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誰能幫我回答下這道關於傾銷的案例題?有急用~~謝謝!
反傾銷,是歐美國家在對外貿易中擅用的兵器之一。而中國企業經常成為他們的目標,中國是世界上出口產品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根據WTO統計,自1979年8月歐共體對我國出口的糖精及鹽類反傾銷以來,到2001年3月底,已有2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422起,累計涉案金額超過百億美元,單一案件涉案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大案有15起。
反傾銷是盾,它保護了本地企業,而將別國(或非關稅同盟國)產品拒之門外。貿易的創造效應與轉移效應,為該國企業帶來滾滾財源;但卻將國外公司置於死地,且增加了該國消費者的支出。目前,很多反傾銷已失去原來之義,而是不管是否傾銷都要反,以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
很多中國企業就是這樣的受害者,因國外反傾銷政策而傷痕累累;從五礦化工、輕紡到機電、鋼鐵等,4000多種商品都深受其害。廈華彩電就走過了艱難的旅程,從歐盟突如其來的反傾銷到第三地設廠、開拓新市場,最後連這種迂迴之路都被堵死,真是走投無路、欲哭無淚。
正所謂「否極泰來」,事物又在轉化之中。很多中國企業奮而起身,開始應訴反傾銷,學習規則,學會用規則保護自己。據悉,近年來涉及各國和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案件的總體應訴率,已上升到60%~70%;其中,涉及美國和歐盟的反傾銷調查案件,我國企業的應訴率已達到100%。
反傾銷又是矛。中國企業通過應訴反傾銷,為自己爭回了應得的利益、應有的市場份額,同時也摘掉了「莫須有」的帽子。如東方打火機廠的產品,就不應當與一次性打火機遭受同等待遇。
據WTO最新統計,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案件的絕對勝訴率(無稅結案)已上升至35.7%。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出口產品反傾銷案立案7起,涉案金額1億美元,案件數量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
而迎戰反傾銷,實際上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企業的勇往直前、單打獨斗,也需要行業協會的協助和約束,如文中溫州煙具協會發揮的作用;當然,也離不開政府的關注與支持。
反傾銷有可能是禍,也有可能是福,但最終的結果取決於我們到底怎麼做。
廈華彩電 一波三折
三次圍剿
1988年,在當地彩電企業的強烈要求下,歐盟對來自中國的小彩電(42厘米以下)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廈華和當時的其他四家企業參加了應訴。1991年1月19日初裁,歐盟對5家應訴的中國企業給予分別裁決,廈華獲得1.6%和2.2%的稅率。但到了1991年7月18日,歐盟終裁時卻作出改變,決定對中國(國營)企業統一征稅,稅率為15.3%(為期五年)。
對首次交鋒的失利,廈華品牌推廣部副經理孫光榮說:「當時經過調查以後,歐盟給我們的反傾銷稅率很低,是1.6%和2.2%;但最後裁決時,卻決定對所有彩電企業徵收統一的15.3%高關稅。那時候也是沒辦法,因為1998年以前,歐盟把中國看作非市場經濟國家,人家認為你是在保姆的照顧下誕生出來的企業,得到政府種種優惠的政策,所以第一次應訴失敗跟這個環境有很大關系。」
李永則用「耿耿於懷」來形容第一次應訴反傾銷的失敗。他說,「因為我們沒有傾銷,我們覺得很冤吶。這樣好的市場就這么丟失了,難道就永遠進不去?另外一個,看到我們的前輩們一起反傾銷的,已經一個個落下來了,他們沒有氣力再去想。當時組織一個會想要引導的時候,他們說再也不會跟歐洲人打交道了,他們找其他地方做逃兵去了。我們不行,我們這個企業還是要打。作為一個中國彩電企業的元老,雖然我們不大,我們應該有義務去做這個事情,不然中國這個彩電的門就永遠關上,歐盟市場對我們把門永遠關上,所以我們必須去走這個路。」
1992年11月25日,歐盟又拿起了大棒,對來自中國、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的彩電立案反傾銷,由於中國的小彩電已經被徵收反傾銷稅,所以這次歐盟只將矛頭對准了大彩電(42厘米以上)。當時一些企業應訴,但由於錯過了提交材料的最後期限,致使彩電企業全軍覆沒。1994年10月,歐盟對中國所有出口企業統一裁決,稅率為28.8%;1995年4月終裁為25.6%的反傾銷稅率。
按照歐盟的有關規定,對小彩電徵收的反傾銷稅應於1996年7月到期。一些歐盟彩電廠家認為,如果取消反傾銷稅,中國彩電重新進入歐盟市場,將會給他們帶來嚴重威脅,因此於1995年提出了對小彩電反傾銷案的復審請求。1995年8月8日,該案立案。1998年12月2日,歐盟決定對所有來自中國的彩電徵收44.6%的反傾銷稅。從此,廈華連同中國其他彩電基本被排擠出歐盟市場。
曲線救廠
1988年,面對第一次反傾銷應訴失敗,廈華提出了開拓海外市場的「迂迴」政策,即通過第三方出口歐洲的途徑。此時的廈華心存一絲僥幸。
「不迴避也沒有辦法,因為當時國家的大環境是不允許的,你怎麼去應訴也不行的,大環境、綜合國力也不夠,你像現在歐盟如果完全不給我們開門,他就面臨著一個問題了,現在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強了嘛,你不行,我中國可以和你到WTO上打官司,那時候你去哪兒和他打官司?」李永道。
第一次反傾銷也就是91年之前,廈華彩電出口歐盟一直是30萬台左右,出口最高時甚至達到50萬台,出口額近一億美金,「91年以後基本就是零了。」原廈華海外市場負責人、總工程師王玉良說。
王玉良用「背水一戰」來形容此時廈華的處境。這個廈華建廠時還是一個風度翩翩的美少年,而今已是兩鬢斑白的老者。
