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明中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特點,舉例說明中國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與對外貿易的關系,國際貿易地理,有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緯度位置:南北跨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經度位置:東西跨經度60多度,分屬東五區至東九區的五個時區
地勢特徵: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脈構成地形骨架,各類地形呈網狀排列.
地形:山地面積廣大,山地多,平地少.
氣溫: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溫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及個別山地外全國普遍高溫.
降水:空間分布是由東南向西北內陸遞減;時間分布是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
氣候: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
河流:以外流河為主,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是內、外流區域分界線.
資源狀況:呈現資源總量豐富,種類齊全,但人均佔有量少,開發程度低的狀況.
面積:世界第三大國
其他:長達2萬千米的路上疆界和18000千米的大陸海岸線、5000多個島嶼、14個陸上鄰國和6個海上鄰國
人文地理包含面很廣,包括人口,城市等
人口:13億,自然增長率低,但基數大,增長快.
城市:多分布在東南沿海
城市化: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發展不合理
農業:北方旱田農業,南方水田農業.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其實就是十分落後),牧業主要為游牧業(也落後),
工業:這個比較復雜,更多資料還得去查.主要成就就是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地域聯系:這里只說交通,特點是分布不均,東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其他還有通信,商業,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這個你就知道比較落後就行了.
環境問題:這個沒有找到可以概括的特點.基本都是先污染後治理
2、國際經濟與貿易是學什麼的?出來以後能做什麼?
1、國際經濟與貿易主要學習的課程:
外貿英語、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國際貿易地理、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市場營銷、貨幣銀行學、外貿會計、電子商務概論、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法規、國際貿易規則與慣例、模擬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節。
2、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就業方向:
①市場/公關:企業通過媒介的介紹、傳播,和觀眾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在公眾面前樹立並強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安排中,專業公關是企業的好幫手。
②營銷人員:只要有產品和服務在出售,就會有銷售的職位在招聘。對於以技術為背景的行業裡面,例如電訊、軟體等,銷售的需求仍然會持續走高。即使在非技術領域,銷售職位也一直是市場需求最旺盛的職位類別之一。
③行政/後勤:行政/後勤部門就是協助好上級行政領導施政行政,當好助手。關鍵是要為領導分憂和服好務,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
(2)國際貿易地理和哪個沒有關系擴展資料:
國際經濟與貿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或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大學專業,該專業培養能較系統地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人才。
了解中國對外貿易和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慣例與WTO規則,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主要國家與地區的對外貿易狀況,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和科研院所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業務、管理、調研與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
3、國際貿易地理的研究對象時什麼?
1) 研究世界貿易格局變化、世界貿易運輸地理、主要商品的世界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和變化發展;
2) 研究國際貿易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經濟地理環境對其貿易規模、貿易商品結構、貿易流向、貿易條件、貿易模式的影響;反之一個國家或地區貿易的發展對其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和經濟地理環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 研究世界上單個國家或地區地理環境、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地理分布與貿易地理格局的特徵及其形成原因和變化發展。
4、航運地理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的關系是什麼?
1、國際貿易地理是介於 國際貿易學 與 地理學 之間的邊緣學科。
2、地理環境包括 自然地理環境 、 人文地理環境 與經濟地理環境。 3、國際貿易學的發展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地理環境 是國際貿易的基礎,反過來貿易發展也會影響一國或地區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和經濟地理環境的變化。 4、國際貿易地理學是介於國際貿易學與地理學之間的,是一門兼有 國際貿易學 和 地理學 性質的邊緣科學。
世界上主要的氣候類型有: 熱帶雨林氣候 、 熱帶草原氣候 、 熱帶沙漠氣候 、 熱5、
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5、試論述各種地理環境對國際經貿的影響,國際貿易地理的簡答題
從自然和區位兩方面綜合回答
一.自然
地形類型.地勢.地質(比如礦產資源)
土壤類型.肥沃程度(農業發回展答農產品)
植被類型.覆蓋程度(林業發展)
水文.河流類型.流量,支流(魚業.交通)
氣候.氣候類型(促使形成有代表性的農業發展,人口數量)
二.區位(一般為主要)
(1)先度題干主題詞(2)讀圖解材料
1.國界線;地理位置優越發展邊境貿易
2.海洋;交通便利(礦產.能源.水源)資源豐富
3.城市:勞動力.市場
4.河流:地形平坦.水源.交通
5.沙漠:瓜果.旅遊
6.xx聯盟.一體化:外向型經濟.社會協作條件
7.傳統農業為主的:低廉勞動力.土地
8.高新工業園科教區等:人才.技術
6、國際貿易地理的幾個問題~!急求~!
