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度分析為什麼中國的大豆需要進口
首先要明確的是,大豆生產是佔用相對較多土地和使用相對較少勞動力的農業生產,其單位面積產值較低。它的單位面積產值要遠低於高值農產品——諸如(我們稱之為)「新農業」的拱棚/溫室蔬菜、水果和肉魚養殖。與大豆生產不同,後者是「勞力和(非機械)資本(如肥料、優質種子、拱棚、薄膜等)雙密集」的農業,用地相對較少——其單位面積產值要遠高於大豆和糧食生產的「舊農業」。新農業是中國近三十年來的農業革命——農業總產值(不變價格)達到了之前的足足六倍——的基本動力。由於這個農業革命並不廣為人知,我們稱之為「隱性的農業革命」:和歷史上的農業革命,特別是18世紀英國的農業革命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綠色革命」不同,它不是體現於主要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的增加,而更多是體現於從低值農產品轉向越來越高比例的高值農產品。
顯然,這三十年來的農林牧漁「大農業」總產值提高的來源主要不在於種植業的畝產量(亦即傳統意義上的農業革命)增加,而在於農業結構的重組,主要是高值農產品在農業中所佔比例的提高,尤其反映於牧業和漁業產值所代表的養殖業的大規模擴增。這期間,種植業的產值雖然增加了307%,但牧業則增加了943%,漁業更增加了1804%。種植業本身之中,最能代表新農業的是拱棚和溫室蔬菜,在產值增加方面起到遠高於舊農業的穀物種植所起的作用。表2首先解剖種植業中的大豆和蔬菜所佔的播種面積比例和產值比例。顯而易見,蔬菜產值(相對農林牧副漁總產值的)比例要比其佔用土地面積的比例高出甚多,而大豆的產值則相反地只是其所佔土地面積比例的約六分之一。
我們如果能夠區分舊式的露地蔬菜種植和新型的拱棚或溫室蔬菜(但目前的統計數據不允許這樣做),其間差別會更加懸殊(我們缺乏水果的精確數據)。相對高產值的蔬菜和相對低產值的穀物種植間有很大的不同:蔬菜中的「設施農業」是基本和新型養殖業、漁業相似的,其按畝產值要數倍於穀物和大豆種植的舊農業。顯而易見,在舊農業的穀物和大豆種植面積所佔比例基本穩定的同時,其所佔產值比例日益收縮,從不止四分之一收縮到不到六分之一。同時,新農業——蔬菜、養殖、漁業——的產值則和農業總產值的快速增加同步擴增,所佔總產值比例已經快速擴增到穀物的四倍。這個農業結構的轉變正是近三十年的「隱性農業革命」的核心。而在舊農業的穀物和大豆種植之中,大豆是單位面積產值最低的作物:其產值所佔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只是其播種面積的約六分之一,比穀物平均的四分之一還要低一半。
從土地使用(播種面積)角度來考慮,變化也非常顯著。牧業,包括小農場的種養結合,以及漁業所用魚塘的耕地面積,不好統計,但蔬菜和水果面積的變化則非常突出。蔬菜的播種面積從1980年的0.47億畝擴增到2010年的2.85億畝,達到之前的606%。同時期,水果的播種面積從0.27億畝劇增到1.73億畝,即641%。1980年,蔬菜只佔到總播種面積的2.2%,水果佔1.2%,菜果共佔3.4%;2010年,蔬菜佔到總播種面積的11.8%,水果佔7.1%。兩者合並起來達到18.9%。這個變化非常顯著。顯然,在人多地少的中國,農業結構越來越多轉向高值農產品。這也是中國農業越來越依賴進口大豆和穀物的基本經濟原因,更是中國積極在巴西購買土地來生產大豆的基本經濟動因。純粹從經濟角度來考慮,用新農業替代舊農業,是劃得來的。將用地較少、產值較高的新農業產品(蔬菜、水果、肉魚)的出口與用地較多、產值較低的舊農業的進口來交換,也是劃得來的。
2、我國夏糧收購超3千萬噸,我國作為第一農業大國,為何還要從國外進口糧食?