「歐盟市場做到最大的時候,佔到我們廈華很大的一塊。大家發現在歐盟生意好做。因為在歐盟賣的貴,同樣一台彩電在北美賣到120塊,在歐盟可以賣到140塊,可以多賣10塊、20塊,反傾銷以後沒辦法,多的錢賺不到,我只能賺那些少的錢嘛,」李永說。「93年以後由於高額反傾銷稅,廈華彩電幾乎再也沒有踏進歐盟市場。面對反傾銷,這時候的廈華別無選擇,轉戰國內市場已經不可能,因為國內價格戰已經趨於白熱化,廈華只有繼續在海外市場打拚,去『賺那些少的錢』。」
廈華開始用各種方式在海外投資辦廠。在境外加工組裝廈華的SKD組件出口整機到歐洲,合法地迴避歐盟的反傾銷關稅。1988年,廈華採取租賃的方式,在澳門辦廠,由於不可預計的費用增加,此工廠僅僅維持了8個月。
隨後,廈華又相繼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台灣採取來料加工、或投資辦廠的方式,進行第三地的加工和轉口,做的最長的地區也就是兩年多的時間,整個東南亞開始反傾銷,廈華又一次被近死角。
開拓新世界
無奈之下,廈華又輾轉到了澳大利亞、南非和南美市場,「那時候很苦,外銷一單一單來做,每個地區彩電制式都不一樣,你要做一個國家,你就要跑一個國家的認證,跑認證的公司,」王玉良說。
回憶起這段艱苦的歲月,王玉良激動地說:「雖然辛苦,但也覺得轟轟烈烈,覺得有成績,中間有挑戰,有激動,有成就,也不覺得累。人往往在緊張的氣氛下行,在平平穩穩的時候倒不一定能行。」那時,廈華海外銷售公司象一處軍事指揮中心,電話此起彼伏,傳真往來不斷。廈華公司里上上下下都有一種打仗的感覺。
就這樣,十幾年來,廈華人憑借一股韌勁,足跡遍布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因為那時候歐盟成員國還沒有擴大到現在的范圍,廈華幾乎將產品賣遍歐洲大陸。盡管迂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失去歐盟市場的損失,但王玉良坦承這畢竟是無奈之下的積極態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這樣的迂迴政策一直持續到94年。由於歐盟擴大了反傾銷地區,使得這種第三地加工和轉口的方式無法繼續進行。
「94年歐盟反傾銷擴展到了很多大的機型,也沒人再應訴了,沒人再弄了,就不了了之了。還是講這一句話,是出來的,條件你這樣做,你沒有被死就走出一條路來。不是說沒有損失,損失很大,歐盟很多機會就失掉了,因為你是在萌芽狀態的時候被人砍死的,這一砍死,十來年的功夫,我們國家的變化有多大,我們的產業發展有多大。歷史告訴我們,再困難的時期你都要去賣,沒有賣的東西你就沒有記錄,沒有記錄你就根本不能去應訴什麼東西。」
然而歐盟市場卻並沒有從廈華人的眼中退去:「其實是一直在盯著,真正擱置就三年多時間,95-98年這一段時間我們擱置了,95年到96年年底,我們幾乎一台都沒賣。」李永說。
歐盟15國彩電市場容量巨大,99年全年總銷售量為2900萬台,而歐盟本地廠家卻只能提供1500萬台,也就是說,另外的二分之一約1400萬台只能從國外進口,僅土耳其一年就向歐盟出口彩電達500萬台。而99年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僅僅只有五萬台。
歐洲市場又重新成為廈華重點瞄準的對象。
再次迎戰
1999年12月16日,廈華公司正式授權比利時VBB律師事務所代理廈華公司應訴歐盟反傾銷的法律事務。
2000年4月2日歐盟委員會正式接受廈華公司的臨時復查申請。
廈華又一次踏上了艱苦的應訴征程。
雖然廈華對應訴反傾銷的艱巨性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備,但真正做的時候還是有一種崩潰的感覺。「填不完的表格,查不完的帳。可怕的是,不僅要查本公司的帳,還要查你祖宗三代,凡是有過業務往來的公司,相關帳目都要查個底兒掉。一些當初手工記的帳要重新輸入電腦,財務人員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應該說我們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年輕人,他們在非常緊的時間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李永說。「兩年零四個月的艱苦談判,對企業來說不僅僅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否完成一系列調查問卷這些技術上的考驗,更多的還是心理的煎熬。」
廈華曾經一度有心灰意懶的時候。當時應訴本想單獨去應對,但在配合歐盟查完帳之後,廈華發現這時候歐盟還是把企業當成一個行業整體來對待。那時是1999年,廈華希望國內企業能夠聯合起來同時對外,但沒有得到其他企業的積極響應。
當時有媒體報道,其他彩電企業之所以不願意積極跟進,主要是因為一些企業覺得自己的市場還沒有做到歐洲,歐盟市場是幾年後才要考慮的問題。另外畏難情緒和應訴費用的分攤都使彩電企業很難立刻坐到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明知不行,咬著牙也要去應對。說實在的,也是我們的領導有一種獻身精神。他們說我們去拼個你死我活,讓大家覺醒。當時我們就有這樣一種想法,我們再沒有條件,也要去爭取,爭取到最後。」李永說。
令人欣慰的是,廈華的精神最終感召了一部分企業家,在機電商會的協調下,2000年4月之後,中國最主要的7家彩電企業終於加入到應訴的隊伍里。
2002年8月29日,廈華終於熬過了漫漫長夜。歐盟委員會發表公告,宣布接受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及廈華等7家中國彩電生產廠商在價格及數量上的承諾,獲准中國彩電重返歐盟。
變規則為武器
回憶起兩年零四個月的艱難應訴,李永感觸頗深。他說,應訴的過程雖然非常艱苦,但對廈華來說收獲巨大。我們知道了該怎樣去努力,去適應國際化的游戲規則,而且通過這次用國際化的規則對企業進行徹底的梳理,感覺企業「洗心革面,煥發新顏」。
