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物流 » 港口物流國際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港口物流國際化

發布時間: 2023-03-12 05:18:49

1、港口物流的港口介紹

鹿特丹港位於萊茵河和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瀕臨世界海運最繁忙的多佛爾海峽,是荷蘭和歐盟的貨物集散中心,有「歐洲門戶」之稱。目前,該港年吞吐量有超過5億噸的紀錄,當之無愧地佔據著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發展經驗與模式分析如下:
多樣化集裝箱運輸形式
鹿特丹港是歐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它的裝卸過程完全用電腦控制,集裝箱裝卸量已超過320萬箱。鹿特丹的集裝箱運輸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裝箱運輸、鐵路集裝箱運輸和駁船集裝箱運輸。
港城一體化的國際城市
鹿特丹作為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和工業基地,在港區內實行「比自由港還自由」的政策,是一個典型的港城一體化的國際城市,擁有大約3500家國際貿易公司,擁有一條包括煉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機械、食品等部門的臨海沿河工業帶。
現代化的港口建設
鹿特丹港以新航道為主軸,港池多採用挖入式,雁列於主航道兩側,按功能分設干散貨、集裝箱、滾裝船、液貨及原油等專用和多用碼頭,實行「保稅倉庫區」制度,構成由港口鐵路、公路、內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統及機場連接的集疏運系統。
功能齊全的配送園區
鹿特丹港在離貨物碼頭和聯運設施附近大力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其主要功能有拆裝箱、倉儲、再包裝、組裝、貼標、分揀、測試、報關、集裝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歐洲各收貨點配送等,發揮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體化服務。
不斷創新的管理機制
鹿特丹港務管理局不斷在進行功能調整,由先前的港務管理功能向物流鏈管理功能轉變,繼續擴大港口區域,嘗試使用近海運輸、駁船和鐵路等方式來,促進對物流專家的教育和培訓,建設信息港,發展增值物流。 安特衛普港位於比利時北部斯海爾德河下游,距北海約80km處,是歐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於歐洲主要生產和消費中心,吞吐量的一半為轉口貿易,是歐洲汽車、紙張、新鮮水果等產品的分撥中心,運輸量幾乎100%是國際運輸。其港口物流發展的經驗與模式分析如下:
完善的交通網路
安特衛普港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擁有300多條班輪航線與世界上800多個港口相連,水運與密集的高速公路、鐵路為核心的陸運相銜接,形成完善的交通運輸網路。
良好的硬體設施
安特衛普港擁有汽車、鋼材、煤炭、水果、糧食、木材、化肥、紙張、集裝箱等專業碼頭,備有各式倉庫和專用設備,建有煉油、化工、石化、汽車裝備和船舶修理等工業開發區。
現代化的信息服務
安特衛普港擁有現代化的EDI信息控制和電子數據交換系統,使用「安特衛普信息控制系統(APICS)」。私營行業還建立了 「安特衛普電子數據交換信息系統(SEAGHA)」,並與海關使用的「SADMEL系統」以及比利時鐵路公司使用的「中央電腦系統」等其它電子數據交換網相連。 香港連續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貨櫃港的美譽,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發展的經驗與模式分析如下:
發揮自身特點
香港以中國內地特別是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為腹地發揮自身特點,依託中國大陸,連接歐美,面向東南亞,重點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轉口貿易中的中轉貨運物流,把香港建設成為虛擬供應鏈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業的覆蓋面遍及整個內地。
建設基礎設施
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起點高,先進的港口設備堪稱世界一流,其物流運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
政府扶持
香港政府一直重視物流業的發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國際及地區首選的運輸及物流樞紐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發展督導委員會和香港物流發展局,強化與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務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與保險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務、快捷高效的海關通關服務等。
重視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香港與大學和教育機構合作,培養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時通過建立全球公認的公務員廉潔制度,提高港口物流從業人員全員素質,從而提供優質的物流服務。 新加坡不僅有優良的深水港,還興建了4個集裝箱碼頭,每年可裝卸超過1500萬個集裝箱,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裝箱樞紐港。新加坡的遠景目標是把該國發展成為集海、陸、空、倉儲為一體的全方位綜合物流樞紐中心。
新加坡港口採取了一系列新舉措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調整港口管理策略並制定新措施,准備開放港口允許船舶公司以合資方式擁有自營碼頭,並歡迎國際上的港口經營集團到新加坡投資發展碼頭。
另一方面,注重技術改造,通過挖掘內部潛力來提高生產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進行了一項試驗性計劃,在新加坡海港採用自動識別系統,避免船舶相撞並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其港口物流發展的經驗與模式分析如下:
政府支持
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導委員會制定發展綱領,同年新加坡貿易發展局聯合13個政府機構,展開「1997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先後推出了「1999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以及 「2001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成功地將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整合成一條龍服務。
物流與高科技的結合
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實現了整個運作過程的自動化,新加坡政府啟動貿易網路系統,實現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在線信息交換,物流企業都先後斥資建成了電腦技術平台。
專業性強服務周全
新加坡境內的物流公司專業化、社會化程度高,可以為某一行業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也可以為各行業的客戶提供某一環節的物流服務,物流企業以滿足客戶需要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點,由物流公司和客戶共同研究選擇出一種或幾種最理想的服務方式,最終找出能最大限度為客戶提供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從以上四大港口發展的狀況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國際化、規模化、系統化發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術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發展「虛擬物流鏈控制中心」是當前港口物流發展的主要特點和趨勢。

