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現狀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現狀

發布時間: 2023-01-17 01:15:50

1、求論文一篇,題目是《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狀況及發展對策》。

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現狀與發展策略
摘要】本文總結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狀況及特點,分析了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並
提出發展策略。
【關鍵詞】農產品國際貿易綠色貿易壁壘
農產品貿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加入
%&』以後,農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
農產品出口國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但我國農產品國際貿
易仍然面臨著農產品質量不高、綠色貿易壁壘和農產品反傾
銷等問題。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大力發展農產品國際貿
易具有戰略意義。
一、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特點
!"從農產品進出口額來看。())(#())$年,農產品進出口
額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創歷史最高水
平,農產品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農產品國際貿易由順差
變為逆差。())*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突破了$))億美元
大關,已跨入世界農產品貿易大國的行列。
盡管我國農產品貿易增長較快,但貿易額在我國對外貿
易總額中的比重卻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相比較而言,在許多
國家的貿易結構中,農產品貿易居於重要地位。這反映出我國
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正在不斷優化升級,同時也說明我
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從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來看。亞洲仍是我國農產品第
一大出口市場,市場份額略有減少,但對歐洲、北美洲出口市
場份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國農產品尤其是穀物、肉類、蔬
菜、水產品等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國家和地區;歐洲是
我國農產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北美洲為第三大出口市場。
$"從農產品出口格局來看。以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
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且價格具有比較
優勢。!""#年,我國蔬菜進出口貿易順差達$%億多美元;水
果進出口貿易保持&"億多美元的順差。!""』年我國水果出
口量為$(#)(萬噸,同比增長&()(*,出口額為!")$億美元,
同比增長!$)』*;進口量為&&#)』萬噸,同比增長%)+*,進口
額為()(億美元,同比增長&!)%*。
!"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呈現出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的趨
勢。其中,穀物出口大幅增長、進口大幅下降,呈凈出口格局,
這主要得益於近兩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恢復性增產,供求
關系得以改善。從品種來看,小麥進口顯著下降,玉米出口大
幅度增長。同時,食用油籽進出口雙增長,貿易逆差擴大;食
用植物油出口增長,進口有所下降,貿易逆差縮小;食糖進出
口雙增長,貿易逆差有所擴大。
基於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過去有優勢的大宗
農產品出口價格競爭力下降;過去出口量較大的部分農產品
出口幅度縮小;出口產品結構由以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為主轉
向以勞動和資本密集型農產品為主;當前具有出口潛力的農
產品的市場開拓能力不強。
二、現階段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存在的問題
#"農產品出口多為初級產品,質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
技術創新不足、缺乏品牌產品。我國的農業生產以家庭為單
位,分散經營,導致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現代化和標准化程度
很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水平還相當落後,很多環節尚未
與國際接軌,產品質量無法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我國人多
地少,農戶均耕地不足")』公頃,導致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很
高。由於產品質量和加工水平都很低,我國目前農產品出口
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實質上依賴於低價競銷,農產品附加值較
低,這既不利於農產品出口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又限制了
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的發揮。與此同時,我國農產品的技術
含量低、傳統產品多、創新產品少、新品種研發和技術創新的
能力不強,不能適應國際市場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並且農產
品生產企業缺乏品牌意識,基本沒有在國際市場上馳名的
品牌。
$"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大門雖已打開,但這並不意味
著國際貿易門檻的降低。非關稅貿易壁壘特別是綠色貿易壁
壘的強化,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構成了嚴重威脅。綠色貿易
壁壘是指為了保護有限資源、環境和人民身體健康,通過制
定一系列嚴格的環保標准,對來自國外的產品或服務加以限
制。一些發達國家出於特定目的,已將其演變為一種技術壁
壘,以此來限制外國農產品的進入。目前,綠色貿易壁壘已成
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結
構的戰略調整,幾乎所有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均面臨著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
%"農產品出口管理體制不完善,國內企業盲目競爭。當前,
我國政府對農產品出口實行多頭分割的管理體制,各部門分
段管理,這使得監控脫節,既沒有形成從生產到出口的全程
監管機制,也難以建立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分散的小
農生產與開放的大市場之間,缺少能夠把農戶組織起來的合
作組織,也缺乏具有經營實力的農業企業參與國內外市場的
競爭。這種生產與貿易相分離的狀況,不僅使農民利益受損,
而且不利於農民了解國際市場的信息,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生
產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另外,國內企業之間的盲目競
爭也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了諸多問題,對外貿易中的「傾
銷」與「反傾銷」事件時有發生。
三、發展策略
#"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首
先,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及科技含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
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盡快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
升級,大力引進先進的加工工藝和技術,提高我國農產品生產
者的加工能力和水平,變國內農產品的生產優勢為市場競爭
優勢。其次,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要依據
國際市場的需要,加強對國外市場的調研和銷售渠道的開拓,
調整農產品出口品種及其比重,加快發展有機農產品和加工
品。從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戰略儲備的角度來看,應控制資源
耗費較多的農產品的出口,適度增加互補性農產品的進口,減
少競爭性農產品的進口。再次,建立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扶
持一批產業化經營的出口企業。
$"積極應對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正當的綠色貿易壁壘
有助於保護和改善環境,實現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要從農產
品質量標准、認證、監管等方面引導農產品的生產,大力發展
綠色農產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從產品設計、包裝、質量到
技術、安全、衛生、環境等多方面均應增加環保因素,順應綠色
消費的要求,同時開發環保成本低、質量高、符合國際環境標
準的綠色農產品,實現真正的綠色經濟。同時,國家應盡快完
善有害有毒物質的殘留限量標准及檢測方法,滿足農產品質
量安全管理的需要。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推行農產品等級標
准,鼓勵生產優質優價的農產品,促進農產品市場的良性發
展,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國國情,又同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
安全標准體系和檢測體系。
%"進一步改革外貿體制,加強國內流通市場的建設。國家
職能部門要加強對農產品出口戰略的研究及對國際市場、國
際貿易政策、相關農產品信息的研究,並及時傳輸給農民,為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智力支持。國家要採取
切實的措施,充分利用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政策」,加強對農業
的支持和保護,規范國內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競爭行為,遏制無
序競爭,確保國家和農民的利益。同時,要打破條塊分割、地方
保護和部門壟斷的局面,減少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和手續,
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此外,還應建設好農產品配送、儲運、拍賣
及營銷信息系統,為農產品的市場營銷決策提供可靠依據。農
業行業協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專業化經營過程中具有重要
的作用。我們應借鑒國外行業協會的成功經驗,逐步形成「專
業農戶!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的農業產業
化發展模式。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藉助農業行業協會的作用
發展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
主要參考文獻
①徐元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狀況及發展對策)世界經
濟與政治論壇,!""』;(
②張兵)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狀況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經
濟問題探索,!""(;$
③庄惠蘭)積極應對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發展研究,!""』;$

