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際貿易專業論文
淺論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的概述
1、什麼是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國際貿易就是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2、國際貿易是怎樣產生的
國際貿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形成國際貿易的兩個基本條件是: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國家的形成。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出用於交換的剩餘商品,這些剩餘商品在國與國之間交換,就產生了國際貿易。
3、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的區別
對外貿易是指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技術和服務的交換活動。因此,提到對外貿易時要指明特定的國家。如中國的對外貿易等;某些島國如英國、日本等也稱對外貿易為海外貿易。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的分類
一、按商品移動的方向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進口貿易 (Import Trade):將外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入本國市場銷售。
2、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將本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出到外國市場銷售。
3、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 :甲國的商品經過丙國境內運至乙國市場銷售,對丙國
而言就是過境貿易。由於過境貿易對國際貿易的阻礙作用,目前,WTO成員國之間互不從事過境貿易。
二、按商品的形態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有形貿易(Visible Trade):有實物形態的商品的進出口。
2、無形貿易(Invisible Trade):沒有實物形態的技術和服務的進出口。例如,機器、設備、傢具等都是有實物形態的商品,這些商品的進出口稱為有形貿易。專利使用權的轉讓、旅遊、金融保險企業跨國提供服務等都是沒有實物形態的商品,其進出口稱為無形貿易。
三、按生產國和消費國在貿易中的關系國際貿易可分為
1、直接貿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不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貿易的出口國方面稱為直接出口,進口國方面稱為直接進口。
2、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和轉口貿易(Transit Trade):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間接貿易中的生產國稱為間接出口國,消費國稱為間接進口國,而第三國則是轉口貿易國,第三國所從事的就是轉口貿易。
例如,戰後的伊拉克有一些商機,但是風險也很大。我國的有些企業在向伊拉克出口商品時,大多是先把商品賣給伊拉克的周邊國家,再由伊拉克的周邊國家轉口到伊拉克。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的主要特點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范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並無不同,但由於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的多。
這里,主要是將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進行一些對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存在共同性,又有很大區別,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復雜。
一、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共同性
1、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相同;
2、有共同的商品運動方式;
3、基本職能相同,且都受商品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
二、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區別
1、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
2、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不同;
3、各國間貨幣、度量衡、海關制度等不同;
4、國際貿易的商業風險大於國內貿易。
綜上所述,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復雜。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的統計分析指標
1、貿易額和貿易量
貿易額就是用貨幣表示的貿易的金額,貿易量就是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之後的貿易額,貿易量使得不同時期的貿易規模可以進行比較。這里有三個概念需要掌握。
(1)對外貿易額(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口總額與出口總額之和。
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可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額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國在統計有形商品時,出口額以FOB價格計算,進口額以CIF價格計算;無形商品不報關,海關沒有統計。
(2)國際貿易額:(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貨幣表示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綜合,又稱國際貿易值。它等於一定時期內世界各國用FOB價格計算的出口貿易額之和。
(3)貿易量:貿易量是為了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能准確反映國際貿易或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數量,而確立的一個指標。在計算時,是以固定年份為基期而確定的價格指數去除報告期的貿易額,得到的就是相當於按不變價格計算(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的貿易額,該數值就叫報告期的貿易量。
貿易量可分為國際貿易量和對外貿易量以及出口貿易量和進口貿易量。
2、貿易差額
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之間的差額。
(1)貿易順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
(2)貿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小於進口額。
(3)貿易平衡:就是一定時期的出口額等於進口額。
一般認為貿易順差可以推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所以各國無不追求貿易順差。但是,大量的順差往往會導致貿易糾紛。例如日美汽車貿易大戰等。
3、國際貿易條件
國際貿易條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的對比關系,又稱進口比價或交換比價。它表示出口一單位商品能夠換回多少單位進口商品。很顯然,換回的進口商品越多,越為有利。貿易條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通常是用貿易條件指數來表示,貿易條件指數是出口價格指數和進口價格指數的比值,計算公式是:出口價格指數除以進口價格指數,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貿易條件指數為100)。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大於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改善。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小於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惡化。
4、貿易的商品結構
貿易的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Trade)就是各類商品在貿易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這里涉及到一個商品分類的問題,一般有兩種分類方法。
