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際貿易專業的調查報告
月21日正式開始為期近一周的國際貿易專業認識的實習。同學們既興奮又好奇。之所以興奮是除了學習理論知識,還有兩天的外出實地參觀;好奇的是進入大學雖一年了但對國際貿易還屬於「零認識」(盡管平日新聞雜志也會接觸),所以,對於即將升入大二的我們來說,也是特別感興趣。因此,這次學院組織的實習周對我們來說是認知國貿專業的好途徑、好方法。
生動的第一講
8月21日,胡勇老師先總體介紹國際貿易,讓我們對其有初步的認知。首先他引導大家思考國貿涉及的相關課程,明確今後學習的方向。
國貿專業主體分為四大部分,結構如下所示:
a國際貿易 e統計學
b國際金融 f會計學
A 國際貿易所需的基本知識 c談判技巧 g 電子商務
d貨運(保險) h 市場
B 法律
C 政治和各種法規
D 語言
以上結構中,a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國之間貨物和服務交換的活動,是各國之間分工的表現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靠。由此可知國際貿易是物的貿易和服務的貿易。物的貿易是一種有形的交易,同學們很容易接受這一概念,但服務貿易是無形的。於是,胡勇老師將它作為一道思考題布置,目的是培養我們探索知識、勤學好問。世界貿易組織列出服務行業包括以下12個部門:商業、通訊、建築、銷售、教育 、環境、金融、衛生、旅遊、娛樂、運輸、其他。了解了國際貿易,繼而胡勇老師就國際貿易的特點、國際貿易單位、組織結構及其職能進行講解。下面我以上海外高橋現代服務貿易發展有限公司(Shang hai Waigaoqiao Modern Service Trade Co.ltd)為例說明以上幾點.
該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保稅區內物品的展示、交易、物流,加工、市場管理、招商考察、技術與信息咨詢、投資咨詢等配套服務貿易;並從事貨物的進出口和技術進出口業務;附設分支機構等。這也反映出國際貿易所具有的兩大特點 :
A 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困難多
·語言文字不同 ·各國對商品的要求不同
·貿易規章制度不同 ·國外市場調查較困難
·信用調查較困難 ·各國風俗習慣不同,使用貨幣不同
·貨物運輸及保險手續較復雜·涉及國際貿易慣例及規則B經營國際貿易的風險大於國內貿易
·信用風險 ·商業風險 ·匯率風險
·運輸風險 ·價格風險 ·政治風險
那麼,從事國際貿易活動的貿易商應具備遠大的眼光,良好的商業信譽;熟練的外語;豐富的專業理論與知識;靈通的商業情報;雄厚的資金和完備的組織機構等等。在貿易戰略戰術,可採取「三邊」戰略:一是「邊緣政策」戰略——學會打「擦邊球」,利用國家政策的空隙;二是「邊緣效益」戰略——過去做一把生意賺一大筆錢的情況,今後不會太多了,要學會精打細算,有大利潤生意要做,小利潤生意也要做;三是「邊緣商品」戰略,過去我國對俄出口的商品比較單一,今後出口的商品一個訂單可能有十幾種,甚至上百種,要不厭其煩,做生意要有耐心。不要指望一次賺百萬,要指望百次賺千萬。
作為一名正在大學學習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來說應該開始規劃個人發展及職業生涯。在大學期間還應訓練自己的冷靜力,有大事時能安靜並能快速想出辦法。並且培養自己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分析能力。使自己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及膽大心細的人格魅力。最後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那就是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因為要做國際貿易首先溝通是十分必要的。
在對國貿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我更欣賞的是胡勇老師提出的「教書育人」這一教學理念。雖然這一理念很早就被宣傳,但像胡老師真正將其貫穿在教學中,而非是一種理論口號是很難得的。他以鼓勵為主,不斷激勵、引導、啟發大家,並不時給大家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和自信心。
深刻的海關之行
盡管天色陰沉不時小雨連連,卻無法抵擋同學們熱切的心情,會議廳里不時爆出陣陣掌聲,講座主要從海關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口岸的改革和發展以及科技在海關的作用三大方面來談。副關長彷彿把我們帶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此時正是中國海關的起源,只是那時的海關稱為「關市」,繼而走過秦漢、唐末。值得一提的,唐宋以後,隨著海上交通貿易的日益發展,在沿海城市和港口,陸續設立管理船舶進出的市舶司,奠定了中國古代海關的初步基礎。直到清初康熙年間,「海關」名稱正式出現,然而到了晚清近代的海關,大家都緊鎖眉頭。這是一個伴隨著喪失海關主權的時代!舊中國喪失了原有的獨立自主權利,以致於走私猖獗,稅收不旺。這是中國最慘痛的一段不能忘也不會忘的歷史!到了近期也就上新中國成立,海關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經歷。那個時代下海關的不備重視也是閉關鎖國下的無奈,然而萬事萬物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的同時,海關正在以新的面貌展現給世界。我們可以通過新中國海關的領導體制及方針看出它日新月異的發展在副關長講到反傾銷時,我向副關長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也就是配額問題。他非常耐心的對我們講解。由於我本人對中國紡織業十分感興趣,故查閱了大量資料來說明2005年取消配額後對中國紡織業造成的一些影響。由於我水平有限,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對概念及理解上的錯誤。
對於中國企業來講,反傾銷如今已不陌生。隨著我國正式加入WTO,我國企業面臨的反傾銷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從日本對中國的手巾到歐洲對中國的彩電,打火機,從土耳其對中國的床上用品到美洲對中國的服裝產品。當前,我國已經取代了韓國、日本,成為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出口配額體系取消,歐美為了保護本國紡織品產業,借「242條款」的漏洞(如「市場擾亂」等關鍵概念未詳細加以說明或闡述),美國藉此挑頭發難,要求實施「特保條款」。5月31日,歐盟也乘勢加入,向中國提出正式磋商請求,並要求對T恤衫和亞麻衫實施特別限制措施。
其實歐美之所以採取如此措施,是因為出口配額體系取消,沒有了配額的保護和限制,全球各紡織企業將在同一起跑線競爭,全球紡織業面臨著重新「洗牌」,不過,配額取消不僅會造成全球財富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且也會導致進口國的大量紡織工人失業等政治問題。可以預見,隨著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抬頭,中國紡織品將遭遇更多的技術壁壘,特別保障和反傾銷制裁。只不過不會在配額取消後立刻顯現出來而已。總之,配額取消後,國內紡織行業的產銷量都將呈爆發式增長,巨大的國際市場需求將給紡織行業帶來較高的成長性,是紡織類上市公司有望出現大幅度增長。
八所港見聞及貿易地理
在實習周的第四天在徐曉先老師胡勇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東方市八所港 ,在那裡知道了八所港創建歷史。它是日本侵略中國時建造的,現在仍有那時留下的建築。就在八所港不遠處還有一個萬人坑,那是當時掩埋為建設此港而累死的中國勞工。之所以在此建立港口,是因為日本人在附近發現鐵礦脈,為了便於資源掠奪的運輸加上八所岸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便於建港的天然礁石。接著又聆聽了從事多年航運代理業務的陳總講解航運代理和國際貿易的聯系。明確航運代理公司是經營對外經濟貿易運輸的企業,承辦航行國際航線和港、澳、台地區的中外籍各類船舶在我國港口,水域和有關地方各項代理業務。通過他的講解我才知道學習國際貿易不光要了解貨運知識還要掌握貿易地理。因為地理環境包括的內容異常豐富,它常常從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時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尤其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深刻。因此,我們應該了解世界經濟地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難忘的實習周
8月26日難忘的日子,過了今天,本次實習就圓滿結束,可是我認為它並沒有真正的結束。通過這次實習,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並鍛煉了我自學專業知識的能力,這也正是這次實習的意義所在。在愉快自主地學習中,讓我意識到大學教育更趨於科學合理化、人性化。同時開始思考如何在走出校園後能夠立足於社會,並使自己站穩腳跟。實習結束了,我相信它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這些,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中,我都不會忘記這次實習帶給我的收獲。
參考書目:
《國際貿易 理論·政策·措施》 張曙霄 李秀敏 編著 中國經濟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集》第2卷,第81頁
《中俄經貿關系》 薛君度 陸南泉 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配額取消概念預股》 長城證券金融研究所
2、國際貿易調查報告
<
3、為調查外貿業務員設計一份調查問卷的題目取啥好
外貿業務員的調查問卷。為調查外貿業務員設計一份調查問卷的題目取外貿業務員的調查問卷即可,這個題目簡單明了,通俗易懂。
4、FDI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兩種FDI模式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的此較研究
上海國際海事信息與文獻網 發布時間:2007-01-19 瀏覽:23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關系的理論回顧
國際直接投資與商品貿易作為調整資源在國際間分配的直接手段與間接手段,之間的關系是替代還是互補,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論模型就是蒙代爾的替代模型以及小島清的互補模型。
蒙代爾最早提出了投資與貿易的替代模型,認為在存在貿易壁壘的情況下,如果直接投資廠商始終沿著Rybczynski線實施跨國直接投資,就能夠在相對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產要素轉換成本基礎上,實現對商品貿易的完全替代。
小島清基於與蒙代爾的不同假定條件及對於外國直接投資本質的不同理解,提出了投資與貿易的互補模型,直接投資並不是將資本作為一般生產要素分配到東道國的行業中去,而是有兩個鮮明的特點:(1)不單是資本的流動,而是包括資本、技術、經營知識的總體轉移,其核心不是貨幣資本的流動,而是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及技術、管理、營銷等技能的轉移。因而在理論模型中,可以不考慮投資母國與東道國間相對為數不多的貨幣資本的增減與轉移,而只需把直接投資視為包括銷售問題的先進生產函數的轉移、移植,這就意味著投資母國與東道國間存在不同的生產函數;(2)直接投資是資本、技術、管理知識的綜合體,由投資國的特定產業部門的特定企業,向接受投資國的同一產業部門的特定企業的轉移,而不是作為流動性很高的一般貨幣資本流入東道國。基於以上觀點,小島清得出結論認為,由技術先進國家的「邊際產業」(即處於比較劣勢)進行的直接投資將會促進商品貿易。
小島清認為,日本企業的國外直接投資,正是通過這種「邊際產業擴張」,由本國處於「比較劣勢」的企業進行國外直接投資,因而是促進貿易的;美國企業則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導,憑借技術優勢,在優勢產業進行國外直接投資,因而是替代貿易的。
小島清提出的模型和觀點是對20世紀70年代日本企業國外直接投資實踐的理論總結。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間,日本企業的投資模式又有了哪些變化?尤其是隨著我國引進日本投資的不斷增長,日本企業對我國的直接投資對雙邊貿易的影響到底是怎樣的,是真如小島清認為的促進作用嗎?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兩個階段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的比較
