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產品進口國原因
(一) 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會成為常態
盡管從2004年到2006年我國農產品逆差額趨於
收斂, 但農產品逆差可能成為常態。一方面, 國內農
產品需求存在缺口, 特別是土地密集型糧食產品缺口
較大, 這必然會使糧食類農產品的進口增加; 另一方
面, 中國農產品出口仍遭遇各種非關稅壁壘, 致使出
口增長乏力。例如,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實施半
年以來, 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增速明顯下降。加拿
大、墨西哥、匈牙利、美國等國均對我國農產品採取
了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 這使得中國農產品出口成本
增加; 再次, 人民幣升值也不利於農產品出口, 而會
使農產品進口增加, 特別是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勞動
力成本上升, 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的優勢不斷降低,
這會使得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
綜合上面各種因素, 中國未來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成
為常態。
(二) 土地密集型產品進口持續增加
我國耕地面積1915億畝, 人均佔有耕地115畝,
而且還有進一步減少的趨勢, 在我國目前的農業資源
稟賦條件下, 發展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缺乏優勢, 這就
決定了中國會進口一些土地密集型產品來彌補需求缺
口, 近年農產品進口狀況也反映了這一規律, 中國土
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進口量逐漸增長。中國大豆的進口
量從2005年的2659萬噸增加到2006年的2827萬噸,
同期比增長613%; 棉花的進口量也呈上升趨勢,
2001年進口量只有11130 萬噸, 但到2005 年時進口
量就達到25712 萬噸, 再進一步擴大到2006 年的
36413萬噸, 同期比增長4116%; 玉米進口量由2005
年的014 萬噸劇增到2006 年的615 萬噸。稻穀和大
米由2005年的5212萬噸上升到2006年的7310萬噸,
同期增長39%; 棕櫚油由2005 年的28318 萬噸上升
到2006年的41919 萬噸, 同期增長28%。從以上數
據可以看出, 隨著中國農產品貿易配額擴大和貿易自
由化的不斷深化, 中國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量持續
增加。從長遠趨勢來看, 糧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產
品的進口是必然的, 中國土地資源缺乏, 生產糧食、
棉花等並無比較優勢, 通過國際市場進口來彌補國內
需求缺口是必然趨勢。
(三) 從亞洲地區的進口比重會進一步增加
目前, 亞洲是中國農產品進口的第二大來源市
場。中國與貿易夥伴國之間的運輸成本是阻礙兩國貿
易發展的主要因素。由於中國地處亞洲的區位優勢,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從亞洲地區進口會比從其他
更遠地區進口農產品具有更低的成本優勢(史朝興、
顧海英, 2006) 。
中國已在2002 年底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
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 2003 年與泰國簽署並實施了
蔬菜和水果零關稅協議, 該協議允許其它東盟成員加
入, 目前新加坡已經加入, 形成中新泰三方零關稅安
排。2005年中國從東盟進口農產品36182 億美元,
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1219%。隨著中國———東盟自
115
由貿易區優惠貿易安排政策的不斷落實, 以及更多的
國家加入早期收獲計劃, 中國從東盟地區的進口會進
一步增加。
因此, 無論從地緣優勢、運輸成本及優惠的貿易
安排政策來看, 中國從亞洲地區的農產品進口會持續
增加, 其占農產品進口總額的份額也會增加。
(四) 貿易方式向多樣化發展
中國農產品的生產主要依靠種植和養殖, 因此一
般貿易是中國農產品進口的主要貿易方式, 但貿易方
式向多樣化趨勢已經顯現。通過一般貿易方式的農產
品貿易額占進口總額比重呈現下降的趨勢; 通過加工
貿易方式的比重保持穩定, 其中仍以進料加工為主;
其他貿易方式的比重明顯呈現上升態勢, 其中以保稅
倉庫轉口貨物比重最大, 其占總進口額的比重從
2004年的511%上升到2006年的818% , 並有進一步
上升的趨勢。另外, 以保稅倉庫進出境方式進口的農
產品也呈明顯增加態勢。
(五) 貿易主體性質會進一步調整
長期以來中國的農產品進口處於國家壟斷之下,
國有企業是進口的主體, 加入WTO後, 隨著中國農
產品進口配額的進一步削減, 以及其他企業經營范圍
的擴大, 國有企業在農產品進口中的地位會進一步下
降。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居於主導地位,
其在農產品進口中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 未來可能會
佔有半壁江山。中國加入WTO後政策的調整使得集
體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進口能力激發出
來, 而私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參加者, 其在農
產品進口中的地位也會進一步提升。中國農產品進口
經營主體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
成為進口的主體。
望採納!!
