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分析
初次發這個,我這里只有2006年的信息。發出來,看你用的上不?
2006年中國農產品出口數據分析簡報2007-10-31 12:292006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克服了國外技術壁壘和生產成本上漲壓力的影響,個別月份雖經歷了較大的波動,但仍實現較快增長。2006年1~11月,我國農產品累計出口278.02億美元,已超過2005年全年271.8億美元的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2006年全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突破300億美元已成定局。
2006年1~11月,我國農產品出口呈現如下特點:
一、優勢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出口效益提高
1.園藝、水海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對出口總體增長拉動明顯。2006年1~11月,園藝產品出口79.1億美元,同比增長21.5%;水海產品出口80.5億美元,同比增長19.5%。僅此兩類優勢農產品出口已高達159.6億美元,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7.4%,同比增長28億美元,對農產品出口總體增速拉動超過10個百分點。
商務部重點監控的30種重點大宗農產品中,15種商品同比增幅超過10%,24種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其中,大蒜出口12.6億美元,成為我出口額最大的農產品,同比增長42%;出口額達5~10億美元的有雞肉製品、烤鰻、腸衣;茶葉、蘋果汁等20種商品出口額達1~5億美元。糧食出口中,大米出口3.6億美元,同比增長77.1%;小麥出口2.1億美元,同比增長1倍。2006年1~11月,受國家玉米宏觀調控政策影響,玉米出口大幅下降,出口僅為3.4億美元,同比下降66.8%。
2.深加工農產品比重提高,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1~11月,初級農產品出口143.6億美元,同比增長6.7%;深加工農產品出口134.4億美元,同比增長23.1%,在農產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增至48.3%,同比增長3.5個百分點。初級農產品和深加工農產品比重的此消彼漲標志著我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高附加值農產品將逐漸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主體。
3.出口價格持續上漲,出口效益提高。2006年1~11月,商務部重點監控的30種重點大宗農產品中,19種商品平均價格上漲,其中大蒜、蘋果、蘋果汁、蘑菇罐頭等8種商品平均價格上漲超過20%,茶葉、中葯材等4種商品上漲超過10%。2006年前三季度,我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下降0.27個百分點,而到2006年11月,我國農產品出口價格指數上漲了4.7個百分點,這標志著我農產品出口附加值進一步提高,貿易條件改善,扣除人民幣升值影響和生產成本上漲因素,農產品出口企業效益和國際貿易得益仍保持增長。
二、對歐美市場增勢強勁,對日本市場出口放緩,出口市場進一步多元化。
1.受園藝、水海產品出口拉動,對歐美市場出口增長強勁。2006年1~11月,我國對美國出口農產品為33.8億美元,同比增長34.1%,其中水海產品出口15.5億美元,同比增長42.2%,園藝產品出口7.58億美元,同比增長27.4%;對歐盟出口39.2億美元,同比增長25.4%,其中水海產品出口12.8億美元,同比增長36.2%,園藝產品出口10.4億美元,同比增長20.9%。
2.受「肯定列表制度」影響,對日本出口農產品增幅明顯下降。2006年1~11月份,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74.5億美元,同比增長3.7%,遠低於2005年同期9.4%的增幅。特別是實施初期的 6~7月,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連續出現負增長。
3.新興市場增勢良好,出口市場進一步多元化。2006年1~11月,我國對西亞、拉美、俄羅斯等新興市場農產品出口增長迅速,增幅均在20%以上,占我出口總額的19.4%,比「十五」期間提高1個百分點。日本、歐盟、美國、東盟、韓國、香港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六大主銷市場。「十五」期間,對上述六大市場農產品出口分別占我出口總額的31.1%、9.4%、9.5%、9.6%、10.6%、10.8%。2006年1~11月份,這一比例分別為26.8%、14.1%、12.2%、9.8%、9.1%、8.6%。對歐美、新興市場份額的增加和對日本市場依賴性的降低,百研資訊分析認為這標志著我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有利於降低出口風險,規避出口貿易壁壘。
三、主要出口省市增勢良好,七大省市佔出口總額七成,部分中西部省市高速增長
2006年1~11月,山東、廣東、浙江、福建、遼寧、江蘇、北京等七大主要出口省市農產品出口額均超過10億美元,出口總額198.3億美元,同比增長14.8%,佔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1.3%。其中江蘇、福建、山東增幅分別達到32.3%、23.0%、17.0%。
中部6省市出口16.1億美元,西部12省市出口21.5億美元,中西部地區18省市合計37.6億美元,同比增長11.4%,佔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3.4%。其中,山西、海南、寧夏、西藏、湖北增幅分別達到74.6%、70.7%、61.0%、43.9%、35.5%。
四、民營企業成為出口新增長點,經營主體活力增強,形成了一批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
2006年1~11月,國有企業出口60.5億美元,同比減少9.9%,佔比21.7%;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15.0%,佔比44.4%;民營企業出口83.7億美元,同比增長40.8%,佔比增至30.1%。民營企業成為農產品出口新增長點,同比增長24.2億美元,遠高於外資企業15.8億美元的增長,對農產品出口總體增長拉動近10個百分點,取代國有企業成為第二大農產品出口主體。
