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服裝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2006年上半年我國服裝形勢分析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和出口國,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使得我國服裝出口貿易在國際服裝貿易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同時近兩年我也成為多個國家進行「特保」和反傾銷的對象,貿易摩擦不斷。雖然今年美歐對我紡織品繼續設限,服裝出口在去年底有增長乏力的趨勢,但從今年上半年看,服裝出口繼續增長,再創新高,增幅仍有大幅提升。說明我國服裝的出口競爭力是非常強的。無論從近期還是遠期來看,隨著產品附加值的提高,服裝強勢品牌的崛起,服裝行業始終是我國對外貿易的相對優勢產業。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生產服裝76.38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11.45%。其中,梭織服裝產量為36.61億件,同比增長12.68%;針織服裝產量為39.62億件,同比增長10.22%。
據我國海關統計,2006年上半年我國服裝出口123.62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27.73%;創匯327.18億美元,同比增長30.21%;平均價格為每件2.65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2%。
服裝出口強勁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1.競爭力是服裝出口強勁的主因
今年以來,我國服裝出口受到美歐設限、人民幣升值、國際間貿易摩擦加劇、生產資料漲價、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多重因素影響,但我國服裝出口今年上半年再創新高,主要原因從本質看,服裝出口競爭力的提高是主因。這可以從我國服裝競爭力系數的變化可看出,1995年我國服裝競爭力系數為0.91,到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0.96。
競爭力系數數值越接近1,則該產品的貿易結構越偏向於出口,則意味著該產品對貿易夥伴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從我國服裝出口競爭力系數變化可看出,我國服裝的競爭力一直是非常強的,並且還在不斷增強。
從我國服裝出口貿易方式上也可看出這一點。我國服裝一般貿易方式出口創匯1997年佔比重為52%,2004年佔比重為65%,到2005年已經佔到68%。今年上半年一般貿易方式出口服裝創匯所佔比重更進一步增加,達到72%。可以看出,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企業大力爭創品牌,重視服裝設計和創新,積極開發和引進新型纖維和面料,不斷提高服裝產品質量,使得我國自主生產的服裝正不斷地向著高附加值產品方向前進。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貿易方式已經退出我服裝出口的主流。
2.經濟景氣是服裝出口增長基礎
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9144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9%;全國工業完成增加值39680億元,同比增長17.7%。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上半年我國紡織行業經濟運行景氣上升,成為我國出口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半年全國商品出口428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2%。
我國紡織經濟增長內在動力強大,推動我國服裝出口快速增長。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909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23.92%;實現利潤36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35.99%。同期紡織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加快也為出口增長提供了保障,上半年全行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83.13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41.65%。
3.國際市場需求強勁是外因
根據國家統計局分析,2006年上半年,國際經濟形勢比去年預測的要好,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消費需求旺盛,自然拉動了我國的出口增長。據IMF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經濟同比分別增長4.7%和4.5%。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同比分別增長2.9%和2.8%;發展中國家經濟同比分別增長6.5%和7.0%。
