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
縱觀世紀,回眸滄桑——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綜述
20世紀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獲得最大發展的一個世紀。20世紀
在取得世界經濟巨大成就的同時,人類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20世紀相
當長一段時間里,世界經濟的發展曾經歷了兩種社會經濟制度的競爭與較量,
這就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並存和斗爭。在當代世界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下,只有市場經濟才是最為適合的一種資源分配方式和
經濟運行機制。在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世界經濟曾經歷了數次巨大的
變化;一個多極化世界經濟格局已經在本世紀最後十幾年裡逐步形成,並且這
種格局將長期延續;但是,以美國為惟一超級大國的一超多強格局一時還不會
改變。
20世紀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獲得最大發展的一個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推
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面貌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成就是巨大的,但道路卻不是平坦的。為了取得今日的成就與進步,人類為之
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無論是成功,或者是失敗,都是人類在尋求社會發展過程
中獲得的經驗與教訓,是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
20世紀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世紀。世界經濟取得
成就巨大:二次大戰後的50年裡,世界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接近4.0%。進入
20世紀時,世界的國民生產總值僅約為五六百億美元,而在世紀末,這一數字
已高達300,000億美元之巨。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
是相當快的。世紀之初,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
只不過在300美元以下;而現在,美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3萬美元,還
有一些國家甚至已超過4萬美元。國際貿易作為聯繫世界各國經濟的重要紐帶,
在20世紀的發展非常迅速。世紀之初、國際商品貿易總額約為200億美元左右,
現已高達近60,000億美元。跨國公司的大量涌現成了資本全面國際化的主要
載體。與此相適應,金融全球化正在加速發展。國際直接投資因之迅速增加。
20世紀初,全世界國際直接投資累計總額約為200億美元,現在已達到30,000
億美元以上。1998年,國際直接投資一年的總額就達到了6440億美元之多。國
際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加,從生產上把世界各國的經濟越來越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大大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並帶動了世界經濟的全面增長。在此基礎上,
國際資本市場則以更快的速度擴大著。現在,世界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額已超
過15,000億美元,一年的交易額更已在5,000,000億美元左右。外匯交易額
已是國際商品貿易額的大約100倍。國際資本市場每年的融資總額已在15,000
億美元以上,各種金融衍生工具更是層出不窮,使貨幣資本運動的規模大大超
過了實際經濟已經達到的水平。金融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
在經濟上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難以分割的統一的整體。
20世紀世界經濟的巨大發展,使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也使人們的生活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這具體表現在:
1.在進入20世紀之初,世界上只有少數先進的國家完成了產業革命。那時
還是蒸汽機的時代;電力的發展和利用還不是很廣泛、很普遍。雖然有關電力
的知識及其利用在19世紀下半葉就已經獲得了不小的進展,但電力引起真正的
能源和動力革命卻是在進入20世紀之後的事。電力的迅速發展和遠距離傳輸問
題的解決,使生產打破了資源和地域的限制,從而使工業生產得到了前所未有
的巨大發展。電力的發展和利用還為生產的自動化創造了條件,從而極大地提
高了勞動生產率。由於生產的自動化流水線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各種各樣的機
器人不僅代替了人們繁重或危險的體力勞動,而且還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精密程
度和質量。生產自動化的高度發展,不僅使各種產品的產量能夠迅速地大幅度
提高,從而可以由之獲得規模效益,而且也使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隨之不斷
地提高。電力的發明和使用還極大地推動了交通和通訊業的發展,從而為國際
貿易和國際金融業的擴大,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從而加速了經濟全
球化的發展進程。因此,可以說人類社會在20世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與電
力的發明和利用分不開的。即使是現在正在進行的信息革命也離不開電力這一
基礎。所以把20世紀看做是電氣化的世紀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2.在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世
界經濟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都是知識創新的結果。
知識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從來都是最主要的因素,而決不只是從今日始。只
不過知識的積累越來越多,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從而才被更
多的人認識罷了。若就知識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而言,沒有知識就不可能
有任何社會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在這個意義上,任何經濟形態都是知識經濟的
一種表現,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當時人類所積累的知識相適應的反映。
從來還沒有過沒有知識的經濟。當然,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從來沒
有像現在這樣巨大,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20世紀前二三十年科學技術在基礎理論方面已經獲得巨大進步的基礎上,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力發展軍事科學技術的推動,戰後的科學技術得到了更
加迅速的發展,不僅大量的軍事科學技術成果木斷地被運用到民用生產領域中
來,而且還有大量的新的科學技術成就不斷地涌現出來,從而使社會生產力的
提高非常迅速。石油成為最主要的能源,石油化工技術的不斷進步,原子能發
電的廣泛利用,各種合成原料的不斷開發,電子技術的空前發展,乃至信息技