(1)聯合國秘書處的《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把有形商品依次分為10大類,其中0一4類商品稱為初級品,把5一8類商品稱為製成品,第9類為沒有分類的其他商品。初級產品、製成品在進出口商品中所佔的比重就表示了貿易的商品結構。
(2)是按生產某種商品所投入的生產要素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商品、資本密集型商品等某種生產要素密集型商品。
5、貿易的地理方向
(1)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是指該國進口商品原產國和出口商品消費國的分布情況,它表明該國同世界各地區、各國家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
例如,2003年我國前十位進口來源地分別是日本、歐盟、台灣省、東盟、韓國、美國、香港地區、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2003年我國前十位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香港地區、歐盟、日本、東盟、韓國、台灣省、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加拿大。由此而確定的2003年我國前十大貿易夥伴(根據進出口總額確定)為日本、美國、歐盟、香港地區、東盟、韓國、台灣省、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2)國際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國際貿易的地區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個地區、各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地位。通常用它們的出口額(或進口額)佔世界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
例如,2003年世界商品出口前 八位的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德國、日本、法國、中國、英國、加拿大、義大利。2003年世界商品進口前 八位國家或地區是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中國、義大利、加拿大。
6、對外貿易依存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外向程度大小的一個基本指標。它是指對外貿易額在該國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中隱藏在匯率機制中的剝削
青年學者劉周在「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一文中,發現了現行國際匯率機制中包含的剝削。揭開了隱藏在國際匯率機制中的剝削秘密。該文認為:
現行國際匯率機制,是現行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利於「少數剝削全世界的國家」的匯率機制。
舉例來說,以1美元兌換人民幣7.5元計算。一個美國人擁有8000美元,這在美國是比較平常的事情。但是,這個美國人拿著這8000美元到中國來兌換成人民幣就是60000元人民幣。而在中國物價極低而美國物價極高的條件下,用60000元人民幣在中國購買的實物比8000美元在美國所能購買的實物的價值不知要超出多少倍。這也就是說,這個美國人拿著這8000美元到中國來,用不著生產,用不著勞動,用不著冒任何投資的風險,這8000美元就實現了成倍的資本增值,實現了成倍的資本利潤。這部分增值出來的利潤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靠無償佔有中國人民的血汗來實現的。中國與美國的關系如此,世界上一切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也基本如此——即發展中國家物價低而且貨幣匯價也低,發達國家物價高而且貨幣匯價也高(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日元匯價低但是日本的物價極端地高,因此歐美國家的人到了日本也倍感無錢。但是,歐美國家的人到了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就感到自己非常有錢,因為一方面他們攜帶的本國貨幣可以換到成倍的所往國貨幣,另一方面所往國的物價又比本國物價低的可怕。所以他們在本國只可以買到一根火柴的錢到了發展中國家便可以買到一盒火柴,甚至更多。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現實)。所以,現行國際貨幣匯率機制是一種極其反動的匯率機制,它是西方發達國家剝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一種極具隱蔽性的工具。它所能存在的真正基礎是國際間的強權關系,它的基本內容是由殖民地時代的殖民掠奪關系決定並逐步演變而來的。它與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中的其它部分共同成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和平掠奪的工具,而這種所謂的和平掠奪則是殖民地時代武裝掠奪的繼續。(真正平等的匯率機制,基本上應該以各國的物價指數作為主要的基礎指標。因為物價較低即說明其貨幣包含的實物量較多,因此其匯價也相對的應該較高;而物價較高則說明其貨幣包含的實物量較少,因而其匯價也相對的應該較低。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
該文並認為:發達國家的資本家們(尤其是跨國財團的資本家),表面上是依靠自己的資本和經營管理手段而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但是構成他們利潤的絕大部分,實際上主要是依靠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機制來實現的。我們知道,現行的不平等國際貿易機制,是歷史形成的。它是歷史上的殖民國家武力征服的產物,而且直到現在依然是依靠武力來維持的。所以,毫無疑問地,發達國家的資本家們,和平地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的時候,他們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和平的掠奪;他們在進行這種偽善的和平掠奪的時候,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全新意義上的武力掠奪,實質上是在參與著一場跨越歷史時代的血腥的和骯臟的掠奪戰爭。資本家們正是這場骯臟戰爭的受益者和指使者。他們的利潤依靠了他們各自國家的歷史上的武力,並且也依靠著現在的武力,所以,他們歸根到底是在靠武力賺錢,他們發的依然是戰爭財。所以,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不是資本而是暴力。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中的平行進口問題
近年來,隨著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更加密切,在國際貿易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交叉領域中產生了許多復雜的問題。平行進口就一個典型的因知識產權保護而引起的國際貿易問題。
所謂平行進口,一般是指知識產權權利人或獨占被許可人有無權利禁止合法生產的產品從國外進口的問題,即在國際貿易中,合法持有知識產權產品的一方未經進口國相關知識產權權利人同意,將該產品經由合法途徑進口至該知識產權受保護的國家並銷售的行為。平行進口問題在本質上集中反映了知識產權貿易與貨物貿易之間的沖突,以及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自由化之間的矛盾,正逐漸成為一個備受關注和爭議的熱點。
事實上,無論是從法律規定的角度,還是從司法保護的角度,我國對平行進口的法律規制尚處於不成熟狀態。在國際層面上,我國是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締約國,締結並參加了《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等一系列重要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條約。這些條約對於平行進口問題基本沒有涉及或者將這部分問題交由各締約方自行規定。這樣,我國有關平行進口的法律問題主要依據國內法解決。然而,我國的《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商標法》這三部知識產權的基本法都沒有涉及到「平行進口」問題。同樣,我國的《反不正競爭法》、《對外貿易法》、《海關法》等本應該涉及平行進口內容的法律都沒有涉及這一領域的問題。
