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跨境指南 » 數字絲路跨境數據樞紐港有限公司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數字絲路跨境數據樞紐港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 2022-04-09 03:20:36

1、數字絲路跨境數據樞紐港有限公司怎麼樣?

數字絲路跨境數據樞紐港有限公司是2018-05-15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貴州省貴安新區黔中大道啟迪貴安數字小鎮3號樓14層。

數字絲路跨境數據樞紐港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0900MA6H05B153,企業法人王和彪,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數字絲路跨境數據樞紐港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禁止的不得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應當許可(審批)的,經審批機關批准後憑許可(審批)文件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無需許可(審批)的,市場主體自主選擇經營。(數據處理與存儲技術服務,增值電信服務,通訊數據傳送服務,計算機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推廣、技術轉讓、技術咨詢,互聯網數據服務,信息系統集成服務,應用軟體開發,物聯網技術服務,電子商務平台的開發、運營、維護,普通貨物及技術進出口,廣告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展覽展示服務,智能建築項目的咨詢、設計,銷售:計算機軟硬體、電子產品、數碼產品、軟體及輔助設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數字絲路跨境數據樞紐港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2、中國十大高鐵樞紐分別是哪些城市?

 中國十大高鐵樞紐城市分別是:北京、廣州、武漢、長沙、貴陽、成都、重慶、合肥、鄭州、西安。

下面我們簡單列舉幾個城市的高鐵路線情況,首先就是武漢,武漢是中國高鐵客運專線網主樞紐,中國四大鐵路樞紐、,是京廣高鐵、滬漢蓉高速鐵路兩條國家級高速鐵路的交匯地。武漢鐵路客運曾在2013年首次超越北京、廣州,達到了驚人的1.2億人次,在客運人次方面居大中華區第一。在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633.50公里;公路路網密度180.85公里/百平方公里。就目前而言中國鐵路運輸的最大中轉站就是武漢了,由於武漢地理位置的原因,京廣高鐵、襄漢、漢九(江)鐵路和長江、漢水航運交匯的交通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稱,以水陸中轉聯運為其特色。可謂是四通八達的,在本次疫情中,也因為武漢是整個鐵路樞紐的核心位置,由於封城,對於鐵路客運交通部門而言損失也是極大的。

在最新的疫情進展順利的情況下,武漢目前也已經逐步的解封了,這么一塊樞紐的城市在近期的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發布報告上,武漢市全國的顯示面板產業基地,因為疫情封城導致的物料進出受阻,對這個手機產業的產業鏈條都有不小的影響,武漢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又在長江和京廣線兩大動脈的交匯處,是中國交通的“金十字”,而且中國絕大多數的綜合交通運營中心也在武漢,在解封之後的武漢,相信強大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盡快使復工復產趨於正常水平。

再來說說重慶鐵路樞紐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主要包括:“重慶主城區內 重慶站(菜園壩)、重慶北站(龍頭寺)、重慶西站(上橋)、重慶東站(茶園)、沙坪壩站、北碚站、復盛站以及主城區外各區(縣、自治縣)的火車站等。”

站點可見是非常多的,並且重慶作為近年來非常火的旅遊城市,各地人員來旅遊也是因為重慶鐵路的交通便利程度發達是密不可分的,重慶作為中西部經濟中心是因為處於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區位決定了的,是長江經濟帶連接絲路經濟帶的獨特優勢決定了的,是西部唯一擁有一類水港優越條件決定了的。

最後我們說一下帝都北京的鐵路樞紐情況。北京有著全國最多條鐵路線路,並且聯接著八個方向。對內有京廣線、京滬線、京九線、等線路輻射通向全國各地,作為為數不多的幾個國際大都市而言,以及改革開放以後,和鄰國建交的關系不錯,對外也有國際列車去通往朝鮮、蒙古和俄羅斯。

個人認為一個城市在一定時期能發展到什麼作規模,經濟能達到什麼程度,主要是由區位、資源等決定了的,鐵路交通的發達情況也能決定了很多經濟互利之間的往來密切程度。對於日益繁盛的祖國我們都應該因此而感到自豪。

3、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南寧這樣干

來源:南寧雲——南寧日報

按照自治區實施強首府戰略的指導思想、戰略定位、主要目標等部署要求,結合南寧實際,12月10日,中國共產黨南寧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南寧市委員會、南寧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了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的奮斗目標和重點任務。下一步,南寧市將圍繞7個方面29個任務強化責任落實,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以舍我其誰的氣魄,拿出非常之策、使出非常之力、推出非常之舉,扎實推動強首府戰略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奮斗目標

到2025年,南寧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比2018年翻一番。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工業支撐作用凸顯,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6000億元。中國—東盟金融城全面建成,全市金融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創新要素加快集聚,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建成區域性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鐵路網密度達到580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760公里/萬平方公里,航空旅客年吞吐量達到3500萬人次。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1500億元。南寧大都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530平方公里,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市集聚力、承載力和輻射力明顯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市經濟增速,全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到2035年,南寧市引領帶動作用顯著提升,經濟總量佔全區比重力爭達到30%。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大都市、「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樞紐城市、北部灣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核心城市、具有濃郁壯鄉特色和亞熱帶風情的生態宜居城市全面建成,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為寬裕,引領帶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作用大幅增強。

重點任務

做強現代工業

強首府關鍵在強產業,強產業核心在強工業。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培植「工業樹」、打造「產業林」,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現代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區域性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基地。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形成電子信息、食品工業2個千億元產業,高新區、經開區、江南工業園3個千億元園區,5家以上百億元企業。到2035年,工業引領帶動作用顯著提升,工業高質量發展新體系更加完善,工業發展總體達到全國省會城市中等水平。

1.加快壯大重點產業集群。加快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著力構建網路通訊、智能終端、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四大產業鏈,建成承接東部、銜接東盟的重要電子信息產業核心部件研發、製造和供應基地,到2025年電子信息製造業產值超2000億元。

加快打造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大力引進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及工程機械、智能裝備、無人機等重點高端產業鏈,加快建設南寧智能製造城,建成面向西南和東盟市場的先進裝備製造基地,到2025年先進裝備製造產業產值超800億元。

加快打造生物醫葯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現代中葯、保健食品和醫療器械,推動研發新型葯物,到2025年生物醫葯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200億元。