美國經濟一季度增勢強勁,二季度明顯減緩。歐元區經濟運行開始趨好,增速逐漸加快。日本經濟增長有所放慢,但總體呈復甦之勢。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經濟繼續穩步快速增長。此外,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仍較強勁。
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國際需求強勁增長,在需求的強有力驅動下,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普遍較高。
4.開拓市場推動服裝出口增長
從今年上半年我國服裝出口市場看,我國服裝出口到211個國家和地區,而出口超過10億美元的共有七大市場,按出口創匯排序分別是日本、歐盟、美國、香港、羅馬尼亞、韓國和俄羅斯,這七大市場就占我服裝出口創匯市場的71%。
我國服裝出口開拓新興市場趨勢非常明顯,除我國服裝傳統出口市場日本、歐盟、美國和香港外,前九大市場中羅馬尼亞更是出口亮點,今年上半年出口創匯是上年同期的九倍多。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服裝出口創匯1億美元以上的市場中有八大市場創匯增幅都成倍增長。哈薩克(194.19%)、墨西哥(313.46%)、土耳其(1981.58%)、保加利亞(815.73%)、澳門(113.16%)、馬來西亞(104.84%)、克羅埃西亞(113.46%)和吉爾吉斯坦(413.89%)等。
5.美歐市場受設限影響大:
2006年上半年受到美歐對我設限的影響,我國服裝出口到美國市場數量、金額都有下降,而價格有大幅度增長;出口到歐盟市場數量下降、金額略升,而價格也有大幅度增長。
2006年上半年服裝出口到美國數量為9.68億件,比上年同期下降31.46%;出口創匯為39.50億美元,同比下降14.67%;平均價格為4.08美元/件,比上年同期增長24.39%。
2006年上半年我國服裝出口到歐盟15.46億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4.07%;出口創匯為51.19億美元,同比增長3.54%;平均價格為3.31美元/件,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20.49%。歐盟25國中進口我服裝最多的是德國、英國和義大利。
德國:2006年上半年出口到德國服裝共3.40億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3.79%;出口創匯為10.70億美元,同比下降2.5%;價格每件為3.14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95%。
英國:2006年上半年出口到英國服裝共2.80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5.3%;出口創匯為8.69億美元,同比增長13.08%;價格每件為3.11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1%。
義大利:2006年上半年出口到義大利服裝共1.79億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8.87%;出口創匯為7.53億美元,同比增長14.03%;價格每件為4.19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6%。
6.香港市場恢復高速增長:
香港市場受惠於美歐對我設限的影響,擺脫了去年服裝出口香港不斷下降的局面,今年增長速度很快。
2006年上半年出口到香港服裝的數量為20.03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46.27%;出口創匯為35.76億美元,同比增長53.7%;平均價格為1.79美元/件,比上年同期增長5.29%。
7.羅馬尼亞是新興轉口市場:
羅馬尼亞不是歐盟成員,又與匈牙利毗鄰。羅馬尼亞輸往歐盟的服裝享有免關稅及免配額限制待遇。因此,許多企業已轉而向羅馬尼亞出口服裝再轉口到歐盟。使羅馬尼亞成為一個新興市場。
2006年上半年出口到羅馬尼亞服裝的數量為5.83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336.56%;出口創匯為20.07億美元,同比增長924.86%;平均價格為3.44美元/件,比上年同期增長134.01%。
2、中國紡織品服裝在國際貿易中所遭受的貿易壁壘的情況
摘要: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對美出口之路可謂是艱難坎坷,而要想扭轉紡織品出口的被動局面,必須改變以往以量取勝的理念,提高產品質量和自主品牌價值,改革現有的產業結構和營銷體系,提高我國出口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關鍵詞:貿易摩擦;保護貿易政策;綜合競爭力
一、美國為什麼對我國出口紡織品頻頻發難
(一)導致紡織品貿易摩擦的國外因素
第一,美國借對中國紡織品的制裁緩解貿易逆差及失業壓力。長期以來對華貿易的巨額逆差使得美國國內許多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頗為不滿,他們聲稱中美貿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損美國利益因而應對我國輸美產品予以設限。而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又以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產品為主,因此當美國以縮小貿易逆差為理由而採取保護性貿易政策時,作為我國出口重頭的紡織品自然是首當其沖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後,我國對美紡織品出口額劇增。美國卻認為是低價進口紡織品大量湧入美國市場造成了美國國內產業工人的失業,盡管事實證明美國國內失業率與貿易逆差之間並無直接聯系,但美國政府則聲稱鑒於「公平」起見,須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紡織品採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為美國紡織品的主要進口國,我國的進口紡織品成了美國國內失業問題的「替罪羊」。
