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大量進口美國的豬肉,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據媒體的最新報道,截止到5月2日,中國方面已向美國豬肉出口商發布了4萬多噸豬肉訂單。這是近半年以來,美國獲得的最大的豬肉訂單。除此之外,中國還加大了美國大豆、棉花等農產品的進口。於是國內各方爭議不斷,多數人表示,美國疫情如此嚴重,我們拒絕吃從美國進口的豬肉。
實際上,中國向美國購買4萬噸豬肉,並不是中國方面現在才決定的,中國進口美國的豬肉是履行去年12月13日簽訂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這是中美對等的履約行為。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今年第一季度豬肉進口量為95.1萬噸,同比增加184.5%,其中進口美國豬肉為16.8萬噸,同比增長640%,是去年同期的三倍還多。如果再加上現在的4萬多噸豬肉,這些都是中方正履行之前的協議,這與拯救美國真的沒有太大關系。
此外,根據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逐步落地,我國在第一季度也加大了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第一季度,我國自美進口農產品355.6億元,增長1.1倍。其中,進口大豆781.4萬噸,增加2.1倍,價值218.8億元,增長2.1倍;進口豬肉16.8萬噸,增加6.4倍,價值30.4億元,增長16倍;進口棉花12.4萬噸,增加43.5%,價值15.9億元,增長17%。
與此同時,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對美出口4765.5億元,下降23.6%;自美進口1914.6億元,下降1.3%。大豆、豬肉、棉花等商品自美進口增長迅速。顯然,中國方面大量進口美國農產品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縮小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維持中美兩國的貿易平衡,減少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並不是外界所傳的是要去拯救美國農業。
資料顯示,中美兩國貿易一直存在著較大的順差,2018年中美雙邊貿易進出口總值為6335.2億美元,同比增長8.5%。其中,出口4784.2億美元,增長11.3%;進口1551億美元,增長0.7%。2018年中美貿易順差達3233.2億美元。這就意味著,中國拿了大量花花綠綠的美鈔,卻無法從美國購買到心儀的商品。最後無奈之下,只能購買美國國債,間接支持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對於美國來說,對於過高的貿易逆差肯定是不滿意的,於是兩國貿易爭斗接連不斷。
為此,中國方面也在努力進口美國農產品,以縮小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2019年,由於中美貿易戰導致數據全面下滑。1-12月中美進出口累計5412億美元,較2018年下降14.6%;其中出口4185億美元,下滑12.5%;進口1227億美元,下滑20.9%。2019年中美貿易順差達2958億美元。但是美國方面還不滿意,要求中國方面大量進口美國的農產品。而我們中方也本著縮小貿易順差的願望,在去年底與美國簽訂了「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至於美國進口的豬肉,是否安全的問題,我們想闡述以下看法:首先,很多人懷疑美國豬肉的安全性,實際上,中國除了進口豬肉之外,也多年進口大豆、玉米等美國的農產品,原則上你吃了美國的大豆和吃美國的豬肉是沒什麼特別大的區別的。同時,在動物中只有貓容易感染新冠肺炎,而豬感染新冠肺炎病例的病例沒有。專家們認為,新冠肺炎通過豬感染到人的概率幾乎接近於零。
再者,我們應該相信中國海關的把關檢疫能力,若從美國進口豬肉存在安全問題,一定會拒之於國門之外。因此,進口美國豬肉和中國的豬肉一樣,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同時,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正在落實之中,而協議內的東西一定要加大落實,這正是彰顯大國誠信的絕佳機會。
最後,進口美國的豬肉是互惠互利,這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國的養殖企業,但我們也必須看到。之前國內豬肉價格從10元漲到30多元,現在又回到25元。國內豬肉價格居高不下,民眾的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而進口美國豬肉,正好解決了國內豬肉需求,平抑物價。
近日,中國要進口4萬噸美國豬肉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不敢吃美國進口豬肉,我們認為買不買美國豬肉可以由你自己決定。但是,這次中國進口的美國豬肉,主要是去年年底與美國達成的經貿協議,現在正在履行過程中,而且美國進口的豬肉也是會經過檢疫檢測的,食品安全應該不成問題。目前國內豬肉價格如此昂貴,美國廉價豬肉進口之後,會抑制國內豬肉價格。後面老百姓在購買國產豬肉也會便宜許多,如果國內豬肉能降價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2、中國什麼時候從美國往中國進牛肉
一直都在從美國進口牛肉,只要每批牛肉都能通過中國政府嚴格的食品檢疫這一關就允許進口,被打回美國的疫區牛肉也不少。好的牛肉我們留下,有問題的牛肉打回美國去。
3、中國糧食的主要進口國是哪些國家?
