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物流 » 國際物流鄭和下西洋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國際物流鄭和下西洋

發布時間: 2023-03-29 04:11:15

1、鄭和下西洋的過程和意義

淺述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以及意義與影響 符軍 物流112 摘要: 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本文就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以及它所用船舶和它的意義與產生的影響等來簡要闡述。以紀念裂禪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的偉大創舉。 關鍵字:明代,鄭和寶船,下西洋,先驅 鄭和下西洋背景: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蒙古貴族的腐朽統治。明太祖 朱元璋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繁榮社會經濟發展得措施。洪武十八年,明朝下令「士、農、工、商 四民務在各守其業,凡出入作蘆帶息,鄉鄰必互知之,其有 不事生產而游惰及舍匿他境遊民者皆遷之遠方」。又「設扶民之官,頒寬恤之條,令天下郡邑,招而撫之,天下之民,感戴宏恩,扶老攜幼,競返桑梓」。這樣一來,大明朝越來越強盛。 明永樂大帝朱棣的「銳意通四夷」,嚮往在臨御之年,中國出現一種前代未曾有過的天下太平,萬國咸賓的盛世。所以朱棣非常重視與海外諸國的友好關系。永樂大帝朱棣在對外關繫上的各種意圖正是通過鄭和下西洋,在事實上體現出來的。 鄭和祖輩為雲南昆陽州寶山鄉和代村人士,回族,姓馬,世稱哈只。在1381年名明軍征伐雲南時被擄,後被分到燕王朱棣藩邸中服役成為內侍。在跟隨朱棣起兵「靖難」有功,被賜「鄭」姓,改稱「鄭和」,為內宮監太監。 當時在東南亞,南亞等地明朝政府遭遇到各種困境,據錫蘭(今斯里蘭卡)史籍記載:「一千四百零五年(永樂三年),有中國佛教徒一隊,來錫蘭獻香火於佛齒聖壇,為國王維哲耶巴虎六世所虐待。」在鄭和下西洋前夕,由於中國與東南亞及南海國家關系削弱,外交活動癱瘓,中國國際地位隨之降低,以致陪源蘆洪武末年頗有「諸蕃久缺供之感」。對明成祖這樣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高踞於「臨御天下」的大國地位之上,「居華夏而治四方」,在實現對外方針上自有一番抱負,絕不能容忍這種現象繼續下去。 正是因為如此,在1405年(永樂三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頒詔,命鄭和從海上出使西洋諸國。從此鄭和開始了他長達28年的遠洋航海活動,航行數十萬千米,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船隊情況:鄭和船隊的規模之大堪稱奇跡。據明代編年體史書《國榷》記錄:寶船六十 只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次者長二十一七丈,闊一十五丈,下西洋官兵人數記為二萬七千八百七十人。 《瀛涯勝覽》作者馬歡是下西洋隨行翻譯,曾於第四,第六、第七次二次隨行。在他書的卷首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下洋官兵人數為二萬七千六百七十員名。(第四次) 明末羅懋登所撰小說《西洋尼》。該書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寫成,書中記載:第十五回詳細記有寶船九桅、馬船八桅、糧船七桅、坐船 、六桅、戰船五桅並各種船型長、闊尺寸。若按船用途來分,大致可以分為寶船、戰座船(一千五百料、二千料)、糧船、水船數種。 從這些當中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時的船之龐大,足以體現出當時中國的造船業之發達。 訪西洋之過程:鄭和船隊一共七次下西洋,可分為兩個時期,其中前三次為一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鄭和船隊主要是進行廣泛的外交活動緩解與海外諸國的緊張關系,建立東南亞與南亞之區域和平局勢。樹立起中國在東南亞和南亞各國中間的威信。 第二個時期主要著重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誼,相互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第一個時期中鄭和船隊訪問了占城、靈山、昆侖山、賓童龍、 真臘、滿刺加、急蘭丹、彭亨、東西竺、蘇門答臘等地 第二個時期主要訪問了今印度,紅海,非洲北海岸等地, 鄭和下西洋的成就與影響:鄭和下西洋在政治上主要建立了亞非國家國際間的和平 局勢,經濟上發展了亞非諸國間的國際貿易,文化方面向亞非各國敷宣中國的教化,以及 增進了中國人民對亞非國家的認識與和了解。 鄭和下西洋過程中告誡那些「喜戰好鬥」的島國要安分守紀,另一方面從統一宗教入手,,力勸改變不正的宗教信仰,對平衡各國關系,緩解因宗教問題而導致的國與國之間的緊張關系起無比重要的作用。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間的國際貿易,不僅使明朝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而且一般的貧民也很多因此而致富,嚴從簡曾說:「自永樂改元,遣使四齣招瑜,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稀,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欲矣」。鄭和船隊傳揚了文教,使中國與亞非國家交往空前密切,增進了亞非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也極大地增長了中國人民的海外知識。開闊了眼界,豐富了中國人民對於海外的地理知識。鄭和下西洋開擴的海外市場極大的發展了像以景德鎮為中心地瓷器業,以蘇州為中心的絲織 業和以松江為中心的棉紡業,以蕪湖為中心的漂染業等。並且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鄭和下西洋還促進了向南洋移民的熱潮,為中國移民在海外的發展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在此我們向偉大的先驅者致敬! 鄭和下西洋對今天船舶工業發展的意義和推動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作用 鄭和下西洋讓我們看到明朝時我們偉大的造船業,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深入探討的。據史料記載的有關鄭和寶船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我們已率先使用了干船塢,我們能造長一百多米,寬五六十米的超級大船。這極大的激勵了現在中國造船業的發展,作為我們偉大而光榮祖先的後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堅韌不屈的精神,他們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他們是我們不斷拼搏向前、發展中國造船業的榜樣。我們現在還不太清楚古人為什麼能再當時那種條件下造出那樣雄偉的大船,但他們做到了,他們的智慧是無窮的。 現在的中國造船業已經處在世界前列,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還有很多的不足,我們與其他更多的造船大國相比還有很多差距。所以我們還是要發揚古人敢做天下先的勇氣,為中國船舶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國家,我們是值得自豪的,在遙遠的過去我們的祖先始終處在世界發展的前列,他們是勇於開擴的,極富有創造性和想像力。鄭和船隊的遠航比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橫渡大西洋早了87年,比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1498年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早了92 年,比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1521—1522年環球航海早116年。這次航行極大的引燃了中國人民對國家的熱愛,也極大的促進了中國與近鄰的友好關系,為世界的發展做出偉大貢獻。