2、我國夏糧收購超3千萬噸,我國作為第一農業大國,為何還要從國外進口糧食?
之所以我國作為世界上第一的農業大國,還需要從國外進口糧食,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1、保障我國糧食戰略性安全
因為對於糧食這種關鍵性的戰略性物資來說,我們不僅僅需要保證當前的糧食供應,還需要考慮未來,那極端情況下我們的糧食供應能力,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一方面需要嚴格的管控我們,國內的糧食收購計劃同時也要在世界上進口一部分的糧食來彌補不足,這不僅僅是為了能夠提高我們的糧食安全,同時也能夠幫助一些發展中國家實現外匯增長,承擔起一個大國的責任。
2、解決部分種類糧食不足
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我們的糧食主要作物是完全能夠滿足自己自足的,比如說玉米,小麥水稻等等這些主產糧食作物,我們國家有著非常成熟的技術,而且我們的主產區每年的產量也比較穩定,所以說我們在進行進口貿易的時候,這些糧食的需求量還是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我們進口的糧食主要集中於高端產品。而對於大豆這樣的農產品來說,我們國家的種植面積還比較小,當然對於大眾來說它是非常重型悉冊要的蛋白質食品,同時對於大豆來說它還是豆油的主要原材料,我們的食用油其中豆油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說我們需要進口大豆來滿足國內的食用油需求。
3、滿足差異化產品需求
隨著陸哪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於糧食也不僅僅滿足於吃飽這個需卜宏求,我們更偏向於吃好,所以說我們在進口聊著的時候也會進口一些營養更為豐富,口感更好的一些產品,比如說泰國香米,或者說是其他一些國家地區的特有的糧食作物,但是這種糧食的進口比例還是比較小的。
3、中國是產糧大國,為什麼每年還要大量進口糧食?
4、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為何還需要那麼多進口農產品呢?
某些品種的農作物要增加產量,就得大肆增加農葯丶化肥的使用量。而殘留的農葯丶化肥,也是我國水體污染的因素之一。進口一些耗肥多、耗葯多的農產品,有利於保護環境。
隨著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需要農村勞動力轉化經濟建設當中種糧食成本逐漸提高,種糧不如買糧合算,但國家種糧食底線一隻把握著自己手中從其它國家和地區進口,就不足為奇了。當然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莫過於大豆(油料作物)和飼料加工等所需的一些農產品(如玉米、豆粕、魚粉等)了。
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特別是在2020年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後,養殖業迅速復甦,肉禽蛋奶生產需要大量的飼料原料玉米、大豆、大麥、高粱等從本質上說,這也是效率最高的良好運轉機制,只有最大效率的產業鏈才是最終贏家,在當今全球化生產的時代里更是這樣。有的國家全力供應大豆,有的國家全力生產肉類
在滿足我國糧食的基本消費水平下,糧食還能深入到我國各個行業裡面。比如我國每年需要進口巨量大豆,不僅要用來榨油,還要用來做飼料,用來做各種食品的原料。進口不光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滿足,關鍵還是看市場的,即使有一些能夠滿足但是還是需要進口的,中國目前的農產品在高端市場幾乎是很少的,中國的高端農產品基本上都是依賴進口的,
每年大量進口農產品,也是源於我國的農產品需求,正在不斷的上漲中。這一點也作用在進口額上。
過於集中的出口還容易遭受匯率波動的影響,實際匯率的頻繁變動會阻礙對貿易品和服務的投資,外匯收益的不穩定還會對經濟政策、進口能力和外債償付產生不利的影響,造成國內經濟不穩定
5、中國糧食連年增產,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糧食?