2、港口物流的發展對策

港口作為全球綜合運輸網路的節點,其功能不斷拓寬,在發展現代物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港口以復合優勢實現現代物流中心的功能、港口的多重身份在國際物流中具有戰略地位、港口通過物流系統提供增值服務。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現代港口需要不斷完善其物流職能,所以研究現代港口物流功能完善的策略十分必要:總體上應建立起港口物流中心、從健全港口現代物流模式入手完善其職能、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強化港口物流的服務理念、發展港口的第三方物流優勢、在促進協調發展和完善管理系統的同時加強政策引導等。
問題的提出和研究意義
運輸是物流的主要載體,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物流的內涵正在逐漸擴大,港口作為全球綜合運輸網路的節點,其功能也在不斷拓寬。港口在發展現代物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歷史看世界港口從其發展過程看歷經了三代:海運貨物的裝卸和倉儲中心→貨物增值效應的服務中心→國際物流中心。現代化港口既是貨物海陸聯運的樞紐,又是國際商品儲存、集散的分撥中心,集物流服務中心、商務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人員服務中心為一體。新時期的港口物流呈現出以下一些新特點:大物流。經濟一體化促使港口物流必須向國際化、規模化、系統化發展,港口物流產業內部通過聯合規劃與作業形成高度整合的供應鏈通道關系;一體化。依託港口附近的物流園區開展一體化的物流服務,提供貨物在港口、海運及其他運輸過程中的最佳物流解決方案,包括腹地運輸、報關、報驗、包裝、庫存管理、提供金融、保險方面整合服務;虛擬鏈。港口物流必須是建立在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礎上的高效虛擬供應鏈,供應鏈的任何一環都能達到資源、信息共享,實現總體功能最優化的物流服務目標,依託虛擬鏈形成援蓋全球的虛擬港。這些新特點對傳統的港口物流運轉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現代港口需要不斷完善其物流職能,研究現代港口物流功能完善的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現代物流業的地位
現代港口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港口的運輸和中轉功能為依託,建立強大的現代物流系統,繼而發展倉儲、配送、加工改裝、包裝等產業,帶動整個臨港產業帶的發展。現代物流業是臨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⒈港口以復合優勢實現現代物流中心的功能:國際貨運正由孤立從業者的零打碎敲向現代物流系統加速發展,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要。因此,要求港口在現代物流體系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傳統的港口活動僅為中轉與產品分配功能。隨著國際多式聯運的發展與綜合運輸鏈復雜性的增加,港口作為全球綜合運輸網路的節點,其功能也將更為廣泛。現代港口功能在不斷地以港口為中心向內陸擴展,為客戶提供方便的運輸、商業和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是以運輸為主要環節的綜合服務系統。港口作為全球綜合運輸網路的節點,其港口功能也正朝著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務方向發展。港口功能的拓展不僅是現代物流發展的要求,而且是港口推動現代物流發展作用的體現。
港口發展現代物流具有以下優勢:①現代港口是綜合物流供應鏈的龍頭。現代港口作為物流分撥配送中心,不但負責儲存、分揀、理貨、分放、倒裝、分裝、裝卸搬運、加工送貨等職能,它還負責整個供應鏈的情報工作。②現代港口是生產要素的最佳結合點。由於港口運輸優勢,世界許多最重要的港口都有「前港口,後工廠」的布局設置,許多有實力的企業也選擇港口城市作為發展之地,世界重要港口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工業基地。現代港口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匯集了最佳的人力、物力、財力,成為區域乃至國際性的商務中心。③現代港口是最重要的信息中心。對國際貿易來說,港口作為國際物流鏈中的技術節點,是船舶、航海、內陸運輸、通訊、經濟、技術匯集點。在港口地區落戶的有貨主、貨運代理、船東、船舶代理、商品批發零售、包裝公司、陸上運輸公司、海關商品檢查機構等。現代港口已從純粹的運輸中心,經由配送中心發展為今天的物流中心。隨著國際多式聯運與全球綜合物流服務的發展,現代港口作為全球運輸網路的節點,將朝著全方位的增值服務方向發展,成為商品流、資金流、技術流與信息流的匯集中心。④現代港口是綜合物流供應鏈中最大貨物的集結點。港口是水陸運輸的樞紐,是水運貨物的集散地、遠洋運輸的起點和終點。綜合物流不僅在海上形成了樞紐港的分離,而且在陸上形成以港口端點,以內陸的物流中心為集散點,以不同運輸方式的多式聯運為運輸通道的內陸網路體系,因此,港口也是最大貨物的集結點。
⒉港口的多重身份在國際物流中具有戰略地位:按照現代物流的觀點,港口在現代生產、貿易和運輸中處於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主要因為:①港口是水陸運輸的樞紐,又是水運貨物的集散地、遠洋運輸的起點與終點。無論是集裝箱貨還是散裝貨,遠洋運輸總是承擔著其中最大的運量,因而港口在整個運輸鏈上總是最大量貨物的集結點。②港口是全球生產要素的最佳結合點。要把兩個國家之間有著巨大稟賦差異的生產要素以最有利的方式結合,港口往往是最合乎邏輯的選址。世界主要港口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工業基地。③在國際貿易中,港口一直是不同運輸方式匯集的最大、最重要的節點。在港口地區落戶的有貨主、貨運代理行、船東、船舶代理行、商品批發部、零售商、包裝公司、陸上運輸公司、海關、商品檢驗機構以及其他各種有關機構。隨著地區國際貿易的發展,物流中心的計算機系統必須與上述單位的計算機系統聯網,將有關商流、物流、裝卸運輸、倉儲信息及時匯集到港口和物流中心。因此港口在現代物流體系中居於核心戰略地位。
⒊港口通過物流系統提供增值服務:從現代物流服務的內容來看,港口具有十分突出的區位優勢。在現代物流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港口不但可提供貨物中轉、裝卸和倉儲等現代物流服務,港口還可利用其信息與通訊以及EDI網路,為用戶提供所需市場與決策信息。港口也是一個人員服務中心,提供貿易談判條件、人才供應和海員服務等,並提供舒適的生活娛樂空間,強化港城一體化關系。現代港口通過其自身區位優勢和由此衍生出來的諸多功能,可簡化貿易和物流過程,使港口在現代物流節點上提供最少的間斷和最大的增值。
新要求和發展對策
(一)港口物流運營環境的新要求新的經濟背景下,港口物流需要在不斷完善其傳統智能,但就目前中國港口物流的運營狀況看,在服務理念、技術操作、戰略設想等方面與現實需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①現代物流需要港口物流樹立全新的服務理念。中國港口物流業大多還處於利潤理念階段,服務意識淡薄。一般而言港口物流的發展過程就是由成本理念到利潤理念再到綜合物流服務理念的過程。物流服務理念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費用外還要強化客戶本位服務意識,切實轉換經營和管理方式,按現代物流的要求進行整合;②現代港口物流需要以高新技術作為其產業運營的支撐。現代港口業發展過程中普遍運用高新技術,體現在運營管理、裝卸工藝等諸多方面。港口為了提高運作效率將廣泛運用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和信息自動集成技術,信息交換能力的強弱將成為未來港口間的競爭焦點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關鍵;③經濟全球化背景要求港口物流有全新的戰略意識。物流全球一體化表現為國際多式聯運,各大航運公司將運輸能力從海上向內陸和空中延伸,從傳統的海運承運人向提供綜合物流服務的一體化承運人方向發展,以追求運輸系統內部的延續性、穩定性和可跟蹤性,航運公司逐漸成為港口的投資主體;④航運聯營體要求港口物流有被淘汰的危機意識。近年來全球各大航運公司為提高港口運營效率紛紛組建戰略聯營體將聯營范圍從港口延伸到陸上設施,這種國際航運公司全球戰略聯盟的發展將促進港口兩極分化。因為大型船舶的營運成本很高,為降低運營成本,其接卸港口必須具備全天候進出、快速裝卸、通關、集疏儲運與配送等綜合能力,所以全球戰略聯盟對停靠港口和使用碼頭的選擇將更趨集中,擁有良好地理位置和充沛運營能力的港口將吸引到更多的航運聯營體,港口兩極分化的趨勢將更為明顯。
