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滿清第二次鴉片戰爭 為什麼不買點洋槍洋炮什麼的
當時已經有一批外購武器,在太平天國興起後購置的,但數量不多,政府對這方面也不重視,相關的戰術更是沒有訓練
綜觀近代偽清軍事改革,向來被打疼一次就推進一點,第一次鴉片戰爭不過小規模,尚不足以驚醒老大帝國,僅僅使民間一些人進行反思
太平天國興起後兵鋒甚銳,偽清購置了一批軍械,雖然戰術不對,但發揮了很大作用,於是大規模進口,在平定大平天國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只重軍械,對軍隊組織依然不加變革
甲午以後、庚子國變後白舊軍隊再不足持,終於開始全面編練新軍
2、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自然不能不說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標志和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近代文明的進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許人類社會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可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自擂,因為世界史學界一致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歐洲之後,給歐洲人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人類的整個進程。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他少說了一項。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產生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宣揚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
一個是火葯,火葯是我們發明的。火葯給我們帶來什麼東西呢?帶來了我們的禮花,帶來了我們的鞭炮。到今天為止火葯在我們的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之後,歐洲人利用火葯技術製造了大炮,這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用中國的火葯燒了中國的圓明園。帝國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發明了火葯,卻沒有用自己的火葯製造出強大威力的洋槍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洋人的進攻,任憑他們的鐵蹄踐踏中國的國土,我們不得不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指南針,我們的鄭和用指南針七下西洋,開拓了中華民族文化進軍世界的先河。他們是傳教士,中國人歷來是善良的,我們下西洋不是為了掠奪,不是為了搶劫。但是我們的發明一旦被他們所使用,他們就造出了新的、更加靈巧的指南針,闖入我們的領海,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把大批的鴉片潛入到我們的民族之中,使我們的民族成為「東亞病夫」。
我們的印刷術,印刷術和造紙術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傳到了歐洲以後,幾百年以後才造福於社會,中華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紀,他們確實是受益匪淺的。他們的科技發達了,文藝復興了,但是今天我們的造紙術又如何呢?我們的印刷術又如何呢?我們公司有一位對印刷比較精通的副總經理,他每天設計我們公司的產品,我國最好的印刷機叫「海德寶」,是我們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但是現在最好的印刷機是「海德寶」,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紙張是人家的,便宜、質量好。要什麼紙?要二八銅版。要什麼的?要進口的。紙張是我們發明的,但最好的機器都在人家手裡,我們需要花多少錢?甚至現在連最好的油墨也是進口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確實給中華民族帶來永久的載入史冊的榮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實惠的又是誰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創新,也往往因為不能精益求精,發展遲緩,錯過了時機,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大規模的產業化失之交臂。比如說中國人早就發明了陰陽八卦,但是沒有由此引申發明出二進制技術法,計算機是由外國人發明的。鄭和提出的「冷不自生」,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創造性的見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導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卻在1800年之後,由一個德國人正式提出來的。從冷的物體傳入熱的物體,不能無償發生,我們沒有得到規律性的經驗。
3、為啥清朝末年的弓箭手們打不過外國聯軍的洋槍
拿八里橋之戰舉例,參加八里橋之戰的清軍是步騎混合軍隊,裝備除了弓箭外、還有少數進口和仿製的舊式滑膛槍、自製的本國鳥槍,抬槍,抬炮、劈山炮、和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清朝大炮的射程只有一千米左右,並且多使用的是實心彈,殺傷力非常的小,有幾門火炮倒是開花彈,可是火葯質量太差,爆炸力和殺傷力有限。
所以拿著弓箭和弩與英法聯軍對射,顯然占不到便宜,而且這個時候的清軍特別是八旗軍也沒有什麼厲害的弓箭手了,滿洲人的騎射在乾隆時期就開始走下坡路。
至於盾牌,根本不實用,普通盾牌是抵擋不了子彈的(別被影視劇迷惑),要拿也得拿很重的盾牌,而且在遠距離上英法聯軍主要用炮轟,拿著很重的盾牌朝敵軍陣地奔去肯定死的更快。
以上是從武器分析的,確實有一定差距,可是八里橋一戰,清軍傷亡1200多人,英法聯軍傷亡51人(其中陣亡才5人),這敵我雙方的傷亡差距也太大了,就算是一萬多頭牛往英法聯軍陣地里沖,也能拱死個百八十個吧。
4、甲午戰爭期間,清朝陸軍的武器裝備如何?跟日軍相比有優勢嗎?