第二,美國對WTO體系下的特保條款和非市場經濟條款肆意濫用。根據中國加入WTO時在《中國加入WTO議定書》和《中國加入WTO工作報告書》中做出的承諾,如果世貿組織成員在確定原產於中國的紡織品由於市場擾亂、威脅和阻礙這些產品的有序發展的話,在與中國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則可對中國的出口紡織品進行限制,而由於相關文件中對於「市場擾亂」及「威脅、阻礙相關產品的有序發展」的標准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美國則擅自將此標准當作「自由裁量權」而加以濫用,對我國的進口紡織品肆意制裁。
在對於反傾銷和反補貼的確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場經濟條款規定,對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界定價格要低於市場經濟國家,這也意味著從2008年特保條款到期到2016年我國「非市場經濟國家」有效期結束的八年間,反傾銷與反補將成為美國限制我國紡織品進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國出口紡織業的弊端
第一,出口紡織品同質化嚴重,單位創匯額低。我國出口紡織品多年以來主要有中低檔產品構成,因此在國際市場上難免要走低價競爭的道路,從而給了進口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以可乘之機。產品范圍的狹窄、營銷路徑單一使得我國紡織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額巨大,損失慘重。
另外,與我國其他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一樣,我國的出口紡織品也有技術附加值與品牌價值低的通病,大多數出口紡織品都是國外品牌的貼牌、定牌生產,只能賺取不到10%的加工費,而自主出口產品質量差,檔次低,雖然出口量大,但價值低廉,創匯少。
第二,我國的所謂「非市場經濟地位」是導致我國出口紡織品在美國頻頻遭遇特保調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加入WTO議定書》中的「非市場經濟條款」已成為進口方對我國紡織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確立將對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解決乃至化解與其他進口國的貿易摩擦都意義重大,這也是我國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項艱巨任務。
第三,出口紡織品行業協會調控能力欠缺。在對美國出口中頻頻遭與特保與反傾銷調查中,我國紡織品行業協會責無旁貸。紡織品出口量增長失控,出口價格失調,在貿易風險之前缺乏相關的預警信息等等,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國紡織行業協會職能上的不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相比,我國的行業協會起步較晚,機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國行業協會的雙重管理體制即所謂「半官半民」性,使其社會職能不明確,而且我國缺乏與行業協會職權相應的法律法規,這些都導致了我國紡織行業協會的活動范圍受限,執行力度欠缺,從而無法實現對出口紡織企業有效的宏觀協調作用。二、我國紡織品出口如何面對新一輪的挑戰
第一,從根本上改變增長方式,從量的優勢轉向以質取勝。要想讓我國出口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真正站穩腳跟的關鍵在於「質」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紡織品質量與品牌價值,提高高檔產品在出口紡織品中的比例,從而增加單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潤,讓種種保護貿易政策無從下手。針對當前我國出口紡織品中貼牌生產比例大,且國內品牌價值低、數量少的現狀,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應當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行業結構進行根本上的結構調整,從生產和定價兩方面著手對行業結構進行整治。在出口紡織品的生產方面執行統一嚴格的質量標准,尤其在安全與衛生標准方面向西方主流標准看齊,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在定價方面,必須理順當前低價競爭的價格體制,通過引入相關的最低工資制度、勞保制度、稅收制度等將出口產品價格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在紡織行業內形成定價策略高度統一的「卡特爾」,對個別企業在貿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個人行為」堅決予以杜絕,這樣才能夠保證在長期中所有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國出口紡織品在海外市場能夠穩據一席之地,品牌戰略是我國紡織行業的必經之路,我國應通過技術與資金支持在紡織企業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業,通過過硬的質量和高端定價以及一系列完善的營銷網路在進口國確立起鞏固的市場地位,扭轉國際市場上中國紡織品以往粗製廉價的形象。