由於我國目前尚缺乏有關平行進口的法律依據,致使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平行進口現象遠比在法院提起訴訟的多,知識產權人苦於沒有無從界定其權利范圍,也無從知曉我國對平行進口的態度。在前幾年中,由於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產品生產成本較低,而且之前對進口商品一直採取高關稅政策,因此向中國平行進口的案例尚很少見。然而,從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來看,目前平行進口產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例如,我國貿易壁壘的削減將為現有的具備潛在平行進口趨勢的商品打開國門。關稅的大幅度降低和配額的減少,一方面使平行進口商進行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增加平行進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使以前通過走私渠道入境的平行進口產品轉入正規渠道,增加平行進口的流量。除此之外,由於進口配額許可證和市場准入的弱化,企業的外貿經營權將得到實現,這也為平行進口在我國的發生准備了制度性前提。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企業作為出口方將知識產權產品出口到外國從而導致的平行進口爭議也有不少。因此,企業對於國際貿易中的平行進口問題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我國對於平行進口作出制度性的認定和規范已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制度確立之前,企業對於平行進口的基本含義和可能帶來的後果應有必需的認識,才能在充分估計各種市場風險的基礎上作出合理的經營決策。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
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主要來自以下五個方面:一、國際環境公約;二、WTO協議中的環境條款;三、環境標志制度;四、國際 環境管理體系系列標准;五、進口國的有關環境與貿易法規、技術標准
2、國際貿易的畢業論文
題目。
1、 電子商務為我國外貿企業帶來的商機與挑戰
2、 入世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3、 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分析
4、 跨國公司在華擴張模式透析
5、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及發展探析
6、 對外貿易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7、 試論中國對外貿易的宏觀經濟效益
8、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隱憂
9、 中國在亞洲區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自由貿易與「綠色壁壘」——中國的外貿與環境保護
11、 綠色壁壘對出口產品競爭力的影響分析
12、 中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3、 我國服裝出口的優勢與問題
14、 中美經貿關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5、 中日經貿關系回顧與展望
16、 無配額時代對紡織品出口的影響
17、 外資商業進入中國市場狀況及影響研究
18、 試論歐盟對國際貿易模式的影響
19、 美元貶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20、 東亞區域合作中的中國與東盟
21、 當前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摩擦與對策
22、 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及對策
23、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現狀及影響
24、 外國對華反傾銷問題探析
25、 中美貿易摩擦初探(淺議)
26、 論綠色壁壘對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影響
27、 WTO農業協定與歐盟及美國的農業政策的比較研究
28、 關於非關稅壁壘的歷史、現狀及前景的分析
29、 WTO反補貼協議對我國政府補貼制度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30、 跨國公司從國際貿易轉向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分析
31、 美國貿易301條款:貿易霸權主義還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32、 反傾銷法:一種新的非關稅壁壘?
33、 WTO國民待遇原則與我國的企業制度改革分析
34、 東盟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
35、 環境與綠色貿易壁壘
36、 SA8000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影響
37、 東盟零關稅水果對中國水果業的影響
38、 新型國際貿易壁壘
39、 新美自由貿易帶來的商機
40、 信用證風險如何規避
41、 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析
42、 對外資的優惠政策與中國企業技術進步
43、 跨國公司並購對中國企業出口環境的影響
44、 WTO框架下的新貿易主義評析
45、 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風險分析
46、 中國企業在國際工程招標中的競爭力分析
47、 中日經濟的相互影響分析
48、 跨國公司避稅的形式分析
49、 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健康發展的障礙因素分析
50、 取消紡織品配額對中國紡織出口企業的風險
51、 中國出口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52、 中國屢遭反傾銷的根源分析
53、 「綠色壁壘」: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形式
54、 「技術壁壘」: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策略
55、 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趨勢及我國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56、 試析「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特點與理論基礎
57、 中國外貿運行和展望。
58、 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評價與調整。
59、 淺析我國頻遭國外歧視性反傾銷的原因及應對之策。
60、 國際貿易實務中貨款拖欠產生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61、 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本質透析及對策研究。
62、 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問題的分析與思考。
63、 對「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兩種外貿發展戰略的再認識。
64、 如何完善我國出口退稅的政策機制。
65、 我國出口低價競銷的原因及治理。
66、 中國加工貿易管理模式探析。
67、 淺析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中國的對策。
68、 新世紀中國繼續擴大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必要性及舉措。
69、 我國外貿企業應如何防範L/C風險。
70、 中美貿易摩擦日趨激烈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71、 我國應如何合理利用非關稅措施保護國內相關產業。
72、 淺析貿易自由與反傾銷的關系。
73、 淺析貿易自由與保障措施的關系。
74、 淺析入世對我國補貼制度的影響。
75、 淺析我國關稅的有效保護。
76、 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探析。
77、 WTO發展中成員優惠待遇探析。
78、 我國外貿企業盈利能力探析。
79、 經濟全球化與我國企業跨國經營。
80、 淺論綠色貿易與多邊規則。
81、 關於國際貿易中單證功能的思考。
82、 對報關有關問題的思考。
3、報關與國際貿易 畢業論文範文
國際貿易的發展及趨勢
發布時間: 2003-7-21 作者:安和芬
研究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我國制定和完善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