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推動鋁、食品、化工、建材等「二次創業」。發展高端鋁產業,以航空交通鋁合金新材料為重點,加快引進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高端鋁合金材料下游應用龍頭企業和研究創新機構,大力拓展下游應用,盡快完善產業配套,打造全國重要的高端鋁產業基地。

2.加快推動工業園區擴能提質增效。做大做強國家級開發區。將高新區、經開區和廣西—東盟經開區打造成為主導產業鮮明、創新體系完備的千億產業園。高新區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打造面向東盟的科技門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和智慧型新園區。以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和南寧·中關村科技園為基礎,鼓勵開發區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及自治區級自主創新示範區等。經開區重點做好生物醫葯、都市型食品、電子信息及軟體服務、臨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文章。廣西—東盟經開區繼續做強做大食品產業,加快發展生物醫葯、環保家居等產業,建設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新平台和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

加快縣(區)域工業園區特色化發展。明確園區產業定位,推動縣區工業園區形成「一區一主業」發展格局。橫縣加快建設六景工業園,設立化工產業園。賓陽縣加快建設黎塘工業園,建設高端建材產業園。江南工業園重點建設富士康千億電子信息產業園、航空鋁產業園。邕寧新興產業園重點建設交通運輸鋁產業園和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推進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工業園區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

3.「內育外引」促進企業快速發展。聚焦重點產業集群,謀劃「雙百雙新」項目,積極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龍頭企業等國內外企業落戶南寧。培育龍頭企業,推動一批品牌影響較大、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本土存量企業做大做強,重點推動一批龍頭企業向超百億元產值邁進。引導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尖」方向發展。

做強現代服務業

堅持擴規模、提質量,強優勢、樹品牌,推動傳統服務業提質升級,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加快構建具有首府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到2025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500億元。

4.加強金融開放合作。務實加快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核心區建設,高水平高質量建設中國—東盟金融城,加快形成全國知名的金融集聚區,到2025年我市現代金融體系基本形成,成為金融要素窪地和金融開放創新高地。

5.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會展城市。發揮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展會品牌效應,突出特色、補齊短板,大力引進國際大型會展品牌,深化會展跨界融合,建設面向東盟的大型國際展會集聚區,到2025年實現會展業規模與效益的倍增目標,全市會展業直接收入達5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左右,間接拉動相關現代服務業收入超500億元。

6.加快建設大健康產業發展基地。聚焦「醫、養、管、食、游、動」等六大健康子產業,進一步優化以健康養老、健康醫療醫葯、健康旅遊為核心,輻射帶動健康運動、健康食品、健康管理等關聯產業發展的產業格局。

做優現代農業

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產業振興,加快現代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升級,推動全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形成一批龍頭引領、鏈條完善、集約發展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農業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本形成具有首府南寧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

7.推動特色農業集聚發展。堅持全產業鏈發展導向,大力推行農業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重點整合打造優質糧食、糖料蔗、蔬菜、水果、茉莉花、繭絲綢、生豬、優質家禽、水產等農業全產業鏈,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

8.加快農業品牌化發展。實施農業品牌振興計劃,精心培育壯大南寧香蕉、南寧火龍果、橫縣茉莉花、武鳴沃柑、古辣香米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進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富硒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

9.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圍繞打造現代都市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示範市,積極引導農業與休閑、旅遊、文化、教育、科普、養生養老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休閑農業、鄉土特色產業、鄉村服務業等新業態新模式。

培育發展新經濟

圍繞南寧重大產業機遇、開放機遇和生態優勢創建多元化新經濟應用場景,以研發新技術、培育新組織、發展新產業、創造新業態、探索新模式為路徑,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綠色經濟、樞紐經濟,形成具有高顯示度和核心競爭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加快把南寧建設成為區域性新經濟發展策源地。

10.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南寧核心基地,著力打造數字絲路樞紐、面向東盟的新型智慧城市樣板、區域性數字經濟高地。

11.加快發展平台經濟。著力構建平台產業生態,鼓勵南寧農產品交易中心等一批商品市場搭建開放平台與中小商戶共享,推動傳統交易場景的數字化重構,實現上下游企業和周邊服務企業的智能互聯。

12.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加快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項目,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裝備等產業發展,積極創建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

13.加快發展樞紐經濟。大力建設陸港型、生產服務型和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成為面向東盟和服務中國西南、中南的地區物流總部。加快南寧國際鐵路港、南寧農產品物流中心等陸港型物流樞紐核心項目建設。

全面擴大對外開放

深入貫徹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主動融入國家開放戰略,在全區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14.持續深化以面向東盟為重點的開放合作。進一步暢通「南寧渠道」,高水平辦好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推動中國—東盟博覽會服務區域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延伸,打造東博會升級版。深度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積極推進中國—東盟國際物流基地、中新南寧國際物流園、南寧空港物流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

15.加快建設區域性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加快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圍繞主通道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加強與國際貿易新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構建優質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

16.加快建設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南寧片區。高標准高質量建設南寧片區,努力建成投資貿易便利、金融服務完善、監管安全高效、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的自由貿易園區。

17.加快推動五象新區高質量發展。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高點定位,加快新區規劃建設,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聯動,努力建設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打造成為廣西改革開放創新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中國與東盟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五象現代產業園,統籌新興產業園、良慶經開區、南寧現代工業園三個產業園發展,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18.推動北部灣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強化國際合作、金融開放、信息交流、商貿物流、創業創新等核心功能,培育一批有特色優勢的產業聚集區,推進資本、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提升南寧核心城市綜合功能和集聚輻射帶動北部灣城市群的能力。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建設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和科技成果產業轉化的示範區。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合作。

19.精準招商務實推進。圍繞「引進新項目、培育新動能」,招大引強、招新引高、招才引智,讓更多強優企業、優質項目和高層次人才落戶南寧,爭取實際到位資金年均增長6%以上,商務口徑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6%以上。依託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等國家級平台,聚焦三大重點產業、「三大三新」產業和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南寧片區重點發展產業,以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製造、高端鋁產業鏈為攻堅突破口,按照產業鏈全景圖精準招商,引進更多縱向上下游企業和橫向關聯性企業。

增強區域性國際大都市承載力

突出「形、實、魂」,堅持治水、建城、為民,完善城市布局,加快構建現代大都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建設具有濃郁壯鄉特色和亞熱帶風情的生態宜居城市。

