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2017年起,我國貨物貿易總額為全球第一,未來貿易發展趨勢如何?
自2017年起,我國貨物貿易總額為全球第一, 未來貿易發展的趨勢前景還是相當不錯的。自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國外的貿易市場遭受到了重大的打擊。我們中國在控制疫情方面表現的相當好,所以國外有很多國家喜歡和中國簽訂訂單。再加上中國人本身就是務實的,生產出來的外貿產品質量上有保障,所以也贏得了很多國家的喜愛。中國已經在全世界打出了好名聲,相信未來的市場一片光明,外貿行業也會越走越好吧。
自從2019年發生新冠疫情開始,全球的各行各業也受到了波及,經濟也發生了重創。有很多國家並不喜歡和疫情發生的國家產生來往,而我們中國人控制疫情方面是有目共睹的,大家紛紛向中國下訂單,中國的企業也不負所望,按時將產品交到了國外企業的手中。中國生產的產品質量很好,而且價位也相當低廉,出口量也比其他國家大,也因此獲得了很多國家的喜愛。
中國人為了迎合國外的市場需求,也是想盡辦法提升服務價值,生產出來的產品更是數一數二,外貿的行業自然一片順風順水,也成為了世界上的佼佼者。我們都知道歐洲國家遭遇了能源危機,各大國家都向中國發出了訂單,電熱毯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空調,暖水袋等取暖用品訂單也出現了大范圍的上漲,這還是歸功於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好名聲。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中國有如此的信譽,也只有我們中國可以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我們國家在全世界還是相當有地位的,外貿行業無論是未來還是現在,都會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
那麼,你知道現在有哪些外貿產品火爆嗎?
2、2017年德國的對外貿易總額是多少?
2017年全年德國貨物貿易繼續增長態勢,據歐盟統計局統計,德國貨物進出口額為26159.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長9.5%。其中,出口14488.0億美元,增長8.6%;進口11671.6億美元,增長10.6%。貿易順差2816.4億美元,增長0.9%。
2017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1805.7億美元,增長11.2%。其中,德國對中國出口988.0億美元,增長16.2%,佔德國出口總額的6.8%,提高0.4個百分點;德國自中國進口817.7億美元,增長5.7%,佔德國進口總額的7.0%,降低0.3個百分點。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順差為170.4億美元,增長121.4%。中國為德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
3、談談中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中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1.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為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提供了機遇
2.投資帶動貿易增長
3.中央與地方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推動貿易發展的政策
4.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動了外貿發展
4、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如何?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4%和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這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競爭從以比較優勢為主,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等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思考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美、歐、日、東盟、俄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談判的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同時,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針對全球紡織品貿易取消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國內上下游產業的不同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5、我國2017年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多少?
據海關總署12日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14.2%,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外貿回穩向好的基礎不斷鞏固,發展潛力正逐步釋放。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1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2017年,世界經濟溫和復甦,國內經濟穩中向好,推動了我國全年外貿進出口持續增長。其中,出口15.33萬億元,增長10.8%;進口12.46萬億元,增長18.7%;貿易順差2.87萬億元,收窄14.2%。
分季度來看,我國進出口值呈現逐季提升態勢,一至四季度分別為6.17萬億元、6.91萬億元、7.17萬億元和7.5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3%、17.2%、11.9%和8.6%。
分區域來看,中西部和東北三省進出口增速高於全國整體水平。具體而言,西部12省市外貿增速為23.4%,超過全國增速9.2個百分點;中部6省市增速為18.4%,超過全國增速4.2個百分點;東北三省增速為15.6%,超過全國增速1.4個百分點;東部10省市增速為13%。
進口方面,我國鐵礦砂、原油和大豆等大宗商品進口呈現量價齊升。具體而言,2017年,我國進口鐵礦砂10.75億噸,增加5%;原油4.2億噸,增加10.1%;大豆9554萬噸,增加13.9%。鐵礦砂進口均價上漲28.6%,原油上漲29.6%,大豆上漲5%。
出口方面,機電產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為主力。黃頌平介紹,201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95萬億元,增長12.1%,占我國出口總值的58.4%。其中,汽車出口增長27.2%,計算機出口增長16.6%,手機出口增長11.3%。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3.08萬億元,增長6.9%,占出口總值的20.1%。
「今年我國外貿總體形勢較好,但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外貿高質量發展面臨一些挑戰。」黃頌平說,海關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扎實推進海關各項改革落地生根,全力促進外貿穩增長,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6、外貿行業的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是什麼?