這幾道題都有點難度耶....
一、世界石油貿易地理格局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答:石油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血液,其的地理分布直接影響了一個國家的貧富,需求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程度,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也在增加,對石油的戰略也越來越敏感。
世界石油地理分布呈現了一些的特點:分布集中是最大特點。1.西亞的阿拉伯——波斯灣盆地。這一地區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科威特等多個大儲油國家,總儲量達700多億,約佔全世界的60%。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儲油區域。2.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盆地。石油的總儲量約為57億噸。3.俄羅斯的伏爾加——烏拉爾。石油的總儲備約為54億噸。4.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石油的總儲量約為50億噸。5.墨西哥的雷馬烏——坎佩切。石油總儲量約為50億噸。6.美國的佩米安盆地。石油的總儲量約為42億噸。7.利比亞的錫爾特盆地。石油的總儲量約為42億噸。①北半球多於南半球(96%:4%),特別是北緯24°~42°之間佔世界石油資源的56%;東半球多於西半球,過去以西半球為主(佔8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發現的油田多集中在東半球,目前已佔80%以上,②油氣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過去歐美地區佔80%,從50年代開始向亞非拉地區轉移,1990年末已佔80%以上。特別是波斯灣沿岸富集了2/3,享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
石油的流動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只要沒有一種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國際間石油的爭奪就不會停止。不可否認,上個世紀海灣地區爆發的幾次戰爭,石油是其背後的重要動因。石油危機對國民經濟的打擊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縮水」1/3,通貨膨脹率從3.4%上升到12.2%,失業率從4.9%上升到8.5%;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使美、英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在我國,由於前幾次石油危機爆發時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因而影響不大。但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的日益緊密,我國對石油的敏感度越來越高。以現在中國每天進口200萬桶石油計算,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漲5美元,那麼中國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萬美元,直接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4-0.5個百分點,石油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二、美國陸橋運輸與OCP運輸的特點及區別?
答:(1)MLB運輸(陸橋運輸)
MINI LAND BRIDGE,其運輸方式是使用海上運輸方式將集裝箱貨物先運至日本港口,再轉運至美國西海岸港口,卸船後交由鐵路運抵美國東岸港口、或加勒比海港口區域。我國出運到美國的集裝箱貨物,在使用小陸橋運輸時可現將貨物運至日本港口,再轉運美國西海岸港口卸船後,交鐵路運抵美國東海岸或加勒比海區域。
1. 小陸橋運輸是完整的多式聯運,由運輸經營人簽發全程聯運提單,並收取全程運費,對全程運輸承擔責任。
2. 小陸橋運輸下的集裝箱貨物,其提單製作應分別註明:卸船港:LONG BEACH ,交貨地:MLB HOUSTON
3. 小陸橋運輸下的到岸價集裝箱貨物,賣方(發貨人)承擔的責任、費用終止於最終交貨地。
4. 小陸橋運輸下的集裝箱貨物,運費計收應根據運輸經營人在美注冊的運價本收運費,原則上無任何形式的運費回扣,除非運輸經營人與貨主之間定有服務合同(SERVICE CONTRACT),即在一定時間內提供一定貨運量後,貨主可享有一個較低運價。
5. 在按服務合同收運費,而貨物托運人是無船承運人時,小陸橋運輸的集裝箱貨物應出具兩套提單,一套是無船承運人簽發給貨主的HOUSE-B/L ,另一套則是船公司簽發給無船承運人的MEMO-B/L,前者給貨主用於結匯,後者供無船承運人在美國的代理憑其向船公司提貨。
(2)OCP運輸
OVERLAND COMMON POINT,含義是指使用兩種運輸方式,將卸至美國西海岸港口的貨物通過鐵路運抵美國內陸公共點,並享有優惠運價。
1. OCP運輸下的集裝箱貨物,賣方(發貨人)承擔的責任、費用終止在美國西海岸港口,貨物卸船後,由收貨人委託中轉商持正本提單向船公司提貨,並負責運抵收貨人指定地點。