20.優化城市發展空間布局。適應城鎮化發展趨勢,推動優化調整行政區劃,向南向海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合理擴大城市規模,加快人口、產業和核心功能向南寧大都市區集聚,加快建設北部灣城市群核心城市和特大城市。

21.完善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持續提高城市核心區域的路網密度,加快建設快速路、主幹路、跨江橋梁等交通設施,優化主幹路網布局和城市微循環,加快建設「五橫七縱」的快速路網,形成「開放式、網路化」的市內交通路網格局。創建國家公交都市,構建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規公交、慢行交通等無縫銜接的多層次公共交通系統,加快形成綠色高效交通體系。

22.持續鞏固城市生態優勢。科學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深化大氣污染治理,加強區域聯防聯控聯治,強化污染源頭治理,持續提升「南寧藍」品質。深入推進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建設世界級城市濱水空間。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建立完善黑臭水體治理長效機制。加強土壤污染綜合防治。進一步提升「中國綠城」品質,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工程,深化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

23.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圍繞綠色、民族、東盟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和傳承地方文化與歷史文化內涵,積極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經典建築、經典街道、經典景區,提升「三街兩巷」、中山路片區、蒲廟老街等歷史街區的文化品質,在埌東—鳳嶺片區、五象新區核心區等重點區域融入壯民族元素、東盟風情和國際元素。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4.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公共服務等能力水平。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夯實公共就業綜合服務平台。推動南寧市開展跨境勞務合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持續加大投入,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布局優化、城鄉共享,加快學前教育普惠提質,推行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在全區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

持續深化改革創新

堅持深化改革,強化創新驅動,圍繞破解發展瓶頸,著力推動理念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促進各類要素資源高效流動、高效配置、高效增值,不斷激發發展的動力活力。

25.加快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加快重大創新載體平台建設,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優化創新生態。大力推進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和南寧·中關村科技園建設。到2022年,引進產業技術研究機構15家以上、建設國家級創新平台10個以上。大力推進南寧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建設,積極參與創建「南柳桂北」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

26.加快建設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國際人才高地。高起點、高標准建設好南寧教育園區,吸引一批有實力的高校入駐園區,加快形成區域性院校集群。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規劃建設中國—東盟技師學院。

27.優化空間要素配置。

28.優化資本要素配置。促進金融業提質增效,創新金融體制機制,積極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政金企精準有效對接平台,增強金融支撐和服務保障作用。

29.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改善政務、投資、生產經營等環境,不斷增強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到2022年,力爭90%以上行政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一次不用跑」,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投資項目審批等行政審批時限大幅壓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綜合業務實現全覆蓋,全市營商環境指標進入全國先進地區行列,南寧市成為西部省會城市營商環境建設的標桿,營商環境邁向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

4、濰坊港將來前景如何

原標題:2019年中國港口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創新驅動國際化、智慧化及綠色化發展

中國港口行業向智慧化、國際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依託港口運轉的全球海運貿易約佔全球貿易運輸總量的80%,港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從1949年到2018年,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了1434倍,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前10排名中,中國占據了7席。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港口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關鍵節點和先行領域,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

近年來,中國港口砥礪前行,不斷向智慧化、國際化、綠色化躍遷,加速高質量發展,賦能區域經濟,服務國家戰略,譜寫出港口創新發展的新篇章。為此,《經濟參考報·高端智造》版將對全球港口連續三期進行系列報道,以探索港口的未來發展之路。

2018年中國貨物吞吐量增速放緩

2018年,在中國經濟下行和中美貿易摩擦兩大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港口吞吐量增速有所放緩。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3.51億噸,比上年增長2.5%。其中,沿海港口完成94.63億噸,增長4.5%;內河港口完成48.88億噸,下降1.3%。

2019年4月18日,交通運輸部公布的2019年3月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港口的貨物吞吐量達31.53億噸(2018Q1為30.92億噸),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2.0%。其中,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為21.60億噸(2018Q1為21.96億噸),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為9.93億噸(2018Q1為8.96億噸),按可比口徑計算,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下滑1.6%,而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則同比增長10.8%。

2011-2019年Q1中國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4-2019年Q1年中國沿海及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上海港:「沖刺」國際領先航運樞紐

長江入海口,洋山深水港猶如一面征帆,遠洋貨輪在這里整裝待發奔赴全球;黃浦江兩岸,「垂直城市」拔地而起,全球領先的航運企業、機構爭相入駐……上海這座通江達海的繁華都市日益彰顯出「大碼頭」的國際范。當下,在航運市場盤整、經貿格局突變的背景下,上海港正循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路線圖,向全面提升航運綜合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沖刺」。

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增強輻射力

1978年,我國第一艘國際班輪「平鄉城」輪裝載著不足200個集裝箱,從上海港出發前往澳大利亞,開啟了中國貨輪的遠洋航程。2018年5月,中遠海運「獅子號」輪裝載2萬余個集裝箱從上海港出發前往希臘……改革開放40年間,上海港見證了中國航運事業的歷史性跨越,中國貨輪的航跡已遍布全球。

「20多年前,這里還是靠肩扛手推的人力碼頭;如今,上海港已連續8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港,洋山深水港四期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化碼頭。」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董事長陳戌源說。

與伴隨黃浦江奔流入海的航運事業一樣,上海正是在改革開放中融入並參與世界分工和全球合作競爭,逐漸成長為全球中心城市。2017年,上海兩大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1.12億人次,排名全球第四,其中浦東機場貨郵吞吐量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第三。當年,代表高端服務的國際郵輪靠泊上海港512艘次,上海港成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的郵輪母港。

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長江經濟帶、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等戰略的貫徹推進,上海作為國際航運樞紐的磁力不斷加強。統計顯示,上海港28%的貨量來自長江支線運輸;國際貿易集裝箱吞吐量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佔35%;從上海乘坐國際郵輪的遊客四分之三來自長三角地區。

近年來,上海港還在長江沿線20多個港口進行投資,並建立起統一高效的管理系統,帶動長江流域構建起完整的物流網路,推動了產業轉移和優化布局,為航運樞紐提供了更多優質貨源。

目前,上海已明確了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航運中心的目標,但對標國際最高標准,上海建設國際領先樞紐仍需進一步集聚輻射力。

提升中國航運核心競爭力

新加坡的通關便利、倫敦的海商法律服務,相較這些已經產生品牌效應的國際領先航運中心,上海港的優勢體現在哪裡?從多維度、綜合性、長周期考量,航運規模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的上海,還需在提升服務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上發力,與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

