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進口解酒葯有用嗎
近幾年,江湖上出現了一些人,他們號稱“千杯不醉!”他們就是“4斤哥”“5斤哥”與“6斤哥”。
近幾年,全國各地都在嚴抓酒後駕車,因為醉酒駕車坐牢的也不乏其人。有的人因擔心貪杯後被查“酒駕”,也有的人害怕飲酒過多而傷身,開始紛紛尋找辦法。各種各樣宣稱能夠“加速解酒、保肝護肝”的解酒葯悄然出現了。
解酒葯
在網上搜索“解酒葯”後,各種冠名為“喝不醉”、“酒寶”、“酒侶”等各種各樣相關產品的鏈接便撲面而來。點入其中一種名為“酒靈芝”產品的網頁,上面赫然寫著“喝酒不傷身,開車不扣分”、“20分鍾增強酒量,千杯不醉”等宣傳口號格外醒目,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解酒葯真的有那麼神奇的療效嗎?如果真的可以,那以前在網上出現的所謂“4斤哥”、“5斤哥”與“6斤哥”是不是都服了這些神奇的葯物了呢?
6斤哥
解酒葯的種類多樣,主要為葯片、膠囊、口服液等形式;產品的成分也紛繁不一,既有以葛根、枸杞子、靈芝等中葯為主的產品,也有以蛋白粉、氨基酸、維生素、泛酸鈣等為主要成分的“解酒葯”;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那麼,這些“解酒葯”到底能不能解酒?
從醫學的角度看,還沒有一種真正的解酒葯。人體主要通過肝臟、皮膚和呼吸系統三大途徑代謝酒精,其中肝臟最為重要——大家都知道喝酒傷肝的道理。酒精進入人體後,乙醇脫氫酶負責把乙醇(也就是酒精)氧化成乙醛,這是整個反應的第一步。乙醛能夠讓人醉,所以,必須趕快把這些乙醛轉化為別的東西,這個時候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再把乙醛氧化成乙酸(有的人喝酒以後會臉紅,這是乙醛脫氫酶出了紕漏,該人基因有點異常,肝里的乙醛脫氫酶太少,導致乙醛過多蓄積所致,乙醛比乙醇毒辣多了,一丁點量就能讓人醉態連連,表現為面紅耳赤、頭暈目眩,有些人酒量大,其實是這種乙醛脫氫酶相對夠用而已,而乙醛脫氫酶少的人,酒精不能被快速代謝,引起乙醛蓄積。)因此大家可以看到,要想不醉,就是需要乙醛脫氫酶在肝臟中大量產生,把乙醛氧化——這一過程是一個緩慢的生物化學反應,在人體中是不能迅速完成的。
從這個生物化學的機理來看,市場上的“解酒葯”本身都不包含這種“乙醛脫氫酶”,即使“有酶也不行”(酶是蛋白質,吃進去就會消化,不能繼續成為酶起到解酒的作用)。所以當酒精進入到血液循環後,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把酒精含量降下去的。在目前的臨床中,為緩解嚴重的醉酒症狀,一般會採用靜脈輸入葡萄糖或生理鹽水的方法。
可能有的讀者會問,那我可以不可以吃了“解酒葯”,然後在肝臟中產生“乙醛脫氫酶”呢?對於這一點,還沒有相關的文獻進行研究報道,因為人體代謝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對這一部分需要用液相色譜與質譜聯用的技術做進一步葯代動力學的探索(一般來說,酶常是葯物的作用靶點,但在人們用的作用於酶的葯物中,只有酶抑制劑——這個葯物使酶的作用減少;葯物學中還未見有酶的促進劑的說法。在體內適宜的溫度和酸鹼度下,酶的能力已是最大。我們可能無法通過吃葯再使體內酶的能力增加。很多葯廠聲稱能增加乙醛脫氫酶能力的產品未能提出實驗報告)。
因此,酒量的大小,由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多少來決定。而這兩種酶的多少,是先天形成的,目前沒有任何手段能增加這兩種酶的分泌。
“根本沒有真正能解酒的靈丹妙葯!”河南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尚佳說,市面上的“解酒葯”,無論中葯西葯,都不存在徹底的解酒作用。
對於一些經常因工作、應酬等原因確實非喝不可的人來說,要以不喝醉為度,可記住一些小方法。比如在飲酒前半小時喝點酸奶或牛奶,可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飯桌上先吃一點主食也能起到防護的效果;並且不要喝快酒,否則會增加肝臟負擔;酒後多喝水,還可吃些具有利尿效果的水果。
凡來源署名為「蝌蚪五線譜」的內容,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申請轉載授權或合作請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網發布的署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如有侵權,文責自負。
作者:蝌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