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態環境對國際貿易的關系以及影響?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類的居住環境不斷惡化,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關心有關生態環境的問題,在全球范圍掀起了一場以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為目的的可持續發展浪潮.國際貿易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作為一種跨越國界、遍及全球的經濟行為,首當其沖地對整個地球環境的保護負有責任.許多國家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制訂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措施,制訂環境標准一方面可以優化國家貿易的商品結構,另一方面將導致南北差距越來越大.目前,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環境保護也成了一種貿易保護的手段.因此在"綠色經濟"時代,環境與貿易的關系問題也成為新的熱點.
現在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在世界范圍內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以及過去幾百年人們生活、生產的過程當中不注意保護環境,而給我們地球的生態帶來了嚴重的危害,以至於在許多國家出現了不可持續生產和生活的狀態。所以現在全世界都在興起環保運動,制訂環境法律、制訂環境方面國際的公約,甚至在WTO中專門鼓勵貿易的公約裡面也設置了一些環境方面的規定。所以,我們要進行正常交易,我們要取得成功的交易,如果不破除環境的障礙,我們就不能實現國際交易的目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民法、環境法以及國際私法它們的一個結合點,民法是鼓勵大家在平等、自願、自由意思的表達來進行交易,假如我們的產品出口以後,別的國家行使哪些行政法規方面自己的權利,把我們的東西查封、銷毀,因為出現了有公害的物質及農葯超標的情況,所以我們國家把產品出口以後,別的國家進行管理,我們就不能實現目標。因此,結合著過去的學習、結合著我現在實際工作的需要,我們來研究國際貿易與環境法障礙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交易與經濟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通過交易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交易與環境具有雙重性,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俗語說把產品輸往國外,把污染留在家鄉。所以說出口問題如果解決的不好會帶來嚴重的污染環境。利用外資也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隨著國際產業結構的變化,發達國家把污染密集型的產業往我國來轉移,對我國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交易對環保具有雙重性,具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我們現在要極大的注意力來關注對我們不利的一面。
2、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兄弟,你問的這個問題范圍太大了,
總的說來
一、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呈現出六大趨勢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凸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達到25年來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和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的帶動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量2004年近11萬億美元,增速達到20%,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歐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2004年,德國、美國和日本在世界貨物出口中的份額已分別達到10%、9%和6.2%。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國際貿易增長中最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排名以年升一位的速度上升。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分別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量的6.4%和增量的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WTO新一輪談判自啟動以來進展緩慢,2003年坎昆會議失敗後,談判一度陷入停滯狀態。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與此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R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截至2005年1月,實際有效的區域貿易安排共有162個,其中80%以上是近10年內建立的。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美國在推動建立美洲自貿區的同時,還在與韓國、南非等10多個國家商談自貿區;歐盟在2004年5月實現東擴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貿易集團,並擬與所有拉美國家和東盟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日本已經與新加坡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正在與韓國、泰國商談自貿事宜。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從其變化趨勢看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與此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經從1985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35.4%。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基礎已由比較優勢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的競爭優勢。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三大貿易國,中國加工貿易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已達48%,占據了半壁江山。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產業和貿易結構的競爭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以及經貿問題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國和歐盟就航空業補貼問題相互指控,並最終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爭端。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2005年世界紡織品貿易開始實現一體化,中國面臨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焦點。
二、若干思考
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這些新趨勢對世界各國的經貿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要辨證地看待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既要看到機遇中存在的挑戰,也要看到挑戰中蘊藏的機遇。我們必須樹立全球戰略意識,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國內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更有利的條件。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
美、日、歐、俄、東盟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便利化。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據世界銀行估算,如果多哈回合取得成功,將可在2015年之前給全球帶來5000 多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的談判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
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提高紡織、輕工、家電等優勢產品的出口質量、檔次和價格;加大對蔬菜、水果、花卉等優勢農產品一般貿易的政策支持,爭取實現農產品出口零稅率;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
發揮全球「大買家」的優勢,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按照國際通行做法,探索符合大宗產品集中采購試點,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等貿易方式,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議價能力。運用國際招標等方式引進先進高新技術產品及環保、大型醫療和電力設備,把關鍵設備、先進技術進口和消化、吸收、創新結合起來,促進國內裝備製造業發展;敦促某些發達國家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
