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物流 » 為什麼冷戰是國際物流發展的阻礙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為什麼冷戰是國際物流發展的阻礙

發布時間: 2023-05-25 08:47:30

1、冷戰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冷戰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影響?

冷戰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冷戰原因是什麼?有什麼影響?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冷戰的開始時間,冷戰的原因帶來的影響吧!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成為冷戰的序曲,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土耳其和希臘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為由宣布對這兩個國家提供援助,這被認為拉開冷戰的序幕。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在國會正式提出「對蘇聯發動冷戰以遏止共產主義」,這件事情也成為了冷戰開始的標志。1947年3月12日,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是冷戰開始的重要標志。所以准確的說,美蘇冷戰從1947年開始。

冷戰的表現有:(1)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出台(2)經濟上:推行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3)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冷戰的原因: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成為勢均力敵的超級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失去了戰時合作的基礎。第二,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確立了世界霸權的政策,並且認為蘇聯是主要障礙。第三,美國和蘇聯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是冷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冷戰的影響有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積極方面:第一冷戰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促使世界向整體性發展。第二,促陵嫌進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消極影響:第一,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整個世界籠罩在美國的陰影下;第二給社會主義的傳播帶來巨大的阻力,國際共產主義陷入新的一輪低梁掘谷;第三給新興的民族國家提尺渣手升國際實力創造了機會。這些就是關於冷戰的的內容。以上的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果有什麼錯誤,請諒解!

2、冷戰對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

冷戰這一用語是二戰及戰後時代的產物。所謂的冷戰,我認為就是一種在戰爭威脅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較量。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政治與經濟是其主要的戰場,而軍事競備僅僅是其表象。
在美蘇冷戰期間,既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也沒有發生大國之間的直接大規模的戰事。在此期間雖然沖突仍頻,小戰不鮮,乃至大國之間時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緊張對抗,而且軍備、尤其是核軍備及競賽達到空前的地步,然而,這一時期最終沒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穩定,總的說來,屬於和平時期,是對峙的雙方之間兼有對話與對抗、緊張與緩和而趨向對話與緩和的時期。在此期間,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或集團之間在和平狀態下,進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國民生活水平諸方面的較量,是和平共處、和平競賽。
冷戰最終以前蘇聯的解體而告終,這場沒有硝煙的對戰爭給以後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經濟安全建設
蘇聯解體後,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冷戰後隨著國際形勢的日趨緩和,越來越多的國家從美蘇和日德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認識到,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將不再以軍事力量的競爭為主,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將不斷上升並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經濟安全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內容,經濟手段成為實現政治目的重要方式,經濟利益成為各國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經濟外交將更加活躍。
冷戰後,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而不再強調所謂的「集團利益」和「陣營利益」。在國際關系中,尤其是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的對立和差異被逐漸淡化,不再成為判斷親疏敵友的標准。國家之間的投資、貿易、技術、信息、勞務等領域將越來越非意識形態化,過去那種集團利益的概念也將逐漸淡化,國家利益日益被置於集團利益之上。例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明確提出美國外交的「三大支柱」是:確保美國的經濟安全、改編更新美國的軍事力量、推行美國的民主人權。在這三大支柱中,把確保美國的經濟安全放在首位。俄羅斯經過多年醞釀和准備,制定了《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於1997年八月被葉利欽總統批准。這個《構想》明確提出了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威脅不是軍事方面,而主要在內政、經濟、社會、生態等領域,其中經濟安全也是關鍵。 近年來,中日和中美之間的經貿互補性和巨大的合作潛力已成為改善和發展雙邊關系的主要動力。
二、利用經濟手段解決國際政治問題
在國際競爭和交流中,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和經濟糾紛往往成為國家之間政治關系的重要內容。同時,國家間政治上的分歧和沖突也將更多地採用經濟手段來解決。冷戰前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在世界經濟中佔有的優勢和有利地位,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者採取經濟制裁、經濟封鎖,或者實行經濟援助、經貿合作,這些手段都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是為了推行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人權」,或是企圖干涉別國的內政,顛覆別國政權。冷戰後,西方國家改變以往的做法,開始實行「接觸」戰略,謀求與我國建立某種「夥伴」關系。 1998年2月,歐盟外長會議決定,歐盟及其成員國都不在日內瓦人權會議上支持或聯署有關中國人權狀況的提案。3月,美國政府也宣布不在該會上提反華方案。在經濟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近年來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有很大發展。試圖通過經濟手段,達到同化我國的政治制度的目的。
三、強調軍事威脅,控制戰爭規模。
冷戰結束後,國際上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消失,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軍事大國。從軍事實力上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之抗衡。因此暴發大規模的戰爭可能性很小,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其主要的任務。在安全上,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採取軍事上圍堵、監視與經濟上的滲透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控制。例如在歐洲,通過北約東擴來防止社會主義力量東山再起;在亞太地區,重新確立了日美安全同盟,對「日美防衛合作指針」進行修改,把重點防禦蘇聯改為針對中國、朝鮮等國家;安全合作的范圍也擴大到包括中國台灣海峽、南沙群島在內的地區。
然而自從911事件後,恐怖主義活動上升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威脅。經濟控制手段不能立竿見影的解決國際安全的問題。恐怖主義作為冷戰結束後的遺留物,嚴重影響則國際安全。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超級大國,在戰略上,以先行打擊為預防的手段,針對所謂的「流氓」國家以軍事打擊消滅現政權,建立親美政權的手段,通過可以控制規模的局部戰爭,重新建立國際社會秩序。
四、經濟外交成外交工作的主要內容
前文已經提到,冷戰結束後,國家利益的地位上升,集團利益的地位下降。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態勢。無論是發達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擁有本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一切資源和條件,而孤立於經濟全球化之外。因此,許多國家政府把發展對外經濟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動力。戰後的日本和西德經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成為經濟強國,尤其是日本這樣一個地少人多、資源不豐富的小國,經過助多年的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第二經濟強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大力開展了「經濟外交」,大規模地發展對外經濟。前德國外長金克爾宣稱:經濟是德國的命運,經濟實力和出口能力將決定德國在今後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濟利益是德國外交的重點。因此,1997年德國政府在制定對亞洲的政策時,明確提出要加強經濟外交,要對中國、越南及太平洋地區其他國增設貿易和商務機構。
冷戰後,各種層次的經濟外交空前活躍,許多國家政府首腦出訪時都帶著龐大的經貿代表團,其主要任務就是與被訪國家洽談經濟貿易問題,簽定經貿協議等,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外交活動的一大特色。此外,在國際經濟交往活動中,會經常產生備種經濟糾紛、經貿摩擦,於是,各國又通過外交途徑相互磋商,從而產生了「經貿摩擦外交」、「金融外交」等。
五、經濟的發展是世界和平保障
發展是戰後乃至更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戰後世界經濟的空前發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相互間的交流更為廣泛。各世界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從而制約了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和強權政治者的為所欲為。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冷戰結束後,由於發展中國家影響的擴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於自身的利益,從某些方面注意推進南北關系的改善。
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的建立,兩次亞歐會議的召開,洛美協定的續訂,外國投資在發展中國家的增加等,一定程度上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有利影響。但是,以不合理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徵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壟斷資本占支配地位的貨幣金融體系,以及受少數發達國家控制的一些國際經濟和貨幣機構所構成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加之冷戰後,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依然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政策,欺壓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發展有助於緩和一個國家、地區,乃至世界的不穩定局勢,減少軍事沖突的誘發因素。原蘇聯、東歐地區經濟的停滯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惡化,是引起人們思想混亂、內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直至最後發生劇變的重要原因。第三世界國家內的動盪、動亂和戰爭,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國家的貧因、飢荒,或爭奪經濟資源有關。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乃至某些新興工業國國內的長期相對穩定局勢的維持,是與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見,世界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軍事對抗,成為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參考資料:http://wenku.baidu.com/link?url=9AK--_