1.兩階段的劃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引進外商投資20多年來的實踐,為研究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提供了較為理想的實踐基礎。
根據我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力度及發展速度,一般將我國引進外資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79-1986年)。
改革開放之初,外商對來華投資的顧慮很多,大多持觀望態度。
該階段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來源於港澳地區,中小資本居多,來自以世界500強為代表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項目很少,外商投資項目的平均規模不足百萬美元;投資項目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層次較低。
(2)逐步發展階段(1987-1991年)。
在這一時期,我國通過加強立法及實行優惠措施,進一步改善了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並對產品出口型及技術先進型外資企業給予更優惠的待遇,改善了投資環境,使外商投資興起了一個高潮。來自美國、日本以及西歐國家的投資日益增長,同時來自台灣地區的投資也隨兩岸關系緩和而呈迅速增長之勢。
(3)高速發展階段(1992年至今)。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針對「姓社」與「姓資」的問題,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准,徹底打消了外商對我國經濟改革政策穩定性的顧慮,此後,中國的對外開放開始出現嶄新局面,外商投資項目和金額成倍增加。1992年協議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587.36億美元,超過以往13年的總和,實際利用金額110.07億美元,首次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最主要形式。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越來越多的大型跨國公司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結構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王洛林、江小涓、盧聖亮(2000)也認為,與初期階段相比,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吸引外資最重要的變化,是大跨國公司投資數額的增加-跨國公司在技術、管理方面的巨大優勢,使得這一時期外國直接投資在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上與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初期階段,我國吸引的直接投資以港澳地區的中小資本為主,即使是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也以中小項目為主,並且投資企業的技術並不比國有企業的平均水平先進,因而總體技術水平不高是當時外商在華投資的主要特點之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大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增加,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明顯提高。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在我國投資的發展歷程也說明了這一點。
500強企業在我國進行的投資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起步和初步發展階段(1980-1991年)。
由於受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環境的限制,我國在跨國公司全球投資中的區位優勢不明顯,因而500強企業在我國的投資項目不多,實際完成的項目就更少,且主要位於深圳等少數沿海城市,投資的行業也以勞動密集型及資源利用型為主,並且主要來自日本跨國公司。
(2)大規模發展階段(1992-1996年)。
這一階段500強企業的投資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以歐洲、美國和日本製造業企業為主體,其中來自歐美500強企業的投資項目年均超過3000個。投資行業包括電子與信息、石油化工、通訊、汽車、建材、醫葯及大型機器設備,項目的平均規模超過了2000萬美元。
(3)調整階段(1997-2000年)。
雖然1992-1996年,500強企業在我國的投資已有較大增長,但由於我國的市場尚不夠成熟,許多企業尤其是歐美企業的投資項目都沒有實現預期目標,且受1997年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500強企業對我國的投資進入了調整階段,投資項目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但投資規模仍然較大。
(4)恢復性增長階段(2000年至今)。
經過挫折與調整,在投資問題上原本就比一般企業要慎重的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投資變得更加理性與成熟,從2000年至今,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投資進入了恢復性增長階段。2000-2002年,500強企業在我國共投資2.50多家企業,其中歐洲企業佔40%,美國、日本各佔27%。
中小資本的外資企業與跨國公司無論在技術水平,還是在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從以上我國引進外資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初期的外商投資以中小資本為主,多投向勞動密集型行業,屬於生產導向型直接投資。但跨國公司掌握最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投資的行業范圍也比較廣泛,並且是以最能發揮其技術優勢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為主,投資的動機也是多元化,即部分是被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吸引來進行投資,部分是為·了在我國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由於直接度量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存在困難,而且技術水平的高低也是相對的,但一般來說,由於充足的資本是先進技術的基礎與依託,投資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其技術水平也相應地比較高,因此可以用投資的規模大小來近似地表示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
圖1顯示了1983-2003年根據外國直接投資的項目總數及實際利用外資額測算的直接投資平均規模的變化。
該圖顯示,外國直接投資的平均規模在1992年達到波谷,1983-1992年呈波浪式變化,總體上呈下降的趨勢,從1992年開始,平均規模開始迅速增長,到1999年達到高峰,雖然從2000年開始,又有下降,但整體上還是比1992年之前要高。
結合前面對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三階段的劃分及本節中對跨國公司的代表世界500強企業在我國投資的四階段劃分,從外國直接投資的項目規模考慮,我們將整體引進外資的「起步階段」與「逐步發展階段」合並在一起;將500強企業投資的「大規模發展階段」、「調整階段」和「恢復性增長階段」合並,即以1992年為界限,將1992年之前與之後引用外國直接投資的情況進行對比,並分析這種變化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2.兩階段影響的實證分析
(1)1980-1992年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由於從外國直接投資的進入,到形成生產能力,並形成出口,都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要將外國投資者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整體移植到這些企業中,更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因此,投資對貿易的影響是動態的,具有滯後性。
這種滯後性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及我國的總出口額並不只受年度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的影響,還受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影響。
因此,這里為了分析外國直接投資對出口的影響,將FDI(當年外國直接投資額)、FDIC(截止當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FDI-1(上一年外國直接投資額)、FDIC-1(截止前一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FDI-2(前兩年外國直接投資額)、FDIC-2(截止前兩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作為可能影響出口額(EX)的變數,運用EViews軟體,分別測算了這些變數與出口額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如下(見表1):
表1顯示,外國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與出口額間有非常強的相關關系。其中,不論是當年、前一年,還是前兩年的直接投資流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都要小於當年的直接投資存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而且,當年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相關系數小於前一年,而前一年的又小於前兩年的;在直接投資存量數據中,前一年的存量與出口的相關性最高,前兩年次之,當年的最低。這些比較都顯示出外國直接投資對出口影響明顯的滯後性。
綜合以上各變數與出口相關系數的比較可以看出,前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流量和存量與出口的相關程度,在整體上比當年及前兩年的更顯著。FDI-1與FDIC-1的相關系數經測算達到了0.978530,說明存在明顯的線性相關。保留FDIC-1作為解釋變數的估計方程為:
該估計方程中,調整後的擬合優度比調整前略有提高,達到了0.9953,F統計值為2331.963,整體方程顯著,且解釋變數也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FDIC-1的系數為2.7463,說明前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1億美元,出口額就會增加2.7463億美元。
(2)1993-2004年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993-2004年FDI、FDIC、FDI-1、FDIC-1、FDI-2、FDIC-2與出口EX間的相關系數見表2:
與表1類似,表2也顯示出,不論是當年、前一年,還是前兩年的直接投資流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都要小於當年的直接投資存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
但表2與表1的不同卻更加明顯,1993-2004年各變數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中,最大的也只有0.9256,而最小的只有0.7690,而1980-1992年的對應值中,最小的都達到了0.905031,最大的更是達到了0.997863。可見,1993年後的這一階段的外國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與出口的相關程度要明顯地小於1992年之前的時期。