術帶來的巨大變革等等,不勝枚舉的各種偉大成就,都是在科學技術不斷創新
的情況下取得的,並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經濟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快的增
長。據統計,在發達國家,戰後的經濟增長有70-80%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
而取得的。科學技術在這些國家確實已經成為真正的第一生產力。現在,一次
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正在迅速興起,這必將對世界經濟
產生新的推動,從而為21世紀世界經濟的更快增長創造條件,打下基礎。
3.20世紀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使各類國家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不小的
變化。在發達國家,雖然工業生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其在整個國民經
濟中所佔的比重卻大幅度地下降了。現在,作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物質生
產部門,其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合在一起已經只佔1/3左右,而以金融
業、通訊業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業,即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已有2/3的份
額。產業結構的變化也反映在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中。在發達國家中從事農業的
勞動力一般已只佔5—6%,在美國更已佔3%以下。在工業部門進行勞動的人
員比重也比過去大大下降了,多數發達國家都已在30%以下。
4.20世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使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
自然資源有限性的限制。原子能、太陽能、海洋能的開發和利用,已大大減少
了人類社會對自然礦物能源的依賴,各種化學和合成材料的出現,不僅減少了
人類對各種自然的、不能再生的資源的依賴,而且還為人類提供了許許多
多性能優於自然資源或自然資源中根本沒有的新材料。正是在此基礎上,才有
了電子計算機的微型化。現在的電子計算機體積已比三四十年前縮小了幾萬倍,
而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卻提高了幾十萬倍。正是由於有了各種各樣的新材料,激
光技術和光纖通訊才得以開發和利用,人造衛星才能上天等等,類似的例子可
以說不勝枚舉。
5.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口集中生活在城市之中。這是與
集中的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不斷擴大相適應的。在發達國家,現在生活在城市
中的人口已佔人口總數的80%以上。在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也在不斷地增加,
一般已達到50%左右,並呈現繼續增長的趨勢。過去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已
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集中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這是20世紀人們生活
方式最顯著的一個變化。
6.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條件和質量有了很
大的改善和提高。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在衣著方面,不僅各種
天然的服裝原料,如棉、麻、絲、毛、皮等等,其生產和加工的水平都大大地
提高了,而且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各種化學和合成的新的服裝材料,使人們的衣
著更加舒適輕便,豐富華麗。在食物方面,不僅食品的種類增加了,而且質量
也提高了。各種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正越來越多地擺上人們的餐桌。人們利用的
烹調工具和手段也更加多樣和方便。在行的方面,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更早已取
代了以畜力或人力為動力的車和船。密如蛛網的高速公路,急駛如飛的高速火
車,再加上先進的噴氣式客機,已使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可以朝發夕至。地球
因之相對地縮小了,以致有人說現在全人類就好像生活在一個地球村裡。在住
的方面,在20世紀所獲得的改善也是有目共睹的。一座座新興城市的崛起,城
市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都在有力地說明這一點。在發達國家,由於農村和城
市郊區生活條件的改善,城鄉差別比之過去已經有了很大的縮小,這使人們看
到了在未來真正消滅城鄉差別的希望。
20世紀所取得的經濟成就,使人類社會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又邁上了一
個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發達國家已經走過了工業化的歷程,正開始向經濟信
息化的方向發展,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在加速完成工業化的任務。世界經濟正
越來越結合為一個更加緊密的整體。
20世紀世界經濟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人類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20
世紀世界經濟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半葉,世界經濟的發展不僅被兩
次世界大戰所中斷,而且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間還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世界經濟危機。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才由於各種條件的變
化而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從而有了今天這樣的局面。
在20世紀之初,發達國家大多已完成了產業革命,特別是長距離輸送電力
問題的解決,使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快和較大的提高。人類開始進入電氣化的發
展階段。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壟斷發生了,自由競
爭的資本主義開始為壟斷資本主義所代替;與此同時,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也使市場的缺陷暴露得越來越明顯,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不斷地加深與激化。為
了滿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資源和市場不斷擴大的要求,發達國家加強了對外
的侵略擴張,這突出地表現在對殖民地的爭奪上。這種爭奪終於在1914年導致
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世界經濟遭受了巨大的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
束之後,世界經濟僅僅經歷了10年左右的增長,就陷入一場空前嚴重的世界經
