,對於我們中國的經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率先走出是一個前提。所以我覺得如果中國銀行業保持增長的態勢,我們覺得未來中國銀行業怎麼走,是否採取一種逆周期的策略。
構建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有效整合企業資源而形成的、支撐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構建和培育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贏得市場競爭、拓展發展空間、實現持續成長的關鍵。在金融市場即將全面開放的形勢下,以加速之勢融入全球化競爭中的我國商業銀行,加快構建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其必須高度關注和認真解決的重大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那麼,我們就要認識,加快構建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意義。

加快構建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而重大的變化。銀行市場結構的快速演變,加大了銀行業務拓展的難度,也加速了銀行新增利潤的分化;金融游戲規則的劇變,對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提出嚴峻挑戰;社會需求結構的升級,對銀行傳統、單一的業務結構帶來巨大沖擊。在這種背景下,能否加快構建核心競爭力,不僅關繫到商業銀行自身的發展,而且事關我國宏觀經濟金融運行。

參與全球化金融競爭的迫切要求

隨著金融對外開放的縱深推進,以及外資銀行的紛紛湧入,國內銀行業市場上的國際化競爭態勢日益凸現。與外資銀行特別是發達國家(地區)的銀行相比,國內銀行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在一級資本利潤率方面,英國《銀行家》雜志1000家大銀行平均為19.9%,美國的銀行平均為26.3%,而國內銀行平均僅為16.0%;在資產收益率方面,1000家大銀行平均為0.90%,而國內銀行僅為0.59%;在一級資本充足率方面,1000家大銀行平均為4.53%,而國內的19家大銀行平均僅為3.74%;在不良貸款率方面,美國、歐盟的銀行平均為0.79%和0.90%,國內的銀行則在10%左右。這些數據對比表明,國內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還相對較弱,在金融對外全面開放後,如果不能迅速提升國際競爭力,那麼,我們的未來發展將會陷於被動。

積極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必然選擇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近些年我國社會金融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長;消費信貸需求快速增長;企業理財需求日益高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對銀行融資服務、產品創新和理財顧問等業務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面對社會需求的巨大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新利潤增長點,商業銀行只有增強自身的市場反應能力、業務創新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進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才能夠贏得市場和客戶。

有效應對金融制度變遷的戰略舉措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度不斷加強和進程的日益加快,國內金融制度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比如,隨著利率市場化和匯率改革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國內銀行面臨的風險已經從過去單一的信用風險,擴展到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在內的多種風險。商業銀行能否在控制住信用風險的同時,對我們管理經驗不足的市場風險進行有效掌控,對我們的產品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再比如,隨著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的快速發展,以及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的構建,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造成了巨大沖擊。在這種情況下,能否變革銀行傳統的經營管理觀念與模式,能否實現業務結構和客戶結構的順利調整,直接關繫到銀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此外,隨著監管當局的監管理念、手段、技術等不斷向國際靠攏,國內銀行面臨的規則約束日趨剛性。如何適應新的監管要求,如何實現規模擴張型向價值效益型發展模式的轉變,是國內商業銀行進一步構築核心競爭力必須回答的現實課題。

我國商業銀行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努力方向

現代企業理論表明,作為企業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源泉,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是一個系統過程,它涉及到制度建設、產品創新、技術水平、人才素質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某一種因素簡單作用的結果。而且,不同的行業和企業,由於經營對象和性質不同,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存在較大差異。著眼於我國商業銀行所處的轉軌階段以及商業銀行的內在本質特徵,構建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應該著重從制度創新能力、服務供給能力、風險管理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人才凝聚能力等五個方面構築核心競爭力。
以完善公司治理為核心,努力提升制度創新能力

制度創新是組織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的基礎,是企業成長的保障。從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看,大型現代商業銀行的崛起與發展,與現代企業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高度相關。提升制度創新力,是構建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條件。

對於處於轉軌時期的中國商業銀行而言,提升制度創新力,核心問題是要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快建設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一是要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股份制改造、重組上市等途徑,加快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形成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二是健全董事會及其各專門委員會功能,強化監事會職能,在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形成一種相互獨立、相互協調而又相互制衡的關系;三是實施股票期權、員工持股等長期激勵手段,塑造銀行管理層和員工的長期、理性行為;四是強化信息披露機制,充分發揮外部治理機制的作用。

以價值創新為重點,努力提升服務供給能力

價值創新是企業競爭的一個新理念,它不是通過單純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技術競爭力,而是通過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來爭取客戶,贏得競爭。作為服務業,銀行業內的競爭實質上就是服務能力的競爭,而服務能力的強弱,集中體現在銀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否給客戶增加價值。