(二)港口物流的發展對策實現港口物流化,將功能單一的傳統港口發展成為物流園區或物流中心。是現代港口建設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所謂港口物流化是指港口地區根據自身的地理位置優勢、所處的經濟環境特點,運用現代物流理念,通過有計劃、有目標的發展,形成一個以港區及廣泛輻射地域為服務對象的綜合物流網路。物流化的港口不再只有貨物裝卸的簡單功能,由於採用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和自動化運輸、倉儲技術,將各種現代化運輸方式匯集到港口,以便將貨物轉運到海外和內陸的廣闊腹地去,這時港口成為交通運輸樞紐,發揮著轉運功能。然後以現代化的運輸為主線,將倉儲、包裝、配送、加工、信息服務等多種物流功能集成化,使港口從交通樞紐轉變為內涵更廣、層次更高的物流網路節點。貨物不僅能在物流網路上暢通流動,而且可根據顧客的需求,在為顧客服務的同時,開展流通加工服務,通過加工服務使貨物在港口轉運過程中增值,從而達到提升港口功能的目的。
⒈總體發展方向是建立港口物流中心:港口物流中心的基本形態一般有三種全能型的物流中心,兼具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流通功能,並配備完善的服務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型的物流中心,主要提供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流通所需的基礎設施;商流型的物流中心,它只具有商流功能。港口物流中心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為至高目標。為實現物流中心的目標,港口物流中心應具備物流集散、貨物存儲分撥配送、國際物流服務、市場交易、信息管理、服務咨詢和增值性服務等功能。這突破了原有港口作為單一交通樞紐基礎設施的設計理念。根據現代物流的功能要求對港口資源進行重新整合,通過功能多元化、標准國際化、布局合理化、管理現代化和運行高效化的改造,使港口功能適應未來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和國際物流網路節點的要求,以全面提升港口競爭力。
⒉從健全港口現代物流模式入手完善其職能:從港口物流的發展模式看,可以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兩種。內向型發展模式主要是從充分優化港口內部的存量資源著手,重新整合和優化配置內部資源,在各種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上健全港口的物流功能,其運營理念側重於管理。從分析港口物流發展狀況,需要採取的改造策略應該是:改造主業,系統剝離。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港口之間的競爭正在逐步演變為物流鏈之間的競爭。改造主業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所謂改造主業就是運用現代物流的理念和運營模式,改造港口現有的經營機制和組織模式,把提高貨物通港效率作為港口建設和運營的主要指標,以提高港口所在物流鏈的核心競爭力。系統剝離則是將港口系統的自理物流作業剝離出來,集中起來形成一個物流部門獨立運作,在向利潤中心逐漸轉變的過程中逐漸變為完全獨立的以提供「供應物流服務」為主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外向型發展模式主要是從港口涉及的關系對象著手,充分重視港口物流發展過程中的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即通過縱深發展港口物流所處的外部環境來實現港口物流的持續發展,其運營理念側重於經營。港口縱向協作包括:港口企業讓渡出部分碼頭、倉庫、堆場給擁有物流鏈的企業,讓其在港區內從事企業物流;與航運、公路、鐵路等運輸企業共同構築物流鏈;港口企業與生產要素市場和消費市場資源整合等多種方式。橫向協作主要表現為港口群的協同發展,樞紐港與喂給港之間需要建立穩定的戰略聯盟,以共同的業務、共同的利益進行聯合。
⒊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現代化的港口應建立覆蓋輻射區內的所有商業流通和倉儲運輸企業的網路平台,實現各企業、客戶和有關管理機構的信息充分互聯;建立物流發布系統,實現信息資源的充共享和交換;建立資源交換系統,包括資源供求的發布和自動交易功能的實現等。港口物流業的發展應充分利用條碼技術、資料庫技術、電子訂貨系統、電子數據交換等信息技術,不斷完善港口物流信息系統。同時,要擴大業務合作,建立國際物流系統的網路運作,實現現代港口物流質的飛躍。完善高性能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利用EDI、INTERNET等信息技術,將港口與港口、港口與海關、港口與貨主、港口與承運商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開放的有機整體,提供諸如貨主跟蹤涉及貨物狀態、貨物交接單證、辦理和管理提單、通關、聯運、倉儲儲存情況、船期預告、泊位使用情況、貨運市場行情等信息,擴大業務合作,建立國際物流,使港口具備物流信息港的功能,提供高效、周全優質的物流服務。
⒋強化港口物流的服務理念:港口服務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港口物流的標准之一。抓好服務,就等於抓住了港口物流的精髓,也是港口物流的最大的利潤源。應該從從業人員的素質著手,強化。港口服務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貨物裝卸為主的核心服務;二是利用不同的裝卸機械、運輸工具,在特定的貨場完成貨物裝卸、運輸、堆碼、儲存的輔助服務;三是向貨主提供優質、便捷的貨物交接的延伸服務。港口企業應以客戶需求為中心,規范服務,提高核心服務質量,增強服務的特色,樹立超出一般的品牌形象,贏得客戶信任,建立競爭優勢。物流服務意識:加快港口物流園區的建設,提供各種物流增值服務;不斷開發港口物流服務創新品種;服務要具有柔性化,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目標,並隨時根據客戶需求的改變而改變。
⒌發展港口的第三方物流優勢:傳統觀念認為,港口是現代物流業的重要環節,港口只需圍繞現代物流業開展服務即可。但是,深圳招商物流集團管理層卻認為,港口應直接開展第三方物流服務。港口的功能主要包括裝卸運輸、貨物集散、貿易、信息、拆裝箱包裝以及旅遊。這些功能和各地紛紛興建的物流園區的功能相差無幾。這說明港口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港口目前對物流的作用和政府相似,區別在於政府在提供低價優惠政策上比企業更自由;港區只要往前邁出一步,哪怕一小步,就會變成一個功能完善的園區,但是物流園區想要變成港區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凡有港口的城市,政府就應該把興辦物流園區的土地資源和優惠政策向港口傾斜,支持港口物流的健康發展。圍繞自身集疏運的主要貨種,組建提供國內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港口可在市場競爭中獲取優勢。考慮到港口以外物流資源的豐富性,公司不需在港口以外投資構建自己的運輸和倉儲資源,而只需為客戶提供多式聯運的解決方案並去有效執行。很多倉儲、運輸公司都是以港口業務為核心來開展自己的業務的,所以港口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來約束外包者。正是港口在一個地區的稀缺性和港口與外圍物流企業的利益相關性,使得港口企業在中國組建第三方物流企業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⒍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協調發展和完善管理系統:政府有關部門應通過政策引導、規范市場等手段,為實現現代港口物流的發展營造公平、開放、有序競爭的宏觀環境,制定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理順現有港口體制,特別應研究建立鼓勵港口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激勵機制。港口物流的開展,不可避免地將港口與航運企業聯系在一起,只有港航加強合作,才能滿足港口物流的形成與運行,港口與航運企業才能在發展物流中真正發揮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只有這樣,現代物流系統才能得以順利發展。隨著全球現代物流時代的到來,為適應現代運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船舶大型化對港口自然條件和設備要求的提高,港口建設應在港口基礎設施方面加強建設,包括集裝箱碼頭數量、裝卸能力、碼頭堆場、航道水深等的建設,滿足國際集裝箱船舶大型化、超大型化的需求。在以上措施的基礎上還還需要完善港口的現代物流管理系統:首先各類型的流通業內部流程設計要系統化,使物流過程處於一個穩定協調的系統中;其次各類型物流業組合系統化,使港口物流在完成傳統作業的基礎上,還可以開展貨物精選、加工、包裝等業務,使進出口業務增值,以及根據市場發展和貨主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報檢、報關、接貨、集疏港、流通加工等多功能服務,形成一個開放型、互通型的物流服務平台。