第二,做好應對反傾銷與反補貼的准備。但隨著2008年特保條款得到期,反傾銷將成為許多進口國尤其是美國制約我國紡織品進口的利器,並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逐漸被認可,針對我出口紡織品的反補貼調查也很可能會有增多的趨勢。面對可能到來的紡織品反傾銷浪潮,除了要對出口紡織行業中的價格體系進行整改以外,紡織企業的產權制度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理順,根據歐美的反傾銷法,對於傾銷的界定取決於一國政府在資源分配和定價中所起作用程度。產權不明晰是當前我國眾多國有企業的通病,因而許多大型國有紡織企業須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在理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前提下,有效地從機制上切斷產權上的政企關聯,為反傾銷的應對打好基礎。而與反傾銷相比,我國紡織企業對反補貼似乎更為陌生,在應對反補貼方面的人才相當匱乏,相關立法也欠完善,因而當務之急是在紡織行業內大力普及WTO框架下關於補貼與反補貼的法律法規,並盡快在國內培養起一批我們自己的反補貼應訴人才,盡快熟悉與適應國際反補貼應訴規則,為反傾銷應訴做好充分准備。
第三,從單一的出口貿易向全球化經營轉變。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貿易體系中區域貿易協定的比例急劇增長,據統計,2005年在自由貿易協定之下的優惠貿易已佔到總貿易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跨區域的雙邊貿易協定也有所增加,這些都對紡織品貿易有著深刻的影響。區域貿易的一體化對我國這樣在紡織品貿易領域具有全球化競爭優勢的國家是不利的,區域貿易組織的內部貿易對我國紡織品在這些地區的出口會產生巨大的貿易轉移作用,因而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中,應當以合作貿易形式取代單一的出口貿易,通過海外生產及加工貿易的方式繞開區域貿易壁壘,從而利用其內部貿易的優惠安排增大在這些地區的貿易額。
三、結語
伴隨著中國紡織品出口走過了一段布滿荊棘的道路後,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僅僅依靠低廉的價格和大量的銷售額已經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了,紡織品貿易競爭的關鍵所在已經不在於誰掌握有低成本的勞動力,而在於生產中的專有技術、高質量高品位的產品、完善的營銷網路和良好的信譽、服務等等。另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貿易集團化的浪潮下,僅僅靠一國國內的生產和出口來占據海外市場的難度越來越大了,要想最大限度的避開貿易壁壘、降低成本賺取利潤,就得本著「大市場」的理念在廣泛地參與各個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合作,而這些都是新時期國際貿易中綜合競爭力的體現。中美紡織貿易爭端暴露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的軟肋,也讓我們意識到要想成為在國際紡織品市場上穩若磐石的貿易強國,提高出口紡織業的綜合競爭力是必經之路,也是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林娟.品牌之路——中國服裝業後配額時代的必然選擇[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02).
[2]胡元禮,董岳.由歐美設限看中國紡織品出口的發展[J].商業經濟,2007,(07).
[3]保羅.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譚勁松.中國紡織經濟[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5]丁珏.後配額時代中國紡織業比較優勢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6,(16).
[6]Davied Palmeter A Commen tary onthe WTO Anti Dumping Code[A]Journal of World Trade,30(4),43-71,1996.
3、國際貿易的案例分析 幫幫忙
試答,待高手斧正.
1 不合理.
無論是CIF還是FOB,裝運港越過船舷後貨權已轉移.此時應當貨主即買方向保險公司出具損失證明向保險公司索嘗. 出口方只是投保人,進口商才是受益人. 不過以往的案例判決的結果差別很大.我記得一個經典案例,國外的法官判的,是這樣的.
2 海運耽擱應由賣方負責
DES術語,目的港船上交貨.賣方負責在指定時間內將貨物交付指定目的港的指定卸貨地點.此前的一切風險由賣方負責..如果協議有規定可以向運輸方索嘗.(似乎不太可能,海運合同不會規定確切的到港時間,只規定上船日期和ETA.而且由於海運的不確定性,海運規則有一系列的承運人責任免除條件,因此索嘗不太可能.)
4、服裝行業市場分析是什麼?