增加客戶價值,提升服務供給能力,一要樹立服務理念,建設良好的服務文化,通過不斷地創造客戶滿意的服務需求來贏得客戶,贏得市場,使銀行獲得永不衰竭的發展動力;二是要進行持續的產品創新,能夠為客戶量身定做個性化產品;三是要以市場細分為起點,通過差異化的產品、優質化的服務、多元化的渠道以及現代化的手段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更快捷和價值更高的服務。

以全面風險管理為目標,努力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從現代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看,提升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著重需要構建起以RAROC為核心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存貸利差的變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廣泛使用,特別是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興起,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全球化的趨勢。以《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徵求意見稿的公布為標志,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由傳統的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導轉向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並重,並引起了銀行的組織體系、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的再造。

在這種背景下,國內銀行要牢固樹立全面風險觀念,學習、借鑒和掌握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在准確量化風險的基礎上,以產品的風險定價覆蓋銀行預期損失,以經過科學計量的經濟資本覆蓋銀行非預期損失,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三大風險進行全面管理,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以信息系統建設為中心,努力提升技術應用能力

在信息化生存時代,銀行的產品創新、數據處理、業務操作以及管理決策,任何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強力支撐,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和系統開發能力是決定銀行競爭能力和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從國際銀行業信息化建設的經驗看,提升銀行技術應用能力,重點是強化銀行的信息系統建設。通過建立完善的資產負債管理系統、科學的風險管理系統、先進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有效的成本核算系統、高效率的操作服務系統,為商業銀行提高產品創新能力,提升服務效率和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基點,努力提升人力資源管理能力

銀行經營環境的變化、服務功能的拓展以及經營模式的轉變,對銀行的人才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能力能否適應這些變化,直接決定著商業銀行未來的競爭和發展。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相對比較缺乏,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水平還不能適應銀行國際化競爭和國際化發展的需要。隨著金融全面開放的到來,國內銀行必須以更高、更遠的視野,抓緊制定國際化人才引進和培養戰略,通過自主培養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建設一支國際化、專業化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商業銀行構建核心競爭力的策略

在金融即將全面開放的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未來經營發展優勢,國內商業銀行必須認真關注和深入思考。我們認為,在策略上做出以下安排是非常現實的。

顛覆傳統理念

由於歷史和實踐的局限性,我們對現代商業銀行運營發展規律的認識還很不充分,傳統的經營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還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的經營行為,如果不創造性地破壞、革命性地揚棄那些傳統的理念和模式,就談不上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從招商銀行的實踐看,未來一段時間必須努力實現「十變」。通過「十變」,創新確立全新的經營發展模式。這「十變」就是,在發展模式上,變規模導向為價值導向;在考核評價標准上,變賬面利潤為經濟利潤;在營銷方式上,變粗放營銷為精準營銷;在客戶選擇上,變以大論優為以質論優;在風險管理上,變控制風險為管理風險;在收入結構上,變單一盈利為多元盈利;在產品定價上,變被動定價為主動定價;在資產負債管理上,變比例管理為資本管理;在組織架構上,變部門銀行為流程銀行;在內部聯動上,變行政調節為利益調節。

調整經營結構

戰略轉型是國內商業銀行面臨的共同主題。我們認為,要成功實現經營戰略轉型,切入點就是要大力調整經營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抓住四個方面。一是資產結構調整。在總資產中,逐步降低信貸資產的比重,適當提高本外幣債券投資的比重;在信貸資產中,逐步降低一般性貸款的比重,不斷提高票據貼現的比重;在一般性貸款中,適當降低對公貸款比重,逐步提高個人信貸比重;在對公貸款中,逐步提高貿易融資比重。二是負債結構調整。積極發行一定量的金融債,提高主動負債的比重,以增強對負債的整體調控能力。三是客戶結構調整。努力實現從以大客戶為主的客戶結構向大中小型客戶並重的客戶結構轉變。四是收入結構調整。努力提高對私業務收入的比重和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形成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利息收入和中間業務並重發展的盈利模式。

推進綜合經營

隨著金融業的全面開放,我國金融業實行綜合化經營,已是大勢所趨。商業銀行應該在法律、政策許可的框架內和在監管當局的大力支持下,以金融創新為動力,在綜合化經營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目前可以著手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開展交叉銷售,積極創新跨市場、復合性的金融產品;二是以資本市場為平台,推出更多的商業銀行的產品,如信貸資產證券化、主動負債、資產支持票據等;三是努力辦好基金管理公司;四是在政策許可的條件下探索建立銀行保險、銀行信託等組織體系。