甲午戰爭我們輸了,到底輸在哪?如今依然是眾說紛壇!今天我們就從武器裝備這個問題上,來說說清軍和日軍在海軍和陸軍兩個方面,到底誰更好一些?
雙方海軍對比:
清王朝的北洋水師,當時有著“亞洲第一艦隊”之稱。可清王朝以翁同龢為代表的倒霉蛋們,正事兒不幹,一天到晚削減北洋水師的軍餉,到了甲午戰爭時期,北洋水師的各方面如裝備如後勤等,早已完全被日本甩開的難望其項背。
別的不說,我們以黃海海戰為例,這個時候雙方的實力對比是什麼?日本艦隊的總噸位,比北洋水師高出近八千噸,航速高出一倍多。
這意味著什麼?你就算正面對敵,視死如歸的開船去撞都撞不到人家,所以當鄧世昌將軍追著人家吉野號撞時,追都沒追到。
海戰結束後鄧世昌的軍艦上還剩餘120毫米和150毫米炮彈1251發,各種機關炮彈6095發,這也就是說彈葯極其充足。問題是出在了使用彈葯方面,對於這一細節影視劇中也多有描述:
致遠艦上的水兵將彈頭拔下,從炮彈中倒出的竟然是沙子。這一情節,想必讓看到這一個片段的同胞們到這個時候依然義憤填膺,萬萬沒想到清朝的墮落居然到了這個地步。
其實這里有點誤區哈,所謂倒出來都是沙子的炮彈,其實就是實心彈,是北洋海軍最常用的炮彈,什麼叫實心彈?因為又不會爆炸,威力又小,那為什麼北洋水師還要用?實在沒辦法唄。
雖說當時中國的近代軍工業已經起步,但這種技術上的東西一下子肯定搞不定啊,所以只能製造實心彈,而開花彈則必須要依賴進口。當時的技術和條件還遠遠不足以製造開花彈。
據戰後北洋海軍總教練漢納根報告(沒錯,這是個德國人):
北洋旗艦定遠艦在戰前只補充了55顆國產普通的開花彈,這意味著平均一門炮頂多隻能分得十幾枚。在戰爭進行的時候,一個半小時都沒過就被打光了。
沒辦法,打光了怎麼辦?後面只能用那個不會爆炸的實心蛋,也就是用來砸,想像一下那個畫面。。。。而反觀日本呢?他們用的全是開花彈。所以,當時雙方無論是在軍艦戰斗性能還是彈葯方面,清軍都是出於極端劣勢的一方。
雙方陸軍對比:清軍
甲午戰爭不僅僅海戰,陸戰也是不可忽視的戰場。當時的中國陸軍,在此之前也算是身經百戰,經歷過太平天國戰爭、打過捻軍,平過西北、還打過雲南,陸軍將領們也算的上是經驗豐富。
這個時候清朝陸軍的主要裝備是從德國進口的先進步槍,而日軍使用的是日本國產的老式步槍。
後面清軍戰敗之後,日軍繳獲了清軍的“先進武器”之後發現好多日軍甚至都不會使用清軍的這些新式步槍!這代表著從這塊來看,當時的清軍的確比日軍要先進一點兒。清朝還有八旗軍、綠營軍以及淮軍,這些加起來大概有六十萬左右,其中戰斗經驗豐富的也有個十來萬。
日軍
甲午戰爭時期,七軍有七個師團,士兵正常人數二十萬,甲午戰時24萬,並且後來又僱用了十五萬勞力參加了後勤部隊。
雖說兵力對比在熱兵器時代沒有重要性的意義,但是後勤可是和軍隊士氣息息相關之事。這對戰鬥力影響多大不用說了對吧?而日本方面,天皇帶頭,文官武將相隨,麾下萬眾一心,朝野上下群情激憤,就差寫萬民血書了。
可大清這邊呢?朝野之上的那些清流黨無論是在戰前還是戰時都一再的攻訐李鴻章,攻擊淮軍,攻擊北洋水師,把這場仗視為扳倒李鴻章的契機,一天到晚那是一點人事兒也不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是對的,或許老蔣就是在這里看到的反面教材吧,可惜過於片面了。
出於這個情況,李鴻章怕若指揮不當,一旦失去了軍隊,那等待他的將是無比殘酷的失敗,所以他也不敢放開手的去作戰。晚清的各級軍官,主要依靠的是鎮壓農民起義的軍功步步高升的。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只能欺負欺負農民,打打雜牌,和人家久經訓練的日軍比,高下立判,這個高下就是一生一死。裝備不比別人差,可是軍隊卻比別人差一大截。
甲午戰爭失敗,暴露出清朝軍隊質量迅速下滑的情況,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武器裝備問題,而是腐敗制度使然,晚清重文輕武的政策,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朝岌岌可危,出了風頭的湘軍等實力派馬上被朝廷要求解散,可見清朝不允許戰力強悍的新軍存在,而自己的嫡系八旗已經沒落,愈發演進成用文防武,說是滿朝文武,實則已經全成文官,甲午戰爭最後輸給日軍也無話可說,其實是輸給了自己!