代理此案的比利時VBB律師事務所傅東輝律師也說,雖然應訴反傾銷是一個非常艱巨的工作,但對企業來講,也是一個用國際化的管理方式進行調理的過程,企業過了這個門檻,實際上今後的管理水平也就會和國際接軌。
參與了多起應訴反傾銷案件的北京柴傅律師所的向東律師對記者說:「應訴反傾銷其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企業有比較規范的管理,有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等,應訴反傾銷不需要做特別的准備,關鍵是企業家是否有一定的膽識和氣魄,是否有戰斗到底的勇氣。說到底,是對企業的心理素質的一個考驗。」
通過這次應訴反傾銷,廈華對此有了成熟、理性的認識。廈華品牌推廣部副經理孫光榮對記者說:「現在想想,我們過去對反傾銷的認識,就像一個嬰兒。」他說,別人打過來了,不懂得怎樣在遵守游戲規則的前提下去還手,只會任人宰割,應訴反傾銷之後,我們明白,反傾銷其實是用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誰懂得這個游戲規則,誰這個規則玩得好,誰就可以用它來保護自己。所以關鍵是我們要掌握這個規則,整天只是義憤填膺,民族情緒高漲,無濟於事,我們要學會這個規則,我們同樣可以運用它來反傾銷別人。
「其實對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李永補充道,「再大的對手也可以跟他試一試,沒關系。中國人個子小,人家個子大,但他不靈活。你就給他玩轉圈,再大的個子都玩得了它。」
如今在廈華公司里,大家都知道一句話「要把應訴反傾銷當飯吃」,這句話是廈華總經理郭則理在勝訴之後,說給員工的一句話。
東方打火機 把西方點亮
「我們喝的是當地最有名的紅酒,大家一起慶祝,感覺應訴反傾銷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大事,成功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
——溫州東方打火機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中堅
與溫州其他打火機企業相比,溫州東方打火機有限公司選擇的單獨應訴這條路,在一些溫州人眼裡,顯得有些另類。
記者在10月14日上午見到了該公司總經理李中堅的時候,他告訴記者,他昨晚剛從歐盟參加一個中歐雙方官員參加的反傾銷高層論壇會回來。作為溫州唯一的一家單獨應訴的打火機企業,他應邀參加了論壇。他非常興奮地告訴記者,就在這個會上,他接到口頭通知,他的公司已經獲得了市場經濟地位待遇。
那一天是10月8日。當天晚上,就在布魯塞爾,李中堅和董事長李中方請了當地的30多個華人喝酒,「我們喝的是當地最有名的紅酒,大家一起慶祝,感覺應訴反傾銷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大事,成功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
本來東方公司是和溫州打火機企業站一個隊伍里,准備一起抗辯的,外經貿部領導希望東方公司能夠代表溫州打火機企業站出來單獨應訴,「當時我們壓力很大,如果我們站出來,就意味著我們脫離了這個行業團體。」
溫州打火機企業普遍認為,他們並沒有傾銷,更談不上對進口國相關產業產生損害。如果東方打火機廠站出來單獨應訴,就等於默認了傾銷行為。
經過反復思考和研究,東方打火機廠決定站出來單獨應訴,「只要有一個企業贏了,就說明我們國家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有一些企業先行了一步,真正不成,別人沖過來了,哪怕犧牲也要頂一下。」
隨後,外經貿部領導石廣生親自到東方打火機廠視察,鼓勵東方積極應訴。
9月底,東方打火機廠填寫了市場經濟地位調查表,9月9日,歐盟官員到東方核查。精明、能乾的溫州人利用歐盟官員核查的機會,巧妙周到地安排了一些細小的活動,讓歐盟官員不經意間見識了在溫州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經過改制的國有企業。「這樣,歐盟官員對溫州的市場經濟環境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李中堅為自己的細心稍有一絲滿意。
李中堅的苦心還沒有完。10月2日,李中堅接到邀請,代表溫州打火機企業去歐盟參加一個反傾銷的高層論壇,「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機會,我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讓歐盟的其他官員了解溫州的打火機行業和市場環境。其實當時我暗想,在這個會上,要把市場經濟待遇拿下來。」
李中堅在這個論壇會上作了題為《為何溫州打火機是市場經濟下的產物》的發言。他用生動的比喻向到會的官員講解了溫州打火機和一次性打火機的區別,同時層層剖析了溫州打火機為何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他向歐盟官員說明,溫州打火機不但沒有傾銷,更沒有造成損害威脅。
會後一位歐盟官員和李中堅交換意見,他問李中堅,為何94年美國CR法規出台的時候,你們不抗辯?李中堅笑著回答他:「那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打火機是一個新興行業,那時我才3、4歲嘛,哪懂什麼WTO規則?哪裡知道能申訴?」歐盟官員回答李中堅說,這是國際法規,做生意的應該都懂。李中堅說:「別著急,我先跟你們打了招呼,接下去我還要跟美國人應訴。」
李中堅的發言起到了預想的作用。第二天,歐盟官員口頭通知他,他的公司已經獲得了市場經濟待遇。
回想四個月來應訴的過程,李中堅坦承心理壓力很大。他說應訴取得成功的關鍵是要有一個規范的財務管理,歐盟核查的材料很細,許多細節都不會放過。比如原材料的來源,如果是國有企業生產的,他們就懷疑你是計劃調撥的,你就要給出一個充分合理的解釋和相關材料證明,它是按市場價采購來的。總之你的每一個觀點,都要有充分的支撐材料來證明你是在市場化的環境中運作、生產的。