2006年1~11月,國內從事農產品出口企業2.02萬家,比2005年同期增長16.8%。質量保證體系完善的大企業出口競爭力進一步加強,出口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544家,比2005年同期增加了21.4%,出口額128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總額46%。
2、中國農產品受國外貿易限制的主要原因
我找到一篇,你看看,對你應該有幫助
未來中國的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向
中國在入世談判中,已作出一些承諾,未來的農業必將是開放的農業。入世必將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給中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入世後的挑戰,中國的農業和農產品貿易體制也必須在近期內作出較大的改革調整,才能發揮優勢,揚長避短。
未來中國農產品貿易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市場化的中國農產品貿易體制,逐步推進貿易自由化,但是對糧食、野生動植物資源等戰略性農產品加以適當控制是必要的。
一、關於一般農產品自由貿易
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從根本上講有利於中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改善中國農村人口的經濟狀況,從整體上提高人口素質具有戰略性意義。
首先,貿易自由化可為中國農產品出口提供更好的貿易環境,將大大促進中國優勢產品的出口。
貿易自由化,並不只是意味著中國要更大地開放國內市場,也意味著中國農產品可以更便利地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據海關統計,1998年中國農產品(包括關貿總協定口徑及漁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順差55億美元。農產品貿易總值佔中國進出口貿易總值的6.8%,出口約佔中國出口總值的7.5%。這說明,中國有些農產品在國際市場是有相當競爭力的。貿易自由化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創造一個更加良好的市場環境,在擴大進口的同時也促進出口,並且中國在出口方面可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因為中國在多數農產品(主要是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中具有價格優勢,如肉類方面,除雞肉外,豬肉、羊肉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低50%還要多,牛肉價格要低80%以上,水果價格則普遍比國際市場價格低40%—70%,而蔬菜價格更低。所以,只要這些產品質量過關,就會有較大的價格競爭優勢。也就是說,開放中國農產品市場,外國農產品在中國市場上所佔的份額會擴大,但中國得到的國際市場份額可能更大。
其次,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也會刺激中國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來引導農業生產、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帶動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中國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應是如何把大量(上億)個體的、分散的農業生產者與市場緊密地聯系起來,用充分、准確的市場信號引導農業生產者生產優質、適銷產品,用市場化的價格機制鼓勵生產者採用各種農業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從而提高生產者的經濟效益。過多的政府介入,短期內可能會給生產者帶來利益,但長期來說則只能損害生產者利益,因為政府行為往往會扭曲市場機制,過多的保護也增加了舊的生產體系的惰性,使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而且由於政府財力的局限,不可能長期保護下去,一旦原有的保護體系崩潰,農業生產者又不可能馬上適應市場進行生產轉軌,必然受到更大的傷害。從這個意義上說,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貿易自由化,無論對於政府、生產者,還是經營者、消費者,都是有益的。
市場化的農產品貿易體制包括市場管理體系(市場准入、關稅配額、檢驗檢疫、內外銷售)、政策法律體系(國內政策法律與國際規則相適應)、市場經營主體等。
(1)從市場管理體系來講,首先把農產品的生產與貿易結合起來。中國目前存在著行業部門分離,生產和貿易相互脫節的問題。管生產的不了解市場,管貿易的又控制不了生產,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發展和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在當今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其弊端也越來越突出。實行農產品生產貿易一體化管理,將大大完善競爭秩序,增強農產品對外競爭實力,在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的同時,擴大農業出口。其次是一般農產品進出口放開,對一些戰略性的農產品規定市場准入量。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玉米、小麥等穀物將成為中國的主要進口農產品,進口量將有較大增長。出於對中國糧食安全的考慮,為了達以糧食基本自給的目標,應對進口糧食(主要是玉米和小麥)的市場准入量作出適當規定。在制定市場准入量時,應考慮到世貿組織其他成員國的可接受程度。