「上海需借鑒國際航運中心的經驗,注重提升高端航運服務功能,增強上海航運服務品牌國際影響力。」上海海事大學教授於世成說。

2015年7月起,上海率先實施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改革,最大程度上放權於市場。如今,上海已有效注冊條款2600餘個,超過注冊制實施前全國5年航運保險條款的總和。除此之外,在航運經紀、航運信息、海事仲裁等多個領域,上海都已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突破。截至2017年,全球排名前二十的班輪公司、排名前四的郵輪企業、全球九大船級社均在上海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上海航運交易所的集裝箱運價指數成為全球集裝箱運輸市場的風向標。上海海事仲裁案件數量全國佔比達90%。

航運中心有著與生俱來的開放基因。「上海擴大開放100條」明確提出,將推進航運服務業擴大開放,加強航運金融業創新,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提升能級與核心競爭力輸入新動能。

1、以創新創造讓航運更智慧

全球矚目的洋山自動化碼頭去年底開港試運行之際,見證了上海港翻天覆地變化的原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局長劉桂林感慨萬千:「過去,百斤重的大包要碼頭工人一個個扛到船上;現在,碼頭設施實現了從『機械』到『機智』的創新,已經全面實現自動化,操作工從藍領變成了白領。」

40年前,上海港有5萬名員工,一年完成8000個集裝箱的裝卸作業。如今,上海港1.6萬名員工能夠完成4000萬集裝箱的裝卸。以不到當年三分之一的員工,完成了5000倍的集裝箱裝卸量,港口作業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引領型華麗轉身。

創新力不只體現在裝卸作業,還體現在口岸通關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2018年5月,上海口岸沿用近30年的集裝箱設備交接單實行電子化試點,「無紙化」有望每年為企業減少4億元以上的費用,還能實現24小時報送,提高報關效率,進而緩解交通擁堵。

根據規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也將開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制度創新、航運商業模式創新和航運科技創新,提升全球航運資源的配置能力。同時,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新技術應用,加快實現航運產業轉型發展,躋身國際航運中心的「頂尖」行列。

2019年初,長三角的港航業兩大「世界冠軍」牽手,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上海港,和貨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寧波舟山港,簽署《小洋山港區綜合開發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股權合作共同推進小洋山港區綜合開發。

上海組合港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徐國毅表示,長三角港口群一體化的合作需要在各個層面推進,包括資源共享、信息數據共享、要素集聚、教育培訓等,目標是避免低層次的浪費,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真正形成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世界級港口集群。

天津港: 一座國際大港撬動一座現代都市

相比其他同等規模城市而言,天津港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天津市最大的比較優勢之一。由於港口的存在,便捷的交通優勢使得國內外眾多企業紛紛在周邊投資落戶。天津濱海新區旗下的天津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東疆保稅港區等一批經濟功能區也因此成為國內同類經濟載體中的佼佼者。

近來,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正努力激發創新活力,向建設世界一流綠色智慧樞紐港口的新目標揚帆競進。

以質為先構築樞紐港口

2018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超過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600萬標准箱大關,連續多年名列全球港口排名前十位。天津港的「戰鬥力」依然不俗。

從世界地圖上看,天津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海向同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127條集裝箱班輪航線基本覆蓋全球各大港口。陸向輻射京津冀和東北、華北、西北等內陸腹地,是全國唯一擁有三條亞歐大陸橋過境通道的港口。

「大不大」看吞吐量,「強不強」看集裝箱。在天津港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褚斌看來,如何做好港口高質量發展大文章,關鍵在於由「大」變「強」、量質兼顧,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推動集裝箱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做優做強的過程中,天津港著力下好京津冀協同的先手棋。今年前三個月,天津港開辟中遠海運內貿集裝箱新航線,推動南沙內貿集裝箱航線運力升級,以強化津冀港口協同發展為依託的環渤海內支線完成集裝箱運輸25.4萬標准箱,實現了同比10.4%的穩定增長。與此同時,天津港集團公司與河北港口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港在既有合作基礎上,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錯位發展、高效協同的津冀世界級港口群。

擴大「陽光價格」輻射面是又一重要舉措。今年以來,天津港口岸以營商環境改善為引擎,改革創新持續發力,通關流程不斷優化,跑出了跨境貿易便利化的「加速度」。

繼2018年4月1日在全國港口中率先降費推出「一站式陽光價格」清單之後,自今年4月1日起,天津港集團公司又進一步下調貨物收費項目標准,並為外貿進出口企業提供涵蓋報關、碼頭、堆場等環節全程服務;同時,推進內陸服務營銷網路資源整合,截至3月底已在北京、天津、雄安、太原等地新建旗艦店1家、直營店5家和加盟店2家。

今年一季度,天津港集團公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78.2萬標准箱,同比增長5.1%。在這其中,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近20%,迸發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2、創新驅動打造智慧港口

近年來,天津港集團公司加強了現代信息技術與港口各領域發展深度融合的步伐,推動港口智能化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今年3月,天津港集團公司搶抓「天津智港」建設機遇,同步開展了第二個「智慧港口」三年行動計劃研究,推動口岸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線上線下高效運轉,加快推動港口作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構建形成開放共享、合作共贏、創新創業、活力迸發的北方國際航運物流貿易生態圈。

此外,天津港也在積極推廣「港區地理信息系統」、「窄帶物聯網」、「數字集群系統」等項目,在港口保有的數字業務能力和「智慧港口」建設目標之間,搭建了有效的轉化路徑。不僅如此,天津港還持續在智慧調度、信息集成與可視化、數據分析、港區綜合管理等應用層面做文章,上線了智能調度指揮系統,通過智能遠程操控、智能理貨、智能閘口、海關嵌入式監管系統、無人駕駛電動集卡、5G新一代通信網路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基本形成了初具天津港特色的智慧碼頭一體化運營模式。

為了使貿易物流更加便利,天津港持續完善了「天津港電子商務網」服務平台,加快集裝箱線上線下生產業務整合,提升天津口岸物流便利化水平。目前,天津港「網上營業廳」注冊用戶已超過9000家,用戶線上辦單量佔比超85%。