李中堅說,其實溫州許多企業完全可以達到國際化的管理標准,只是我們不太懂游戲規則。
11月28日,歐盟官員初步預定到企業核查傾銷幅度。
李中堅還有一段路要走。
溫州煙具協會 三人抗天下
與廈華引領中國彩電業應訴反傾銷的一波三折相比,溫州打火機企業面對歐盟「CR」法規和隨之而來的反傾銷,表現出了團結一致、協同作戰的勇氣。而民間協會組織溫州煙具協會,則是這種團結最重要的紐帶。
生長在體制外的溫州煙具協會,成立之初曾遭到多方面的反對。但就是這個差點被扼殺在萌芽中的民間行業協會,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行業協會組織協調企業應訴反傾銷的範本。
歐洲之旅
去年10月,溫州煙具協會得知,歐盟衛生與消費者保護協會正在仿照美國擬定「CR」法規,對中國打火機進口實行技術壁壘。協會當即召開緊急會長會議,參會企業一致達成共識,必須進行抗辯,阻止這一法規的出台。
2002年3月21日,溫州煙具協會組成了以「李堅、黃發靜、林山榮」為代表的三人抗辯團,與中國外經貿部的4名官員一道遠赴歐洲游說,抗辯「CR」法規。這次針對歐盟的反傾銷抗訴之旅,後來被媒體稱為行業協會發揮作用的「經典案例」。
作為三人抗辯團的成員,黃發靜既是溫州市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又兼任溫州市煙具協會的副會長,雙重身份的他每天都很忙碌,因為不僅要經營、管理自己的企業,更多的時間還要用在組織溫州市眾多打火機企業應訴反傾銷調查案上。10月15日,黃發靜剛剛回到溫州,他是到北京和律師商談有關反傾銷的事去了。他對記者表示,詳細情況現在還不便透露,因為案件仍在進行當中,不過他們已聘請了律師,正在做全面的調查。
「這沒什麼,人家都打到你家門口來了,你總得抵擋一下子吧,」黃發靜回想半年前那次艱難的「抗辯旅程」時,顯得很平靜,也很有信心。
「出去談判的時候,很多記者問我,你們勝訴的把握有多大?我跟記者說,我今天出去交涉,到底能不能贏,我沒有大的把握。但有一點,我今天能夠踏出國門,踏出這一步,本身就是勝利。起碼說明我們中國人醒悟了,中國的企業家醒悟了,我出去跟你談,是准備遵守WTO的規則,如果不遵守規則的話,我不需要跟你談。第二也說明我們溫州的企業家在拚命的學習,也知道了WTO的規則,也知道了怎樣去遵守游戲規則。」黃發靜說。
對於到歐洲抗辯的那段經歷,黃發靜有一點深刻的感觸是,歐洲政府官員與企業溝通非常及時和密切。「我們當時在歐盟CEN(歐盟標准化委員會)總部布魯塞爾剛談完,立即飛到下一站去談,我們發現我們的對手已經很清楚的了解了我們的意圖和剛剛結束的談判內容。」
「同樣,中國企業應訴反傾銷也離不開中國政府的支持,否則會一事無成。你想啊,如果沒有外經貿部官員同行,我就是到了歐洲,也很難見到歐盟官員。」黃發靜說得坦率而直接。
應訴到底
2002年6月28日,歐盟發布了對溫州打火機立案反傾銷調查的公告。
溫州有近500家打火機企業,出口近5億只打火機,占國際市場的70%份額。溫州生產的打火機是金屬外殼的結構,它的性能遠遠高於一次性打火機,歐盟把一次性打火機與可充氣金屬外殼打火機混為一談,統統加以抵制,這種做法極不公平。
針對歐盟這一公告,溫州16家打火機企業毫不猶豫的一起應訴。煙具協會經過和有關法律專家分析、磋商,制定了進行產業無損害抗辯的策略。
「我們不會把自己當作案板上的肉,任歐盟委員會去剁。不應訴的話,就說明缺乏出息,就會受到懲罰性的判決,那是對我們非常不公平、不利的,就等於你主動放棄了國際市場,後果不堪設想。」黃發靜說。
很多行業的企業在集體反傾銷應訴過程中,往往會因應訴費用而產生分歧。但此次參加應訴的16家溫州打火機企業對於應訴費用的分攤,並沒有太多的爭論。由溫州煙具協會會長、副會長這些龍頭企業帶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對於出資的多少,沒人爭執得那麼細。對於媒體提出的溫州打火機企業16家抗辯,其他中小企業可以搭便車,將來應該有個費用分攤問題,溫州人似乎並沒有把這當一回事。
「作為我們這些溫州打火機的龍頭企業,要自覺維護整個行業的利益,不僅僅是打火機行業,溫州其他行業也一樣,是比較團結的,開放的意識也比較早。通俗點說,有時做事出資、出錢,我們不會把錢看得那麼重。」黃發靜說。
對於還在進行中的應訴反傾銷,黃發靜相信勝訴率很大:「不管輸還是贏,我們都會打到底。我們贏要贏得徹底,輸要輸的光彩。如果真要輸了,無非是出於兩個方面,一是我們的理由還不能駁倒歐盟的理由,第二我們會徹底的反思自己。輸了沒關系,跌倒了我可以爬起來,我可以重新做,盡管會做得更辛苦些,但我會做下去。」
黃發靜堅信,有理走遍天下,哪怕最後失敗,他相信還會有後來者。-
迎戰反傾銷 我們能做什麼
自1979年歐盟對中國糖精和鬧鍾提起反傾銷指控以來,截至2002年3月底,已有2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422起,涉案金額累計超過百億美元,位居全球之冠。
為什麼中國的出口商品受到的反傾銷調查數量居全球首位?一方面,這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企業在國際商場競爭日益激烈,迫使各國政府採取技術手段來保護本國市場有關;但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轉型中的中國被很多國家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以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標准來判定中國商品的傾銷與否。
在這種情況下,迎戰反傾銷,是中國企業必須做出的選擇。
企業的對策
古語有雲:「來而不往非禮也」。在開放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的市場經濟把國內企業推到了殘酷的全球大市場競爭洪流中,對於很多尚未完全適應國際通行規則、慣例的國內企業來說,沒有準備的時間。