改革組織體制

借鑒國外現代商業銀行經驗,運用流程銀行的思路,分業務條線構建垂直化、扁平化、專業化的組織架構,實行業務條線管理和分行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矩陣式管理體制,是組織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目前國內大多數銀行正在按照「流程銀行」的思路和事業部制模式改革自己的組織體制,有的銀行已取得初步成效,這項工作應進一步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

提升管理技術

加快推進管理國際化進程,特別是加快促進管理的方法和技術向國際優秀銀行靠攏,是商業銀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從招商銀行的實踐看,提升管理技術應當加快國際先進銀行的管理技術和工具的運用,在全面推廣應用財務成本核算系統、資金轉移定價系統、債項評級系統、客戶信用評級系統等現代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以經過風險調整的資本回報率(RAROC)、經濟增加值(EVA)為核心的經營業績評價體系,以及科學的經濟資本分配機制,進而強化資本覆蓋風險以及資本回報約束的經營理念,引導經濟資源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風險調整後的收益最大化。同時,要加強數據倉庫建設,完善數據倉庫信息內容,為各種管理信息系統的有效利用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

實施人才戰略

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千方百計地加強優秀人才的引進、培養與激勵,是商業銀行決勝未來的戰略要求。我們應當在以下幾方面做出積極努力:一是改革薪酬分配體系,建立與市場接軌的薪酬體系,同時探索啟動長期激勵計劃,將員工的長遠利益與銀行的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二是啟動大規模培訓計劃,提高各級幹部和廣大客戶經理的經營管理素質,特別是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一批既有深厚理論素養又有豐富實踐經驗,既能駕馭全局又有專業特長,既有海外工作經歷又熟悉中國國情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三是加強對各級班子與幹部的考核與管理,通過加大公開競聘和360度考評力度,造就一批德能勤績俱佳的優秀幹部隊伍;四是穩妥推進專業職務序列建設,構建簡明、清晰、科學的專業職務序列體系,拓寬員工職業生涯通道;五是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營造和諧寬松、互幫互助、充滿朝氣、拼搏進取的工作氛圍。