2. 收貨人在收到貨物單證10天內,必須申請進口保稅運輸,以保證將貨物最終運抵交貨地。如不按時提出申請,貨物即轉至保稅倉庫,從而產生各項費用。避免這些費用支出的做法是收貨人或其代理人辦理由鐵路公司代辦運輸至內陸公共點的保稅申請手續。
3. OCP運輸的集裝箱貨物,在買賣合同和信用證欄內應加註「OCP運輸」字樣,在簽發提單時,其簽發要求與買賣合同、信用證要求相符。
4. OCP運輸的集裝箱貨物,如使用某一船公司美國航線專用提單時,因該提單欄內只有「卸貨港」、「最終交貨地」兩欄內容,在國內港口裝船運往美國使用OCP運輸方式而簽發某一船公司專用提單時,目的港一欄內應註明「LOS ANGELES OCP」。
5. 凡運往內陸公共點的集裝箱貨物,應在卸船45天內由收貨人向鐵路提供證明,如陸上運輸單證、轉運單、海關轉運申請單等。如未在規定時間內提供上述單證或證明,貨主則失去鐵路給予的優惠運價。
6. OCP運輸不是真正的多式聯運,盡管全程運輸使用海陸兩種運輸方式,但海、陸運輸區段各自簽單,海、陸區段運費各自計收,海、陸區段的運輸責任各自劃分,因此不具備多式聯運一張單證、統一責任的要求。
三、美國國際地位?
答:美國綜合國力超強,它將在相當長時期內繼續保持其「一超」地位。隨著世界多極化的不斷發展,各大國與美國的力量對比將逐漸趨向相對均衡化,加上美國為維護其霸權地位而不斷消耗它的資源和實力,美國不可能永遠保持其一超地位。
但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國「硬實力」將繼續保持優勢地位。
第一,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最強,並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第二,美國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將繼續保持核心競爭優勢。
第三,美國軍力發展對經濟和科技有促進作用。
從總體上預測,在21世紀頭20年甚至更長時期內,沒有任何一個大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能夠趕上美國,美國仍能保持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並在國際事務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
四、美國與法國的農業生產特徵區別?
答: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1,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表現:農產品種類多,產量大,為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農業發達.
2,農業生產特點(農業發達的原因):首先美國農業屬現代農業,生產過程具有高度的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和良種化.這種農業的優點為:生產效率高,產量大;缺點為有時生產過剩.其次農業地區生產的專門化為美國農業的另一大特點,其優越性表現:
(1)能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揮地區優勢;
(2)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3)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管理.
另外,美國農業專門化地區的劃分也充分考慮市場需要,如乳畜帶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和東北部沿海地區(這里有美國最大的工業區,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對乳,肉等產品的需求量大)
法國農業生產特點:
(1)中小農場和家庭勞動居主導地位 由於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法國農場數量逐年減少,1955農場數量是現在的兩倍。
(2)土地租賃經營方式開始占優勢地位 法國的土地經營方式有三種:租賃經營、土地所有者直接經營和分成制經營。
(3)專業化生產促進了農業商品率的提高 法國農業過去以自給性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很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面推行了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也隨之提高。法國農業專業化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在區域專業化方面,為了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將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牧生產合理布局,形成專業化的商品產區。
(4)農工商綜合發展,形成多種類型的綜合體 農工商綜合體在法國經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類型有:生產綜合體(包括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前綜合體(包括能源、設備工業、生物工業、農業化學和其他工業、服務業);銷售綜合體和國際貿易綜合體。農業成為農工商聯合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估計,農工商綜合體擁有的人數占就業人口的1/4。
五、日本經貿特點及在亞太經濟中的地位?
