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出境游迅速發展的原因
試析日本出境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
隨著日本有選擇地對海外旅遊市場開放以及1964年日本國民海外旅遊自由化以來,日本的出境旅遊得以有效發展。目前,日本出境旅遊人數正迅速增加。從宏觀角度來說,無論經濟、社會還是文化因素都對日本出境旅遊的迅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經濟因素
1.國際間貿易的順差的影響。20世紀60~70年代由於國際貿易順差, 日本政府開放公民出境旅遊,80年代由於國際貿易巨額順差, 在美國的壓力下,持續了22年的1美元兌換360日元的固定匯率被打破,日元開始升值。日元升值雖然對國家其他生產部門和外貿出口產生不良的影響,但促進了日本遊客走向世界,於是1987年日本政府開始實行「海外倍增計劃」, 大力發展出境旅遊, 希望以此來緩和美歐各國對日本巨額貿易黑字的不滿,樹立日本新的國際形象,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日元急劇升值所帶來的壓力。這對其經濟在國際上協調發展起到一定作用。而且1972年日本的出境旅遊者突破了100萬人次。
2.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雖然經歷了「失去的十年」,但目前,日本經濟已經出現了轉機,失業率逐漸下降,國民的消費信心正在恢復和發展,日本國民出國旅遊的熱潮迅速增長並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此外,由於經濟恢復增長,日本外匯盈餘激增,對外投資不斷增長,日本政府追求大國地位的慾望高漲,把鼓勵國民出國旅遊與輸出日本文化相結合的戰略性政策日益明確,所以,日本公眾赴海外旅行的願望有增無減。這是日本出境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3.日本女性職場地位有所提高,使家庭收入增加。日本決策者長久以來忽略女性在職場的重要地位,這種性別歧視使日本經濟經歷了最大的長期挑戰——勞動力的萎縮更加惡化,為了結束日本經濟所面臨的痛苦,日本女性的地位已經有所提高,這使家庭收入得到了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多,這就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旅遊動機,處境旅遊也得到了發展。
二.社會因素
1.日本政府放鬆外匯管制,部分開放出境旅遊市場。196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召開,日本政府以東京奧運會為契機,日本政府出台了國民海外旅遊自由化政策,這一政策的出台大大地激發了日本國民出境旅遊的動機,使日本出境旅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2.《節日改休法》的實施。目前日本政府開始實施《節日改休法》,規定每年的部分節日要與周六、周日相連,以便國民利用三個連休日來旅遊。這一政策使日本國民的閑暇時間增多,此外由於人們貪求欲的增加,許多人會選擇出境旅遊,到異國他鄉去獲得更多的新鮮體驗和經歷,這也是日本出境旅遊迅速增加的原因。
三.文化因素
1.工作壓力巨大。日本是一個高節奏而且競爭壓力十分巨大的國家,為了排解工作壓力,緩解緊張的情緒,他們往往以選擇旅遊,厭倦了國內旅遊之後一大部分人們選擇出境旅遊。這同樣可以增加他們的閱歷。於是出境旅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2.結婚年齡推遲。目前許多日本青年為了事業將自己的結婚年齡推遲,這使得他們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負擔更輕,他們會選擇在婚前進行同時也有更多的休閑時間和外出旅遊費用。因此,對於精力較為充沛、易於接受文化差異且更具冒險精神的日本青年來說,出境旅遊成了倍受他們青睞的一項休閑娛樂活動。於是他們會選擇在婚前進行出國旅遊。日本青年成為了日本出境旅遊的主力軍,大大地加速了日本出境旅遊的發展。
3.帶薪旅遊和修學旅遊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社團、公司、學校以及其他相關機構為年輕人提供帶薪旅遊和海外游學考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這就無形地增加了青年旅遊者的出境旅遊比例,使日本出境旅遊獲得了顯著的發展。
除此之外,現代網路在日本國民中的普及使日本國民對出境旅遊更加渴望、國際競爭而帶來的航空票價的下調以及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變等都使得日本的出境旅遊迅速發展。
2、20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與日本的貿易戰很激烈,怎麼解決的?對中美當前的貿易爭端的理解和解決有什麼啟示?
