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地理期末考題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國際貿易地理期末考題

發布時間: 2023-01-27 09:01:30

1、自然環境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

國際貨易是跨越國界的商品和服務的變換活動。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是在具體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的。地理環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類,以下分而論之。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特徵、氣候條件、水文狀況、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島國如日本,氣候適中、海運便利,這些成為其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國土狹窄、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極其貧乏的礦產資源,又是制約其工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權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貿易」這一立國的基本國策。特別是在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揚長避短,執行了一條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運(全國有1085個港口集中分布於三灣—海地區,其中有100多個是對外貿易港,它們往往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和大城市),形成「臨海型」的工業布局。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級產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業製成品,使其「出口主導型」的經貿戰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到60年代末,日本國民經濟總值僅次於美、原蘇聯;到80年代初,超過原蘇聯僅次於美國,且保持至今。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事實,充分說明日本人在正確認識自身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成功的運用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並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創造了輝煌的經濟奇跡。

相反,在高緯度和低緯度的內陸山區,因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往往造成經貿的長期落後。如橫跨赤道的非洲大國扎伊爾和緯度偏高的亞洲內陸國家蒙古,雖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經濟卻長期落後。原蘇聯解體後,經濟原本較為發達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傳統的交通聯系被打亂。外高加索三國(喬治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經北高加索到俄羅斯的鐵路幾乎中斷,一部分勉強可使用的公路也無法保證運輸安全。中亞五國地域遼闊,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但因交通不暢,使經濟難以發展。為了把資源推向國際市場,發展經貿,解決交通出路刻不容緩。1993年5月,上述8國代表聚會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共同商討地區交通發展問題,通過了歐洲經裏海、跨越高加索到中亞的「歐亞運輸走廊」計劃(TRACECA)。該計劃的實施,使參加國受益匪淺,因而成員不斷擴大。1998年巴庫國際會議又把復興古老的絲綢之路作為擴展TRACE計劃、加強歐亞大陸交通和貿易合作的象徵,為歐亞大陸中部各國經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氣候類型,直接影響國際貿易中的商品運輸,各國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則冬季封凍,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羅斯,雖有廣闊海域,海岸線漫長但均因緯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爾曼斯克港),封凍期漫長,利用率極低。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各國大部分屬有明顯干濕季的熱帶季風性氣侯,因而在簽訂業務合同,決定裝運期時,要根據商品的性質選擇季節。如雨季不宜裝運易潮、易霉變的商品;夏季不宜裝運易融化物品,如瀝青、浸酸羊皮等。否則,將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某年夏季,我國某公司出口一批瀝青到西非,用多層牛皮紙包裝,走蘇伊士運河航線,當船行至紅海時,瀝青開始融化。紅海氣溫高,鹽度大,表層水溫達32℃,鹽度40%左右,為世界上溫度和鹽度最高的海區之一。高溫使融化的瀝青透過紙袋粘附在貨倉里,當船入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到大西洋時,沿途氣溫有所下降,使粘在貨倉里的瀝青又凝固起來,到達目的地潛口時,卸貨十分困難,清掃船倉更困難,不得不僱傭大量勞力,最後結算,入不敷出,貿易失敗。究其原因,除出行季節不合適,還有對所選航線沿途溫度的變化情況不甚了解,若採用桶裝則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全球性氣候異常,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期間,世界各地旱澇失常,同時誘發狂風、大潮、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工業、交通、國際貿易以巨大的沖擊,其中首當真沖的是農業生產。因為氣候可以影響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由此而產生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世界市場上的糧食貿易。

2、急。。。。誰能幫我做一下國際貿易的題目?謝謝!

AACCB
AABAD
ADABD
ABCD本人國際貿易專業

3、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轉]國際分工的定義

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超越國界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國際分工的產生及發展

國際分工的發生和發展主要取決於兩上條件:一是社會經濟條件,包括各國的科技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國內市場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會經濟結構;一是自然條件,包括資源、氣候、土壤、國土面積的大小等等。這里,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國際分工發生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技的進步是國際分工得以發生和發展的直接原因。

國際分工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世紀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生產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這次科 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國進行,它們發展為工業國,而其他廣大國家則處於農業國、原料國的地位,這是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形成階段。

(2)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特別是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的發明及其廣泛應用,生產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細。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國進行的,其他國家在引進技術與機器設備的推動下,某些基礎設施與某些輕工業和采礦業有一定發展,但仍不同程度處於初級產品供應國的地位。這是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發展階段。