3、港口在國際物流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作為港口,無論在任何國家,對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有關資料顯示,全球35個國際化的城市,其中有31個是因為有港口而發展起來的國際化的城市。前10名的城市幾乎都是港口城市。有資料顯示,全球財富的50%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
從我們國家的情況來看,也是這樣,比如說我們的長三角地區,占國家GDP總量的18.6%,長三角地區正是因為有強大的港口群,比如說上海港、寧波港等等。同時,珠三角地區,占國家GDP9.9%,它也有一個港口群,比如說廣州港、深圳港做支撐。同樣在環渤海地區,佔全國GDP總量的25%,也是因為有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這樣的港口,支持著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因此,港口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港口為什麼會起這樣的作用呢?是從歷史演變的過程來看。港口首先是交通的樞紐,是各種交通工具轉換的中心,這樣大量的貨物聚集在這里,拉動經濟的發展。同時,港口周邊地區又發展加工工業,帶動了工業的發展。再後來是第三代港口,又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一些代理的行業,物流也發展起來了。現在已經發展到第四代港口,是什麼概念呢?是全球資源配置的樞紐,因為當前的一個國際發展的重要趨勢是全球化,全球化的趨勢就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與資源在全球的共享,在這樣的情況下,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就要靠海運來支撐,因為海運的運量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在港口周圍就變成了資源配置的樞紐。因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港口對於整合各種生產要素,發展各種產業集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歡迎登錄長風網獲取最新物流資訊。

4、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的特徵?

廣西北部灣發展

泛北部灣無疑是世界港口富集區,區域內東盟國家共有各類港口100多個,其中印尼40多個,馬來西亞33個,越南43個,菲律賓24個,以北部灣和南海連成的海域為中心呈馬蹄型分布,其中越南的胡志明港、海防港、錦普港,馬來西亞的巴生港、民都魯港、柔佛港、檳城港,印尼的丹戎普瑞克港,菲律賓的馬尼拉港、新加坡港等,都是年吞吐量超過千萬噸的大港,新加坡港更是世界四大港口之一。

泛北部灣中國區域港口涉及廣西、廣東、海南以及香港等地,包括廣西的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廣東的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湛江港;海南的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等;香港是區域內最重要的港口,躋身世界前三名。

如此眾多的海港,加上大量內河港,作為泛北部灣地區經濟通道的重要節點、產業基地和產品配送中心,對亞太經濟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同時,數量繁多的港口之間,存在著多層面的競爭,為爭當所在地區的航運中心或經濟樞紐,這種競爭甚至呈現白熱化狀態。