美國強迫日元升值,日本屈服。升值後日商品出口大受影響,經濟陷入萎靡,至少影響了十年的發展。
3、我想了解一下日本80年代到90年代的經濟泡沫
在80年代日本的經濟發展迅速,85年廣場會議以後,日本的外匯儲備第二次顯著增加,日元持續升值和日本本土土地價格和證券價格上漲又導致除了製造業以外,以金融和不動產投資為主體的對外投資第二次高潮。盡管布雷頓體系給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出口競爭力方面的打擊,但是同時也讓日本在對外經濟擴張方面得到了幫助。這個時期的日本經濟非但沒有受到出口貿易方面的影響,反而利用了其升值的優勢,累計了大量的外匯儲備,提高了日元的抵抗風險資本。然而,也是由於第二次的ODI,日本本土的不動產也隨之急速的發展起來,而這個時期的日本,只是還沒有意識到其本土不動產造成的不良債券,也就是泡沫危機對日本未來10年的經濟影響有多大。簡單說,日本的泡沫也是房地產引起的,當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各國投資家都將資本注入日本,希望能夠在這塊經濟發展迅速的土地上獲得利潤。而房地產作為最大的投資項目,被世界的投資家炒得如火如荼
4、20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的原因
從主觀上看,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誘因與日本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採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政策是分不開的。
一、強化凱恩斯理論,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戰後日本政府推行凱恩斯理論,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引導和控制,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的計劃性。戰後初期日本政府制定許多經濟計劃,如「1948-1949年兩次制定了『經濟復興五年計劃試行方案』;1951年又編制『自立經濟的三年計劃。』」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中期又在「1955年底鳩山內閣制定《經濟自立五年計劃》(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內閣制定《新長期經濟計劃》(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內閣時期制定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等等。通過這些計劃,避免了資本競爭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經濟有了連續性發展的基礎。2、發展國有企業,到1965年,國營企業占日本全國固定資產總額的15.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彌補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經濟的高度繁榮。
二、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資本總量。1、大力發展教育,重視培養人才。日本在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義務教育。「1950年九年義務教育完全普及,就學率達99%;1965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率達69.6%;1970年高中畢業升入大學的比率達23.6%。」政府又加大對教育的投資「1950年教育經費為1599億日元,1972年增至40244億日元,在當年預算中佔20%。」高度重視教育的結果,為經濟的現代化提供了充分數量的優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人才資源。2、引進大量國外先進技術。50年代日本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數量:「1950-1954年度為446件,1955-1959年度為577件,1960-1964年度為2039件。」可見日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之快。到1979年,日本系統的、大規模的引進3.1萬項世界先進技術,其中一半來自美國。引進主要以購買技術專利和圖紙的方式進行,再結合本國特點改造提高,結果使日本工業在短時期內集中了其他國家長期以來開發的成就,而且節省了巨額資金。「據統計1945-1970年,日本只付出60億美元就得到了國外耗費1800億美元才研製出來的技術。」當時日本人有個口號:「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3、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和獨特的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主義、重教育、重和諧、守紀律和節儉、勤勞的優秀傳統,有利於職工增強對企業的榮譽感,有利職工形成與企業同舟共濟的忠誠心理,對日本經濟的高度發展有積極意義。企業管理體制實現人員專家化、方法科學化、技術自動化、機構高效化,這些獨特的管理體制對於提高勞動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積極推行高投資政策,擴大投資規模。戰後日本迅速掀起投資熱潮,「按照經濟企劃廳的估計,1956年日本企業設備投資額,將比上一年增長7.8%,然而實際上卻增長了57.6%。」1955-197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了115倍以上。「日本政府投資額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為35%,1965年為47%,1970年又上升為52%。據1977年統計,日本政府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6%,相當美國的1.4倍,高於英、法、聯邦德國、意四國同年投資的總和。」固定資本的投資的重點是對電力、鋼鐵、機械等基礎工業和電子、化學、汽車等新興工業。進行大規模投資,不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鋼鐵為中心的工業體系和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而且大大加快了各部門固定資本的更新,提高了企業技術設備和現代化水準。