2、國貿問題,中國農產品國際分工想要發揮更大優勢,應該從哪方面做努力

首先我們看看農產品的成本組成結構:種子、肥料、農葯等物質費用以及直接生產用工的勞動報酬,固定資產的折舊、農田基本建設,企業管理的物質費用和勞動報酬等等。
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價格的原因主要有:1.人工成本。因為例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機械化生產比例高,就是基本都是機器在生產,很少人力去種菜收割什麼的,這部分人力成本由電費和折舊費取代,而且,雇傭工人除了基本工資,還有保險、公積金、生產過程意外損傷的補償賠償費等等一系列費用,所以機器生產省下了一大筆錢,其次,客觀方面,發達國家的財政部門對於農業生產和農戶都會進行補貼,且數目可觀,所以他們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有很大優勢。
2.目前我國政府對於農業和農戶的補貼算是跟得上,但是對於農業研發,研發這一塊的投入其實很少,經費也不足,導致我們國家的農業不夠進步,像一些產品
浪費率很高,人家的一棵玉米,從葉到玉米粒到玉米棒子都充分利用,造紙、食用、煉油,產出比高,自然價格相對較低。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1.提高農產品機械化生產率。2.加入研發部門的經費投入。3.補貼農戶。4.除了生產部門,加工製作部門也要培養起來,這部分外國做的附加價值很高。

3、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現狀及化解對策研究的論文

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和問題的分析

一、今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分析

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1999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連續兩年滑坡,由1997年151億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136億美元。200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創1995年來的最高記錄,達到1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95年的9.9%下降到2000年的6.3%。但農產品貿易一直保持貿易順差。

今年截止到7月份,我國農產品出口出現負增長,出口額為88.5億美元,同比下降0.77%。農產品出口總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下降到6%。

(一)6、7月份,我國農產品月度出口額同比連續滑坡,導致累計出口額同比出現負增長幅度

從我國農產品月度出口額增長情況來看,前5個月我國農產品出口情況比較穩定,累計出口額呈正增長。但是5月份以後出口速度開始放慢,5、6月份當月出口額與上月相比分別下降10%和0.3%,6月份當月出口額比上年同期下降14%,由此上半年累計出口額出現了0.09%的負增長。7月份當月出口額又比上年同期下降5%,使累計出口額同比負增長幅度擴大到0.77%。