一、國際貿易的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後,由於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而先後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匯率的變化、國際債務、戰爭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連年下降,而且波動較大,國際貿易增長率從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1991年又下降到3%,1992年上升到4.5%,1993年又降至2.5%,1994年回升到5%,1995年可望增長到7%左右,1996年後,增長速度還要加快。但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
總的看,整個90年代國際貿易將處於一個新的增長期,其發展速度可達5%左右,不僅超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還將明顯高於80年代(4%)的發展水平。國際商品市場對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計算機、有色金屬、石油、石化產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價格上揚,其中製成品貿易將進一步擴大。初級產品貿易亦有明顯好轉,其絕對貿易額將不斷增長,但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卻呈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將小於80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這種態勢在今後幾年內還將繼續發展。90年代,國際貿易的基本走勢是初期緩慢增長,中後期增速加快,其推動力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與產業結構變動直接關聯的技術大周期正處在上升階段,還沒有重大突破,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等因素的制約,國際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二、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世界經濟已擺脫連續4年的增長緩慢和不景氣狀態,並開始步入新一輪的經濟上升周期,世界經濟增長率在1991年下降到—0.4%的基礎上,1992年提高到0.8%,1993年為1.7%,1994年上升到3.1%,預計1995年可達3.5%,90年代下半期大體可保持3%的增長率,略高於80年代2.9%的水平。
西方國家經濟普遍復甦和發展,是世界經濟好轉的重要原因。美國經濟在90年代下半期的增長率可能維持在3%左右。西歐經濟增長率也從1993年0.4%的負增長,提高到1994年的2.6%,1995年可達2.9%,爾後幾年,經濟形勢將進一步好轉,並步入常規增長,年平均增長率將高於80年代。美國、西歐經濟情況的進一步好轉,有助於抑制日元升值的勢頭,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日本的出口,為日本擺脫經濟衰退提供一個轉機,使經濟出現一些復甦的跡象。90年代下半期,日本經濟增長率大體維持在3—3.5%,盡管高過美國和西歐,但仍低於80年代的水平。
國際貿易的發展及趨勢
發布時間: 2003-7-21 作者:安和芬
研究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我國制定和完善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
一、國際貿易的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後,由於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而先後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匯率的變化、國際債務、戰爭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連年下降,而且波動較大,國際貿易增長率從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1991年又下降到3%,1992年上升到4.5%,1993年又降至2.5%,1994年回升到5%,1995年可望增長到7%左右,1996年後,增長速度還要加快。但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
總的看,整個90年代國際貿易將處於一個新的增長期,其發展速度可達5%左右,不僅超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還將明顯高於80年代(4%)的發展水平。國際商品市場對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計算機、有色金屬、石油、石化產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價格上揚,其中製成品貿易將進一步擴大。初級產品貿易亦有明顯好轉,其絕對貿易額將不斷增長,但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卻呈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將小於80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這種態勢在今後幾年內還將繼續發展。90年代,國際貿易的基本走勢是初期緩慢增長,中後期增速加快,其推動力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與產業結構變動直接關聯的技術大周期正處在上升階段,還沒有重大突破,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等因素的制約,國際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二、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世界經濟已擺脫連續4年的增長緩慢和不景氣狀態,並開始步入新一輪的經濟上升周期,世界經濟增長率在1991年下降到—0.4%的基礎上,1992年提高到0.8%,1993年為1.7%,1994年上升到3.1%,預計1995年可達3.5%,90年代下半期大體可保持3%的增長率,略高於80年代2.9%的水平。
西方國家經濟普遍復甦和發展,是世界經濟好轉的重要原因。美國經濟在90年代下半期的增長率可能維持在3%左右。西歐經濟增長率也從1993年0.4%的負增長,提高到1994年的2.6%,1995年可達2.9%,爾後幾年,經濟形勢將進一步好轉,並步入常規增長,年平均增長率將高於80年代。美國、西歐經濟情況的進一步好轉,有助於抑制日元升值的勢頭,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日本的出口,為日本擺脫經濟衰退提供一個轉機,使經濟出現一些復甦的跡象。90年代下半期,日本經濟增長率大體維持在3—3.5%,盡管高過美國和西歐,但仍低於80年代的水平。
在東盟經濟部長第26屆年會上,一致同意把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時間,從原定15年縮短為10年,決定在2003年1月1日,把東盟內部工業品、農產品的關稅降到0.5%。目前,亞太地區的「成長三角」,作為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一種補充模式進展比較順利。
為了推動亞太經濟合作的發展,1995年2月16日,亞太經合組織舉行高級官員「特別」會議,討論地區貿易和投資的遠景,並為今年11月在大阪召開部長級會議和第三屆領導人會議准備議事日程,同時起草在2020年以前實現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行動計劃」。參加會議的官員一致認為議事日程應由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以及經濟和技術合作兩部分組成。會議同意成立一個私營企業協調組。
(四)科學技術進步的加速
90年代是以微電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領域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繼續加速發展、而且日趨走向實用化、產業化的時代,隨著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國際化分工的深化,產品質量性能的不斷提高,產品種類、規格的不斷變化,產品的生產同期將大為縮短。由於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必將促使各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使國際間的相互依賴和滲透進一步加深,從而推動國際商品范圍和貿易量的不斷擴大。使商品生產的內容、形式以及組織等方面都將發生變革。國際貿易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地和新技術聯在一起,使國際商品生產和貿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為減少,而技術、知識密集度卻大大提高。由於社會消費需求向多樣化發展,通過商品交換,促進行業內部貿易的發展。
(五)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