太多了。小麥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玉米也是美國、阿根廷。稻穀是泰國、緬甸、越南等南亞國家,大豆主要是美國、阿根廷、荷蘭
4、中國主要進口美國那幾種農作物?
1998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億美元以上的商品依次是:大豆、豆油、豆粕、 原棉、牛皮革、馬皮革、生牛皮。這五種商品的進口值共計10.3億美元,占我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總值的57%。
其他在千萬美元以上的進口商品主要有凍雞塊、小麥、 飼料用魚粉、肉骨粉、西洋參、玉米、飼料添加劑、凍鰈魚、已梳棉花、蔬菜種子和乳清等。進口值增長10倍以上的商品有:紫苜蓿子、凍鱒魚、沙丁魚及黍鯡魚、 鰻魚苗、凍比目魚、芝麻油、葵花籽油、冷凍草莓、玉米糠麩渣、馬鈴薯、什錦蔬菜、姜黃、燕麥、藻酸、甘露糖醇、鮮冷凍豬肉、葯材植物、肉骨粉、各種豬肉、各種飼料用的植物殘渣等。
此外,每年我國都要從美國進口大量磷酸氫二銨,1998年進口了506萬噸, 進口值達11.7億美元。1995年進口519萬噸,進口值達12億美元。1998年與1995 年相比,尿素、氮肥、磷肥進口大幅度下降,除草劑大幅度增加。
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情況 美國在我國農產品貿易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我國農產品最大進口原產國,1995年我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34.7億美元,約占我國農產品進口總值的30%。
但是近幾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水平比1995年減少了10 多億美元,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總值的份額下降到22%-24%。1998 年受國內需求不足的制約和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農產品進口總值比1997年減少了16.3億美元,其中1/3是由於從美國進口的減少。
但盡管如此, 美國作為我國農產品第一大進口國的貿易地位仍然穩固,大啊超過從其他國家的進口,比第二大進口原產國澳大利亞多12億美元左右。我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種類主要是畜產品、大豆、植物油、棉花、水海產品和穀物類商品。1998年這六類商品的進口值共計16.1億美元,占我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總值的88%。1995年這六類商品進口總值為33.8億美元, 占我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總值的98%,進口商品種類高度集中。
5、為什麼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
近二十年來,中國的大豆播種面積變化不大,在緩慢上升約15%之後又下降到原位。但中國每年進口的大豆數量則直線上升,2012年達到5300萬噸,大約是該年中國自己生產的1300萬噸的四倍。這意味著中國大豆消費總量的80%是進口的。在20世紀上半期,中國曾經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大豆生產和出口國,而且直至1995年,中國消費的大豆基本由國內生產提供。如此短期之內、如此戲劇性的變化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呢?是像有的觀察者所強調的那樣,由於國外跨國資本憑借轉基因大豆入侵和傾銷,從而佔領了中國的市場,中國政府則因加入世貿組織,迫不得已而委曲求全地接納了損己利人的關稅和貿易條件,由此協助外國跨國公司獲得了絕對的優勢?還是簡單因為高科學技術的優質轉基因大豆壓倒了中國的天然大豆,反映的是農業必然的「現代化」和「高科技化」的全球趨勢?還是另有別的更根本的原因?
