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乳膠枕一般用什麼牌子的?
中國乳膠枕品牌十大品牌有。真愛:中國馳名商標,浙江省著名商標,是世界上最大的毛毯生產基地之一。幻知曲:始於1945年美國,致力於研究開發高品質睡眠相關產品的公司,頂級乳膠品牌。維爾:中國最早生產拉舍爾毛毯的廠家之一,山東紡織工業辦公室重點出口產品生產基地,中國名牌等等。
2、問幾個國際貿易的問題!!高分!!
應該是「出口主導型經濟」或外向型。日本大多數產品是靠外銷的。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超過四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GDP方面,按照國際匯率排列的話,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世界第2位,為52900萬億美元(200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4位。 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6位 。此外,日本還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純資產達1.8兆美元,也是世界最大。
政府以資本扶持工業與企業、強大的勞動力、高科技的發展以及較低的軍事預算比例(佔GDP的1%),幫助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並成為當今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強國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日本的經濟特點是生產商、供應商和經銷商的緊密結合、強大的企業聯盟、緊密的團隊合作、年功序列制、終身僱用制等 。最近,日本的企業為了謀求更多的利潤已經開始部分放棄這些制度。
日本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占最大比重,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東京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東京證券交易所年交易量在全世界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2006年東京證券交易所總市值達549.7兆日圓,也是世界第二。
自二次大戰後,日本的製造業得到迅速發展,尤其電子產業和汽車製造業。日本的電子產業和高科技著名製造商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夏普、東芝、日立等公司。汽車業方面,日本公司的汽車生產量超越美國和德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其中豐田、本田、日產和 鈴木等製造商,均有出產汽車行銷全球。日本擁有世界資產最龐大的銀行郵儲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世界金融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日本經濟自1960年代到1980年代保持了20多年的高度成長,被譽為奇跡:1960年代池田勇人內閣提出「所得倍增計劃」,經濟出現平均10%的增長;1970年代初期雖然遇到石油危機,平均仍有5%的增長;1980年代則為平均4%的增長。而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趨於不景氣,主要是由於1980年代末的過度投資所造成的資產膨脹,以及證券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最終在逾放比過高與日圓不斷升值下,泡沫經濟瓦解。政府改革經濟的努力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2002年2月以來日本的景氣一直擴大,創下了戰後最長的景氣復甦期紀錄,不少企業創造了歷史最好業績。
2007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隨著兩國領導人在2006年克服雙邊關系發展障礙進行的一系列鋪墊,中日貿易也不負眾望地有所突破——貿易總額首度超過了2000億美元。昨日,來自商務部新聞辦的消息稱,2006年全年中日貿易總額達到2073.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2.5%。這是兩國全年貿易額首次超過2000億美元。日本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中日經貿合作具有互補性和雙贏效果、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經過長期的合作與磨合,中日雙邊經貿合作已經進入市場軌道,雙方業務部門之間已建立起相互信賴的關系,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發揮重要作用,而非經濟因素對經濟合作的負面影響局限在一定范圍之內。這也是未來中日經濟關系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礎。中日兩國經濟依存度的增大,在客觀上要求雙方必須進行深入合作。日本經濟的持續復甦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也同樣需要加強兩國經濟合作。隨著中日兩國政治關系的轉暖,經濟和政治兩個輪子一起轉動,估計近中期中日經濟關系將有較大的發展。