答: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地位: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大經濟實力及其特殊的發展歷史,使得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已經並將繼續對亞太經濟產生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在客觀上促進了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及整個亞太區域內的經濟合作;另一方面,日本為早日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也使亞太經濟的發展與合作面臨著各種經濟性及非經濟性的障礙。
「還有一個就是那個五個國家什麼資源東西的,日德法英意 」這個我不懂你什麼意思??抱歉不能幫你解答這道...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啦!
!
7、國際貿易地理自考重點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對象與學科屬性(重點)
理解:研究對象及學科屬性
(二)主要研究方法(一般)
應用:地圖法、分析法、對比法、考察法
第二章 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地理位置和氣候(重點)
識記:經濟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徵與分布
理解:新加坡戰後經濟地理位置的變化對其經濟的影響;氣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應用:時差的計算與應用
(二)地形與河流、湖泊(一般)
識記:大陸架、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水能資源的分布及主要水利工程
理解:地形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
(三)國家、居民(重點)
識記:主要國家類型的劃分及其分布、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及世界人口特徵。
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為維護或打破舊的世界經濟秩序所採取的措施。
應用:分析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四)科學技術(次重點)
理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五)宗教(一般)
識記: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圖騰的的概念
理解:伊斯蘭教對經濟貿易的影響。
第三章 世界貿易中心區的形成與轉移
(一)漢薩同盟和義大利北部的區域貿易中心(重點)
識記:漢薩同盟的地域范圍,義大利北部的貿易中心。
理解:義大利的威尼斯等貿易中心在與亞洲貿易中所發揮的作用。
(二)佛蘭德爾地區(一般)
識記:地域范圍。
理解:在歐洲貿易中的作用。
(三)地理大發現、第一次產業革命、第二次產業革命(重點)
識記:地理大發現的三大歷史事件、第一次與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標志。
理解:地理大發現與第一、第二次產業革命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
(四)亞太地區興起的政策環境(重點)
識記:亞太地區的范圍。
理解: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經濟聲速增長的原因。
(五)亞太地區豐富的資源和重要的交通要道(次重點)
識記:錫礦帶、錳結核、馬六甲海峽、白令海峽。
理解:亞太地區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六)亞太地區面臨的挑戰(一般)
理解:亞太地區面臨哪些挑戰。
第四章 世界區域經濟集團
(一)定義、類型及有利和不利的影響(重點)
識記:定義、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和共同市場
理解:區域經濟集團化對世界經濟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二)形成原因(次重點)
識記:集團化8項形成背景。
理解:是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相融合的產物。
(三)歐盟與APEC(重點)
識記:形成歷程及一體化主要措施、APEC的性質
理解:歐盟是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集團;
(四)北美自由貿易區(次重點)
識記:成員組成及形成背景
理解:對三國經濟有利和不利影響。
第五章 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
(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重點)
識記:溫室效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定義;
理解:動植物資源的枯竭,溫室效應及水源的污染造成的危害;
