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2月中國國際貿易順差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2月中國國際貿易順差

發布時間: 2023-01-28 01:42:02

1、我國國際收支中貨物貿易長期順差的原因

我國國際收支中貨物貿易長期順差的原因分析

內容提要 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作用。從主觀因素來看:一是我國處在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二是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減弱;三是我國政府推進出口行業發展壯大,扶持進口替代產業日趨成熟;四是國家為了保護相對較弱的行業,從而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從客觀因素來看:一是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外部需求強勁,拉動我國出口增長;二是國內投資增長趨緩,國際市場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了進口,卻帶動了出口;三是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多重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四是我國的人民幣匯率被低估。

關鍵詞 國際收支 貨物貿易 順差 需求 人民幣匯率

2005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較快發展,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保持較大規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83億美元,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7110億美元。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同比增長801%。經常項目順差增加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按國際收支口徑,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63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3425億美元,進口2882億美元,分別增長33%和14%;貨物貿易順差542億美元,增長823%。

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作用。

從主觀因素來看:

一是我國處在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

改革開放28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平均達9.6%,有專家估計到2020年,還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之所以成為全球經濟的領跑者,主要是由於改革開放大大激發了經濟活力,解放了社會生產力 。改革開放猶如兩條自動向前滑動的巨輪,帶動中國生產力大幅提高的同時,推動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另一方面,生產力的大幅提高,並未引起我國消費需求的同步增長。由於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會平均消費傾向。從理論上說,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較低,低收入者則較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二十年來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會保障體制,是消費長期穩定增長的根本保證。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縮小各階層收入差距,可使全社會平均消費傾向提高,從而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

二是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減弱。

跨國公司將生產或服務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賦稅更低,企業負擔的其他成本也更低。這種跨國外包產生的影響之一,就是各國的比較優勢格局發生重組,而且重組還出現了時間差,即勞動成本密集型生產和服務通常率先外包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中國、印度等國。發達國家感受到壓力,轉而創造更高檔次的產品或服務,以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但這一過程往往滯後一段時間,從而形成了時間差,在這一階段,貿易不平衡會擴大。而國內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且供應鏈不斷延長,附加值不斷提高。而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國的進口,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減弱了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中國市場上外國品牌、外國設計的產品非常多,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轉為由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生產。

三是我國政府推進出口行業發展壯大,扶持進口替代產業日趨成熟。

當前巨大的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順差也和中國現有的外資、外貿政策有關。中國現有的外貿、外資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於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初中國是一個既缺資金又缺外匯的典型「雙缺口」發展中經濟。為了多賺外匯,克服外匯缺口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限制,1985年開始中國政府採取了出口退稅等政策以鼓勵出口。在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非常快,1978-2005年間年均增長高達17%,為世界同期貿易增長率8%的2倍多,27年間對外貿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扶持國內的公司提升產業結構,進而導致大量的進口替代。進口替代型產業是我國政府產業政策的扶持方向,雖然我國製造業科技基礎一直很薄弱,且產業升級的過程充滿艱巨性和長期性,但通過進口替代不斷實現局部升級將是一個長期現象,積極產業政策對此的支持不是短期性的,可以在較長時期內帶來「產業政策紅利效應」。最近,隨著在華的外國公司,尤其是電子產業領域,越來越多地向國內供應商采購部件,產生了大量的進口替代。

四是國家為了保護某些相對較弱的行業,從而對其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

國家為了保護某些相對較弱的行業,諸如保險、汽車等行業,能夠在入世後有一個更為有力國內外的競爭條件,從而對其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這使得國外的同類型產業,在國內失去了競爭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國的進口需求。但2005年後許多行業和產業的保護政策將逐步取消,一些弱勢產業的競爭力在近幾年並沒有得到根本加強,如農業,一些相對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家電、紡織等,則面臨如何開拓國際市場、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問題。

從客觀因素來看:

一是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外部需求強勁,拉動我國出口增長。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穩步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4.3%,仍維持較高水平;國際市場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受需求和投機雙重因素的作用,仍將繼續高位運行;美聯儲為抑制石油價格上漲和國內通貨膨脹壓力,繼續採取趨緊的貨幣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經濟有進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從國內看,下半年國內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國家將進一步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宏觀調控的成果,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加快發展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盡管面臨一定通貨膨脹壓力,但總體上處於可控范圍,本外幣負利差可能擴大。綜合上述因素的影響,內外部需求都將有進一步強勁的增長,不僅拉動了出口的增長,而且可能減少部分進口需求。