3、外匯風險中的信用風險有哪些?請寫詳細些。

主要特徵
信用風險有四個主要特徵:1、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傳染性,一個或少數信用主體經營困難或破產就會導致信用鏈條的中斷和整個信用秩序的紊亂;3、可控性,其風險可以通過控制降到最低;4、周期性,信用擴張與收縮交替出現。 由於信用風險會對公司或個人的利益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信用風險管理變成很重要的工作,較大的公司常有專門人員,針對各個交易對像的信用狀況作評估來衡量可能的損益以及減低可能的損失。
[編輯本段]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管理,指的是針對交易對手、借款人或債券發行人具有違約「可能性」所產生的風險,進行管理。詳細拆分此風險成分,可以區分成「違約機率 default probability」、「違約後可回收比率 recovery rate」、「本金 principal」。 信用風險管理為目前金融業界的最大課題。除了針對「放款部位」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外,也需要針對其投資的「交易對手」,或「證券發行者」進行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管理的分類: 按授信方的不同,信用風險可被分為國家風險、行業風險、個體風險。 按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信用風險可被分為道德性信用風險和非道德性信用風險。 按源信用風險可控程度,信用風險可被分為可控風險和非可控信用風險。
[編輯本段]信用風險的測量
信用風險對於銀行、債券發行者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影響決策的因素。若某公司違約,則銀行和投資者都得不到預期的收益。現有多種方法可以對信用風險進行管理。但是,現有的這些方法並不能滿足對信用風險管理的更高要求。本部分對如何測量信用風險和信用風險對投資者、發行者和銀行的影響作了詳細說明。並對管理信用風險的傳統方法(如貸款出售、投資多樣化和資產證券化等)作了總結。 國際上,測量公司信用風險指標中最為常用的是該公司的信用評級。這個指標簡單並易於理解。例如,穆迪公司對企業的信用評級即被廣為公認。該公司利用被評級公司的財務和歷史情況分析,對公司信用進行從 aaa到ccc信用等級的劃分。aaa為信用等級最高,最不可能違約。ccc為信用等級最低,很可能違約。 另外一個對信用風險度量的更為定量的指標是信用風險的貼水。信用風險的貼水不同於公司償債的利率和無違約風險的債券的利率(如美國長期國債)。 信用風險的貼水為債權人(或投資的金融機構)因為違約發生的可能性對放出的貸款(或對投資的債券)要求的額外補償。對於一個需要利用發行債券籌資的公司來說,隨著該公司信用風險的增加,投資者或投資的金融機構所要求的信用風險貼水也就更高。某種級別債券的風險貼水是該類債券的平均利率減去十年期長期國債利率(無風險利率)。信用評級與信用風險貼水有很強的關聯。公司的信用評級越高,則投資者或金融機構所承擔的信用風險越低,所要求公司付出的信用風險貼水越低;而公司信用評級的降低,則投資者或金融機構所承擔的信用風險越高,則在高風險的情況下,投資者或金融機構要求公司付出信用風險貼水越高,則公司會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資成本。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信用級別的債券,在不同的時間段里籌資所要求的風險貼水也不同。是依據無風險利率和該類債券平均利率的變化而確定的。
[編輯本段]信用風險的影響
信用風險對形成債務雙方都有影響,主要對債券的發行者、投資者和各類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有重要作用。 對債券發行者的影響 因為債券發行者的借款成本與信用風險直接相聯系,債券發行者受信用風險影響極大。計劃發行債券的公司會因為種種不可預料的風險因素而大大增加融資成本。例如,平均違約率的升高的消息會使銀行增加對違約的擔心,從而提高了對貸款的要求,使公司融資成本增加。即使沒有什麼對公司有影響的特殊事件,經濟萎縮也可能增加債券的發行成本。 對債券投資者的影響 對於某種證券來說,投資者是風險承受者,隨著債券信用等級的降低,則應增加相應的風險貼水,即意味著債券價值的降低。同樣,共同基金持有的債券組合會受到風險貼水波動的影響。風險貼水的增加將減少基金的價值並影響到平均收益率。 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當借款人對銀行貸款違約時,商業銀行是信用風險的承受者。銀行因為兩個原因會受到相對較高的信用風險。首先,銀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業上較為集中,這就限制了通過分散貸款而降低信用風險的方法的使用。其次,信用風險是貸款中的主要風險。隨著無風險利率的變化,大多數商業貸款都設計成是是浮動利率的。這樣,無違約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基本上沒有什麼風險。而當貸款合約簽定後,信用風險貼水則是固定的。如果信用風險貼水升高,則銀行就會因為貸款收益不能彌補較高的風險而受到損失。
[編輯本段]信用風險的傳統管理方法
管理信用風險有多種方法。傳統的方法是貸款審查的標准化和貸款對象多樣化上。近年來,較新的管理信用風險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風險的資產。銀行可以將貸款直接出售或將其證券化。銀行還可以把有信用風險的資產組成一個資產池,將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給其它投資者。當然,使用各種方法的目的都是轉移信用風險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風險降低。不過,這類方法並不完全滿足信用風險的管理需要。
[編輯本段]貸款審查標准化和貸款對象分散化
貸款審查的標准化和貸款對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風險的傳統方法。貸款審查標准化就是依據一定的程序和指標考察借款人或債券的信用狀況以避免可能發生的信用風險。例如:如果一家銀行決定是否給一家公司貸款,首先銀行要詳細了解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然後,應當考慮借款公司的各種因素,如盈利情況,邊際利潤、負債狀況和所要求的貸款數量等。若這些情況都符合貸款條件,則應考慮欲借款公司的行業情況,分析競爭對手、行業發展前景、生產周期等各個方面。然後,銀行就依據貸款的數量,與公司協商償還方式等貸款合同條款。盡管共同基金與債券投資並不能確定投資期限,他們也是通過類似的信用風險分析來管理投資的信用風險。 另一方面,銀行可以通過貸款的分散化來降低信用風險。貸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風險的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某一個停車場開的兩個小賣部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賣冰淇淋,另一家則賣雨具。在晴天賣冰淇淋的生意好,賣雨具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則情況相反。因為兩家小賣部的收入的負相關性,其總收入波動性就會較小。銀行也可利用這樣的原理來構造自己的貸款組合和投資組合。在不同行業間貸款可以減少一定的信用風險。 貸款審查標准化和投資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風險的初級的也是必須的步驟。而利用這兩個步驟控制信用風險的能力往往會因為投資分散化機會較少而受到限制。例如,因為商業銀行規模較小,發放貸款的地區和行業往往是有限的。貸款發放地區的集中使銀行貸款收益與當地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同樣,貸款發放行業的集中也使銀行貸款收益與行業情況緊密相關。而且,在貸款發放地區和行業集中的情況下,往往對貸款審查標准化所依賴的標准有所影響,不能從更為廣泛的角度考慮貸款收益的前景。因此,利用上述傳統方法控制信用風險的效果是有限的。