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日本利用所處太平洋上優良港口的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迅速增長,給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日本「60年代後半期,輸出的增長率超過生產的增長率。貿易黑字1968年為25億美元,1970年達到40億美元。」日本將這些巨額利潤一部分再投資到生產領域,繼續促進日本經濟增長。同時外匯儲備迅速增多,據統計「1970年末為20.05億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972年末增長至183.65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這些巨額的外匯儲備,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五、自民黨長期的執政,使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穩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並組成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由於自民黨在議會中占據決大多數席位,所以「1955年體制的實質就在於,他實際是保守的自由民主黨一黨執政的體制。從此,日本開始了由自由民主黨長期執掌政權的歷史。」從50-60年代的執政實踐看,歷屆政府對內對外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在經濟方面,自由民主黨政府廣泛的干預經濟生活,制定計劃,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加大資金投入,採取了促進資金積累的特別措施。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政府制定了和頒發了一系列以實現穩定為目標的法令,加強對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主黨的對外政策,各屆政府都竭力追隨美國。
綜上所述,日本政府和人民在二戰的廢墟上,僅僅用了二三十年,就將一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籠罩在核恐懼的國家建設成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強國。就其發展的誘因,既有二戰後國際環境的客觀原因,也有日本本國的主觀原因,而且這兩種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5、80年代日本和德國的經濟泡沫是怎樣產生的?德國真的有經濟泡沫嗎?
德國八十年代有經濟泡沫?你從哪看的,日本的是美國人弄得,八十年代日本一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赤字增大,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以簽訂此協議。
廣場協議的簽訂得到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經融財政的部門)的強力推動。當時日本經濟發展過熱,日元升值可以幫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場,成立合資企業。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國內泡沫急劇擴大,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6、80年代日本對外貿易政策有哪些? 舉例說明一下 最好是 2000年後的 實例
http://wenku.baidu.com/view/d51f65dc50e2524de5187e0d.html
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的東京、橫濱、大阪 、名古屋等,都是優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於發展對外貿易。
2. 據日本海關統計,2007年1-6月,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為6296.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同)增長6.6%。其中,出口3362.6億美元,增長8.8%;進口2934.2億美元,增長4.3%。實現貿易順差428.3億美元,增長54.7%。同期,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仍然最多,為342.9億美元,但受日本對美國出口下降影響,日對美貿易順差額比上年同期減少6.0%。從各季度情況看,第二季度日本出口額為1695.0億美元,比上季度增長1.6%;進口額為1486.1億美元,環比增長2.6%。
(一)進出口市場構成
2007年1-6月,日本主要進出口區域為亞洲、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和歐盟15國,這三大區域合計占日本進出口總額的87.8%。其中,日本對亞洲地區和歐盟的出口增長較快,出口增幅分別為11.3%和8.8%%;日本對NAFTA出口下降0.2%,出口額為797.5億美元。其中對NAFTA出口最多的機動車輛和機電產品都有小幅滑落。1-6月,日本從這三大區域進口額分別為1797.6億美元、418億美元和301.9億美元,分別增長2.4%、4.3%和5.4%。