2021年對於外貿行業來說真的太難了,但整體而言,我國的外貿行業穩中有漲,前景還是非常不錯的。
當前階段,商家可以尋求轉型,從對B端轉為對C端銷售,布局生活防疫用品類目,每次挑戰都暗藏機遇。活下去,才有光明的未來。
受到疫情影響,外貿行業遭受重創停擺,好不容易等到國內疫情慢慢穩住,國外疫情卻呈現出了燎原之勢。疫情席捲全球,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戶外出行等活動,也影響著人們的消費心態。
跨國運輸仍然受到影響,要知道,客機腹艙的物資運輸規模幾乎占據了跨境物流運輸規模的一半,目前,國際航班雖然已經逐漸恢復,但還不敢大規模開放,客機腹艙的運輸規模依舊不如從前。
外貿企業和人員,可投身跨境電商
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們的消費行為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線下消費轉為更為安全的線上消費。傳統外貿的出口模式受阻,並不代表海外市場的消費需求就此消失,這些需求會進一步在跨境電商平台爆發。想要自救的外貿企業就可以投身跨境電商領域,做出從B端到C端的轉型。
這既是求生之變,也是大勢所趨。目前看來,線下聚會和派對仍然危險,所以商家可以盡快布局線上,對於僅剩不多的下半年,既是外貿企業「咸魚翻身」的轉折點,也是跨境電商趁勢而上的大好機會。
7、2017關於經濟形勢的形勢政策論文2000字
經濟形勢是指國家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和走向。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17關於經濟形勢的論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2017關於經濟形勢的論文2000字篇一《淺析當前全球經濟形勢與預測》
摘 要:本文對當前全球經濟形勢進行分析,並預測了2017年的經濟發展走勢。首先闡述了上一年世界經濟總體的形勢,並歸納出了世界經濟運行的特點,在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預算和展望了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全球經濟 形勢 特點 預測
2015年的世界經濟已經呈現出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復甦跡象,全球整體就業率有所提高,通貨膨脹明顯得到改善,公共債務水平穩定在正常的層次。同時,各區域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兩極分化更加嚴重,國際貿易水平增長滯緩,大宗產品的價格起伏不定。地緣政治因素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加明顯,整個世界的經濟正處於經濟危機轉向正常化水平的過渡時期。筆者預測接下來的一年中,世界經濟仍然不穩定,經濟復甦的過程充滿艱辛,經濟指數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經濟總體形勢回顧
(1)經濟復甦緩慢,兩極分化愈發嚴重。2015年,世界總體的經濟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繼續呈現緩慢提升的態勢,經濟增長速度與專家的預期基本相差不大,區域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為3.5%,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歐盟為代表的經濟體的增速為2%,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經濟仍不樂觀,呈放緩趨勢,以東盟為代表的新的經濟體增長速度為4.5%,從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逐漸萎縮。
(2)就業率有所提高,但地區差別比較大。2015年以來,美國高居不下的失業率有所降低,勞動力市場趨於正常化,已經擺脫了金融危機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歐洲地區的就業率稍有提升,總體失業率在11.5%左右,金磚國家的整體就業形勢呈比較樂觀的趨勢,但是各個國家的表現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業率最低,南非的失業率最高,達到25%。
(3)物價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貨膨脹變為通貨緊縮。縱觀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貨膨脹是世界經濟的典型特徵,但到了2015年,通貨膨脹率有所下降。據世界權威部門統計,2015年第三季度,美國的物價水平下降了0.7%,歐元區國家,如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形勢也趨於正常,下降了大約0.6%,日本的物價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價指數上漲了3.2%。
(4)貿易低速增長。從世界貿易組織的分析來看,2015年世界貿易增長幅度為3.1%,國際貿易收支總體趨於平衡。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預測,世界投資總額將達到1.6萬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5%。發達國家經濟體的投資額增長幅度較大,增長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經濟運行特點