2013年9月7日,生物化學博士方舟子發起活動提倡公眾「品嘗」轉基因食品,自稱是一項「科普」工作,引起電視節目主持人崔永元的激烈評擊,導致兩人的「五輪激戰」,一時轉基因食品問題成為公眾關心的熱點,其中大豆問題特別突出。方舟子主要從科學主義和現代主義角度來看待問題,而在同一時段,王紹光、嚴海蓉等知名「左派」學者則主要從反對跨國資本和提倡民族主權角度出發來論證轉基因食品對小生產者、中國農業和相關產業所帶來的破壞性沖擊,同時也把問題納入長遠的食物安全和環境污染框架內來進行討論。本文重點論證了未曾得到雙方重視的兩點:一是當前大豆生產和進口背後的經濟邏輯;二是中國政府政策中可取的抉擇以及其所隱含的有可能成為充滿建設性潛力的未來出路。
大豆生產
首先要明確的是,大豆生產是佔用相對較多土地和使用相對較少勞動力的農業生產,其單位面積產值較低。它的單位面積產值要遠低於高值農產品——諸如(我們稱之為)「新農業」的拱棚/溫室蔬菜、水果和肉魚養殖。與大豆生產不同,後者是「勞力和(非機械)資本(如肥料、優質種子、拱棚、薄膜等)雙密集」的農業,用地相對較少——其單位面積產值要遠高於大豆和糧食生產的「舊農業」。新農業是中國近三十年來的農業革命——農業總產值(不變價格)達到了之前的足足六倍——的基本動力。
由於這個農業革命並不廣為人知,我們稱之為「隱性的農業革命」:和歷史上的農業革命,特別是18世紀英國的農業革命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綠色革命」不同,它不是體現於主要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的增加,而更多是體現於從低值農產品轉向越來越高比例的高值農產品。
顯然,這三十年來的農林牧漁「大農業」總產值提高的來源主要不在於種植業的畝產量(亦即傳統意義上的農業革命)增加,而在於農業結構的重組,主要是高值農產品在農業中所佔比例的提高,尤其反映於牧業和漁業產值所代表的養殖業的大規模擴增。這期間,種植業的產值雖然增加了307%,但牧業則增加了943%,漁業更增加了1804%。
種植業本身之中,最能代表新農業的是拱棚和溫室蔬菜,在產值增加方面起到遠高於舊農業的穀物種植所起的作用。表2首先解剖種植業中的大豆和蔬菜所佔的播種面積比例和產值比例。顯而易見,蔬菜產值(相對農林牧副漁總產值的)比例要比其佔用土地面積的比例高出甚多,而大豆的產值則相反地只是其所佔土地面積比例的約六分之一。我們如果能夠區分舊式的露地蔬菜種植和新型的拱棚或溫室蔬菜(但目前的統計數據不允許這樣做),其間差別會更加懸殊(我們缺乏水果的精確數據)。相對高產值的蔬菜和相對低產值的穀物種植間有很大的不同:蔬菜中的「設施農業」是基本和新型養殖業、漁業相似的,其按畝產值要數倍於穀物和大豆種植的舊農業。顯而易見,在舊農業的穀物和大豆種植面積所佔比例基本穩定的同時,其所佔產值比例日益收縮,從不止四分之一收縮到不到六分之一。同時,新農業——蔬菜、養殖、漁業——的產值則和農業總產值的快速增加同步擴增,所佔總產值比例已經快速擴增到穀物的四倍。這個農業結構的轉變正是近三十年的「隱性農業革命」的核心。而在舊農業的穀物和大豆種植之中,大豆是單位面積產值最低的作物:其產值所佔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只是其播種面積的約六分之一,比穀物平均的四分之一還要低一半。
從土地使用(播種面積)角度來考慮,變化也非常顯著。牧業,包括小農場的種養結合,以及漁業所用魚塘的耕地面積,不好統計,但蔬菜和水果面積的變化則非常突出。蔬菜的播種面積從1980年的0.47億畝擴增到2010年的2.85億畝,達到之前的606%。同時期,水果的播種面積從0.27億畝劇增到1.73億畝,即641%。1980年,蔬菜只佔到總播種面積的2.2%,水果佔1.2%,菜果共佔3.4%;2010年,蔬菜佔到總播種面積的11.8%,水果佔7.1%。兩者合並起來達到18.9%。這個變化非常顯著。