從出口國別來看,美國仍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國。由於房地產市場放緩、次級貸款問題和零售消費下滑等影響了美國經濟增長和進口增加,對日本對美出口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1-6月,日本對美國出口692.4億美元,下降1%;美國占日本出口市場份額繼續下滑至20.6%,比上年同期下降兩個百分點。中國和韓國是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出口市場,1-6月,日本對兩國的出口額分別為501.8億美元和263.4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14.9%和7.8%,分別增長17.2%和7.3%。在機動車輛出口大幅增長帶動下,2007年上半年,日本對俄羅斯出口額達到47.9億美元,大幅增長54.2%。因第二季度日本對荷蘭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速,1-6月日本對荷蘭出口89.1億美元,增長29,2%。在日本前15大出口貿易夥伴中,除美國外,日本對中國台灣省和加拿大的出口也出現小幅下滑,分別下降2.2%和2.6%。
中國和美國是日本第一和第二大進口市場,1-6月,日本從中、美兩國的進口額分別為609.7億美元和349.5億美元,占其進口總額的20.8%和11.9%。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繼續維持日本第三大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國的地位,但由於日本原油進口的數量和價格均有小幅回落,日本從上述兩國的進口增長大幅下滑,其中,從沙烏地阿拉伯的進口額下降15.7%,而上年同期進口增幅為52.5%;從阿聯酋的進口也僅增長1.0%,與上年同期43.4%的快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在日本前15大貿易夥伴中,日本從韓國、中國台灣、德國和伊朗的進口出現小幅下降。
(二)進出口產品構成
車輛及其零附件(HS87)、機械設備(HS84)和電氣和電子產品(HS85)是日本主要出口產品類別,2007年1-6月這三類產品合計占日本出口總額的比重60.9%。
2007年上半年,日本出口車輛及其零附件749.5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22.3%,增長11.1%。按HS4位編碼排序,載人機動車輛(HS8703)是其中的第一大出口產品,出口503.8億美元,增長12.9%。美國仍是該產品最主要出口目的地,占日本該產品出口總額的41.6%,比上年同期下降4.3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對俄羅斯市場的開拓成效顯著,1-6月日本對俄羅斯載人機動車輛出口34.2億美元,增長60.9%,俄羅斯已經躍升為日本載人機動車輛的第二大進口國家。
1-6月,日本出口機械設備672.0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20.0%,增長9.1%。其中,印刷機及輔助機器(HS8443)的出口增幅非常明顯,出口額為82.6億美元,大幅增長841.5%。同期,電氣和電子產品(HS85)出口額為626.5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18.6%,增長4.7%。日本該類產品主要出口國家是中國和美國,其中對中國的出口一直維持較快的增長,但對美國的出口額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從具體商品來看,半導體;視頻、音頻設備及其零部件是日本電氣和電子產品出口最多的產品類別,出口額合計占該類產品出口總額近一半的份額。在半導體產品中,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HS8542)和半導體器件(HS8541)的出口最多,上半年出口額分別為159.2億美元和49.9億美元,分別增長14.4%和2.1%,產品主要都銷往亞洲。1-6月,視頻、音頻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出現較大回落,主要是對美國出口下滑所致。其中,視頻、音頻發送設備(HS8525)、視頻、音頻發送設備的零部件(HS8529)和電視接受機(HS8528)的出口額分別為52.9億美元、43.0億美元和14.3億美元,分別下降9.6%、21.5%和19.8%。
礦產品(HS25-27)、機電產品(HS84-85)是日本主要的進口產品類別,2007年1-6月上述兩類產品進口合計占日本進口總額的51.6%,進口額分別為887.1億美元和626.7億美元。化學工業及相關製品(HS28-38)和金屬及製品(HS72-83)的進口也較多,1-6月進口額分別為194.7億美元和190.7億美元,占日本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6.6%和6.5%。
從具體產品來看,1-6月原油(HS2709)仍是日本第一大進口產品,占日本進口總額的15.3%,但原油進口數量和進口價格均有小幅回落,導致原油進口額下降7.9%。1-6月日本原油進口來源地也發生一些變化,從俄羅斯進口原油10.4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的進口額為零,俄羅斯成為日本原油第八大進口來源國。在機電產品中,進口額最多的是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HS8542)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HS8471),上半年進口額分別為102.8億美元和66.3億美元,分別下降2.1%和30.3%。有線電話、電報設備(HS8517)的進口增長幅度最大,進口額為44.1億美元,增長293.3%。
3.日本對外貿易結構的特殊性和貿易政策的調整