(1)美國貨幣政策調整並產生溢出效應。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2014年10月29日決定停止進行資產購買,這也標志著從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規數量寬松貨幣政策正式結束。這項 措施 從外溢效應上給予其他經濟體巨大的壓力。首先,其他經濟體因為美國逐漸收緊流動性,造成了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產生了外逃,導致本來就脆弱的銀行體系受到沖擊,貨幣發生貶值。其次,其他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也只能夠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確定因素。
(2)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產生分化。2015年,美聯儲正式退出了數量寬松,並且進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國與日本和歐元區等較為發達的經濟體卻背道而馳,這些發達經濟體仍然採取了戰後最大規模的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並且這種新興的經濟體進入中高速增長的周期。根據國際貨幣的相關組織數據可知,國內生產總值在新型的市場經濟體下,其平均年增長率從2010年的7.5%過渡到了2014年的4.4%。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為美國貨幣政策的轉向導致了多年間的超低利率環境逐漸消失。此外,由於非常規的激勵效果不明顯以及增速放緩,以往大宗商品的繁榮時期逐漸消失殆盡。並且,各國的改革所帶來的紅利豐厚期隨著時間而漸漸降低,政府所能夠支撐經濟增長的潛能不斷減弱。最後,這些較為發達的經濟體開放周期發生改變,趨向於從本國利益出發建立更加完善的國際經貿體系,因此新興市場經濟體受到了外界環境惡化的挑戰。
(3)原油價格因多種因素發生暴跌。能源供給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軟是導致原油價格發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進口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增速逐漸放緩,美國也因為油氣產量的增加而減少了對於原油的進口,這導致了國際市場中的能源需求量減少。並且,沙特以及俄羅斯這樣的產油大國最近也維持和增加了產量。西方國家為了減少俄羅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斷打壓油價,油氣在美國與歐佩克以及沙特三個國家之間的博弈,美國升息預期和2015年美聯儲正式退出了數量寬松的政策導致了美元指數持續波動上漲,這些因素都對油價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4)全球債務不斷上升和對鞏固復甦造成了威脅。根據日內瓦的世界經濟 報告 數據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在內的全球總負債占據著全球居民總收入的比例高達215%。債務水平高的企業需要維持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總體的全球利率水平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債務的累積。目前,一些經濟體已經出現了低增長、低膨脹以及與高負債的“有毒結合”,而且這個趨勢也在不斷積累擴大。
三、2017年世界經濟形勢的預測
與去年相比,2017年全球的經濟能夠大幅發展的概率較低,而經濟增速與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較大,預計增幅在3.3%至3.8%之間。對2017年全球的經濟走勢進行展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關註:
(1)美國與日本和歐元區等較為發達的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背道而馳的程度以及其嚴重性。伴隨著美國貨幣政策逐漸趨向平穩,若發生通脹抬頭,2017年上半年美聯儲很可能會加大加息的概率。歐日在美國銀根收緊的同時也會不斷加大刺激的力度,這種背道而馳的宏觀政策會導致多種效應,最為顯著的是匯率發生波動。美元的升值總體上對於歐日出口復甦是有利的,但也可能會導致歐日的資本向美國匯聚,從而抵消了歐日寬松的貨幣政策效果。毫無疑問,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將會導致全球資本和資產價格的大規模波動。
(2)歐洲國家經濟所能擺脫低估的可能性。歐洲央行為了避免歐元區經濟陷入通縮的問題中,在2014年11月注冊1萬億歐元用來購買資產支持債券以及擔保債券,與此同時該資產負債也增加到了3萬億歐元的峰值。此外,歐洲央行也決定將再融資的利率維持在0.05%的較低水平。這種大規模並且長時間寬松的貨幣政策盡管能夠防止經濟的進一步惡化,但是也為經濟的長期增長留下了隱患。如果實體經濟缺乏有力的增長支撐以及投資,歐洲經濟可能會再次發生衰退。
(3)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新一輪改革的范圍、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實。2014年5月,印度新莫迪上台後隨即啟動了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大規模經濟改革計劃。中印兩國的改革所釋放出來的“紅利”,將直接決定它們能否繼續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續增長局面。同時,巴西、俄羅斯經濟頹勢能否得到遏制,亦會對整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表現帶來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 黃榮文.國際貿易風險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 盧新德.經濟全球化的新特徵及中國的對策[J].當代亞太,2013(05).