(2)從政策法律體系來講,一是要適應世貿組織規則,改變過去對農業補貼的方式,建立新的農業生產補貼和支持政策。發達國家一直對農業採取補貼支持的政策,而中國則一直採取農業支持工業發展的產業政策,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讓農業支撐工業發展,影響了農業競爭力的提高。目前中國包括基礎建設、糧食價格、貧困地區的扶持、自然災害救濟、生產資料補貼等支農資金加起來,每年不足300億元。按WTO的框架要求,允許中國對農業生產每年補貼485億元,還有近200億元的上調空間。而且中國對農業的補貼是一種投入補貼,主要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導致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扭曲,降低了農業生產資料的分配效率。今後中國應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把補貼方向集中於農產品上,以農產品的保護價格為手段,最終確立以生產補貼為主體的農業補貼支持方式。二是盡快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在重視農業技術市場的發育、加速引進技術的同時,還應注意知識產權體制的完善和發展,這是保護農業科技投資的有效手段,也是農業科技投資能夠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保證。三是健全和完善現有的貿易和進出口貨物檢驗檢疫法規。
(3)從經營主體來講,應鼓勵私人企業從事進出口經營業務,實現貿易主體多元化。自由企業制度意味著國家減少對外貿企業注冊登記的限制,具體的進出口業務包括進出口時間、數量、交易方式、價格選擇由企業根據市場情況來確定。
二、關於糧食自由貿易
長期以來,中國實行以農促工的工業化道路,把發展工業作為中國的優先戰略,因此對農業實行歧視性政策,反映在糧食貿易政策上,就是糧食進出口權由國家掌握,每年進出口的糧食數量由國家計委根據國內糧食生產、供求情況來確定,然後分配給各省市,再由有糧食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對外簽約履行合同。
這種糧食進出口貿易體制由於決策時滯長,導致效率低下,並不能很好地起到調節國內糧食供求的作用,而且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腳步的加快,中國亟需建立起順應全球化步伐的糧食進出口貿易體制,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進行國際糧食貿易。
當前有人主張全面放開農產品市場包括糧食市場,要求糧食自由貿易。其主要理由是:(1)中國歷來對糧食市場實行的計劃控制已經使中國經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2)政府的財政包袱越來越重,對糧食的巨額補貼已經使財政負重難行;(3)硬性的購銷、收儲、種植計劃,不利於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經濟增長;(4)當前國內已經出現糧食過剩,農民期望在市場上自由買賣,提高收益;(5)糧食不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外部性,長期形成的「泛政治化」傾向是對糧食認識的一個誤區,阻礙了糧食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但無論怎麼說,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品,在中國糧食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糧食的安全市場化是基於這樣兩個假設:(1)世界范圍內存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完備的市場體系;(2)糧食貿易是一個國家的純粹經濟活動。事實上這樣兩個假設都是不成立的,就前一個假設來看,一個多邊的統一的國際糧食市場遠未形成,貿易常常受國家意識形態和國與國之間政治分歧的影響;就後一個假設來看,盡管貿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糧食禁運的可能性,但糧食被某些大國用作外交手段來干預他國內政的事情也是存在的。隨著貿易依存度的提高,糧食不安全程度也隨之提高。中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在制定農產品貿易政策時,首先要從安全出發,對主要農產品採取必要的調控,對關系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的糧食建立一個有效的風險防範機制。這里還要強調的是:中國是一個農民佔70%的人口大國,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處於弱勢,且農民又是政權存在的支持力量。一旦開放過快,對農業和農民形成沖擊的後果是無法預測的,因為開放之後,進口什麼、出口什麼,進出口的比例,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還是引起國民經濟衰退,不是可以由某個能人政府任意控制就控製得了的。過多地進口糧食,會造成短期內城市消費價格降低,但是從長遠看,如果糧農的收入得不到保證,糧食生產就會受到打擊,影響到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整個社會的利益。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省這些農業人口占人口比重很小的國家和地區,多年來不惜以高補貼維持糧食的高成本和高價格,以平衡城鄉收入水平。擁有8億農民、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中國,更應該注意城鄉之間的利益協調。經濟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除了為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提供充分的機會外,還使自由流動的資本更具投機性,所可能造成的恐慌更大,給國內糧食市場秩序帶來的不安全性成倍增長。一旦發生大面積的糧荒,危及的不只是農業,而可能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受影響的也不只是農民,而可能是整個國家。適當的糧食保護是有益的。市場開放是一個趨勢,但必須控制開放的速度。推行有松有緊的開放,並做好前期准備,逐步減少開放後的負面影響才是積極明智之舉。
三、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的配套問題
1.政府定位
政府定位原則上逐步由微觀管理轉向宏觀指導,在總量控制的同時,放寬流通方面某些具體環節。
2.改革的重點是理順體制
在宏觀管理方面,目前中國實行生產、流通、出口、財政補貼分業管理,未能形成覆蓋整個農業領域的宏觀政策。而WTO框架下的「農產品協議」規則牽涉到整個農業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生產與市場脫節、消費與貿易脫節、國內與國際市場脫節的調控體系。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重點應是建立國內國外市場一體化的農業領域的流通格局。具體地說就是要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業資本配置、農業生產、農產品國內銷售和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三個一體化」。