「天津港正在以智慧港口建設突破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力促由『業務驅動』向『智慧驅動』轉變,實現提質增效。」天津港集團公司總裁梁永岑說,要進一步提速「智慧港口」建設,把天津港打造成為自動智能、成果智享、生態智聯、數據智慧的京津冀港口物流供應鏈服務平台,構建形成開放共享、合作共贏、創新創業、活力迸發的北方國際航運物流貿易生態圈。

3、安全護航建設綠色港口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應有之義,而安全生產是天津港建設高質量「綠色港口」的重要保障。為此,天津港研究編制了《綠色港口建設專項工作方案》,構建港口生產經營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包容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格局,探索建設以人為本、安全健康、環境友好的世界一流綠色港口。

為強化安全科技支撐,天津港集團公司充分發揮安全生產技術分中心作用,加強對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和轉化吸收,開展碼頭裝卸工藝設備自動化改造,推廣港口安全生產先進適用技術應用。同時,加快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的深度融合,編制完成安全生產信息化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持續推動安全生產信息化管控平台建設和運行,同步推進硬體配套、功能完善、數據積累和智能化提升。

出於提升清潔生產水平需要,天津港大力調整運輸結構,一季度礦石鐵路疏運量740.9萬噸,佔比35.8%。標志性項目南疆礦石鐵路專用線擴建工程開通運營,大宗散貨鐵路集疏港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提前兩年超額完成交通運輸部下達的集裝箱和干散貨泊位岸電覆蓋任務要求後,天津港今年將重點推動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岸電建設。屆時,岸上供電將不再靠柴油,而是更為清潔的電力直接輸送。港口還加快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化更新改造,加快LNG加氣站和充電樁等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為新增設備優先使用電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提供保障。

天津港集團公司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嚴格落實散貨作業和建設工地「六個百分之百」防塵抑塵措施,推進碼頭和堆場噴淋設施、防風網、罩棚等防風抑塵設施建設與密閉運輸系統的改造,在用1300餘台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排放達標。

此外還加強海洋污染防治,重點部署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工作,完善入海排污口在線監測系統,開展海岸線周邊環境整治。提高港口綠化美化水平,加強設施日常檢查力度,加強裸露地治理,推進景觀綜合提升,持續改善港口環境面貌。

褚斌說,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天津港將主動對標「交通先行、世界領先、智慧港口、綠色港口」重要要求,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綠色智慧樞紐港口,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

青島港:超越第四代港口

自投產以來,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持續創造著業界的全球奇跡:船舶准班率保持100%;與傳統碼頭相比,青島港的作業效率提升了30%,並一直保持單機平均作業效率的世界紀錄,最高達到每小時43.23自然箱,比全球同類碼頭的單機平均效率高出50%。

從形式上看,青島港的個案是碼頭自動化的全球奇跡,並沒有形成一種引領的主義和實踐的洪流。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碼頭自動化陷阱」正在成為一種全球鉛色思潮,蔓延在碼頭緩慢的自動化進程中,許多碼頭自動化後無法產生預期的成本優勢、效率優勢和性能優勢,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

在全球工業自動化史上,我們最不應該忘記的是美國與日本汽車產業的自動化之爭。美國用幾百億美元提升了整個汽車產業的自動化水平,試圖用這個重大的戰役全面超越在豐田模式這個產業哲學支撐下的日本汽車業,但結果是失敗的,這場汽車自動化的國別之爭留下了人類自動化史上最重要的遺產:什麼是應該被自動化的?自動化的依據是什麼?自動化的范圍到底有多大?

豐田模式的核心是銷售量與生產量的等值,即構造整個產銷的信息對稱,這形成了整個工業過程的精益化。美國汽車行業則把自動化的重點放在了生產過程之中,銷量的不確定性造成了難以平衡的產銷關系。在這種體系之下,自動化反而成了產業「癲癇」與「梗阻」的一種促進因素,而精益也就只是想像中的彼岸世界。

目前碼頭自動化的困境就是汽車產業生產過程自動化的翻版,由於沒有去尋找港口自動化的依據,自動化被限定在碼頭的某些環節或者是整個碼頭的自動化,自動化的任何部分都已成為異體組織,造成了整個組織持續不斷的排異反應,這就是全球碼頭自動化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

很顯然,除了作業效率大幅提升、作業成本大幅下降等數字之外,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最引人注意的,是它基於碼頭並超越了碼頭,成為一個物流的管理工具,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貨物裝卸環節。或者說,它已具備了物流的管理職能,成為一個物流的管理組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青島港已經超越了國際上第四代港口的概念。

把全球港口的自動化作為泛工業4.0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十分武斷的。實際上,廣泛的自動化在全球范圍內也造成了「工業4.0陷阱」,連接與智能技術的普遍化並沒有創造出新的工業哲學,工業4.0實際上是自動化的一種更為時代化的表述,發達工業國只是把連接與智能技術當成添加社會信息化成色的注射劑注入工業或者是社會,我們應該做的是把這些「液體」當成組織職能去發揮它們還沒有被察覺出的作用。

當從更大范圍去審視工業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工業的角色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大的社會部門而存在,工業在整個人類的社會組織形式中發揮著獨特的「港口效應」,它實際是人與自然關系之間的港口。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技是在更深的層次上是對自然的理解,工業才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它實際在人與自然之間扮演著一個巨大的港口作用。

當工業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港口而發揮巨大的組織作用時,我們有理由也必須讓真正的港口去發揮它的組織作用。青島港現在提出要由目的地港向樞紐港轉型,就完全具有了超越四代港的話語能力。從碼頭的效率和成本發生的巨大變化看,這里所說的樞紐港不再是貨物吞吐規模意義上的港口,而是大范圍物流協調管理意義上的港口,這對世界港口和整個全球貿易來說都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港口從物流經由介質的轉換節點轉變為管理基於這個節點的物流「流空間」管理的路由器。

工業4.0把工業變成只有工業裝備更新換代的工具理性肆虐,這是當下工業革命錯題連篇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工業革命還是要回到自動化的原始命題上去,什麼東西該被自動化?自動化的依據是什麼?自動化的范圍有多大?當整個社會需求被連接到工業過程之中,市場也具有了生產屬性,產銷在社會歷史上第一次當然也是永久性地實現了產銷的鏈路閉合,這是工業准確地去組織全社會的開始。

港口革命不能僅僅發生在碼頭上,就像工業在未來社會中的功能一樣,它更大的作用是港口之外,這個空間的范圍覆蓋了從貨物出發地到目的地的全部流程,青島港的自動化成績不是來自碼頭上的自動化裝備,而是來自港口所面對的出發地到目的地閉合空間內物流的管理。

