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中美國際貿易的瓶頸問題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美國際貿易的瓶頸問題

發布時間: 2023-01-09 19:30:14

1、如何看待中美貿易順差

第一,中美貿易格局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產業分工的結果。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升級,陸續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國外。在現有國際分工格局下,美國即使限制自華進口,也難以使傳統製造業迴流,只能轉而從其他發展中國家尋求替代。 第二,美國對華逆差程度被明顯高估。中美雙方已共同發布了關於貨物貿易統計差異的研究報告。造成統計差異的主要原因,一是原產中國的貨物通過其他經濟體轉口至美國過程中的增值部分被計算為中方順差;二是在對美加工貿易出口中,美方進口報關價格高於中國出口報關價格進而推高了中方順差。根據研究結果推算,2009年美國實際對華貿易逆差應在美方公布數據基礎上減少約600億美元。 第三,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加劇了雙邊貿易不平衡。美國長期實行對華出口管制,2007年還將中國單列,專門增加了47個出口管制項目,迫使中國用戶放棄進口美國產品。近年來中國高技術產品自美進口比重從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如果按2001年的進口比例推算,2009年美國對華出口至少損失330億美元。在美優勢產品出口受限的情況下,中美貿易差額不是雙方競爭力的真實反映。 第四,美國長期逆差與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地位有關。「特里芬難題」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的內在原因。當前,美元也仍然面臨著既要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為世界提供流動性,又要確保美元穩定的兩難窘境。 第五,人民幣匯率無法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2005年至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21.1%,同期美國貿易對華逆差年均增長21.6%,是歷史上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時期。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穩定,而美國貿易逆差對華逆差下降16.1%。由此可見,貿易流向的決定性因素是市場供求關系,而非匯率。

2、中美貿易逆差產生原因

中美貿易逆差形成原因復雜,與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關,政策取向、貨幣地位、儲蓄率低,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產生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這實質是美國國內深層次結構性原因。

第一、從政策取向來看,目前這種格局是美國在政策上「一放一收」的結果。

第二、從貨幣地位來看,貿易逆差是美元作為全球本位幣、美國作為世界最後消費者的必然結果。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產生是利用別國剩餘儲蓄,來維持其超出自身生產能力的消費水平的必然結果。

第三、從儲蓄來看,美國貿易失衡是其國內「消費—儲蓄」結構失衡的表現。「寅吃卯糧」是美國民眾習慣和日常生活的常態,居民儲蓄率低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扭轉,美國的政府支出也不可能短期內明顯壓縮。

(2)中美國際貿易的瓶頸問題擴展資料:

政策取向、貨幣地位、儲蓄率低,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產生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這實質是美國國內深層次結構性原因。

此外,盡管美國存在巨大的貨物貿易逆差,但美國居於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又擁有強勢貨幣,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來維持較低通脹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增長。

來自國外價廉物美的產品提高了美國民眾實際購買力,提高了底層民眾的福利。對美國而言,這是佔便宜,而不是吃虧。

3、如何看待和解決中美貿易失衡

1 中美貿易現狀
  中美自建交以來,雙邊貿易高速収展,優勢互補明顯,貿易結構日趨多元化。貿易的飛速增長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惠,給兩國關系的収展提供了勱力,但貿易摩擦也在增加。 2001 年底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以來,中美貿易出現了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問題、反傾銷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人民幣匯率、紡織品配額問題以及貿易収展丌平衡問題等。例如,2002 年美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實施鋼鐵保障行勱;2003 年美國對華紡織品實施特別保障;2004 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彩電和寢室木傢具徵收反傾銷稅,美國商務部還明令禁止美國迚口中國販物袋,美國主要紡織品服裝協會和工會要求推遲叏消紡織品配額。
2 中美貿易現狀原因分析
  (1)美國的對華貿易限制制約了其比較優勢的収揮。在美國可以自由迚口中國的勞勱密集型產品的同時,美國卻對其國內企業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設置了諸多限制。這種貿易的丌對稱無疑是導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兩國居民的需求結構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在人們的收入水平很低時,人們的絕大多數支出都將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即此時的恩格爾系數非常高。而當收入水平比較高時,除了販買生活必需品還可以販買高端產品來提高其福利水平。而中國生產的勞勱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美國一般是高技術高檔產品。顯然,丌管人們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須販買的,這就導致美國會 大量迚口中國生產的勞勱密集型產品,而由於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較低,對美國生產的高端產品的需求卻非常低。這種由於收入水平的巨大差異而導致的兩國對貿易產品需求的丌對稱是造成美對華貿易逆差的長期因素。
 (2)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美國總統大選每四年丼行一次,自冷戓結束以來的歷次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國對華政策都是兩黨總統候選人相互攻擊的重要議題,這也是贏得選丼最方便的武器乊一。20 世紀90 年代至今已經丼行的美國總統大選共有三次,從這一時期的情況看,每逢大選臨近,兩黨總統候選人就會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各種問題顯示強硬立場,収表頗具貿易保護色彩的言論,這幾乎成為一種規律性的現象。
 (3)世界經濟丌景氣導致美國出口的下滑。美國的統計數據表明,美國貿易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出口貿易額的下滑,而丌是迚口貿易的激增。據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透露,在過去兩年中,美國製造業的出口貿易額減少了850 億美元,主要原因在於海外需求的疲軟。相反,中國對美國的迚口卻在增加。
 (4)中美兩國彼此對外直接投資(FDI)比例極丌對稱。中美兩國間的巨額貿易順差,在很大程度上不兩國乊間的接投資結構相關。美國近年來對華直接投資額均在40 億~50 億美元以上。美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代替了前者對後者的出口,中國吸引的美國直接投資又促迚了前者對後者的出口。因此,如果中國具有同美國同樣収達的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直接在美國設廠,生產美國原本要從中國迚口的商品,那麼雙方的貿易差額將會大幅度下降,貿易摩擦的幾率也會隨乊降低。因此,中國資本國際化程度應大大提升。
 (5)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低下,出口市場范圍狹小。現階段我國處於國際分工價值鏈條上的低端,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主要為勞勱密集型和附加值較低的一些加工工業。由於缺乏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許多產品在消耗了大量資源出口後換回的只是少量的經濟利益,甚至還丌斷地被指責為低價傾銷。我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主要為紡織品、服裝、鞋類等。這些價格競 爭力較強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極易引起美國的警惕,導致我國出口產品遭遇種種限制
(6)中國企業自身和政府部門一些做法也有丌當乊處。中國企業有「薄利多銷」的傳統,再加上中國長期對外貿企業迚行出口補貼,導致丌少外貿企業為完成出口指標對出口產品定價過低,因而經常被控傾銷。甚至還有企業為了換叏出口補貼和出口退稅無利也要銷售,造成丌規范的定價行為,結果為美國指責中國破壞公平競爭和公平貿易的准則提供了口實。另外,中國國內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阻礙了中國政府全面履行世貿組織協議的迚程。 
3 促迚中美貿易的相關對策
  (1)早日爭叏「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對中美雙方來說,「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丌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它代表著美國對中國經濟性質的理解以及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叏得成績的認可度。因此,中國應在政治層面上對美國等采叏歧視性措施的主要成員施加壓力,使其早日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 (2)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運作方式,使中國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從而縮小中國不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體制差異。這種差異的縮小可以使得信仸程度增加和縮小美國對中國出口技術產品的控制范圍,使中美貿易實現平衡,從而使中美貿易在迚出口平衡的基礎上實現健康収展。
 (3)改變中美兩國相互依賴的丌對稱性,由外貿拉勱向內需拉勱過渡。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美兩國經濟相互聯系、彼此依賴的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況,但這種依存是丌對稱的。因此,從長進収展戓略來看,我國應將宏觀調控的著眼點更多地放在擴大內需上。我國擁有13 億人口,國內市場十分龐大,而且經濟収展處於快速収展階段,潛在的市場需求是其他國家丌可比擬的。在現階段,擴大內需應將滿足內需作為前提,滿足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包括貧困群體的要求。
 (4)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解決貿易摩擦。有效的反傾銷預警機制包括三個部分:市場預警,政策預警和政企溝通。一個完善的預警機制,需要加強三個主體的作用:
①政府,政府有關部門要跟蹤一些產品的迚出口貿易,尤其是迚口不出口激增,迚口不出口價格急速變化的產品駐國外新聞記者也應具備極強的經濟意識,及時跟蹤和報導國外反傾銷戒限制迚口的勱向性信息,特別是對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國的一切限制迚口措施要迚行詳細報道。
②建立對政府有影響力的全國性行業協會組織,以収揮其協調,談判和行業約束及服務的功能行業協會,積極主勱地應對,指導、協調涉案國內企業參不應訴,力爭叏得對我有利的結果。
③ 國內企業丌但要學會規則解決國際貿易摩擦,更要學會如何避免摩擦。我國應借鑒國外成熟的貿易救濟機制,迚一步完善我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法規,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貿易救濟體系,健全應對貿易摩擦的快速反應機制
 (5)慎重應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不匯率機制問題。增加反映市場供求變化的靈活性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更好地収揮匯率在國際收支調節中的作用,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必然要求。但是,人民幣匯率制度調整必須慎重,應選擇就業壓力較小、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市場相對平穩的時機改革。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增加外匯交易工具、培育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匯率風險意識等,為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調整積極創造條件。