3.選准切入點,逐步放開糧食流通領域
允許符合條件的生產加工貿易企業通過在產區的種植、加工、倉儲、合同定購方式進入產區直接收購糧食,通過市場競爭的客觀效力,保證農民收入的不斷增長。
現在外貿進出口經營權已全部放開,在放開進出口經營權的同時,是不是可以適度放開國內糧油市場。國營專業糧食進出口企業多年來一直只能作為各省市糧食購銷企業的出口代理,不能從收儲環節直接拿糧,不但生產環節與銷售環節被截斷,難以及時反饋市場信息,而且增加了中間環節,增加了費用,使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競爭能力,而且跨地區、跨部門的協調運營費時費力。
此外,糧食收購儲存運輸等環節有許多出口加工企業不能進入的地方,這樣在整體運營上就要依賴內銷部門,無法自主決定進口或者出口時機,限制了出口企業的經營廣度和深度。由於沒有跨區域的糧食收購權,難以形成與供應鏈條的對接關系,有些地區農戶缺乏最終用戶或加工企業的有效指導,盲目地不顧當地條件發展某些優質農產品,結果導致高質低價。在這些方面,國外的糧食企業基本上是國內國外上下游、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如美國的卡吉爾、法國的路易達浮等。
適應流通體制的改革進一步調整農業政策和農業貿易政策,中心是通過提供農業補貼來調動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建立以農產品價格支持尤其是糧食價格支持為核心的政策體系。在支持方式上應該是由投入補貼轉向產出補貼。
3、我國農產品對外出口,國家有哪些法律規定與政策?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關於關於下達2002年度部分農產品出口配額有關問題的通知 外經貿貿農函[2001]第82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外經貿廳(委、局),各有關中央管理的外經貿企業: 根據外經貿部關於出口商品配額管理的有關規定,參照國際市場供需情況及各地區、各企業2001年1-10月出口配額執行情況。
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自2002年1月1日起,板栗、葦簾、紅小豆、蜂蜜、松香、大蒜(對韓國以外市場)、桐木及板材(對日本)、雞肉(對港澳)、豬肉(對港澳)、牛肉(對港澳)不再實行出口配額管理。 2002年實行出口配額管理的農產品品種為:大米、玉米、小麥、棉花、食糖、茶葉、鋸材、藺草及其製品、大蒜(對韓國)、活豬(對港澳)、活牛(對港澳)、活雞(對港澳),共12種。其中,藺草及其製品、大蒜(對韓國)出口配額實行招標。
二、2002年部分農產品出口配額分配方案見附表1,2002年農產品邊境貿易出口配額分配。
三、除邊境貿易出口配額外,大米、玉米、小麥、棉花、食糖等5種農產品的出口配額另行下達。
四、為確保供港鮮活商品質量,外經貿部決定以供港活雞為試點,加大對生產企業自營出口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推動外貿流通企業向實業化方向發展,擬將2002年度配額總量的10%(約330萬只)用於專項扶持生產企業出口。具體資格條件、申報程序、管理辦法等另行通知。
五、2002年起,供港澳鮮活商品出現違規或質量問題的,不僅扣減月度配額,還將扣減年度配額基數,用於扶持生產企業。
六、2002年起,供港澳地區雞肉、豬肉、牛肉不再審批出口經營資格,不再指定代理。 七、2002年起,取消供港澳活塘魚出口配額放行證管理。
八、各地外經貿主管部門應嚴格按照外經貿部出口配額和出口指定經營管理的有關規定,做好出口配額的二次分配和核查、反饋工作,配額應重點分配給配額使用率高、經營能力強的企業。
各地配額二次分配方案應於2002年1月15日前報外經貿部(外貿司)審核備案,同時抄送外經貿部配額許可證事務局、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和有關出口許可證發證機構。 特此通知。
4、簡述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概況及特點
美國有著世界上最大面積的耕地資源,耕地多以大規模農場的形式存在,便於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美國農產品的產量幾十年來一直都居於第一的位置,且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各農作物的單產量均是別國的數倍。盡管如此,美國的農業也是其國內發展相對較弱的產業,因而國家每年對農業都進行大量的補貼。相比之下,中國的農業生產以小規模的家庭生產為主,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一定數量地存在但相對耕作面積小。政府對農業生產實行了補貼,但數額較小,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普遍不高。由此,我國在農產品生產環節對美國不存在優勢。
再看貿易環節,我國對美國出口的農產品作物主要有水產品、大蒜、蜂蜜、蘑菇罐頭和禽肉等。美國則針鋒相對地實施了一系列的貿易保護措施:針對水產品,美國先後採取了反傾銷、技術壁壘,國會和其他部門通過制定相應法規限制從我國進口;對其他農產品也設置了貿易壁壘,讓我國在對美農產品貿易中深感雞肋不已。美國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則以糧食為主,由於需求剛性的驅使,我國每年不得不從美國進口大量糧食作物。
在中美的農產品貿易中,美國始終居於主導地位,一方面由於其對華農產品貿易的優勢,另一方面則是其在國際貿易中的絕對霸權所致,美國充分利用其WTO的話語權,肆意曲解世貿條文,一邊降低本國出口門檻,一邊為別國設置貿易屏障。一壓一提之間,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已大行其道,加上本身具有的產能優勢,便在所謂的競爭中占盡了天時地利,其市場佔有率可想而知。
5、請能人幫我解析一道專題討論
第一篇: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一、 加入WTO對我國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1.對玉米的影響。入世後,國外質優價廉的玉米將對我國玉米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將有所下降。但另一方面,隨著世界主要玉米生產國取消對玉米的出口補貼,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將有所回升,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可能進一步提高。