很多人不解,作為農業大國,中國糧食連年增產,中國為什麼還需要這么大量地進口國外的糧食?
①中國耕地面積平均每年減少40萬公頃
城市化和工業化不僅讓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也在改變著土地用途。盡管國家三令五申要嚴控耕地紅線,但開發商佔用耕地建房的情況依然存在。耕地面積不斷在減少,人口壓力卻越來越大,誰都不想做糧食進口國,但現實的隱患卻擺在眼前。
②中國人在國外種糧,運回中國也算進口
這一點很多人忽視。由於我國人均耕地少,而俄羅斯在遠東地區地廣人稀,有大片未開墾的土地,雙方一拍即合。
俄羅斯遠東地區曾主動提出可向中國企業或個人出租100萬公頃的土地,用於農業開發,期盼中國人可以幫助他們把荒地變良田;而對於中國企業或者農民來說,那裡有大片的適合機械化的肥沃黑土,也值得去國外淘金。
中國企業或個人在國外種植的糧食成熟後,運回國內,也是屬於進口的。所以大量進口國外糧食,也有中國人自己種的一份。
③我國的進口糧食主要被飼料加工所消耗
目前我國進口的糧食,其實只有少部分是用於食用的,大部分是用於加工,特別是飼料加工。以大豆為例,進口大豆當中,用於生產豆粕的比重占總量的75%到80%。
而少量用於食用的進口糧食,主要也是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比如說泰國香米。
④六億中國農民干不過280萬美國農民
中國農業人口為6.7億,佔到了就業總人口的40%以上;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僅為280萬,占就業總人口的2%以下。
但在農業人口遠遠小於中國的情況下,美國卻是糧食出口大國,而且一個國家的糧食出口總量就佔了世界的一半。為什麼6.7億干不過280萬?當然不是人的問題,而是技術和土地制度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國家一定要進行農村土地改革,花了前後10年時間進行大規模的土地確權,為全國范圍的土地流轉打下基礎。因為只有土地流轉後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經營,糧食生產效率成倍提升之後,再來談糧食安全的問題,我們才更有底氣。
6、農產品進口清關有哪些注意事項? 聽說農產品進口清關,速度要快。
農產品進口清關注意事項
1.海關放行之後需要預約官員商檢驗貨,如果被抽到實驗室檢測,還需要抽樣檢測,檢測項目包括:黃麴黴素、重金屬(鉛,汞,錫等)、微生物檢測等,一般需要7個工作日左右。發貨前一定要做好黃麴黴素的檢測,合格標準是≤20ug/kg。否則萬一抽到檢測超過標准,則會要求退運或銷毀,造成極大損失。
2.發貨前一定要做好防潮工作,如:貼防潮袋。
3.貨物到港前至少7個工作日提供清關單證。
4.部分農產會需要辦理進境植物檢驗檢疫許可證,如:青豆。
5.涉及免稅的產地證海關審單嚴格,在郵寄正本之前一定要與我司確認無誤後再郵件正本。
6.大宗農產品並不是全部可以免關稅,一般來說,非洲國家的90%以上是免關稅的,只交增值稅就可以。
7.農產品進口配額問題:實行進口關稅配額管理的農產品品種為:小麥、玉米、大米、豆油、菜籽油、棕櫚油、食糖、棉花、羊毛以及毛條。
溫馨提示:大宗農產品進口清關,速度一定要快,時間就是金錢!
7、中國是農業大國,為什麼有些農產品還是要從國外進口?