進入90年代後,跨國公司發展尤為迅速,並正在不斷改變著世界商品生產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國公司約有1.2萬家,控制著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2/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已佔國際貿易的40%。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將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著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技術轉讓等經濟活動。製成品貿易,特別是高技術貿易和資本貨物貿易在跨國公司內占的比重也將越來越大,在發達國家的製成品貿易中,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使同一行業內部的雙向性國際商品流動發展很快,並成為貿易效益的主要來源,據1992年有關部門的調查,發達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約占國際貿易的60%,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產業內貿易約占國際貿易的45%。
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企業進入國外市場更為困難。為了繞過東道國的貿易壁壘,為了有利於降低研究、試制、生產成本,擴大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從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已開始走向無國界化,但是直到近幾年,大企業間締結國際戰略聯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發展。跨國公司聯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國的不同優勢,通過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共同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國際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一)國際服務貿易蓬勃興起
進入80年代後,服務貿易正以高於商品貿易的速度增長,國際服務貿易額從1982年的4050億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9600億美元,1992年又增加到10200億美元,10年間增長1.5倍,同期,世界商品貿易額只增長1倍。1993年,世界商品貿易額比上年減少2%,而國際服務貿易額卻增長3%。在國際服務貿易構成中,運輸和旅遊服務貿易所佔的比重相對下降,通訊、保險、廣告、技術、租賃、管理等服務貿易所佔的比重在不斷提高,尤其是高技術產品中的附加值的不斷增加,其商品也越來越趨向於服務密集型。
發達國家的經濟越來越「服務化」,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發達國家約佔3/4的份額。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國,在電信、數據處理、銀行、保險等新興服務項目中具有明顯優勢。世界許多國家出於自身的經濟安全考慮,對服務貿易實行保護主義政策,普遍構築了貿易壁壘,對美國服務貿易的擴大構成強大的威脅,因此,幾年前,美國就向關貿總協定提出要求解決服務貿易的問題。烏拉圭回合經過多年的談判,終於達成服務貿易多邊框架協定,規定締約方所承擔的一般義務與紀律,包括最惠國待遇、透明度、國民待遇、發展中國家的逐步參與、市場准入、解決爭議等條款。服務貿易多邊框架的制定,是關貿總協定在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問題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將使締約方對服務市場的保護與多邊談判,加強人員交往與信息流通,特別是知識產權、技術轉讓、數據處理、咨詢、廣告等服務行業的貿易逐步自由化,有利於加速國際貿易的發展。
(二)環保產品風靡全球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大大增強了世界人民的環保意識,對人類健康無害的綠色食品、綠色冰箱、綠色空調、綠色電腦、綠色汽車等綠色產品的需求量明顯上升,從而推動了電器、能源、建築、石化等工業部門的變革,防治污染、節能、信息服務等將形成一個新興的龐大產業。北美、西歐的環保技術已佔據國際市場的60%,據西方7個工業國的調查,抵制非環保產品的人數約占總人數的79%,這表明綠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已佔主導地位,而且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為了解決與貿易有關的環境問題,1993年12月15日,在烏拉圭回合的貿易談判委員會議上,通過一項「關於貿易與環境」的決議,決定起草一份貿易與環境的工作方案,並制定有關貿易與環境措施之間增強相互作用的規則,監督用於環境目的的貿易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環保措施。隨著國際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在國際援助和國際投資中,環保工程倍受重視。當前,許多國家不僅陸續推出嚴格的環保法規,而且在進出口貿易中,無論是工業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國家」,大都制定「環保產品優先」的原則,美國柯林頓總統明確提出:對環保產品要制定出口優惠政策;歐洲聯盟已制定「綠色輸入」政策;東盟國家決定對環保產品徵收低關稅;這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國際貿易方式正處在變革中
(一)無紙貿易逐步盛行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於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於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於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採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我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二)管理貿易發展迅速
管理貿易具體講是指一國政府從國家的宏觀經濟利益和國內外政策需要出發,對外貿活動進行的行政管理和干預。對國際經濟組織來講就是對國際經濟的協調管理。
進入90年代後,由於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工業國家爭奪市場份額的斗爭越來越尖銳,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強烈的沖擊,有關國家出於經濟利益的相關性,都認識到加強國際經濟協調十分必要。發展中國家通過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汽車、家電、服裝、電子等商品,已開始與發達國家爭奪國際市場份額,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傳統產業的發展,採取了不少的管理貿易措施;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各區域經濟集團為了保護區內市場,在逐步拆除妨礙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的同時,對外實行排斥,使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集團之間的非公平壟斷競爭和矛盾加劇,非成員國也感到自己的貿易空間在不斷縮小,為了擴大出口,保護市場,需要加強對貿易的單邊管理和與集團之間的貿易協調管理;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既需要採取自由貿易,消除對外經濟擴張的一切限制,同時也需要藉助國家干預外貿來提高競爭力,以保護某些產業免遭外國壟斷組織的侵害,因此,90年代管理貿易將得到迅速發展。
五、發展對外貿易的幾點思考
90年代,國際貿易發展的總趨勢,對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是機遇和挑戰並存。
其機遇主要是:1.有利於擴大出口。國際貿易的持續增長,標志著國際市場需求的穩步擴大,為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一個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有利於擴大出口。2.有利於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在國際貿易中,製成品特別是資本貨物(電器、非電氣的機械及運輸設備)和高新技術、信息、智能等「軟體貿易」占的比重將不斷上升,這有利於我國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加快發展製成品的出口。