而且在當年、前一年、前兩年的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與出口的相關系數比較中,不論是流量值,還是存量值,都是當年的最高,前一年的次之,前兩年的最低,但前一年與當年的值相差不大(尤其是FDIC與FDIC-1)。為便於與1980-1992年間的回歸模型比較,將FDIC-1作為解釋變數的估計結果為
估計結果表明,出口主要只受當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影響,當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1億美元,商品出口額就增加0.8382億美元,前一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1億美元,商品出口額就增加0.9570億美元
(3)兩階段的對比。
根據以上兩個階段建立的回歸模型的估計結果,在1980-1992年的這段時間內,前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1億美元,出口額就會增加2.7463億美元,而在1993-2004年間,前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相等的1億美元,出口額的增加只有0.9570億美元,相同的直接投資存量增長引起的出口增加下降了65.13%。而且,從兩階段相關系數的比較也可以看出,出口與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的相關程度下降了。
三、日、美在華直接投資對中日、中關出口貿易影響的比較
1.日本在華直接投資對中日出口貿易的影響
由於中國向日本的商品出口還受到日本的「購買力」,即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因此可以將進口國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也作為中國對日本出口額的解釋變數,依然運用EViews軟體分析當年、前一年及前兩年的日本直接投資(FDI)。截止當時的日本直接投資累計額(FDIC)及其國內生產總值(GJ)與中國對日本出口(EX)的相關系數,結,果可見表3:
表3中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相關系數要小於其存量,即累計直接投資額的對應值,且當年的值最高,前一年次之,前兩年最低。
由於直接投資與累計投資額之間存在相關性,經計算得相關系數為0.893817,比較高。捨去當年的直接投資,將FDI、FDIC及GJ作為中國對日出口(EX)的解釋變數,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並估計結果如下:
回歸方程調整後的擬合優度0.9778,整體模型顯著,且各解釋變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出口受截止當年累計日本直接投資、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每增加1億美元的累計直接投資,中國對日本的出口就增加1.8712億美元。
2.美國在華直接投資對中美出口貿易的影響
運用EViews軟體分析當年、前一年及前兩年的美國直接投資(F01),截止當時的美國直接投資累計額(FDIC)及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U)與中國向美國出口(EX)的相關系數,結果可見表4:
相關系數的比較表明,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相關系數要小於其存量,即累計直接投資額的對應值。另外,直接投資與累計投資額間的相關系數,經計算也達到了0.914071,說明存在明顯的相關性,而當年累計直接投資額與出口的相關系數要稍大於前一年及前兩年的值。捨去直接投資以及t檢驗值無法通過的GU以及常數項,保留FDIC作為中國對美國出口(EX)的解釋變數,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並估計結果如下:
回歸方程調整後的擬合優度0.9603,整體模型顯著,且各解釋變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出口受截止當年累計美國直接投資的影響,每增加1億美元的累計直接投資,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就增加1.8262億美元。
3.比較分析
比較日本與美國對我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對兩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可以看出,雖然兩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都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日本直接投資對我國向日本出口的促進程度要大於美國(1.8712比1.8262)。
這說明,與美國依靠巨大跨國公司的技術優勢、寡頭壟斷和企業內部統一化進行投資,主要目的在於佔領當地市場相比,日本主要是依靠中小企業對東道國具有生產成本優勢的產業進行投資,利用東道國在該產業上的比較優勢,且投資的主要目標是對外銷售。所以,不管是日本還是美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對兩國的出口貿易。只是由於兩國直接投資特點的不同,使得促進程度存在差異,以成本導向為主要投資動機的「日本式直接投資」要大於以市場導向為主要投資動機的「美國式直接投資」。
四、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促進程度減弱的原因
1.「內銷限制」的取消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促進程度在1992年之後比之前下降了,而且,這種下降卻伴隨著外國直接投資的不斷增長。表5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解釋。
該表將我國最大的120家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按產品內銷比率高低,分成6組,將內銷率超過50%的企業認定為以內銷為主,則這部分企業的數量為93家(57+15+17+4),佔120家總數的77.5%。
外商投資企業這種較高的內銷比率與我國的相關政策規定變化緊密相關。為了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並履行人世承諾,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獨資企業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法》進行了修訂,取消了對外資企業產品內銷比率的限制,使外商投資企業在產品銷售上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
2.外商主要投資動機的變化
美國學者帕特瑞根據動機不同,將國際直接投資分為三大類。:市場導向型、生產導向型和貿易促進型。其中市場導向型對貿易的影響主要是替代效應,生產導向型和貿易促進型,對貿易的影響則主要是促進效應。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在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所作的一項調查問卷的結果表明(見表6),雖然進入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仍以成本節約型(即生產導向型)為主,但大型跨國公司以佔領我國國內市場份額為主要動機的市場開發型直接投資所佔的比重正迅速上升。由於跨國公司在直接投資中的主導地位已經確立,隨著我國國內市場逐漸成熟,市場開發型直接投資的比重還會繼續上升。
3.日本對我國直接投資的演變
下面進一步分析被稱為中小企業主導的「日本式直接投資」的主要投資動機。
據日本東洋經濟新報社編(海外進出口企業總覽1996年版)的調查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日本對我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中,「佔領當地市場」占首位(22.6%),利用勞動力則僅占第三位(17.0%),此外還包括文化親和力、引資優惠政策及政府支持及良好的企業運營環境等因素。
李國平、田邊裕(2003)根據日本《周刊東洋經濟》增刊《海外進出企業總覽(會社別篇)》(1994年版、1998年版和2001年版),對2000年與1993年相比的日本企業對我國直接投資主要動機的變化進行了分析,結果可見表7。
2000年與1993年相比,「勞動力保證與利用」的動機所佔的比重由18.6%下降到14.8%,下降了3.8個百分點,而「建立國際性生產與流通網路」與「開拓東道國市場」則分別上升了6.8%和3.0%。據此,兩位學者認為,日本對我國的直接投資正處於從成本型向生產主導的復合型(生產+市場)的轉變過程中。
原口俊道(1994)認為,「日本企業向發展中國家的項目投資大多著眼於運用廉價勞動力」的觀點很多都是基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調查。通過對80年代日資企業最主要投資動機的調查,原口俊道發現,與在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日資企業相同,日資企業在中國投資的最主要動機也是「當地市場的發展及銷路的擴大」,排在第二位的動機才是「運用廉價勞動力」。只是由於以「市場」為投資動機的企業在這方面取得成功的很少,才使得80年代的日本投資看起來主要是以中小型企業並以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為主,而「當地市場的發展及銷路的擴大」的投資動機卻仍然為日資企業所看重。原口俊道還認為,隨著90年代日本對中國的投資漸具規模,投資額一定會有更快的增長,分布地區也將會擴大,而且「當地市場的發展及銷路的擴大」作為日資企業對中國投資的最主要的動機,也會真正顯現出來。
可見,即便是日本企業對我國進行的直接投資,在投資的規模與動機上也有一些新的變化,顯示出有別於傳統觀點的新特點:跨國公司的投資迅速增加,以往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日本式直接投資」正逐漸向跨國公司主導的「美國式直接投資」轉變。
5、匯率變動對國際貿易專業就業的影響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設計原則
1. 介紹
在進行調查之前,應該先對調研需回答的問題以及根據調查結果欲做何種決策有一個透徹的理解,在此前提下,才能進行有效的調查設計。
通常來說,調查的設計一般由一名調研公司會計分析師或者是由一名公司的調研分析師來負責。如果調查設計者沒有參與調查提案,那他手頭上必須掌握如下信息:
調研目的:
需要做出何種決策
調查對象的類型描述
哪些評估參數(如調查的時間跨度)
需要哪些特別的分析
應提供的關於主題背景的客戶或者行業信息
為了使問卷的設計和執行盡可能有效,設計問卷時要進行一系列的決策。
問卷設置:
在贏取調查對象的配合以及搜集信息的可靠性方面,問卷的每一個要素都很重要。這些要素包括:
介紹
篩選
主體問卷
結束
確認
以下是對上述各個部分進行的討論:
2. 調查對象的選擇
調查介紹:
問卷的開頭是對此次調查的介紹,包括以下內容:
強調對調查對象所付出的時間的感激
邀請參與
說明訪問員所代表的公司、訪問員的姓名,可能的話,說明此次調研的客戶或者發起人的名稱
說明這次調研主題的性質
說明此次調研活動跟推銷產品無關
告知調查對象此次調查大致需要多少時間
告訴電話調查對象:出於質量控制的目的,此次電話會被監聽
以下是一個介紹實例:
您好,我是XXX公司的XXX。今天/今晚我們給您打電話是想了解您對於XXX的一些看法,而不是向您推銷任何商品。這次訪談可能會佔用您XXX(時間),而且為了保證質量,這次訪談可能會被監控(並錄音)。很感謝您花時間配合這次調查,可以告訴我您的看法嗎?
篩選
篩選是問卷調查的第一步,用以確定調查對象的資格。
避免詢問跟確定資格無關的問題,對敏感性問題進行刪簡處理,如:您的家庭收入高於還是低於25000美元?
3. 主體問卷
問卷的主體部分用於實現調研的主要目的。
問卷應該就一個主題自然展開,可以使用一些過渡句,如:到目前為止我們基本都在談論XXX,現在我想問您一些有關於XXX品牌的問題。
前面的問題會影響調查對象對後面的問題的反應。
典型的問題展開方式:
一般類別 -> 特定品牌;
在過去的12個月里您參加過什麼活動沒有?您買了哪些產品?它們是什麼牌子的?
評估 -> 診斷 -> 分類
您的滿意度如何?您為什麼滿意/不滿意?您的家庭收入有多少?
發散 -> 引導
您聽說過哪些品牌沒有?您聽說過以下這些品牌嗎?