(二)農產品出口結構開始轉變,穀物、棉花出口額下降,水產品、蔬菜和其他農產品出口形勢較好,畜產品和食用油出口變化不大

今年1-7月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同比共減少0.69億美元,其中減額最大的是穀物和棉花,分別減少3.23億美元和1.84億美元。然而水產品、蔬菜和其他農產品出口額增幅較大,分別增加了1.52億美元、1.21億美元和1.22億美元。

穀物出口除小麥出口增加外,大米、玉米出口均大幅度下降。穀物出口511萬噸,同比下降32%。其中,大米出口109萬噸,同比下降41%;玉米出口364萬噸,同比下降33%;小麥出口大幅度增加,達到27萬噸,同比增長145%;

棉花、食糖出口也大幅度下降,進口則大幅度增長。棉花出口4.9萬噸,同比下降80%,食糖出口4.8萬噸,同比下降78%。

食用植物油出口量增長50%,達到7.2萬噸。其中菜油、豆油出口量分別為3.2萬噸和3.1萬噸,增長幅度分別達到76%和54%。

蔬菜、水果出口繼續保持良好增勢。蔬菜出口218萬噸,同比增長22%;水果出口74萬噸,同比增長2%。

畜產品出口額持平略增,出口額為16.6億美元,同比增長1%

4、中國農產品出口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農業具備出口優勢嗎?

中國農業不僅關繫到13億人口的糧食安全,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是8億多農民增收和就業的基本來源。但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數的43%,人口增加、耕地減少,耕地資源緊張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不僅如此,中國還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短缺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嚴酷的資源條件,將始終約束著中國農業的發展,在根本上使中國農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中國糧、棉、油料等大宗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從9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如從資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國每生產1公斤小麥虧損0.15元,到2001年,進一步虧損0.39元,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而與此相反,大米、畜產品、園藝產品等具有比較優勢(表1和2以及附表1、附表2)。

研究進一步顯示,90年代以來農產品生產國內資源機會成本的上升,是導致比較優勢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中國農業資源稟賦條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麥、棉花、大豆等產品明顯缺乏比較優勢,不具備參與國際商業競爭的基本條件。與此相反,由於中國具有豐富勞動力資源,勞動力價格低廉,因此畜產品、園藝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出口潛力(程國強等,1999年,2003年)。

按照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解釋,一國如果對生產要素進行最佳組合,在某種商品中密集使用資源稟賦相對豐裕、價格相對低廉的生產要素,就能夠在該種商品上具有較低的比較成本,從而具有出口優勢。顯然,從理論上觀察,中國的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產品和加工食品等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具有能夠參與國際市場分工和競爭的比較優勢。

資料來源:程國強、彭廷軍,2000年。

資料來源:程國強、陳俊紅,2003年。

二、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優勢的源泉

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貿易實績印證了這一理論判斷。表3顯示,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在中國農產品出口佔76%以上的份額,而且呈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優勢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

註:a. 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水產品、畜產品、園藝產品、農產品加工品。
b. 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糧食、油料、棉花等大宗農產品。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整理。

表3也表明,中國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出口最近5年才得以快速增長。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階段與結構特徵,中國以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為特徵的出口優勢還可以保持相當長的時間。

第一,中國農業勞動力嚴重過剩,為出口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服務能夠在較長的時期內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勞動力供給。研究表明,目前中國農業部門需要勞動力的合理數量為1.96億人,但2002年農業部門的就業人口達3.25億,剩餘勞動力1.29億人,農業部測算到「十五計劃」期末,農業剩餘勞動力將進一步增加到1.8億人(農業部課題組,2000年)。

第二,中國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進程,目前城市化速度緩慢,鄉鎮企業發展受阻,城市和非農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即使今後20年內中國城市化率到達50%(按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總人口15億估計),農村人口依然還有7.5億,農村勞動力3.75-4.5億(按50-60%的比率估計),考慮技術進步因素,農村剩餘勞動力至少為2億。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第三,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制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中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比較少,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9.04%,其中,文盲比重為9.56%。小學文化程度比重為34.4%(蘭徐民等,2002),難以適應城市工商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農村勞動力具有無限供給的特徵,這決定中國農產品出口必須實施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比較優勢的戰略。不僅如此,中國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還有下述三個有利條件:

第一,農業資源多樣性優勢。中國跨越亞熱帶和溫帶,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多種多樣,能夠生產各類農產品,滿足世界市場多樣化的食品需求。中國正在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重點培育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建設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目前已經或正在形成長江上中游、贛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閩南粵東柑橘主產區;渤海灣和西北黃土高原蘋果生產優勢區;中原和東北肉牛優勢區;中原、內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優勢區;東北、華北及京津滬牛奶優勢區;東南沿海、黃渤海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帶。中國大部分地區飼養畜禽、種植蔬菜均具有比較優勢。