1.2007年中國大陸可望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2000~2005年,日本對外貿易年均增長率為8.2%,而同期日中貿易年均增長率高達19.2%。日中貿易占日本外貿總額的比重從2000年的10%上升到2006年的17.2%。2007年和近、中期中日貿易還將進一步擴大,其理由有以下三點:第一,在世界經濟繁榮的大背景下,中國將會向世界市場提供更多的產品,因此,使得中國從日本進口關鍵零部件將繼續增多。第二,目前中國已成為日本舉足輕重的出口地區,中國國內對日本產品需求旺盛,日本的汽車、數碼電子產品等家電產品對華出口將持續擴大。第三,企業內國際分工及生產工序分工將會出現新的進展。按價格和性能的資源配置將會進一步深化,在中國當地難以生產的半導體電子零部件、汽車零部件等附加價值高的產品還將大量從日本進口。同時,日本也將大量進口中國生產的通用產品或零部件。從2004年起,中國(含香港)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但中國大陸遲遲未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2006年,日美貿易占日本外貿的比重為17.4%,僅高於中日貿易0.2個百分點。同年日本對外貿易增長9.7%,對美貿易增長7.2%,而對華貿易增長更高達11.5%。若不出現意外,2007年中國大陸將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2.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可望得到恢復,非製造業投資將持續增加。導致2006年日本對華投資銳減的直接原因是近年特別是2005年高速增長後間歇性調整以及2006年日本在運輸機械等主要行業對華投資新增項目減少。中國國內投資環境變化、日本企業分散投資風險的行為等因素並不是這次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銳減的主要原因。況且與貿易相比,投資更容易出現大起大落,倘若增加或減少若干個大項目就可能引起很大波動。盡管2006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出現大幅度減少,但金額仍為46億美元,在我國引資國別和地區中居第一位,總排序也僅次於香港和維爾京群島,居第三位,亦屬於正常范圍。鑒於中日之間政治關系正在回暖,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可能會很快得到恢復。事實上,在「政暖」的大背景下,許多日本大企業預計向中國投資的大項目明顯增加。例如,三洋電機、麒麟啤酒、ALSI、三菱化學、DAIKIN工業、住友商社、SBI控股公司、佐川急便、伊藤忠商事等大企業都確定了2007年對華投資的大項目。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日本企業對外投資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今後,日本在繼續向中國投資的同時,為了分散風險,還會繼續增加對印度、越南以及其他地區的投資,但在近中期,甚至中長期,以中國為中心的投資大趨勢不會變化。其原因在於日資企業在中國已經投入相當大的資本,在生產方面雙方已經建立起了緊密的配套關系。日資企業對華投資時間比較長,經驗比較多,據JETRO在2006年3月實施的問卷調查表明,回答「擴大對華商務」企業達到76.8%,位居各國榜首。另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調查,80%左右的在華日資企業盈利,這是日資企業希望擴大在華商務的基本動力。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方向正在發生變化,即製造業的投資大幅度減少,但金融、證券和保險業的投資大幅度增加。例如,三菱東京UFJ銀行於2006年6月向中國銀行股份公司注資1.8億美元;大和證券SMBC於6月宣布以26.2億日元接受上海廣電集團(SVA)和NEC的合資公司增資的部分股票。其他商業及服務業的投資也大幅增加。非製造業投資的增加標志著日本對華投資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今後的投資方向將從現在的製造業為主轉向第三產業。
3.需要作出政治決斷的大項目可望得到啟動。「中日高級經濟閣僚對話機制」已經建立,日方也在繼續對華提供日元貸款等方面表示出積極態度。兩國首腦已就未來雙方在能源、環境、金融等領域加強合作達成共識,估計今後雙方在上述領域將會出現一些具體的合作項目。過去在政治關系比較緊張的時期,難以實現的需要作出政治決斷的大項目,如高速鐵路、城市鐵道、原子能和平利用、大型機電裝備、重大節能技術合作、能源開發、石油儲備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型合作項目可望重新提起和啟動。中日貿易的高位徘徊主要是由於缺乏大項目的帶動,倘若上述大項目能得以實現,那麼中日經貿關系將出現突破性進展。
3、進出口貿易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什麼?應如何有效地規避風險?
主要風險如下:
1、訂單突然大幅增加
當買方規模一般,下達給經營者的訂單量突然增加,而這些訂單並不是從其他供應商轉移的,需要留意買方是否有足夠的下游銷售能力。如果買方對下游銷售過於樂觀,盲目采購的風險最終可能轉移給供貨企業。
2、同時與多家供應商交易
如果同一類型產品分散在多家企業采購,這時買方真正關心的可能並不是出口企業的供貨能力,而是藉此獲得更多供應商對其賒銷,從而達到佔用上游資金為自己融資的目的。一旦買方的資金鏈發生困難,將傳導給上游企業,而且影響面往往較廣。
3、下游為單一新興市場
如單一市場為高風險的新興市場時,更需要當作重大的負面信息對待。下游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將嚴重影響買方的經營。阿聯酋和中國香港都有大量的中間商,由於終端市場的差異,使得阿聯酋買方的風險要遠高於中國香港買方。