2、物流的含義

物流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物流是一個十分現代化的概念,由於它對商務活動的影響日益明顯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
----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一詞最早出現於美國,1915年阿奇.蕭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一書中就提到物流一詞,並指出「物流是與創造需求不同的一個問題」。因為在本世紀初,西方一些國家已出現生產大量過剩、需求嚴重不足的經濟危機,企業因此提出了銷售和物流的問題,此時的物流指的是銷售過程中的物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圍繞戰爭供應,美國軍隊建立了「後勤」(Logistics)理論,並將其用於戰爭活動中。其中所提出的「後勤」是指將戰時物資生產、采購、運輸、配給等活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布置,以求戰略物資補給的費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務更好。後來「後勤」一詞在企業中廣泛應用,又有商業後勤、流通後勤的提法,這時的後勤包含了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物流,因而是一個包含范圍更廣泛的物流概念。
----因此,物流概念從1915年提出起(PhysicalDistribution),經過70多年的時間才有定論(Logistics),現在歐美國家把物流稱作Logistics的多於稱作PhysicalDistribution的。Logistics包含生產領域的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中的物料搬運與廠內物流和流通過程中的物流或銷售物流即PhysicalDistribution,可見其外延更為廣泛。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直接從英文的PhysicalDistribution翻譯而來,1956年日本派團考察美國的流通技術,引進了物流的概念。到了70年代,日本已成為世界上物流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目前國內外物流的概念很多,如有以下幾種:
----「物流是一個控制原材料、製成品、產成品和信息的系統。」
----「從供應開始經各種中間環節的轉讓及擁有而達到最終消費者手中的實物運動,以此實現組織的明確目標。」
----「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的物理運動,是創造時間價值、場所價值和一定的加工價值的活動。」
----「物流是指物質實體從供應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動,它由一系列創造時間價值和空間價值的經濟活動組成,包括運輸、保管、配送、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處理等多項基本活動,是這些活動的統一。」
----《物流術語》的國家標准正在修訂之中,當國家標准頒布實施時,我國對於「物流」的定義將得到統一。
我國物流概念的引入及其特點
----物流概念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從國外傳入我國,一條是在80年代初隨「市場營銷」理論的引入而從歐美傳入,因為在歐美的所有市場營銷教科書中,都毫無例外地要介紹「PhysicalDistribution」,這兩個單詞直譯為中文即為「實體分配」或「實物流通」,我們普遍接受「實體分配」的譯法。所謂「實體分配」指的就是商品實體從供給者向需求者進行的物理性移動。
----另一條途徑是「PhysicalDistribution」從歐美傳入日本,日本人將其譯為日文「物流」,80年代初,我國從日本直接引入「物流」這一概念至今。
----在物流概念傳入我國之前,我國實際上一直存在著物流活動,即運輸、保管、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其中主要是存儲運輸即儲運活動。國外的物流業基本上就是我國的儲運業,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別在於:
----1.物流比儲運所包含的內容更廣泛,一般認為物流包括運輸、保管、配送、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及相關信息活動,而儲運僅指儲存和運輸兩個環節,雖然其中也涉及到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及信息活動,但這些活動並不包含在儲運概念之中;
----2.物流強調諸活動的系統化,從而達到整個物流活動的整體最優化,儲運概念則不涉及存儲與運輸及其他活動整體的系統化和最優化問題;
----3.物流是一個現代的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在各國興起,而在我國儲運是一個十分古老、傳統的概念。
物流的分類