第二,市場區位優勢。如亞洲地區是世界農產品貿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長潛力的市場,2002年亞洲市場進口的農產品佔世界的22.7%(1323.4億美元),其中,日本、韓國、香港、台灣、印度尼西亞、泰國的農產品進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這些地區也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其中,中國農產品占日本農產品進口的10%,韓國佔16%,香港佔20%,印尼佔11%,且中國對這些地區農產品的出口呈擴大趨勢。中國對亞洲市場出口農產品,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由於運距短、運銷便捷,適宜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等高價值農產品出口,有利於充分發揮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

第三,大國效應與後發優勢。規模巨大且富有增長潛力、日益開放的中國市場,既為中國農產品提供巨大的消費需求和市場空間,推動中國農業逐步提高競爭力,加快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也將促進世界農產品貿易發展和貿易格局的調整。中國作為WTO成員,正在對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產生重要影響,有利於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農業貿易競爭環境。與此同時,中國正在推動與東盟等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以及貿易自由化進程,將進一步改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環境。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由於堅持實施改革開放戰略,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正在形成技術、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後發優勢」,將逐步縮小中國農產品與世界市場的差距,促進出口競爭能力的提高,有利於擴大優勢農產品的出口。

綜合而言,現階段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潛力,但主要體現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低成本競爭優勢。相對而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農產品出口國,既有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又有加工、技術、管理和營銷等方面持續投資和創新的高端競爭優勢,中國和這些國家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既有合作分工和優勢互補,也有明顯的競爭和利益沖突。但是,中國如果不盡快調整目前的這種低成本競爭戰略,一旦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結構出現弱化趨勢,就很有可能在國際分工中失去自身的位置。

三、影響中國擴大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問題

盡管從長期看,中國農產品出口需要逐步調整低成本競爭優勢戰略,但近期仍然是中國發揮農業比較優勢、擴大農產品出口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還有一系列問題影響到中國農產品出口優勢的發揮,使中國農產品的資源優勢、比較優勢還不能有效的轉化為競爭優勢和出口現實。

中國農產品出口所面對的復雜的國際環境,如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越來越高,反傾銷、「特保」調查在今後幾年有可能頻繁發生,「知識產權壁壘」、「輿論壁壘」等新型貿易壁壘也呈上升之勢,不利於中國發揮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將成為今後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

5、我國農業出口現狀

自2007年農產品國際市場發生顯著變化,特別是世界糧食供求偏緊,糧食庫存不斷下降以及糧食價格總體持續上漲。 1.大米小麥等主要糧食凈出口 近年來世界糧食市場供求偏緊,一些主要糧食出口國採取某些限制糧食出口措施,進一步加劇了糧食供求緊張狀況。在這種形勢下,我國主要糧食進出口仍然保持凈出口,特別是大米、小麥和玉米,這表明我國主要糧食品種的供給立足於國內生產,從而化解了世界糧食供求偏緊所帶來的貿易壓力。 2.大豆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巨大 大豆和食用植物油進口數量繼續增長,大豆進口突破3000萬噸,進口食用植物油898萬噸。第二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資料指出,2006-2007年度,我國大豆油進口量和消費量分別達到240萬噸和863萬噸,均躍居世界第一。我國豆油、棕櫚油和菜籽油的進口量全部位列世界第一,這三大食用植物油進口總量佔全球貿易量的18%,其中豆油進口量佔全球豆油貿易總量的24%。 3.農產品進出口額繼續較快增長 自2007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農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均是連續第8年增長,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已達775.9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3.1%,並創造出歷史新記錄。 4.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明顯增大 近幾年,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已經成為常態。2005年和2006年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減小,但是2007年農產品進出口逆差又明顯增加,逆差達到43.5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逆差值出現波動並有增加趨勢,這既反映出國內資源和農業生產方面的問題,同時也表明在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和國際市場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們應對國際局勢並及時地進行調控的難度越來越大。 5.優勢農產品出口繼續較快增長 水果、蔬菜和水產品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農產品出口大類品種。雖然畜產品對外貿易仍為凈進口,但是畜產品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口額達40.5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1.05%。 6.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迅速攀升 農產品價格迅速上漲是國內外市場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徵。2007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漲幅為112%,大豆價格漲幅為國為75.1%,玉米價格漲幅為47.3%。商務部公布的「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統計報告」顯示,2007年1-11月農產品進口同比價格指數(派氏)為124.6,農產品出口同比價格指數(派氏)為105.9,這顯示了國際糧價對國內市場的拉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