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伊羅奇國際貿易公司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伊羅奇國際貿易公司

發布時間: 2023-01-28 11:38:04

1、伊羅奇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上海市注冊資本:977萬美元法定代表:GILLESBEROUD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自貿試驗區分局注冊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英倫路38號衡山國際商務樓3層314室
法定代表人:Frédéric LIBERMAN
成立時間:2004-09-28
注冊資本:977萬美元
工商注冊號:31011540016009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英倫路38號衡山國際商務樓3層314室

2、伊羅奇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靜安第一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伊羅奇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靜安第一分公司成立於2014年05月0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化妝品及化妝品原料(除危險化學品、監控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易制毒化學品)、紡織品及服裝服飾、促銷禮品、與上述產品相關的包裝材料、機械設備及零配件的批發、零售、傭金代理(拍賣除外)、進出口,以及其他相關配套業務等。
法定代表人:BEROUD GILLES
成立時間:2014-05-07
工商注冊號:310000500545744
企業類型:分公司
公司地址:上海市靜安區吳江路169號1層109單元

3、2008金融危機高中論文

2008金融危機的成因及其治理對策

【摘 要】2007年底以來,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逐步演變為金融危機並向國外擴散。特別是今年9月份以來,國際金融形勢急劇惡化,迅速演變成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又迅速影響實體經濟,全球性經濟衰退的風險明顯增大。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機、迅速遏制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當前世界各國的頭等大事和一致行動。
【關鍵詞】金融危機 次級貸 金融創新 CDS 金融監管 中國經濟影響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內在原因
美國金融危機的出現有其必然原因。從本質上看,是美國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問題,從體制機制方面看,金融疏於監管,存在六個環節上的重弊。
(一)次級房地產按揭貸款。
按照國際慣例,購房按揭貸款是20%—30%的首付然後按月還本付息。但美國為了刺激房地產消費,在過去10年裡購房實行「零首付」,半年內不用還本付息,5年內只付息不還本,甚至允許購房者將房價增值部分再次向銀行抵押貸款。這個世界上最浪漫的購房按揭貸款制度,讓美國人超前消費、超能力消費,窮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國經濟輝煌的十年。但這輝煌背後就潛伏了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及關聯的壞賬隱患。
(二)房貸證券化。
出於流動性和分散風險的考慮,美國的銀行金融機構將購房按揭貸款包括次級按揭貸款打包證券化,通過投資銀行賣給社會投資者。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就轉嫁到資本市場,並進一步轉嫁到全社會投資者——股民、企業以及全球各種銀行和機構投資者。
(三)第三個環節,投資銀行的異化。
投資銀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國的投資銀行為房貸證券化交易的巨額利潤所惑而角色異化。在通過承銷債券賺取中介費用的同時,大舉買賣次級債券獲取收益。形象地說,是從賭場的發牌者變為賭徒甚至莊家。角色的異化不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將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桿率過高。
金融市場要穩定,金融杠桿率一定要合理。美國金融機構片面追逐利潤過度擴張,用極小比例的自有資金通過大量負債實現規模擴張,杠桿率高達1:20—30甚至1:40—50。在過去的5年裡,美國金融機構以這個過高過大的杠桿率,炮製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和虛假的繁榮。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億美元自有資金,形成2000億美元左右的債券投資。
(五)信用違約掉期(CDS)。
美國的金融投資杠桿率能達到1:40—50,是因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險機構為這些風險巨大的融資活動提供擔保。若融資方出現資金問題,由提供保險的機構賠付。但是,在沒有發生違約行為時,保險機構除了得到風險補償外,還可將CDS在市場公開出售。由此形成一個巨大的規模超過33萬億美元的CDS市場。CDS的出現,在規避局部風險的同時卻增大金融整體風險,使分散的可控制的違約風險向信用保險機構集中,變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風險。
(六)對沖基金缺乏監管。
以上五個環節相互作用,已經形成美國金融危機的源頭,而「追漲殺跌」的對沖基金又加速危機的發酵爆發。美國有大量缺乏政府監管的對沖基金,當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時,對沖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場,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價;次貸危機爆發後,對沖基金又瘋狂做空美國股市,加速整個系統的崩盤。
這六大環節一環扣一環,形成美國金融泡沫的螺旋體和生長鏈。其中一環的破滅,就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演變成今天美國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機。
二、走出危機需要三階段統籌
2009年是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關鍵一年。遏制危機並早日走出困境,必須標本兼治、遠近結合。當前燃眉之急是解決美國2萬億美元的金融壞賬,中期是防止金融危機變成經濟危機,遠期是建立新的世界貨幣體系。
(一)當前措施:三招救市