今天,我們應該認真思考集裝箱在統一了供應、移動、需求之間的空間語言之後的任務,尤其是5G即將來臨的大背景下,連接與智能技術會在陸路以及空中物流、商業、工業中全面鋪開,這些產業的邊界會形成新的數據鏈路與物理實體的新邊界,而這些都是港航物流、陸路物流以及空運物流等在發展過程中要面臨的限制性因素,如何把社會大物流的限制性因素變成有效的組織因素是對所有的物流社會角色的考驗,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的實踐探索,掀開了從更大范圍迎接這種考驗的嘗試。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港口行業發展前景與市場競爭力分析報告

5、郭華東院士:「數字絲路」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上)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制: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編者按:一帶一路的推進困難重重。糧食安全、自然災害無不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而我國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則可以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為此,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發起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中國人發起的「數字絲路」計劃,是一個開放的、協同的、共享的計劃,我們是手拉手計劃,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這個計劃。我們的理念就是說,地球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DBAR計劃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

郭華東院士演講實錄(上):

大家好,我是郭華東,來自科學院遙感與數據地球研究所。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內容是空間科技護航一帶一路。首先我想讓大家看兩張遙感影像,目前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張彩色的影象,它是白天拍攝的圖象,在這張圖片上你可以看到有兩條先上面也就北面這條紅色的線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下面這種前綠色的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在同一個地區,我們有另外一幅衛星圖象,這張圖象大概拍攝於晚上的9點鍾左右,大家可以看到有暗的地方,有亮的地方,所有這些亮的地方,像東亞地區、西歐地區,事實上是經濟發展程度的顯示,也是工業化程度高低的一種顯示,所以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經濟發展程度來看是兩邊高,中間低,看完了兩張遙感圖象以後,我們可以認識到一帶一路確確實實是一個突破性、全局性的全球倡議和國家戰略,我認為它具有范圍廣、周期長、領域寬等一系列的特點。這樣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境格局和發展潛力進行宏觀動態的分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基礎性、宏觀性的環境數據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家都知道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這個技術具有宏觀快速准確,客觀規律數據的特點和能力,可以說是實現環境觀測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幫助和決策支持。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講一帶一路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其次介紹一下我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發展。第三條也是最重要的,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科學家發起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

大家都要問,一帶一路面臨什麼樣的挑戰?首先一帶一路面臨全球變化的挑戰,在這張圖上你可以看到,左上角這張圖,事實上來講,這個橢圓的藍色的范圍圈定的是我們一帶一路的主要地區,這幾年來全球的氣候在不斷地變化,全球的溫度在不斷地上升,左下這張圖可以看到這個地區的土壤濕度也在不斷變化,右下這張圖可以看到,位於我們中亞地區的鹹海從浩瀚的湖泊到慢慢地演化到基本上湖泊消失了這么一個程度,所以可以看出全球地表的水在減少,然後此地表的一些水儲量在減少,這都是全球環境變化帶來的結果,這樣的環境變化,確確實實要給我們一帶一路建設帶來很大的挑戰。同時我們面臨著糧食安全的挑戰,大家都知道,無飢餓和糧食安全是聯合國的一個重要的目標,聯合國發起了大的一個計劃,事實上來講,就講到我們到2030年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聯合國制訂可持續發展這個目標的中間,零飢餓和無飢餓一起構成糧食安全是聯合國要做的重要目標,誠然零飢餓也是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一個重要目標。大家可以看到,面臨糧食安全的挑戰這塊集中的地區也在一帶一路地區。第三個挑戰可以說自然災害的挑戰,自然災害大家都比較熟悉,地震、旱災、水災、風暴潮等等,那麼在我們講到的一帶一路這個地區,自然災害尤為嚴重,為什麼這樣說,這張全球的圖大家都看出來了,一帶一路地區,可以說85%重大的自然災害都發生在亞洲地區,我們這個地區很嚴重,那其中超過80%災害是什麼,是地震災害、風暴潮災害、水旱災害,這三大災害構成了全球無論是死亡的人數還是經濟損失的80%,疊加起來一個85%,一個80%都發生的地區,所以這種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做一帶一路建設我們要做一系列的大的工程的實踐,但是做工程建設的時候,其實面臨著很多的風險,大家都知道中巴走廊,從我們的新疆南下到了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幾百公里長度的一個中巴走廊,其實面臨著很多的風險,有地震的風險,災害的風險,特別是水災的風險特別大,這張圖上大家已經看出來,一系列重大的項目就要在這兒實施。

但是,一系列的水旱災害威脅著我們,面臨這樣的威脅,我們都要有科學的行動,我們都要有應對措施,從而避免這些災害帶來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地區,其實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化進程也不均衡,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地區是城市化發展比較快的地區,城市化本身來講,也是帶來經濟發展不平衡這樣一個後果,所以經濟的不平衡、城市化發展不平衡,特別城市化本身的快速發展,對各個地區的經濟、人口各方面都帶來另外一個系列的挑戰。那麼面對以上的挑戰,人類怎麼去應對,我們中國的科技界怎麼去應對,我們有很多種理論,有種模型、方法技術,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其實是個非常先進的技術,它可以把一帶一路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可以說它有著其他技術難以替代的,有的時候是唯一的可以發揮作用的一個技術,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幫助我們的決策者我們的政府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決策支持,那麼於是中國發起了一帶一路國際倡議,中國現在在實踐我們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對於空間技術來講,我們提出這么一個口號,國家利益延伸到哪,空間信息我們就要保障在哪裡。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利用空間科技技術,來為一帶一路實施保障、來護航的一個重要的思路。這樣做,實現我們對地觀察大數據共享對於我們中國的倡議的發展、對於沿線60幾個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幾個重要意義舉一些例子,比如說糧食生產監測,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大家都知道在這個帶上剛才講到了糧食安全帶來的風險,那麼一帶一路國家水稻產量佔全球總產量88%,這個量可謂之大,小麥產量超過全球走產量的60%,玉米總產量超過三分之一,其中柬埔寨、泰國是我國重要的稻米進口來源國,還有一些國家在能源、在其他的資源方面對我們國家都非常有意義,一帶一路重要國家中間我們的糧食估產能力不是太強,所以我們國家這方面很強,急需開展國際合作,實現我國糧食的估產技術的輸出。第二個意義,大家可以看到城市化信息空間觀測意義重大,我剛才其實講了,全球百分之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相對較低,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病逐漸也顯現出來了,我們急需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進行城市化的監測,提供城市化的信息支持。