顯然,在人多地少的中國,農業結構越來越多轉向高值農產品。這也是中國農業越來越依賴進口大豆和穀物的基本經濟原因,更是中國積極在巴西購買土地來生產大豆的基本經濟動因。純粹從經濟角度來考慮,用新農業替代舊農業,是劃得來的。將用地較少、產值較高的新農業產品(蔬菜、水果、肉魚)的出口與用地較多、產值較低的舊農業的進口來交換,也是劃得來的。
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考慮:如果中國想要完全由自己來生產每年所消費的大豆,每年需要另外播種多少畝大豆,佔用全國總播種面積多少?表4和圖1按照歷年大豆進口量和國內大豆單產量來估算答案。顯而易見,2009年以來,每年需要另外播種約四億畝以上的大豆,佔到全國總播種面積的15%~20%。這意味著必須減少如此幅度的穀物或高值新農業產品,實際上根本就不可考慮。這是國內大豆產量沒有顯著增加而大豆進口快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而近二十年來大豆的播種面積之所以沒有更多地縮減(雖然,最近幾年——從2009到2013年——也顯示了令人擔憂的急劇下降;這個問題下面還要討論),主要是因為國家出於保證基本食品供應獨立性的考慮,一直都在補貼不那麼高效益的大豆和糧食種植(包括糧食種植按畝補貼和機械購買補貼),並大規模儲備糧食藉以穩定價格(在價格過低時買進、過高時拋出,於2008年所儲備糧食達到總產的20%以上)。②在大豆主產區,如黑龍江,大豆和小麥、水稻、玉米享受一樣的種糧補貼。③在內地非大豆主產區,大豆一般不享受種糧補貼,這和那些地區大豆種植面積小和零散有關。但近年來各地政策執行中,出現一種趨勢,即按照承包地面積進行種糧補貼,而不考慮實際種植品種。同時,國家針對大豆,最近正在設計所謂的「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其主要內容是,如果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按兩者的價差核定補貼額,由政府直接補貼給農民;如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則不啟動補貼。預計「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將成為大豆這一農產品最主要的補貼方式,未來也許可以起到穩定大豆生產的作用。④國家的保護措施是大豆播種面積在近二十年來沒有更大幅度縮減的基本原因。如果簡單按照中國勞動力相對豐富和便宜,以及美國、巴西等國家的土地相對豐富和便宜的「比較優勢」邏輯來考慮,更為經濟的結合是更高度的分工和交換:由中國來負擔更多的勞動相對密集的蔬菜、水果的種植和肉魚養殖,由美國、巴西、阿根廷來負擔更多的土地密集糧食生產。但是,糧食結構從來就不簡單決定於經濟因素,政治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
對中國進口大豆的來源地美國來說,其經濟邏輯則正好相反。轉基因大豆佔到絕對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抗農達」(RR,Rounp Ready )轉基因大豆的一個關鍵特徵:「農達」(Rounp )草柑膦是美國最廣泛使用的除雜草劑,而所謂的「抗農達」的含義就是RR轉基因大豆具有抗拒這種除草劑的能力。這是個關鍵特徵,因為對地多人少的美國農業來說,節省勞動力而不是節省用地才是最關鍵的因素。這里應該說明,迄今轉基因大豆並沒有能夠實現比天然大豆要高的單位面積產量。美國之所以能夠相對廉價生產這種轉基因大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借草柑膦的使用而節省了除草所需的勞動成本,而不是因為它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這也是美國這種轉基因大豆之所以能夠占據到其本國90%的大豆生產以及大規模占據中國進口大豆市場的重要因素。