二是國內投資增長趨緩,國際市場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了進口,卻帶動了出口。

2005年上半年中國投資的特點是:第一產業投資增速加快,二、三產業投資增速放緩;重點行業投資增速繼續趨緩;各種注冊類型投資增速繼續回落;東、西部地區投資小幅回落,中部地區投資略有上升;國內貸款的資金來源小幅回落,自籌資金增速略有上升;新開工項目繼續增長,但當月新開工項目較上月有所減少;房地產投資增速略有上升。盡管國際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國政府卻限制了主要石油產品零售價格的上漲。這樣,油價只是對中國的石油公司造成了沖擊。石油公司為了應對油價上漲,就減少了向國內市場的石油供給,轉而選擇出口更多的精練石油產品。同時,中國政府又鼓勵這些石油公司減少石油進口。於是,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僅增加6%,而精練石油產品的出口量卻飆升了46%。

三是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多重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

按照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自由貿易原則,中國主要對海外原材料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較大。但一些發達國家以國家安全等為借口,對本國企業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設備施加種種限制。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後,某些國家對華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沒有放鬆,反而加強,這自然會加大雙邊貿易不平衡。早先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為了遏制中國軍力發展,限制主要針對的是軍事技術和產品,富有冷戰色彩。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西方發達國家對華出口限制出現了軍事與高科技並重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更多地從國家競爭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對華出口,通過種種管制手段來確保其國家實力的領先。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有關出口管制部門,在對華高技術出口和項目合作方面實行的嚴格管制措施,也是我國貨物貿易順差擴大的重要原因。

四是我國的人民幣匯率被低估。

1994年以後我國貿易收支出現連年順差,與1994年匯率並軌,人民幣貶值刺激了出口有很大的關系,但以後幾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基本沒有發生變化,而實際有效匯率還有升值的趨勢,卻仍然保持了貿易順差。雖然關於人民幣升值與貨物貿易順差之間有無實際聯系一直眾說紛紜,但低匯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國在貨物貿易出口方面的增加。

在上述主、客觀因素影響下,預計我國國際收支仍將保持「雙順差」格局,外匯儲備較快增長。其中,受對外貿易較大順差和經常轉移、收益項目下凈流入增加的影響,經常項目仍將保持較大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增速有可能趨緩。雖然服務貿易仍將持續逆差,但貨物貿易的巨額順差,足以帶動經常項目持續順差,並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穩步提升。

2、我國貿易持續順差的原因及對策總結

每年我國對外加工貿易順差在當年貿易順差中的比重都在100%以上。可見,我國加工貿易持續大幅增長,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急劇增加的根本原因。 2.我國的進口替代能力加強 我國加工貿易在2002年~2004年間出口增幅快於進口增幅,而且自2005年開始,加工貿易進口增長遠落後於出口增長。這說明了隨著我國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加工貿易進口原料、零部件的國內供應比重在迅速增長,進口替代能力加強。這也是我國加工貿易急劇增長中貿易順差迅速擴大的關鍵原因。 3.我國對外貿易環境的變化 自2001年底我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以後,WTO成員國中原有的一些禁錮我國優勢產品出口的制度被取消,使得我國的出口能力在短期內得以迅速釋放,出口規模急劇擴大。例如,2005年全球紡織品進口配額限製取消後,我國當年紡織品類及相關物品的凈出口額同比增長了31.1%,成為當年我國貿易順差的最大驅動力量。 二、我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的深層次原因 1.我國對貿易順差的觀念滯後 我國曾長期外匯短缺,因此,政府一直把鼓勵出口作為對外貿易政策的重點,使人們形成了「貿易順差有利於中國」的觀念。但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情況已完全不同於當初,截至2006年底,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達10663億美元。然而,許多地方或部門的觀念仍然停留在當初,體現在政策上,各級政府鼓勵出口換匯、創匯的措施不少;鼓勵進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勵進口的措施則相對不足。 2.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增長走的是「以量取勝」的路子。我們利用勞動力優勢,通過發展加工貿易,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量,推動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隨著大量的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國際市場上這類產品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由於我國這類出口產品的綜合競爭能力差,許多出口只有通過低價競銷才能實現。因此,伴隨我國出口規模及貿易順差大幅增長的是對外貿易收益的不斷減少,出現了「貿易的貧困化增長」。 3.貿易夥伴國對其向我國進口的管制和限制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我國在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應該從貿易夥伴國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這樣才能在國際貿易中實現進出平衡。但美國等發達的貿易夥伴國,為維持其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嚴格限制其國內相關先進技術產品向我國出口,導致我國想要和需要進口的產品進不來,人為地擴大了我國的貿易順差。 4.我國的經濟結構失衡和內需增長不足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多年的過度投資導致許多行業的生產能力過剩。而近年來,由於相關改革不到位,我國居民住房、醫療等支出激增,引發消費信心不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曾占國內需求總量一半的農村消費因農民收入增長放緩而劇減,使得國內消費品市場的長期低迷。國內供求的這種矛盾使得國內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迫使企業把目光轉向國際市場,盡量擴大出口,致使我國出口迅速擴張。另一方面,國內消費增長不足又直接抑制了進口消費品的增長。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外貿的順差。 三、解決我國外貿持續順差的對策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我國的貿易持續順差既有國際方面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因此,解決我國貿易順差問題,是一個長期的綜合治理工程。 1.切實轉變觀念 要解決我國對外貿易長期持續順差問題,首先應樹立「貿易平衡」的觀念。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辨證地認識貿易順差的利弊。事實上,長期的貿易順差,會引發人民幣升值,導致貿易摩擦加劇從而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還會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劇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矛盾。因此,我們要從我國人均自然資源水平較低的基本國情出發,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於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對外貿易,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今後各級政府和部門在制定和修訂發展規劃、政策和法律法規時,都應以實現貿易平衡為出發點,既鼓勵出口,也要鼓勵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利的進口。 2.切實轉變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模式 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應轉向「以質取勝」,從根本上扭轉貿易的貧困化增長局面。為此,在繼續加強引進、消化和吸收先進技術的同時,政府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鼓勵生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品牌意識,實現由目前的貼牌加工為主向自有品牌生產、營銷為主的轉變;要積極推動一般貿易和其他形式貿易的發展,改變加工貿易在我國外貿中佔主要比重的局面;還應鼓勵我國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發展對外直接投資,變商品出口為技術出口,緩解貿易順差。 3.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首先,進一步推進我國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傳導機制,加大政策調控的力度和效果,實現我國結構調整的目標;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加強經濟發展規劃,嚴格防止重復建設,有效地緩解或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其次,進一步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房地產行業的有效調控,解決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降低國內高儲蓄率。