競爭的最低層面為局部范圍的港口之爭。最突出的莫過於多年來廣西北部灣防城港、欽州港和北海港。由於共同具備「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的地域特點,為爭奪貨源一直明爭暗鬥。鐵礦石一直是北部灣港口的大宗貨源,防城港以30元/噸的價格承接業務時,其他兩港甚至以這一價格的一半與貨主簽訂合作,搶攬貨源。這種競爭直接影響到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定位,從而波及沿海產業布局。為爭集裝箱,上馬集裝箱碼頭,為了不讓散貨流失,興建散貨碼頭,各個港口變成典型的「小而全」,這種功能混雜的港口設施雖然缺乏專業服務性,卻成為各地對外招商的「優勢」,使得產業布局混亂,不能按照地方特色和資源稟賦發展。

競爭同樣也存在於省際之間。廣西三港內部惡斗,同時三港與毗鄰的湛江港也存在角逐,由於貨源地雷同,服務對象一樣,廣西北部灣港口與湛江港的公開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防城港工作人員說,每年在西南各地聯系貨源,廣西廣東的人常常碰到一塊,互相間「躲躲閃閃」。廣西「三港合一」的消息傳出時,在湛江港一些人員眼裡,成了一種「聯手」對付湛江港的對策。

更高層次的競爭出現在國家之間。由於泛北部灣地區港口距離不遠,相鄰國家的港口往往就成為競爭對手。面對新加坡港口的繁榮,隔海的馬來西亞就大興土木建設巴生港,希望將到新加坡港卸貨的馬來西亞貨輪拉回本國港口。

這種競爭,在一定階段,無疑對促進港口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管理水平提高、服務能力增強,但到了一定程度後,其負面效益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世界變得扁平,產業格局、供應鏈的架構重組,對港口通過能力以及港口對資源的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專業化的港口服務成為全球航運越來越強的需要,那種以我為主,各自為政的港口發展顯然與之不相適應,已成為對經濟發展的阻礙。馬來西亞的巴生港作為東盟國家第二大港,與新加坡港的角逐更加激烈。

——多種因素制約泛北部灣港口合作

專家認為,泛北部灣港口可劃分為北部灣港口群、馬六甲海峽港口群、菲律賓沿岸港口群。三個港口群目前主要功能各不相同:廣西北部灣港、廣東湛江港、海南的港口和越南海防港、硯港、胡志明港等呈「S」型分布的北部灣港口群,以大宗散貨吞吐為主,集裝箱比例逐年上升;新加坡港和馬來西亞、印尼的部分港口呈帶狀分布,形成馬六甲海峽港口,是傳統的集裝箱大港聚集區域,以集裝箱運輸為主;菲律賓沿岸港口群基本呈帶狀分布,與馬六甲海峽港口群呈平行分布,港闊水深,但內陸交通系統不夠完善。

與世界其他大洋海岸的港口「步調一致」相比,泛北部灣港口的整合遠為復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使得港口資源作為國家經濟重要支柱的基礎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除了新加坡、香港等少數港口,到目前大部分仍然屬於中小型的港口。

在東盟10國中,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十分突出,既有發達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和相對較好的泰國、菲律賓、印尼,還有正在崛起中的越南,而緬甸、柬埔寨、寮國則明顯滯後。經驗表明,處於經濟不平衡狀態的地區,先行者為了保持優勢,後來者為了迎頭趕上,使得競爭往往大於合作,在港口建設上著眼於「求全」而不是「求專」,參與合作分工往往讓位於短期競爭的需要,幾成必然。

除了經濟不平衡,泛北部灣地區的港口合作,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一是歷史上國與國之間存在的領土、領海爭端;二是民族、文化、宗教的沖突;三是作為資源富集地,外部政治、軍事勢力的介入,這些因素在不斷變動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容易造成局部不穩定;四是一些國家內部政治矛盾激化,影響對外合作。

東盟各國在政策和法律的制訂和具體實施管理中,存在較大差異。而對於提供貨物集散服務的港口而言,流暢的物流鏈,恰恰在信息、技術標准及海事、保險、司法等服務上要求相互緊密銜接。一些專家預測,世界經濟持續增長,海事貿易在2020年的規模將是現在的三倍。技術的發展、貿易的模式、戰略、航運議程、路線,對於港口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調整港口結構,進行合理定位,實現功能互補和協調發展,促進港口大型化、專業化、現代化,成為泛北部灣港口的共同要求。

——以新模式推動「港口一體化」

隨著競爭加劇,泛北部灣區域各港口正在尋求制訂共同的「游戲規則」,同時,大型船舶增加,港口信息化服務發展,為港口合作也提供了條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促進區域內貿易發展,成為各港口的共同要求。

泛北部灣港口群目前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首先是政治秩序比較穩定,「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泛北部灣各方高層交往頻繁,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中國-東盟關系不斷發展,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在應對公共安全、維護地區穩定和促進區域合作等方面達成了廣泛共識,合作領域日趨廣泛,合作機制日臻完善。

區域內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合作的動力之源。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快速增長,2006年達1608億美元,預計將提前於2008年實現2000億美元目標。區域內各方合作願望增強,在連續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企業界人士普遍希望彼此市場更加開放,實現產業的對接。

區域內的局部地區已經看到了合作的趨勢。廣西今年將沿海三港組建國際港務集團,對港口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管理。廣西港口加強與深圳鹽田港的合作,加強與包括越南海防港在內的信息交流。一些港口通過互相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雙邊協調機構,加強了港口相關業務的合作。

專家認為,歐盟、北美兩大自由貿易區以及西北歐的丹麥-瑞典,都為跨國的港口合作提供了經驗。政府主導是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的基本保障,市場運作是港口發展的基本模式;加強宏觀調控是促進港口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實現港口一體化,有利於減少資源浪費,避免重復建設,防止惡性競爭,提高區域整體效益。

專家認為,泛北部灣港口群合作的重點領域應放在五個方面:一是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港口物流與海運安全,三是臨港產業開發,四是與海運相關的海洋環境保護,五是港口與海運安全。

對於政府主導,應成立區域性的港口協調機構,如泛北部灣港口群合作委員會,制訂區域內港口發展總體規劃,擬定具體合作政策,規劃合作項目,統籌各方利益,各國政府對於港口公共基礎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支持,鼓勵企業資產經營聯合,推進區域內港口多形式多渠道合作。特別是推進檢驗檢疫、海關、海事、邊防之間的相互聯合、協作,逐步制訂區域內統一的標准,簡化區域內貨物流動手續,提高效率。