這三招,一是股權重組,增資擴股;二是壞賬打包、切割剝離;三是注入資金,解決流動性。首先,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比如美國把「兩房」國有化,把私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的企業。其次,把銀行的壞賬剝離,打包放在一邊,銀行復甦後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由政府埋單,將壞賬清零。第三,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老百姓擠兌時,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增強社會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擔保,讓其他銀行拆借。根據測算,美國大約有2萬億美元壞賬,今年通過採取這三招大體解決了1萬億美元壞賬,明年還將要解決剩下的1萬億美元壞賬。
(二)中期目標:振興實體經濟
如何遏制實體經濟下滑,是全球高度重視和重點解決的問題。解決的辦法,仍然是增加投資、刺激消費、加大出口的三條途徑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目前,各國政府都啟動了增加投資和刺激消費的政策,並且摒棄貿易保護主義而採取共同行動。
在中期,各國政府會採取三個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寬松的貨幣政策,松動銀根,降息、降低准備金率,增加流動性。其次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補助困難企業和困難群體,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增強活力。第三是培育市場主體。抓住目前大批企業減產停產、破產關閉的時機,推進並購重組,推進企業改造發展。作為美國政府,除了啟動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推進產業、企業的結構調整,振興實體經濟之外,還要亡羊補牢,從體制機制上解決滋生金融六個環節弊端的根本問題,健全金融制度。
(三)長期指向:重構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固定匯率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美國國際收支趨向惡化,出現全球性「美元過剩」,美國黃金大量外流,美國的黃金儲備不能支撐美元的泛濫。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放棄「美元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瓦解後,盡管美元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的義務,歐元、日元實力日強,但美元的核心地位沒有改變。
美國作為國際貨幣的主要發行者,本應該恪守世界金融制度,增強美元的貨幣責任意識,防止濫用貨幣發行權。但從這幾十年特別是近十來年的實踐看,美國沒有肩負起職責,利益和責任失衡。2005年,美國GDP12.5萬億美元,貸款余額18萬億美元,超過GDP50%,股票市值20萬億美元,超過GDP60%。美國政府欠債超過10萬億美元,人均負債3萬美元。各項金融指標的狂漲意味著大量的泡沫,必將帶來金融動盪。從宏觀上看,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是現有世界貨幣體系的積弊所致。因此,重構適應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貨幣體系是必然趨勢。
怎樣的世界貨幣體系才是合理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貨幣體系應該是美元、歐元、亞元(以人民幣和日元為主的亞洲貨幣)三大世界主體貨幣三足鼎立的新體系。三大貨幣之間實行相對穩定的浮動匯率,各國貨幣與三大貨幣掛鉤。三大主體貨幣對應的國家應實行「G本位」——以GDP為本位。即GDP與銀行貸款余額、與股市市值、與房地產市值應該大致相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保持合理的比例。
三、中國經濟有強大的抗危機能力
目前,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也產生了影響,股市、房市回調,沿海加工貿易企業訂單減少,部分企業停產破產關閉,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但是,從總體上看,在世界經濟加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風景尚好。為什麼?中國經濟有六大優勢:
第一,巨額的外匯儲備。目前已有1萬9千億美元外匯儲備,足可抗禦外來風險的沖擊。
第二,傳統的儲蓄美德和較高的儲蓄率。中國老百姓勤勞節儉,有儲蓄的傳統美德。2007年中國居民儲蓄達到17.2億元,儲蓄率達到50%以上。中國政府內債、外債的總和不到GDP的60%,財政負債風險不高。
第三,審慎嚴格而又靈活,既管制又自由的外匯管理政策。資本項下實行管制,外國資本不能隨意地進出中國,而在經常項目下的外匯進出又較為自由靈活。
第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內需市場。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將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中國人均GDP10年後會突破1萬美元。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內需,不僅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緩解世界金融危機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第五,健康的金融體系和嚴格的金融監管。中國的金融體系經過幾十年來的改革發展已經基本完善,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中國金融制度健全管理嚴格,且嚴格控制金融衍生產品,沒有出現類似於美國金融體系那樣的問題。
第六,強大的制度優勢和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中國社會穩定、政治穩定,法制逐步健全,發展環境不斷改善。中央政府有高超的領導藝術,見事早、行動快,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比如今年,上半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9月以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實施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11月份以後果斷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等等,促進經濟增長、穩定市場信心。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增長今年將有所放緩,2009年上半年慣性下滑,下半年開始走出世界經濟衰退的陰影。國際金融危機則到2009年底見底,經濟危機到2010年底左右見底,2011—2012年開始復甦。