有兩種主要類型的問題可以用於問卷或調查,即封閉式問題與開放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是指調查對象的答案被局限在一定選項之類。
常用的封閉式問題有如下四種:評分量表,強制選擇, 二項和人口統計問題。
評分量表問題
調查對象通過在一條直線上的適當位置做出標記來為事物評分,一條直線上通常有5-7個按序排列的分數點。
例如:
評分量表有三種:Likert量表、平衡量表和語義差別異量表。
Likert 量表
如:"使用一個標有1-5的五個數字的量表,1表示非常不滿意,5表示非常滿意,請您評估對以下要素幾方面的滿意度。"
獨特的用途:評估對某一產品或者服務的整體看法,或者對產品或服務的某些特定方面的整體看法。
優點:提高分析的速度和靈活性,便於同競爭對手的比較。
缺點:容易出錯;無法回答"為什麼?";你必須在調查前做清楚完整的准備工作以識別出所有必須測量的方面。
平衡量表
如:"基於該產品的描述,請告訴我您是確定購買還是可能會買?"
獨特的用途:試圖預測消費者未來的購買行為。
優點:提高分析的速度和靈活性。
缺點:無法回答"為什麼?"這個問題,你必須在調查前做清楚完整的准備工作以識別出所有必須衡量的方面。
語義差別量表
如:"現在,我給您念一些用於描述品牌的對立詞彙。在一個標注著1-6六個數字的量表上,1表示慢,6表示快,您會如何描述?"
獨特的用途:可以對一種產品或者服務的直覺性或概念性回答進行評估。
優點:提高分析的速度和靈活性,便於同競爭對手的比較。
缺點:問題的抽象會導致調查對象的抵制。它並不回答"為什麼?"的問題,您必須在調查前做清楚完整的准備工作以識別出所有必須衡量的方面。
強制選擇性問題 調查對象必須在一系列備選項中做出選擇。
成對比較
調查對象必須在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如:"當您決定要購買**品牌時,以下哪個特徵比較重要?是___還是___? "
獨特用途: 可用來評估事物的排序,也可以識別不同事物間的差異大小,還能對事物進行強制性區別。
優點:快,同時可以避免主觀臆測和暈輪效應,對選項進行強制性區別。
缺點:對事物的數量有限制,調查對象很難作決定。它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對於那些模稜兩可的答案,可靠性較低。
強制偏好
調查對象必須在兩個以上的選項中做出選擇。
有兩種類型:
強制偏好排序方式要求將所有要素進行由高到低的排序。
選擇性排序要求把從最喜好的到最不喜好的所有因素都找出來並進行排序。
如:"看____表單,如果您重新加以考慮,請告訴我您認為哪一個最好?
獨特用途:可以確認最好的和最壞的。
優點:快,同時可以避免主觀善意和暈輪效應。要求對選項進行強制性區別。
缺點:對事物的數量有限制,調查對象很難作決定。它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對於那些模稜兩可的答案,可靠性較低。
二項問題
訪問員必須在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如:"在過去的30年裡,您見過或者聽過XXX的廣告嗎?"
獨特的用途:有助於質量的確認。
優點:快,不存在模糊答案。
缺點:不允許模糊答案。
人口統計問題
人口統計問題只在研究結束時才提出,便於處理分析中的分類問題。
如:"您這個年齡比較喜歡哪一個類別?"" 您的學歷?" "您有什麼種族傳統?"
獨特的用途:便於調研人員對調查對象進行分類。
優點:快。
缺點:可能會觸犯調查對象,不能回答"為什麼?"。
開放式問題
藉助開放式問題,訪問員可以獲得機會進一步刺探調查對象答案之後的真實意思,但要保證刺探性的問題是開放式的。
開放式問題有兩種:自由回答和預設代碼的自由回答
自由回答
如:"您為什麼對XXX非常感興趣?"
獨特用途:允許調查對象對重要問題進行詳細說明,可以對封閉式問題加以推進,也可以匯總調查對象的真實表達。
優點:它回答了"為什麼",能夠充分表達調查對象對一個事物的理解。
缺點:比封閉式問題更費時,要求訪問員進行問題試探並記錄完整准確的答案。
預設代碼的自由回答
如:"您認為這種產品的優點是什麼? A. 這種產品可以單獨使用 B. 使用方便 C. 效果好 D. 其他(請註明) E. 無 F. 不知道"
獨特用途:允許調查對象對重要問題進行詳細說明。
優點:比自由回答耗用的時間少,可以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缺點:要求訪問員進行問題試探,訪問員有可能會強迫調查對象將答案從"其他"歸入前面的類別中。
其他衡量方式
屬性偏好
通過與其他產品的比較來說明該產品的優缺點,還有助於說明為什麼一種產品從整體上優於其他產品。
方向性評估
衡量產品的優劣程度。
總數固定
給定一個固定的參照系,由調查對象把他認可的分值或購買機會在調查表中進行分配。
宣傳系列
當測試物為印刷品、音像製品時,可以回放一些特意設定的信息以觀測對它的反應。訪問員可以觀測到被調查人員的想法和感受,他們對測試物的友好度、重點、廣告回憶、可信度、理解還是不理解、喜歡還是不喜歡以及獨特性等方面的描述。
按生活方式/心理分組
調研人員可以拋開人口統計學的特徵來進行分組和數據分析。I
認知/使用表格
認知/使用表格工具為調研人員提供了調查對象對一個重要品牌的認知度和使用情況(如一直在用、去年用過等)的深層次信息。
形容詞表
讓調查對象從中選擇一個詞來形容某個產品的用戶。
附加產品/替代產品
它決定了在當前購買行為框架下的產品使用目的,作為替代物的產品通常被當作被測產品的競爭對手。
4. 結束
調查結束時要感謝調查對象所付出的寶貴時間,同時提醒調查對象他的看法會得到重視,並邀請他參加將來的市場調研。
結束示範
非常感謝您參與這次調查,您這樣的消費者是我們研究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部分,希望您回顧一下剛才的調查,並幫助我們對這次調查的效率做一個評估。這是一個標有「1-7」七個數字的量表,7表示非常滿意,1表示非常不滿意。在今天的這次調查中您的滿意度如何?當然,您可以選擇「1-7」之間的任何數字。
07 非常滿意
06 滿意
05 基本滿意
04 沒感覺
03 有點不滿意
02 不滿意
01 非常不滿意
00 不知道
如果您的答案是 03,02或者01,表示您對今天的參與不滿意,您能告訴我不滿意的原因嗎?這樣我們下次就可以對工作進行改進。
(多個答案可以接受,但不讀出)
(試探: 還有什麼其他不滿意的地方嗎?)
01 打電話的時機不方便
02 問卷重復
03 訪談手法笨拙
04 問題的文字設計不妥
05 問題很難回答
06 問卷太長
07 其他(請說明)
09 不知道
有效期
告訴調查對象,為了進行問卷的質量檢查,您會再次與他聯系。
陳述示範:
作為質量控制環節的一部分,我們項目小組的某一位成員會再次與您聯系並詢問一些問題以對我們今天得到的信息加以確認。
5. 問題寫作小帖士
在寫調查問題時,有很多方面需要考慮。下面數條可以作為提示:
小心雙重問句 (即對不同的事物同時發問)。您不知道調查對象做答的是哪一個事物,他們也會對問題摸不著頭腦。
給定目標下,問題應該盡有可能的明確和簡潔。如果您對產品的某一特性感興趣,就詢問那一特性即可。
用調查對象的語言提問。
確保問題沒有歧義。
問題盡可能直接。
如果所需的答案是唯一的,那麼必須保證各個類別具有互斥性,且不會交叉。
您的年齡屬於下面哪一個段?
不好的設計:
01 34歲以下
02 35 到 54歲
03 55歲以上
98 拒答 (不讀出)
較好的設計:
01 35歲以下
02 35 到 54歲
03 55 及以上
98 拒答 (不讀出)
答案類別要盡可能的清晰和明確。
您使用XXX產品的頻率如何?
不好的設計:
04 一直
03 經常
02 偶爾
01 從不
98 拒答(不讀出)
99 不知道 (不讀出)
較好的設計:
05 全部時間
04 大部分的時間
03 有一半的時間
02 不到一半的時間
01 從不
98 拒答(不讀出)
99 不知道(不讀出)
如果調查對象對某一個問題的回答覺得不舒服,一定允許他們避答。然而,在電話訪談中,一定要清楚地告知訪問員有些答案是不能念給調查對象聽的。
您使用XXX產品的頻率如何?
不好的設計:
05 全部時間
04大部分時間
03 一半的時間
02 不到一半的時間
01 從不
較好的設計:
05全部時間
04 大部分時間
03 一半的時間
02不到一半的時間
01 從不
98 拒答 (不讀出)
99 不知道 (不讀出)
確保您的量表是平衡的。如果某一方向上分配的分值比較多,得到的結果就會偏向那個方向。
請在量表上給XXX品牌打分
不好的設計:
05 優秀
04 非常好
03 好
02 一般
01 差
99 不知道 (不讀出)
好的設計:
05 非常好
04 好
03 不好不壞
02 差
01 非常差
99 不知道 (不要念出來)
在詢問開放式問題時,如:賣了多少單位商品,一定要限定可以接受的值域。
這會限制數據外溢, 同時也會確保調查對象以同樣的單位回答。
在過去30天中,您拜訪XXX有幾次?