(3)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導致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如高分子合成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工業、宇航工業等。對國際加工的型號深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和趨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從過去的部門間專業分工向部門內專業化分工方向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不同型號規格的產品專業化;零配件和部件的專業化;工藝過程的專業化。任何一個專業發達技術進步的國家也不可能生產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業產品。當今世界,少數經濟發達國家成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國,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它們各自內部以及相互之間又形成更細致的分工。這是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階段。今後,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進展,國際分工更要向前發展。

4、地理位置對國際貿易中心的形成和轉移不會產生影響對不對

地理位置對國際貿易中心的形成和轉移不會產生影響對。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國際貿易地理練習題中,地理位置對國際貿易中心的形成和轉移不會產生影響。此題選對,不會產生影響。

5、國際經濟與貿易考研考什麼內容

國際經濟與貿易考研要考英語,政治,專業課(比如國際貿易、國際商法、貿易實務相關內容),數學(極少數學校考數三)。

拓展資料: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是一門經濟學專業,該專業培養能較系統地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了解中國對外貿易和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慣例與WTO規則,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和科研院所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業務、管理、調研與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外貿英語、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國際貿易地理、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市場營銷、貨幣銀行學、外貿會計、電子商務概論、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法規、國際貿易規則與慣例、模擬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節。

參考鏈接:網路-國際經濟與貿易

6、二戰後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那些變化?急求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後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明顯地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大量新產品涌現並投入世界市場。第二,科技的進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為經濟有效,節約了原材料的使用,導致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下降。第三,合成材料工業有了迅速發展,減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第四,發展中國家工業的發展,增加了製成品的出口量,減少了初級產品的出口量。第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農業保護政策和鼓勵國內農業發展的政策,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要。第六,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行工業化,大量進口資本貨物,也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第七,隨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然而,造成在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下降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上升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下降,而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上升,從而出現了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日益下降的趨勢。戰後,製成品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機器設備在世界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1)世界工業結構變化巨大,重工業不止不斷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2)國際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機器設備專業化生產協作日益加強,使這些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和比重大大增加。(3)國際貿易中的新產品絕大部分機器設備產品。(4)居民對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長。戰後在初級產品貿易方面的一個特點是燃料的重要性明顯增長。這主要是由於:第一,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場原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漲,是石油在初級產品貿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戰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初級產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發達國家所佔比重則明顯上升。軍火貿易的不斷擴大,是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中的一個突出現象。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興起,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主要有:(1)世界製成品貿易呈進一步上升趨勢,深加工、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貿易增長更快。(2)技術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尖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發展迅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3)能源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下降。

7、大學國際貿易試題:試論述國際貿易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要求兩千字 急求!!!!