應用:說明自然資源領域、社會領域、經濟領域及科技領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環境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次重點)
識記:環境的定義。
理解: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三)貿易對環境保護有利和不利影響(重點)
理解:主要有利和不利影響。
(四)環境會影響貿易(次重點)
識記:厄爾尼諾現象
理解:環境危機會影響貿易。
(五)如何克服綠色貿易壁壘(重點)
識記: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綠色貿易壁壘定義。
理解:從政府、企業兩個方面分析如何克服綠色貿易壁壘。
(六)環境問題是一個發展問題(重點)
識記:發達國家發展不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落後的含義。
理解:所謂「持續優先」或「發展優先」的不科學性。
(七)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一般)
理解:國際環保合作的六項措施。
第六章 世界能源貿易地理
(一)世界石油的儲藏、生產、消費的地理分布(重點)
識記:世界6大儲油區、中東儲油區的儲藏與生產的主要特點、OPEC。
理解:世界石油開采、加工和消費不平衡的狀況
應用:如何建立本國可靠的石油儲備制度。
(二)天然氣與煤炭(次重點)
識記:世界主要天然氣的儲藏和生產國家、主要煤炭生產國。
理解:天然氣與煤炭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變化。
第七章 世界農產品貿易地理
(一)世界農業生產的地域類型(重點)
識記:溫帶高度商品化集約化農業,亞熱帶季風農業,地中海農業和熱帶種植園農業的分布及主要代表農作物。
理解:不同農業類型與氣候和農業生產方式的關系。
(二)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一種重要趨勢(次重點)
識記:綠色農業的定義。
理解:進行「綠色農業」生產的主要措施。
(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般)
理解:如何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四)小麥、稻穀、玉米、棉花、大豆、飲料作物、糖料作物的生產與貿易(重點)
識記:上述主要農作物生產的地理分布,主要生產國、出口國
(五)世界農產品貿易的主要特點(次重點)
理解:世界農產品貿易的8大特點
第八章 工業製成品生產與貿易地理
(一)製成品的類型及主要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地帶(重點)
識記:美加工業帶、西歐工業帶、中東歐工業帶和亞太工業帶的地域范圍及主要工業部門
理解:戰後工業製成品貿易不斷上升的原因。
(二)世界鋼鐵生產發展歷程(重點)
識記:戰後鋼鐵工業發展歷程及主要特點
理解:戰後鋼鐵工業布局趨向沿海的原因。
(三)世界鋼鐵生產和貿易的主要國家(次重點)
識記:主要生產國和貿易國。
(四)世界汽車生產的地域分布(重點)
識記:亞太、北美、西歐三大汽車生產地帶的主要生產中心、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
(五)世界汽車工業發展歷程(一般)
理解:戰後汽車生產迅速發展的原因。
(六)主要國家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和貿易(重點)
識記:美、日、西歐、亞太等國家和地區電子信息工業的分布;世界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國。
理解:電子信息產業成為促進經濟迅速增長的火車頭。
第九章 國際貿易運輸地理
(一)國際貿易運輸的特點和方針(重點)
識記:五大特點。
理解:辯證認識和運用「十字」方針。
(二)國際貿易運輸性質(一般)
理解:為什麼說國際貿物運輸為國際貿易不可缺少的環節。
(三)世界四大航運及主要航區通道和主要港口
識記:主要運河、海峽的地理位置及特點;世界著名港口的地理分布
(四)海上貨物運輸的四要素(次重點)
識記:航線劃分的標准及選擇航線的主要要素
理解:貨物與港口兩要素在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大宗海運物流(一般)
識記:石油、煤炭、鐵礦石、鋁土礦、糧食的流向。
(六)鐵路、公路、大陸橋運輸(重點)
識記:我國和鄰國的鐵路口岸、公路口岸、大陸橋運輸的定義
理解:大陸橋運輸的優越性
(七)集裝箱運輸(次重點)
識記:集裝箱運輸的主要特點
理解:集裝箱運輸的優越性。
第十章 超級大國——美國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優越性(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和氣候的特徵及分布
理解:分析自然地理環境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政區人口狀況及政治體制
識記:主要行政區、主要民族
理解:美國議會與總統相互制約關系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
(二)美國經濟的特徵(重點)
識記:當前美國經濟的主要特徵;知識經濟的概念。
理解:美國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形成條件。