大豆需求
當然,促成當前的大豆經濟結構背後的另一主要經濟動力是市場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其中的關鍵因素是近三十年來伴隨人民收入提高而來的中國食品消費的轉型,從(我們稱之為)原來的8:1:1(糧食:蔬菜:肉食)比例朝向(黃宗智和彭玉生根據目前大陸城市中上層收入人群以及台灣地區消費狀況而預測的)4:3:3的演變。圖3顯示1980年以來這些不同食品所佔的總食品消費比例的演變。近三十年來,中國人均肉—魚消費有顯著的增加,水果同樣,蔬菜消費的變化則體現於不是簡單的量性增加,而是越來越多的不同品種和高檔蔬菜的消費,而糧食消費則大規模減少。
大豆消費總量在近二十年來所增加的部分(約四倍)主要並不是大豆或傳統豆製品(豆腐、豆皮、醬油、腐乳等)消費的增加,而是新式豆製品消費的增加,主要是人們食用的豆油和養殖業所用飼料中的豆粕。豆油消費的增加主要來自伴隨人們收入提高而來的更多食用油的需求。與菜油相比,豆油脂肪含量較低,比較健康。之前,菜油一直是中國的主要食用油,但近年來其地位已經被大豆油所取代。雖然如此,這些年來油菜的播種面積仍然基本穩定,豆油消費的增加是加在之前的菜油消費之上的,反映了人們伴隨收入增加而增加食用植物油消費的大趨勢。
豆油之所以多用進口轉基因大豆不僅是因為其原料相對便宜,也因為其含油量(19%)要高於中國的天然大豆(17%)。對比近年來各種不同食用油的消費量,說明豆油使用擴增的總體趨勢。今天其總量已經達到將近一千萬噸,消耗的大豆原料在五千萬噸以上,一部分來自國內自產,更多來自進口大豆和豆油。
豆粕用於飼料則主要源自肉食消費增加及其所導致的養殖業的快速擴增,由此促使飼料需求的大規模擴增。而大豆之所以被用於飼料的關鍵原因在於大豆豆粕所起的作用:動物營養科學研究發現,一份豆粕加上四份玉米或其他飼料,能夠使豬、牛、雞、鴨、魚更高效地把飼料消化為蛋白質。近年來新添加的飼料使用基本屬於這種新的高效豆粕飼料。說明近年來進口的大豆約三分之二是用於生產飼料的。飼料中的「飼用豆粕」之所以主要依賴進口轉基因大豆主要是因為其價格相對便宜。有的相關論述認為中國是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在大豆方面迫不得已只徵收3%的進口稅。有論者指控,1995年黑龍江省因其大豆減產而把本省所產大豆限於省內使用,由此觸發從境外進口大豆的長期趨勢。美國生產商由此看到商機,藉助於其先進的飼料生產技術而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這些觀察都沒錯,但如果沒有上述相對便宜的基本動因,進口大豆絕對不會達到如今的規模。當然,美國政府大力補貼出口的轉基因大豆生產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對中國來說,地多人少國家所產的大豆既然基本比地少人多的中國便宜,更便宜點只會更加強使用進口大豆的動機。也就是說,中國政府之所以繼續接受低關稅是有其經濟考慮的。當代的中國政府是一個主權性較強的國家,也是個精打細算的政府,絕對不應錯認為是類似於帝國主義時期關稅完全受人擺布的國家。
至於中國的土產天然大豆(迄今國家不允許轉移因大豆在國內種植——原因之一是轉基因大豆與天然大豆混合的話,很可能會導致天然大豆基因的變異),與轉基因大豆相比,一個重要的優點是蛋白質含量普遍要比轉基因大豆高。這是中國能夠出口大豆蛋白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中國出口天然大豆蛋白快速增長,2010年達到22萬噸的規模,佔全球總大豆蛋白出口量的一半以上。雖然如此,大豆蛋白出口量還只相當於進口大豆的較小比例:2010年總值才約四億美元,只是進口大豆總值250億美元的1.6%。
6、我國一般進口美國哪些堅果,產地分別在哪啊?