之所以我國作為世界上第一的農業大國,還需要從國外進口糧食,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1、保障我國糧食戰略性安全
因為對於糧食這種關鍵性的戰略性物資來說,我們不僅僅需要保證當前的糧食供應,還需要考慮未來,那極端情況下我們的糧食供應能力,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一方面需要嚴格的管控我們,國內的糧食收購計劃同時也要在世界上進口一部分的糧食來彌補不足,這不僅僅是為了能夠提高我們的糧食安全,同時也能夠幫助一些發展中國家實現外匯增長,承擔起一個大國的責任。
2、解決部分種類糧食不足
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我們的糧食主要作物是完全能夠滿足自己自足的,比如說玉米,小麥水稻等等這些主產糧食作物,我們國家有著非常成熟的技術,而且我們的主產區每年的產量也比較穩定,所以說我們在進行進口貿易的時候,這些糧食的需求量還是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我們進口的糧食主要集中於高端產品。而對於大豆這樣的農產品來說,我們國家的種植面積還比較小,當然對於大眾來說它是非常重型悉冊要的蛋白質食品,同時對於大豆來說它還是豆油的主要原材料,我們的食用油其中豆油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說我們需要進口大豆來滿足國內的食用油需求。
3、滿足差異化產品需求
隨著陸哪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於糧食也不僅僅滿足於吃飽這個需卜宏求,我們更偏向於吃好,所以說我們在進口聊著的時候也會進口一些營養更為豐富,口感更好的一些產品,比如說泰國香米,或者說是其他一些國家地區的特有的糧食作物,但是這種糧食的進口比例還是比較小的。
3、我國也有很多的大豆和玉米,為什麼還需要進口呢?
快到除夕了,各地企業陸續發出放假通知。大豆的價格一直是穩重有漲,已經沒有什麼可討論的了。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很多朋友們都在關注的問題:進口大豆屬於轉基因食品,為什麼我國還要大量進口大豆呢?
按照聯合國的數據統計,中國的耕地面積僅佔全球土地面積的7%,卻養活著佔全球近20%的人口。如何合理規劃種植糧食作物面積,更好的解決國人「口糧」問題,更值得我們關注。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和食用大豆主銷區,要以更加科學的原產地思維,加大食用大豆育種研究,保護大豆原始品種的純凈性,提升國產大豆品質和產量。立足國內生產,提高國產大豆產量,逐步降低對進口大豆的過度依賴,有助於緩解國內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雖然進口大豆價格低於國內大豆價格,但是我國並沒有放棄種植大豆的意願。因為深知轉基因食品對人們的危害。而且國家嚴格控制進口大豆的用途。我國進口大豆也是主要用於飼料加工。
近年來,我國積極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連續5年實現「雙增長」。2020年全國大豆播種面積為1.48億畝,大豆產量再創歷史最高紀錄,超期完成大豆振興計劃2020年預期目標,有效降低了大豆對外依存度。根據近10年來大豆供需平衡測算,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一直處於80%以上的水平,2015年達到88.8%的最高水平。2020年雖然大豆進口量創新高,但得益於國內大豆增產,我國進口依存度下降到84.8%,較前幾年最高點下降了4個百分點。
據了解,2021年我國將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穩定大豆種植面積,力爭大豆播種面積穩定在1.4億畝以上,提高單產和品質,確保用於豆製品等的食用大豆國內自給。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大豆與玉米存在明顯「爭地」關系。由於玉米價格大幅上漲,玉米種植收益高於大豆,主產區農民種植玉米的意願增強,有關部門明確表示今年要增加玉米種植面積,重點擴大東北地區和黃淮海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勢必會引發玉米與大豆爭地的問題。
在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下,我國糧食安全的目標是集中有限的資源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對大豆等短缺農產品採取適度進口的戰略。我國大豆產需缺口太大,僅靠國內生產難以滿足需求,大豆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難以改變。從長期看,通過擴大面積增加大豆產量的空間有限,主要途徑還需通過加強種子科技攻關,提高單產水平。
來源:駿景農業、農民之家
黑龍江眾農聯,打造農業產業互聯網平台型總部經濟體。運用產業互聯網平台型共享模式,聯合農業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形成新的產業價值鏈生態系統,提高供應鏈物流效率、打通特色農產品產區和中心城市銷售渠道、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和溯源體系、提供專門面向「三農」的定製式供應鏈金融服務。通過打造「千億級產業、百億級平台」,進一步提升黑龍江省糧食、畜牧、北葯、林下經濟產業的集約化、品牌化和產業化水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拉動農業精準扶貧工作,進而助力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
4、中國進口大豆占總糧食進口的八成以上,為何要大量進口呢?