3、中國貿易順差形成的原因及其反思

研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藉助於政府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較系統地載有表明出口和進口的數字統計,大體可反映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一國對外貿易按出口大於、小於或等於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貿易順差、貿易逆差或貿易平衡。

1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 .貿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 「 入超 」,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3 .貿易平衡( Balance of Trade )。貿易平衡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外貿進、出口總額基本上趨於平衡。縱觀世界各國 ( 地區 ) 政府的外貿政策實踐,這種現象並不多。一般來說,一國政府在對外貿易中應設法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結余,此舉有利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0
04271237 2009-6-12 16:13:49 219.235.129.* 舉報 貿易順差的利: 1 客觀上表明了出口國成功打開了國際貿易市場並佔取了相當的國際貿易份額。2 客觀上使得國內失業人數減少。3 很明顯,出口越多賺回的外匯(硬通貨)就越多。這樣就增強了該國的國際市場購買力。
貿易順差的前提:1 守合同 2 講信用 3 價格優勢(說白了就是較便宜)。

國際貿易的弊:實質上與上面所述相關聯。1 當 國在國際市場上獲取的份額越大,別國的份額就減少。因為任何商品在單位時間內的消耗量是有限的。這樣客觀上會引起別國的不滿和反對;2 別國的失業人口增加。因為 國出口產品便宜就會使得國外同行業減產或倒閉;3 國外由於無法與 們競爭自然外匯收入就會減少。這樣一來別國的國際購買力勢必減弱。
在「弊」的方面,如果嚴重會招致國際社會的各種經濟制裁。近幾年的各種商品的對華反傾銷就是例證。
最後給你舉個例子來辯證地看待貿易順差的微妙性:
近幾年 國的鋼材大量出口。這是源於 國的產量大、價格相對便宜。但結果沖擊了發達國家的鋼材生產和鋼鐵市場。因為這不僅阻止了它們的出口、搶佔了他們在國外的市場,還削弱了其本國鋼鐵市場(有鋼鐵企業的所在國企業也願意進口比本國鋼鐵便宜的中國鋼材)。結果造成所在國鋼鐵企業萎縮;工人失業。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特別是歐美市場。他們的總統們位置能否保住就得看失業人口的多與少。此時,它們就會對中國發出警告:如果不減少出口量或者抬高價格, 們就會反傾銷。反傾銷的結果是令人恐怖的。當一種商品正式被反傾銷時,就意味著國內的該商品賣不出去。同時也意味著產業投入部分或全部失敗。工人也會失業(在wto框架內有一種不成文的認識:各國都要平均承擔失業人口。一邊倒是不公平的)。在這種情況下, 國的做法時:1 利用人民幣升值、增加出口稅等方法提高出口商品的價格;2 利用許可證形式減少出口量來平息對方的怒火。只要反傾銷還沒有開始就有救。此時雖然出口量減少、外匯收入減少但至少還有一部分產品能出去。一旦反傾銷開始那就一點也出不去了。
所以,順差雖然是好事但得有個度!把別人的飯碗都搶了最終就會砸自己的飯碗。很多朋友不明白這個道理經常會提出下面兩個問題:
1 為什麼 們的商品出口這么便宜?
回答:當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時許多份額已經被佔領。用便宜的產品搶走國際市場份額也是商場上常用的戰術
2 們不出口不行嗎?就給國內用不行嗎?
回答:國內早已飽和。如果所有出口企業都不出口全部用於國內,那仍然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企業倒閉。那失業人口可就是嘩嘩的。1