4、正確看待中美經貿關系的事實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在應對中美貿易爭端中我國應當堅持哪些立場原則?

(一)經濟問題是表象,貿易戰是角逐的手段
報告顯示,在這場沒有硝煙卻又異常慘烈的斗爭中,美國並未佔到什麼實質上的便宜,反倒是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居民生產成本增加,對華出口額下降……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美國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可美國會做這種費力力不討好的事情嗎?顯然不會,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單從發展速度上看,已經隱隱有了些趕超美國的態勢,而美國一直扮演的是國際警察的形象,怎麼可以有人挑戰它的霸權,而中國則是這群突破霸權的一個先行者,自然就成了美國重點打壓的對象了,所以美國挑起貿易戰,不過是它維護霸權統治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二)政治一體化水平與經濟全球化水平不匹配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上層建築同樣也會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當先進的上層建築為經濟服務時,它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完善;當落後的上層建築為經濟基礎的服務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完善,這句話用在某一個國家上適用,用在全球這個地球村上也同樣適用,如今經濟全球化發展迅速,遠遠超過政治一體化的水平,這是就出現了政治一體化水平與經濟全球化水平不匹配的狀況,如今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日益要求世界各國能夠平等互信,包容互鑒,但對於已經取得國際金融話語權的美國來說,這是他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事實,這意味著各個國家要主動讓渡出一部分主權,交給世界這個大集體來處理分配,類似於歐盟這個經濟政治共同體。歐盟如今也遇到了瓶頸期,內部的貧富差距使各國心生芥蒂,小范圍的歐盟如此,世界范圍內將更加難以實現。
三、面對危機,各國應協商解決
既然全球化使部分國家的利益受損,政治立場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很難達成共識,那麼我們要做的是回到談判桌前,爭吵從來就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更不能像美國那樣,為了一己私利,將風險轉嫁到世界各國身上,大國就要有大國的擔當,大國就要起到大國的表率作用,在友好協商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發展。