本文認為,日本政府採取的有效應對措施,是日元長期升值條件下日本對外貿易依然保持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日本政府在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方面採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繼續大力推行產業政策以促進出口。從二戰後到70年代,日本經濟處於追趕歐美發達國家階段,與「貿易立國」戰略密不可分的產業政策,是日本經濟追趕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在由外需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的過程中,日本沒有放棄一貫實行的產業政策,即使在90年代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條件下也是如此。7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界、科技界、財界以及經濟學界就日本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前景和出路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並逐步形成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一方面對鋼鐵、有色金屬、造船、石油化學、纖維和造紙等消耗能源較多的產業進行設備更新和產品換代;另一方面將電子、能源、生命科學、新材料、宇宙和海洋開發等作為重點扶持的產業,大力推動這類產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現在看來取得了很大成效。如今,日本在汽車發動機用精密陶瓷、火箭和飛機用碳素纖維、生產用機器人、辦公自動化機器和新材料;生物工程技術產業如醫葯、農業、食品、能源;信息產業產品如游戲軟體、半導體和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視聽產品等領域,仍然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出口額也穩步增長。比如,日本多年來一直是生產機器人的最大出口國,日本在這一行業的優勢甚至於超過美國。
2.加速日元國際化,抵消日元升值的不利影響。日元國際化的進程早在60年代就開始了,其主要標志是1964年正式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8條款成員國」,開始承擔日元自由兌換的義務。70年代以後,以美元作為國際中心貨幣地位的危機為主要背景,日元國際化進程得到發展。1978年放寬了對外匯的管制,1980年實行了新的外匯管理條例,1981年修訂《新銀行法》。1984年5月,日本公布了《關於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前景》,所謂金融自由化指開放日本國內金融市場和歐洲日元市場並使利率自由化,日元國際化是指在國際交易中廣泛地使用日元,讓日元成為完全可以自由兌換的國際儲備貨幣。此後,為了促進日元國際化,日本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比如擴大對外提供日元貸款、在貿易中更廣泛地使用日元作為結算和支付貨幣、吸收歐洲日元貸款和放寬發行歐洲日元債券條件等。上述措施使日元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比如從1975年到1985年,日元在世界各國官方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從0.5%上升到7.6%,日本出口貿易中日元結算比例在1997年達到了36%,這就意味著日本36%的出口貿易不受匯率波動的影響。1998年4月1日,日本實行了新的外匯法和外貿法,公司和個人可以自由在海外日資銀行開設美元賬戶,存儲美元,在國內可以使用美元購物。如今,日元已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日元匯率波動對其對外貿易的影響大大減輕。
3.大力發展互補型對外投資。日元升值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開始不斷增加。1970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僅為9億美元,1973年超過了30億美元,此後逐年增加,1981年達到約90億美元,1984年突破100億美元。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更是急劇增加,1986年到1988年3年時間對外投資累計1028億美元,超過了戰後1951——1985年35年累計對外投資總額的837億美元。1989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為441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 368億美元和英國的352億美元,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25億美元(以平均匯率折算)。從投資結構看,日本對外投資主要集中於製造業,投資額最多的電氣、汽車、化學、鋼鐵和有色金屬等行業,占其對外製造業投資的64%.日本對外投資中服務業一直未占據主導地位,主要限於金融保險、商業服務和不動產。從投資地區構成看,日本對外投資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主,依次為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和法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泰國、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另外對開曼群島和巴拿馬的投資也比較高。日本對外投資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與對外貿易的互補性強。比如日本向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投資主要是為了繞開NAF- TA和EU的貿易壁壘,對東亞國家的投資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換句話說,日本將其一部分出口能力轉移到其他東亞國家,通過利用這些國家廉價的工業用地和勞動力而形成生產能力,再向歐美國家出口。所以,從全球的角度看,日本的出口能力大大超過國際貿易統計的數額。而且,日本對東亞國家的投資主要以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為主,使這些國家對日本資本密集性資本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日本出口增長得以保持。