面對貿易壁壘的調查、指控,選擇只有兩種。應訴——無論是否取勝,至少還有機會;逃避,則只能完全喪失國外市場。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外經貿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的統計數據表明,1994年以前,雖然外國出於貿易保護的申訴調查每年均有,但中國企業的應訴率幾乎為零。一塊塊國外市場,就這么白白失去!
1994年,外經貿部發布「誰應訴、誰受益」規定以後,國內企業自覺應訴率逐年上升。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國外反傾銷調查初現時,案件應訴比例只有30%,而如今涉及美國和歐盟的案件應訴率達100%。
事實證明,面對反傾銷調查,積極應訴是企業的最佳選擇。當企業能夠積極看待反傾銷指控時,常常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促進作用。在采訪中,所有參與反傾銷應訴的企業對於取得的成績,共同的總結就是:要想打贏這樣的官司,企業必須積極應訴,同時,要能夠靈活利用國際慣例、國際規則和WTO規則。
行業協會的作用
外經貿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調查專員尚明曾明確地指出,目前我國應訴反傾銷的機制是通過進出口商會來組織協調相關企業的共同利益。這樣的體制有兩個好處:一是商會和企業一起來打政策官司,即一起抗辯非市場經濟,另外一個就是企業可以分攤律師費用。尚專員特別寄希望於正在發展壯大起來的行業協會,他希望將來行業協會能夠配合進出口商會發揮作用。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余暉也通過研究指出,WTO的調節對象是各成員國的外貿行為,而協會組織是在有差別的國內法律體制下,以其會員企業的競爭和合作行為為調節對象的,而且可以作為會員企業的代表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國際貿易。也就是說,它並不接受WTO規則的直接管轄,由此它與政府的功能有著天然的區別。因而行業協會在國際貿易中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我國很多專家學者呼籲:解決貿易摩擦的希望在行業協會。
但事實上,目前我國的許多行業協會並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關鍵就是領導者是政府任命的而不是企業推選的。行業協會要由官辦機構逐步轉為以企業為主體的自治機構,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協會的決策者要由企業來推選,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作為成員。」廈華的李永分析目前的行業協會起不到作用的原因時,這樣指出。
溫州煙具協會在整個溫州打火機企業抗訴歐盟反傾銷的過程中所成功扮演的引領者角色,充分地發揮了行業協會在組織、協調企業應對反傾銷訴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恰恰證明了,生長在體制之外的民間行業協會,是有能力樹立威信,協調企業的共同行動。
余暉總結了行業協會的五種作用:價格協調、收集產業數據並游說政府、反傾銷申訴中的提訴人、幫助企業應訴、參與反傾銷預警體系的建立。
政府的角色
在應訴歐盟反傾銷案件中,連續保持16起大案勝訴記錄的比利時布魯塞爾VBB律師事務所的傅東輝律師也深有感觸,他說,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中國進出口機電商會的大力協助,律師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很難想像彩電一案會取得這樣一個結果。但傅律師同時指出,應訴反傾銷,企業是主體,政府的參與需要把握一定的分寸。
溫州煙具協會副會長黃發靜認為,政府在應訴反傾銷案件中,主要就是給予企業對WTO規則的指導和策略的研究。同時政府有
2、以經濟全球化有關理論談談中美貿易戰
從經濟全球化角度,中美貿易戰的必要性
1、打不打的主動權不在我方。美方主動挑起爭端,步步緊逼,極限施壓和訛詐,言而無信,反復無常,蠻橫無理。打不打貿易戰,顯然不以中國意志為轉移。
面對直奔而來的制裁大棒,中國只有兩條選擇:要麼屈服於美國的霸凌,從此忍辱負重;要麼進行反抗,樹立應有的大國形象,讓對方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
2、就貿易戰的性質而言不能不打。本次貿易戰不同以往,不局限於貿易,甚至不限於高科技產業領域,而是一場事關國運的戰略博弈。我國歷來在原則問題上不妥協,貧窮落後時不妥協,現在發展起來了,更沒有理由妥協。
3、就特朗普這樣一個商人性格的人而言不能不打。特朗普在其自傳《做生意的藝術》中,談到做生意的四個階段:一是提出驚人的目標;二是大肆宣傳;三是決策反復搖擺;四是獲得直觀的結果。
他寫道:「一個遠高於預期的條件讓對手無從下手——反復無常的變化給對手施加壓力——給出次優條件讓對手急於接受了事——達到最初想要的結果。」特朗普顯然把中美經貿談判看成是一筆「大生意」。
4、美國的文化性格是欺弱服強。美國歷來欺軟怕硬,「揀軟柿子捏」是美國的歷來做法,「不撞南牆不回頭」是美國的習慣性思維。
(2)中國國際貿易協會李永簡歷擴展資料:
貿易戰沒有贏家
「美方此舉不利於中方利益,不利於美方利益,不利於全球利益,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美方無視中方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事實、無視世貿組織規則、無視廣大業界的呼聲,一意孤行,這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中方堅決反對。
貿易保護主義是主要的換擋風險之一,美方的單邊行動可能使全球復甦的提速換擋遇到阻塞,甚至面臨無法完成的危險。
