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對我的改變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國際貿易對我的改變

發布時間: 2023-01-13 05:52:22

1、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1.資源方面(resources)
世界是個大熔爐,受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自然資源的分布是不平均的,通過對外貿易,可以使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
2.經濟方面(economic influence)
通過對外貿易,可以使一些產品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更好地推動各行業經濟進步和發展。

2、國際貿易對生活的影響

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推動力量。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十年的奮斗,一些發展中國家(地區)在邁向工業化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其經濟結構正在迅速與發達國家趨同,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將發揮重要作用。1995年7月的第28屆東盟外長會議表示,與會各國將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屆時將出現一個約4.7億人口的大市場。盡管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東盟受到沉重打擊,但從目前情況看,東盟已從打擊中復甦,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時也必定是貿易大國爭奪的重要市場。
在生活方面有可能有價格方面影響。。比如鋼鐵。。原油。。糧食等。。。其他方面沒有什麼影響。。
至於韓劇。。就看看熱鬧而已。。和貿易不搭邊。。日貨。。。。「中國人一天不買日貨,日本將有上千公司破產!六個月不買,一半日本人下崗!一年不買,日本經濟將面臨瓦解!」之類的口號文字,但事實上,如果國家不做出支持這一口號的行動,從根本上採取不引進日產商品的話,我們要做到所有中國人不買日貨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抵制日貨只能是小范圍,小規模,短時間的,況且這也根本不可能對日本造成致命的打擊。 日本是一個靠出口為生的國家。。

3、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和意義?

作用是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意義是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

1、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延續社會再生產。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2、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國際貿易對我的改變擴展資料

隨著我國計算機技術和國際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專業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

電子商務將國際貿易帶進了一個信息化時代,特別是國際貿易專業的興起和網路貿易的誕生,導致國際貿易運作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世界各國和地區間流動,推動了國際貿易向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也為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為了解決與貿易有關的環境問題,1993年12月15日,在烏拉圭回合的貿易談判委員會議上,通過一項「關於貿易與環境」的決議,決定起草一份貿易與環境的工作方案,並制定有關貿易與環境措施之間增強相互作用的規則,監督用於環境目的的貿易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環保措施。

4、國際經濟與貿易對我國生態的影響

國際貿易與生態安全問題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國際貿易不斷擴張的大背景下日益顯現,並已成為當今世界進入21世紀後全球化趨勢關注的焦點。經濟發展所導致的生態和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在經濟快速穩步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比較嚴重的生態安全問題。對此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有效地遏制因國際貿易帶來的對生態安全的負面影響,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安全;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

談及生態安全,多數人往往只會聯想到河流污染、空氣污染、荒漠化等問題,幾乎沒有人會將生態安全與國際貿易聯系起來。在他們看來,國際貿易與生態安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但事實是,大多數生態問題是由人類經濟活動引起的,並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踐都證明了,國際貿易對生態安全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與生態安全

任何形式生態危機都是來源於物質的不適當流動,國際貿易活動引起的大量物資、資金、人員在世界各國之間的流動,恰恰是引發生態安全方面災難性後果的一大因素。生態安全與國際貿易存在一定關系,體現在:(1)國際貿易可能引起生態環境退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以及國際貿易所主張的國際分工刺激人們無休止地開采自然資源,造成一些國家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以至於生態環境惡化。發展中國家雖然可能已經意識到自身生態環境的惡劣情況,但為了出口收益,還不斷的以低價格出口資源性產品。(2)由於國際貿易涉及商品的國際運輸,貿易導致了許多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貿易引起商品的跨國移動,進口商品在消費時對進口國的環境造成破壞;出口商品在生產時對生產國的環境造成破壞。(3)貿易產生了大量的污染跨境轉移的問題。不同的國家收入水平不同,從而環境標准也有所不同,收入高的國家環境標准高,貧窮的國家環境標准低。而環境標準的差異,會使發達國家在為本國資金尋找投向的同時,也把許多污染工業轉向了發展中國家。(4)綠色壁壘構成了環境與貿易之間沖突的焦點。有關國際貿易的多邊環境協議在一定程度上對引導商品的清潔生產和保護環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國家卻利用有關貿易的環保協定作為貿易保護的借口,建立了一整套技術性的非關稅壁壘-綠色貿易壁壘,以達到限制進口,有效保護本國市場的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貿易自由化。