3、中美貿易摩擦對國際物流發展的影響

中美貿易糾紛包括多哈談判美對中輪胎特保等這些都是中美經濟的反應突出兩國內經貿容緊密加深利益沖突加大但雙方的問題只在經濟層面沒有上升到政治層面解決辦法只能通過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強來平衡利弊創造雙贏經濟局面他們沒有實質影響

4、冷戰的根源和影響是什麼?

冷戰根源就是不理解對方不肯退讓結果就是離婚

5、推動和影響國際物流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推動和影響國際物流發展的因素有:
1、 經濟發展水平;
2、全球供應鏈形成;
3、制度環境;
4、技術條件,包括信息技術和 物流裝備技術等;
5、區域經濟的發展等.

6、冷戰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一、影響

1、冷戰給美蘇雙方以及東西方之間帶來了長期的對峙和對抗阻礙了全球一體化發展,也造成了德國、朝鮮等的分裂,並引發局部戰爭

2、在冷戰大環境下,因美蘇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兩方都在極力的避免戰爭,所以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3、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4、面對兩極格局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形成,同時也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二、啟示

1、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流,要堅持和平發展的國策。

2、戰爭和對抗只能使人類遭受巨大災難。

(6)為什麼冷戰是國際物流發展的阻礙擴展資料:

冷戰期間重大歷史事件:

1、杜魯門主義

1947年3月12日,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被普遍地認為是美國外交政策上的一個新的急劇轉變,其對全世界的影響相當於1823年宣布西半球不再受歐洲殖民主義支配的門羅主義。