0
aaubb 2009-6-12 16:16:18 202.109.213.* 舉報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8%,貿易順差614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885億美元。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9411億美元,比年初增加1222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投放過多,都在提示通貨膨脹的風險。外匯儲備直逼萬億美元大關,使得各界進一步聚焦我國經濟內外失衡的爭論,加息、升值等政策選
擇又一次被廣泛關注。但顯然,這些結構性問題需要從更加長遠的視角來考量。

為此,本報特邀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王子先,從歷史的角度分析雙順差格局,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方案。是為21世紀北京圓桌論壇第93期。

15年「雙順差」15條糾偏建議

余永定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不應該一味追求經常項目順差;FDI的流入應該轉化為相應的貿易逆差。

15年「雙順差」絕無僅有

「雙順差」通常指貿易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的同時存在。嚴格地說,「雙順差」應該是指國際收支表中同時出現經常項目順差和金融項目順差。

外資的流入主要採取借債和引進外國直接投資(FDI)兩種方式,而發展中經濟體引資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利用外國資源(儲蓄)以彌補本國資源(儲蓄)的不足。許多人認為,引資的目的是引入外國的先進技術、管理和市場網路。這種看法,作為一個一般性命題,嚴格說是不正確的。

引入外資不是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必要條件。外國先進技術是可以買到的,買不到的技術一般也無法通過引入FDI得到。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可以說引入外資是引入外國先進技術的必要條件。第一:不引入外資(借款或引入FDI)就無法解決外匯短缺問題,從而就無法購買外國設備和其他產品。但是,這種情況依然屬於如何利用外國資源(彌補本國資源不足)的問題。第二:FDI(外國投資者擁有所有權)和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銷售網路不可分割。但是,這種情況只有在特定的時期和領域才會出現。事實上,日本和韓國就不是依靠引入FDI獲得先進技術和管理的。在這里,重要的問題是:發展中經濟體必須把通過借款或FDI而得到的外匯用於購買外國資本品、技術、管理和支付其他費用。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威廉姆森所指出的:「引資國必須把資本流入轉化為經常項目逆差」。換言之,對應於每一筆資本項目下的流入都應該在經常項目下有一筆流出(經常項目逆差)。否則就談不上對外資的利用。因而,在正常情況下,無論是借款還是引入FDI最終都不應該導致外匯儲備的增加。

一國經常項目逆差的存在意味著外國資源的流入或外國儲蓄的利用。而外國資源之所以會流入是因為外資投資對該國的經濟發展前景有信心,願意將資源借給這個國家,以此實現本國的儲蓄意願。由於外國資金的源源流入,發展中經濟體得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經常項目逆差。但是,如果一國保持經常項目逆差的時間過長、外債余額對GDP之比過高、外國投資者對該國還本、付息和支付紅利的能力失去信心,外資停止流入甚至撤出、外匯儲備就會枯竭、國際收支危機就會發生。

在什麼情況下一國會出現「雙順差」呢?最常見的情況是,在國際收支危機發生後,危機國必須設法增加外匯儲備,以恢復國際金融市場對該國的信心。為此,該國必須實行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實行貨幣貶值,以減小投資-儲蓄缺口,變貿易逆差為順差,同時積極吸收外資。東亞許多國家在亞洲金融危機後出現「雙順差」,就是由這個原因造成的。當危機的後遺症消失、外匯儲備達到足夠高水平後,「雙順差」的局面也會隨之改變。在非危機期間,「雙順差」往往是短期的、同宏觀經濟波動有關。像中國這樣,連續15年基本保持「雙順差」,而且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還將保持「雙順差」的情況,在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雙順差」得不償失

衡量一個國家是資本輸出國還是輸入國的尺度是該國經常項目的平衡狀況。如果該國有經常項目順差,該國就是資本凈輸出國;反之,就是資本凈輸入國。在經常項目平衡時,如果一個國家的資本項目是順差,所流入的外國資本實際上就是由這個國家自己提供融資的,該國的資本凈輸入量為零。此時,資本項目順差等於所增加的外匯儲備(美國國庫券之類的外國資產)。而外匯儲備增加則意味著本國資本的輸出。因而,只要經常項目處於平衡狀態,無論資本項目下引入的外資有多少,這些外資都已通過增加外匯儲備的方式而重新流出。