因為中國本土大豆的需求高於供給,如果單純靠本土種植的話根本不夠吃,而且進口國外的大豆比較劃算,成本較低,也可以保證本土的糧食生產安全。中國有14億人口,大家有各式各樣的需求,很多都需要大豆,養活這么多人,滿足這么大的需求真的不容易。
一、本土大豆需求高於供給在我國,大豆需求是遠高於供給的。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本土耕地要首先保證用於糧食生產,這樣中國人民的糧食產量才夠吃,所以本土的耕地大多數都用來種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而不能大面積種植大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雞鴨魚肉的需求越來越多,而這些牲畜大多數也要吃以大豆為主要成分的飼料。所以我國的大豆需求特別高,光靠本土種植是遠遠不夠的。
二、美洲大豆產量高,進口性價比高第二個原因是美洲大豆產量比較高,進口性價比高,我們進口比較劃算。對於同一畝耕地來說,種植大豆的產量是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的一半。在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求大的情況下,我們自己種植大豆非常不劃算。而在美國,大豆已經形成大規模種植,工業化水平比較高,進口的價格也比較劃算。
三、大豆並非中國優勢品種,與各國貿易交流是必然所以說大豆並非中國本土優勢品種,根據經濟學的相關原理,我們進口大豆性價比比較高。中國作為農業大國,首先要毫不放鬆地保證人民群眾的糧食安全。中國又是WTO的成員之一,所以參與國際貿易也是必然現象,這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國內本土生產的大豆主要用來食用,而進口的大豆主要用來榨油。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現在明白了嗎?
5、中國的大豆主要依靠進口,我國是什麼時候開放大豆進口市場的?
我國大豆需求持續增長,但供應嚴重不足,嚴重依賴進口。據相關數據顯示,從我國進口的大豆為8851萬噸,占我國大豆總量的85%。那麼為什麼我國的大豆要依賴進口呢?我國大豆主要用於飼料和擠壓兩個方面。隨著我國對肉類、禽類產品需求的增加,豆粕類飼料需求的增加極大地拉動了大豆消費,從2003年的3020萬噸增至2018年的6882萬噸,增速超過100%。
食用油加工能力的進步和城鄉居民對食品飲料需求的增加刺激了大豆擠壓需求,從2006年的3470萬噸增至2016年的8289萬噸,增速達139%。我國對大豆的需求一直在迅速增長。但是國產大豆的供應不容樂觀。從2002年到2015年,產量一直在1100萬至1800萬噸之間,供需之間存在很大差距。造成我國大豆供需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播種面積嚴重不足,單產低。從播種面積來看,我國一直致力於耕地保護,但由於人口壓力耕種的土地仍然有限,大豆種植面積增長緩慢。
進口大豆的含油率約為18.5%,豆粕含量為78.5%。大豆粉是最重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飼料工業是其下游消費者。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加快,肉類消費和植物油需求持續擴大。特別是現代水產養殖生產嚴重依賴「玉米、大豆粉」型糧食公式,國內大豆差距迅速擴大,嚴重依賴自給自足進口。
根據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豬、羊、家禽產量為8364萬噸。佔中國人肉食比例63%以上的豬肉產量為5299萬噸,減少了3.4%。但是其他幾種肉類的牛肉產量增加了717萬噸,增加了2.4%,達到了不同程度。羊肉產量為459萬噸,增長4.2%。家禽產量為1888萬噸,增長3.4%。此外,雞蛋產量為3095萬噸,增長了3.2%。根據大豆粉在豬飼料中添加20%,材料肉費按3: 1計算,5299萬噸豬肉,至少3000多萬噸大豆是生產大豆飯所必需的。根據Alby2.3:1計算。3095萬噸雞蛋需要至少1825萬噸大豆才能生產豆飯。肉雞、水產養殖等飼料消費較多。
6、每年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幾千萬噸大豆,為什麼不自己種?