2.對小麥的影響。加入WTO後,我國承諾將降低小麥的進口關稅,增加小麥的進口量。這樣,我國小麥的競爭力將進一步被削弱。與此同時,世界小麥麥主生產國也承諾削減小麥的出口補貼,這樣我國小麥的競爭劣勢將有所扭轉。但總的說來,由於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對糧食城求的壓力,我國在今後的若干年內仍將是世界小麥主要進口國。
3.對大米的影響。目前,我國大米的競爭力雖然有所下降,但大米仍然具有比較優勢。在WTO農業框架下,世界市場大米價格將呈上升趨勢,因而我國大米的競爭力將有所回升。此外,隨著日、韓承諾削減其對大米的支持與保護水平,我國大米的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大米出口將進一步擴大。
4.對棉花的影響。加入WTO後,隨著我國減少對棉花貿易的保護,我國棉花的競爭力將被進一步削弱。由於世界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我國棉花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拉大,未來幾年我國仍交寺加進口棉花的數量。
5.對水果的影響。加入WTO後,適度引進國際競爭,將有利於我國加快提高果品質量,增強我國水果的國際競爭能力,擴大國際市場佔有份額。
6.對水產品的影響。我國水產品在價格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加入WTO後,有利於擴大我國水產品的出口市場,改變出口布局,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關稅下調顯然會削弱對蝦的國際競爭力。
7.對肉類的影響。我國是世界上肉類生產大國。在價格上,除禽肉和牛肉外,我國肉類價格優勢明顯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加入WTO後,我國肉類生產和貿易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
二、 WTO框架下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政策選擇:
1.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
2.積極主動地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加快市場化步伐。
3.充分利用WTO的「綠色」政策,加強對我國農業的適度保護。
4.按國際標准經營農產品進出口業務,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
5.改革現行的農業管理體制。對農業管理部門的管理目標和運作機制要重新定位,通過行政機構的精減和重組,從中央到地方成立一個有權威的綜合性農業管理部門,協調各方面關系。同時政府管理部門要實現向宏觀管理、信息服務的職能轉變,盡快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貿易的信息資料庫,並與國際信息網路聯接,為農民及時提供准確的國內外農產品生產、供給、需求、價格變動趨勢的市場信息,為從事進出口業務的經營企業提供有關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法規及有關的要求,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爭取主動。
第二篇: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和對策中國加入WTO,勢必會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這種影響小至每個消費者、生產者的切身利益,大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既有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筆者試就此作一分析,並就此提出一些相應對策。
1 《WTO農業協議》的主要內容及我國的承諾
《WTO農業協議》就是1995年1月1日生效的原關貿總協定第8輪談判即烏拉圭回合談判所達成的農業協議。其主要內容有:
1.1 市場准入規則
《WTO農業協議》要求各國必須遵守WTO的市場准入規則,開放本國市場。具體地說,第1,實行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即各成員國的各種非關稅措施都要按照規定的換算方法轉換成「等量關稅」。第2,在非關稅措施關稅化的基礎上實行關稅減讓。減讓要以各國1986-1988年的平均關稅為基數,發達國家在6年內(即1995-2000年)要將平均關稅削減36%;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即1995-2005年)要削減24%。對每一單項稅目,發達國家削減幅度不得少於15%,發展中國家不得少於10%。第3,各國要保證最低市場准入機會。如果一個國家的進口量不足國內消費量的3%,要在《協議》實施第一年將進口量提高到1986-1988年國內平均消費量的3%,到《協議》實施期結束時擴大到本國消費量的5%。第4,實行關稅配額。即配額准入量內的進口農產品享受低關稅,超過配額准入量的進口農產品要繳納較高的關稅。第5,實行特殊保障措施。如果一國某種農產品進口量猛增或國內價格猛跌,則該國可採取徵收進口附加稅等形式加以限制,但須事先通知WTO農業委員會和受此政策影響的國家。依據以上原則,中國在與美國達成《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和《中美關於中國WTO的協議》時還作出如下承諾:到2004年1月1日,農產品簡單平均關稅稅率將從目前的22%降低到17.5%,對美國優惠產品的稅率將從目前的31%降至14%。具體承諾是:第1,棉花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棉花進口初始配額為74.3萬t,配額內關稅稅率為1%,配額外為76%。進口配額將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89.4萬t,配額外關稅稅率降至40%。國有貿易實體和非國有貿易實體各佔33%和67%的進口配額。第2,對奶製品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撤銷與WTO規定不符的一切非關稅措施。第3,降低魚類進口關稅稅率,從目前的25.3%逐步調整到2005年1月1日的10.6%。第4,穀物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中國承諾在配額內進口徵收低關稅(穀物的關稅率為1%,穀物加工品不高於10%),配額外進口徵收76%的關稅,到2004年,配額外進口關稅稅率降至65%。第5,肉類進口實行單一關稅管理制度,同時削減肉類關稅,到2004年完成減讓。第6,油籽和大豆油。首先,我國承諾到2006年實現大豆油的貿易自由化。