中國目前不但有大量的資本項目順差,而且有大量的經常項目順差。存在經常項目順差這一事實表明,盡管是世界第三大FDI引入國,中國不但沒有利用外國資源以彌補本國儲蓄的不足,反而大量輸出了資源。這些資源被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用於彌補它們國內儲蓄的不足。「雙順差」導致了外匯儲備的增加。而外匯儲備的增加是中國用股權置換美國債權以及用經常項目順差購買美國債權的結果。

在維持資本項目順差的同時維持經常項目順差的福利含義是什麼呢?正如著名經濟學家登布希所指出的,「對於一個貧窮國家,不把資源用於國內投資以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而將其用於購買美國國庫券肯定是不理智的。」因為通常可以認定國內投資利潤率高於美國國庫券收益率,發展中國家保持經常項目順差將導致國民福利減少。在發展中國家不但取得了經常項目順差而且引入了FDI的情況下,國民福利變化分析較為復雜。但可以肯定的是,除非外國所有權同技術引入不可分割,同FDI成功轉化為相應貿易逆差的情況相比,FDI未能轉化為相應經常項目逆差(貿易逆差)將導致國民福利減少。總之,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來說,一般情況下,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不應該追求經常項目順差;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應該把資本流入轉化為相應的經常項目逆差(貿易逆差)。FDI的引

入量在理論上是有最優值的,過多或過少都將導致國民福利的減少。

「雙順差」成因

既然「雙順差」不是一種理想的國際收支格局,為什麼中國在過去15年來保持了這樣一種格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中國的1990年以來(除1993年外)一直維持經常項目順差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其一,儲蓄率過高。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儲蓄-投資=經常項目順差。2005年中國的投資率高達48.6%,但儲蓄率則更高,因而,2005年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達到GDP的6%以上並不奇怪。但是,也不能排除至少另外兩種可能性:經常項目順差造成了中國的儲蓄缺口而不是相反;儲蓄-投資缺口和經常項目順差同時是由其他原因(如匯率低估)造成的。

其二,國內外經濟的周期性變動。2005年,特別是200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相對疲軟,進口增長速度受到影響,故2005年中國貿易順差大幅度增加。2006年中國經濟偏熱,與2005年相比,中國貿易順差應該不會有很大增加。

其三,中國的出口鼓勵政策。

第四,出口加工貿易在中國貿易中的支配地位。在舊國際分工格局下(如在雁行模式下),比較優勢決定了各國的貿易結構。但處於這一分工格局中的發展中國家並不必然有貿易逆差或順差。事實上,大多數參與這一分工的東亞發展中國家都有貿易逆差和經常項目逆差。在當前的國際生產網路的價值增值鏈中,由於中國所處的特定位置,不管儲蓄和投資的關系如何,也不管宏觀經濟周期如何,由國際生產網路中的加工和裝配地位所決定的加工貿易是一定要創造貿易順差的。2005年在中國102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出口加工貿易的順差為1400億美元(這意味中國的一般貿易存在38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的加工貿易中,外資占據支配地位。可以推斷,由於長期執行鼓勵出口的政策恰逢國際生產網路的迅速發展,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一種具有巨大風險的以外資為主導、出口加工貿易占支配地位的國際貿易格局。從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成因來看,中國自1990年以來的貿易順差,特別是近幾年來急劇增加的貿易順差既有短期周期性原因也有長期結構性原因。實現經常項目基本平衡需要有綜合治理措施,也不能一蹴而就。

長期以來中國基本保持了資本項目的順差,多年的資本項目順差(主要是FDI)是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原因。從外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由此帶來的利潤和利潤前景自然是首要原因。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中國是一個儲蓄率高於投資率,既不缺乏資金也不缺乏外匯的國家,為什麼還要吸引了如此之多的FDI?