生態安全與國際貿易也可以相互促進:生態安全是國際貿易的物質基礎,國際貿易為生態安全提供經濟條件。國際貿易離不開自然資源,如沒有森林就不存在木材貿易,沒有耕地就不存在糧食貿易,因此,生態安全是國際貿易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國際貿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一國的財富,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使國家可以擁有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保護國內的環境;能夠使一個國家的居民富裕,更加關心環境質量的改善,並可以減少對自然環境過度掠奪的壓力。因此,國際貿易為生態安全提供了經濟條件。

過去十幾年來,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一直吸引著國際學術界的關注,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就已有學者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如Baumol(1971)、Magee和Ford(1972)以及Walter(1973)等的論文都已成為研究貿易和生態環境問題的經典文獻。迄今為止,有關貿易和生態環境關系問題的學術爭論已出現兩次浪潮。一次在20世紀70年代,另一次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如Dean(1992)、Beghin(1994)等以及Ulph(1994)都對貿易和生態環境問題作了文獻考察,Ekins等(1994)還為《生態經濟》(Ecological Economics)雜志編輯了一期貿易和生態環境研究專刊。Van Beers和vanden Bergh(1996)側重於從方法論角度評論貿易和生態環境外部性之間的相互關系,Lee(1996)對79類貿易和生態環境問題做了歸納和分析,用大量的經驗數據來揭示貿易和生態環境間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

當今國際貿易研究領域內一些重要人物,如Bhagwati(1993)及Grossman Krueger(1995)都發現,國際貿易在長期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有幫助。Grossman和Krueger(1993)從生態環境角度評估了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通過對區域內有關國家跨部門空氣質量的考察,得到了經濟增長與污染物排放的反轉的U型關系。Dean(1997)通過建立一個聯立方程模型,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考察了貿易和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在北南貿易模型(North-South Model)中,Copeland和Taylor(1994)從規模、構成及技術等方面對國際貿易與生態環境質量的關系做了理論分析。研究顯示,自由貿易減輕了北方國家的生態環境污染,但是增加了南方的污染。Dua和Esty(1997)及Esty和Geradin(1997)都指出,作為全球國際貿易的結果,各國會降低各自的生態環境質量標准以維持或增強競爭力,出現所謂「向(生態環境標准)底線賽跑」(racetothebottom),甚至阻撓生態環境立法等漠視生態環境管制的現象。Barrett(1994)也指出,當生態環境政策規定的生態環境邊際損害很低時,生態傾銷(ecologicalmp-ing)會由於某些策略性原因而出現。

最近國際學術界對貿易和生態環境的研究熱情依然不減,如Antweiler等(2001)以及Ederington和Minier(2003)都各自對貿易和生態環境問題做了進一步的令人信服的研究。

二、國際貿易領域中危害我國生態安全的因素分析

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各國的貿易往來頻繁,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貿易商品在生產、消費及運輸等過程中所產生的對我國生態安全的不利影響也日益突出。在當前的國際貿易領域中,危及我國生態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通過貿易途徑進入我國的外來物種入侵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危害

外來物種入侵,就是指有意或無意的人為活動將某種物種帶到自然分部外的非原產地區,被帶物種在當地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建立了可自我維持的種群,造成自然生態系統或景觀的明顯變化,或給當地的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造成損害,由於入侵者是生物,故外來物種入侵又常被簡稱為「生物入侵」。

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進入我國:一是用於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二是隨貿易、運輸、旅遊等活動而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三是靠自身的擴散能力或藉助於自然力量而傳入,即自然入侵。自然入侵要受到山脈、海洋等阻隔,外遷速度慢、數量少,生態系統受異地的生物影響造成破壞的可能性不大。前兩種都與貿易、物資的進口有關,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是造成我國生態安全破壞的主要因素。