在尋求泛北部灣港口合作中,探索新模式尤其重要,如自由港、國民待遇、統一關稅等制度。各國可以在重要港口劃出一定范圍,實行自由港政策;可以參照歐盟方式,在相互投資和人員就業方面給予國民待遇;還可以在業務合作中,採取一次進關,一次出關,不重復辦理報關手續;此外還可以建立關稅聯盟,相互結算,避免雙重征稅,減輕企業負擔

5、國際物流碼頭有哪些區分,都有什麼作用

碼頭是供船舶停靠、裝卸貨物和上下遊客的水工建築物,是港口的主要組成部分。

根據不同類型的劃分為不同的碼頭,其主要作用還是促進進出口物流的運輸

6、影響港口物流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因素

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影響港口物流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因素,帶來了寬闊的前景。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全球貿易的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跨國公司的國際滲都是發展的因素。

7、我國如何應對物流國際化

摘要:對我國物流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略的分析

關鍵詞: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第三方物流

電子商務了,物流從內容、技術等方面都 與傳統的意義下的物流有了較大的不同。我國的物流業經過這幾年的發展,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而國內物流的現狀如何?優勢何在?又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1我國的物流優勢

物流包含了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從產工到消費地的貨物,服務及信息的流動和儲存所進行的計劃、運行和控制。它是所有商業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據統計,我國居世界第一的產品已經有數百種,貿易份額或市場佔有率佔世界第一們的也有相當可觀的數量。今天,「中國製造」的標簽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很多國家及產品上。由於「中國製造」不斷提升的性價比,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采購中心。物流別名已經是一個大產業,但仍然有擴展空間。

1.1基礎設施優勢。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累,中國物流業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大環境下有了很大改善,我國的物流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已有較大的發展。

我國的公路問題大幅度增加,2000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140.27萬公里,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24.57萬公里。公路技術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全國等級公司中公路總里程的86.69%。路面等級得到了提高。其中高速公路飛速發展,總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三位。全國擁有高速公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達到了28個。通車里程超過公路里程達到了2006公里。「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建設速度加快,公路密度及通達深度進一步提高,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公路橋梁及長大隧道建成。水運方面內河航道里程增加,航道網結構進一步改善。港口深水泊位增加,吞吐能力徒弟中,列世界第五位。沿海港口專業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鐵路運力躍居亞洲第一;民用航空業有長足的進步產,新建、擴建了一批機場以及支線、國際航線的增開,這些都 使空運能力和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1.2運輸裝備及配送體系優勢。公路運輸能力穩步增長,2000年全國公路運輸車輛達到486萬輛,比上年增長6.2%。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重提高。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完成的貨物運量佔全國的比重是5:3:2的比例。公路集裝箱運輸量增長顯著。水上運輸船舶大型化趨勢明顯,水上貨運平均運距增長,貨物吞吐量、水路集裝箱運輸大幅增長。國際海運能力增加。內河運力相對穩定。航空物流近幾年保持了持續、穩定、大幅度的增長。

配送體系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規模的全國范圍配送體系的物流企業,連鎖商業和配送服務正在興起。例如華東地區國有大型物流企業有中外運、中遠、郵政、中鐵快運、中儲、中集等、都有著較為完善的全國性網路,且規模大、資金實力較雄厚。原來或以運輸為主、或以倉儲為主企業,在自身的專業領域上經驗豐富,都 已從戰略高度將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目前都 在延伸服務領域,積極擴展綜合物流服務。

1.3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在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趨勢下,不少機制靈活、經營規范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紛紛崛起,他們與原有的國家大中型倉儲運輸企業一起提供范圍較廣的物流服務。第三方物流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並且中國已經成為亞洲第三方物流公司(以下簡稱3PL)中最熱的市場。中國快遞發發的生產製造能力為3PL的出現創造了舞台。以香港為基地的物流提供商由於距離近而先撥頭籌。香港有許多製造業都已經轉移到了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帶,因而大多數貨運和物流提供商也北向發展,它們認為大陸的市場巨大而且發展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2我國物流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際製造中心從歐美到日本,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現在到了中國大陸,這種轉移的速度正呈現越來越加快的趨勢。問題是如何利用這個機遇,提升國內的經濟競爭力,建立新的比較優勢,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走出新的發展之路。