蘇聯認為杜魯門主義是美國方面對蘇聯控制地區與蘇俄擴張的一個公開威脅。 「杜魯門主義」是對別國內政的干涉。

被學者認為是美國、北約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約為主沖坦帆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志。是二戰後的大國主義典型。

2、柏林危機

柏林危機(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Berlin Blockade)」,是冷戰開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為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

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完結。

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牆作結,美蘇關系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3、古巴導彈危機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

它是由於1959年美國在意信圓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雷神導彈和朱比特導彈引起的, 蘇聯為了扳回戰略劣勢,而在古巴散雹部署導彈。

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

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美蘇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於千鈞一發之際。最後以前蘇聯的妥協而告終,其中有不少值得總結、反思的經驗教訓。

迄今為止,古巴導彈危機仍然被認為是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它差點兒釀成熱核戰爭,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對此看法高度一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冷戰

7、簡述美蘇「冷戰」對國際關系發展的主要影響。(10分)

【答案】:二戰後美蘇「冷戰」局面出現,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同時在全面冷戰下還存在局部「熱戰」。
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世界的緊張局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這種建立在大國均勢基礎之上的國際秩猛稿序,雖然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虛悄,但卻使大國的行動基本上都未超出各自的勢力范圍。
消極影響:美枝譽孝蘇兩國為謀求霸權,展開了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盪,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8、簡答冷戰的原因,影響及啟示?

冷戰根本原因:戰後蘇美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的沖突,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矛盾的升級。
直接原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直接導致了冷戰局面的形成。
冷戰的影響:
(1)給美、蘇及東西方世界帶來了長期的對峙物純和對抗,阻礙了世界整體化發展,也造成了德國、朝鮮的分裂,並引發局部戰爭。
(2)在冷戰大環境下,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3)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程度不同的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的調整與改革,基螞缺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4)面對兩搏辯極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冷戰的結果:東歐劇變,德國統一,蘇聯解體。

9、美蘇之間的冷戰是如何形成的,冷戰帶來了那些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等國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結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二戰結束不久,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冷戰政策。赫魯曉夫上台以後,提出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隨著蘇聯經濟、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從50年代後期起,美蘇爭霸的格局逐漸形成。美蘇爭霸分為三個階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既有緩和又有爭奪。
在緩和方面:1955年,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簽訂了對奧和約,解決了二次大戰的一大遺留問題。同年,蘇聯同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關系。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美蘇首腦戴維營會議是蘇聯推行美蘇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美國實際上承認蘇聯是超級大國這一事實。
在緊張方面:1961年蘇聯修築「柏林牆」,封鎖了東西柏林邊界,使美蘇關系更加緊張。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然在美國方面。
這一時期,蘇聯還對中國推行霸權主義,企圖控制中國,使得中蘇關系惡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蘇爭霸的第二階段。其特點是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大為縮短,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上升,相當於美國的80%。蘇聯在軍備方面趕上了美國,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蘇聯大力增強常規軍事力量。1978年,美軍210萬人,蘇軍440萬人,美軍擁有坦克10500輛,蘇軍擁有坦克50000輛。這一時期蘇聯推行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美蘇在歐洲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峙的僵持狀態。蘇聯一方面對歐洲以「緩和」戰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緊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1979年入侵阿富汗,標志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
這一時期的美國,由於受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趨於緩慢,侵越戰爭受到嚴重挫折,軍事力量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1969年後的尼克松主義,調整全球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1973年從越南撤軍,1979年同中國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三階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國總統以後,開始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遏制蘇聯在全球的擴張勢力。在核戰略和核軍備方面,美國提出了「戚宴星球大戰」計劃,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在爭奪第三世界方面,美國立足於在軍事上打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打擊親蘇政權。
蘇聯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在與美國的爭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後,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作法,轉為裁減軍備,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1991年12月底,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爭霸的局面結束。
(一)段扮美蘇從冷戰到爭霸
1.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美國直到1933年才承認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元旦,美、蘇、中、英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作戰,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握仔灶爭的勝利。這說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能夠結成聯盟。但是,戰爭結束後,美蘇聯盟破裂,轉變為冷戰和爭霸。
2.二戰結束以後,美國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推行全球擴張政策。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既是美國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的宣言書,也是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又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美蘇冷戰,使美蘇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美蘇冷戰,在意識形態上尖銳對立;在經濟上互相封鎖;在軍事上,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使美蘇在冷戰中形成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和國際關系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以後,開始對蘇聯的內外政策進行調整。1956年召開了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把「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的三和路線作為蘇聯對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緩和美蘇緊張關系,尋求美蘇共處合作,平起平坐,共同來主宰世界事務。美蘇經濟軍事實力差距縮小,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都使美蘇關系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變化,有利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但是,美國仍然是世界頭號經濟、軍事和科技強國,美國推行稱霸世界的戰略使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愈演愈烈。50年代後期,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格局逐漸形成。
4.美蘇冷戰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