1.人為有意識地引進物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外來雜草共有108種,76屬,其中有67種外來入侵雜草是作為牧草、菜、葯用植物等有意引進的,占雜草總數的58%。人們為了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為了經濟的發展,從國外進口優良動植物品種是必要的,但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評價,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我國在引進國外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有害物種,到最後卻無法加以控制,導致外來物種泛濫成災,其結果便是引狼入室。如水葫蘆,原產南美洲,1901年作為一種花卉引入我國,20世紀50~7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種植,後逸為野生,由於生長繁衍速度極快,迅速侵佔我國南方匯河湖泊,形成單一的優勢群落。有些地方甚至水面上全部生長著水葫蘆,不僅堵塞河道,防阻礙行洪,還使水下缺少陽光和氧氣,威脅水下生物安全。每年受水葫蘆入侵危害的地區為清除這種物種而承受的經濟損失也是巨大的。據悉,福建省莆田市僅2002年水葫蘆的打撈費用就高達500萬元。另外,20世紀60年代,我國從美國引進大米草用於保護海堤、作飼料和燃料,但因其繁殖力極強,很快遍布93000平方公頃海灘,沿海灘塗和近海生物棲息地因其的入侵的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和水質下降,並引發了赤潮,致使魚蝦及貝類等水產品養殖遭到毀滅性打擊。其中大米草在福建瘋長,福建霞浦200多種生物瀕於絕跡,給全國養殖對蝦,貝類基地也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除了以上兩種植物,還有諸如水花生,三葉草等物種, 引進後由於缺乏原產地物種的制約,最後變成為危害當地生態環境的有害物種。

除了進口動植物品種會引進大量的有害物種對我國生態境造成破壞,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引進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由於轉基因動植物包含從不相乾的物種中轉入的基因,就會造成自然界基因庫的混雜或污染。我國擁有大豆野生品種約6000餘種,佔全球的90%以上。但現在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和轉基因大豆進口國,2002年進口了世界1/3的轉基因大豆,這對我國原本擁有的大豆野生品種基因庫形成威脅。因為在運輸和管理上都很難保證轉基因大豆不被遺落到野外或被農民種植,從而對當地的野生大豆品種產生基因漂移,污染我國寶貴的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庫。另外一些轉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因為基因漂移成為雜草,或者影響野生植物而成為超級雜草,這種超級雜草不是一般的除草劑能除掉的。科學家還發現,轉基因的某些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有毒的多蛋白,而這種多蛋白可以和土壤結合起來,在特殊的情況下毒性可以保持200多年。這樣的生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是馬上顯現的,需要一個過程,一旦它們適應本地生態環境就會形成大規模物種入侵,這對自然保護來說是災難性的。以美國白蛾為例,經過多年潛伏,於1979年首先在丹東發現這種生物,爆發時,樹木成片枯死,現在這種害蟲已經擴散到西北、華南地區。

2.無意識引進的物種。除通過貿易方式直接進口有意引進的物種,通過進口貨物,旅客行李、交通工具等,藉助貿易的方式而傳入的無意識引進的物種同樣也對我國生態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據不完全統計,傳入中國的主要害蟲類外來入侵物種有32種,主要病原菌類外來入侵物種有23種。害蟲和病原菌類外來入侵物種大多數是在引進植物材料或運輸其他物資時無意引進的。例如,我國在進口草籽,花卉種球時,帶進了鱗球莖莖線蟲、馬鈴薯腐爛線蟲、火疫病等。我國檢疫部門每年在進口貿易的產品,進口產品的木質包裝和鋪墊材料以及入境人員的檢疫中都能截獲大量的有害物種,其中包括危險性病蟲雜草等。根據我國檢驗檢疫部門的風險分析,在進口原木中攜帶檢疫性害蟲的比例高達70%以上,疫情來不同國家或地區,其中一些病蟲害還曾多次查獲。如我國海關1999年7月從日美等進口的機電、家電等產品使用的木質包裝上59次查獲號稱「松樹癌症」的松材線蟲;2000年又多次從美日等進口木質包裝材料中發現大量松材線蟲,三裂葉豚草等。20世紀80年代初隨木材貿易從美國侵入我國的江脂大小蠢,1999年在山西大面積爆發,使大片油松林在數月間毀滅,嚴重危及其他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外來入侵生物除了寄生在貨物,貨物包裝上傳入我國,交通運輸工具也是其很好的宿主。尤其是近幾年,全球貿易額的不斷增加和國際運輸的集裝箱化,以及車、船、飛機速度的加快,促進了鮮活動植物產品貿易,提高了生物在國際間的傳播機會,也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生物存活的可能,使外來物種入侵的速度和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豚草最初就是隨火車從朝鮮傳入我國的。