首先,中國的金融市場仍處在不發達的狀態。盡管就總體來說,中國的儲蓄大於投資,但許多潛在投資者無法得到必要的資金。與此同時,由於中國的FDI優惠政策,建立合資企業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一些企業為了獲得資金,於是引進FDI。在獲得外匯之後,便將外匯賣給中央銀行,並用所得人民幣購進國產設備和其他產品。其結果是FDI流入並未轉化為貿易逆差,而是轉化為外匯儲備的增加。第二,即便可以得到國內資金,但由於資本管制中國投資者難於得到所需外匯。於是引入FDI又成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第三,制度安排導致的決策短視性。FDI是最為昂貴的一種引資方式。由於存在風險,沒有相當高的風險貼水,外國投資者是不會進入中國的。但是,對於任期只有4年的地方官和許多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的國企老總來說,FDI是「不付費的午餐」,FDI的利潤匯出是未來的事情,與他們無關。另一方面,FDI在他們任內的好處則不勝枚舉:擴大就業和增加稅收是其中最為明顯的好處。第四,引資的多寡已經成為各級地方政府政績的最主要考核指標。在許多地方,引資指標要層層分解直至縣、鄉一級。許多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本來已經過於優惠的FDI政策的基礎上,層層加碼。如固定收益、負地租、強征土地大搞開發區、高標準的基礎設施等等層出不窮,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勞動者的權益受到侵害等等都可以置之度外。第五,外逃資本的迴流。在整個1990年代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誤差與遺漏數量極大。長期以來香港是中國大陸FDI的主要提供者,目前位居第二的FDI來源地是維京群島。在2005年來自維京群島的資金佔中國FDI的19%。人所共知,在來自這兩處的FDI中不少是旨在取得優惠待遇或已經漂白的外逃資本。第六,為了引入戰略競爭者而引入股權資本。目前,中國引資的目的已經由過去所說的兩大目標———彌補本國儲蓄之不足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變為三大目標。這第三大目標是引進戰略投資者以推進體制改革。由於中國國企改革進展緩慢,WTO的過渡期即將結束,於是引進「戰略投資者」和鼓勵收購與兼並變成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2005年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引入數百億美元。今後通過收購與兼並流入資金的數量很可能會繼續增加。在中國外匯儲備很快就會突破1萬億美元的情況下,通過出售股權的辦法來推進國企改革,從國家的角度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例如,不管從企業的角度看如何合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為了2.5億美元而把徐工這樣的龍頭企業賣給海外投資者的不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

4、什麼是貿易順差和逆差

1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 .貿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 「 入超 」,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拓展資料
(一)服務貿易逆差繼續擴大
2003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逆差額為86億美元,同比擴大26%。逆差的主要項目是運輸、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以及特許費和咨詢,逆差分別為103億美元、43億美元、34億美元和16億美元。
(二)下半年服務貿易出口增長強力反彈
2003年上半年,服務貿易出口小幅上升,增速明顯回落,創1998年以來的新低。隨著第四季度非典疫情的完全控制和貨物貿易的高速增長,下半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強力回升,出口增長明顯加快,達到467億美元。下半年,旅遊、其它商業服務和運輸項目增長迅速,分別較上半年增長101億美元、96億美元和44億美元,是零三年服務貿易出口增速與零二年基本持平的主要原因。其中,其它商業服務、運輸和技術咨詢是出口規模擴大的主要來源;旅遊、其它商業服務和運輸項目仍然是中國服務貿易收入的主要來源;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它商業服務、保險服務收入增幅最大,同比分別增長198%、73%、72%和50%,反映這些服務領域對外開放的進程正在加快。
(三)服務貿易進口繼續上升
2003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繼續擴大,達到553億美元;運輸、旅遊仍是中國服務貿易主要進口項目,占服務貿易總進口的比重分別為33%和27%。運輸支出增長是中國服務貿易支出進一步擴大的最主要原因。
二、2004年中國服務貿易形勢展望
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的勢頭將趨於強勁,全球貿易發展也將進一步加速。在國際經濟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伴隨全球貿易的快速發展和中國貨物貿易與利用外資的強勁增長,以及中國第三產業調整升級和服務領域進一步對外開放,加上中國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和對國際服務需求的不斷升溫,預計2004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仍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但由於受出口退稅調整和CEPA政策的影響,預計2004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增速將高於出口,直接造成運輸、保險等主要服務產業支出高速增長,服務貿易逆差仍將有所擴大。

5、我國當前國際貿易現狀?我國當前面臨的國際貿易問題?現階段我國國際貿易應採取的戰略對策?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形勢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一直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進出口總額和外貿順差的增長速度很快,外匯儲備在2008年末已經達到了1.9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的外貿,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高。海關總署2008年10月13日發布的我國前三個季度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表明:2008年1至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1億美元,增長29%。累計貿易順差1809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6%,凈減少49.2億美元。進入到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凸顯出來,進出口貿易形勢呈現惡化的趨勢。由於前三個季度形勢較好,因此,2008年全年的總體情況還可以。海關總署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全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25,616.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出口14,285.46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0.86億美元,增長18.5%。累計貿易順差2,954.59億美元。進入到2009年,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劇,外貿形勢進一步惡化。國家海關總署2009年3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2009年2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1249.48億美元,連續四個月同比下降,比一月份下降25.7%。2月份外貿順差為48.41億元,比1月份下降100多億美元。由於世界金融危機目前尚未到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繼續擴大,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這種下滑趨勢還將延續一段時期。具體什麼時候能終止下滑趨勢並轉為上升趨勢,目前還不能確定,筆者估計,2010年下半年的可能

6、中國外貿開局怎麼樣?