不好的設計:________ (數字/不知道/拒答)
好的設計:________(0-30/不知道/拒答)
在詢問開放式問題時,如:賣了多少單位商品,一定要說明:您要的是一個確切的數字,而不是一個大概的范圍。基於這個原因,當一名調查對象回答"4或5"時,訪問員需要刺探清楚調查對象所指的到底是幾。
在使用評分量表時,必須保證量表的肯定端點與量表的較高端點是一致的,這樣就會降低分析中的混亂程度。
參考資料:數字100在線調查-知識庫-《調查問卷設計原則》
6、企業目前在做員工的調查問卷,那裡有參考的?
一、調查目的、方法和過程簡述本調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浙江省服裝企業品牌國際化的現狀。調查主要採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在調查准備過程中,我們對要調查的問題進行了較為仔細的分析,在此基礎上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主要有以下一些內容:一是反映公司基本狀況的內容。包括企業規模,主要是兩個數據:一是企業員工人數,二是企業的年銷售數據;二是企業的從事出口業務的情況,包括是否有出口業務,占總的銷售收入的比例及用不用自己的品牌;三是關於企業品牌國際化意願的調查,包括是否有意願,強烈情況等;四是關於品牌國際化的困難和希望政府及行業協會哪些支持的問題;五是關於品牌國際化企業已經採取的措施。根據問卷的問題需要,有些是填空式的,如反映公司情況的問題;有些是選擇題,選擇問題中有些是封閉的,也有一些由於無法事先預計所有問題,因此是開放式的。在選擇問答的問題中,根據需要,有些問題式單選題,也有一些問題是多選題(詳見附的調查表)。從調查回收的表格看,填空式問題的回答不是很理想,開放式選擇題的回答價值也不大。調查具體的實施有課題組負責人宋永高和工程學院99營銷(3)班李錫、戴思詩、倪石川、秦健等同學參加,調查范圍包括了我省主要的五大服裝生產市:寧波、溫州、杭州、紹興和嘉興。對一些企業則進行了重點調查。如羅蒙、庄吉、步森等公司等進行了重點調查,獲得了比調查表更豐富的內容。調查表在具體的填寫和回收上,採取了以下幾種方法:方法一市是在調查人員的指導下,當場填好並回收,或由調查人員留下表格,約定時間取表;大量的表格是通過郵局寄發(內含粘好郵票的信封),請對方公司收到後填寫並返回。我們實際寄發了500封信函,因地址不祥或公司搬遷等原因退信47件,實際回收86封,總回收率只有17%。經過仔細鑒別,真正有效的問卷59件,占實際寄達郵件的11%。我們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作了歸納,我們用公司的員工人數和企業的年銷售收入作為劃分企業的標准,得到如下的企業分布情況:表1 浙江服裝企業品牌國際化調查對象的規模分布
按企業人數分 不大於100 ~500 ~1000 ~3000 大於3000 合計
企業比例 15.3% 61.0% 15.3% 3.4% 5.1% 100%
企業數 9 36 9 2 3 59
按銷售收入分(萬元) 不大於1000 ~5000 ~10000 ~50000 大於50000
企業比例 17.9% 60.7% 10.7% 5.4% 5.4% 100%
企業數 10 34 6 3 3 56*
*:
由於個別企業在企業職工人數欄或銷售收入未填寫,故總數與調查企業數略有出入。從上述分布可以看出,調查的企業分布比較合理,按兩個不同指標計算的分布基本相同,少於500人或銷售收入不過5000萬元的中小企業近80%,大於500人或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佔20%略多,基本反映了浙江服裝企業的組織結構情況,其中大型企業有羅蒙、達利是我省品牌經營和非品牌經營大型企業的代表,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給予了我們大力支持。因此,我們認為本次調查的數據有代表性。盡管有效回收問卷的數量不多,但還是能夠說明不少問題,對有關企業和政府部門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因此,我們進行了整理、歸納和分析,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二、調查數據的整理歸納說明 在對調查數據的整理過程中,發現一些項目企業未填,因此在整理過程中,我們用「不祥」一欄表示。好在這樣的表格數有限。其次,在有關品牌國際化願望方面,我們在設計表格時假設:只有從事了出口業務的企業才有品牌國際化的願望。但從調查數據看,一些未做出口業務的企業也有品牌國際化的願望。因此,在數據處理上我們放棄了當初的假設,接受實際調查數據顯示的事實:品牌國際化不只是已經做國際貿易的企業之願望。另外,在調查表設計之初我們還假定:只有品牌國際化的企業才需要思考「品牌國際化的難點」及相關問題。但在回收的表中,一些企業雖然無品牌國際化的願望,但是還是作了認真填寫(如一些公司填寫好調查後蓋上了章,或寫上公司的聯系電話和公司董事長的大名等)。因此,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的統計分析之解釋改為:服裝企業認為浙江服裝企業品牌國際化的難點。其他一些關於調查表數據處理的問題,在相關的具體分析中再做說明。三、調查數據的匯總和分析 (一)浙江服裝企業中出口企業比例高,外向程度高 59份調查表中,有42.5%企業有出口業務,另外57.5%的企業沒有。這個比例可能不能反映浙江服裝企業總體的出口企業情況,但它至少說明了一點:那就是浙江服裝企業中從事出口業務的企業比例是相當高的。在這42.5%的出口企業中,出口占總銷售額的比例從10%到100%不等(見下表2)。盡管企業數量不多,一般性分布規律意義不大。表2 浙江服裝出口企業出口額的比例
出口額比例 10 20 20-30 40 50 60 70 80 90 90- 100 不詳 合計
企業數比例 3.8% 7.7% 7.7% 11.5% 3.8% 7.7% 3.8% 3.8% 7.7% 11.5% 15.4% 15.4% 100%
企業數 1 2 2 3 1 2 1 1 2 3 4 4 26
但是從表中還是清晰可見,浙江服裝出口企業中出口額在50%以上的企業相對比例是很高的。就調查企業而言,比例達到了50%。其中完全外銷的企業數佔15.4%。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浙江服裝企業的外向型程度是比較高的。(二)自有品牌出口比例比較低,出口產品價格低 42.5%的出口服裝企業中,用自己品牌的企業和不用自己品牌的企業分別佔50%。這個結果出乎我們的意料。在我們開展這個調查之前,在我們觀念中以為,只有大企業才會考慮品牌的國際化和自有品牌產品的出口。但這個數據顯示,浙江服裝出口企業中,已有相當數量的企業開始了品牌的國際化,向國際市場力推自己的品牌。這是非常好的,說明浙江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強,品牌國際化已經有實質性的進展。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關於這一欄的數據不夠,不少企業填了用自己的品牌,但具體數據卻沒有填。反映在表中是不詳的比例很高(見表3)。當我們仔細分析品牌國際化,特別是自有品牌出口比例時,發現這個比例總體來說還是很低。從表中清楚表明自有品牌出口的企業表3 浙江服裝企業自有品牌出口占總出口額的比例
比例水平 低於5% ~10% ~20% ~30% 不詳 合計
占自有品牌企業的比例 8.3% 16.6% 16.6% 16.6% 41.7% 100%
企業數量 1 2 2 2 6 13