隨著交通日益發達,高山、海洋等阻隔屏障的作用正逐漸弱化,而貿易加速了物種的全球大旅行,增強著全球生物跨國大入侵的趨勢,加入世貿組織又使我國進入一個國際貿易和旅遊發展的新時期,生物入侵問題對維護我國的生態安全無疑日益重要。

(二)由於國際貿易造成的資源消耗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影響

生態安全的重點主要是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種、大氣等自然資源,而這些資源大都直接或間接成為國際貿易商品,因此由國際貿易引起的初級資源出口,自然資源過渡消耗和非法出口將危及我國生態安全。

1.初級資源出口。初級資源出口主要是指木材、礦產等自然資源沒有經過深加工而直接出口。初級資源容易開采,且生態價值沒有納入成本,因而對於企業和個人而言,初級資源出口有利可圖。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附加值低的初級資源型產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占較大比重。這些初級資源的過度出口嚴重危及到我國的生態安全。以木製品為例,我國原本森林覆蓋面積就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據測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國的可采林在短短的7年內將被砍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一次性木筷和木桿鉛筆的產量及出口量卻均為「世界第一」。在礦產資源方面,礦產資源的過度出口刺激了國內礦產的盲目開采,礦產資源遭受嚴重破壞。雖然我國的礦產資源擁有量居世界前列,但大量有色金屬礦如鎢、銻、稀土及其他稀有金屬的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導致這些礦產資源遭受亂挖濫采,而且礦物的冶煉釋放出大量有毒和放射性物質,嚴重污染環境。有專家提出,礦產資源的無序開發將使我國重要礦產資源在未來10年呈現持續緊缺局面。另外,石材的出口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福建是我國石材出口的主要基地,但一些地方未按規劃、粗放開采,導致山體嚴重破壞,土層岩石大面積裸露,形成「青山掛白」現象,造成山體滑坡等災害隱患。近年來,一些出口企業又盲目收購發菜、山野菜、葯材等野生植物,致使大批農民湧向內蒙古草原,亂挖濫采,加劇了阿拉善盟、伊克昭盟草原沙化,加之羊絨出口量的擴大導致過度放牧,草原沙化現象日趨嚴重。

中國目前仍處於經濟發展的轉型階段,資源密集型的產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占出口主導地位,且隨著貿易量的增加,某些自然資源富集地區急功近利,無節制地出賣初級資源,使我國生態環境面臨極大風險。

2.自然資源過度消耗。國際貿易的發展促使外商紛紛到我國投資建廠,這樣可以更直接地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且製成品便於出口。但我國引進的多是資源密集型產業,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提供大量的生產原材料。這無疑加速了國內資源的消耗,是一種變相的「生態侵略」、資源掠奪性開發。對於可再生資源來說,資源的耗用量超過其再生量;對於不可再生資源來說,對資源進行過量開采,棄貧就富,違背細水長流的原則,使該資源在出現替代資源之前就過早地耗竭怠盡。如,日本外商到某山區投資建傢具廠,資金設備和市場銷路由日方負責,中方出場地和勞動力。當地以獲得就業機會與稅利收入而喜悅,卻不顧投產幾年後樹木大量消耗,生態惡化。這項投資合作完全不考慮山區森林資源的價值,雙方在其他資源上計算了投入代價,卻將山區的森林資源視為無價之物。這種短視與無知必將帶來暫時的增長與後來長期的吃虧。目前過熱的外商投資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我國環境資源的承受能力,這將激化我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可說是「寸土寸金」。但近幾年來,一些地方盲目設立各種開發區、工業園,佔用了大量耕地。1996年,我國有19.5億畝耕地,現在已降至18.51億畝。一些根本不具備招商引資條件的開發區,征而不用的現象十分普遍,造成了大量土地「撂荒」現象。