濟危機。在這次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中,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許多國家的經
濟竟倒退到了20世紀初期的水平上。國際貿易因此縮減了2/3,一些國家的失
業人數已佔勞動力人口的一半左右,工人的工資水平則下降到了只及經濟危機
發生前的1/3。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還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使人類社
會從此進入了紙幣流通的時代,從而為以後嚴重的通貨膨脹開辟了道路。嚴重
的經濟危機,再加上發達國家利用殖民體系,形成了一個個排他性極強的經濟
集團,使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遭到了嚴重的割裂,世界經濟的運轉再也無法正
常進行。世界經濟陷入特種蕭條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國家便走上了法西
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道路,妄圖從發動侵略戰爭和對外侵略中尋找出路,從而
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捲入的國家多達50多個,戰
火直接波及了除南北美洲之外的世界各地,受影響的人口達十幾億之多,傷亡
人數幾近7000萬人。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0,0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由於世界大戰的推動,
軍事科學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戰爭結束後,大量的軍事科學技術被運
用於民用生產,從而大大推動了經濟的增長。此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迅速。
在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的推動下,航空運輸業迅速發展、家用電器業異軍突起、
信息產業後來居上,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等等方興未艾。科學技術
的發展引起了產業結構的重大變化,木斷開發出巨大的新市場,給國民經濟的
發展以非常有力的推動,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提高。另一方面,
戰爭與危機也推動了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
適應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緩和了生產關系和社會生產力的矛盾,從而使
各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能夠較為順利地向前發展。戰後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主
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了避免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發達國家的政府普遍加強了社會經濟
管理職能,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發展。國家利用各種財政
和金融手段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甚至利用反復推動國有化和非國有化,保證
國民經濟較為正常而平穩的發展。為了緩和社會和階級矛盾,發達國家政府實
行了有利於限制貧富差距擴大的稅收政策,還採取了各種社會福利措施,諸如
失業救濟、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等,這些措施確實緩和了諸多社會矛盾,使
國民經濟得到了較快並較為平穩的發展。
2.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在戰後相繼獲得了民族
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瓦解了。發展中國家的解放和獨立,
擺脫了宗主國的軍事、政治統治和超經濟剝削,為它們發展民族經濟創造了必
要的條件。廣大發展中國家陸續走上了發展民族經濟和實現工業化的道路,並
不斷擴大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有的發展中國家還利用後發性優勢,國民經
濟獲得了比發達國家更快的增長速度,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一
批新興的工業化經濟涌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廣大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經
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而且也為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3.美國一躍而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利用其霸主地位,制定了有利於
它進行對外擴張的一系列國際經濟制度和秩序。其中最主要的是國際貨幣基金
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形成和建立。這些國際經濟關系規則的
制定和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結束了戰前國際經濟關系受到嚴重割裂和破壞的
局面,客觀上為各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和條件。相對統一
的國際經濟規則、制度和秩序的形成以及眾多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適應了生
產和資本國際化的要求,為世界經濟較快並較為穩定的發展創造了比較有利的
客觀條件。例如,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建立的國際貨幣制度,實行以美元為中
心的固定匯率制,曾使國際貨幣領域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相對穩定;在關
稅與貿易總協定組織之下進行的8次多邊貿易談判,為大幅度降低工業品關稅、
限制各種非關稅壁壘做出了貢獻,從而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使迅速發
展的國際貿易成了戰後世界經濟空前增長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當然,
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戰後建立的國際經濟制度和秩序,經過幾十年的運作,
現在已越來越不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需要進行改進和變革。世界經濟領域規
則與制度的改革滯後於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這正是當前世界經濟陷入困境的
一個重要原因。
從50年代開始出現的地區性經濟集團,現已成為世界經濟中一個重要發展
趨勢。這也是國際經濟關系的一種調整和變革。最早建立的歐洲共同市場,現
已變為歐洲聯盟,不僅成員國由原來的6個國家發展到今天的15國,並擁有大
量的聯系國,而且還由最初的關稅聯盟變成了一個統一大市場,實現了商品、
勞動力、資本和勞務的自由流動。不僅如此,歐洲聯盟開始推行歐洲統一貨幣
計劃。歐元正式發行,歐盟國家統一的中央銀行也已建立。這使歐洲聯盟成了
世界上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地區性經濟集團。現在世界上的地區性經濟
集團已達四五十個之多。它們對推動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和加強相互之間的經濟
關系起了大小不等的積極作用。
此外,各種形式的國際經濟協調,如各種雙邊或多邊的國際會議、每年舉