中,在出口中自有品牌最多不超過30%。換言之,即使是品牌產品出口的企業至少有70%以上的產品,仍然是以貼牌加工方式進入國際市場的。據《紡織信息周刊》報道,步森公司的襯衫出口中,70%打的是自己的品牌(註:步森在調查表中此項未填寫,在上述統計表中屬不詳),但步森的出口占公司總銷售額15%。因此,綜合考慮的話,我省服裝出口中,90%以上的服裝產品仍然是無品牌或貼牌出口。因此浙江服裝企業品牌真正國際化,仍然有漫長的路要走。我國出口產品價格是比較低的。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典型服裝的出口單價。由於不易統計,故未能列表。但一些數據還是很能說明問題。下面是從調查表上摘錄的一些服裝出口價格數據(美元與人民幣都有,原表數據如此,在此為了保持原始性,照錄):針織衫:4美元;襯衫:20—25元;休閑裝:5美元;羊絨大衣:150美元;時裝/茄克:5美元;西褲:30元;西服:1000元。這里除了西服的價格比較高(是國內著名企業的西服出口價),與國內產品的市場價相差不大,其他服裝的出口價,都顯得很低。(三)有到國際市場打品牌願望的企業較多,但強力程度明顯有別在59 家被調查的企業中,有一家是香港公司的子公司,品牌有香港總公司負責外,其他都是獨立的公司。其中有願望用自有品牌 表4 到國際市場打品牌願望的企業情況
打品牌願望 有 無 合計
非常強烈 強烈 不強烈 小計
企業數比例 13.6%20.0% 23.7%35.0% 30.5%45.0% 67.8%100% 32.2% 100%
企業數 8 14 18 40 19 59
進行出口的企業比例達到了67.8%,只有32.3%的企業沒有到國際市場打品牌的想法。這是十分可喜的,說明浙江服裝企業的品牌國際化意識比較強,知道品牌在國際貿易中的價值,即使是目前不做外貿的企業,也有了這樣的意識(40家與26家一比較就可以明白)。與此同時,一些外銷比例極高的企業(達到98%,甚至100%),卻沒有打品牌的願望。這似乎很反常,但另一種解釋是該公司目前的業務很讓公司掙錢,因而沒有覺得在出口時有打品牌的必要。在全部67.8%的企業中,希望「讓願望變成現實」的強烈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只有20%的企業表示有非常強烈的願望,比較強烈的有35%,但很大一部分(佔45%)仍然「雖然有,但不強烈」,往往還停留在想法上而已。(四)一些企業已經採取了一些品牌國際化的措施,但更多的企業還只停留在願望上在問到企業在品牌國際化中採取了什麼措施時,在問答有國際化願望的企業中,在我們給出的備選項有聘請國外設計師、建立海外子公司、設立國際營銷部(中心)和其他。在回收的表中表示有國際化願望的企業在這個題中沒有任何選項,在其他項中也是空白。對此我們的解釋是:該服裝企業在品牌國際化中還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的措施。按照這個解釋,那麼在品牌國際化方面已經採取的措施有13家,表5 品牌國際化行動情況表
國際化措施 聘請國外設計師 設立海外子公司 設立國際營銷部 其他 尚無措施 合計企業
採用的企業比例 10.0% 22.5% 5.0% 5.0% 67.5% —
採用的企業數 4 9 2 2 27 40
其中在國外建立子公司的最多,是浙江服裝企業品牌國際化最常用的方法;其次是聘請國外的設計師。這確實把握住了品牌國家化的關鍵。還有的企業在國外開了專賣店、參加國際性會展,及廣告和促銷活動。 總的來說,採取實質性品牌國際化相關措施的企業比例較少(佔32.5%),更多的企業僅僅停留在願望階段,沒有採取實質性的品牌國際化措施,這個比例在達到了67.5%。如果與表4對照的話,我們基本可以推定,只有非常強烈和強烈願望的企業採取了實質性的措施。(五)影響品牌國際化主要因素:人才、品牌知名度和資金 對影響我國品牌國際化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我們總共設計了七個備選答案(見下表6)。這是一個多選題,只要認為是影響因素就選。因此,選擇的答案總數超過企業數。表6 :影響我省服裝品牌國際化的主要因素
影響因素 資金 設計師 品牌知名度 質量信譽 對國外市場的了解 國際營銷人才 反傾銷
提及率* 62.7% 25.4% 59.3% 32.2% 37.3% 55.9% 10.2%
提及數 37 15 35 19 22 33 6
* 提及率=提及數/企業總數
從表中可以看出,浙江服裝企業認為影響品牌國際化的關鍵因素主要是:公司的資金實力不足、品牌在國際上沒有知名度、企業缺少國際營銷的人才。這三個因素在被調查的企業中的提及率都在50%以上,而且不相上下。這個結論與國內許多專家的看法不盡一致:專家更多的認為設計是品牌國際化的重要因素。調查顯示的另一個結果是:對國外市場的了解、質量信譽、設計師等屬於第二層次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相差不大,提及率在25-35%之間。反傾銷是最不重要的因素。這說明在中國加入WTO後,反傾銷在國內企業看來已經不是影響品牌國際化的重要因素了。這個數據也說明了我省的服裝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企業規模還不夠大,實力不強,資金不足。因而還沒有足夠的財力,到國際市場上去建立品牌的知名度。這成了浙江服裝企業品牌國際化最大的障礙因素。同樣重要的是浙江服裝企業缺乏國際市場營銷人才,已成為一大影響因素,同時也說明了我國過去培養的國際貿易人才,不能適應企業品牌國際化的需要,企業急需國際營銷的人才。國際營銷人才的不足,與企業對國際市場的不了解密切相關。因此,國際化的營銷人才是影響浙江服裝企業品牌國際化的非常的重要因素。(六)品牌國際化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做些什麼:融資方便、組織協調和舉辦國際性展會第六個方面是品牌國際化中企業希望政府和行業協會提供什麼樣的幫助。我們在表中列了三個具體的備選答案,及一個開放的選擇。由於對這個問題,在調查之前不是非常清楚,因而在備選答案的設計有一定的缺陷。不過,仍然能說明一些問題,具體匯總結果如下表7。表7:浙江服裝品牌國際化對政府和行業協會的期望
期望的服務 融資 舉辦國際性展會 組織協調 其他:政策環境;人才;信息等
提及率* 78.0% 28.8% 42.4%. 11.9%
提及數 46 17 25 7
*提及率=提及次數÷有效問卷數(59)
此表顯示,就三個備選項而言,服裝企業在品牌國際化中最希望政府和行業協會做的工作是提供融資上的支持,提及率達到了78%,意味著3/4的企業有此希望。其次是進行組織和協調,最後是舉辦國際性會展。這兩者的提及率都沒有超過50%。我們對此的解釋是:在品牌國際化過程中,為企業舉辦各種國際性會展是最沒有價值的,企業更希望實實在在的支持。 在本次的調查表中,共設計了兩個「其他選項」,本問題中對「其他」這個選項提及率顯著的高。可以肯定,除了這三個備選答案外,企業對政府和行業協會還有更多的期待。從提及的情況看,主要有提供更多的國際市場信息、國際性營銷人才和更好的政策環境等。這與品牌國際化的影響因素——人才、對國外市場了解——有密切的對應關系。企業希望國家培養更多的國際化營銷的人才和行業協會提供更多國際市場信息等,以克服品牌國際化的障礙。(七)對我國服裝品牌國際化真正成功需要的時間本調查還有一個問題是關於中國服裝品牌國際化成功的時間進度表。我們給的備選答案是:3年內、5年內、10年內和10年以上。對回收表格整理後得到如下表(表8)的數據分布。眾數出現在10 表8 中國品牌國際化成功的時間預期
品牌國際化時間 不超過3年 不超過5年 不超過10年 10年以上
認同數 3 14 24 18
年內選項上。但十年以上的企業數多於5年以內。總的來說,浙江服裝企業對品牌國際化真正成功的時間預期在未來的10年左右取得。四、浙江服裝品牌國際化的調查的結論 對調查獲得的數據的歸納、整理和社會經濟統計的初步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結論: 1.浙江服裝企業的外向型程度比較高,外銷企業比例高,外銷額的比例高。 2.浙江外銷服裝企業中50%有自有品牌產品的出口,但占出口額的比例較低。絕大部分(90%以上)服裝仍然以貼牌或無牌方式出口。 3.表示有品牌國際化願望的企業達到2/3,但屬於強烈及以上的不到一半,有實質性舉措企業更少(不到1/3)。 4.影響浙江服裝品牌國際化最主要的因素是:國際營銷人才、資金、品牌知名度,以及對國外市場的信息的了解。因此,他們希望政府和行業協會在融資、人才培養和信息上提供支持和幫助。 5.江服裝企業認為中國服裝品牌國際化成功還需十年時間。
7、問幾個國際貿易的問題!!高分!!