剛才就介紹了我們面臨一些挑戰,同時講了如果我們利用我們的對地觀測技術,可以應對這些挑戰,那麼我們國家的對地觀測技術發展情況到底如何呢,所以第二部分我想用一些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這張圖有點復雜,這張圖有點看不清楚,但是我想給大家概要地做一個介紹,遙感在座的我不知有多少大家熟悉遙感,我可以告訴大家今年是2017年,在55年前,遙感這門科學技術正式問世了,也就是有說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我們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是40多年前才開始發展的遙感技術,但是40多年來應該說發展得很快,擺在大家面前的這張圖,其實左側大家看到了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環境衛星、海洋衛星等等,還有我們的一些導航衛星,這些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僅我們現在很多衛星用在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方面,像我們的氣象衛星,大家如果喜歡看新聞聯播,新聞聯播要播到7點半的時候就要有氣象預報,氣象預報就是用的我們中國的風雲衛星,不僅現在有很多衛星大家可以看出最右一欄,在未來或者到2020年我們國家還要發射一系列的衛星,發射遙感衛星,發射導航衛星,所以我們國家的發射這些對地觀測威脅數量在國際上目前是屬於前茅的,當然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它的質量和它的技術能力。

下面簡單地講一下我們講的衛星是個什麼具體的情況呢,我們叫資源系列衛星,叫環境系列衛星,那麼資源系列衛星,我們叫資源系列一號二號三號,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出去訪問的時候,比如到巴西去,肯定要訪問巴西的宇航院,為什麼,20多年來中國一直和巴西進行著資源衛星的合作,那麼資源衛星目前應用在我們的土地調查、糧食估產、災害檢測、森林囤積量的監測、環境調查等各個方面,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起了很重要的我們,環境系列衛星一開始這個很多人不注重環境,那麼近年來環境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我們國家發射一系列的環境衛星,大家可以看到,北方的一些陸地的污染,南方一些水面的污染,近些年來用環境衛星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這張圖大家看到的是氣象衛星,氣象衛星應該說在咱們的這些運行衛星裡面,是運行得比較成熟的一個系列衛星,這就為什麼每天晚上7點半我們可以坐在電視機前看我們氣象衛星產出的雲圖來聽講解員進行天氣預報的情況,從這張圖你可以看出我們國家做了幾十年的戰略規劃,氣象衛星一代一代地健康地高質量地向前發展。

海洋衛星,以前資源衛星檢測陸地,氣象衛星檢測大氣,環境衛星監測陸地和大氣,對海洋的重視程度不是太高。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對海洋、對海洋衛星予以了充分的重視,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國家已經發射了一系列的衛星,這些衛星對海洋的初級生產力,比如海洋表面的一些葉綠素進行監測,對海洋的動力學進行監測,比如海浪、海風等等,包括海洋災害進行監測,所以海洋衛星這些年發揮的作用越來大。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程度不斷地發展,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城市建設、我們的高速公路的建設、我們一些大工程的建設,越來越不能滿足於一些中低解析度的衛星,因為那些中低解析度的衛星事實上來講對於該看的一些現象很難具備看到的能力,那麼它需要什麼,需要我們高解析度衛星,高解析度比如說你能看一米的就比看10米的要清楚得多,比如在廣譜上我們就要能看10納米的比100納米的就要高,那我們時間解析度上我們能一個小時獲取一個圖象,那就比一天獲取一個圖像利用程度更高,所以高解析度是個綜合的概念,我們政府意識到市場經濟、社會對高解析度衛星發展的需求,所以在7年前,也就2010年,開始啟動我們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計劃,這是我們16個重大專項之一,它的目標就是計劃到2020年建成我國自主的陸地大氣和海洋觀測系統。

發展了7年,現在就是已經有4顆衛星上天了,這4顆衛星應該說都比較成功。首先,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上講到的GF1,就是高分的簡稱,高分一號衛星2013年發射上天的,解析度是黑白是兩米,高廣譜是8米,彩色的解析度低一點,但是廣譜解析度高,然後黑白的是空間解析度高一些,彩色解析度要低一些。那麼大家可以看到這是我們的上海,可以看到黃埔江、看到浦東,我們整個上海蒸蒸日上的建設情況。這個是高分二號的衛星,高分二號衛星是2014年發射上天的,大家看這是在北京,它的解析度就更高了,分黑白達到0.8米,彩色也是達到3.2米,這張圖片上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公園、車站,大的樓房都歷歷在目。這是去年上天的一個高分三號衛星,三號衛星它事實上來講,和剛才一號二號不一樣,一號二號都是在白天來獲取這些數據,因為它只有在陽光照射條件下,在沒有雲、沒有雨的條件下才能獲取圖象,這張圖象什麼圖象,是一張雷達圖象,雷達它本身特點是什麼,在座的大家可能都了解一些,它可以全天後工作,全天時工作,就是24小時都成象,你有沒有太陽、白天黑夜都可以,你刮風下雨還是晴朗天氣我都可以成象,就是我雷達自己發射電磁波,回收這些電磁波,我本身就起到一個小太陽的作用,同時,它最大的一個優勢,還可以對某些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比如說若干年前我們用長波雷達系統就能發現埋藏在咱們陝西寧夏一帶的被干沙覆蓋的明隋時代的長城。

明隋時代的長城到現在1000年了,1600年了,還發現隋代兩批長城,就是說能夠穿透干沙,發現地下的地物,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對我們像每年南方長江中下游有水災,有了雷達圖象,即使在下雨有雲情況下我們雷達都能穿透雲霧小雨,發現下面一些水災蔓延的情況,對抗洪救災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武器。

那麼這是高分四號衛星,2015年拍攝的,它的解析度不是特別高,它的空間解析度是50米,但它時間解析度高,這點對一些做全球的環境觀測等等是非常有利的這樣一些參數。

剛才大家看到陸地上很多高解析度衛星圖象,現在請大家看一下這個幻燈片,我們講海上絲綢之路,那麼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是對一些海口的城市,海洋帶的城市,對一些港口進行分析和監測,這里大家可以看到了,不僅我們廣州的港口,三亞的鳳凰港,海口的港口,我們都可以監測,而且你可以看到像左側,像科倫坡的港口、吉隆坡的港口,新加坡的港口,事實上我們具備了對全球港口進行監測的能力。