4.推行戰略性進口保護政策。從統計資料看,日本關稅和直接的非關稅壁壘措施並不高於同類發達國家,但日本市場的保護程度卻非常高,主要體現在間接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和產業政策、商品標准、政府采購等方面。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進口。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統計,從80年代初期到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之前,日本向GATT通報的,要實施的技術壁壘數量是508件,同期美國為500件,歐盟國家為226件,澳大利亞為54件。1995年到2001年,日本通報要實施的技術壁壘數量為265件,同期美國為215件,歐盟為191件,澳大利亞為106件。所以,日本是世界上採取技術貿易壁壘最多的國家,這些措施對減少進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保護的領域看,主要集中在農產品、葯品、生物技術產品、紡織品和服裝、皮革等。就農業領域看,日本二戰以來一直對農業採取高保護政策,為此已經與美國發生了數次貿易摩擦,和中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爭端也開始出現。另外,日本還在進口通關手續、政府采購、動植物的檢驗和檢疫及產品標准方面以及服務貿易領域為進口設置了重重障礙。由於日本的戰略性進口貿易保護政策實施已久,美國與其進行了數次談判但收效並不明顯,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和借鑒的。
7、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原由?
以下是轉發
泡沫經濟主要是因為日本貨幣政策的失誤。
1.教訓一:貨幣政策應該是圓潤的、穩健的,過度擴張與突然收縮都有可能對國民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在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過程中,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在泡沫經濟破滅的時候,突然收縮的貨幣政策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不少人認為,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本文的研究表明,「廣場協議」之後,日元的確出現了大幅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廣場協議」之後,日本當局允許日元大幅升值,但又擔心貨幣升值帶來的通貨緊縮問題,因此,在1986-1988年實行了過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果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末的嚴重資產泡沫(黑田東彥,2003)。
從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個月里,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大幅降低到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而且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1987年,日本政府減稅1萬億日元,追加5萬億日元的公共事業投資,後又補充2萬億日元財政開支。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日本的貨幣供應量持續上升,1987-1989年,日本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造成國內過剩資金劇增。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大量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暴漲。 與貨幣政策的極度擴張一樣,貨幣政策的突然緊縮也同樣會給國民經濟帶來災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並引發危機,至少從直接感受上是日本銀行刻意挑破泡沫的結果」(清水啟典,1997)。因為在泡沫無法自我支撐時,正是經濟系統存在流動性壓力和危機的時候,此時的正確做法是採取「凱恩斯療法」,即先放鬆銀根,然後再慢慢收縮,這樣能夠使泡沫在一種有序的政策引導中有一個時間過程去慢慢地釋放。而1989-1990年,日本銀行緊急收縮信貸的做法「無異於拒絕向一個掉進冰窟中的醉漢提供他所需要的酒和毛毯一樣,可能致他於死地」(羅賓斯,1979)。實際上,面對經濟泡沫,如果只是簡單地採取收緊銀根政策,必然會對正常的經濟活動造成破壞性影響,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就好比城裡有房子失火,消防隊不是向房子噴水,而是掘堤淹城一樣(三木谷良一,2002)。
2.教訓二:貨幣政策決策應是科學的,慎重的,任何重大的失誤都有可能把經濟推入絕境。同時,貨幣政策應是靈活的,必須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如果日本銀行能在1987年或1988年就提高利率、緊縮銀根的話,日本的泡沫經濟問題或許可以避免」。