01、國內對於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要知道本身我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我們國內人民對於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大。你比如說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吃智利的車厘子,因為智力本身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都是非常獨厚的,當地的車厘子口感也要更好一些,而這也是國內車厘子不具備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國家才會大量的進口他們的一些車厘子。
02、重點保障主糧的供給中國的人口是比較多的,所以人均的可耕地面積並不是很大,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是可以以大量種植的。你比如說大豆這種農作物國內種植的就不是很多,畢竟這種農作物的產量不是很高,而且是一年一熟,如果國內大量種植這種農作物的話,那麼勢必就會擠占很多小麥或者是玉米高產作物的種植面積。正是因為國內種植的比較少,所以才會大量的從國外進口,比如說俄羅斯就擁有著非常廣袤的土地,他們就非常適合生產大豆。
03、有的時候進口並不僅僅只是為了吃其實每年我們國家都會從國外進口很多的糧食,但是進口的這些糧食不僅僅只是為了食用。其實在所有的進口糧食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來吃的,絕大部分都是用來當飼料加工的。
04、進口的農產品價格低之所以大量的從國外進口農產品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國外的農產品價格確實比較便宜,比如說國外的玉米或者是大豆的價格都是要比國內的價格便宜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很多的加工企業為了追尋更高的利潤,他們自然是願意花錢去購買國外的農作物的,你比如說一些飼料企業或者是加工豆油的企業,他們都會從國外進口一些原材料。
8、哪些原因誘致農產品貿易保護的產生?
「政策影響」還不是農產品貿易產生逆差的唯一原因,業內人士認為,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也越來越成為令中國農產品出口防不勝防的隱形殺手。
就在人們為今年以來中國實行的一系列富農政策歡呼時,中國農產品出口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中國農業部的一份報告稱,今年上半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首租正次出現了逆差,逆差達到37.3億美元。報告指出,盡管中國在2004年上半年出口了價值106.2億美元的農產品,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近11%,但是農產品進口量兄好更高,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2.5%,達到創紀錄的143.5億美元。
而截止到2003年的前八年時間里,中國平均每年農產品貿易順差為43億美元。
政策影響出口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一大農業生產國,而且曾經是世界第二大谷類生產國(次於美國)和第三大谷類出口國。
中國農產品突然間出現的貿易赤字,不能不讓人驚訝,且很容易讓人與國內的糧食產量、糧食庫存這兩個問題聯系起來。「農產品出現貿易逆差與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歷史最低有直接關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經濟研究室孫東升博士指出。
2003年,中國糧食產量降到13年來的最低,同比下降約6個百分點,約為4.306億噸。同年,中國糧食庫存也處於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甚至不足當年消費量的30%,比過去30年來59.4%的平均水平低約一半。而2003年的供求缺口更是高達當年消費量的13.4%。
為此,中國政府今弊塵悔年初實施了一系列刺激糧食增收的措施,包括減免稅收、對農民以現金方式進行直接補貼等。同時,在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方面,中國政府減少了主要農產品的出口配額。
黑龍江省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辦公室張經理透露,由於國家今年限制大米出口,從年初到現在他們公司還沒有出口一粒大米。而他們往年出口大米量都在20萬—30萬噸。
據了解,今年中國政府為了保證國內大米供應,採取了一方面限制出口,另一方面加大進口的嚴格措施。