應該是「出口主導型經濟」或外向型。日本大多數產品是靠外銷的。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超過四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GDP方面,按照國際匯率排列的話,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世界第2位,為52900萬億美元(200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4位。 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6位 。此外,日本還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純資產達1.8兆美元,也是世界最大。
政府以資本扶持工業與企業、強大的勞動力、高科技的發展以及較低的軍事預算比例(佔GDP的1%),幫助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並成為當今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強國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日本的經濟特點是生產商、供應商和經銷商的緊密結合、強大的企業聯盟、緊密的團隊合作、年功序列制、終身僱用制等 。最近,日本的企業為了謀求更多的利潤已經開始部分放棄這些制度。
日本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占最大比重,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東京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東京證券交易所年交易量在全世界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2006年東京證券交易所總市值達549.7兆日圓,也是世界第二。
自二次大戰後,日本的製造業得到迅速發展,尤其電子產業和汽車製造業。日本的電子產業和高科技著名製造商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夏普、東芝、日立等公司。汽車業方面,日本公司的汽車生產量超越美國和德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其中豐田、本田、日產和 鈴木等製造商,均有出產汽車行銷全球。日本擁有世界資產最龐大的銀行郵儲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世界金融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日本經濟自1960年代到1980年代保持了20多年的高度成長,被譽為奇跡:1960年代池田勇人內閣提出「所得倍增計劃」,經濟出現平均10%的增長;1970年代初期雖然遇到石油危機,平均仍有5%的增長;1980年代則為平均4%的增長。而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趨於不景氣,主要是由於1980年代末的過度投資所造成的資產膨脹,以及證券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最終在逾放比過高與日圓不斷升值下,泡沫經濟瓦解。政府改革經濟的努力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2002年2月以來日本的景氣一直擴大,創下了戰後最長的景氣復甦期紀錄,不少企業創造了歷史最好業績。
2007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隨著兩國領導人在2006年克服雙邊關系發展障礙進行的一系列鋪墊,中日貿易也不負眾望地有所突破——貿易總額首度超過了2000億美元。昨日,來自商務部新聞辦的消息稱,2006年全年中日貿易總額達到2073.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2.5%。這是兩國全年貿易額首次超過2000億美元。日本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中日經貿合作具有互補性和雙贏效果、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經過長期的合作與磨合,中日雙邊經貿合作已經進入市場軌道,雙方業務部門之間已建立起相互信賴的關系,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發揮重要作用,而非經濟因素對經濟合作的負面影響局限在一定范圍之內。這也是未來中日經濟關系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礎。中日兩國經濟依存度的增大,在客觀上要求雙方必須進行深入合作。日本經濟的持續復甦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也同樣需要加強兩國經濟合作。隨著中日兩國政治關系的轉暖,經濟和政治兩個輪子一起轉動,估計近中期中日經濟關系將有較大的發展。
1.2007年中國大陸可望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2000~2005年,日本對外貿易年均增長率為8.2%,而同期日中貿易年均增長率高達19.2%。日中貿易占日本外貿總額的比重從2000年的10%上升到2006年的17.2%。2007年和近、中期中日貿易還將進一步擴大,其理由有以下三點:第一,在世界經濟繁榮的大背景下,中國將會向世界市場提供更多的產品,因此,使得中國從日本進口關鍵零部件將繼續增多。第二,目前中國已成為日本舉足輕重的出口地區,中國國內對日本產品需求旺盛,日本的汽車、數碼電子產品等家電產品對華出口將持續擴大。第三,企業內國際分工及生產工序分工將會出現新的進展。按價格和性能的資源配置將會進一步深化,在中國當地難以生產的半導體電子零部件、汽車零部件等附加價值高的產品還將大量從日本進口。同時,日本也將大量進口中國生產的通用產品或零部件。從2004年起,中國(含香港)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但中國大陸遲遲未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2006年,日美貿易占日本外貿的比重為17.4%,僅高於中日貿易0.2個百分點。同年日本對外貿易增長9.7%,對美貿易增長7.2%,而對華貿易增長更高達11.5%。若不出現意外,2007年中國大陸將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2.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可望得到恢復,非製造業投資將持續增加。導致2006年日本對華投資銳減的直接原因是近年特別是2005年高速增長後間歇性調整以及2006年日本在運輸機械等主要行業對華投資新增項目減少。中國國內投資環境變化、日本企業分散投資風險的行為等因素並不是這次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銳減的主要原因。況且與貿易相比,投資更容易出現大起大落,倘若增加或減少若干個大項目就可能引起很大波動。盡管2006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出現大幅度減少,但金額仍為46億美元,在我國引資國別和地區中居第一位,總排序也僅次於香港和維爾京群島,居第三位,亦屬於正常范圍。鑒於中日之間政治關系正在回暖,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可能會很快得到恢復。事實上,在「政暖」的大背景下,許多日本大企業預計向中國投資的大項目明顯增加。例如,三洋電機、麒麟啤酒、ALSI、三菱化學、DAIKIN工業、住友商社、SBI控股公司、佐川急便、伊藤忠商事等大企業都確定了2007年對華投資的大項目。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日本企業對外投資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今後,日本在繼續向中國投資的同時,為了分散風險,還會繼續增加對印度、越南以及其他地區的投資,但在近中期,甚至中長期,以中國為中心的投資大趨勢不會變化。其原因在於日資企業在中國已經投入相當大的資本,在生產方面雙方已經建立起了緊密的配套關系。日資企業對華投資時間比較長,經驗比較多,據JETRO在2006年3月實施的問卷調查表明,回答「擴大對華商務」企業達到76.8%,位居各國榜首。另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調查,80%左右的在華日資企業盈利,這是日資企業希望擴大在華商務的基本動力。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方向正在發生變化,即製造業的投資大幅度減少,但金融、證券和保險業的投資大幅度增加。例如,三菱東京UFJ銀行於2006年6月向中國銀行股份公司注資1.8億美元;大和證券SMBC於6月宣布以26.2億日元接受上海廣電集團(SVA)和NEC的合資公司增資的部分股票。其他商業及服務業的投資也大幅增加。非製造業投資的增加標志著日本對華投資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今後的投資方向將從現在的製造業為主轉向第三產業。
3.需要作出政治決斷的大項目可望得到啟動。「中日高級經濟閣僚對話機制」已經建立,日方也在繼續對華提供日元貸款等方面表示出積極態度。兩國首腦已就未來雙方在能源、環境、金融等領域加強合作達成共識,估計今後雙方在上述領域將會出現一些具體的合作項目。過去在政治關系比較緊張的時期,難以實現的需要作出政治決斷的大項目,如高速鐵路、城市鐵道、原子能和平利用、大型機電裝備、重大節能技術合作、能源開發、石油儲備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型合作項目可望重新提起和啟動。中日貿易的高位徘徊主要是由於缺乏大項目的帶動,倘若上述大項目能得以實現,那麼中日經貿關系將出現突破性進展。
8、求一份關於會展的問卷調查表
以下答案全部來自於展易網。關於其他問題的答案,你可以登錄展易網--展易網論壇--展覽問答區。呵呵,祝你好運。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以上海世博會為例,說明如何發揮會展對城市經濟的拉動作用?
籌備世博帶動地區發展
「上海世博會正成為全世界應對危機、拉動發展的『共同機遇』。但是縱覽歷史不難發現,世博會留下的精神遺產將遠遠大於物質遺產。」萬季飛說。
萬季飛告訴記者,舉辦世博會不但標志著國家的強大實力,而且也將推動舉辦地的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創新,強化周邊經濟合作,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上海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但是世博會的籌備卻成為上海及其周邊長江三角洲地區一股強勁的力量。籌備期間,世博經濟每年對上海GDP增長的拉動約為2%,對整個長三角地區投資的拉動約為30%。
經過測算,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對上海GDP增長的拉動約為5%,對長三角地區投資的拉動將超過50%。門票、餐飲、旅遊紀念品等直接收入將接近110億元,交通、住宿等間接旅遊收入將達800億元。世博會需要的大量人才,也將帶來巨大的就業機會。
目前,全國各地正積極籌備參與上海世博會工作。世博會也為推介各地形象,擴大各地對外經濟科技文化合作,促進各地相關機構和企業參與提供了平台,並為各地乃至全國應對金融危機發揮了積極作用。
世博影響將更為全面
萬季飛告訴記者,與奧運會一樣,世博會也是人類現代文明的輝煌見證。但無論從地域經濟的拉動,還是從產業鏈多維作用方面,世博會的影響將更加全面。
世博會能把一個時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來,通過主題思想加以完善化、系統化;展會期間將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和國際經濟交流合作,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太陽能技術,新型環保交通工具,節能設備,資源循環技術,固體廢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技術等。
上海世博園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里曾是黃浦江兩岸的「貧民區」「污染區」;居民多達1.8萬多戶,一些家庭數代同堂,幾個家庭擠在一間屋子裡;工業廠房混雜其間,鋼鐵、化工、發電企業煙囪高聳、塔吊縱橫。