5、什麼原因導致中美貿易失衡長期存在

 一、中美貿易失衡的歷史及現狀
1.中美商務部的數字統計
1979年7月,中美兩國簽訂《中美貿易關系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中美兩國分別作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最活躍的經濟體,雙邊貿易從此進入迅速發展時期。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1979年中美貿易額為24.5億美元,2005年達到2116.3億美元,27年裡雙邊貿易額增加了2091.8億美元,增長了85.4倍。根據美國方面的統計,1979年雙邊貿易額為23.7億美元,2005年達到2853億美元,27年增加了2829.3億美元,雙邊貿易增長了119.4倍。盡管兩國的統計數據不盡相同,但雙方的貿易統計都表明,在過去的27年中,兩國貿易快速發展,這也是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主流。
中美兩國在對方的對外貿易中都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05年美國僅次於歐盟,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和第六大進口市場。根據美方的統計,2005年中國僅次於加拿大、墨西哥,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成為美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在美國貿易夥伴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最近,美國政府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攀升到歷史新高。中國政府表示要努力改善雙方的貿易不平衡狀況,不過貿易專家對中國如何減少與美國的貿易順差存在不同的看法。
根據中國窗體頂端窗體底端商務部的數據,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順差在2006年達到1443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6.2%,但是大大低於華盛頓的數字。另外,中國認為,美國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施加限制也加劇了這種不平衡。
2.各方對此問題的看法
《經濟學家》認為,美國貿易逆差擴大主要是民眾過度消費,加上儲蓄過低所造成,因此單靠人民幣升值不可能解決問題,如果對中國採取嚴苛的貿易規定,最終將重創的是美國經濟而非中國。
Fung K.C.和 Lau Lawrence認為,中美雙邊貿易差額估計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中美兩國對經由香港轉口貿易、轉口標價上升和服務貿易的不同處理所引致。
Davis和Weinstein指出,中美貿易逆差是一個長期的政策問題,中美貿易失衡可歸因於總的宏觀經濟失衡或三角貿易。其中,美國經常賬戶逆差是與投資過度超過儲蓄這一宏觀經濟失衡密切相關的。
世界貿易組織貿易政策審議司司長、著名經濟學家克萊門斯·布恩坎普近期表示,美國不應把其巨額貿易逆差歸咎於中國,而且貿易保護主義並不能解決貿易逆差問題。
二、中美貿易失衡原因分析
1.統計標準的不同造成了中美兩國統計數據的不對稱
第一,統計標準的不同是造成兩國統計數據不一致的制度性原因。在統計原則和統計方法上,除美國使用船邊交貨價外,世界各國海關和統計機構通常對商品出口按離岸價統計。離岸價和船邊交貨價的差別在於商品裝船或飛機的費用,這不是一項重大的費用,通常認為是以船邊交貨價計算的出口貨物的1%左右。包括美國在內,世界各國海關和官方統計機構通常以到岸價(成本、保險加運費)計算和記錄商品的進口。離岸價和到岸價的差別在於從出口國(原產國)把商品運送到進口國(目的國)的保險費和運輸費。到岸價的費用可估計為比離岸價計算的成本平均高出10%。
第二, 統計范圍上,美方統計採用總貿易制,以國境作為統計界限,對進入美國境內存入自由貿易區和保祝倉庫的貨物均列入統計;而中國採取專門貿易制,以關境作為統計界限,存入保稅倉庫的貨物不作為統計。因此造成美方統計范圍略大於我方,加劇了貿易失衡的規模。
第三, 美國確定貨物原產地所採用的方法, 導致雙方統計上的差異。原產地統計是指進口貨物的國別要按其原產地,即商品的生產地、製造地或發生實質性改變的加工地進行統計。而對如何判定貨物是否發生「實質性的改變」,至今沒有統一的實施細則。盡管美國的海關統計中有關原產地統計的規則有所改進,但由於缺乏國際統一的原產地規則,在判定進口貨物原產地時仍存在隨意性。
2.東亞產業結構調整促使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國轉移到中國
第一,東亞的產業結構調整使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製造地。20世紀6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通過分階段的、梯度較為明顯的產業轉移,逐漸形成了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兼而有之的國際分工體系。美國產業結構升級從60年代開始,其特點是工業主導部門從輕工業轉向重工業,從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轉向高新技術加工工業。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是推動美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根本動力。美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國內相關製造業產業的相對空缺,客觀上形成了美國與東亞地區互補性貿易結構產生的基礎。美國在亞太地區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顯著特點是將美國的資本和高新技術與當地廉價而熟練的勞動力相結合,生產正處於成熟階段或由成熟嬌段向標准化階段過度的產品。
第二,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國向中國轉移。上述東亞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大陸設立的外資企業,其產品在中國加工、組裝後按原來的銷售渠道,主要經香港等地轉口到美國、歐洲等傳統市場。這就使中國的對外貿易具有了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加工貿易的出口增長迅速,據商務部統計,2005年加工貿易占我國出口總值的55%;二是外資企業帶動的出口增長迅速。正是這兩個對外貿易的特點造成了中國、美國以及東亞其他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關系也在發生變化。
3.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導致特定商品的貿易失衡
要素稟賦理論自從提出到現在,雖然遇到了許多挑戰,但仍是解釋國際貿易的重要理論基礎。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各國的產品成本不同是由於各國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各個國家分工生產使用本國最豐富的生產要素的產品,經過國際貿易各國均獲得最大福利。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各國應該出口那些使用本國密集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那些使用本國非密集要素生產的產品,從中取得經濟利益。要素稟賦理論對中美雙邊貿易仍然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也會繼續成為預測未來中美雙邊貿易走勢和制定相關貿易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在於豐富的勞動力,美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它的技術和人力資本。
4.中美兩國的宏觀經濟狀況是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內在因素
美國存在大量的貿易逆差主要是因為美國的儲蓄率偏低。美國的儲蓄率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下降,2001年10月美國的儲蓄率達到最低點,只有0.3%。導致美國近年來儲蓄率持續走低的主要原因是:新經濟泡沫帶來非理性繁榮刺激了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美國進入經濟衰退之後,美聯儲不斷降息,刺激了住宅和汽車等消費品的需求。但是,這種依靠負債的高消費實際上是透支了未來的經濟增長。美國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大體上自20世紀60年代下半期開始,此後愈演愈烈,貿易逆差是為彌補需求缺口而發生的。
相對於美國的儲蓄率偏低,中國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融資渠道不暢通等因素,導致國內儲蓄率較高,存在儲蓄大於投資的問題。中國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儲蓄大於投資造成了我國貿易項目的大量順差。因此,中美貿易失衡與中美兩國的宏觀經濟狀況有關,國內經濟失衡是中美貿易失衡的內在因素。
 三、對兩國的影響及應對建議
1.中美貿易失衡對美國的影響
不可否認,中美貿易失衡對美國存在著不利的影響。首先,巨額貿易逆差需要巨大的資本流入才能彌補,所以一旦國際資本流動出現變化,美元的強勢和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影響。其次,巨額貿易逆差確實影響了國內製造業的發展,對該行業的就業產生一定影響。
但是中美貿易逆差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對美國的經濟也產生有利的影響,美國是中美貿易的巨大收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第一,大量廉價的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使得美國消費者可以在保持原有福利的情況下節省大筆的開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相關產業的不足,抑制了通貨膨脹的發生。第二,有利於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美國是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要保持其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優勢地位,就需要放棄美國沒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強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污染少、收益高的服務業。美國大量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有利於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
2.中美貿易失衡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對美巨額貿易順差為中國實現整體外貿順差奠定了基礎對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宏觀調控能力、增強海內外對中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夯實了我國加快改革開放和抵禦外部沖擊的物質基礎。同時,中國對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有利於解決中國龐大的就業問題,對中國轉化剩餘勞動力提供了有利條件。
但是,中美雙邊貿易發展快、問題多,不僅美方有成本和代價,中方也一樣有成本,甚至可能更高一些。首先,大量的貿易順差形成了過度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其次,對出口集團的大量補貼是對美國消費者的間接補貼,是財政的巨大損失。總之,中國對美巨額貿易順差給中國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問題,給中國帶來了難以計算的成本。
3.建議
中美雙方應該從全球視野看待中美貿易失衡;重視各方在貿易中實際獲得的利益;以平常心應對由貿易失衡產生的摩擦。同時,我們還應該採取正確的貿易策略,在磋商中解決貿易失衡引起的糾紛;擴大國內需求,帶動進口增加;調整我國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實施外貿多元化;推動企業跨過經營,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美國投資;完善統計制度和規則,與美國協商建立貿易統計協商制度;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妥善處理貿易失衡問題;慎重應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和匯率機制。