4、高負債經營
當經營收益無法覆蓋融資成本,或者融資機構收緊政策時買方資金狀況將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對上游供應商形成拖欠。需要想辦法了解高負債的詳細信息,包括實際負債水平,向銀行融資還是向其他機構融資,融資到期期限以及融資政策延續性等信息。
5、信用期限不斷延長
體現現代國際貿易特點的信用銷售,正在被廣泛使用,也成為廣大中國企業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
出於對習慣性事物的惰性思維,往往對買方要求不斷延長的信用期限缺乏應有的足夠警惕。當買方要求的信用期限偏離行業慣例,遠遠超過其下游銷售回款期時,需要提防買方對資金是否有意挪作他用。
6、經營偏離主營業務
當經營者獲悉買方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非主營業務投資時,需要做的不是感嘆買方實力強大,而要關心投資是否會影響其主營業務,進而影響貨款支付。根據經驗來看,很少有買方會通過投資收益來彌補貿易損失,更多的是犧牲貿易去彌補投資損失。
7、從事離岸采購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買方利用合法手段保護自身權益,以減輕因經營失敗導致的後果。較為典型的是知名買方通過在第三國(地區)成立采購公司進行離岸采購,因采購公司法人地位的獨立性,對其付款責任追究難以溯及至其有實力的母公司。
近幾年來,在我國海關的統計中,出口至維爾京群島、馬紹爾群島等地的業務少之又少,但出口合同的買方為這些地區的情況則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買方通過在新加坡、阿聯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成立采購公司的情況則更加普遍。
8、高度管制國家的買方進口
國際貿易中,是否能安全收到貨款,不僅取決於買方本身的信用和實力,也與買方所處的國家(地區)有關。
在一些對貿易和外匯高度管制的國家,如伊朗、委內瑞拉等,不乏一些實力雄厚的買方,具有非常強的對外支付貨款的意願。但受國家政策管制的影響,或無足夠的外匯可供兌換,或無法順利對外支付貨款。
規避措施:
1、重視客戶資信調查,建立客戶信用檔案
在貿易業務環節當中,客戶資信是基礎,所以資信調查是非常重要的。鑒於國際貿易橫跨空間之大,企業自身去現場了解也十分有限,所以藉助第三方(如專業信息咨詢公司或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對新客戶做資信調查是了解客戶基本信息、財務報告、銀行交易記錄以及訴訟事項的重要途徑。
這些專業公司有專業的人才團隊、強大的信息數據和全球信息網路,還會根據自身內部指標對客戶進行分級,供企業參考。當然我們還可通過官網或實地考察等途徑多方了解客戶資信。總之就是盡可能選擇資信良好的客戶進行合作,對於資信等級不好或有不良記錄的客戶就不要開展業務。
有了客戶資信調查報告作為基礎,企業還可通過客戶履約記錄建立客戶信用檔案,對有違約或不良記錄客戶及時預警甚至納入黑名單管理,降低再次發生的風險。
2、合理選擇國際貿易結算方式,降低收付匯風險
(1)合理選擇傳統結算方式
對於當前的經濟形勢,進出口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結算的方式選擇上也要盡可能的慎重。一般而言,出口業務對於信用等級較低的地區和國家我們最好選擇貨前TT或信用證的結算方式,而且還要關注開證行的資信,如果開證行實力不強,最好還須對信用證進行保兌以保證收匯安全。
對於信用等級較好的地區和國家,我們可以綜合考慮降低信用證銀行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方面進行包括托收、TT等多元化結算方式。
對於進口業務,盡量避免預付款(貨前TT),如果避免不了也要盡可能降低預付款比例。另外進出口企業乃至國家要通過這二、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在世界不斷累積企業的良好信用記錄,提高國家信用才可以在進口貿易談判中爭取到對我們有利的又節省銀行費用的托收或到貨後付款的結算方式。
(2)積極創新貿易結算模式
①傳統結算模式混搭組合,根據業務需要將兩種以上的結算方式按一定比例進行組合,有利於促進成交和降低收匯風險;
②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積極運用新型金融產品,如:信用證項下的福費廷、非證項下國際保理,加速企業流動性,優化財務報表,又有利拓展海外市場,增加貿易額。
3、通過投保信用保險來規避風險
目前全球貿易環境下非證結算(特別是出口業務)已成趨勢,給出口企業帶來很大資金壓力和收匯風險,要積極運用出口短期信用險來規避企業收匯風險,還可以利用地方政府對信保項下貿易融資的優惠利率及時回籠資金,許多地方財政還對出口信保保費和押匯利息進行一定比例的補貼。
對於進口業務,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推出的進口預付款保險業務也開始在試點企業實行,進口企業可以在進口預付款保險下開展預付款業務,這無疑是對進口企業預付款業務順利執行保駕護航。總之,投保信用險是企業規避和降低乃至轉嫁風險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4、通過運用金融工具減少匯率變動對企業國際貿易結算帶來的影響
進出口企業要依託銀行專業團隊或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組建自己的專業團隊,跟蹤和管理進出口外匯,適時通過遠期外匯買賣、套期保值等手段降低匯率變動給企業帶來的損失,相反甚至可以為企業創造利潤。
(3)南京意維爾國際貿易擴展資料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