在過渡期內,對大豆油的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初始配額為17.18萬t,配額內關稅稅率為9%,配額外為74%,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為50%;到2005年,配額將逐步增加到32.61萬t,配額外關稅稅率降到20%,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增加到配額製取消前的90%。從2006年起,取消大豆油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進口只徵收9%的關稅。其次,對大豆的進口不建立配額制,關稅稅率限定在目前的3%(1998年大豆進口量超過300萬t),同時把大豆粉的關稅稅率限定在5%。再次,中國答應取消棉籽、向日葵籽、紅花籽、花生仁、玉米油的配額制,代之以10%的關稅稅率。同時,對這些菜籽和大豆油進口徵收的關稅稅率不高於其他植物油。第7,對專業農作物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並逐步降低關稅。第8,我國將削減木材及木材製品的關稅稅率,從目前的10.6%降至2004年1月1日的3.8%。同時,如果中國在加入WTO談判中為其他國家提供更為優惠的關稅減讓方案,則這一更優惠的方案同樣適用於美國。
1.2 國內支持規則
WTO農業協議規定,各締約國都要削減國內支持總量(AMS)。發達國家在6年內要削減AMS20%,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要削減13.37%。但WTO農業協議對國內支持措施作了區分:凡屬「綠箱政策」的補貼是允許的,可不作削減;凡屬「黃箱政策」的補貼則是不允許的,必須要作削減。「綠箱政策」是指那些既不會產生貿易扭曲,又能提高農業效率的政策,具體包括如下主要方面:第1,由公共基金或財政開支提供的一般性農業生產服務,如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培訓、病蟲害防治、檢疫檢驗、培訓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信息咨詢等服務;第2,為保障糧食安全而提供的貯存補貼;第3,糧食援助補貼;第4,自然災害補貼;第5,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性投資補貼;第6,地區發展補貼。「黃箱政策」是指那些容易產生貿易扭曲的政策,主要包括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補貼、某些有補貼的貸款等。
1.3 出口補貼規則
WTO農業協議要求,各締約國必須逐步削減出口補貼,包括削減對農產品出口的直接支付、出口獎勵和為降低營銷成本而提供的補貼等。規定發達國家在6年內將出口補貼的預算開支削減36%,將有補貼的出口量削減21%;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分別削減24%和14%。中國承諾在加入WTO後對所有農產品均不給予補貼。
1.4 動植物檢疫檢驗規則
WTO農業協議允許各個成員國採取正常的以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長為目的的措施,但這些措施不應構成不公正的岐視,從而造成隱蔽性的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限制。所採用的檢驗措施和依據原則應以國際標准、准則和建議為基礎,並在充分透明的情況下實施。另外,中國還作出如下承諾。第1,撤消對美國柑橘和美國太平洋西北部7個州的小麥進口禁令。第2,承諾將分3年逐步授予所有貿易實體貿易權,實現所有的貿易實體均有把除特定產品清單中的商品(包括小麥、玉米、大米和棉花)外的大多數商品進口到中國各地的權利。同時在3年內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產品的分銷業務,並允許其提供與分銷相關的一系列服務。第3,允許美國在中國「入世」後15年內對中國產品仍適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准,在中國人世後12年內可以針對中國出口引起或可能引起市場混亂的特定產品實施保障措施。第4,中美同意加強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鼓勵研究機構和農業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究、開發與合作。
2 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有利影響
2.1 加入WTO是我國加速市場經濟建設、爭取WTO成員資格,享受WTO成員國權利的先決條件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及《WTO農業協議》主張以市場作為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手段。以市場為取向,這與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完全一致。執行《協議》就意味著向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體制靠攏,使中國的經貿體制融合在世界經濟結構的大框架中,這將有利於加快引進國外市場機制,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由於農業一直是中國加入WTO談判中爭議最大的部門之一,作為加入WTO的承諾,《協議》的簽署就為中國「入世」掃清了重大障礙,它有利於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特別是農產品出口創造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通過WTO的多邊談判機制,中國與其他貿易國的農產品貿易糾紛可以得到較為公正的解決;通過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國的合法利益得到體現,擺脫「別人制定規則,中國被動參與」的不利局面;加入WTO中國可以享受多邊的永久性的最惠國待遇,使主要貿易大國將不得不取消對中國實施的不同程度的貿易歧視政策。
2.2 加入WTO可使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主體多元化多元主體的互動關系,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體制的改革、運作提供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減少在現有農產品貿易體制下的「尋租」行為,保持農產品貿易體制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穩定的法律環境。《WTO農業協議》及《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還通過保證私有貿易實體的貿易份額,結束進口壟斷狀態,極大地激發國有貿易實體的主動性和經營活力,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提高國有農產品貿易實體的競爭力。