2千字,,,有點難度。
人文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如同自然地理環境一樣,也是明 顯而深刻的,是國際貿易的社會地理基礎。人口民族、科學技術、環境質量、政治因素和生產力狀況等,均屬人文 地理環境范疇,它們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下面分別敘述。1、人口、民族的影響人類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即生產者),又是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 資料的消耗者(即消費者),兩者是辯證的統一。經貿活動,特別是國際貿 易活動,更是社會生產和國際地域分工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人類則是其 主宰者。人類對於經貿活動的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從世界人口地圖上清楚地看到,人口的分布狀況是與經濟發展及國際貿 易緊密相關的。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區,一般是世界經濟、貿易的發達地區。 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承受力是受限於其經濟實力的。一般講,經貿 發達地區需要較多的經濟人口,亦能供養較多的人口。地球上,北緯 20°~60°范圍的,據測算大約居住著全世界總人口的 80%,而且幾乎聚集著世界上 100 萬人口以上的大多數大城市以及世界全部大港和極大部分中型港口, 這些地帶成了當今世界主要貨流的起迄地點和各類商品的集散地區。最近一 個時期以來,世界人口集聚程度有增無減,往往使相鄰近的一些城市集聚, 乃至連接起來,形成規模宏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帶,如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地區 和沿著大西洋岸向南延伸的都市帶,日本沿太平洋岸的城市帶及中國東南部 沿海的城市群等。隨之這些地帶亦成了經濟、貿易、政治和文化等高度集中 的中心地區。眾所周知,人口較多、密度頗高的國家或地區,對各種原材料、燃料和消費品等的需求量就大,必然導致經貿活動的活躍與繁榮。例如亞洲,地域 廣大,人口較為密集,居住著全世界大約 60%的人口,糧食消費量極其巨大, 雖然本洲生產的糧食是各大洲中最多的,但每年仍然得從其他各洲調進可觀 的糧食,其總量要佔全世界糧食總貿易量的一半左右。同樣,一個國家或地 區生產水平與生活水平的高低,從某種角度看,受制於該國家或地區的人口 數量和商品需要量等諸因素。除此以外,人口素質高低、年齡結構、以及人口增長的速度等,也將影響國家或地區乃至國際間的經貿活動。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 同體」(摘自《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 社,1979 年第一版,第 64 頁。)。很明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為生產力發展 水平和社會經濟制度所制約。反過來,民族的數量、構成、傳統、特性以及 他們間的相互關系等,也會影響社會經濟制度、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力布 局和經濟貿易活動等方面。世界上的許多民族,由於長期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 境之中,各自形成了較為獨特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在生產、 生活和消費等諸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以致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生產活動 和貿易活動。譬如,蒙古民族和阿拉伯民族聚居地區,大都屬於荒漠、半荒漠與草原地帶,氣候乾旱,一般適宜畜牧業生產,日常生活以牛羊肉和奶類 為主食,男女老幼均有飲茶習慣,蒙古族喜歡啃茶磚,阿拉伯民族則喜歡喝 綠茶,並加入大量食糖、薄荷和檸檬等。因而,這些民族需要大量的肉類、 奶類、茶葉製品,這方面的貿易活動頻繁。我國是世界主要產茶和茶葉出口 國之一,與阿拉伯國家鄰近,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更是毗連一起,於是成了阿 拉伯國家和蒙古人民共和國農副產品、茶葉製品的重要供應國,貿易數額可 觀。近些年來,我國邊境地區的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省區開始空運或海 運活羊去那裡,深得當地人民的歡迎。亞非歐交界處的中東地區是世界伊斯 蘭教最集中的地區。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整個國家 完全按照伊斯蘭教罕百里派的戒律行事,有著神奇獨特的風俗。例如,全國 上下嚴禁張貼和供奉一切偶像,認為崇拜偶像是違背教規的行為。因此,該 國不進口人物肖像、塑像和人像玩具等。至於豬的皮革製品、豬的圖形和字 樣等,更是絕對禁忌的,即便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甲魚和螃蟹等,由於 其外形較為奇特與醜陋,也是不食用的。大熊貓是世界稀有珍貴動物,系我 國國寶,但因外形較為肥胖,有點像豬,在這些國家亦是不受歡迎的。我國 向該地區一些國家出口商品時,從外形、品種,直至包裝、裝潢等,除按合 同條款嚴格執行外,還要特別注意他們這些國家的風俗習慣,否則會影響貿 易活動。1969 年,我國某外貿公司,向中東地區的客戶出口一批北京凍鴨, 合同規定必須按伊斯蘭教的有關方法宰殺(直接割斷血管),並需出具我國 伊斯蘭教協會的證明,以示守約。結果,我國有關方面採取的是從口內進刀 切斷血管的鉗殺法,他們認為違背合同,招致退貨索賠,造成經濟上的損失。 世界各國、各地區因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不相同,民族、 居民有別,因此,他們都有自己的傳統特點和風土人情。