美國商界有不少人發聲,呼籲特朗普政府慎重行事。如果美國政府不顧世貿規則,採取單邊行動來解決與貿易夥伴的爭端,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還可能傷及本國消費者和進出口企業的利益。
美國信息技術創新基金會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特朗普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產品加征25%的關稅,將導致美國經濟未來10年損失約3320億美元。
高額關稅產生的負擔最終將轉嫁到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頭上。以鋼鐵行業征稅為例,不僅上游廠商,下游勞動力市場也會受波及。李永表示,美國政府曾於2002年對進口鋼鐵征稅,當時導致的下游產業失業人數比鋼鐵行業就業總數還要多。
對中國部分產品徵收高額關稅有望成為限制措施的主要內容,這也被認為是美國希望縮減貿易逆差的手段之一。
事實上,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歸根結底由兩國經濟結構、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分工決定,也受到現行貿易統計制度、美方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等因素影響。
同樣的匯率水平下,中方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是順差,而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農產品和服務貿易方面都是逆差。這充分說明競爭力強的產業,順差就會多。中美之間,無論出口還是進口,都由「市場說了算」,是兩國企業和消費者自主選擇的結果。
專家表示,中美貿易逆差形成原因復雜,與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關。貿易逆差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可能通過強制措施一下子解決。
3、只有增加進口才能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嗎?
針對中美兩國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於露表示:「聲明中的『有意義』,個人理解是指穩定健康推進中美農產品貿易對人民生活福祉有意義。」
以大豆為例,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永解釋了「有意義」地增加中國農產品進口的涵義:不單是量的增加,也要為雙邊貿易平衡發展發揮作用。實際上,大豆進口不僅是滿足老百姓對食用油的需求,更是為養殖業發展提供穩定的飼料蛋白供給,最終滿足百姓餐桌上不斷增長的肉類需求,因此,「有意義」地增加進口符合兩國各自的利益。
據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韓一軍介紹,作為中國第一大農產品進口來源地,美國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夥伴。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241.16億美元,在中國179個進口來源地中,美國居首。進口自美國的農產品金額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9%。美國30%以上的大豆銷往中國,而中國進口的玉米、小麥也主要來自美國。
「增加進口,尤其是進口差異化產品以補充國內生產不足,是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在當前供給不充分不平衡的條件下,適當增加進口是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調劑餘缺的明智選擇。」李永表示。來源:新華網
4、合肥邦馳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合肥邦馳國際貿易復有限公司是制2013-08-15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合肥市包河區徽州大道與九華山路交口東南角新視界廣場4幢辦915室。
合肥邦馳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100075648709N,企業法人李永,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合肥邦馳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進出口業務(除國家限定企業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預包裝食品、農副產品、土特產、針紡織品、服裝鞋帽批發及零售;進出口貿易信息咨詢。(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安徽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917856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338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合肥邦馳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對外投資2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合肥邦馳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5、新畢業生又缺乏經驗,現在商科學校的就業前景問題如何?