以上是重慶市副市長寫的,分析的很到位。
你摘抄的寫就行

4、伊羅奇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長寧第二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伊羅奇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長寧第二分公司成立於2014年10月2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化妝品及化妝品原料(危險化學品除外)、紡織品及服裝服飾、促銷禮品、與上述產品相關的包裝材料、機械設備及零配件的批發、零售、傭金代理(拍賣除外)、進出口,以及其他相關配套業務(涉及配額許可證管理、專項規定管理的商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等。
法定代表人:GEROUD GILLES
成立時間:2014-10-27
工商注冊號:310000500556056
企業類型:分公司
公司地址:上海市長寧區長寧路1018號2樓2006室

5、我國經濟發展 外貿擴大 為什麼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請詳細分析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總量由1985年的8964.4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30餘萬億元,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5年的15.64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萬億美元,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由1985年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對外貿易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隨著依存度的不斷增長及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國外貿發展的前景也不容樂觀。外貿依存度上升速度過快,數值偏高外貿依存度也叫對外貿易系數,它是一國對外貿易總額在該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發展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當時我國的外貿管理實行中央統一管理、統一規劃機制,外貿依存度僅在7%-10%之間;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受1994年匯率體制改革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大幅波動緩慢上升,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12.4%,外貿依存度在30%-43%之間徘徊上升;第三階段是21世紀以後,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逐步加快,外貿依存度不斷攀升,2008年已達68.69%。從理論上說,中、小國家由於資源緊缺及國內市場對單一產品的需求有限,本國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無法在國內實現銷售,因此大多走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外貿依存度隨之偏高。對大國而言,由於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多,潛在國內市場容量大,因此外貿依存度會偏低。但是與理論推測相反的我國依存度卻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國的對外貿易出現小國經濟才有的特徵,外貿依存度已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世界平均外貿依存度為41%,其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達38.4%,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達51%。與世界其他大國的外貿依存度進行對比,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不僅高於美國(25%)、日本(22%)等發達國家,也比印度(31%)、巴西(25%)等發展中國家高。外貿「短板」的內外因素透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保持快速增長,為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國外貿快速增長的同時,外貿出口依然存在著較大的隱患,使得我國對外貿易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依存度過高,導致貿易條件惡化:近年來,盡管我國外貿商品結構有所優化,但出口競爭力高的產品依然集中在服裝、鞋類、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上,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不具有國際競爭力。同時,由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長期走低,惡化我國的貿易條件,導致出口貧困化。戰略資源產品和高新技術進口依存度不斷攀升,縮小了我國對外經濟政策的迴旋餘地:近年來,我國戰略資源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對外依存度一直處於上升趨勢。我國礦產品資源總體儲量不足,需求結構與資源供給結構脫節,尤其表現在需求量大的富鐵礦,錳、鉻、鉀、鹽、銅、鋁等大宗礦產上。據估算,我國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能夠保證2010年需要的僅有24種,能夠保證2020年需要的僅有6種。另外,資本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依存度也偏高。目前我國一般儀器儀表的進口依存度為52.87%,中檔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依存度超過60%,大型高精度儀器儀表和大型民用飛機及計算機晶元進口依存度也幾乎高達100%。這些戰略資源產品和高科技產品過高的進口依存度,不僅會造成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在技術上形成對國際市場的長期依賴,影響到我國科技進步的速度與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還將加大我國經濟受到外部經濟影響的概率,對今後中國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隱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外貿依存度高,加劇我國外貿風險:在國際貿易中,市場范圍越大,個別市場的影響就越小,該國受外部經濟影響的程度也就越小,經濟就越安全,反之,風險就會增大。