服裝行業市場分析:
(1)盈利空間較小
我國服裝出口價格今年來有所上升,而這一變化是在生產成本上升、商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綜合因素下出現的,可以說服裝出口高增長是以數量快速增長、利潤持續走低的高消耗為代價的。
(2)行業繁榮與虧損企業增多並存
虧損和瀕臨虧損的企業有所增加,約占行業總數的20%左右。企業間的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一些企業的產品質量不穩定。從質檢總局對10個省、市的77家企業的77種產品質量抽查情況來看,產品抽樣合格率只有70%。
(3)服裝產品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堪憂
名牌產品的模仿、抄襲、假冒偽劣現象仍相當嚴重。
(4)國外品牌試圖控制產業鏈
後配額時代給我國服裝業帶來商機,也帶來了危機。國際貿易保護的大棒會頻頻舉起;根據中國服裝協會專業委員會的調查分析,國內高端市場幾乎全被國外品牌所佔領;從國際市場看,走出國內品牌很少。
5、高分求[國際服裝發展現狀和品牌服裝營銷]方面的外文文獻
一、市場擴張與貿易增長動力
當今國際貿易中,非農產品佔世界貿易的80%,工業製成品是世界貿易的主流,而紡織品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83年以來,世界服裝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世界製成品出口增長速度,在各類產品中出口增長速度僅次於辦公和通訊用品。在以SITC三位數計的產品中有10項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增長排列世界250種貿易產品的前50名,是世界貿易中增長最快的產品。解除配額後將會有更多的產品進入貿易高速增長的行列。
近年來,紡織品服裝國際貿易的增長動力更多地來自生產能力轉移和生產外包,而非市場絕對消費量的上升。在烏拉圭回合結束前的30年裡,世界服裝生產能力的一半已經從發達國家轉到發展中國家。這種轉移的主要動因來自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工資成本的巨大差異。由於配額體制的存在這種轉移是十分緩慢的。在烏拉圭回合達成取消配額的時間框架後,發達國家的紡織服裝業加快了生產能力向生產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的轉移,跨國間的貿易也隨之大幅增加。上世紀90年代以來,紡織品特別是服裝生產外包的發展,使紡織品服裝貿易更加活躍,成為紡織服裝產品貿易持續增長不竭的源泉。生產外包同樣是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生產優勢,維持其在該領域存在的戰略選擇,但生產外包比生產能力的轉移具有更深遠的影響,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紡織品服裝國際貿易的主流。
到2005年配額取消之日,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生產能力的轉移已基本完成,下一步發達國家通過使用信息技術,按照優化、快速、低成本的原則整合供貨網路,這樣將引發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紡織服裝業的調整和轉移。原來純粹為追求配額而建的生產能力很可能就失去存在的意義,這部分貿易很可能將被取代。另外,由於取消配額是在WT0多邊體制下實施的,這極大地沖擊和削弱了一些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給予特定國家的優惠和特權。一些由優惠和特權產生的貿易也將部分被取代。由此可見,取消配額後,生產和貿易扭曲將會被消除,貿易增長的原動力依然強勁。
二、新的市場
當紡織品服裝貿易不再受到數量限制,世界將會出現一個巨大的、有待開發的市場,這個巨大的有待開發的市場不只存在於發達國家,也存在於發展中國家中。配額體制的瓦解毫無疑問將使發達國家市場變得更為開放,增加更多的貿易機會。但在配額取消後,發展中國家紡織服裝市場也將變得進一步開放,其壓力來自取消配額後的發達國家。發達國家認為,2005年後紡織品服裝市場的開放基本上呈現一邊倒的情況,發展中國家在這個行業中有很強的競爭力,但卻保持著與之不對稱的高關稅,這種情形是不可持續的。發達國家希望多哈回合的一個主要目標是進一步大幅度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便創造可比較的競爭機會,為長期增長奠定基礎並使貿易惠及各方。為此發達國家都提出了針對紡織品、服裝及鞋類產品的關稅減讓計劃。歐盟甚至建議所有WTO成員大幅度降低關稅,以使各成員間關稅水平的差距保持在一個統一幅度內,並盡可能趨於零。歐盟此計劃的目的是要發展中國家全面分擔市場開放的責任。歐盟認為多哈回合的成功需要在考慮發展水平差異的情況下各方利益的全面平衡,而紡織服裝產品將是所有成員利益全面平衡的主要部分。