3.貿易造成我國資源大量消耗的原因。比較優勢原理一直作為經濟學家極力推動貿易自由化的理論依據而廣泛存在。必須指出,我國的初級產品出口是以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為代價的,而發達國家購買到的初級產品在價格上完全低於其資源價值。這樣交易的結果是發展中國家承擔了資源開采中產生的環境與生態價值損失。初級產品的製成品又以高價賣給我國消費者。於是,發達國家獲得了包括我國轉移過來的生態經濟價值在內的利潤,而我國的資源與環境消耗卻得不到補償和維護。

我們必須注意到,在出口大量低附加值產品的同時,我們也在出售我們的生存環境;如果不能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不僅僅不能獲得高額回報,而且將大量消耗國內原材料,將大量污染物留在國內,則我們的對外貿易將是「零售我們的生存環境」。

(三)吸引外資中污染項目引資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影響

利用外資已成為推動我國對外貿易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外資的引入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對我國的生態安全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外商投資影響我國生態安全的表現。隨著國際資本的全球流動,與各國發展水平不平衡相應的環境標准差異驅動著污染密集產業通過直接投資方式進行國際轉移,而發展中國家急於脫貧的願望則給這種污染轉移方式以可乘之機。所謂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大量污染以致對環境產生嚴重不良影響的企業所有者為免除或減弱自已對環境污染承擔的責任,而將企業遷移到一個能接受這種污染或污染成本較低的國家。根據對我國全部三資企業的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商投資高污染行業的企業數和投資額有驚人的增長。截止2002年,外商投資於PIIS(指污染密集型產業)者佔全部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30%左右。有些外商投資企業通過投資向我國轉移有害環境的技術、設備和產品,將一些國外淘汰的,嚴重污染環境的禁止使用的產品、技術和設備通過投資方式轉移到我國,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生態環境。沈陽市人大的調查發現,某合資企業引進了早已被外國廢棄的工藝,導致車間空氣中的汞濃度超標幾十倍;貴州台商合資企業福鱗業化工有限公司,每天排砷1.76噸,使河水中砷含量超標20倍;廣東、浙江等地的製鞋、箱包行業是職業病高發區和高發行業,也正是外國投資和港台投資最熱衷的地區與行業。

2.污染項目引資對我國生態安全造成威脅的原因。污染項目引資之所以對我國生態安全造成威脅,原因在於: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動力。發達國家向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相對落後的技術和夕陽產業。一部分是因為這些產業對本國環境有較大的危害且發達國家環境質量標准日益提高使本國的污染密集型產業逐步受到限制而無法在國內繼續生存;另一部分則是看中發展中國家較低的環保標准可以降低成本。這種產業的轉移實際上是在國際間轉嫁環境污染。

(四)國際貿易商品儲運過程產生的污染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危害

國際貿易尤其是商品貿易離不開存儲和運輸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我國生態安全產生的實質的或潛在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1.交通運輸工具的耗能和排污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貿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貨物在貿易各國之間的流通更離不開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作為物流的載體之一,這些交通工具本身也消耗大量的能源並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直接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1雜訊污染。公路運輸網路的發達所產生的雜訊污染幾乎影響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鐵路及水運線作為在一種移動點的污染源,隨著貨物運輸量及運輸工具運輸頻率的增加,已經逐步轉化為線狀雜訊源;2大氣污染。汽車尾氣對大氣環境的危害眾所周知,尤其是在集裝箱頻繁出入的港口地區,汽車尾氣經過太陽照射後形成的光化合物港口、城市空氣長期處於污染狀態;3其他污染。汽車廢舊輪胎的大量堆積,廢棄機油、柴油經常會滲入到土壤和水體中,這都不可避免地造成環境污染;貨物的空中運輸,特別是貨物的裝載和卸載、航空器的運行、設備維修、燃料加註、解凍和清洗等都會造成環境污染。