今年6月30日之前各地檢驗檢疫機構頒發的現有報檢員證書,將停止使用,沒有參加「報檢員資格全國統一考試」獲得「報檢員」證書的人員將不再具有報檢資格,不得從事報檢業務。其實,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一方面,隨著外貿量的增長,對持證報檢員的需求增大。而另一方面是,去年報檢員開始實行全國統考,但在連續兩年的報檢員資格考試中,外貿從業人員的通過率並不樂觀。
「報檢員的匱乏,只是我國外貿人才缺乏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貿經營權放開,中國的對外貿易正在經歷又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外貿出口行業,然而外貿人才的匱乏正成為制約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與全球同行競爭的重要因素。」有關專家憂心忡忡地表示。據了解,外貿人才從類型來看一般細分為決策、經營、管理、一般專業人才。而我國負責外貿公司重大投資和戰略投資的決策人才最為欠缺,估計供求欠缺三分之二以上;經營人才也較欠缺,估計供求欠缺三分之一;而專業管理人員估計欠缺一半以上;服務外貿人才估計供求欠缺70%到80%;投資人員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副秘書長李永認為,我國加入WTO和外貿經營權下放激活了外貿行業,許多原來沒有經營權的企業也躍躍欲試,使得對人才的需求一下子水漲船高。他分析說,造成放開後人才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現在一些學校外貿專業教授的知識與實際脫鉤,培養出的只是外貿畢業生,不是外貿人才;另一方面是許多外貿人才都集中在原來有外貿出口權的企業,人才流動還不暢通。
來自教育部門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5年內,國內擁有外貿進出口權的企業數量將達到36萬家,是現在外貿企業數量的2倍,僅按每家新增企業需要10位外貿專才計算,就需要180萬人。而根據教育部門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統計,中國每年高校經濟類畢業生在13萬人左右,即使13萬人全部從事外貿工作,也只能培養出65萬外貿人才,尚有100多萬人才的缺口。
「從實務操作層面的人員到中高層管理人員,國內外貿人才的緊缺狀況都十分明顯。而且,國內外貿人才與國際同行相比,差距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靈敏把握市場信息以及溝通協調的能力不夠。外貿業務涉及海關、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個國家的市場需求千差萬別,外貿企業必須靈敏捕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信息,同時協調好各方面關系。目前國內企業出口業務部門的人員在這些方面尚不能做到游刃有餘。二是營銷能力不夠。國內外貿人員國際營銷經驗不足,使得國內企業雖有意角逐國際市場,但在國際推廣方面顯得比較盲目,不知如何運用各種營銷渠道、專業手段來吸引國際買家的眼球,由於人才短缺,很多企業在出口業務上競爭力不夠。」環球資源執行總裁裴克為這樣告訴記者。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外企負責人表示,外貿人才的缺乏和隨之而來的人才流失要引起外貿企業的重視。據介紹,浙江省就曾有不少民營企業因為缺少跟單員、單證員而被迫放棄外貿訂單。這位領導表示,他手下的一個跟單員已經做了一年半,很有經驗,因此他不惜開出高薪挽留他。而他的一個朋友就因為找不到跟單員,接了單子卻不能完成訂單,眼看就到手的錢只能拱手相讓。因此,企業在向外尋找商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外貿基礎人才的儲備,如跟單員、單證員等,以推動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賈金思告訴記者,外貿流通領域的競爭性強,所具有的核心資產如人才、客戶資源都不容易控制。現在的外貿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貿易」,一個熟悉外貿的人撐起一個外貿公司應該是沒問題的。所以,外貿企業遭遇「人才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相關鏈接
看看哪些外貿人才最缺乏
一是出口營銷管理人才:國內企業,特別是新加入外貿行列的企業需要有豐富經驗的出口營銷管理人才,對海外市場進行深入研究,為公司及產品選擇有潛力的目標市場,制定有效的出口營銷整體策略並貫徹實施。還要負責建立和鞏固與國際買家的關系、提高投資回報率等。
二是國際商務談判人才:國際貿易的成交金額動輒數百萬美元,一個優秀的國際商務談判師對外貿企業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他們往往承擔著巨大的責任和風險。獵頭市場常常對有執業證書和實踐經驗的國際商務談判人才開出高價,但找到合適的人選卻難上加難。
三是外貿經理:各類出口企業和外貿公司對中層業務、管理人員需求量較大,尤其是外貿經理。外貿經理需要有豐富項目運作經驗和客戶資源,能夠獨立承擔外貿業務,統籌各個業務環節,協調多方關系。那些在業內積累了幾年操作經驗和人際關系的外貿經理,往往是各個公司的業務骨幹,也是業內「挖人」的對象。
四是跟單員:跟單員是出口合約的執行人員,他們要根據商務合約中出口商品的相關要求,代表公司選擇生產加工企業,指導、監督生產進度,以確保合同如期完成。跟單員是聯系企業和客戶之間的紐帶。目前對持有「跟單員資格證書」的跟單員市場需求很大。
五是外貿業務員:外貿業務員是外貿企業中從事進出口貿易磋商、談判、簽約等工作的人員,有時可能還要兼顧運輸、保險、報關、報檢等業務。這類人員通常需國際貿易及相關專業畢業,英語流利,有國際貿易經驗,熟悉海外市場,熟悉國際貿易整個流程,具備良好的市場開拓能力。
六是單證員:一筆國際貿易業務需要買賣雙方及運輸、保險、海關、檢驗檢疫、銀行、港口等參與才能實現。各方的權利與義務都要通過各種國際貿易單證來維系,因此單證製作的正確與否、專業與否,直接影響到各方當事人的權利能否順利實現。取得「單證員資格證」是單證員從業的必要條件。
七是報關員:報關員是經海關注冊,代表所屬企業向海關辦理進出口貨物報關、納稅等事務的人員。上海持有全國通用的「報關員資格證書」的不到1萬人,而上海現有自主報關和代理報關企業2萬多家,人才極其緊缺。
八是報檢員:隨著外貿量的增長,對持證報檢員的需求量增大。去年,報檢員開始實行全國統考,但在連續兩年的報檢員資格考試中,外貿從業人員的通過率較低。而到今年6月30日之前各地檢驗檢疫機構頒發的現有報檢員證書,將停止使用,沒有參加「報檢員資格全國統一考試」獲得「報檢員證書」的人員將不再具有報檢資格,不得從事報檢業務。