大豆作為主要的油料產品,國內對其需求量極多,除去做油所用,養殖業對其豆粕的需求量也很多,國內每年都會從國外進口幾千萬噸大豆作為消耗,進口而不自己種的原因主要在這幾個方面,國內環境滿足不了,自己種成本高,種其他作物更合算。
首先國內環境滿足不了實際需求量,自然環境約束,國內耕地面積有限,種大豆的面積就更加有限,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有大豆的需求確是逐年提升,人員約束,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實際農村耕種量減少,即使國家加大補貼力度,但是與實際需求量的缺口還是有很大差距。
其次,國內自己種相較於其他國家成本很高,國內大豆品種種植有難度,而且田間管理不方便,機械化水平低,人力勞動還是佔大部分,這方面地支出就比較大,而我們進口大豆的國家,像美國、巴西、俄羅斯等地方,他們有大的農場,機械化水平高,產量高,種植成本也就相對較低。
最後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更加合算,因為種植大豆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多,所以農民對於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其實也可以這樣算,拿出足夠國內需要的大豆量的土地上種植大豆,這樣大豆可以自給自足,但是其他的水果、蔬菜就需要進口了,很顯然,如果拿出大量的耕地來種植大豆,很不合算。
其實總體來說,我國進口的糧油總數占總比很少,只是結構上存在一些問題,糧食基本上可以滿足需要,但是大豆,棉花這種依賴於進口,主要還是土地資源不足,大量進口這些農作物可能會給國外帶去經濟,但是實際上對國內的經濟利益更大。
7、中國大量進口大豆,為什麼不全部自己生產而要大量進口?
中國每年對於大豆的需求量可達1.3億噸,而我國年產量大豆大約一千三百多萬噸,其中近9000萬噸大豆都要依靠進口。之所以選擇進口而非自給自足,與大豆種植的單位面積產值較低、國外優質大豆價格便宜、我國對大豆的需求缺口較大三點因素有關。
大豆是一種相對使用較多土地的農作物,它的單位面積產值相較於玉米、水稻等是比較低的。尤其在非機械的勞動力和肥料、種植技術上投入的資金較高的情況下,人們會自然選擇少種大豆。這樣一來就導致了農業總產值出現下降,低值農產品大豆慢慢被人們所“拋棄”,僅僅留出一點兒種植面積給到它們。
二、收購價低對於西方發達國家來說,以美國為例他們每年出產的大豆總產量佔世界的8%,大部分主要出產中國。美國大豆不僅在質量上保持優質大豆的標准,在價格上更是比中國大豆價格便宜了近一半。由於美國採用的是規模化種植,且比例穩固,成本低廉。這讓它在世界農業貿易市場上有著絕對的優勢。中國之所以選擇購買別國的大豆,看中的也是我們的確所需,且國外大豆的收購價遠遠要比國內自己種植的價格要低。
三、滿足供需我國對於大豆的需求每年大約在1.3萬億左右,光是看我們自給自足是完全不能滿足的。從產值來看中國大豆各省之間都難以達到滿足省市內需求。我國對於大豆的消費主要來自於油、豆製品、動物飼料三類,其中以榨油為最大需求。為滿足國內供需,尤其是進口大豆在價格和質量上都足以“吊打”中國大豆。因此大豆成為國際間貿易往來的物種之一。
8、大豆是重要農產品,為什麼我國還要大量進口而不自種?