具備了這樣一些能力,大家都知道對一帶一路研究來說,它實在是太有用了。那麼講到這的時候,我們來看看這么一個幻燈片,這個幻燈片講的什麼,是全球的地球觀測衛星,中間是我們的地球,周圍有很多很多的衛星,這些衛星有遙感衛星、有導航的衛星、有地球物理衛星等等等等,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在這兒學習,今天我們在這兒講課,今天我們在這兒聽課,我們在這兒研討的時候,在我們地球軌道上有很多很多的衛星正在不斷地運行,然後不斷地獲取我們地球表面的和次地表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進入到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可以說全球無處不在的都有我們地球觀察衛星在准實時或者實時地獲取著我們方方面面的地球表面的信息。那麼我為什麼要講到這一點,就是說剛才講的我們中國有資源衛星、環境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等衛星,還有高解析度衛星,中國對地觀測能力非常強了,但是世界上還有更多的衛星我們中國不可能衛星包攬天下,也要做國際合作,就像我們一帶一路,一帶一路不僅造福於中國,更重要的造福於沿線國家,造福於全球。

所以,我們在技術上也是共享的,我們中國不失時機地也接受國際上一些先進的衛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中國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戰,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已經建成了五站網系統,五站網叫什麼?大家在這張圖上就能看到,一個圈就是一個站,有北京密雲建了一個站,在新疆喀什建了一個站,在海南三亞建了站,這三個站它其實就可以覆蓋了中國陸海的全部疆土,還可以告訴大家,這三個站也覆蓋了我們亞洲疆土70%的面積,不僅如此,去年底,在我們政府的支持下,我們中國科學院又在北極建了衛星接收站,和瑞典合作,建一個覆蓋北極的這么一個系統,同時在國內在雲南也建站,五站網系統,將來我們的站可以遍布全球,全球數據我們都可以接收,於是對我們一帶一路的環境監測、資源調查等等提供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支持。剛才講到的都是遙感衛星,就是地面有什麼樣的東西,這是個城市還是個山川還是個河流,這是城市的公園還是樓房,是大學還是一個公司,等等,回答地球表面是什麼的問題。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幻燈片,換了個角度了,叫導航衛星,導航衛星大家都知道是做定位用的,是說我在地球的一個什麼地方,剛才是是什麼,現在回答在哪,當我們回答了是什麼、又知道在哪的問題以後,大家都知道我們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方便得多了,那麼以前我們用了不少的國外的一些導航衛星,當然現在也得用,可是前些年開始,我們國家開始發射北斗導航衛星計劃,北斗導航衛星計劃,根據計劃到2020年的時候,有35顆衛星上天, 構成一個全球的網路,當這個目標實現的時候,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將和美國的咱們的講的GPS衛星和歐盟的它們的伽利略衛星,然後和俄羅斯的(葛珞納斯)衛星,四大衛星並排前進,也就是說我們中國北斗導航也是屹立於世界之林的一個導航衛星系列,和我們遙感衛星一起,再加上我們通訊衛星,就構成了我們強大的一個對地觀測能力。在這些強大的對地觀測能力的支持之下,進一步地我們要做什麼,這給大家展示的我們叫數字地球科學平台,什麼叫數字地球科學平台。數字地球的概念是18年前問世的,我記得當時我們中國科學院組織召開第一屆數據國際會議,當時我作為大會秘書長,報社的記者采訪我說,郭先生什麼是數字地球,我當時其實並不是特別能說得清楚,因為那個技術太新了,剛剛問世,我說根據我的理解,數字地球就是把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裝進我的計算機。其實這是一個科普的說法,也就是說我們利用衛星、利用其他的數據,然後形成一個覆蓋我們地球表面的數字系統,一個信息圈,來認識我們居住的地球,這點其實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比如說現在給大家看到的這張幻燈,全球的空間大數據信息產品,剛才講的概念都是由這些構成的,數字地球由一些大數據信息產品構成,比如說產品的類型,陸地的、海洋的、大氣的、城市的,然後時空尺度有全球的和區域的,在陸地的我們有很多具體的分類,比如說大家比較熟悉的植被、森林、葉綠素,海洋大家都知道有海表溫度、然後海表的鹽度,大氣大家知道二氧化碳、氣溶膠,城市有我們城市用地,還有地面沉降等等,所以這都是我們的數據產品,而且這是我們做出的大數據產品,那麼由於這些年堅持這樣做,其實它是非常有用的,這舉了一個例子,在2014年的時候,當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潘基文秘書長發起了一個氣候變化峰會,邀請全球的100多個國家的首腦們出席這個會議,出席這個會議做什麼,他們聯合國發起了一個全球脈動計劃,也就是要用我們的大數據來應對氣候變化,這張圖想給大家展示的一個目的就是說大數據可以應對氣候變化,大數據正在是我們數據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數據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我們的貢獻,當時46個國家來對它這個全球脈動獎申請,最後評的結果,在全球46個國家中間,選出9個獲獎團隊,我們的這個團隊就成為9個獲獎團隊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獲獎項目,這件事說明大數據何其重要,對地觀測大數據能夠解決一帶一路方方面面的問題。緊接著,我就是把剛才的理念收集來了,我說18年前我的理念是把地球裝進計算機,大家可以看出來這么個表達,然後現在我們說用地球大數據來研究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裝進了計算機的地球,就是我們地球大數據一個集成,我們有了地球大數據我們就掌握了人類認識地球的一個鑰匙,或者掌握了人類認識地球的一個未來的武器。我們中國科學家發起成立了一個國際數字研究學會,學會下面有一個學會官方刊物叫做《國際數字地球學報》,在這個學報裡面,我做主編,其實先幾年寫了一個編者按,每年一月我也寫個編者按,就是數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數據,所以大家對這件事情不妨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就是說基於對地觀測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地球,當然從認識程度來看我們如果叫地球大數據,可能其實利用這些大數據來解決我們一帶一路方方面面問題可能會更加給力。

所以,剛才講了我們前面面臨的一帶一路的挑戰問題,我們講到為了應對挑戰我們中國人發展的一些對地觀測技術,目前具有了世界級的水平,我們對地觀測的能力還在不斷地往前發展。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路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