行一次的發達國家七國首腦會議等等,也對解決國際經濟矛盾、促進世界經濟
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當然,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也不是直線式的上升,同樣經歷了困難和曲折,
呈現一定的階段性。這可以從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中看得非常清楚。在五
六十年代,世界經濟經歷了約20年的高速增長。當時世界經濟的平均年增長率
約為5.5%。進入70年代後,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產油國展開了石油鬥爭,使作
為世界主要能源的石油價格成十倍地增長,引起了國際市場的價格革命;再加
上發達國家在戰後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的膨脹性財政與金融政策,導致了嚴重
的通貨膨脹,許多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雙位數,國民經濟陷入滯脹。在這
種情況下,世界經濟的平均年增長率下降到了3.5%。80年代,由於許多發展
中國家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行劇烈的軍備競賽,發達國
家經濟政策的重點從促進經濟的增長轉向了抑制通貨膨脹,世界經濟的平均年
增長率進一步下降到了大約3.0%。進入90年代後,由於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
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戰後長期存在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兩極格
局結束了。許多國家由於經濟體制發生變化造成了經濟的嚴重滑坡。在科學技
術加速發展的推動下,世界經濟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已成為主要的發展趨勢,而
卻沒有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即必要的國際經濟規則、制度和秩序的變革與之相
適應。世界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世界經濟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要求各
個國家對產業結構和經濟政策進行較大的調整,而許多國家的這種調整卻大大
地滯後了。這正是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所以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背
景和原因所在。日本在90年代經歷了10年的經濟困難,也是由於同樣的原因。
日本和東亞、東南亞地區在過去都是世界經濟中增長最快的國家和地區,它們
的經濟陷入嚴重的困境,不能不對整個世界經濟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這種
種因素的作用下,90年代世界經濟的平均年增長率又進一步有所下降,僅略高
於2.0%,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最慢的十年。
2、國際貿易的歷史 發展 影響等相關信息
國際貿易
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系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同別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活動。從國際范圍看,這種商品和勞務交換活動,即由各國的對外貿易構成世界范圍的交易,就稱為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或世界貿易(World Trade)
由於現代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信貸關系、科技合作關系等都以商品運動為基礎,故國際貿易是現代國際經濟聯系的基本形式。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
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的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麼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徵由什麼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
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准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訂立。③合同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准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於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復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於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於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於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於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同從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3、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新中國非金屬礦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
由於當時國際上部分國家對華長時期實行經濟封鎖,中國對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閉的。1957年以前,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僅與蘇聯、朝鮮及東歐部分國家有少量的政府間貿易。
自1957年,中國創辦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廣交會」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主要在「廣交會」上進行。少數受到約請的外商在交易會上看貨、談判。中國礦產品貿易主要通過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簡稱「五礦」)進行,基本上是「五礦」獨家經營。許多產品需要通過中國香港轉口貿易。
據統計1958年至1970年13年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總換匯額僅3.31 億美元,年均換匯0.25億美元,出口產品約50種。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基本是自給自足,對外貿易量很少,發展也很緩慢。
二、20世紀80年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建設急需外匯,非金屬礦產品成為出口換匯的亮點。隨著對外貿易的開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紛紛到北京等大城市設辦事處,外國客商開始考察中國遼闊的內地,訪問各礦產地。對外貿易不再是「五礦」一家,出現了許多新公司,如中國地質進出口公司、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等,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屬礦產品貿易。各地方的省級公司,各級外貿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全國各地,有些公司還到國外開設辦事機構,常常是多家公司經營同種非金屬礦產品。同時,許多非金屬礦山或加工廠開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有些公司吸納外資組成中外合資企業;還有一些外商在華建立獨資企業。