8、中國港口政策的發展

構築現代港口物流發展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一五」規劃,我國將建設164個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4萬噸,其中集裝箱泊位69個,新增能力1940萬標箱。為確保我國港口物流產業的健康發展,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亟待構築我國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政策框架,建立開放、有序、自由、暢通的現代港口物流新格局。
從全球港口發展的階段來看,發達國家自進入後工業化時期,現代港口已步入第三代港口發展期。最為顯著的特徵表現為:工業向柔性和個性化方向發展,虛擬企業開始出現,港口成為全球生產、銷售等整個供應鏈中重要的節點,加之高新技術在港口領域得到全面應用,港口功能進一步完善,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樞紐。港口經營管理從追求規模化轉向追求規模化與滿足個性化相結合,提供全程、全方位、多層面的綜合性服務,以建設生態港口為目標,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理念。港口與所在地區或城市的發展更為緊密,與人類社會更為協調,從而形成區域經濟、技術、文化、利益共同體。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之間的合作日益加強,跨地區甚至跨國合作製造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不斷地將大量常規業務「外包」(outsourcing)出去給發展中國家,而只保留最為核心的業務(如市場、關鍵系統設計和系統集成、總裝配以及銷售)。在這些合作生產的過程中,大量的物資和信息在更為廣闊的地域間轉移、儲存和交換,國際物流活動將日益頻繁,港口作為國際物流活動主要的載體,在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合作中愈來愈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構築現代港口物流發展的政策框架必須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關系:
一、發揮傳統港口優勢與現代物流相結合,逐步實現我國港口物流經濟活動的集約化和現代化
近年來我國港口經濟發展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從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年吞吐量來看(見下表),發展勢頭強勁,但絕大多數港口基本上停留在傳統港口生產作業水平上,盡管均不同程度地引入現代物流理念及管理技術,仍然處於較為粗放的經營管理中。
年份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吞吐量 48321 80166 105162 125603 142634 166628 201126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4年。我國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表
因此,港口應積極加大其傳統優勢與現代物流整合的力度,從而有力地促進港航、倉儲和物流產業組織的聯動發展。在港口功能升級換代上,須在傳統裝卸業務、工業服務(如增值服務)、商務、信息等方面體現其傳統優勢和特長。
充分發揮港口傳統運輸業的優勢,利用其在設施、網路、技術等資源,促使港口物流服務活動的柔性化、集約化和現代化。從根本上實現由傳統港口物流的「港對港」服務向現代物流要求的是「門對門」服務的轉變,這就要求構築與港口物流業發展配套的現代綜合運輸網路體系,進一步拓展港口物流業務,提高港口物流的綜合協調能力。總之,港口物流帶動港口經濟,港口經濟帶動區域經濟,而區域經濟帶動全國經濟。
二、開展國內物流業務與國際物流業務相結合,充分發揮港口「二傳手」的特殊作用,連接好國內與國際市場
200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為29114億元,同比增長16.6%。社會物流總成本佔GDP的比重為21.3%,比上年僅降低0.1個百分點。與西方發達國家高出一倍,說明我國物流產業仍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物流成本偏高,而港口物流也處於同樣的狀況,港口的運輸成本、倉儲成本、管理成本與經濟發達國家港口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尤其是港口在連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各要素資源方面,要充分發揮其特殊作用,港口在轉換機制、拓展功能、延伸服務領域和范圍方面,須加快國內物流運作的市場化進程,發揮以干線運輸為主體的港口物流的主導和示範作用,加速港口國際物流活動的步伐,參與全球物流活動的國際分工,實現港口物流機能的多樣化,集商貿、倉儲、流通加工、信息服務於一體;體現現代港口服務功能的綜合化,主要是大力拓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中心和國際轉口貿易四大功能。體現其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等活動的「二傳手」的特殊作用。
三、加快港口自身與保稅區、出口貿易加工區、開發區等同步發展相結合,盡快制定港口物流發展的方針、政策和總體目標
眾所周知,港口成為國內外企業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的重要場所,佔領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重要手段,港口業已成為現代物流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現代物流體系的重要環節。因此,盡快制定港口物流發展的方針、政策及總體發展目標,諸如港口保稅區、出口貿易區和開發區的優惠政策,主要是在投資政策、融資手段、土地徵用、稅收及貸款等方面,為港口物流發展創造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
在藉助和發揮港口特殊的區位優勢基礎上,推進港口物流與港口保稅區、出口貿易區和開發區物流的同步發展,吸引國內外製造商、銷售商及物流提供商,實現港口與保稅區、出口貿易區和開發區的聯動,在發展中彼此依存、緊密配合、互相促進,形成息息相關的利益共同體,以推動港口經濟的全面繁榮。
四、發展港口物流核心業務與建立廣泛的合作和聯盟相結合,實現其港口物流職能向縱深化延伸與輻射
國際上許多大型港口都在向第三代港口發展,建成全球貨物貿易集散中心和綜合物流服務基地。必須將港口作為發展物流的突破口,通過港口物流核心業務向港口周邊地區輻射,帶動進出口貿易,進而又促進港口物流的發展,實現良性循環。港口物流核心功能要逐漸從原來的海陸中轉中心,轉變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服務於國際貿易的綜合物流中心。
通過港口物流綜合服務體系的建立,擴大港口腹地范圍,建立以港口為中心的業務扇形輻射面,取得與社會各類物流資源全方位的整合,以核心業務的遠洋和近海運輸為立足點,發展與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及內河航運等組織的合作與聯盟,在國際遠洋航線及海上通道、國際航空線、國際鐵路運輸線與大陸橋、國際主要輸油(氣)管道等諸多領域實現國際物流連線,通過開展國內外多式聯運、綜合運輸方式等形式,在國際港口市場的競爭中壯大,朝著擁有區域規模、集裝箱及散貨高吞吐量的樞紐港方向邁進。同時還須加快港口服務產品的分銷網路與渠道的規劃和建設,在國內外廣泛建立代理商、分銷商、運營商、區域物流中心等分支機構,逐步擴大港口服務的商圈半徑,提高市場佔有率,構築區域配給網路,建立國際中轉中心,使港口成為國際綜合物流活動的重要節點,成為連接港口腹地諸多物流園區和各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物流樞紐,實現港口物流服務向縱深化延伸和廣域化輻射。
五、發展以臨港工業服務的社會化物流組織與港口物流相結合,為物流產業發展培育堅實的市場需求基礎