2.3 加入WTO可以擴大農產品貿易的內容
中國加入WTO有一個3年的實施過渡期,在此期間內,中國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農產品的分銷業務,允許其提供與分銷有關的一系列服務。目前,在中國,這些與農產品分銷相關的服務業務發展較為緩慢。正如中國在80年代初引進加工業促進中國加工業的發展一樣,允許引進農產品貿易的服務內容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業發展提供一些可行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業的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4 加入WTO有利於我國在發揮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同時,以較低的價格取得國內消費者所需的農產品
隨著人口增長、工業進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農產品尤其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同時中國農業資源相對短缺,投資不足,生產方式落後,直接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和產品供給能力的提高,造成了糧食實際成本的迅速上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尤其糧食價格通過20年的不斷上調,已接近甚至超過國際市場水平。開放農產品市場,中國就可以按比較優勢的原則,放棄部分產品的生產,盡可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利用相對廉價的進口糧,彌補中國日益擴大的糧食供求缺口。
2.5 加入WTO將有利於我國加強對外農業技術合作與科學交流
加強合作與交流有利於提高我國農業生物工程技術運用水平,優化園藝產品、水產品、畜產品質量,增強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這些產品的出口。中國園藝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出口具相當優勢。中國園藝產品出口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3%以上,水產品和畜產品居於主要位置。但三者在出口農產品中的比重在1995年到1998年間有所下降,園藝產品在1995年高達40.46%,1998年僅為33.11%;水產品和畜產品在出口中的地位分別由1995年的第2、第3位下降到1998年的第3、第4位。除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外,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產品的質量問題。因而加強同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的農業技術合作,提高中國園藝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應用水平,改善產品質量,必將推動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促進和擴大農產品的出口。
3 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不利影響
在簽署《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中美兩國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中,中國就開放農產品市場做出了一系列承諾,這些承諾可能在中短期內給中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帶來一些挑戰和沖擊。
3.1 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取消某些產品配額制,有可能造成短期內農產品(尤其是穀物)進口的增加,從而使農產品自給率相對降低。同時,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我國農民的收入將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如《協議》撤消了對美國牛肉、柑橘和東北部7個州小麥的進口禁令。據估計,禁令的撤消、關稅的降低將使我國對美國小麥的進口從1998年的200萬t增加到500萬t,進口的增加將使中國麥農損失54.6億美元。此外,美國的玉米、柑橘、肉類的大量進口將進一步擠掉中國農產品一部分市場,使原本就存在的農產品「賣難」問題更加突出,農民增收更加困難。這對啟動和發育農村市場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3.2 中國加入WTO後將不對農產品進口進行補貼,停止增加並減少扭曲貿易的國內支持。這將使農產品特別是玉米、大米和棉花等因失去獲得補貼的機會而處於不利的地位中國從&拻*年開始取消了出口補貼,並曾承諾不再恢復採取出口補貼措施。但近些年來,農產品成本迅猛上升,價格迅速提高,農產品低價的優勢已漸消失,在發達國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出口補貼來提高其農產品出口競爭能力的情況下,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挑戰。
3.3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規定對中國出口農產品運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准和「特殊」的特定產品保障措施。這將使中國農產品在規定的相應年限內(分別為15年和12年)易受美國反傾銷措施和保障措施的影響