在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過程中,至少有兩次因為日本銀行對形勢的判斷的失誤,錯過了貨幣政策調整的最佳時機,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後果。一次是1986年,日本出現了「日元升值蕭條」,實際上,這次經濟衰退的時間非常短暫,完全是日元升值後市場的自動調整,很快日本經濟便恢復增長。然而,日本政府由於判斷失誤,作出了過度反映,並由此開始實行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另一次是1987年秋天,當時世界經濟出現了較快增長,1987年9月底,美國、德國等開始調高利率,日本也准備於1987年年底以前提高中央銀行貼現率。恰在此時,1987年10月19日,「紐約股災」爆發。「黑色星期一」之後,世界經濟很快恢復增長,西方主要國家紛紛尋找機會,提高利率,日本銀行卻決定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維持中央銀行貼現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日本銀行是在1989年5月份才提高貼現率的,這時距離黑色星期一已經19個月了,距離日本銀行實行超低利率已經27個月了(見圖9、圖10)。「長期的超低利率政策,使得本來資金已經十分富裕的日本經濟體系內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引發了資產價格的惡性膨脹」(鈴木淑一,1993)。現在看來,「如果當時日本銀行及時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的話,日本的泡沫經濟問題就有可能避免」(清水啟典,1997)。
3.教訓三:貨幣政策應該是獨立的,不應該過分遷就行政干預和國際壓力。貨幣政策的調整關繫到宏觀經濟穩定和國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貨幣政策作為政治交易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當貝克的「國際經濟協調新措施」開始實施時,中曾根政府與里根政府正處在外交政策上的密切合作期,此時,日本政府曾把貨幣政策作為改善美日貿易關系、提升日本國際形象的一個重要政治工具。
比如,1986年,日本銀行連續五次降低中央銀行貼現率,固然有應對「日元升值蕭條」的原因;同時也是受大藏省干預而不情願作出的。大藏大臣竹下登同樣也是屈服於中曾根和美國的壓力。如上所述,在日本銀行連續五次降低中央銀行貼現率的行為中,第四次降息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討價還價的結果;第五次降息更是日本政府為了能夠在七國首腦會議中獲取政治上的主動權而採取的行動。
又比如,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之後,由於日本經濟增長較快,日本銀行打算提高利率、收緊銀根,而且此前美國和德國已經上調了其中央銀行貼現率,但是,由於美國政府對「黑色星期一」心有餘悸,認為此時日本實行緊縮性政策、提高日元利率可能會導致日元大幅升值、美元大幅貶值,從而引發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所以,一再要求日本和德國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日本銀行最終放棄了提高利率計劃,一直到1989年5月。正是這一拖延造成了日本資產價格的劇烈膨脹。與日本的情況相反,德國政府置美國反對於不顧,1988年開始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1988-1992年德國貼現率由2.5%提高到了8.7%,保證了經濟的穩定運行。
實際上,德國也是當時參與國際經濟協調的主要國家,但是,由於德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所以,每當美國就貨幣政策問題向德國政府施壓時,德國政府總是以德國《中央銀行法》為依據,毫不含糊地向美國政府表明,德國的貨幣政策是由德國中央銀行完全獨立作出的,德國政府無法影響之,更無法干預之。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日本一橋大學清水啟典教授曾說過,德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成就了德國經濟;日本中央銀行的依附性損害了日本經濟。很明顯,日本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西方七國中最弱的一個(清水啟典,1997)。
4.教訓四:雖然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低通脹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但是日本的案例表明,在低通脹條件下,仍有可能發生資產價格膨脹;並且在低通脹條件下,資產泡沫破滅可能會對經濟產生更大的危害,因此,即使在經濟增長、物價穩定的形勢下,中央銀行也要對資產價格膨脹保持警惕。
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為什麼日本銀行無視資產價格的劇烈膨脹,堅持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呢?一個重要原因與其貨幣政策目標有關。根據日本《中央銀行法》規定,日本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是維持物價穩定,防止通貨膨脹。從物價水平上看,日本在20世紀整個80年代中都非常穩定,即使是在資產價格急速上升的1986-1990年間也是如此(見圖11)。經濟增長、物價穩定的現實使日本銀行相信日本經濟仍處在正常運行之中,忽視了資產價格的膨脹。資產價格過度膨脹是造成日本泡沫經濟的主要原因,對資產價格的忽視是日本中央銀行的一個深刻教訓。日本銀行在反思泡沫時期的貨幣政策時認為,當時拘泥傳統的物價水平目標,忽視了資產價格是一個重大失誤。 傳統經濟學認為,在一個物價水平低而穩定的環境中,可以保證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地增長。但是,日本的案例表明,即使在低通脹條件下,仍有可能發生資產價格膨脹。因為當物價穩定,名義利率下降時,「貨幣幻覺」會使人們誤認為實際利率也在下降,從而發生大規模的借貸活動。同時,在低通脹期間,中央銀行容易認為貨幣供應量上升是貨幣實際需求增加或貨幣流通速度減緩的結果,從而繼續擴大性貨幣供給。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低通脹條件下,資產泡沫破滅可能會對國民經濟產生更大的危害,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資產價格的實際調整隻能通過名義價格的大幅下降來實現,而名義價格的急劇下降會對家庭、企業和金融部門的資產負債狀況產生嚴重沖擊,進而危及金融體系和國民經濟安全。不僅日本的案例證明了這一點,經濟學家Kent and Lowe通過對澳大利亞20世紀70年代初與80年代末兩次房地產泡沫比較分析後發現,雖然這兩次資產價格實際跌幅相近,但由於前者發生在通貨膨脹率較高時期,後者發生在物價水平較穩定時期,因此,後者的名義價格跌幅更大,造成的經濟衰退更嚴重。為了避免資產價格膨脹和最終崩潰所帶來的破壞,應當把資產價格納入貨幣政策的監測目標范圍之中。即使是在經濟增長、物價穩定時期,中央銀行也應該對資產價格的異常波動提高警惕。