6、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原因及趨勢分析

貿易摩擦貿易對策

中國加進WTO六年後,中美經貿關系中的一些老題目如最惠國待遇、市場准進等已經得到了解決或不再被過多地關注,但是另一些題目卻逐漸升級為雙邊貿易摩擦的新焦點。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中美貿易現狀,發現在美國總體貿易逆差居高不下並且持續增加的背景下,分析中美經貿關系中出現的題目,面對新機遇,積極運籌,採取怎樣的貿易對策來妥善處理這些題目和摩擦。

一、中美貿易關系現狀

中國和美國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自1979年兩國建交以來獲得了迅速而全面的發展,這對中美雙方和世界經濟都是一件大事、好事。自2002年起,伴隨著中國加進世界貿易組織,中美經貿關系更是進進加速增長的新階段,接連躍升新台階。至2006年底,5年中兩國貿易年均增長率達到27.2%,堪稱世界之最。中美貿易額2003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263億美元,2005年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達到2116.3億美元,2006年更達2626.8億美元。目前,美國事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國和最大的海外市場。2006年中美貿易額佔中國外貿總額的14.9%,對美出口額佔中國出口總額的20%。在中美貿易額飛速增長的同時美中貿易逆差不斷加大,按美方計算,從1983年起,美國對華貿易年年逆差,1983年為3.2億美元,到2006年增為2325億美元,增加了700多倍,2006年美國對華逆差佔美國外貿逆差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二、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1.目前中美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反傾銷、反補貼等微觀經濟領域,這與中美兩國進出口結構的差異有關。美國有相當一部分人以為,中國大量低本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沖擊了美國同類企業,引起了失業和企業效益不佳,而且中國產品的低本錢是由於「政府行為扭曲了市場政策」,或者工人的工資不公道,這對美國競爭者來說「不夠公平」,違反了「公平貿易」原則。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用什麼方式干預經濟,怎樣確定適當的工資水平,並沒有一個國際上的同一標准,盡管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也會產生同樣的題目,但美國企業卻更加關注中國。

2.中美貿易間產生摩擦和中美經貿關系的飛速發展有直接關系。近幾年來,特別是中國加進世貿組織以來,中美經貿關系出現超高速增長,導致貿易的不平衡題目逐步顯現。按照美方的統計數字,美國存在巨額貿易逆差,而中國產品佔美國整個外貿逆差的五分之一,分量比較重。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一些人以為,中國向美國出口產品沖擊了美國的一些產業,損害了美國的利益。

3.中美貿易摩擦的另一個主要焦點目前集中在人民幣幣值題目上。這與美國國內目前的狀況密切相關,而中國實行緊盯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使得以美元表現的商品價格偏低,從而促進了中國產品對美國的出口,並且限制了美國產品對中國市場的出口。從2001年以來,美國開始通過美元貶值來改善其經常項目逆差,這項政策進步了美國產品對歐元區和日本的競爭力。但由於中國實行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人民幣也隨美元一起貶值,使得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也增強了。在美國看來,中國利用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分享了美元貶值的好處。由於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使得美國以為中國商品的價格偏離了實際價值,美國一直要求人民幣升值,從而導致了很多貿易摩擦。三、處理中美貿易摩擦的貿易對策

1.政府方面,應把握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及時調整經濟與貿易發展戰略,按照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增長模式,在處理外需和內需的關繫上,採取更加均衡的戰略。政府要積極參與國際談判,在貿易壁壘制定的標准和規則方面,中國要有一席之地。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融進WTO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我們應加快制度的調整和創新,盡快建立符合WTO規則的、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消除可能誘發國際貿易摩擦的制度因素。建立貿易摩擦預警機制,政府有關部分應實時跟蹤一些產品的出口貿易情況,防止可能爆發的貿易摩擦。

2.企業方面,中國加進WTO已經六年,我國企業應進一步熟悉WTO爭真個解決機制並熟練把握WTO爭端解決機制規則,為抑制貿易戰、打贏貿易戰做好預備。具體而言,發生貿易爭端時,解決貿易爭端、平息貿易摩擦的辦法之一就是拿起世界貿易組織爭端機制這個武器,爭取以磋商方式解決爭端。而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進步企業競爭力,從進步產品檔次,形成產品的個性化競爭上風進手,打造產品國際品牌,這是解決貿易摩擦的根本途徑。積極實施走出往的戰略,不僅可以使東道國對進口的保護措施失往原有的威力,而且還可以打開新的市場,將發生貿易摩擦的風險降至最低。

3.利用利益關系解決貿易摩擦。當今世界,存在著一條公認的真理: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永恆的東西是利益。近年來,美國跨國公司加快了對華投資的發展,以利用中國廉價的智力資源勞力資源。對華經貿中的巨大的貿易利益對美國一些行業和公司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這種日益發展的對華利益團體將是中國可充分利用的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四、結語

目前的中美貿易摩擦不是一方能夠解決的題目,中美雙方都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尋求解決辦法。美國需要採取一些務實的、理智的行動,不糾纏於對華貿易逆差,而是積極擴大雙邊貿易,進一步拓展服務貿易、走出冷戰思維、取消對華高新技術出口的限制等;而中國可以採取促進產業升級,擴大內需,取消某些不符合多邊規則的鼓勵出口的措施,促進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以及實施市場多樣化戰略等方法解決。參考文獻:

尹承德:中美雙邊貿易發展趨勢.中國經濟,2007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來源:

7、我國經濟發展 外貿擴大 為什麼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請詳細分析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總量由1985年的8964.4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30餘萬億元,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5年的15.64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萬億美元,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由1985年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對外貿易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隨著依存度的不斷增長及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國外貿發展的前景也不容樂觀。外貿依存度上升速度過快,數值偏高外貿依存度也叫對外貿易系數,它是一國對外貿易總額在該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發展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當時我國的外貿管理實行中央統一管理、統一規劃機制,外貿依存度僅在7%-10%之間;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受1994年匯率體制改革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大幅波動緩慢上升,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12.4%,外貿依存度在30%-43%之間徘徊上升;第三階段是21世紀以後,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逐步加快,外貿依存度不斷攀升,2008年已達68.69%。從理論上說,中、小國家由於資源緊缺及國內市場對單一產品的需求有限,本國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無法在國內實現銷售,因此大多走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外貿依存度隨之偏高。對大國而言,由於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多,潛在國內市場容量大,因此外貿依存度會偏低。但是與理論推測相反的我國依存度卻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國的對外貿易出現小國經濟才有的特徵,外貿依存度已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世界平均外貿依存度為41%,其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達38.4%,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達51%。與世界其他大國的外貿依存度進行對比,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不僅高於美國(25%)、日本(22%)等發達國家,也比印度(31%)、巴西(25%)等發展中國家高。外貿「短板」的內外因素透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保持快速增長,為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國外貿快速增長的同時,外貿出口依然存在著較大的隱患,使得我國對外貿易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依存度過高,導致貿易條件惡化:近年來,盡管我國外貿商品結構有所優化,但出口競爭力高的產品依然集中在服裝、鞋類、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上,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不具有國際競爭力。同時,由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長期走低,惡化我國的貿易條件,導致出口貧困化。戰略資源產品和高新技術進口依存度不斷攀升,縮小了我國對外經濟政策的迴旋餘地:近年來,我國戰略資源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對外依存度一直處於上升趨勢。我國礦產品資源總體儲量不足,需求結構與資源供給結構脫節,尤其表現在需求量大的富鐵礦,錳、鉻、鉀、鹽、銅、鋁等大宗礦產上。據估算,我國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能夠保證2010年需要的僅有24種,能夠保證2020年需要的僅有6種。另外,資本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依存度也偏高。目前我國一般儀器儀表的進口依存度為52.87%,中檔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依存度超過60%,大型高精度儀器儀表和大型民用飛機及計算機晶元進口依存度也幾乎高達100%。這些戰略資源產品和高科技產品過高的進口依存度,不僅會造成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在技術上形成對國際市場的長期依賴,影響到我國科技進步的速度與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還將加大我國經濟受到外部經濟影響的概率,對今後中國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隱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外貿依存度高,加劇我國外貿風險:在國際貿易中,市場范圍越大,個別市場的影響就越小,該國受外部經濟影響的程度也就越小,經濟就越安全,反之,風險就會增大。目前,雖然我國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但外貿進出口主要集中於歐美、日本、東盟、韓國等少數國家及地區,新興市場的市場份額增長一直偏低。由於進出口市場高度集中,我國的進出口受到這些國家經濟變化的直接影響,尤其是歐盟和美國,在進出口市場如此集中的情況下,不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而且一旦主要進出口國市場發生變化,也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國內經濟穩定與發展,威脅我國的經濟安全。美國次貸造成危機對我們來說是個啟示。加工貿易佔比過高影響國際競爭力:加工貿易從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發展,之後比重迅猛上升,目前加工貿易已佔我國出口貿易的半壁江山,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與一般貿易不同是,一般貿易的生產和加工都在國內完成,產品的附加值高,而加工貿易則是「兩頭在外」,與國內產業關聯度不高,對國民經濟貢獻不大。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方式多是產品初級加工和低技術含量的產品,核心技術被跨國企業控制,並沒有轉移到我國。同時,由於大量使用資源性產品和能源性產品,加劇了國內資源和能源供應的壓力。過度依賴外資降低了我國外貿的主導地位:我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資企業的增長來實現。外資企業掌握著對外貿易的主動權。一方面,生產的核心技術由外方掌握,我國只負責生產鏈條中技術含量較低的環節;另一方面,出口渠道由外方控制,使得我國缺乏發展外貿的主動權。一旦國際經濟環境和國際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外資企業撤資,將對我國的對外貿易造成嚴重的沖擊。 對外貿易摩擦加劇,貿易環境惡化:截止2007年底,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針對中國發起了600多宗出口產品的反傾銷、保障措施及特別調查,我國約有71%的企業和39%的產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損失慘重,已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貿易夥伴間的摩擦趨於頻繁化、長期化,所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已從微觀化、企業化向宏觀化、制度化層面發展,貿易摩擦方式也從過去的關稅、配額許可證等向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以及社會和勞工標准轉變。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問題也已經成為歐美以外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付我國產品的常用措施。第三產業比重過小,不利於我國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一般而言,第三產業的可貿易程度比較低。GDP構成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越低,外貿依存度就會越高。目前美國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高達75%,日本為65%,而我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僅為33%。長期以來,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利於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增加提高外貿競爭優勢的難度。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進出口:從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的相關分析看,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前提下,人民幣升值,則外貿依存度下降;人民幣貶值,則外貿依存度上升。可以說,我國外貿依存度的較快提高,人民幣貶值是一個重要原因。從2003年至今,人民幣受到來自多方因素的影響,匯率有所上升,出口受到影響,如2008年人民幣匯價不斷上升,我國出口企業的困局開始逐步顯現。被外界視為中國出口情勢指標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今年春交會出口交易遇冷鋒,廣東團首日成交額比上屆減少近5成,紡織品企業的定單也減少了20%。貿易復甦的前提條件及展望實行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我國擁有13億人口,國內市場容量潛力巨大,這也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應該在保持對外貿易持續健康增長的同時,努力擴大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和影響。目前應盡快把擴大內需的重點從投資轉向消費,促進消費需求的較快增長,將我國的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上。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前提下形成我國工業製成品的比較優勢,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為此,應採取財政手段和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刺激國內消費和投資。通過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減輕百姓就醫、養老、教育和住房等負擔,提高職工收入和個人所得稅征稅標准,間接增加老百姓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為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提供支持。調整產業結構,重視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根據國內產業升級的需要,對加工貿易商品分類目錄進行動態調整;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重點扶植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把勞動力優勢同國內外資本或高新技術中的製造業相結合,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增強國內產品配套能力,提高出口商品國產化率,並加強與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合作,提高產品質量;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企業設立研發和營銷中心,承接外資高端加工貿易產業和環節的轉移;提高加工貿易在國內采購的比率,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國內采購,延長國內產業鏈,促進加工貿易的產品國產化率;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對高科技產業給予金融、稅收和進出口政策等傾斜性扶植,培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群體。對於我國依賴進口的原料、原材料,比如石油等,更應該加大科技投入,早日研究出其替代品,減少進口,避免受制於其他國家。實施外資多元化戰略,緩解貿易摩擦:為減少市場過於集中帶來的貿易摩擦,我國必須繼續調整進出口市場格局,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以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為主的基礎上,在新的層次上發展與周邊拉美、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系,使我國出口市場在全球形成合理地、有層次地多元化格局,降低對特定貿易夥伴和特定進出口商品的依賴程度,對於國外反傾銷對象的一些重要產業產品,可以通過企業開發差異化產品實現出口產品多元化。促進加工貿易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重點,未來應提升加工貿易產品的檔次,努力切入更高的產業環節,增強加工貿易的國內產業配套能力,加快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發展具有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項目,繼續利用加工貿易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轉移,充分吸收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設計標准,加大加工貿易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同時應逐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特別是鼓勵有優勢的服務貿易出口,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使之成為未來我國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 改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制度:鑒於人民幣貶值曾是刺激我國外貿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造成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的主要因素,要將人民幣匯率穩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完善人民幣的形成機制,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制度。此外,國內企業可以通過走出去,將生產廠建立在目標市場當地,避開貿易壁壘,降低順差額,使得我國的國際收支趨於平衡,進而可以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使得我國的貨幣發行能夠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減小因為熱錢流入增發貨幣引起的通脹壓力。重視節約資源,維護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我國的能源資源保護戰略,建立和完善重要資源保障制度。首先,制定境外資源利用戰略,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性投資,中國除了在海外尋找能源供應地以外,還應積極推進與國外在節能技術領域的合作;其次,加強資源導向型對外投資,進行戰略性資源儲備;再次,政府應制定國家節能計劃,制定各種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獎勵性和強制性措施,加強監管,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此外,要建立更合理的政府業績考核體系。改變以追求貿易目標增長為對外貿易政策核心的做法,轉變觀念,建立科學評判外貿政策和政策實施效果的指標體系,將以往立足於進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轉化為將「以質取勝」確立為整個外貿政策的核心。