2.存儲和運輸過程還會對周圍的生態安全存在潛在威脅。貿易的商品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不乏有毒有害的化學物品或其他特殊商品,在運輸這些物資的過程中,對運輸途中的生態安全存在一定威脅。有毒有害物質如酸液、有毒類葯品、油類、放射性等對環境構成威脅的物質,在物流過程中如果因儲存和運輸不當而發生泄漏,將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泄漏後即使有最完善的補救措施,仍無法挽回對環境的影響。比如,石油在海運過程中發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污染常常是致命的,並且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恢復常態。近年來,油輪泄漏污染海洋、貨車翻倒泄漏巨毒葯品之事就已經頻頻見於報端,足見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3.交通運輸工具使外來入侵物種得以以「偷渡」的方式入侵我國。豚草、壓載水中的入侵生物都是寄生於運輸工具進入我國並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大面積的破壞。據生態學家研究發現,生物入侵的嚴重區域包括重要港口、口岸附近,鐵路、公路兩側,外來物種往往在這些地方「登陸」,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後再向內陸擴散。而航運業作為世界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運送著全球90%以上的貨物商品,壓載水是船舶航行安全的必備條件。據估計每年平均有100億噸的壓載水在全球轉移,每天約有3000餘種動植物通過壓載水在世界范圍內遷移,這些生物在到達一個新的棲息地之後,在適宜的生活環境中有可能立足並繁衍,影響當地的生態系統,甚至造成生態災難。我國沿海地區原本就已嚴重的赤潮現象,正是受外來海洋生物物種的影響而更加嚴峻。

我們在強調生產及消費過程中的環保問題時不應忽視作為貿易流程重要組成部分的儲運過程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影響,促進環保物流的發展。

(五)非法貿易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影響

非法貿易雖然是國際貿易領域所不容許的,但它的客觀存在仍對生態安全造成威脅。由於非法貿易是隱蔽且有組織的行為,所以由此造成的損失、威脅往往無法估計。

1.危險廢物的非法進口。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准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其特點是潛在危害大,對土壤、水體、大氣造成持續性污染,並難以消除。除了向我國投資污染密集型產業,外國向我國轉嫁環境風險的另外一個途徑,就是直接向我國出口危險棄廢物。

我國政府對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一貫持反對態度。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危險廢物進口的措施,但伴隨對外貿易的發展,工業國家向我國傾銷危險廢物的事件仍時有發生。近年來,以有用原料名義進入我國的危險廢物每年都達幾百萬噸,而且這種情況有愈演愈烈的趨勢。1990年中國進口「洋垃圾」99萬噸,進口額2.6億美元;1993年猛增至828.5萬噸、15.75億美元;1997年廢物進口量創歷史最高水平,達1078萬噸,進口額29.5億美元。「洋垃圾」事件越來越頻繁,案值也越來越大。2001年12月12日,廣州是查獲了一批重約30萬噸的走私「洋垃圾」;2001年12月18日,連雲港海關查獲28個集裝箱的「洋垃圾」;2001年10月22日,天津海關查獲口岸近年來最大的一起走私進口固體廢氣物案,查扣國家命令禁止進口的「洋垃圾」838.8噸。這些大量進口的「洋垃圾」可利用與不可利用的同時存在,其中不可利用的部分成為無主的廢物,長期堆放,使我們寶貴的國土資源成為外國的垃圾廠,既浪費了國土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即使是那些可利用的進口廢物,在利用過程中由於技術、資金等各方面原因,通常無法做到無害化處理,最終也是由我國來承擔本不該承擔的污染問題。

2.瀕危物種貿易。國際社會將瀕危物種的貿易列為非法貿易,其價值僅次於走私毒品、武器的價值,是全球第三大走私對象。但這種非法貿易禁而不止。非法貿易的野生動植物的牽扯到的是資源和環境,帶來的是潛在和漸進的危害,在我國,30000種高等生物中已有3000種野生動植物處於瀕危滅絕境地,被列入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的就有123種,其中的一些物種仍然遭受非法貿易的威脅。一條藏羚羊絨織的圍巾價值35000美元。如此高的利益驅使盜獵分子不顧生態安全瘋狂獵殺。非法物種貿易嚴重破壞我國生態多樣性,加速瀕危物種滅絕。因此必須警惕瀕危物種非法貿易導致的生態安全問題。