----社會經濟領域中的物流活動無處不在,對於各個領域的物流,雖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於物流對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圍、范疇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類型。在對物流的分類標准方面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看法,主要的分類方法有以下幾種:宏觀物流和微觀物流;社會物流和企業物流;國際物流和區域物流。
----在此,我們將採用第二種分類方法,對物流進行劃分。
----1.社會物流
----社會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戶的以一個社會為范疇面向社會為目的的物流。這種社會性很強的物流往往是由專門的物流承擔人承擔的,社會物流的范疇是社會經濟大領域。社會物流研究再生產過程中隨之發生的物流活動,研究國民經濟中的物流活動,研究如何形成服務於社會、面向社會又在社會環境中運行的物流,研究社會中物流體系結構和運行,因此帶有宏觀和廣泛性。
----2.企業物流
----從企業角度上研究與之有關的物流活動,是具體的、微觀的物流活動的典型領域。企業物流又可以區分為以下具體的物流活動:
----(1)企業生產物流
----企業生產物流指企業在生產工藝中的物流活動。這種物流活動是與整個生產工藝過程伴生的,實際上已構成了生產工藝過程的一部分。企業生產過程的物流大體為:原料、零部件、燃料等輔助材料從企業倉庫或企業的「門口」開始,進入到生產線的開始端,再進一步隨生產加工過程一個一個環節地流,在流的過程中,原料等本身被加工,同時產生一些廢料、余料,直到生產加工終結,再流至生產成品倉庫,便終結了企業生產物流過程。
----過去,人們在研究生產活動時,主要注重一個一個的生產加工過程,而忽視了將每一個生產加工過程串在一起,使得一個生產周期內,物流活動所用的時間遠多於實際加工的時間。所以企業生產物流的研究,可以大大縮減生產周期,節約勞動力。
----(2)企業供應物流
----企業為保證本身生產的節奏,不斷組織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輔助材料供應的物流活動,這種物流活動對企業生產的正常、高效進行起著重大作用。企業供應物流不僅是一個保證供應的目標,而且還是在最低成本並以最少消耗、最大的保證來組織供應物流活動的限定條件下,因此,就帶來很大的難度。企業競爭的關鍵在於如何降低這一物流過程的成本,可以說是企業物流的最大難點。為此,企業供應物流就必須解決有效的供應網路、供應方式、零庫存等問題。
----(3)企業銷售物流
----企業銷售物流是企業為保證本身的經營效益,不斷伴隨銷售活動,將產品所有權轉給用戶的物流活動。在現代社會中,市場是一個完全的買方市場,因此,銷售物流活動便帶有極強的服務性,以滿足買方的需求,最終實現銷售。在這種市場前提下,銷售往往以送達用戶並經過售後服務才算終止,因此,銷售物流的空間范圍很大,這便是銷售物流的難度所在。在這種前提下,企業銷售物流的特點,便是通過包裝、送貨、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實現銷售,這就需要研究送貨方式、包裝水平、運輸路線等,並採取各種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時、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達到目的,因而,其研究領域是很寬的。
----(4)企業回收物流
----企業在生產、供應、銷售的活動中總會產生各種邊角余料和廢料,這些東西回收是需要伴隨物流活動的,而且,在一個企業中,如果回收物品處理不當,往往會影響整個生產環境,甚至影響產品的質量,也會佔用很大空間,造成浪費。
----(5)企業廢棄物物流
----企業廢棄物物流是指對企業排放的無用物進行運輸、裝卸、處理等的物流活動。
物流管理
----1.物流管理的定義和內容
----所謂物流管理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根據物質資料實體流動的規律,應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與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
----物流管理的內容包括:
----(1)對物流活動諸要素的管理,包括運輸、儲存等環節的管理;
----(2)對物流系統諸要素的管理,即對其中人、財、物、設備、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
----(3)對物流活動中具體職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計劃、質量、技術、經濟等職能的管理等。
----2.物流系統化
----系統化是現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模式。對於企業來說,怎樣建立所希望的物流系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物流系統就是指在企業活動中的各種物流功能,隨著采購、生產、銷售活動而發生,使物的流通效率提高的系統。這種系統大致可由作業系統和信息系統兩個系統組成(見下圖)。