目前,雖然我國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但外貿進出口主要集中於歐美、日本、東盟、韓國等少數國家及地區,新興市場的市場份額增長一直偏低。由於進出口市場高度集中,我國的進出口受到這些國家經濟變化的直接影響,尤其是歐盟和美國,在進出口市場如此集中的情況下,不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而且一旦主要進出口國市場發生變化,也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國內經濟穩定與發展,威脅我國的經濟安全。美國次貸造成危機對我們來說是個啟示。加工貿易佔比過高影響國際競爭力:加工貿易從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發展,之後比重迅猛上升,目前加工貿易已佔我國出口貿易的半壁江山,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與一般貿易不同是,一般貿易的生產和加工都在國內完成,產品的附加值高,而加工貿易則是「兩頭在外」,與國內產業關聯度不高,對國民經濟貢獻不大。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方式多是產品初級加工和低技術含量的產品,核心技術被跨國企業控制,並沒有轉移到我國。同時,由於大量使用資源性產品和能源性產品,加劇了國內資源和能源供應的壓力。過度依賴外資降低了我國外貿的主導地位:我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資企業的增長來實現。外資企業掌握著對外貿易的主動權。一方面,生產的核心技術由外方掌握,我國只負責生產鏈條中技術含量較低的環節;另一方面,出口渠道由外方控制,使得我國缺乏發展外貿的主動權。一旦國際經濟環境和國際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外資企業撤資,將對我國的對外貿易造成嚴重的沖擊。 對外貿易摩擦加劇,貿易環境惡化:截止2007年底,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針對中國發起了600多宗出口產品的反傾銷、保障措施及特別調查,我國約有71%的企業和39%的產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損失慘重,已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貿易夥伴間的摩擦趨於頻繁化、長期化,所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已從微觀化、企業化向宏觀化、制度化層面發展,貿易摩擦方式也從過去的關稅、配額許可證等向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以及社會和勞工標准轉變。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問題也已經成為歐美以外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付我國產品的常用措施。第三產業比重過小,不利於我國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一般而言,第三產業的可貿易程度比較低。GDP構成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越低,外貿依存度就會越高。目前美國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高達75%,日本為65%,而我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僅為33%。長期以來,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利於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增加提高外貿競爭優勢的難度。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進出口:從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的相關分析看,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前提下,人民幣升值,則外貿依存度下降;人民幣貶值,則外貿依存度上升。可以說,我國外貿依存度的較快提高,人民幣貶值是一個重要原因。從2003年至今,人民幣受到來自多方因素的影響,匯率有所上升,出口受到影響,如2008年人民幣匯價不斷上升,我國出口企業的困局開始逐步顯現。被外界視為中國出口情勢指標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今年春交會出口交易遇冷鋒,廣東團首日成交額比上屆減少近5成,紡織品企業的定單也減少了20%。貿易復甦的前提條件及展望實行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我國擁有13億人口,國內市場容量潛力巨大,這也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應該在保持對外貿易持續健康增長的同時,努力擴大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和影響。目前應盡快把擴大內需的重點從投資轉向消費,促進消費需求的較快增長,將我國的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上。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前提下形成我國工業製成品的比較優勢,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為此,應採取財政手段和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刺激國內消費和投資。通過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減輕百姓就醫、養老、教育和住房等負擔,提高職工收入和個人所得稅征稅標准,間接增加老百姓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為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提供支持。