大豆是我國的重要農產品,這一點不假,但是從當前來看,我國大豆主要靠進口,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其實我國在解放以前還是大豆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特別是日本對我國的大豆還是比較依賴的,直到上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大豆生產上也是比較充足的,從1974年開始,美國就利用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四大糧商對我國的糧食進行了一系列的圍堵。好在我國有進口糧食配額制度,才沒有各式糧食作物中被美國控制,可惜的是,大豆卻一步步被他們控制了。
我國是個有14億人口的國家,但耕地卻只有19億畝左右,這樣均下了人均只有1畝多點,是屬於耕地比較少的國家。然後自80年代開始我國對外開放,好的一方面是引進了外資和技術,提升了我國工業化水平,同時增大了進出口貿易,使得我國的總體國力經過40年的時間已經提升了好大一步。但是我國在2001年為了加入WTO,在大豆種植上進行了妥協,取消了大事禁運配額制度,使得外資一樣進入了我國糧食行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吃了虧的。但是從當時那個情況看,從大局考慮還是沒有辦法的,直接導致現在大豆基本靠進口,以美國大豆為主。
當然我們也有自己的底線,包括玉米、水稻、小麥這三種主糧來看,一直沒有被外資控制,我國的糧食安全底線得到了保障。隨著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對於油類、肉類、蛋類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這些的最初來源都是大豆,現在充斥市場的大豆油生產企業絕大多數由外貿控股,養殖業也因為大豆被控,價格是由外資控制的,在這方面我們是實在沒有辦法。得到了一點必然要失去一些。
由此我們應該感謝國家的深謀遠慮,除了大豆以外其它糧食產品還是緊緊地抓在了我們手上。而我們對於大豆的生產現在也正在調整,在保證四大主糧生產的同時,努力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以期在將來一定時期,我們的大豆也不完全依賴外國進口。這是個長期的戰略性措施。國家也一定會有相應的大豆種植性補貼措施,來保障農民的利益。要說我們自己不種那是帶有偏見的,一方面是耕地面積不夠,一方面的外國進口大豆價格太便宜,而且許多是轉基因產品,這在很大可能性上是被國外牽著鼻子走的,但這種情況隨著我國種植面積的增加一定會改變的。
如今有些人認為我們總是在依賴老外,實際上我們也一直在改變,特別是糧食價格,我們一直有維持相對高的價格來保障農民利益,我們一定要認清,不要被一些錯誤言論帶偏,糧食穩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才能富強。大豆一定會被我們自己主宰的。
9、我國為什麼需要進口這么多大豆?
我國進口大豆的數量從最初的幾十萬噸,截止到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已經達到了8551萬噸,這些大豆大部分來自其他國家。
在這時,你可能要問我們國家進口這么多大豆做什麼,將近一億噸的大豆都去了哪裡呢?再說了,中國這么大不能自產自足嗎?

大豆作為主糧的副食品,是我們消費的大宗農產品之一,它除了可以加工成為食用油以及豆製品,滿足人們生活必需副食品之外,大豆還可以作為高蛋白飼料。
我們都知道,我國是豬肉消費大國,在全球幾乎有一半的豬肉都進了中國人的肚子里。如此高的豬肉消費量背後,自然需要極其龐大的豬肉產業鏈,養殖二師兄多了,豬飼料自然也是消耗極其龐大,幾乎有著80%以上的大豆都用在了養殖業,養豬養雞等等,所以說我國為什麼每年都會進口如此多的大豆。

在這時,可能會有小夥伴說道,為何我們不多種點大豆呢?要知道我們國家雖然擁有遼闊的土地面積,但是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均可以耕種的土地比例就非常少了。
借用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說的一句話,用我們自己的土地生產的話,大豆每畝產量只有126公斤,我們需要多少土地呢?把整個東北的土地,整個華北的土地全部拿來種植大豆,所產的大豆還不夠進口的數量。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大豆是土地密集型產品,按畝產120公斤,而我國每年需要進口8000多萬噸大豆,折算下來需要6億多畝耕地,幾乎佔了我國1/3的耕地面積。
要知道,我國三大主糧,小麥,玉米,水稻的種植面積在2019年,分別為3.56億畝,6.19億畝,4.45億畝,根本不可能騰出6億多畝的耕地去種植大豆這副食品。

在耕地土地資源不足情況下進口,進口這些農產品也就意味著可以節約我國的土地資源,更好地充分利用,也節約了水資源,對於我國生態環境的有著巨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