其挑戰主要表現在:1.增加了我國出口貿易的障礙,而且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將面臨著更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2.增加了我國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的難度,獨聯體和東歐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成為我國的競爭對手。
為使機遇變成現實,充分利用國際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我國應採取下列措施:
1.實行全球性的信息戰略。建立健全全球性的行銷網路。在世界各地尋求市場機遇,推動外貿活動的開展。
2.根據國際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特別要對無污染、附加值高、輕型化、多功能等市場發展潛力大的產品加以扶植,並作為經濟發展的策略工業對待。
3.積極開展跨國經營。我國企業應跳出傳統行業的單一產品生產框架,踴躍涉足其他新的領域,開展多種經營,積極參加跨行業的競爭。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為了繞過對方的貿易壁壘,可以輸出勞務,承包工程,以資本輸出代替商品輸出,開展跨國、跨地區經營,採取在東道國(地區)投資建廠、合資辦廠、收買股份、兼並等手段,就地生產,就地銷售。要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發展跨國戰略聯盟。
4.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度,加強法制,改善投資環境。
★●以上由jrliu78整理 轉載須註明●★
4、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提供一些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的選題,供參考。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對中美貿易的影響分析
歐盟對華皮鞋(或紡織品等)反傾銷的政治經濟分析
服務業跨國轉移的趨勢、影響及我國對策
香港服務業與內地製造業優勢互補、合作互動研究
國內服務外包市場發展前景探討
國際交易中短期自然人流動及其走勢
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對外依存度的分析
WTO規范下非農產品出口授信補貼正當性的檢驗
允許專利產品平行進口對我國的影響
發展加工貿易與產業技術升級探析
從歷史視角看美國貿易政策的本質
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及美方利益集團分析
對中韓國際貿易分工格局由互補到競爭轉變的分析
自願出口限制的性質與成因分析
超額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策略
阿拉伯海灣國家經濟一體化對中國企業的機遇探討
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評價及實證分析
我國切花出口國際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我國海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
解析日本的趕超經濟
美國對華貿易技術壁壘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入世前後我國各地區FDI經濟環境比較研究
我國貿易條件惡化與貧困化增長
我國農產品遭遇他國技術貿易壁壘的實證分析
我國小家電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我國生物醫葯產業國際貿易的政策選擇
從戰略性貿易政策的視角來看歐盟食糖政策
WEEE和RoHS:歐盟「雙綠」指令下我國相關行業的困境與對策
區域經貿與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證研究
從前100位出口商品看中日韓出口結構競爭
義烏商圈國際化經營的基本態勢與對策研究
外國直接投資與雙邊貿易關系中的國別差異
美國實施反傾銷貿易政策的動因、績效與啟示
鋼鐵行業電子商務研究
論我國國際貿易的電子商務服務模式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印度(或韓國、俄羅斯等)反傾銷政策及其特點分析
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選址問題研究
中美經貿關系面臨的新挑戰
中日和諧與構建東亞區域合作平台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比較
國際文化貿易的內涵及其發展前景
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跨國公司環境效應的理論解析
美國、日本和歐盟貿易摩擦應對機制比較研究及啟示
從美歐轉基因案看轉基因產品貿易的管理
我國對外貿易摩擦積極效應之剖析
全球化條件下的中歐貿易產品結構與貿易不平衡分析
論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
加工貿易對XX市經濟發展的貢獻與升級研究
美國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論我國能源產品的進出口管制——以石油和煤炭為例
我國外貿企業高壞賬率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外國直接投資與我國技術創新研究
第三方反傾銷初探——基於美國對華彩電反傾銷案的分析
我國進口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
信息不對稱下的技術貿易:理論分析和經驗檢驗
國際貿易對一國研發投入及自主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
貿易摩擦理論研究
我國蔬菜出口的增長效應分析
從物流外包到物流聯盟:契約機制體系與模型
世貿組織解決貿易爭端政策傾向悖論及啟示
「亞洲間貿易」論的局限性研究
技術引進模式與東亞經濟的發展
閩台兩地產業結構變遷與產業合作發展的空間和路徑
農產品出口策略研究——以XX省(或市、縣)農產品出口為研究樣本
出口退稅新機制的經濟效應分析——以XX省出口企業為例
我國國際貿易中環境成本轉移的實證分析
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
服務業對外開放與服務貿易政策體系構築
我國服務業引資環境地區差異的實證分析
服務企業全球營銷戰略內部驅動因素研究
東亞匯率變動與我國出口貿易的競爭優勢
我國科技興貿戰略的若干問題
我國裝備製造業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點思考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品牌」戰略研究
相互依存的中美經貿關系
加工貿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探討
中韓兩國出口製成品的技術結構比較分析
五年來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服務貿易的發展及其啟示
外向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風險識別與防範
論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利益原則
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與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國際貿易與技術溢出:經驗研究的最新進展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全球價值鏈理論研究
企業國際化理論的新發展:國際新企業理論
多邊投資體系對我國服務業企業發展的影響
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中國區位比較優勢的實證
反傾銷的濫用及其貿易保護主義效應
綜合運用宏觀經濟政策促進進口增長——「減順差」必要的選擇
對我國外貿順差的幾點認識
「走出去」戰略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政策體系的思考
全球失衡格局中的國際經濟分工與中國分工角色轉換
我國貿易順差的內部結構效應與外部預期非理錯位
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中的投機資金流入——方式、影響和對策探討
論貿易自由化——多邊貿易體制及其法律制度的基石
中國貿易收支順差調整的可能性探討
能源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分析
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發展的三步戰略
論貿易摩擦的成因與影響
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分析——現狀、原因及影響
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三大貿易救濟措施比較分析
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新動向及我國的應對措施
中國銀行業對外投資動因的實證研究