(三)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歷程(一般)
識記:四個發展階段的劃分,及每個階段的特點。
理解:美國迅速實現工業化的條件。
(四)采礦業、製造業和農業(重點)
識記:主要煤炭、石油產區;汽車、航空、化學、電子、食品工業中心;小麥、玉米、棉花帶的分布。
理解:農業生產特徵及農業危機。
(五)交通運輸業(一般)
識記:主要港口及鐵路樞紐。
(六)對外貿易狀況(重點)
識記: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及地區結構。
理解:美國出口貿易地位下降的原因。
(七)市場狀況(一般)
識記:市場的主要特點。
(八)北部區(重點)
識記:北部區地域范圍,主要城市和主要工業部門
理解:北部區形成美國最大工業區的條件。
(九)南部區和西部區(次重點)
識記:「陽光地帶」的范圍
理解:戰後「陽光地帶」崛起的條件。
第十一章 發達國家(一)——歐盟四國
(一)德國工業和農業(重點)
識記:採煤、鋼鐵、汽車、機械、化學、電子工業的分布;主要農業區。
理解: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形成的條件。
(二)德國自然地理環境(次重點)
識記:四大地形區、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
理解:過渡性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三)德國主要經濟區和城市(一般)
識記:北部區的范圍和在德國經濟中地位,主要工業中心;南部區的范圍及主要城市。
理解:魯爾區形成的條件。
(四)法國優越的自然條件(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區和氣候類型的分布、河流和礦產的分布。
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五)法國工業與農業(次重點)
識記:鋼鐵、化學、航空、電子工業的分布;主要農業區。
理解:戰後法國經濟發展階段及主要措施。
(六)法國區域差異及城市(一般)
識記:東部區的范圍,主要工業中心,主要產業部門
理解:東部區形成法國最發達地區的條件。
(七)英國優越的自然條件與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重點)
識記:英吉利和多佛爾海峽、北海油田、英倫三島、主要煤田。
理解:北海油田開發對英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八)英國新、老工業部門狀況(次重點)
識記:傳統工業部門及工業中心;汽車、航空、電子工業部門的分布,兩個「矽谷」。
理解:戰後經濟增長緩慢的原因及撒切爾政府改革的主要措施。
(九)英國對外貿易(一般)
理解:戰後英國對外貿易發生了哪些變化。
(十)義大利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自然條件(重點)
識記:主要半島和島嶼、主要地形和氣候類型。
理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十一)義大利經濟特徵、主要工業和農業(次重點)
識記:鋼鐵、汽車、電子、紡織工業中心;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理解:經濟的五個特徵
(十二)義大利區域差異(一般)
理解:北部區在全國經濟中所處地位。
第十二章 發達國家(二)——日本
(一)自然地理環境(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兩種氣候類型、河流特徵、礦產與漁業資源。
理解:自然環境對日本經濟發展所起的制約或促進作用。
(二)領土組成,政區和居民(次重點)
識記:四大島及北方四島、一、二級行政區、大和民族及阿伊努人。
理解:島國位置對日本經濟發展的意義。
(三)戰後經濟的特徵(重點)
識記:五大特徵:「三灣一海」地帶
理解:日本經濟對外依賴性強,工業分布畸形集中的原因。
(四)經濟發展歷程(次重點)
識記:明治維新、侵略擴張、戰後抓住有利時機的三個發展階段。
理解: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增長的國際、國內有利條件。
(五)工業(重點)
識記:工業生產體系的三大特徵;汽車、鋼鐵、石油加工、電子工業中心。
理解:促進鋼鐵、汽車工業發展的措施。
(六)農業(次重點)
識記:水稻、水果、蔬菜、捕魚業的分布。
理解:日本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七)對外貿易地位及迅速增長的原因(重點)
理解:迅速增長的原因。
(八)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次重點)
識記: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
理解:商品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歷程的關系。
第十三章 原社會主義轉型國家——俄羅斯
(一)多樣的自然條件、豐富的資源(重點)
識記:三大地形區、多樣氣候、大河和主要湖泊、礦產資源的分布。
理解:自然條件的多樣性和資源的豐富性與集中性,對俄經濟布局的影響
(二)面積、疆域和人口(次重點)
識記:主要鄰國和臨海、主要民族和政區
理解:民族復雜性與人口增長緩慢對經濟的影響。
(三)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經濟(重點)