這一時期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以原礦及初加工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為特點,以增加出口創匯額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種逐漸達到100多個,年出口額達到6.83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進口額達到1.03億美元。同期,也出現許多小企業亂采亂挖、浪費資源、競相出口、無序競爭的現象。
三、20世紀90年代
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入,非金屬礦產品生產單位和外貿單位數量快速增加;通過改制、改組,原國有礦山企業有些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團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許多民營小礦山。部分有實力的生產廠礦獲得進出口權,可以直接經營外貿。
該期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外貿進入較穩定的發展階段,企業從單純追求擴大出口開始逐步轉向追求企業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穩定市場,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在10%以上。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考驗,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呈現多元化格局,貿易市場從以亞洲為主,逐漸走向全球,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也曾出現階段性供過於求,致使部分礦產品出口平均價下滑,貿易摩擦現象開始出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本國非金屬礦產品產銷狀況,也改變了世界貿易狀況,甚至改變了全球礦產品貿易格局。到20世紀末,在世界礦產品貿易的舞台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鋁礬土、螢石、菱鎂礦、硅灰石等礦產品的供應主角。甚至有的學者驚嘆:「當今世界對於幾乎所有涉足礦產品開采、生產、銷售、使用和運輸的公司來說,缺少對中國現狀的了解就寸步難行。」(見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國礦產品貿易體系和動態》)。
表1-1-1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表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信息中心。
圖1-1-1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發展趨勢圖
四、在新世紀加入WTO以後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礦產資源配置,從出口為主轉變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利用國外優勢資源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非金屬礦產品進口額以2位數快速增長,至2006年進口總額達到24.39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年均進口額的5倍。進口原料,利用本國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後再出口或供國內需求是新的動向,尤其在裝飾石材領域最為突出。中國正在發展形成一個大的礦產品進口市場。
中國加入WTO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出口一直呈平穩較快增長勢態。在此階段中國開始對進出口稅率不斷進行調整。對進口非金屬礦產品不斷降低關稅,甚至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執行零關稅,積極鼓勵企業進口所需的短缺資源產品;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則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產品,則提高出口退稅率。中國進出口稅率的調整,不斷促進非金屬礦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
總之,中國宏觀政策的調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促進企業創新、產品結構調整、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促使外貿產品從「資源換匯」向「技術換匯」轉變,在促使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見表1-1-1、圖1-1-1。
4、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
對外貿易現狀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保持快速增長,為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看到我國外貿快速增長的同時,還應看到我國外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外貿出口「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現狀,使得我國對外貿易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如何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實現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己成為我國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 1.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高速增長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國際貿易領域的最大變化應該就是中國以出口大國姿態重返世界市場了。1978年,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只有206.4億美元,占當年世界貿易額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2006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達到17606.9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德國。1978年~2006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85倍,遠遠超過同期GDP年均增長幅度(見表1)。 另外,中國很多行業和產品國際競爭能力越來越強。如我國紡織品已佔領全球70%的紡織品市場。我國顯然已經成為了世界貿易大國,而貿易大國地位確立只用了16年的時間,這對於許多國家來講,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 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狀況簡表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數據頻道整理 http://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2.