2017關於經濟形勢的論文2000字篇二《淺談當前國內經濟形勢與經濟改革問題》
摘要:本文主要講述了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改革問題,有兩個問題:一是當前經濟形勢,二是當前改革情況。
關鍵字:經濟形勢 發展前景 體制改革 宏觀調控
一、當前經濟形勢與發展前景
中國經濟,在連續三年實施積極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來,出現了不少新的可喜的變化,總的形勢比較好。具體表現如下:
1.經濟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國經濟年最高增長率曾達14%以上。由於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從1993年下半年起開始實行宏觀控制,速度隨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個百分點,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來,已經扭轉了這種減速運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長8.2%,比上年全年高一個多百分點。
2.國內需求全面回升。針對連續幾年需求不足,市場疲軟的情況,從1998年起政府採取了增發國債,擴大基礎設施投資。提高職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數。實行消費信貸。完善社會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國內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歷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8%,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達1.8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增速加快了4.9個百分點。
3.進出口貿易大幅增長。2000年以來,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長,1一11月累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3.4%,其中出口增長30.1%,進口增長37.4%,分別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個百分點。4. 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3700多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盈利增長了1.4倍,虧損下降16.3%。
5.通貨緊縮局面有了緩解,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增加。從1997年下半年起,中國開始出現通貨緊縮,消費價格絕對水平下降,1998年為1.8%,1999年為1.6%。2000年已基本扭轉了這種趨勢,1一11月轉為上升0.2%。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2.5%,城鎮居民收入增長8.4%。
上述情況,不僅證明我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速回升,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而且標志著我們已經成功地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出現了重要轉機。不足之處是,目前的經濟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響較大,有礙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沒有根本解決。為此,我們決定在第四季度增發500億元國債,以繼續擴大投資和內需,促進市場旺銷;加之國際經濟看好,出口仍將保持一定增長,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長基數較低等因素,將使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年增長速度有可能達到8%,比上年上升一個百分點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個五年計劃可以全面完成,達到五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8%,國內生產總值全年達到1萬億美元,每人平均超過800美元的既定目標。可以預見,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中,中國經濟將一定能夠在新的起點上以更大的規模向前發展。
二、當前經濟體制改革情況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從1957年就開始了,當時主要是在行政管理許可權上放放收收,調整隸屬關系,雖然經過二十年的探索,但由於 方法 不對頭,沒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開放以後,經過 總結 經驗 ,才認識到主要應解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看清了計劃經濟的諸多弊端,提出來要以市場為取向進行改革,逐步擴大市場的比重,縮小計劃的比重,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進。但是,社會主義究竟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或者商品經濟,在理論上存在著很大的爭論,改革也就不可能邁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講話以後,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還是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但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不是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准。這樣,1992年黨的十四大會議上,才把這個理論問題最終突破,明確提出來,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究竟要幹些什麼?黨的十四大規定得很明確,主要要進行四個方面的改革。從現在來看,這四個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第一個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發展一個真正的市場,作為整個經濟運行的機制。搞市場經濟就必須有市場,沒有市場就不能成其為市場經濟。而且這種市場不僅僅是一般的市場,必須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不僅僅是商品市場,而是包括各種生產要素在內的全面的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市場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也可以說是在經濟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進展,商品市場現在已基本建立了。因為有沒有市場,最主要的衡量標準是價格,即價格究竟是由國家規定,還是由市場根據供求關系來浮動。由國家來規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場,而是一個模擬市場,所以不能單純以有沒有東西賣來作為衡量市場的標准。過去較長時期甚至最困難時期也有東西賣,有的地方甚至擺得琳琅滿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場,而是模擬市場,因為價格是國家規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變化是相當大的。如消費品價格,在改革開放以前,95%以上是國家計劃規定的,現在95%以上已變為由市場決定。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采購價格,過去幾乎百分之百由國家計劃規定,現在大約80%(有說85%)以上由市場決定。這說明商品市場已經基本形成。當然,價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開,任何國家也沒有百分之百放開,有少數價格如公用設施。能源價格等一般仍應由國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變。