中國外貿開局明顯向好,呈現「4個上升」趨勢

具體內容:

中國外貿不再簡單地追求數字增長,而是更多關注提高附加值、轉型升級及優進優出等提質增效的工作,從而繼續推進外貿回穩向好,加快實現中國由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3月8日,海關總署發布的對外貿易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3.89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0.6%。其中,出口2.09萬億元,增長11%;進口1.8萬億元,增長34.2%;貿易順差2936.5億元,收窄46.1%。

對此,專家指出,今年以來,中國外貿開局明顯向好,進出口強勢正增長,具體指標表現給力,貿易差額雖有波動但順差仍有保障。接下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中國外貿應保持定力、做好自己,不再簡單地追求數字增長,而是更多關注提高附加值、轉型升級及優進優出等提質增效的工作,從而繼續推進外貿回穩向好,加快實現中國由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呈現「4個上升」趨勢

今年以來,中國外貿回穩向好得到有力支撐,多項主要指標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海關數據顯示,前2個月,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20.5%,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長15.5%;中國對歐盟、美國、東盟及日本4大貿易夥伴進出口分別增長15%、18.9%、24.2%和20.1%;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進出口增速均超17%;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3.8%。

海關總署署長於廣洲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外貿開局良好,並呈現出「4個上升」趨勢。一是進出口數量上升,國內需求明顯增長;二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上升;三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上升;四是市場預期上升,企業信心也在增強。

2月份,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繼續上升。根據海關數據,2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40.2,較上月上升1.2。其中,根據網路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當月,中國出口經理人指數回升0.1至41.6;新增出口訂單指數、經理人信心指數分別回升0.2、0.6至44.1、47.8。

貿易順差仍有保障

就單月數據來看,2月份出現的貿易逆差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這是自2014年3月以來中國外貿首次出現貿易逆差。海關數據顯示,2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1.71萬億元,增長21.9%。其中,出口8263.2億元,增長4.2%;進口8866.8億元,增長44.7%;貿易逆差603.6億元。

「2月份出現的貿易逆差對市場而言的確是『新鮮事物』,而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情況,主要還是2月份進口的『爆發式』增長,其背後有4方面原因:一是大宗商品進口量價齊升,特別是鐵礦砂、原油、煤等進口均價漲幅都超過六成,這大幅推動進口額增長;二是中國經濟動力加快復甦,內需增長推動進口提升;三是春節期間居民對進口生鮮等產品需求提升;四是2016年同期基數較低,基數效應推升進口增幅。」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那麼,這樣的逆差會否持續?在張建平看來,某一個月的貿易逆差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事實上,前2個月中國外貿依舊保持了2936.5億元的貿易順差,且就全年來看,出口大於進口依舊是大趨勢,不用擔心全年會出現貿易逆差,貿易順差有保障。

優進優出由大轉強

總體來看,中國外貿正在回穩向好,但這種向好趨勢的延續性如何還需審慎觀察。張建平指出,就當前全球形勢來看,2017年中國的外貿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如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歐洲各國的大選及一些可能出現的「黑天鵝」事件。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中國應做好自己,穩固外貿回穩向好的走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於外貿目標的設定淡化了數字指標,而是強調「進出口回穩向好」,並在優進優出、結構優化等方面提出了多項措施,如報告提出,落實和完善進出口政策,推動優進優出。加快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建設。增加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發展和國內產業加快升級。

張建平說:「應該看到,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與中國外貿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十分吻合。當前,全球市場供求關系不斷變化,而中國已是全球貿易大國和出口大國,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外貿不應再簡單地追求數字增長,而是要更多關注外貿附加值、品牌建設及結構優化,從而加快實現中國由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7、中美貿易的歷史來看,有順差也有逆差嗎?

中美貿易到目前為止,總體上一直是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具體到個別行業有個別行業的情況。

順差和逆差並不絕對是孰好孰壞,要從國際環境、商品種類成分等等因素結合來看。

順差太大和逆差太大都不利於國家長遠的發展。一國的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

貿易順差的優勢

1、貿易順差促進經濟增長。

首先,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經濟增長。

一是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國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源於凈出口的增加,是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凈出口增加使得國內總需求擴張,國內總需求擴張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

二是凈出口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

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是凈出口增加的結果。凈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貿乘數效應,在外貿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凈出口額,大於經常項目貿易順差額。

其次,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增加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源於資本凈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加的結果。

資本凈流入增加了國內的總需求中的投資需求,投資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動國民經濟增長。

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在外商直接投資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外商直接投資額,大於資本項目貿易順差額。

2、貿易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增強了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和引進外資能力。