此外,一些對我國物種構成潛在威脅的「洋」物種通過不正當渠道進入我國也會引發生態災難。因為這些物種的進入,將可能打破原有的生物群落體系,這種情況一旦失控,後果將不堪設想。一段時間引發全國「恐慌」直至國家明令「處死」的食人魚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包括邊境農副產品走私,尤其是水果和種苗走私,都是危害我國經濟和生態安全的毒瘤,這些在偷逃國家巨額關稅的同時,也為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大開方便之門。

5、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的影響

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國進一步成為世界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另一方面也為我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加快我國融入全球經濟的步伐,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有利於我國吸引外資,有利於消除我國對我國的歧視政策。
世界貿易組織(英語: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中文簡稱是世貿組織,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 擁有164個成員,成員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8%,有「經濟聯合國」之稱。

6、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發生的變化和原因?

都是自己寫的,可不是粘貼的,要採納哦。

中國貿易對外開放一直到鄭和七下西洋:此時及之前歷代王朝都以大國姿態接受周邊少數民族國家或政權的朝覲、納貢、貿易等。
——明朝末年由於倭寇東南沿海騷亂,明末開始閉關鎖國,一直到鴉片戰爭,這段期間對外貿易一律緊閉,但是中國依然是全世界最富有自給自足的國度,吸引無數外國商人偷渡、走私、買賣,賺取中國的白銀。
鴉片戰爭後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直到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清政府全面對外開放,但是由於關稅沒有自主權,就是關稅實行對外國商人有利,對民族資產階級不利的關稅政策,使得白銀大量外流,中國人民愈發貧困落後,此外還要擔負大量的稅收,用於清政府對外戰爭賠款以及修建鐵路等供外國商人更好地建工廠、榨取中國白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實行,商品經濟基本在大陸消失,也就沒有對外貿易交流的基礎,中國大陸主要貿易對象是蘇聯和東歐,而且貿易總額主要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定製、加工、以及出口,貿易靈活性及供需性彈性很差。此外西歐及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流入幾乎為零。
改革開放後,恢復了商品經濟和大部分市場條件,允許外資企業進駐中國進行投資、生產、銷售、賺取中國大陸白銀,但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經驗、高質量的商品供民族資產者學習、運用和實踐,此外關稅完全自主,由我國政府和人民決定關稅的導向。
加入世貿組織後,和世界市場經濟更加融入一體,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基本條件就是大幅度降低關稅門檻,所以我國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入到世界貿易市場大環境下,不再進行貿易保護,大幅降低關稅,歡迎世界上各個投資商。缺點就是容易受到世界市場變化的影響,使我國市場經濟不穩定,不過還好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從計劃經濟體制繼承來的,對市場的控制能力較大,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

7、國際貿易對生活的影響 作文

在向信息經濟世界的轉變過程中,傳統商務由於存在太多的弊端,已經不能回勝任現時條件下的答貿易環境。電子商務作為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日益成熟的直接結果,是未來商業發展的新方向。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nce)是一種以電子數據交換EDI和Internet網上交易為主要內容的全新商務模式。其體現的開放性、全球性、地域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內在特徵,在符合商業經濟內在要求的同時,還使其超越了作為一種新的貿易形式所具有的價值。它不僅改變了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管理,而且對傳統的貿易方式帶來沖擊。其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增加了貿易機會、降低貿易成本、提高貿易效益。在帶動經濟結構變革的同時,對整個現代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而且深遠的影響。
對此,中國作為經濟正在發展的貿易大國,在電子商務的挑戰之下,要同時面對其帶來的壓力和機遇,進行自我調整,以求跟上其快速變革的步伐。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在今後的貿易競爭中占據主動,應拿出自己的舉措,以贏得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機會。
關鍵詞 電子商務 數據交換 網際網路 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