4、求銀監會【2017】5號文《關於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

統籌推進各項工作

(一)堅持即查即改。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把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作為一項常態化的重點工作,與業務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合規文化建設等相結合,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

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將整治亂象轉化為內控管理自覺行為,邊排查邊整改,邊問責邊教育,邊規范邊提升,真正敬畏規則、合規經營。

(二)開展現場檢查。各級監管機構要把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作為現場檢查的重點,突出問題導向和風險導向,結合日常監管情況,找准重點機構、重點風險和重點業務;

統籌確定檢查對象、范圍和比例,有的放矢,精準發力。要注重專項檢查與常規檢查相結合,採取「雙隨機」方式,切實提升檢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加強督促指導。銀監會各機構監管部和各銀監局要按照工作職責,加強對本條線、本地區重點機構和重點業務的督促指導,原則上全年不少於2次。

對督導發現存在不重視、行動慢、落實差、甚至搞形式主義等情況,要嚴肅通報、追責問責。銀監會將於2018年下半年組織專門工作小組對重點地區進行督導,總結交流經驗,及時糾正解決方案不細、情況不清、亂象較多、案件多發頻發、處罰偏松偏軟等問題。

(4)跨境聯動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擴展資料

報告路徑和時間要求

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應在匯總分支機構評估情況基礎上,於2018年3月10日前將評估報告報送監管部門。其中,銀監會直接監管的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報送至對口的機構監管部門,同時抄送現場檢查局、審慎局和法規部;各地方法人機構報送至屬地銀監局。

各銀監局要匯總轄內機構情況和自我評估情況,於2018年3月20日前將轄內匯總評估報告報送至現場檢查局,同時抄送審慎局和法規部,並按機構類別匯總相關報告報送至對口的機構監管部門。

各機構監管部要按機構類別匯總本條線評估情況,於2018年3月底前將評估報告報送分管會領導,同時抄送現場檢查局、審慎局和法規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

5、信用風險是指什麼?它分為那兩類

你好,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影響金融產品價值,從而給債權人或金融產品持有人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信用風險的特點包括風險的潛在性、風險的長期性、風險的破壞性和控制的艱巨性。
信用風險主要分為:
(1)按授信方的不同,信用風險可被分為國家風險、行業風險、個體風險。
(2)按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信用風險可被分為道德性信用風險和非道德性信用風險。
(3)按源信用風險可控程度,信用風險可被分為可控風險和非可控信用風險。

6、外匯交易中的風險包含有信用風險嗎?為什麼?

外匯交易中的風險包含有信用風險,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主要是交易對手的交割風險。如果交易對手在交易到期前出現問題,未到期交易就可能到期無法交割,產生交易風險。

外匯風險(ForeignExchangeExposure)是因外匯市場變動引起匯率的變動,致使以外幣計價的資產上漲或者下降的可能性。一個金融的公司、企業組織、經濟實體、國家或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對外經濟、貿易、金融、外匯儲備的管理與營運等活動中,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債權、權益)與負債(債務、義務)因未預料的外匯匯率的變動而引起的價值的增加或減少的可能性。外匯風險可能具有兩種結果,獲得利(Gain)或是遭受損失(Loss)

7、跨境融資的方式有哪些?

任何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都需要有適量的資金,而通過各種途徑和相應手段取得這些資金的過程稱之為融資。並購融資方式根據資金來源渠道可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但應用較多的融資方式是從外部開辟資金來源,通過與其他投資人聯合投資,或以股權、債權、混合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一般來說,企業並購的融資渠道可以分為債務性融資、權益性融資、混合性融資。債務融資是指企業按約定代價和用途取得且需按期還本付息的一種融資方式。債務融資往往通過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渠道,採用申請貸款、發行債券、利用商業信用、租賃等方式籌措資金,企業債務融資主要包括三種方式:貸款融資、債券融資、租賃融資。權益性融資指的是企業通過直接吸收投資或發行股票或利用權益資本融資籌集資金。權益資本是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金。企業並購中最常用的權益融資方式包括吸收直接投資、權益資本融資,發行股票融資。混合性融資並購指的是企業通過發行混合性融資工具籌集資金而進行的並購。常見的混合性融資工具主要有可轉換債券和認股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