我國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改革的現實選擇
貿易自由化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建立中國——紐西蘭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
紡織品自願出口限制的福利分析
國際投資中污染產業轉移的實證分析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進出口規模的影響
外國直接投資的國際貿易效應:基於我國行業數據的分析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製造業技術溢出的渠道研究
外商直接投資我國食品產業的決定因素分析
我國外國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FDI溢出效應與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華FDI就業效應實證研究
FDI對環境福利的影響及對策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中的撤資問題研究——以韓(或美、德)資為例
中國FDI激增對東南亞FDI的影響
XX省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策略研究
XX省利用外資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XX省吸引FDI經濟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外國直接投資對XX省區域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人力資本、出口貿易與我國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
解析美國巨額貿易逆差形成的原因
全球化與區域集團化互動效應的實證檢驗
基於鑽石模型的區域農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以XX省為例
外資企業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差異分析
我國外資適度規模的測算:基於「雙缺口模型」的實證研究
員工海外培訓: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有效途徑
培養國際工程管理人才:思路與途徑
跨區域國際經濟合作的發展與我國策略
5、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論文
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強,流通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以世界市場為目標的全球化經營是未來流通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途徑。相對於我國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流通企業來說,歐美流通企業不容置疑地在國際化經營的道路上走在了前邊。分析和借鑒其國際化經營的成功經驗,有助於提出符合我國實際的國際化經營戰略。
一、流通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內涵
流通是從總體上看的商品交換。流通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則是指企業經濟活動的社會化程度超出一國的范圍,越來越具有國際的性質,它是國際分工和生產社會化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流通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應包含以下基本內容:
1、流通企業的經濟活動范圍不僅局限於國內市場,而且應當有相當大比重的經營活動是面對國外市場或直接在國外進行的,這是流通企業國際化經營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標志。
2、國內流通領域的經濟運行機制和制度規范與通行於世界經濟的現代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制度規范相一致,這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的制度前提。
3、流通企業的動力與約束機制符合參與國際競爭的要求,其行為方式符合國際市場通行的慣例。
4、國內流通企業與外國流通企業在組織、資本和營銷活動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融合或聯合。
5、國內流通領域實現較大程度的對外開放,使國外流通的行為主體能夠較自由地到國內進行投資、經營。
經濟國際化的發展歷程已清楚地表明,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國際間經濟交流形態從「商品流」發展到「資本、商品流」,又發展到「資本、商品、技術、人才信息流」,流通層次越來越高,流通渠道也形成了一個遍及全球的網路系統。這些都標志著流通國際化程度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流通企業國際化經營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
1、宏觀管理不得力
我國流通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起步較晚,政府的宏觀管理措施與現實存在脫節、相悖現象。1983年1月,國務院雖正式授權由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審批和歸口管理境外企業的工作,但實際上還有幾個部委也都參與此項管理工作。由於政出多門,不僅企業無所適從,而且至今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長期規劃,以致開展跨國經營的流通企業的發展方向、領域和重點都難以確定。同時,管理機構的混亂,亦必然帶來監管上的不利。
2、對外投資規模小,實力差的企業佔多數。
投資規模較大的企業,容易形成規模經濟,經受得住意外沖擊;而投資規模小的企業,則生存困難。歐美許多發達國家的跨國流通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時,均集中於優秀的企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其單項投資平均水平已經達到600萬美元,而我國企業的平均對外單項投資規模卻只有100萬美元左右,不能形成集團優勢,一致對外,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上是很難站得住腳的。
3、人才匱乏,服務滯後。
跨國流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條件極高,既要求其管理人員熟悉當地語言、風俗和法律知識,又要求其具備海外企業工作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開拓能力,而現實中的若干對外投資流通企業,特別是企業領導層缺乏這種能力。而且,我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時,國內相關服務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諉常常貽誤最佳投資時機。
三、歐美企業的成功經驗
1.高度集權型組織結構能夠保證實現全球資源配置最優化,進一步實現全球戰略。
美國的國際流通企業採取的是高度集權型的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使整個國際流通企業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資源共享體系,母公司可以通過層次性組織有目的、有步驟地展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有效配置。這種組織結構還由於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迅速作出決策,使經營資源的配置也能迅速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從而更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全球化配置和共享效益,達到企業的終極目標-全球戰略。
2.市場機制健全,市場化程度高,市場渠道暢通,法律體系完善。
歐美等發達國家由於實行市場經濟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市場機制健全,市場化程度高,市場渠道暢通,法律體系完善,因此流通企業在軟、硬環境兼備的情況下,實行跨國經營勢必管理有序,大而不散,活而不亂。
3.歐美流通企業崇尚外部集中的效率觀
歐美流通企業具有強有力的資源配置能力,可以將分布於全球的經營資源集中到所需的地方,有利於發揮資源的規模經濟效益,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由於歐美跨國流通企業是通過水平或垂直兼並發展而成的遍布世界的網路,因而歐美企業的傳統做法就是通過兼並購買的手段從事經營,促進了經營資源的集中,並且利用這一手段實現了進入多個經營領域的目的,順應了多角化經營的趨勢。