調整產業結構,重視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根據國內產業升級的需要,對加工貿易商品分類目錄進行動態調整;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重點扶植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把勞動力優勢同國內外資本或高新技術中的製造業相結合,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增強國內產品配套能力,提高出口商品國產化率,並加強與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合作,提高產品質量;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企業設立研發和營銷中心,承接外資高端加工貿易產業和環節的轉移;提高加工貿易在國內采購的比率,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國內采購,延長國內產業鏈,促進加工貿易的產品國產化率;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對高科技產業給予金融、稅收和進出口政策等傾斜性扶植,培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群體。對於我國依賴進口的原料、原材料,比如石油等,更應該加大科技投入,早日研究出其替代品,減少進口,避免受制於其他國家。實施外資多元化戰略,緩解貿易摩擦:為減少市場過於集中帶來的貿易摩擦,我國必須繼續調整進出口市場格局,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以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為主的基礎上,在新的層次上發展與周邊拉美、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系,使我國出口市場在全球形成合理地、有層次地多元化格局,降低對特定貿易夥伴和特定進出口商品的依賴程度,對於國外反傾銷對象的一些重要產業產品,可以通過企業開發差異化產品實現出口產品多元化。促進加工貿易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重點,未來應提升加工貿易產品的檔次,努力切入更高的產業環節,增強加工貿易的國內產業配套能力,加快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發展具有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項目,繼續利用加工貿易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轉移,充分吸收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設計標准,加大加工貿易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同時應逐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特別是鼓勵有優勢的服務貿易出口,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使之成為未來我國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 改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制度:鑒於人民幣貶值曾是刺激我國外貿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造成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的主要因素,要將人民幣匯率穩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完善人民幣的形成機制,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制度。此外,國內企業可以通過走出去,將生產廠建立在目標市場當地,避開貿易壁壘,降低順差額,使得我國的國際收支趨於平衡,進而可以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使得我國的貨幣發行能夠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減小因為熱錢流入增發貨幣引起的通脹壓力。重視節約資源,維護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我國的能源資源保護戰略,建立和完善重要資源保障制度。首先,制定境外資源利用戰略,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性投資,中國除了在海外尋找能源供應地以外,還應積極推進與國外在節能技術領域的合作;其次,加強資源導向型對外投資,進行戰略性資源儲備;再次,政府應制定國家節能計劃,制定各種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獎勵性和強制性措施,加強監管,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此外,要建立更合理的政府業績考核體系。改變以追求貿易目標增長為對外貿易政策核心的做法,轉變觀念,建立科學評判外貿政策和政策實施效果的指標體系,將以往立足於進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轉化為將「以質取勝」確立為整個外貿政策的核心。

6、中國對於世界的經濟貢獻有多大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平坦大道還是仍隱藏著風險? 一、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積極貢獻 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在2 月份訪華時稱,中國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工業七國集團的總和。」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的評價是,中國給予了世界經濟一種「積極的供給沖擊」,提高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潛力,導致勞動力、資本、商品與資產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中國的廉價產品為發達國家的低通貨膨脹率做出了重要貢獻,使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得以降低利率,以促進增長。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給中國帶來了很大變化,使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按匯率計算,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僅佔世界的4%,中國經濟何以對世界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呢?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認為,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概為17.5%。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的開放度非常高,中國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有某種乘數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拉迪認為,中國經濟的開放度大約比美國高一倍,比日本高兩倍。