要素市場主要有兩個,一是資金市場,一是勞動力市場,現在看來差距都還很大。資金市場衡量標準是看利率(包括匯率)是否放開,現在看還沒有。勞動力市場衡量標準是就業和工資是否由市場決定,這方面目前有兩種情況,非國有企業的勞動就業和工資基本上已經市場化了,國有企業的勞動力還沒有走上市場。
第二個方面的改革是企業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場,但市場是否能很好地運轉,取決於市場運行的主體,即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能不能與市場相適應。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基本上是兩種情況:非國有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與市場經濟已基本上相適應,所以發展得很快,發展得很好,而且是當前經濟的最主要的增長點;國有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與市場經濟至今還不相適應,盡管國家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但困難還很大,已成為影響整個經濟發展。影響整個改革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的改革是宏觀管理。基本上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宏觀調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說是新的宏觀調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新的宏觀調控手段的改革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過去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命令,採取直接調控的辦法。搞市場經濟就不能採取直接調控了,要運用經濟手段進行間接調控。有一部分帶強制性的,也只能採取法律手段,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以財政、稅收、特別是金融手段為主的新的宏觀調控體系已基本建立起來,並在宏觀經濟調控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進展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簡機構。職能轉換進展比較緩慢。
第四個方面是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特別是在分配製度和分配原則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過去的分配,說是按勞分配,但實際上是平均主義的分配,鐵飯碗,大鍋飯,沒有大多的差別現在在理論上已經明確:分配製度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但是又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效益對,有可能分配,沒有效益就沒有東西分配。同時還進一步明確提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但生產要素如資本、技術、管理等也要參加分配。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進。分配製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這是能不能達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穩定、保持群眾團結的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問題。這方面過去做得不夠,現在正在推進。
從以上四個方面,說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績。正因為改革取得進展,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的經濟面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問題主要是發展不平衡,各個領域的改革有的進展快,有的進展慢。比如市場這個環節,商品市場的建立進展後面貌改變不了,而且還影響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響金融體制和勞動體制的改革等。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黨的十五大已經明確就是要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具體組織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條是調整完善所有制結構,實質是一部分要轉讓和退出;一條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組。有了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從現在進展情況看,調整所有制結構快一些,真正按規范的公司制改組慢一些,因為對怎樣搞好規范的公司制改組,包括:如何做到股權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經營者激勵和制衡機制等,還沒有找到一種切實可行和比較成熟的經驗,可能還有個探索過程。第三個方面是宏觀調控體系要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財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但最為關鍵的是要加快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即政府機構精簡和職能轉換。
現在,大家對機構精簡都比較重視,但職能轉換很不理想,往往是變了一種形式來控制企業,控制經濟。比如過去搞計劃經濟,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計劃來控制,現在這方面確實是少了,指令性計劃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利益,想方設法製造了各種各樣的審批項目,干什麼都要經過他審批。這是絕對不行的。現在中央很重視這個問題,必須想辦法解決。深圳對這個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大多數審批項目都已取消。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企業還是活不起來。而且審批經濟比計劃經濟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帶來的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問題會更多。所以,職能轉換一定要徹底,絕不能改頭換面,把原來的計劃權變成審批權。第四個方面就是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當前最突出的是由於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進不快,已經影響和制約著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因為國企改革必然要進行職工下崗分流,但又沒有人“兜底”。當然,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難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退休養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費醫療制度改革方案等,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實起來比較困難。最大的困難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保障基金欠賬無法解決。據說這筆欠賬至少有3萬億元,要解決困難確實不小。但社會保障制度是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是廣大勞動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須想辦法抓緊解決這個問題。
8、2017年,全球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呈現出持續回縮的態勢對嗎?