(加尼福利亞)核桃、(北美)碧根果、開心果、(加州)杏仁、(加州)腰果、(俄勒岡州)榛子。
美國是我國堅果進口第一大來源國。2015年以來進口持續高速增長,占我國自美農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上升,2019年為6.0%(8.4億美元)。近5年美國堅果進口量占我國堅果總進口量三至五成,2019年佔比為33.0%,2020年1—5月佔比為24.8%。
美國進口的主要品種為開心果、扁桃核及仁和榛子。2019年,開心果進口量6.5萬噸、進口額4.8億美元;扁桃核及仁進口量3.8萬噸、進口額2.0億美元;榛子進口量1.6萬噸、進口額4121萬美元。
7、中國進口美國什麼最多排行?
機電產品是中國進口美國的第一大類商品
運輸設備是中國進口美國的第二大類商品
第三大類 礦砂、礦渣及礦灰(HS26)第四大類 肉及食用雜碎第五大類 玉米 小麥等農作物
8、中國主要進口美國那幾種農作物?
主要是大豆、棉花和豬肉等大宗農產品。
目前國內大豆的產需缺口為9000多萬噸,需要依靠國際市場補充。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產量在1億噸左右,但其國內消費量有限,一半左右依賴出口國際市場。
2018年度全球大豆供需基本平衡,美國大豆產量11779萬噸,比上年減產1.5%。2015—2017年,美出口我大豆占其出口總量的59%。據此估算,如無貿易摩擦,2018年度美對我大豆出口量將在3000萬噸以上。
2016年,我國進口棉花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美國、烏茲別克、印度、巴西作為我國棉花進口量排名前五位的國家,進口總重量佔全部進口量的88.5%,總貨值佔全部貨值的88.9%。
對美國來說,雖然美國豬肉位列中國進口的第六位,但中國卻是美國豬肉的第三大市場。過去十年間,美國的豬肉及製品出口到中國的量增加了近4倍。2017年,美國對中國出口近200億美元農產品,其中美國的生豬產業對華出口11億美元。
(8)我國從美國進口什麼食品擴展資料:
2017年,我國自美國進口農產品241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9.2%;向美國出口農產品77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0.2%;我國對美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達164億美元。
2017年,我國從美國進口大豆價值139.5億美元、畜產品價值29.2億美元和穀物價值15.1億美元。我國向美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水產品價值32.2億美元、蔬菜價值11.5億美元和水果價值7.7億美元。
在水產品方面,美國是我第二大水產品出口市場,2017年我對美出口水產品分別占我水產品出口總量的12.8%、出口總額的15.2%。水產品是我輸美主要農產品,出口額占我輸美農產品總額的42%。
果蔬產品方面,美國是我第五大蔬菜出口市場和第三大水果出口市場,2017年我蔬菜和水果對美出口額分別為10.7億美元和7.7億美元,分別占我輸美農產品總額16.4%和11.7%,占我蔬菜、水果出口總額6.9%和10.9%。
參考資料:
人民網-怎麼看中美經貿摩擦中的農業問題
人民網-2016年度全國進口棉花質量狀況白皮書發布
9、中國主要從美國進口什麼
美國對中國出口最多的是農產品,其中又以大豆為最大宗。其他比較多的還有航空航天產品、汽車、半導體,在機械方面美國對中國出口最多的是醫療機械,都是高附加價值商品。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出口產品的不可代替性非常高,因為美國在航空航天、醫療醫葯、半導體技術、農業的技術獨步全球,很少有競爭對手。
其實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結構比較怪異,沒有向中國大規模出口其最優勢的產品。這可能是因為美國對於中國的高科技產品禁運有一定關系,比如部分半導體生產產品、科學儀器等等。
10、中國糧食進口主要來自哪些國家
我國的糧食主要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等國家進口糧食,其中主要從美國進口小麥、玉米等糧食;主要從加拿大進口大豆、小麥等糧食;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小麥等糧食;主要從泰國進口大米(水稻)等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