原文:http://.baidu.com/question/557099373.html
8、簡述日本戰後對外貿易發展概況,進出口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
日本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戰後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業績和表現,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速度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宏觀及微觀經濟效益也令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立起來,隨之又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度發展,這中間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於戰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還受益於戰後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
鑒於上述情況,日本採取了一整套揚長避短,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以及從業人員、消費者等相互協調的經濟體制,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兩方面的不利影響;(2)用聯合的力量對外,吸收海外的技術、資源、管理,同時,為防禦海外資本的侵入,組成各種貿易組合等;(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一方面進口海外廉價資源,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將加工的產品出口到海外;(4)加強質量管理,創造出一整套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優質、低價、服務周到的產品佔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金融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金融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等等。
戰後日本揚長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戰後初期的困難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長之路。
1973年石油危機前後,日本認識到自身在資源、能源供應方面極度依賴國外的嚴重性,決定實施「科學技術立國」新戰略。出於這種認識,日本大力開發自動化產品,建立新的資源開發和供應相結合的體制,倡導開展全民節約資源、能源活動,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國內市場。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機的影響,並把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的國際環境,作為其經濟技術再次超越歐美國家的絕好時機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有能力和條件在全世界范圍內縱橫馳騁。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需要外部資金輸血補充;以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要實現經濟跳躍增長,需要外部資金技術支持;以中國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引進外資,不斷吸收海外先進技術。這些無不為日本經濟提供了廣闊的海外活動場所。於是,日本大舉向海外投資,從國際化的角度安排日本產業、企業發展結構,與美國、歐共體、亞洲「四小龍」、東盟等組成多層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國際分工體系,通過投資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繞過貿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廣泛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為自己眼務(這與歐美國家要借日本投資解決就業、經濟衰退的願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勞動力價格、產品市場方面的比較成本收益。
總的來看,日本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重要時期,都能較深刻、較實際、較長遠地認識自身及國際上的條件,進而採取卓有成效的對策,做到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促進經濟的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