加工貿易出口占據半壁江山 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自1981年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6年間,加工貿易出口額從10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103.7億美元。從占我國出口額的不足5%躍升到52%以上。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最主要貿易方式,也成為對外貿易增長的最重要的推動因素。 從加工貿易出口增長率與總出口增長率之間的比較來看(如圖所示),在大部分年份當中,加工貿易出口都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長率,超過了我國的總出口增長率。由此可見,加工貿易對出口具有非常明顯的拉動作用。 圖 加工貿易出口增長率與總出口增長率 3.外商投資企業促進了我國出口的高速增長 自1979年以來,中國以其改革開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大量外資,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引進FDl最多的國家。 在1985年~1990年期間,我國出口增加額絕大部分來自非外資企業。非外資企業對出口增加額的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三,處於主導地位。在1991年~1995年期間,外資企業對出口增加額的貢獻仍處於次要地位,但其重要性已大幅上升。在1996年~2001年期間,外資企業對出口增加額的貢獻率繼續大幅上升,接近四分之三,上升到主導地位,成為我國出口的主導力量(見表2)。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佔到了外貿總出口額的58.62%。 表2 外資企業、非外資企業對我國出口增加額的貢獻(1985-2005)(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統計年鑒》各期及海關統計資訊網數據整理 4.我國出口市場集中 我國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美國、香港、日本、歐盟、東盟、韓國、台灣、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俄羅斯等國家或地區。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夥伴分別是歐盟、美國和日本,雙邊貿易額合計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45%。對這三個市場的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2%。與前六大貿易夥伴的出口額之和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79.4%,出口市場集中的現象由此可見一斑。 二、制約我國外貿出口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 1.我國出口效益不高 我國出口效益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出口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出口,所得只是一點微薄的加工費而已。盡管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異軍突起,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一些跨國巨頭所做的貼牌加工,自主品牌產品所佔比重仍低於10%;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於指導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創匯,競相殺價出口,成為我國出口貿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現了一部分產品貿易量增加多,但貿易值增加少的現象。 2.外貿增長方式以數量型、粗放型擴張為主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對出口創匯的要求,使我國出口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後勁的削弱。我國出口產品很大部分是對生態和環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產品以及污染嚴重的中間產品和製成品,這類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能耗比較大,並且我國單位產出投入的自然資源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並帶來更大的污染。一些外向型企業也盲目開發高污染產品的出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外貿增長方式沒有質的改變。
5、二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自由化趨勢
二戰後,隨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達國家對外貿易政策具有回自由化傾向。先是由答美國對外擴張的需要,繼因資本國際化和生產國際化、國際化分工在廣度和深度的迅猛發展,出現了世界范圍的貿易自由化。
戰後的自由貿易與戰前的自由貿易不同,有了重大變化,擴大了范圍,進入大貿易范疇。貿易自由化表現:(1)大幅度消減關稅。(2)降低或撤銷非關稅壁壘。
6、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世界貿易地位下降的原因
整個19世紀,英國出口過分集中在幾個處於工業革命前列的基本或重要的工業部門,即像棉紡織業、鐵器業和金屬冶煉業等幾個「老」工業。這些行業產品的出口贏利一直占出口總利潤的2/3。可見,英國出口贏利的繁盛取決於出口市場對這幾個「老」工業部門的依賴。但是,到20世紀,隨著從蒸汽機時代向電子時代的轉變,生產技術的日新月異,「過分委身」於這幾個工業,暴露了英國經濟的弱點,也導致了在國際競爭中逐漸處於弱勢,新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德)利用科學技術優勢而發展了新興工業(如化學工業等),英國沉重的包袱使其經濟難以向更新興的工業調整,從而失去了技術「領袖」或「世界工廠」的地位。英國經濟這種過分維持幾個傳統工業部門,而不是利用新技術優勢走出困境的特點,嚴重地影響它對外貿易的均衡。19世紀50年代,英國出口產品在歐洲北美傳統市場曾佔40%以上,但在1870年開始下降,到1910年下降到不足30%。與此同時,通過技術改造的德、美生產的產品卻日益受到青睞,甚至打入英國市場。
19世紀末以來,英國海外貿易模式的特徵或弱點制約了英國進一步發展的後勁.是後起現代化國家要引以為戒的;
一是,由於英國始終把工業品出口集中在幾個工業革命率先發展的重要部門.到19世紀下半期,這些舊工業產品只能出口到西歐和美國之外的初級生產國家。英國對幾個重要工業部門的重點生產雖保證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工業領導權,但這種技術早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導致了「過分依賴」的後果。在技術不斷革新、工藝不斷進步的20世紀,這種「過分依賴」損害了對需要技術進步潛能的新工業投入,致使英國生產力和外貿地位優勢減緩了下來。
二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海外貿易的模式影響了英國和德美的現代化進程和工業的對比:英國只能在一些舊工業(紡織業、造船業、重型工程業和鐵金屬業)佔有競爭的優勢地位,而這些優勢似乎只是基於勞動力比較密集的陳舊的工業技藝;而德美這兩個後起之秀卻依靠科學技術發展自己新興工業。工業優勢的對比和競爭的格式制約了英國海外貿易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