「世博會的召開將促進城市改造,道路、過江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將支撐起世博會,還將支撐起整個上海。這里將從舊社區、破廠房升級成為旅遊、展覽業等第三產業聚集的區域。」萬季飛說。
世博為世界提供機遇
世博會的積極作用不僅僅體現在上海,也不僅僅體現在中國。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把主題確定為「一個世紀的進步」,探討如何應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讓世界各國人民看到了光明的未來。如今,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又處在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
上海世博會將目光聚焦在「城市」,確定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萬季飛說,目前全球都在關注著「城市」:與中國一樣,一些發展中國家正進入快速城市化的階段;一些國家的城市化走入誤區,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發達國家完成城市化後,又開始探索如何提高城市生活質量的問題。因此,上海世博會將是世界各國分享城市化得失的平台。
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舉行期間,世博園每天的人流量預計會達到30萬,這將是一個中小型城市的規模。參展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將有機會在數量如此龐大的觀眾面前展示自身的形象和實力,並藉此增進相互之間的友誼,促進經貿活動。
自從我國在2006年發出官方邀請函後,截至今年4月中旬,已有187個國家和47個國際組織確認參展,創下世博會歷史之最。
二、怎樣進行展覽項目的選題策劃?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會展市場上,搞好項目策劃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合法原則。不合法的項目絕對不會有生存空間。筆者所指的合法,側重於符合國家政策這個涵義。在當前全國幾千個會展項目同台競技的大環境下,這個原則把握的好,對辦展單位爭取政府方面的資金支持、政策支持、環境支持等非常重要。如果你所選擇的項目涉及當地某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那麼相關部門在審批時就要考慮到這個項目有「高度」,容易放行。如果你所策劃的項目缺乏一定的「高度」,或者說涉及某些真空地帶、敏感地帶,有關部門不支持或被槍斃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比如說,宗教問題是我國的一個敏感話題,考慮這類項目時就需要策劃者必須認真學習國家有關的政策法規,而且必須遵守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否則,這類項目不會被輕易通過審批,進一步說,既使你打了擦邊球,還有可能擦出火花來,以致「引火燒身」。
二是生命力原則(或者說可持續發展原則)。一個會展項目從策劃起到最後落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往往第一屆能夠實現經濟效益持平或微利就已相當不錯,前三、四屆都屬於培育期,真正成為品牌,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需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付出的心血肯定很多很多。因此,策劃項目必須考慮好所選項目的生命力有多強,不能說這個項目剛滿一周歲(指舉辦一屆)就夭折了,或者說,往後再舉辦的難度就大了,這樣的項目必須學會放棄。對展覽人來說,一槌子買賣的事兒盡量少干,不利於本企業事業的長遠發展。必須選擇那些造血功能強,能滾動式發展的長線項目,即:可持續發展項目。一般來說,以當地(或全國)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為基礎的專業性會展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勢頭兒強勁;以經濟較發達地區流通中心、物流中心、集散中心等為基礎的綜合性展會可持續發展勢頭兒強勁(如廣交會);以政府重點發展、鼓勵發展、優先發展產業為基礎的會展項目可持續發展勢頭兒強勁;以較特殊行業產業為基礎的展會項目可持續發展勢頭兒強勁(如宗教類展會、殯葬類展會等)。
三是專業化原則。隨著市場經濟的日漸繁榮,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市場上取代百貨商店的是一個一個的專賣店,展會也一樣,專業性會展活動的生命力日趨旺盛,綜合性展會的光環已時過境遷。可以說,是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分工的細化又導致會展活動的專業化發展。策劃會展活動一定要講求一個「專」字,就像人有一技之長一個道理,靠著一招兒鮮起步、發展、壯大、繁榮。在當今社會里,你想包打天下,精力上不夠,能力上欠缺,環境上制約,多種因素逼迫你只能吃「專業」飯。這猶如飲食方式的變化,過去多吃大鍋菜,現在是一個盤子一道菜,一道菜一種工藝手法,一種口味一種特色。展會要出彩,就要通過「專」,通過一個點深挖下去,把與這個「點」相關的產品資源、人力資源、企業資源一條線整合起來去做品牌,方能大放光彩。比如青島啤酒節,就巧妙地抓住「啤酒」這個點,把與其有關的上游、中游、下游商家、買家、賣家聚攏到一起,成功實現了品牌化。展會「專業化」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提倡「專業化」並不排除綜合性展會,不是說綜合性展會就沒有一點兒生命力,沒有一點兒發展潛力。
四是因地制宜原則。會展項目的策劃運作,一定要考慮產業狀況、綜合環境狀況、經濟文化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別的地方成功運作的展會,在你這里未必就行,你這里辦的挺好的展會,移師他地未必就能存活。這就好比熱帶雨林地帶的花草樹木,在溫帶就不能適應是一個道理。展會策劃一定要學會量體裁衣,否則風險就較大。需要說明的是一個地方到底適合辦什麼展會好,產業基礎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沒有產業基礎,但流通好、綜合環境好,照樣可以辦展,而且辦好展、辦大展、辦品牌展。這就需要我們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去策劃項目。此外,會展企業還要量力而行。大馬拉小車不合適,小馬拉大車同樣不匹配。有展館有充足的財力支持,可以辦國際性大展。展館不行或財不豐盈非要去辦個輻射面較廣的大展就純屬抱有僥幸心理,辦好了掙一筆錢,可萬一辦砸了呢?不全賠進去了嗎?所以,是辦全國性國際性展會,還是辦區域性展會,會展企業還要量力而行,在能力不夠的情況下,要學會借力,學會與別的相關單位與人員合作,成為一個共生體,共謀大業,同樣能形成大氣候,辦出大品牌。
上述四個原則需要在進行展會策劃時一同考慮。當然,進行展會項目策劃還有很多其它注意事項和細節需要認真考慮。總而言之,啟動一個會展項目投入較大,會展企業策劃項目、選擇項目要謹慎,要一遍一遍地過腦,一次一次地完善,方能有個好結果。如果在道理上都行不通的事兒,那麼操作起來的落地性就更難了,決不可為。(
三、參展工作的要點是什麼?怎樣對參展效果進行評價?
展覽會是廣告及促銷的一個方面,就象所有促銷活動一樣,你必須首先確定你的目標,否則,就沒有評估將來結果的基礎。首先考慮一下該展覽會是否覆蓋了你所需的市場,決不要參加一個展覽會只因為你想看一看這個展覽、展館或是舉辦的城市,除非與市場有關。這是適合的地點嗎?它必須能吸引正確的觀眾群,而且必須是適合你新產品的發射台。這是適當的時間嗎?它必須適應你的產品生產計劃,而且必須與你的其它廣告和促銷活動相吻合。如何能知道該展覽會正是你所需要的呢?什麼資料能幫助你作出決策呢?
國際組織的成員
首先可以從國際展覽聯盟(UFI)成員所主辦的展覽會中尋找有價值的展覽會。國際展覽聯盟是一個評估展覽會主辦者所提供設施的質量的組織。它可以增強參展商的信心,即他們可以得到所要求的設施,同時也可增強參觀商的信心,即該展覽會值得花費時間和資金去參觀。所以,首先尋找是否有UFI標志。
國家協會的成員
你還可以檢查其他協會成員中是否有你所希望的展覽會。每個展覽會都應是其本國展覽組織者協會的成員,也應是某個出口組織及有關行業貿易協會的成員。在各國展覽行業協會中活動比較活躍的有美國展覽管理協會(IAEM)、英國展覽業聯合會(EFI)、新加坡會議展覽協會(SACEOS)和香港展覽會議協會(HKECOSA)等等.
市場調研
不要忘記向當地商會詢問你想參觀或參加的展覽會,還可以與你國駐展覽會所在國使館商務處聯系,從他們提供的有價值的國際貿易資料中,你就可以進行大量有成效的桌面市場調研。
怎樣對參展效果進行評價?
參加完各種展會後,外貿人員應根據參展獲得的相關資料,及時與客戶溝通聯系,這樣,才能保證訂單到手……
對於展會的客人,一般歸為以下幾類:
1、 已簽合同的客戶。
這些回來後一般都是按照他的要求給他詳細的資料,接著便要求他開證,或匯訂金過來。不過這些跟你簽過合同的客戶也並不表示就一定會給你下單,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很普遍,有些客戶跟你簽過合同了,但過後他在其它的供應商那裡有了便好的價格或更好的ITEM,便會把單下給別人。或者回去後市場發生變化,決定發生改變而取消訂單等等。對他們來說,合同完全沒有束縛作用,合同只是相當於P/I,只是一種形式。所以對於此種客戶,也要小心溝通,一旦出現他遲不開證或不匯訂金的情況,請提高警戒,及時跟他溝通,看是否出現什麼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說不定你就能挽回一個訂單,一個客戶。
2、有意向要下單的客戶。
這有點像於網上詢價只能從你與他們的溝通中判斷出此客戶的潛力程度。一般產品問的越詳細,條款談得越仔細機會越多。對於這些客戶,回來後便及時聯系,把所有的資料所有的所涉及到的問題標明清清楚楚給他發去,也馬上落實打樣(一般這些客戶都是有要求打樣的)。對於這些客戶,我們也常碰上寄了樣品就沒了消息,最常見的原因便是他們在收到所有樣品(包括別人的樣品)後沒有擇取你們的產品下單,或者市場發生了變化等等,那也不要放棄,保持聯系,有新的產品及時向他推薦,以後還是有合作的機會。
3、對某個條款或價格談不來的客戶。
回來後即使你們決定能按他的要求來做,也不要馬上妥協,先發個郵件或打個電話(還是堅決你們先前的決定)看看情況再做決定,如果客戶已有一定的心軟,那你們就成功了,如果他堅持自己的決定,那你們可以妥協的話再向他妥協也不晚。
4、對要求發資料的客戶。
按他所說的要求盡可能把詳細的資料發給他。
5、對隨便看看,隨便問問的客戶。
在展會的時候,他只是去你們那隨便看看,問問,這些客戶沒底,說不定他們是在探行情。那這些客戶可就得憑他的名片來聯系了,如果名片有他們的網址那是最好了,先參觀參觀他們的網站,查清他們的底細,他們主要經營什麼樣的產品,再按照不同的情況向他發不同的資料。說不定你們此次沒帶去參展的產品正是他們的主營產品。
同時也要根據他在你們攤位看的那種產品發資料)看是否有合作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溝通中最常見的難題就是發EMAIL 給客戶後客戶沒了消息。對於這種情況,我認為電話是最好的溝通方法,打個電話去,跟他溝通溝通,看看是怎麼回事,怎樣的一種情況,是否可以採取措施解決。當然對某些情況不緊急的客戶,請耐心等待些時間, 隔幾天再發郵件,因為有些客戶回去後會休個假,有些客戶在展會結束後並沒有馬上回去。我就碰到過一個客戶,發了EMAIL半個月後才回復,說是剛到他國家。
對於一段時間還沒回的客戶,這時一個電話還是必須的。
四、中國企業在海外參展時應主要考慮哪些問題?
盡管目前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參加國外的展覽會時把參加國內組團單位的展團作為出國參展的首選,我們也不斷地收到一些希望自己報名參展的公司的問詢。
辦工作,在向國外匯款等方面也十分方便,自行報名參展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參展各項籌備工作的截至時間。
參加展團有兩種選擇。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展位是不和中國館在一起的獨立展位,只要早做說明,也是可以辦到的,大多數公司則更願意加入中國館,以便更多地接待關注中國的展覽會專業觀眾。參加展團就如同找了一個管家,可以將參展的諸多事宜幫您安排和解決。中文的參展確認書就是一份詳盡的參展指南和服務說明,而在展品運輸和簽證方面您所得到的幫助將更有助於節省人力成本,提高辦事效率。
一些展覽會接受公司單獨報名,而另一些在國內有分支機構和代理的展覽會則可能建議報名參展商聯絡國內的分支機構和代理。
不好意思,答案太長了。你還是登錄展易網--展易網論壇--展覽問答區找詳細答案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