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高主要表現為兩點:中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中國對外來直接投資一直持歡迎態度,是吸引國際資本最多的國家之一。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貿總額由1978 年的300 多億美元增加到2004 年的1.15474萬億美元,成為繼美、德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在20 世紀90 年代,中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度為5.7%,超過了日本(5.1%),但低於美國18.5% 和歐盟12.2%的水平,中國已成為一個世界級的貿易大國。 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如此之快,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大量參與了國際垂直分工,來料加工貿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吸收了大量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導致了全球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貿易量的增加,而且也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製造」雖然為全球提供了許多產品,但中國也並不是生產一切工業製成品的最佳場所。英國《金融時報》曾按行業的不同特性做過一個調查,以探明什麼樣的生產會向中國轉移。調查表明,最適合在中國發展的產品有製鞋、成衣、小型家庭電器製造、化肥等。還有許多產品不宜在中國生產,它舉例的有列印機、書本印刷機、鏡片製成品、渦輪機扇葉及飛機,等等。可見,中國並不是一切製成品價格下降的原因。 其實,外國輿論在評論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時,還忽視了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的一個最大貢獻,那就是貧困人口的減少。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 億減少到2003 年底的2900 萬,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為3%左右。據世界銀行統計,如果不包括中國1987 年至1998 年全球貧困人口總數增加了8200萬,但因為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全球的貧困人口因而減少了800 萬。 二、主要發達國家仍決定全球的貨幣政策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和來華外國投資的增長,中國的外匯儲備也不斷增長,2004年超過了7000 億美元,成為繼日本之後的第二大外匯儲備國。由於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採取了「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當然美元比例最大,購買的美國國庫券也很多。按照《經濟學家》雜志的分析,在美國利率很低的情況下,中國仍然大量購買美國的國庫券,這使美國政府可以大量舉債。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大量廉價商品又幫助美國控制了通貨膨脹,使美聯儲可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資。《經濟學家》認為,由於中國幫助富國壓低利率,各國中央銀行可以不太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從而導致了一個全球性的流動性泡沫,表現為過度抵押貸款和房地產投資。因此,它認為,中國的出現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中國的貿易快速發展,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廉價產品,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要說中國能決定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這似乎有些誇張。主要發達國家仍決定全球的貨幣金融政策。從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上任以來,美國股市經歷過兩次大的危機,一次在1987 年,另一次發生在2001 至2002 年。為了拯救資本市場,美聯儲兩次都大幅降低利率。正是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全球性的流動性泡沫。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便撰文批評格林斯潘的貨幣政策太寬松,批評他間接影響了布希政府的財政政策,使政府借起債來毫無顧忌。[注] 1987 年10 月19 日,股市泡沫破裂,道―瓊斯工業指數狂瀉508 點,跌幅達22.62%。格林斯潘一夜之間改變上任伊始奉行的緊縮政策,轉而向市場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股票市場所需的流動資金的供應,並向一切面臨資金難題的主要金融機構提供援助。用《商業周刊》的話說,格林斯潘「向市場打開了貨幣水龍頭」。除此以外,格林斯潘還馬上與工業「七國集團」緊急磋商,協調行動向金融系統提供資金。2001 年,美國的「技術泡沫」破滅,資本市場再度危機,格林斯潘領導的美聯儲連續13 次降息,將美國的利率壓至50 多年來的歷史新低。 由此可見,美聯儲大幅放鬆銀根,主要是為了拯救美國的資本市場。無論中國是否為美國提供廉價產品,美聯儲都會這么干。按照傳統的經驗,中央銀行大幅放鬆銀根會造成通貨膨脹,而恰巧中國的外貿大發展為美國提供了大量廉價商品,某種程度上遏制了通貨膨脹,給美聯儲長期維持低利率創造了有利條件。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美聯儲釋放出來的過多的流動現金進入了資本市場,促成了90 年代美國股市上的「技術泡沫」。20 世紀初美聯儲再度放開「貨幣水龍頭」,一方面穩住了美國的資本市場,使技術泡沫破滅後的美國股市沒有出現災難性的危機;另一方面則促成了房地產泡沫的再度形成。 由於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高,人民幣從1997 年亞洲危機後又與美元掛鉤,美國的低利率政策對中國擴大投資及增長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美聯儲的推動下,世界各主要工業國的貨幣政策都趨於寬松。90 年代後期,大型跨國公司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除了中國的市場吸引力增加、投資環境改善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籌資更容易。