1994年以來,除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資本項目有逆差外,中國的國際收支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伴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外匯儲備也在快速增長,外匯儲備2003年底已超過4010億美元。

外匯儲備的增加,一是提升了綜合國力,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

二是表明中國有良好的國際償債能力,在國際市場進行融資時,能夠較為容易地以較低成本取得各類貸款。

三是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的外商,對其利潤匯回該國有安全感,這些外商願意 更積極注入資本,有利於中國引進外資。

3、貿易順差有利於經濟總量平衡。

經濟總量平衡不僅與儲蓄投資有關,還與外貿有關。

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增加進口彌補財政赤字,以保持經濟總量供求平衡,那樣,容易出現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並存的雙赤字現象。

當財政有赤字時, 在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凈出口)來彌補財政赤字,以保證經濟總量供求平衡。

中國的現實是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從1998年以來,連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逐年遞增,因而貿易順差的增加,特別是凈出口增加部分地彌補了財政赤字。

以貿易順差彌補財政赤字,不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量平衡,而且避免了雙赤字現象。

4、貿易順差加強了中國抗擊經濟全球化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

連年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使得中國成為國際上的債權國。

因而,中國不僅有足夠的外匯滿足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國對外清償能力、保證對外支付,還有利於應對國際金融風險,提高了國家抵抗各種經濟風險的能力。

5、貿易順差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實施較為寬松的宏觀調控政策。

一是貿易順差使得國家有充足的外匯干預外匯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二是國家有充足的外匯調節國際收支,執行主動的對外經貿政策。

三是貿易順差增強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

由於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資,因此,中國資本流動性實際上比較大。在資本流動性實際比較高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加強了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的效應,促進了國民經濟較快發展。

貿易順差的弊端

1、貿易順差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應,降低了社會資源利用效率。

外匯流入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匯率和外匯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要以人民幣購買外匯,貨幣的投放隨著外匯流入的增多而遞增。

隨著大量的人民幣被動地投入到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賬戶更加受制於外匯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應,還導致物價水平上 升。

貿易順差與國內居民儲蓄相結合,導致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貿易順差引起的大量外匯儲備高達4000多億美元,同時,國內居民儲蓄高達11萬億人民幣,兩者相加約有14多萬億人民幣。

這14多萬億人民幣沒有形成有效投資,是經濟社會中的閑置資金,與這些閑置資金相對應的是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閑置,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因而,中國出現了經濟增長和失業增加並存的現象。

2、貿易順差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加了資金流出。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外匯操作總是有風險的,最明顯的是匯率風險。中國實行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每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中國外匯儲備都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

貿易順差越大,需要到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營的外匯越多,國家外 匯儲備的成本越高。

貿易順差增加了資金流出。在結售匯制度下,由於流入的外國資金都要轉換成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主要是儲備美元、歐元的債券。

貿易順差越多,外匯儲備越多,外國債券越多,資金流出也越多。

這兩方面形成了內在的矛盾:貿易順差引導外資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國直接投資越多,資金流入越多;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儲備越多,資金流出越多。

3、貿易順差導致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民族經濟發展空間狹窄,出口結構難以調整。

4、貿易順差影響了國內金融業利率市場化進程。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貿易順差意味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為了防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中央銀行不得不維持現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 貸款浮動利率,從而推遲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貿易逆差的利弊

轉變觀念:從順差到平衡

必須轉變追求貿易順差的傳統觀念,應該努力追求外貿平衡。

傳統貿易觀念認為出口為了創匯,順差是好事,逆差是壞事。這一觀念長期主導著我國的貿易政策和實踐。

據統計,截至2010年2月底,自1993年以後,我國再沒出現過年度貿易逆差,自2004年4月份以後,我國沒出現過月度貿易逆差。

其實,一國的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

長期出超未必有利於我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的貿易順差所帶來的並非都是好處。

首先,貿易順差將帶來越來越多的貿易爭端;

其次,貿易順差雖然增加了外匯儲備,但從資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資源未被充分利用;

第三,持續高額順差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進而又導致資本凈流入增加,資本凈流入增加又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第四,巨額的經常項目的順差,會轉化為貨幣大量投放的壓力,成為通貨膨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適當入超未必有弊於我國

相反,貿易逆差的結果也並非都是壞處。

第一,適當逆差有利於緩解短期貿易糾紛,有助於貿易長期穩定增長;

第二,逆差實際上等於投資購買生產性的設備,只要投資項目選擇得當,既可補充國內一些短缺的原材料,還能很快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就業以及增加經濟總量;

第三,逆差能減少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緩資本凈流入的速度;

第四,短期的貿易逆差有助於緩解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經濟增長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順差較小的年份。

因此,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應當徹底轉變觀念,放棄以出口創匯、追求順差為目標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確立以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