例如,荷花在我國 是純潔的象徵,頗受歡迎,而在日本傳統上認為它是不吉祥的標志;菊花, 在中國和日本受到尊重,而義大利和拉美一些國家則認為它是「妖花」;美 國的共和黨把大象作為其黨徽,很受尊重,但在大多數的歐洲人眼裡,大象 則是笨拙的同義詞。對於數字和顏色的理解與喜愛亦因國家、地區和民族不 同,存在差異。埃及、比利時忌藍色,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徵,但在荷蘭、瑞 士、挪威和伊拉克等國家,藍色是人們喜愛的顏色。又如黃色,巴西、敘利 亞和巴基斯坦等國的人把它看作是死亡、凶喪或不健康之色,而到南美的委 內瑞拉,黃色又受到尊重和愛戴,且作為醫務的標志。再如,西方聖誕節的 食譜中要有核桃,美國感恩節時,家家要備火雞,義大利狂歡節要求供應大 量色彩鮮艷的奇裝異服,等等。認真地研究、了解、熟悉各個國家與地區人 民和民族的興趣愛好、風土人情、傳統特點,乃至宗教信仰等,有的放矢地 做好外貿商品的供應以及商標、包裝等的設計與處理工作,對於開拓對外貿易市場,有效地做好外貿生意等,是很有必要與必需的。2、科學技術的影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的 理論,日益為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的實踐所證實,也愈來愈被廣大 公眾所共識。資本主義社會所以能戰勝封建社會,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靠著 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創造了比過去任何社會發達得多的社會生產力。非常 清楚,不同歷史階段生產力的差異,實際上是人們掌握科學技術多少的差異, 生產力的不發達,就是科學技術的不發達。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前進,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進步、生產力發展和國際經貿活動中的作用將愈趨重 要。例如,上海的總體水平大約相當於國際 70 年代的水平,差距不小。其中 的重要原因在於上海工業企業的技術進步貢獻率小,1976~1989 年的 13 年 間僅為 26.92%,也就是講,工業產值的增長有 73%是靠勞動力和資金的投 入取得的。而發達國家早在 50~70 年代,技術進步貢獻率已達 50%~70%, 最近 10 年又上升到 80%左右。總之,科學技術在經貿活動中的作用有日益 增大之勢。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國內市場 狹小的資本主義國家,只得以搶占國外市場,大力發展國際貿易的辦法尋找 出路。據測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約有 1/3 的產品要 依賴國際市場;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的影響和經營范圍亦有所擴 大,競爭能力得到加強,國際貿易發展速度加快。全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增 長達到驚人程度。1952 年,全球國際貿易總值是 600 余億美元,1975 年飛速 增長到 9,000 億美元,激增 13 倍多。1991 年世界國際貿易總額高達 3.5 萬 億美元。不僅如此,國際貿易的商品種類、貨物結構、貿易方式和地域范圍 以及各個國家、地區在世界進出口貿易中的地位作用等都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不僅使社會經濟進步,國際貿易獲得發展,而且使國際間、各個國家與地區間的國際競爭日趨復雜和激烈,特別是電腦等電子 技術普遍應用與推廣,交通運輸愈趨現代化,致使發達國家的生產成本有所 下降,而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優勢逐步消失,加上新原料、新材料的不 斷開發,促使天然原材料和農副產品的需求量逐漸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國際 市場上的初級產品價格下跌,而工業品等的價格則上揚,使發展中國家處於 甚為不利的競爭地位,不少國際市場逐漸被發達國家搶占。例如香港地區與 我國內地毗連,其市場上的水果、蔬菜等新鮮的物品,歷來由我國廣大內地 供應的,而近些年來,遠隔重洋的美國等國家,則利用其先進的速凍、壓縮、 倉儲和保鮮等新技術,以及快速、發達的通訊和交通優勢,將蔬菜、水果等 食品運送到香港市場進行傾銷,一度擠搶了我國內地對香港的果、蔬市場。 足見,科學技術既是經貿發展的強大動力與後勁,亦是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的 至關重要「武器」。1978 年以來,我國一改長期來鎖國閉關之態,奉行改革開放政策,加強 與國際社會的交往,積極吸取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有力地促進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與此同時,通過引進新型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及其對老 企業的設備與工藝等的更新和改造,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產品檔次,新產品也不斷涌現,致使我國對外貿易事業在開拓國際市場、增加出口 商品的品種與數量、提高產品質量和增強創匯能力等方面,展現了新的前景, 貿易范圍和貿易金額更是與日俱增。1980 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是 400 余 億元,1991 年已達 1,300 多億元,增長 3 倍多。我國已與世界上 180 多個國 家、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出口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已由 1985 年的第 16 位 上升到第 14 位,縮短了我國和世界主要國家在國際貿易水平上的差距。