----作業系統就是在運輸、保管、配送、裝卸、包裝等作業中,引入各種技術,以求自動化和效率化,同時,使各功能之間能完滿地聯接起來的系統。信息系統也稱物流信息系統,在企業活動中與其他的功能——采購、生產、銷售系統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使從訂貨到發貨的信息活動更完滿化,從而提高物流作業系統的效率。
----物流系統的作用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將商品在適當的交貨期內准確地向顧客配送;
對顧客的訂貨要盡量滿足,不能使商品脫銷;
適當地配置倉庫、配送中心,維持商品適當的庫存量;
使運輸、裝卸、保管等作業自動化;
維持適當的物流費用;
使從訂貨到發貨的信息流暢通無阻;
----把銷售信息迅速地反饋給采購部門、生產部門和營業部門。
----物流系統化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項:
----(1)大量化
----隨著消費的多樣化,產品的多品種化,多數顧客往往要求頻繁地訂貨預約,迅速交貨。在接受訂貨的企業中,因為要盡可能地使發貨的批量變大,採取最低限額訂購制,以期降低成本。
----大型超市、百貨店,從製造廠或批發商那裡進貨,把向各店鋪個別交貨的商品,由中間區域設置的配送中心集約起來,再大批量地送往各店鋪,並按照顧客的訂貨量,採用減價供貨制。
----(2)共同化
----主要在同一地區或同一業種的企業中,謀求物流共同化的情況比較多,尤其在大城市,由於交通過密,運輸效率大大降低,積極參加共同配送的企業越來越多,各種銷售業,面向百貨店、大型超市的共同配送的例子舉不勝舉。不少小規模的企業,也共同出資建立「共同配送中心」,全面地使裝卸、保管、運輸、信息等物流功能協作化。
----(3)短路化
----過去,很多企業的商品交易過程是按照製造廠—一次批發—二次批發—零售商—消費者的渠道進行的,商品經由的各個階段都有倉庫。現在,銷售物流可以不經由中間階段,而直接把商品從製造廠送至二次批發或零售商,使物流路線縮短減少了商品的移動速度,壓縮了庫存量。
----(4)自動化
----企業在過去的運輸、裝卸、配送、保管、包裝等物流功能中,引進了各種機械化、自動化的技術。在運輸等方面,由於運用托盤、集裝箱而發展起來的單位載荷制,提高了貨物分揀機械化水平的技術;在保管方面,由於高層貨架倉庫發展為自動化倉庫,大大提高了保管的效率。
----(5)信息化
----物流系統中的信息系統是指企業從訂貨到發貨的信息處理結構。在企業活動中,信息是控制生產和銷售系統的相結合的物流作業系統的組成部分,因此,物流信息的系統化、效率化是物流系統化必不可少的條件。
----近年來,由於計算機性能的提高,以及數據通信技術的進步和通信迴路的開放,信息處理的速度大大提高了,遠距離貿易雙方的信息交換變得容易起來,有力地推進了物流信息的系統化,實現了從訂貨到發貨的信息處理。----在我國,由於物流業起步較晚,觀念滯後,加之硬體老化、體制落後,難以形成信息化、規模化的現代物流模式。雖然近年來有關於物流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頗多,但很少有人將其與電子商務結合起來探討如何卓有成效地在電子商務中開展物流活動。然而隨著電子商務在我國的推廣,傳統的物流模式已難以滿足新型商務活動的需求,如何將傳統的物流模式轉化為電子商務下的新型物流模式已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通俗點兒說吧。物流就是貨物的流通,涉及到買方、賣方、貨運