因此,發展中國家將被迫進一步開放其國內紡織品服裝市場,新的市場將出現在東南亞較高收入的國家以及大的發展中國家內中高收入階層。這些新的市場會成為未來發達國家紡織生產廠家的重要目標。
另外新的市場也存在於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日益擴大。2001年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共計6390億美元,其中紡織服裝530億美元,1990年-2001年發展中國家之間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增長率分別為7%和11%。
三、世界紡織服裝貿易流向
世界紡織品服裝的貿易流向在烏拉圭回合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在紡織品貿易上,兩種趨勢比較明顯,一是傳統的區域內貿易比重下降。西歐和亞洲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貿易市場各自內部交易比重都呈較大幅度的下降;二是發達地區增加了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輸出紡織品的力度。1995年至2001年西歐向中東歐獨聯體國家以及北美向拉美地區出口紡織品的年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2%和15%。在服裝貿易上,最大的變化來自拉美向北美地區和中東歐獨聯體國家向西歐的出口。1995年至2001年拉美向北美市場和中東歐獨聯體國家向西歐國家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9%和16%,致使拉美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提高了11.6個百分點。另外,亞洲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提高也較快,亞洲向北美的出口比重同期提高近10個百分點,而亞洲向歐洲的出口比重同期只提高了不足3個百分點。
綜合紡織品服裝的貿易趨勢可以看出,北美與拉美、西歐與中東歐獨聯體這兩個區域的紡織服裝業的整合已經初具形態。隨著取消配額後日益增強的外部競爭,西歐內部貿易的下降不可避免,但取而代之的將是來自中東歐獨聯體國家甚至地中海、北非國家使用西歐面料生產的產品。北美市場也是如此。
四、市場集中程度
觀察世界主要紡織品服裝進口市場美國、歐盟、日本在1995年到2001年期間各自前5位的供應國和地區所佔的貿易比重(見表2),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的結論。第一,非配額國家進口紡織品服裝市場的集中程度大大高於配額國家和地區。2001年日本前5大服裝供應國已基本壟斷了日本進口服裝市場。相比之下美國前5大服裝供應國佔美國進口服裝市場的一半都不到,而且這一比例在過去幾年中還在下降。因此如果歐美取消配額,不論是紡織品還是服裝,進口市場的壟斷性將大為提高,即前5大供應國或地區所佔的進口市場比例至少要達到80%左右。第二,在受配額管理的國家,進口紡織品的市場集中程度要高於服裝,不論是美國還是歐盟都是如此。這表明上述兩個國家和地區對服裝進口的非關稅壁壘要高於對紡織品,政府在服裝貿易上的介入更多,尤其是美國。
配額取消後的短期、中期內,歐洲、北美將仍然是世界最重要的服裝市場,兩者合計佔世界服裝進口的2/3。美國商務部做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05年-2006年,主要買家將把為他們供貨的國家減少一半,到2010年再減掉1/3。這就意味著有些國家、有些國營貿易商將會失掉原來擁有的市場。(
6、國際貿易案例分析幫忙回答
1.沒有違約,銀行不能拒付。UCP規定同意運輸工具裝運並經同一運輸路線的即使裝期跟裝運港不同,只要是到達同一目的地的,不視為分批裝運。
2.前面部分的2000美元損失由保險公司賠償,因為符合水漬險的賠償范圍,而後面的2500美元損失因為不是直接由海水進艙造成的。
3.A公司的做法是不合理的,首先其在發盤中規定了一個期限那麼就是說明這個要約是個不可撤銷要約,其次B公司又按照要求開立了信用證,說明其已經採取了實質的行為,也表明此要約的不可撤銷性。要約發出並且對方做出來承諾那麼這個合同關系就產生了。賴不掉了!