2017年全球經濟繼續呈現溫和復甦態勢,國際貿易持續低迷。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加快全球市場效率提升,商品信息更加對稱,貿易門檻逐步降低。跨境電商給全球貿易格局帶來新的變化,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愈發緊密。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產生深刻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對2017年全球電子商務發展做了梳理和總結。
全球電子商務市場在過去十多年中快速增長,並且這種勢頭仍在持續。當前,全球網民人數已達41.57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4.4%,亞洲網民數佔全球網民數的比重最高,達48.7%;全球已有七個國家網購用戶數量過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用戶市場,網民規模達7.72億人,普及率達到55.8%;從網購人數增長區域來看,未來幾年增長最快的地區將是中東和非洲。
2018年,預計有16億人至少在網上購物一次,占所有互聯網用戶的50%以上。其中,亞太地區網購人數將佔全球一半;2017年,全球網路零售交易額達2.30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4.8%,佔全球零售總額的比重由2016年的8.6%上升至10.2%。

中國穩居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電子商務市場地位,2017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29.2萬億,同比增長11.7%,B2C銷售額和網購消費者人數均排名全球第一。
美國是電子商務發展最早且最成熟的國家,2016年美國網路零售交易額達3897億美元,增長14.9%,網路零售成全球零售市場強勁拉動力。

英國是歐洲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互聯網普及率達93%,電子商務銷售額佔GDP比例達7.16%。
拉丁美洲是最受歡迎的電子商務新興市場,2016年,巴西全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達534億雷亞爾,成為拉丁美洲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遠超拉丁美洲其他地區;移動電子商務繼續高歌猛進。

目前,全球有約16.6億消費者使用移動端進行網購,使用移動端進行支付的消費者佔比已達12%。其中,中國使用移動端進行網購的消費者佔到88%,全球排名第一。
全球跨境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從區域上看,歐洲是全球最大的跨境電子商務市場,北美的跨境電商市場處在高速發展階段。預計2020年,全球跨境B2C電子商務突破1萬億美元。2016年俄羅斯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3億美元。相比本土電商網站俄羅斯網民更傾向於海淘,俄羅斯跨境網購的商品90%來自中國。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使其與全球75%的經濟產生關聯, 2016年第三季度,韓國海外直接線上銷售為5512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2.5億元),同比猛增105.4%,創單季歷史新高。跨境電商成外貿發展重要驅動力;2016年全球B2C電商支付規模為2.37萬億美元,其中電子錢包支付佔30.4%,是全球第一大支付方式,多樣化支付方式推動全球電子商務發展。
各國政策加大力度支持電子商務發展。目前,超過70%的國家已經通過了電子交易法,而通過了網上消費者保護法的國家比重最低,不到50%。

2017年,全球電商行業投融資活動回轉,總投資額有望突破200億美元。電商行業種子/天使輪的融資次數開始逐年下降,已從2013年的54%下降到了2017年的38%。後期投資項目火熱,全球電商行業邁向成熟。中國、美國、印度是最大的市場,分別佔全球投資額的30%、24%、17%。美國電子商務交易活動最為頻繁,佔全球47%。
在這樣一個變化當中,全球電子商務主要朝著從粗放式擴張到精細化發展、從涇渭分明到邊界模糊、從發達地區到新興市場、從資源驅動到技術驅動的四個方向發展。
第一個是:全球電子商務市場的增長速度自2016年後呈逐年下滑趨勢。增長放緩的情況同時出現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中國等新興市場中。增速趨緩的主要原因是電子商務發展的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互聯網用戶增長乏力、產業增長空間和潛力受到限制,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將從粗放式的增長進入到精細化和集約式增長階段。
第二個變化的趨勢是電子商務無界化態勢明顯,傳統的企業邊界、產業邊界、地域界限甚至線上和線下的界限正在被逐漸顛覆。
第三,以亞太、中東歐、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為主的新興電子商務市場開始躍進。2016年新興地區佔全球B2C市場中的比重超過北美和西歐等發達地區,全球電子商務的重心正在轉向新興市場。
最後,雲計算、虛擬技術,無人機等新興技術在電子商務各環節廣泛應用,大數據驅動電子商務領域進一步創新,智能無人商店、社交電子商務等電商新業態和新模式的不斷涌現。技術應用、數據革命賦能電商發展新動力。(來源: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 編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9、外貿行業的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是什麼?
1~4月,我國外貿發展延續增長勢頭,進出口總值達11.6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5%,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1~4月,對歐盟、美國、日本以及我國香港等傳統市場出口分別增長36.1%、49.3%、12.6%和30.9%,拉高整體出口增速16.8個百分點。
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497家,同比增長48.6%,較2019年同期增長12.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81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4%,較2019年同期增長30.3%。從行業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8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6%。
總體來看,企業訂單量依舊保持了高增長態勢,但分析每個月的增長數據可以發現,訂單的增長邊際在放緩,3~5月尤其明顯,這其中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近兩個月來人民幣匯率升值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6%,較1月份預測值上調0.5個百分點。預計2021年中國外貿經濟將增長8.4%,較1月份預測值上調0.3個百分點。預計2021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將增長5.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增長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