業內人士透露,2004年中國大米出口預計比上年減少30萬噸(為120萬噸),而進口則達到100萬噸。而實際情況似乎比這還要槽,因為即使像黑龍江農墾局這樣當地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商,他們今年出口的大米也是「相當少」,而且只是用去年沒有用完的配額。
作為和大米一樣的大宗貿易產品小麥,在進出口貿易上,中國政府更是積極鼓勵大量進口。
2003年,中國小麥產量為8600萬噸,比2002年減少了5個百分點,比5年來的平均值低了15個百分點,創下了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今年4月份,中國政府對進口小麥開始免徵13%的增值稅。
中國糧食進出口總公司有關人士對媒體透露,對小麥進口採取免增值稅的辦法,僅是短時間內採取的臨時措施,適用期限要視小麥市場供求與價格波動狀況而定。
防不勝防的「綠色壁壘」 不過,「政策影響」還不是農產品貿易產生逆差的唯一原因,業內人士認為,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也越來越成為令中國農產品出口防不勝防的隱形殺手。
「現在出口的壓力越來越大了。」浙江省農業廳對外經濟協作辦公室科長許關桐說,這主要是來自於發達國家眾多的貿易壁壘,因為這方面原因,現在浙江綠茶出口總額已較前兩年少了幾個億。
而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的消息稱,近年來中國茶葉出口遭遇嚴重「綠色壁壘」。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不斷制定的更嚴格和更廣泛之標准,正導致中國茶葉出口明顯下降。
不僅如此,去年歐盟禁止動物源性產品進口,造成浙江省蝦仁出口歐盟全面受阻。今年1至4月,我國凍雞出口量比去年減少近一半。
「很多國家在進口上都卡得很嚴,層層把關,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就弱得多。」對外經貿大學經濟學家夏友富認為,這最後導致該出的出不去,不該進的卻大量涌進來。
而相關政府部門在進出口「攻守」方面的態度似乎也值得推究。比如美國的雞雜碎進入到中國的有幾十萬噸,而中國到現在一噸也不能出口到美國。
「在對待目前俄羅斯實行的國別配額上,我們的有關部門也幾乎就是聽之任之。」夏說,這明擺著就是國家歧視。2003年,俄羅斯給美國50多萬噸禽肉配額,只給中國3000噸配額,這一數量還不足去年我國對俄羅斯實際出口量的十分之一。今年俄羅斯給美國70多萬噸的配額,給中國的卻只有幾萬噸。幾個國家加在一起,中國今年才得到6萬—8萬噸禽肉配額.
「出口上升通常會增加出口國的就業,進口上升則產生相反影響。」一業內人士說。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則表示,「這種貿易逆差很正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著名國際貿易專家程國強解釋,這個結果只是半年的統計數字,並不是全年的,所以現在就說今年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還為時過早。
農業部官員表示,考慮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作出的承諾,關稅稅率配額的實施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並不令人驚奇。
9、發達國家為什麼長期對農產品貿易實行保護?
在歐洲,這種保護政策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德國最早於1879年就對其穀物貿易實行保護,法國是從1881年開始。英國則稍晚一些,是在1932年以後。在北美洲,美國從1933年大蕭條後開始對農業進行補貼,加拿大是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在亞洲,日本是最典型的農產品貿易保護國,其貿易壁壘始築於1904年。 農產品貿易始終是國際貿易中的一個重要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關貿總協定的推動下,工業產品保護程度不斷下降,但農產品的保護程度卻一直高居不下。無論是關貿總協定還是WTO,農產品都被作為例外對待。
(9)農產品為什麼進口管得嚴擴展資料:
國家規定初級農產品是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品,不包括經過加工的各類產品。包括:
煙葉。是以各種煙草的葉片經過加工製成的產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又分為曬煙葉、晾煙葉和烤煙葉。
曬煙葉是指利用太陽能露天曬制的煙葉;晾煙葉是指在晾房內自然乾燥而成的煙葉;烤煙葉(復烤煙葉除外)是指在烤房內烘烤成的煙葉。
毛茶。是指從茶樹上採摘下來的鮮葉和嫩芽(即茶青),經吹乾、揉拌、發酵、烘乾等工序初制的茶。
食用菌。是指自然生長和人工培植的食用菌,包括鮮貨、干貨以及農業生產者利用自己種植、採摘的產品連續進行簡單保鮮、烘乾、包裝的鮮貨和干貨。
瓜、果、蔬菜。是指自然生長和人工培植的瓜、果、蔬菜,包括農業生產者利用自己種植、採摘的產品進行連續簡單加工的瓜、果乾品和腌漬品(以瓜、果、蔬菜為原料的蜜餞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