理解:改革失誤的主要表現
(四)普京時代俄羅斯經濟(次重點)
理解:普京執政後俄羅斯經濟恢復增長的原因。
(五)工業(重點)
識記:主要煤田、主要油田和天然氣田;鋼鐵、機械工業基地。
理解:石油、天然氣生產在俄羅斯經濟中的巨大作用。
(六)農業(一般)
識記:農業三大類型區的地域分布
理解:農業生產長期落後的原因。
(七)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與地區結構(重點)
識記:出口和進口商品構成;主要貿易夥伴。
理解:對外貿易增長與經濟發展背離的原因。
第十四章 發展中轉型經濟國家——印度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復雜的人文環境(重點)
識記:南亞次大陸、種性制度,三大地形區,煤、鐵、錳等礦產。
理解:復雜的人文環境對印度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二)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階段(次重點)
理解:尼赫魯主張的「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經濟的主要特徵。
(三)20世紀80年代後經濟改革階段(重點)
識記:主要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就和失誤。
(四)能源、鋼鐵、紡織、電子、寶石工業(次重點)
識記:上述工業的生產中心
(五)農業(重點)
識記: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小麥、黃麻、茶葉、棉花等作物的主產區。
理解:水旱災害頻繁形成的原因。
第十五章 新興工業化國家——韓國、新加坡和巴西
(一)韓國「漢江奇跡」——迅速發展的經濟、主要工業部門(重點)
識記:鋼鐵、造船、電子信息,汽車等工業的中心。
理解: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國際、國內因素
(二)韓國自然地理環境(次重點)
識記:海岸、地形、氣候、河流和資源狀況。
(三)韓國南北分裂和南北對話(一般)
理解:南北分裂走向對話的歷史進程。
(四)巴西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重點)
識記:地形、氣候、河流和資源狀況。
(五)巴西經濟迅速增長與陷入嚴重債務危機(次重點)
識記:經濟迅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及當前經濟特徵。
理解:分析嚴重債務危機的原因。
(六)巴西主要工業部門和熱帶農產品(一般)
識記:主要工業中心及工業部門、咖啡、 棉花、大豆的主要種植區。
(七)新加坡經濟發展歷程(重點)
理解:獨立後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及相應政策措施。
(八)新加坡主要產業部門(次重點)
識記:煉油、電子電器、造船業、海運業、旅遊業的基本狀況。
第十六章 農礦資源出口大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一)加拿大自然條件與居民(重點)
識記:地形、氣候、河湖的特徵;主要礦產、水力、漁業資源、兩大移民居住區。
理解: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二)加拿大農業與製造業(次重點)
識記:中部草原三省的「谷倉」;紐芬蘭、溫哥華漁場;鋼鐵、汽車、有色金屬冶煉,紡織、服裝、木材加工工業中心。
理解: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三)加拿大經濟概況(一般)
理解:加拿大經濟的主要特點
(四)澳大利亞自然條件(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氣候、可流和資源狀況;大堡礁、鴨嘴獸、按樹。
理解:自然條件與澳大利亞產業結構的關系。
(五)澳大利亞經濟概況(次重點)
理解:經濟特徵與國家歷史進程和自然條件的關系。
(六)澳大利亞農牧業與采礦業(重點)
識記:小麥、甘蔗、水稻的主要種植區;鋁土礦、鐵礦、煤炭、黃金等的采礦中心。
(七)澳大利亞對外貿易(一般)
識記:主要出口的農礦產品、主要貿易夥伴。
理解:進出口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第十七章 非洲貿易地理
(一)富饒大陸(重點)
識記:豐富的土地(耕地、草原、林地)資源;金、金鋼石、銅、石油、鋁土礦、磷礦的分布;水力資源狀況
理解:蘇伊士運河、好望角航線在世界交通運輸中的重要地位。
(二)貧窮大陸(次重點)
理解:經濟增長緩慢,產業結構落後,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態日益惡化,政治不穩定與經濟落後的關系。
(三)復雜大陸(一般)
理解:非洲在人口、民族、宗教、國家歷史進程等方面的復雜性。
(四)南非概況(重點)
識記:自然條件特點;農牧業、采礦業的分布。
理解:南非產業構成與其自然條件的關系。
(五)埃及概況(次重點)
識記:重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乾燥的自然環境。棉花、石油的生產狀況。
理解:從單一經濟轉變為多元化經濟的進程。
僅供參考。
8、「國際經濟與貿易」和「國際貿易學」是一個專業嗎?
國際經濟與貿易與國際貿易學是兩種不同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