5、舊中國,為什麼我們所使用的商品前面都要加個洋字
洋井、洋火、洋鎬、洋釘、洋車子、洋剪子、洋槍、洋炮、洋房、洋蔥、洋柿子、洋酒、洋樓、洋蠟這是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別的沒聽說過
6、八國聯軍為什麼能打贏清軍?
這是西方列強對陣東方弱國,八國聯軍有現代化的武器,背後是現代化的國家,他們打的是現代戰爭,清政府極端腐朽,還用的火炮、大刀長矛配有少數敵人淘汰了的洋槍,敵人很容易在海上登陸,登陸後,他們的武器更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長驅直入,以一抵千。
7、左宗棠收復新疆時軍隊裝備如何呢?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軍隊裝備如何呢?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話還說,沒有金剛鑽,不敢攬瓷器活。左宗棠深知,這事兒,必須要有先進武器,光靠報國熱情是不行的。1840年和1856年的兩次鴉片戰爭被英法胖揍,割地賠款的恥辱記憶猶新。所以要搞定新疆局勢,必須要有先進裝備,要有金剛鑽。而大清國庫空虛,裝備落後,根本就不能指望。這時候,左宗棠想起了自己的好哥們、大清首富胡雪岩。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大官不離大款幫。官的後面必有商,當了官之後,前呼後擁的都是商人。貪官清官,想要進取,想有所作為,沒有商人支持寸步難行。
左宗棠背後的靠山叫胡雪岩,是浙江有名的愛國商人。早在剿滅洪秀全的時候,胡雪岩就深明大義給了湘軍雪中送炭的支持,為消滅太平軍立下汗馬功勞。而左宗棠也沒有虧了胡雪岩,把各項肥差都交給了胡雪岩,對他投桃報李。這樣一來二去,兩人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成了最可靠的盟友。聽說老朋友左宗棠要收復新疆,胡雪岩憂心忡忡,他也知道清兵裝備不行,朝廷又沒有實力支持,於是胡雪岩主動找上門,願意助力湘軍,為收復新疆加油。左宗棠一見喜出望外,立馬許諾,不會虧待了老胡。
胡雪岩不愧是大清首富,說到做到,憑著自己的巨大影響和良好信譽,他用自己的家產做抵押,從洋人銀行籌集到了將近兩千萬兩銀子。左宗棠就是靠著這筆巨款,購買了先進的武器,把湘軍武裝到了牙齒,成功收復新疆。不過收復新疆後,左宗棠也沒有沒有食言,他不遺餘力在領導面前為好哥們胡雪岩請功,慈禧對胡雪岩做出嘉獎,不但親授黃馬褂,還給了胡雪岩一個二品官。慈禧、左宗棠、胡雪岩三方各有所獲,皆大歡喜。
那麼,當時的湘軍到底裝備了什麼先進,讓俄國和英國武裝起來的分離勢力也甘拜下風呢?首先說明,左宗棠的武器是從國外購買的,有噴友說是大清武器製造局仿造的,純屬瞎掰。當時中國的鋼鐵達不到那個強度,車床精度也達不到,造出來的武器只能看,不敢用。如果晚清時中國就能仿造出外國先進武器,民國時的各路軍閥還進口英國、日本和義大利的武器幹啥?在左宗棠收復新疆60年後,我們抗日為什麼還用小米加步槍,或者進口蘇制武器?可見這種觀點不負責任,沒有依據。當時湘軍的裝備全部來自於海外。主打武器有:
首先,左宗棠有七連子洋槍,即斯賓塞步騎槍,這款武器是從美國購買的。因為當時美國政府反對俄國肢解中國,也不贊成英國插手中國事務。他們認為,一個完整的、統一的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說白了,就是不想看俄國人做大。因此政府很快就通過法律,批准了對中國軍售。這種來自美國的武器,最早出現在美國南北戰爭時,跟當時歐洲的毛瑟步槍結構相似,在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之列,主要通過後膛裝彈,可以七連發,威力巨大。其次,他有高端後膛炮。該款武器同樣來自美國,由於這款武器太先進,美國並沒有外銷先例。
但為了遏制沙俄,美國也是拼了,一不做二不休,批准了向大清出口。而且根據情況做了改進。改進後的大炮其它數據沒有變,重量減輕了一半,炮口徑在300毫米,射程5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兩到三發。最後,左宗棠有加特林機槍。加特林機槍軍迷們都知道,不用多做介紹,射速每分鍾將近600發,簡直就是蓋了帽的神器。該武器同樣來自美國,看來美國人為中國收復新疆"功不可沒"。歷史上更多記錄的是左宗棠大帥「抬棺出征」的壯舉,但少有記載著,出征的清兵的武器裝備也強於對手,即便承認這一點,也無損於左宗棠大帥維護祖國統一的偉岸形象。
8、恭喜你擁有洋槍洋炮。是什麼意思?