8、中美之間貿易的主要障礙是什麼

中美之間貿易的主要障礙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設限,即高技術產品等不許對中國出口,以致中美貿易失衡,美方以此為借口,不斷製造貿易摩擦和糾紛,從而嚴重影響中美貿易的健康發展。

9、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貿易不平衡成為一種常態,各國能夠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實現相對平衡。目前中美貿易不平衡程度較高,基本特徵是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逆差。在全球產業鏈和分工體系的快速變革中,雖然過時的國際貨物貿易統計體系放大了中美貨物貿易的不平衡程度,但仍然存在較嚴重的不平衡。實現中美雙邊貿易相對平衡的基本條件是促進貨物、服務和投資的自由貿易。沒有雙邊的自由貿易,就不可能實現雙邊貿易持續的相對平衡。

一、從全球化看中美貿易發展的現狀

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從來就不是絕對平衡的,即使經濟全球化對各國貿易流量分布有某種均衡效應,也不可能形成各國同時滿意的絕對平衡格局,國際貿易不平衡是一種常態。從1985年到2005年,世界主要國家貨物進出口貿易增長5.8倍,各年逆差呈現逐漸增加趨勢,總額從756.5億美元增加到3600億美元。這說明,全球化並沒有停止國際貿易的不平衡趨勢。

全球化既使貨物貿易流量快速增長,也使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勢頭。隨著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在產業發展中,依賴土地、地礦和能源資源的農業和工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依賴知識、技能和其他勞動服務的比重逐漸提高。隨著全球產業鏈和產業分工的重新調整,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資本流動由單向(發達國家的過剩資本流入到發展中國家)向雙向(資本既從發達國家流入發展中國家,又從發展中國家流入發達國家)變化。在這種形勢下,衡量各國之間的貿易是否平衡不能沿襲傳統的貿易思維,不能只看貨物貿易流量的變化,還要看服務和資本貿易流量的變化。

中國「入世」以來,中美之間的總體貿易格局一直表現為「交互逆差」或「交互順差」。就是說,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既不是單純的順差,也不是單純的逆差,而是既有順差又有逆差。在貨物貿易方面,中國是順差,美國是逆差;在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方面,美國是順差,中國是逆差。

去年,美國對華的貨物貿易逆差按美方口徑為2325億美元。在這個數字中,實際上有大約60%是由美國公司或其他第三國(地區)企業在中國加工出口的產品,這是在中國的美國資本獲取利潤的載體。如果將這部分剔除掉,那麼美國對華貨物貿易的實際逆差就只有1000多億美元。如果將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考慮進來,近幾年美國對華的「總體貿易逆差」實際上明顯低於美國媒體宣傳的數字。

隨著「入世」過渡期結束,今年以來中國不僅擴大了工農業等實體性產業的市場開放,外商在這些領域的股權投資門檻大幅度降低,而且也加快了金融、保險、科技信息、公用事業和其他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比如允許外商以QFII方式進入資本市場,增加包括吸收人民幣存款在內的銀行業務,允許外商投資交通設施和公用事業等等。預計今年美國對華的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的順差將會顯著增加,從而美國對華的「總體貿易逆差」也會明顯減少。

二、中國貿易快速增長:誰是貢獻者?誰是受益者?

中國近30年對外貨物貿易增長經歷了從逆差到順差的周期性變化。從1978年到1988年的11年中共有408.5億美元貿易逆差。這個階段快速進行進口替代,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換取價格高昂的製造技術和設備。隨著進口替代帶來生產能力的提高,技術進步加快,進出口貿易結構逐步改善,貿易體制改革增加外貿活力,要素生產率提高,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被迫選擇出口導向戰略,促使進出口貿易出現了由逆差向順差的轉換。

對外貿易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引擎。近5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8%,佔世界貿易比重從3.6%提高到7.7%。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給世界市場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商品,使歐、美、日等主要貿易夥伴獲得了類似於上個世紀60年代「高增長、低通脹」的成就。把工廠搬到中國的美國公司,利用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緊缺資源和巨大的需求市場,獲得了巨額利潤。而中國以寶貴的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在全球產業鏈的加工、組裝環節只是賺了一點加工費和勞務費,掙了一點辛苦錢。

在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融入世界市場體系的過程中,中國不僅實現了出口貨物貿易快速增長,而且也使進口貨物貿易保持持續強勁增長的勢頭。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的貨物進口額從2435.5億美元增加到7916.1億美元,5年增加2.25倍,年均遞增27%;中國的貨物進口額佔世界貨物進口總額的比重從3.35%提高到6.81%。在這個基礎上,今年頭4個月的進口增長速度仍然接近20%。可見,中國不僅為世界創造了價廉物美的供給市場,也為世界創造了容量巨大的需求市場,為美國和其他貿易夥伴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中國既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而中國的貿易夥伴是更大的受益者。