3.不合理,既然規定出口裝運港檢驗那麼就得以出口國裝運港出具的檢驗證書作為依據,如果證書證明該票貨物達到了檢驗要求那麼也是不能索賠的。
4.我方的要求不合理,信用證開立後就是一個獨立於合同存在的自足文件,其不受合同的約束,信用證下付款是一種單據的買賣只要做到單單一致單證一致,單據符合了信用證規定銀行就必須無條件地付款。這個業務中讓銀行不付款是不可能的事,只能後期再對賣方進行索賠了。
5.不能!都說了信用證一經開立就是獨立的自足文件,信用證項下付款是一種單據的買賣,既然全套單據合格,銀行不能拒付。剩下的雙方間解決就行
6.合理,既然合同中都已經規定了不能賣給東南亞國家了,那麼管你目的地是哪反正就不能是東南亞國家,否則誰要給你那個20%的優惠了,哪有這么便宜的事!
內啥 這位童鞋啊 以後題目分批次來比較好啊 像這回明明是7道題 一次性回很累的說……記得追加積分哈!
7、國內外對服裝出口貿易的研究現狀
一、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現狀
據統計,世界貿易壁壘的80%屬於技術性貿易壁壘,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取代反傾銷,成為我國出口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貿易壁壘,名目繁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狀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受損增速快。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因技術性貿易壁壘造成的損失,已從20世紀中後期的每年4-5億美元上升到本世紀初的每年10億美元左右。如2002年受限制而損失的金額比2000年增加3.6億美元,增幅高達54.55%。
2、受限集中在主要的目標市場國。受限制的主要是進口我國紡織品服裝數量比較多、比重比較大的一些發達國家:歐盟、日本和美國。如2002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因技術性貿易壁壘而遭受的損失中,歐盟、日本和美國造成的損失分別佔到了25.26%,24.22%和23.16%,其他國家為27.37%。
3、受限的內容涉及面廣。受限內容涉及到了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和合格評定各個方面。如:紡織品服裝甲醛含量超標,紡織品的標志或標簽不符合進口國的法律規定,生產商沒有取得ISO14000環境系列認證等。
二、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因
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有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原因。
1、外部原因。(1)我國貿易方向過於集中。目前,美國、日本、歐盟是我國最大的三個貿易夥伴,據統計,包括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內,我國出口商品近75%銷往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或地區,而這三大經濟實體也是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積極倡導者,絕大多數技術性貿易壁壘發源於這三大經濟實體。產品出口的地理方向決定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將不得不直面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威脅。(2)紡織品服裝市場傳統貿易壁壘受到約束。根據WTO的《紡織品服裝協議》,2005年全球已取消紡織品服裝配額,實現該領域的貿易自由化。特別對於我國,加入WTO後,一些專門針對我國的雙邊貿易限制,如每年討論最惠國待遇問題等不得不取消。傳統貿易壁壘受到約束,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3)發達國家出於保護國內市場,減少貿易順差的需要。發達國家由於勞動力成本較高,中低檔紡織品服裝的競爭能力低於發展中國家,所佔本國國內市場分額受到國外同類低成本產品的沖擊,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一種保護國內市場的手段。且入世後從總體看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貿易顯現出增長的態勢(見表1)。美國、日本和歐盟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主要市場,在紡織品服裝進出口中均存在著巨額貿易順差,且順差從2000年至2003年不斷增加,產生貿易順差的趨勢也在不斷上升(見表2),使其國內紡織業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對此,美、日、歐必然採取相應措施。因此,設置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紡織品服裝主要進口國減輕國內就業壓力,減少進口沖擊,減少貿易順差的重要手段。(4)WTO有關協議中對貿易與環境的規定存在缺陷,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提供了可乘之機。 2、內部原因。(1)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後,產品競爭力不強。我國紡織品服裝業由於長期以來技術開發、技術創新及投入不足,企業的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後,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較低,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特別是眾多的中小紡織品服裝企業,對發達國家提出的苛刻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和合格評定等一時難以適應,由此形成了技術性貿易壁壘。(2)企業環保意識淡薄,質量體系認證步伐緩慢。國外對我國出口紡織品的檢測不僅局限於紡織品本身,還進一步細化到產品的生產過程,要求企業獲得ISO14000國際環保標准體系的認證,加貼環保標志。(3)技術與檢測設備落後,標准總體水平低。我國紡織品服裝的檢驗長期以來習慣於對一些傳統項目的檢驗,檢測設備相對簡單,精度要求不高,缺乏與國外同行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紡織檢驗技術滯後於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我國與紡織品安全性有關的國家標准近90項,這些標准盡管大多等同採用了ISO標准,但與國外標准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導致同一產品檢驗結果存在巨大差距,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影響
