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制進口的主要措施
1.對外貿易的國家壟斷,對外貿易的國家壟斷是指,國家指定的機構和組織集中管理、集中經營。在以私營經濟為主體的西方國家,平時僅對少數商品如軍火、煙酒和糧食等商品實施國家壟斷,在戰爭或經濟大蕭條時期,范圍有可能擴大。其目的在於,保證國內的供應和生產,防止國內市場的混亂;通過國家壟斷,可以貫徹政府的意圖,限制部分商品的進口。2.外匯管制,外匯管制(ForeignExchangeControl)是各國政府通過政府法令對國際結算和外國買賣加以管制以平衡國際收支,控制外匯的供給與需求,防止套匯、逃匯,維持本國貨幣本幣幣值穩定的一種管理措施。在外匯管制下,國家設立專門機構或專業銀行進行管理。出口商必須把出口所得的外匯收入按規定賣給管理銀行,進口商必須向外匯管理機構申請外匯才能向外購買。外匯管制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出現,20世紀30年代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採用這種手段管理國際收支。50年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際收支狀況改善,特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的作用,大多數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外匯管制。90年代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逐漸放寬了外匯管制。3.歧視性的政府采購政策,政府采購政策是指政府制定政策或通過制定購買本國貨法規定,國家行政部門在采購時必須優先購買本國產品,從而形成了對外國產品的歧視,限制外國貨的進口。美國政府施行此項政策最為典型。自1938年起,美國曾多次制訂和修訂「購買美國貨法」,以法律形式確保政府行政機關優先購買美國貨,以歧視別國商品進入,並具體規定美國給予本國廠商6%的價格優惠。英國規定,使用通訊設備必須是本國產品,此項規定對歐盟國家有重要的影響。
【法律依據】
《禁止進口限制進口技術管理辦法》第七條限制進口技術的貿易審查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否符合我國對外貿易政策,有利於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發展;(二)是否符合我國對外承諾的義務;(三)是否對建立或加快建立國內特定產業造成不利影響。第八條限制進口技術的技術審查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否危及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二)是否危害人的健康或安全和動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三)是否破壞環境;(四)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我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有利於維護我國經濟技術權益。
2、美國限制日本汽車進口的目的有哪些
打壓日本經濟。保護本國的資產。
20世紀70年代,日本產業結構轉向重工業,技術發展迅速,電視機、收音機、船舶的銷量躍居世界第一,水泥、汽車的銷量也達到世界第二。相比之下,美國的相關產業則面臨著衰落的窘境,美國汽車、電子等市場被日本迅速擠占,因為日本產品提供的價格和服務遠好於當時的美國。市場被擠占的後果,就是美國大量企業的倒閉和工人的失業,國內企業再一次向當局提出限制日本汽車等商品進口。於是,美國對日本的經濟打壓迅速蔓延到電視機、汽車、機床等相關行業。
目的,通常是指行為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藉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的行為目標和結果。作為觀念形態,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實踐關系。人的實踐活動以目的為依據,目的貫穿實踐過程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