但應當客觀地看到,在勞動力供給處於高峰時期,中國這個巨大的進口市場需要有強勁的出口市場來支持。如果外部力量對其出口市場過分限制和打壓,就有可能打破中國進口高速增長的慣性。其結果,既會損害中國的利益,也會損害中國貿易夥伴的利益。

三、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是多個原因造成的

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佔全球貨物貿易逆差的比重從8.83%提高到28.33%,而同期德國和日本的貨物貿易順差佔全球比重從56.52%提高到76.75%。實際上,歐洲和中國以外的亞洲經濟體是美國和世界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地。

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女士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羅奇教授,對美國貿易逆差的解釋比較符合現實。巴爾舍夫斯基女士指出,美國逆差「是多個原因造成的,並不僅僅由匯率決定」,「美國人消費慾望過於旺盛」,沒有儲蓄的習慣。羅奇教授也說:「美國貿易的真正的問題在於投資與儲蓄之間的失衡」,「進口飆升更多是美國所處在的國內消費過剩特殊時期的產物」。他們一致認為,美國人的過度消費和儲蓄不足造成了過度進口和貿易逆差。

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內因,相對於外因,內因起主導作用。這個內因,除了「過度消費引起過度進口」以外,還與「美國的市場不夠開放和出口不足」有關。

第一,面對全球產業結構和全球市場格局的變化,美國沒有主動調整過時的貿易戰略和政策,而推行「出口保護主義」和「市場限制主義」,限制能源資源、高端技術和科技產品的出口,甚至對中國繼續採取一些違背WTO精神的歧視性措施和禁售。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讓那些政策彈性較大的國家如德國可以獲得更多的對華出口,美國對華出口的一部分被德國等國家獲得,這種「國家賣方競爭」無疑會對美國產生「擠出效應」,減少美國的出口機會。

第二,面對全球化浪潮,美國「害怕與貧窮國家競爭」,「提高准入標准進而提高外國企業的成本,以削弱外國企業的競爭力」。比如,在能源、航空、農業和先進製造等領域,美國對外國特別是中國資本的限制有增無減。這樣做的結果是可出口商品減少,使得美國在全球出口總規模中的相對比重降低。

第三,美聯儲在較長時期內實行膨脹性貨幣政策,以低利率方式創造過剩的美元流動性,從而人為地造成美國資產升值和「財富效應」。在貸款利率很低的情況下,理性的美國人當然願意大量刷卡消費;在財政債券融資利率很低的情況下,財政部會不加節制地發行公債以滿足五角大樓的支出需要。在美國國內中低端產業出現空心化的背景下,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美國消費品和公共投資品需求無限制擴大,它們中的很大一部分要靠進口來滿足。

第四,美國用超額發行的美元紙幣大量購買並囤積石油和其他稀缺程度較高的物資,加劇了內外需失衡。近幾年,美國和全球市場存在一個重要的循環:美國石油儲備增加-全球石油漲價-美國囤積更多的石油……石油儲備不斷增加和油價上升,必然花費越來越多的美元,使美國進口額顯著增加。

第五,無節制的對外戰爭和全球擴張使得美國政府的公共開支不斷膨脹。2004財年聯邦財政赤字達到歷史最高紀錄的4130億美元,去年仍然高達2482億美元。政府公共開支膨脹必然造成公共品需求膨脹,在國內一般公共品供給增長一定的條件下,只有靠進口來填補供求缺口,從而擴大對外貿易赤字。

在分析中美貿易不平衡產生的原因時,中美雙方都應當採取客觀而又理性的態度,應當更多重視像巴爾舍夫斯基女士和羅奇教授這樣的務實人士的看法,找到妥善解決的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雙贏的良好效果,並繼續推動中美貿易健康快速增長。

四、解決中美貿易問題,美國和中國能夠做什麼?

美國如果把雙邊貿易不平衡的原因簡單地推給對方,不重視自己的內因,不重視控制本國的過度消費和過度進口的慾望,不努力擴大市場的對外開放和增加出口,不僅對對方不公平,而且也會使貿易不平衡問題更加嚴重。因此,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最好途徑是雙方共同致力於消除產生這些問題的因素,在雙邊市場共同促進自由貿易。

美國方面應該控制過度進口,實現自由出口。控制過度進口的首要措施是: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削減美元在全球的供應量和流動性;提高國民儲蓄率,逐步扭轉投資和儲蓄失衡的格局,限制高負債下過度的私人消費;緊縮聯邦政府開支,特別是通過改變全球擴張戰略緊縮美國在全球的軍費開支,國會應當停止不斷放寬債務發行限額標準的做法,嚴格限制國債發行,減少政府在高負債下過度的公共消費。只要家庭赤字和政府赤字控制住了,促使家庭和政府均做到收支基本平衡,不斷改善消費和儲蓄的關系,就可以為解決貿易赤字問題提供基本保障。

為了擴大出口,美國需要調整與全球化和WTO規則不夠和諧的貿易政策和體制,修改已經不合時宜的國內貿易法案,擴大產業和技術市場的對外開放。在中低端製造業和一般加工業不斷向外轉移的背景下,美國的優勢產業越來越縮小在「產業寶塔」的尖端位置上,比如高端信息技術工業、現代軍事工業、航天航空和鐵路交通業、新能源產業、生物制葯產業、環境保護以及金融和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等。如果美國全面開放這些產業和市場,並實現出口貿易的自由化,可望為解決美國貿易問題做出直接貢獻。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在理論上可以緩解中美貿易問題,但實際效果甚微。從2005年7月21日到今年5月25日,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超過8%,但這期間中國對美順差或美國對華逆差並沒有減少,這說明匯率人民幣升值和順差減少並沒有明顯相對的關系。正如羅奇所說,匯率調整不可能解決中美和全球的貿易失衡問題,「匯率絕非當前全球失衡的『靈丹妙葯』」。

中國方面應該從內外兩方面採取措施。對內主要是:逐步調整國民財富分配的政策和制度,特別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工資和農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改善消費與投資和儲蓄之間的關系,逐步改變工資增長慢於利潤增長、政府稅收增長和GDP增長的現實狀況,給中低收入者減稅,逐步降低國民儲蓄率,促使全社會消費需求持續較快增長。對外主要是:適當擴大進口,合理控制出口,促使人民幣匯率水平漸進提高以實現其合理均衡。擴大進口的重點是增加政府采購,增加有利於緩解國內能源資源供求矛盾、改進經濟結構、促進自主創新的資源和技術產品的進口。合理控制出口的重點是進一步調整出口導向政策,繼續較大幅度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加強其出口資質管理,嚴格限制出口擴張勢頭。今年以來,為了實現「減順差」目標,中國政府多次派采購團到美國直接采購商品和技術設備,增加即期進口;對農、林、畜牧、漁、煤炭開采等81個行業實現鼓勵技術引進的政策,擴大長期進口;對高能耗、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降低出口退稅率或提高關稅稅率,限制過度出口。從煤炭進出口貿易最新變化情況來看,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出來。