港口物流要進一步推動港區聯動發展的進程,以港口物流帶動臨港製造和加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與社會物流組織的分工與協作,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做好港口物流與社會物流的市場定位和扮演的物流角色的工作。隨著全球綜合物流時代的到來,現代港口已從純粹的運輸中心(運輸+轉運+儲存),發展成為配送中心(運輸+轉運+儲存+裝拆箱+倉儲管理+加工),再發展為如今的綜合物流中心(運輸+ 轉運+儲存+裝拆箱+倉儲管理+加工+信息處理)。全球綜合物流服務的發展,現代港口功能將更為廣泛,朝著全方位的增值服務的方向發展,成為商品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與人才流匯聚的中心。
港口物流與臨港的社會物流的行業內合理分工,不僅有利於全社會綜合物流體系和物流服務網路的形成,而且由此而產生以港口為中心的產業集群,涵蓋港口物流、社會物流、臨港製造加工、服務等產業組織集群,這種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產業集群,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與外部的供應商、市場和技術建立系統的聯系,多種文化的融合、合理的權力結構、有效的調控手段產業集群的特性,並呈現出由客戶到供應商的垂直供應關系,是供應鏈網路在一定地域空間的集中,從而推動了港口物流與社會物流的同步發展。發展港口物流與臨港物流園區、工業區、開發區相結合,是尋求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六、港口物流建設的軟硬體同步發展相結合
在港口現代運輸技術和經營方式創新的同時,加強港口硬體建設,適應國際運輸綜合物流時代的客觀要求,對現代港口在硬體諸如港口規模、物流機械、物流系統工程、航道水深、碼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而港口作為全球綜合運輸系統的節點,其效率、服務水平及可靠性是其發展關鍵的因素。現代運輸技術和經營方式的發展,並且與港口軟體工程建設配套,即港口物流文化培育,港口經濟的繁榮必然形成港口特有的文化。而港口物流文化需秉承港口傳統文化之精華。主要體現在:其一是科學發展觀。要協調發展,要可持續發展,不能只為了短期和局部的利益而忽視長遠和整體利益。其二是以人為本的經營與管理理念。港口要體現人與經濟,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三是物流科技的不斷創新。其四是明確發展生態港口的建設目標,大力推進港口綠色物流發展戰略,注重港口物流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七、積極促進港口物流系統化、標准化與智能化建設相結合,以加快物流的國際化進程
港口應首先促進現代信息管理技術,如ERP、MRP等在物流企業和廣大工商企業內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全面提高企業的信息特別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設,為物流信息交流的暢通和高效創造條件。其次港口發展要在物流用語、計量標准、技術標准、數據傳輸標准、物流作業和服務標准等方面作好基礎工作,加強標准化工作協調和組織工作,對國家已經頒布的各種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進行深入研究,應用新型標准,如對托盤、集裝箱、各種物流搬運和裝卸設施、物流中心、條形碼等通用性較強的物流設施和裝備的標准進行全面引入,以使各種相關的技術標准協調一致,提高港口物流活動中貨物和相關信息流轉的高效化。
港口發展要適應全國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大型跨國公司為先導,以產業關系為紐帶,發展全球綜合物流系統,將組合多式聯運、全球倉儲、清關、保險、存貨管理、訂單服務、金融、文件製作以及任何一種所需的物流服務功能,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物流服務。港口物流園區和運輸、倉儲、配送等相關領域實現EDI和物流信息共享,全面實現報檢、報關、報稅電子化。直接帶動港口生產力,主要包括集裝箱吞吐能力,港口現代化設施裝備能力,電子口岸通關能力,自由貿易區與保稅區開發能力,商流、物流、信息化、資金流服務能力,提高港口系統化、標准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八、將自我經營與引入港口經營商運作相結合,謀求港口物流多元化發展模式
按照國際慣例和經驗,積極推進港口經營商運作模式或港口局部的經營商運作模式,積極引進港口投資商與經營商,尤其是引入國際上已積累豐富經驗的港口投資商與經營商,他們不僅帶來雄厚的資金、管理、技術、信息等資源,關鍵是能夠帶來港口經營運作的寶貴經驗,諸如港口物流系統工程的理念、港口物流標準的物流設施與設備、物流工程機械、具有人性化設計的港口發展實施方案及其網路市場的客戶資源,實現港口物流的跨越式發展,關鍵是通過這種方式,推動港口經營與管理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
九、構築港口物流提供商供應鏈驅動體系與港口腹地物流市場營銷網路的建立相結合,實現港口物流發展的多元化
港口物流既是生產企業的倉庫,又是用戶的實物提供者,物流企業成為代表所有生產企業及供應商向用戶進行實物提供的唯一最集中、最廣泛的綜合物流提供商。按市場需求鏈組織以港口為核心的虛擬企業群體——供應鏈體系,以成本與服務為立足點,幫助客戶建立采購網路、經銷網路、現代物流配送網路和信息傳輸網路遍布全球市場。
現代物流管理與技術越來越成為社會各類企業作為其市場營銷的主要手段和途徑,以港口物流組織為核心,扮演物流集成供應商角色,構築港口物流服務的供應鏈驅動源,一切從市場需求出發,建立由供應商、港口物流集成商、製造商、批發和零售商的供應鏈物流系統。具體構造:港口物流集成商處於供應鏈的中部,發揮承上啟下特殊物流的職能,市場覆蓋面廣、分銷能力強。一是為出口企業承擔產品的運輸、倉儲、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包裝、銷售及信息服務等環節外包給港口物流企業,在其周圍集聚形成了供應鏈網路結構;二是為進口企業承擔倉儲、運輸、包裝、加工、分銷等環節上的物流活動,實現資源共享而形成的供應鏈物流系統。
同時港口物流針對其腹地范圍積極尋求物流服務產品的分銷網路機構,廣泛地聯合各類社會物流組織,建立其市場營銷網路體系,以委託代理制方式,作為其開拓市場的有效途徑。總之,港口物流供應鏈與港口腹地物流市場營銷網路的建立相結合,不僅實現港口物流供應鏈銜接的無縫化,而且有利於港口物流實現多條腿走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十、發展港口物流與大通關相結合,實現港口物流與場站物流(航空機場和公路、鐵路站點)對接的無縫化
港口物流發展是大通關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媒介體,整個物流供應鏈的信息集成中心、管理控制中心、物流中心。
大通關:是指進出口貨物到離港(站)所需的裝卸作業,代理服務、口岸查驗的過程。由於運輸方式的不同,對外開放的港口或機場,港務部門或民航站在交通工具的靠離或貨物的裝卸作業中,直接與查驗單位發生工作關系,形成鏈接點;又因為進出口外貿貨物或出入境的交通工具大都有其代理人辦理申報查驗手續,也形成一個鏈接點,所以,「大通關」可以界定為三個環節,即:貨物或交通工具代理服務環節,口岸查驗部門的申報查驗環節;港口(機場)生產作業環節。
「大通關」建設是運用現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建立政府有效監管和企業高效動作的協調聯動機制,優化單證流、貨物流、旅客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作業流程和通關環境,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和進出口貨物、出入境旅客通關速度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口岸查驗單位、口岸管理部門、外經貿生產、經營與服務企業,以及稅務、銀行、外匯管理等多個部門。
發展港口物流與大通關相結合,簡化通關手續,倡導人性化的集中辦理相關的單據,實現「一站式服務」加快物流運作效率,實現港口物流與場站物流(航空機場和公路、鐵路站點)對接的無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