洋是指外國,特別是泛指美國,洋槍洋炮不是單指外國人生產的槍、炮,是泛指外國人生產的東西進口到我們國內,被中國人使用。
9、雍正時期有洋槍嗎
中國自南宋時發明了火槍,13世紀隋火葯傳入歐洲。
雍正,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
清朝,於19世紀60年代為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雇募外籍官兵及部分中國人組成洋槍隊。當時清朝的皇帝是清穆宗 同治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1861-1875年在位,年號同治。
關於火槍的發明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這是現代霰彈槍的真正起源。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公元1525年,義大利人達芬奇發明了燧發槍,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才逐漸克服了氣候的影響,且簡化了射擊程序,提高了射擊精度,可隨時發射。
後裝槍的發明是19世紀槍械的一次重大變革,它結束了步槍出世500年都是從膛口用探條把彈丸裝進槍膛內的歷史,被有些史書稱之為「開辟了輕武器和步兵戰術的新紀元」。
1860年,美國首先開創了連珠槍的先河。該槍也是一種單發步槍,但無需從外部一發發地裝彈,而是依靠彈倉存貯彈葯,用手扳動槍機即可重新推彈入膛。
清朝的洋槍隊
19世紀60年代清朝地方官員為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雇募外籍官兵及部分中國人組成的、裝備洋槍洋炮的僱傭性武裝。稱為華爾洋槍隊,又稱常勝軍。
華爾(1813~1862年),美國紐約人,殖民主義者,長期從事海上冒險活動。早期從事劫掠郵車的活動,被美國政府放逐,1859年,流浪到上海,第二年到清軍炮艇「孔夫子」號上當大副。
正值太平軍攻克蘇州之際,英美等國為了阻止太平軍攻佔上海,由清朝蘇州道台吳熙出面,委派華爾召募外國籍亡命徒及軍人組成僱傭軍,任領隊。
8月,華爾率洋槍隊進攻青浦太平軍,負重傷。
1861年8月,他在松江改組洋槍隊,任用歐美人當軍官,招騙中國人充當兵士,組成中外混合軍。11月中旬,洋槍隊發展到2000多人。
1862年初,當太平軍進軍上海的時候,洋槍隊配合英法在上海的正規軍、清軍進行抵抗。清政府賜給華爾官銜,稱洋槍隊為「常勝軍」。中外反革命軍保住上海以後,開始進攻嘉定、青浦、南橋等地的太平軍。9月,華爾率「常勝軍」和英法侵略軍一起進攻浙江,華爾受重傷,不久斃命。華爾死後,美、英、法侵略者互爭「常勝軍」的領導權,在美國公使蒲安臣的活動下,美國人白齊文任統領。
1863年初,在英國的活動下,李鴻章撤掉白齊文,派英軍官奧加倫暫行接替,3月下旬由英國人戈登任統領。戈登率軍和李鴻章淮軍密切配合,瘋狂屠殺太平軍。
太平軍曾三次進攻上海,與淮軍、洋槍隊進行了多次激烈戰斗。
10、歷史上洋油是指什麼東西
因此洋油就是石油了,舊中國很多東西從外國進口,類似於洋槍、洋炮、連火柴都叫洋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