我就是商科學校,現在說說我們學校情況:目前按照學院來分,金融學院的就業形勢最好,經貿學院和外語學院差不多,法學院稍微弱一點。
按照專業來說,金融學院都不錯,的確到目前為止,金融分析是全校最好的專業,另外金融銀行,財管中加,金融中加,資產經營,資產評估,金融學院的都很不錯。另外,日語、工商管理的也都不錯,法學院的兩個都不很好(數據截至日期為今年的2月份,來自我校就業辦的官方數據。)
大家認為金融分析好是事實,但大家只知其一,不只其二。從表面現象看是這樣,但大家可能不知道,02級外貿中,只有金融分析,資產評估和電子商務,這三個專業都是上海生源,沒有外地的同學,所以和其他的專業比較,不是在同一個概念上比較的,這里本身也是有差別的。
另外金融學院占優表現在,目前上海在銀行業的大學本科的人才需求很多,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銀行等的人才需求,每年在上海要招收2-3k的人數。外貿分一杯羹也是很正常的。
另外現在法學院的就業壓力比較大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目前,政法機關的人員招收開放化,都通過公務員考試,這樣本來的專業優勢就減弱了。另外現在司法考試的難度也增加很多,同時一般律所都要求碩士畢業。
外語和經貿一般,一定問題上在於這兩個學院都非常大,總體的就業率要非常高,其壓力就要比金融這個小院要大。這個道理大家也應該很容易理解。
所以綜上,大家應該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就業形勢的好壞。
另外,從就業開始到現在,也走過了半年多的時間,給我的感覺要找到一個好的專業需要:
實力+機遇+努力。
6、中國加征關稅,對誰有利
4月2日,中方發布針對美國232措施的產品征稅清單,對原產於美國的7類128項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分析人士指出,中方此舉可謂是先禮後兵合理反擊,如果美國繼續一意孤行,中方將再還擊。
美嚴重侵犯中方利益,並有很大外溢效應
此次中方發布的加征關稅清單中,對水果及製品等120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為15%,對豬肉及製品等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為25%。按照2017年統計,涉及美國對華約30億美元的出口。
4月2日生效的征稅行動主要針對美國3月初提出的232措施,即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
雖然232措施並非針對單一國家,但是美國此後不斷通過「豁免」方式,換取其他國家在貿易談判中對美方提出的條件。
「雖然中國不是美國最大的鋼鐵出口國,但美國的措施相當於動員其他國家一起壓制中國,讓中國成為眾矢之的,而且違反了WTO的非歧視原則,嚴重侵犯了中方利益。」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說。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經濟戰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席李永表示,美國的做法背後有著「老辣」的設計。對多國征稅看似公平,但通過「豁免」方式來操縱,結盟的同時實現了只針對中國的目的。更危險的是,一旦形成結盟,可能會在更多貿易議題上對中國發難,營造圍堵氛圍。
先禮後兵合理反擊,中方做法符合WTO規則
對於美國單邊主義的惡劣行徑,中方並未採取同樣的單邊報復行動,而是嚴格遵守世貿組織的相關程序,可謂先禮後兵。
3月26日,中方根據《保障措施協定》在世貿組織向美方提出貿易補償磋商請求,美方拒絕答復。鑒於雙方沒有達成一致的可能,3月29日,中方向世貿組織通報了中止減讓清單,決定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
「中國採取30億美元對美反制措施,以平衡美方232措施對中方造成的利益損失,是對自身合法權益的正當維護,是十分克制和理性的。」白明說。
據悉,在商務部發布中止減讓產品清單並徵求公眾意見期間,大量民眾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對措施及產品清單表示支持,贊成政府採取措施維護國家和產業利益,部分民眾還建議增加措施力度。
財政部關稅司有關負責人強調,我國倡導並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對美中止關稅減讓義務是我國運用世貿組織規則,維護我國利益而採取的正當措施。
美資在華企業也表達了對支持開放公平市場的立場。GE集團表示,支持開放市場以及通過國際貿易體系來解決貿易爭端。開放和公平的競爭是提升價值、增強經濟競爭力、提升創新力的最佳途徑。
30億美元力度不夠大?若美一意孤行中方將再還擊
有觀點認為,中國對美約30億美元商品的征稅,相比美方對華301調查中涉及的600億美元商品的征稅,力度不夠大。其實,30億美元只是針對美國採取的232措施。對於美國的301調查,中國還未真正亮劍。
「232措施只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連環拳中的一招,中國進行了有理有利有據有節的反擊。此事也表明了中國的態度,如果美國繼續一意孤行,我們將再還擊,讓美國感到疼痛。」李永說。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貿易摩擦繼續下去,勢必對兩國甚至更多國家帶來傷害,將造成多輸的局面,不會有任何一方是贏家。
美方日前將對華征稅產品建議清單公示天數從30天延長到60天,並且表示,美中兩國政府有望通過磋商避免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
對於磋商談判的立場,中方一直未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中方談判磋商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但是,談判是有原則的。中方不會接受在單方脅迫下展開任何的磋商。
他表示,希望美方盡快撤銷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措施,使中美雙方間有關產品的貿易回歸到正常軌道。雙方應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彼此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