中國的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掛鉤後,某種程度上利率也與美聯儲的利率綁在了一起。美國利率低,中國的利率也很低。低利率促進了國內投資,再加上外來投資的增加,使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增加很快,但也很快造成了某種通貨緊縮的壓力,因為許多投資屬於重復生產,產品的競爭最後都變成了價格大戰。在政府對經濟結構做了重大調整後,中國的富裕資金又流到了房地產業及與房地產有關的一些原材料生產上來,前兩年我們又擔心「經濟過熱」。在我們的央行調整了利率、各大商業銀行又收緊了房地產業貸款的閥門時,房地產上漲的勢頭仍然很猛。究其原因,除了需求拉動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外來資金抵消了政府收緊貨幣的宏觀政策效果。在西方輿論大談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時,我們也不應忽視了西方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影響。 三、中國的發展模式其實面臨嚴峻的挑戰 西方輿論在盛贊中國對世界經濟做出的貢獻時,舉的兩個例子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強勁,帶動了世界原材料及能源市場價格的不斷上漲。價格上揚為原料及能源出口國帶去了福音,但同時因為中國出口大量的廉價產品,又遏制了其它國家因原料及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英國《經濟學家》雜志便說,從2000 年以來,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翻了三倍,其增長幅度可以與20 世紀70 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時媲美。然而,這次石油價格的飛漲卻沒像往常那樣引起通貨膨脹的高漲及經濟衰退。它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緣故。 《經濟學家》在誇獎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做出的貢獻,我們卻應該看到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風險,其中隱藏的危機。 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很高,也就是講進出口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很大。按匯率計算,2005 年第一季度的對外依存度達48%,是1990 年以來的最高值。對外依存度高,說明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中國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材料與能源。2003 年,中國從國外進口的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等產品分別占消耗總量的35%、36%和47%,鎳和天然橡膠更高達55%上。據專家估算,到2020 年,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 在世界原料與能源市場的價格節節攀升的情況下,我們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面臨巨大危機。我們的出口市場是一個競爭力很強的市場,我們缺少定價能力,所以出口產品的價格很難隨著原材料與能源價格的上漲而提高。而我們進口原料與能源都需要外匯,我們缺少報價能力,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出口產品來維持平衡。在美國政府鼓勵美元貶值,以減輕它的債務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出口更多的產品來換回的是有限的購買力,購買原料尤其是能源的能力卻無法相應地增加。如果我們仍然不改變「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我們將面臨生產越多、實際收入越少的困境。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央政府提出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號召不僅是一種口號,它實際關繫到中國經濟發展未來的可持續性,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此外,中國經濟也不能滿足於當「世界工廠」。如果我們不培養自己的設計、創造能力,未來的經濟增長也會大打折扣。當然,改革開放這些年來,中國的工業製造能力有了長足進步,工業製成品的出口比例不斷增長。但與此同時,中國從國外進口的工業製成品也在不斷增長,主要是因為我們需要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加快工業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這種情況表明,中國工業總體實力仍不夠強大,先進技術裝備仍依賴進口。當我們的製造實力越來越接近工業化國家時,它們的企業會把中國企業越來越當作對手,對中國企業轉讓技術會越來越困難,條件會越來越苛刻。美歐在與中國的商業談判中不斷強調保護知識產權的問題恰恰表明了它們的這種擔心。與此同時,美日歐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未來可能會以各種借口限制中國向它們的出口。 雖然面臨的形勢很嚴峻,但中國經濟仍有一些固有的優勢。比如,中國的市場潛力正在日益顯露出來,中國已經可以利用消費者主導的優勢,利用自己擁有的市場來提一些條件。外國企業要想佔領中國市場必須付出一定的轉讓技術代價。而隨著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中國必須加大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及原料的利用率,提倡原料的多次使用與循環利用。中國的市場大,如果大批改用新技術,就可能降低使用成本。如果形勢逼迫我們在技術上更上一層樓,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將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當然,中國還面臨許多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社會兩極分化嚴重,銀行與金融體系還不那麼健全,環境可能面臨危機,等等。但正如法國《回聲報》副主編伊茲拉萊維奇所說,中國現在的情況有點像19 世紀的美國,大眾消費形成,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問題激增。美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經歷過那麼多危機,中國也難免面臨風險,但是中國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