我個人感覺,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都有吧,今年貿易不太好做,國家在政策上也有所調控。實際感受就是,貿易的話,國外買東西的人少了! 就像我國一樣,也開始刺激國內消費,而不是刺激都在國外買東西了。
我公司一年要出口3.5億USD ,可是現在看來,一季度已經同期下滑了1000萬USD了
加油吧,挺過這個砍,一定會好起來
希望能幫助到您
3、國際貿易政策的意義
促進世界經濟發展與穩定 。
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達到外部均衡 ,穩定經濟,加強適應能力。
延續社會再生產,加強和完善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不同。
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獲取良好的國際經濟與政治環境,貿易政策在調整、改善、鞏固國與國之間經濟與政治關系面起著重要方作用。
4、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的由來
本世紀30年代經濟學家羅伯特遜(D.H.Robertson)提出了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Engine for Growth)的命題。①在50年代,諾克斯根據對19世紀英國與新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原因的分析,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這一命題。他認為,19世紀國際貿易的發展是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因為各國按比較成本規律進行國際貿易,通過兩優取其更優、兩劣取其次劣的辦法進行專業化分工,使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了產量。通過交換,各國都得到了多於自己生產的消費量。他認為這是對外貿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對外貿易產生間接的動態利益,即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動態轉換過程,把經濟增長傳遞到國內各個經濟部門,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他指出,19世紀的國際貿易「具有這樣的性質:中心國家經濟上的迅速成長,通過國際貿易而傳遞到外圍的新國家去。它是通過初級產品的迅速增加的需求而把增長傳遞到那些地方去的。19世紀的貿易不僅是簡單地把一定數量的資源加以最適當的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進一步補充了這一學說。他們認為,對外貿易較高速的增長、特別是出口的高速增長會帶來以下幾個重要的動態利益:(1)出口擴大意味進口能力的提高。進口中的資本貨物對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一方面,資本貨物的進口使這個國家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地節約了社會勞力。另一方面,資本貨物的進口,尤其是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可以提高國內的技術水平,經消化後,會大大地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2)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國內的投資流向發生變化,資本會越來越集中在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進行專業化生產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3)規模經濟利益。一國國內市場相對來說總是狹小的,出口的擴大克服了國內市場的狹小性,生產規模可以不斷擴大,以達到最佳程度,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單位成本不斷下降。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潤率,另一方面會增強國際競爭能力。(4)出口擴大還會加強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這一點對經濟運行機制不健全的國家尤其重要。出口的擴大,特別是加工程度較深的製成品出口的擴大,會增加對向出口部門提供投入物部門的需求。這些部門轉而向其他供給部門增加需求。如此反復下去,不但能帶動所有部門的發展,而且會大大地促進國內經濟的一體化。(5)出口的不斷擴大會鼓勵外國資本的流入。這對普遍缺乏資本的落後國家日益重要。外資的流入不但能解決國內投資不足的難題,而且會促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傳播。(6)在世界市場上進行激烈的斗爭會使國內出口產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改進質量、降低成本,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①
但是,諾克斯認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學說,適用於19世紀,其主要論據是英國的經濟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帶動了新興國家如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等國家的經濟發展,成為他們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到了20世紀,由於各種條件的變化,這一學說不再適用。即在20世紀,中心國家(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並未通過初級產品需求的增加而把它們的經濟增長傳遞到世界其他國家去。諾克斯認為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有6個:(1)發達國家工業結構的變化,由輕工業結構轉向重工業結構(技術和化學工業),即從製成品中原料含量高的工業轉向原料含量低的工業;(2)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勞務部門所佔的比重增加,因而對原料的需求落後於生產的增加;(3)對農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低;(4)農業保護主義的蔓延;(5)工業原料的節約使用(如電解鍍錫,金屬回收和再加工);(6)合成原料和人造原料越來越多地代替天然原料。
60年代以後,隨著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出口導向型而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後,這一學說再度流行。
對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的評價
(一)就對外貿易能帶動或激發經濟增長這點來說,它是正確的
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已經證明,商業的擴張往往推動著工業的進步,世界商業和世界市場是在16世紀開始資本的近代生活史的。在產業革命以前的時期如果沒有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工業進步就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商業上的產業大革命是革命的歷史前驅。在戰後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是以發展對外貿易為突破口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帶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但是,該學說不談生產對對外貿易的決定性作用,只強調對外貿易對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就此而言,這個學說有些片面性。
(二)這個學說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過分誇大了對外貿易的作用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它們的經濟發展除了生產關系改革這個重要條件以外,還有四個主要因素,即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先進的管理。這些因素是互相影響的,只有綜合起來,經濟才能取得迅速的發展。
2.忽略了對經濟增長機制的分析
對外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起到刺激和帶動作用,但只有在經濟和社會條件具備時才能充分發揮這種作用。對外貿易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只是它的一個必需條件,而不是它的先決條件。在19世紀西歐國家對初級產品需求的增長之所以能帶動少數白人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因為在這些地區存在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條件。而許多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盡管它們的對外貿易也增長了,但是並沒有導致經濟發展,原因就是它們在國內還不具備這些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條件。
3.掩飾了資本主義國際貿易中的生產關系
他們只抽象地談論對外貿易給一國帶來的經濟利益,而不談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國際交換,剝削、掠奪殖民地和落後國家的歷史事實,抹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國家藉助其經濟優勢在國際貿易中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