4.歐美流通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思想上重視契約主義原則、個人主義原則、機能主義原則等。
在上述管理思想的指導下,跨國企業的海外分支機構與國內一樣,對海外人力資源的管理採取短期僱傭制的做法,將工人提供的勞動能力作為一種商品來對待,體現了契約主義的管理思想。
跨國企業的人力資源是國際競爭力的最關鍵因素。歐美流通企業這種高流動的僱傭制度可以使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負擔。由於普通職工很容易從各國當地市場上獲得,人力資源來源的不同則主要體現在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上,美國採取「開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選擇一個具有職業經驗的人擔任子公司的總經理,不考慮其國籍,子公司的經營要完全置於總公司的監督之下。這種模式反映的是「地球中心論」,對於人力資源的來源以能否勝任本職工作為衡量標准,其優勢在於有利於培養具有全球戰略思想和豐富國際經驗的管理人才。
5.歐美國家由於綜合國力強,科技水平高,其國際流通企業在發達國家設立子公司時,只有35%的企業採用合資的形式,在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也只有40%採用合資的形式,其餘子公司均採用獨資的形式。
歐美跨國企業經濟實力與技術實力強,市場進入早,公司的成熟度高,尤其是美國企業多信奉「個人能力主義」,不太重視協作,而是注重公司結構的控股和集權。這種做法優點在於可以提高規模經濟效益,統一籌措和運用資金資源;便於對子公司實行統一控制,在市場價格、產品差別化和利潤方面採取一致行動;減少管理上因為與當地企業的交流而產生的矛盾;有利於經營方針及執行過程中的保密,並可以獲得全部利潤。
四、我國企業的戰略選擇
歐美國家的大壟斷企業多是擁有從研究開發、生產到銷售,乃至銀行、金融機構的多分支、多功能的現代工商企業群體,這種國際經營模式以國內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本和技術力量、多種經營和企業聯營以及嚴密、完整的組織結構為前提。
我國流通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則剛剛起步,對於經營、發展跨國企業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制度環境。因此,在借鑒歐美成功經驗時,應該從本國實踐出發,有選擇地吸收和利用。
1.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負責制定我國流通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目標和任務,確定對外投資的國家和地區,投資的規模和渠道,並站在政府宏觀角度,實行綜合管理。
2.確定跨國經營企業身份認證制度,提高境外企業規模、檔次,藉以增強競爭力。歐美國家的單項投資水平平均為600萬美元,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單項投資水平也不應低於450萬美元,這樣才能經受住意外沖擊而立於不敗之地,並且可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3.進入方式應該以易人和迴避風險較強的合資經營方式為主。美國採取獨資的經營方式是由於其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強大的綜合國力,而我國目前屬於資金約束型國家,如果採取合資形式進入國際市場,可以減少資金注入,以有限的資本盡可能地擴大國際投資規模,而且合資有利於彌補我國流通企業跨國經營經驗的不足,消除因對當地市場及其他方面不了解而產生的進入障礙,並有利於吸收和利用合資方的管理技術、營銷技能、信譽、供銷渠道以及同政府、銀行的關系等經營資源。
4、區位選擇應集中在亞太經濟增長較快的國家和地區,以及貿易保護嚴格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在1923年,美國西爾斯公司就專門聘請市場研究學者尼爾森擔任策劃部經理,其任務是將在經濟上頗有研究價值的國家細分為可用來實施營銷的區域,不但將其在地圖上明確標示出來,且詳細地記錄該地區的統計資料,並長期加以觀察和分析。我國企業在從事跨國經營前,也一定要慎重行事,進行詳實的論證調研。
5、加快經濟立法,為跨國經營的流通企業提供製度保障。歐美流通企業之所以在高度集權的組織結構下,還能高效率地運營,並實現全球利潤最大化,根源在於有一套完善的法律體制保障。任何涉足國際市場的國家和企業概莫能外。
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21世紀將是跨國經營的全盛時期,誰國際化經營搞得成功,誰就能成為經濟大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速度的日益加快,未來國際貿易的交往將更多地從雙邊走向多邊,全球范圍的商品、資本、信息、人才、技術的雙向和多向流動使整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以世界市場為目標的全球化經營是未來流通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途徑。
文秘雜燴網 http://www.rrrwm.com
6、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論文怎麼寫
這個今天看你學校的要求和任務去寫,沒個學校的要求都會不同的。我這也有些選題,你自己參考下:
1、中國農產品物流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2、從Internet 對傳統經濟的沖擊和融合看待電子商務的定位
3、中國B2B 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模式及前景
4、技術升級與我國出口競爭力關系研究
5、試論我國紡織品出口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戰略
6、黑龍江省與東北亞外貿市場發展分析
7、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國際貿易方式創新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8、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分析
9、出口退稅與我國出口貿易的關系研究
10、我國連鎖經營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
11、我國中葯進出口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12、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機電行業出口的影響及對策
13對華反傾銷的歷史演變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4、黑龍江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15、外商投資我國零售業現狀及趨勢分析
16、電子商務為我國外貿企業帶來的商機與挑戰
17、電子商務的興起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18、黑龍江省外貿現狀及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19、論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現狀及其發展
20、產品質量安全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分析
21、中國汽車進出口政策對我國汽車產業的影響研究
22、中國紡織品應對歐盟綠色壁壘的措施研究
23、歐盟對中國鞋類進口的反傾銷思考
24、中國糧食國際貿易及其全球影響
25、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
26、我國加工貿易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27、試論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途徑
28、歐美日對中國農產品綠色壁壘措施比較分析
29、關於中國在國際鐵礦石貿易中競爭力的實證研究
30、我國運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
31、延長我國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問題探析
32、中國機電產品應對歐盟綠色壁壘的措施研究
33、分析海運提單的風險及防範機制
34、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隱憂
35、綠色壁壘對我國水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
36、論國際貿易專業立體化模擬模擬實訓平台的構建
37、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對外貿易發展
38、產業結構與進出口商品結構的關系研究
39、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戰略研究
40、國際貿易中動植物衛生檢疫對我國畜產品出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