3、求「鄭和下西洋與現代物流」有關著作或資料

鄭和下西洋,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沿海南下,在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風,11—12月,季風來了,便穿過台灣海峽和南海, 第一站到達占城,再到東南亞各國,進告慶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里.它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 有學者對航線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

如開辟了古里到溜山到東非索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亞的麻林地.並向南航行到比剌(莫三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隊進入了德拉運友簡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比較成熟,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旁褲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里 (今科澤科德)。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里。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霍爾木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地。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4、鄭和七下西洋為開拓明朝的海外貿易做出了哪些貢獻?

鄭和下西洋帶動了明朝百姓參與貿易的積極性,這是一種百姓自動發起的不帶有任何其他性質的交易,為明朝在海上開辟了一條商貿之路,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明朝經濟的蓬勃發展,鄭和下西洋也加強了明朝與其他各國貿易的發展,也傳播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其他國家認識到中國的先進性,可以說是為明朝與其他國家之間建立了一條海上橋梁。

5、鄭和下西洋的具體路線及影響

一、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鄭和下西洋路線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面,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1、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

2、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3、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斗猜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5)國際物流鄭和下西洋擴展資料

鄭和下西洋的政治和經濟貢獻:

1、建立政治秩序

在外交及握搜軍事方面,鄭段銷歷和下西洋頗有建樹。在總體保持和平的同時,鄭和船隊使用武力,打擊了斯里蘭卡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的統治,消滅篡奪王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干剌,懲治海盜陳祖義,並在東南亞扶植由施氏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

2、拓展朝貢體系

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

3、開拓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