從實質上看,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一把「雙刃劍」,既會對國際經濟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也有負面影響。 1、積極影響。從目前看,國外越來越苛刻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但從長遠的眼光看,它對我國紡織品服裝業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影響。(1)促使觀念改變。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促使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的經營者和生產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轉錯誤觀念,由只重外在質量轉向外在和內在質量並重;由只重產品本身質量轉向產品質量和生產過程並重;由以經濟利益為第一位轉向經濟利益和消費者利益並重。(2)促進產品結構調整。正當的技術指標以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為目標,這必然會導致國際貿易中破壞環境和對消費者健康有害的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逐漸下降,促使我國紡織品服裝業實施產品結構調整,大力開發環保型深加工產品,把「綠色紡織品服裝」等作為出口的新增長點,以此打破國外技術壁壘,穩定並進一步擴大我國紡織品服裝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3)推動技術進步。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構成挑戰的同時,也為我國紡織服裝業實現技術進步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2、負面影響。(1)出口紡織品服裝的成本增加,產品競爭能力下降。為了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紡織品服裝企業被迫使用進口原材料,增加檢驗項目,取得各種認證,改進技術工藝,加大技術改造投入,這些都使出口產品成本上升,增加企業負擔,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價格優勢。(2)出口企業減少了貿易機會,減少了國外市場分額甚至退出國外市場。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名目繁多,限制內容多變,而我國企業情報系統落後,對進口國有關法規、標准、認證規定收集不及時或不全面,致使有些企業貽誤了成交時機,或被迫取消定單。其最主要影響之一是一些出口企業減少了國外市場份額,甚至有部分企業決定放棄進口國市場。 四、紡織品服裝出口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 1、設立專門機構,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進行認真研究。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設立專門機構,積極組織專家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把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的一些意見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國際標准中去,為我國紡織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條件。2、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實現產業升級。打破技術壁壘最根本的辦法是提高紡織品服裝的質量,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必須改變目前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後狀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開發環保型深加工產品,把綠色紡織品、生態服裝等作為出口的新增長點。因此,出口企業要加速技術改造,淘汰陳舊落後設備,走優化存量的發展道路,進一步加快新技術和設備的研製開發工作,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3、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的管理水平。出口企業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使其組織結構、戰略管理以及經營管理等適合技術性貿易壁壘變化的需要,將ISO9000與ISO14000等國際管理標准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品質和環保品質。 貿易[飛諾網]
4、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各類技術法規和標准。面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越來越苛刻的技術要求,我國也應盡快建立、健全有關紡織品、健康和環保方面的技術法規。我國應對現有紡織品檢驗方法進行補充完善,提高檢測技術方法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增強具有關鍵限量指標的強制性標准及相應技術法規,推行「環保標志」制度。5、出口企業要積極申請各類體系認證。出口企業要積極申請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進一步擴大環境標志產品的范圍,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准包括環境管理體系、環境審核、環境標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國際環境領域內的許多焦點問題,通過ISO14000認證是我國出口企業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利武器。6、充分利用WTO規則提供的空間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首先,紡織品出口企業對於產品在出口時所遭遇的不合理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要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與出口國協商解決。其次,企業要加強信息化建設,積極研究國外技術標准,隨時關注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動態,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和研究國外技術標准,研究相關對策。另外,政府要積極參與各公約、協定中技術性貿易條款的談判,利用多邊貿易體制,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制定一些發展中國家能承受的有關紡織品服裝方面的國際技術標准,或在某些國際技術標准中附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免受發達國家歧視的保障條款等以減少和削弱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