隨著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未來中國高端商品市場規模將快速擴大,金融、保險和信息等服務業發展進入「快車道」,節能環保產業的拓展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而美國在這些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它可以搭上中國這輛「快車」,增加美國的對華出口。但要達此目的,美國應當更加開放對華出口市場,清除對華出口貿易的所有歧視性條款.特別是解除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等方面的限制。

10、中美貿易關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廣闊的市場和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另一個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經濟,科技實力的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的關系,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就中美當前的關系來說,是處於一個蜜月期,但問題與沖突同樣存在。因為在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況來看,還在意識形態,政治影響,經貿摩擦等方面存在問題。
在現代國家的發展進程中,經濟是一個國家強大的物質條件,是最核心,最現實也是最切實的國家利益,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地位與影響力。所以經貿是國家間關系的晴雨表。中美兩國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具有很強的互利性和互補性。同時,在互相競爭中,又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摩擦。中美在經貿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貿易差額,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
不斷擴大的中美貿易逆差是中美關系動盪的一個決定因素。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1629億美元,從美國進口487.3億美元,順差為1147.7億美元。根據美方統計,2005年美對華貿易逆差激增24.5%,達2016億美元。中美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貿易差額,一方面與中美雙方採取的統計方法有關;另一方面又與美國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有關。中美又方的統計差異主要緣於中美貿易的特殊性和統計方法的不同。中國對美國出口的60%和自美國進口的30%,是經過以香港為主的第三方轉口進行的。美國把中國出口至香港,東南亞等國家後,這些國家再轉口到美國的產品都算作從中國的進口。而美國在統計對中國的出口時,卻對其通過香港等對華轉口的商品忽略。這是造成統計不同的一個原因。在中國對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國企業在華分公司的商品。中國賺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費,大量利潤被美國在華企業取得。根據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一國應該生產它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通過自由貿易出口這種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同時,進口其沒有比較優勢或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在這種自由貿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較利益學說進行的國際貿易會使所有參與國得到貿易利益最大化。中美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經濟的互補性很強,也符合比較利益學說。中美貿易會造成如此大的貿易差額,與美國對華採取的貿易限制有關。中國向美國的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主要是農產品,附加值低,滿足了美國一般消費者的需要。而美國向中國的出口產品應該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但美國把經貿政治化,以安全為由拒絕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美國的高新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技術產品在美國對外出口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對技術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美國的這種經貿限制,嚴重影響了貿易的互補性,導致貿易差額進一步擴大。由中美貿易逆差這問題來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種理解,信任。正是這種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貿易摩擦。中美雙方只有靜下心來,加強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對抗。
中美經貿的另一個結就是人民幣的匯率問題。自1994年以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按照1美元兌8.277左右的匯率自由兌換。美元從2002年開始持續貶值。從2003年起,美國公開要求中國採取「靈活匯率」。在美國,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國的匯率政策加重了美國國內失業問題。許多美國人把美中貿易赤字歸咎於匯率過低。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美國企業和民眾都希望看到人民幣升值。目前,中國已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中國如調高人民幣匯率而大量減持美國國債,美國的政府開支和個人消費可能都受到沖擊。實行浮動匯率和開放資本市場會使中國金融業固有的困難加惡化,擾亂中國經濟,甚至擾亂全球經濟。事實上,中國已實行人民幣匯率浮動的機制,只是這過程比較緩慢,但這是完全按照中國國情來發展的,適合中國的實際發展情況。美國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這是不現實的。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正確或錯誤的匯率。只有在適當的是機,實現浮動匯率才會對中美兩國的經濟和貿易有利。美國在人民幣升值這個問題,一方面要求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又沒有為人民幣升值高定「時間表」。可見,中美雙方都是利益相關者,誰也離不開誰的發展。只有雙方更了解對方的國情與現實,才能找到雙方平衡的支點。強勢壓迫並不是解決之道。
知識產權保護,是夾在中美貿易中的一根刺。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美就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出現糾紛。美國在技術密集型產業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美國十分關注知識產權保護,並將其視為事關美國核心競爭力和優勢地位的重大問題。在知識產權保護這方面,我們中國確實做到不夠好,但我們在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和執法方面都不斷取得重大進步。我們加強了打擊盜版和仿冒的稽查行動,並加強了對公眾尊重知識產權的宣傳工作。但是,保護知識產權也是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國際合作,並不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情。中美雙方只有在實事求是的精神指導下,加強對話,加強監督與合作,才能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保證充分的自由競爭,最終解決知識產權紛爭。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裡,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裡,摩擦是正常的,也是無法避免的,這並不可怕。中美經常性的經貿摩擦,反映兩國經濟關系的密切。中美經濟對雙方的重要性與俱增。貿易中產生的問題,雙方只有理性面對,在經常性的協調和合作機制中,通過平等協商的辦法加以妥善處理。從中美貿易摩擦來看,都是因為中美雙方的意識形態不同,國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雙方都應該擺正心態,採取合作,尊重的態度,才能更切實地找到兩國利益的平衡點,才能達到雙羸。
為了改善中美貿易關系,消除貿易摩擦,我們中國可以在以下方面採取措施: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運作方式,使中國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在處理中美貿易逆差與具體的貿易摩擦中,中國有必要採取國際上常用的自動出口限制等貿易政策措施。這樣既起到了安撫的作用,又減少了貿易摩擦的代價。積極籌劃、組織、實施對美國的直接投資。這樣不僅可以避開貿易壁壘,大大減少貿易摩擦,而且通過投資設廠可以更有效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中國企業的綜合國際競爭能力。中國還應該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對美國進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中國必須學會站在美國人的角度認識與思考中美之間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美貿易政策和運作技巧。通過這種了解的增進,以使對美貿易政策與對策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貿易戰並不是出路,中美雙方誰也打不起貿易戰。只有雙方妥善處理好貿易關系,才能更好地鞏固雙方的關系,才能更好使意識形態,政治問題得到解決。處理好一個地區發展大國與一個世界強國的關系,不但對兩國有益,達到雙羸;而且對世界的和平發展,持續發展也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中美關系錯綜復雜,並不是一兩天能全部解決的。但只要本著接觸,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則,就能把這些問題逐步理清,並逐步解決。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