3、環境質量的影響人類和其生活的地理環境關系密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經貿活動等會 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反之,人類的一切活動又會深刻地作用於地理 環境,並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地理環境是由土地、大氣、水份、動植物等組成的統一整體,其任何一 個部分的數量,或者質量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生態系 統、環境質量以及它們間的相互關系,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和經濟活動。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往往會出現工業廢渣、廢氣和廢水的大量排放,大 量農葯、化肥的不科學使用等情況,致使大氣、土壤、水域等受到污染,地 理環境惡化,環境質量下降或者變壞,個別地區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從而影 響生產和經貿活動,導致工農業生產萎縮,經貿活動受挫,乃至夭折。例如, 對蝦歷來是我國傳統出口的水產品之一,因其生育繁殖的渤海水域遭到遼 寧、天津等省市工業污染,致使水質下降,結果對蝦產量銳減。又如,工業 「三廢」污染,會破壞土地質量,影響農作物、家禽家畜和水產品等的生長 繁殖,乃至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因此,國際貿易中,對進出口貨物的 種類、品種、質地、規格等的要求日趨嚴格,假如進口商品所含雜質超過規 定標准,就經常會出現要求退貨或索賠的情況。本世紀 80 年代初,我國某食 品進出口公司向加拿大出口一批價值幾十萬美元的豬肉罐頭,談判時,抽樣 檢驗完全合格,但貨物到達加拿大目的地後,經對方查證檢驗,發現食品中的 DDT 和 DDV 含量超標,加方提出了退貨和索賠要求。事後,經檢查發現,問題出在豬飼料上,在飼料生長過程中曾經使用過含有上述成份的農葯。4、政治因素的影響地理環境的各個組成要素會對國際貿易活動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層次地 產生影響,而涉及面更為廣泛、影響程度更加深刻的則數政治因素。局勢是 否穩定,有否全球或局部戰爭,國家(地區)執行什麼樣方針、政策和奉行 何種外交路線,參加政治、經濟聯盟與否,屬於何種社會經濟制度,哪個政黨、集團執政,誰來掌權等,均會非常明顯地影響社會、經濟和貿易。1945 年,德日意法西斯被打垮,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以後,全世界出現 了和平環境,這就為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貿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迅速,有的甚至超過 10%,成為世 界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國際貿易也突飛猛進,出現了空前繁榮局 面。地區經濟一體化是戰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西歐國家為了抗衡美 國和前蘇聯,於 1958 年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加強了相互間的專業化和合 作化建設,協調了其間的內部貿易關系,並實施關稅同盟和共同的農業政策、對外貿易政策,使他們之間的貿易比重直線上升,而對美國的貿易日益減少, 開始擺脫對美國經濟的依賴。20 世紀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世界性經濟危 機襲來,全球經濟形勢嚴峻,為了擺脫困境,歐洲共同體採取了一系列靈活 政策,如擴大陣營(從起始的 6 國,發展到目前的 11 國),不斷擴大與發展 中國家、前蘇聯的貿易往來等,到 80 年代中後期,歐洲共同體的國際貿易額 超過了美國,躍居世界首位,使世界范圍內的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 變化。此外,東南亞國家於 1967 年成立了區域性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 盟(簡稱「東盟」),政治上堅持相互協調,經濟上加強聯系協作,使各國 經濟和貿易,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世界許多重要石油生產國家,為了使石油 生產與銷售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保石油利益,發起成立了石油輸出國 組織——歐佩克,逐步統一石油生產數量、銷售數量和出口價格等,不僅實 現了他們的初衷,而且為穩定世界石油市場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清楚地表 明,地區經濟組織對發展各國、各地區經濟,促進對外貿易,改變進出口貿 易結構等,都有重要影響作用。我國的對外政策亦直接影響經濟貿易活動。1950~1960 年,我國傾向前 蘇聯,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成為我國主要貿易夥伴。60 年代以後,由於前 蘇聯政府政策的突變,雙方關系全面緊張,兩國間的貿易中斷。總觀 80 年代 以前,我國基本上實行的是「閉國鎖關」政策,對外的經貿活動很少,我國 國際貿易僅佔世界貿易總額的 1%。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 國家實行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 利用外資,努力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使國計民生和社會經 濟得到很大發展,國際貿易亦出現了蓬勃開展的大好局面,我國很快成為世 界新的國際市場,隨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也極迅速地上升到第 14 位,令世 界各國刮目相看。無論是地區性的局部戰爭,還是全球范圍的大戰,對於各國乃至世界經濟均會產生嚴重影響。西亞地區的伊朗和伊拉克,爆發了歷時 8 年有餘的「兩 伊戰爭」,由於戰事的嚴重摧殘,兩國經濟都遭到嚴重破壞,不只使兩國間 的貿易活動中止和石油出口劇減,而且導致國力衰敗,資金短缺,進口商品 大減,國際間的貿易,無形中也受到很大沖擊。尤其是伊拉克,海灣戰爭以 來,受到世界大部分國家的禁運與經濟封鎖,油井遭到很大破壞,整個國家 的經濟瀕於崩潰邊緣,石油生產陷於癱瘓,從西亞地區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 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與出口國,一下子變成「無油國」。按樂觀的預測,其 石油經濟起碼要經過數年的努力才能得到恢復。這種狀況,除對伊拉克本身 產生深遠影響外,就是對世界經濟,特別是世界的石油經貿活動,亦將產生很重大影響。

8、國際貿易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