美國《199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規定,「非市場經濟國家」主要指計劃經濟及一些市場經濟不發達國家。對來自這類國家的傾銷產品的「正常價格」的確定,美國採取替代計演算法,即由美國商務部選定一個與該非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相似的市場經濟國家作為替代國,以該替代國的國內市場價格作為確定「正常價格」的基礎。由於替代國事先不確定,中國某些農產品特別是魚類、蔬菜、堅果等對美國的出口是否構成傾銷及傾銷的幅度如何,事先都無從預料,因而該制度帶有明顯的歧視性。中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可能成為美國農業保護主義的犧牲品。
《協議》規定,美國可以對中國出口造成或可能造成市場混亂的特定農產品實施保障措施,這是一種「選擇性保障條款」。據烏拉圭回合談判《保障措施協定》第2條第2款規定:「各項保障措施應對正在進口的產品適用而不問其來源(imespective of its Source)」。「不問其來源」實際上就是非歧視性原則或最惠國待遇原則在保障措施方面的具體化。因而相對於烏拉圭回合談判精神而言,這種選擇性條款帶有一定的歧視性,違反了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據《保障措施協定》第11條第1款(乙)規定,保障措施主要有自願出口限制、有秩序銷售安排、出口節制、出口價格或進口價格調控機制、出口或進口監督等等。由於這些措施不受WTO的法律約束,其實施前後無需通知WTO或其他成員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因而,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在加入WTO12年內可能受這些「灰色區域措施」的影響。
3.4 加入WTO還可能影響我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結構,使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市場為北美地區,1995-1998年占農產品進口的30.5%以上,但有下降的趨勢,1998年比1995年的38.8%下降4個百分點。其次是亞洲地區,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20%以上,由於受金融危機、貨幣貶值的影響,該地區對中國出口份額由1995年的21.5%上升到1998年22.6%。拉美和大洋洲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也較為強勁,拉美一般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14%以上,大洋洲佔10.5%以上。歐洲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波動較大,其比重1996年比1995年的12.8%下降了6個百分點,但近年又表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1998年比1996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因而,近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有多元化的趨勢。《協議》實施後,由於中國承諾對美國許多大宗農產品撤消進口禁令或大幅度降低關稅(而這些在中國進口農產品中佔有重要比重),中國從該地區的進口將增加,使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有所「收斂」,而中國農產品進口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重新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進口市場的集中將使糧食安全問題更為突出。
4 對策與建議
4.1 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所有農產品都應按比較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即適當讓出部分產品的國內市場,把不具備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如糧食)的生產減少到最低安全水準,同時將用這些產品生產的資源轉向適銷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生產上來,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有限農業資源的最佳合理配置,提高農產品生產者的收入水平。
4.2 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優化農產品質量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競爭激烈,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產品質量不高。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發展「高產、高效、高質」的「三高」農業,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4.3 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小規模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其市場交易效率低,信息成本高,農業資本利用率低,最終造成農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因而,適當改變經營方式,降低成本,成為必然的需要。這就必須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節約資本投入,擴大規模,取得規模報酬,達到降低農產品總成本,提高競爭力的目的。
4.4 進一步增加「綠箱」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
《WTO農業協議》對於不引起貿易扭曲的國內農業政策,即「綠箱政策」不加限制。在諸多「綠箱政策」中,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和環境規則支持對目前中國農業生產尤為有益。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有利於農業科研水平及農業抗災害能力的提高;增加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給農產品生產者適度的生活保障,有利於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環境規劃支持,有利於保護農業生產力的源泉。
4.5 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和保險體系
農業生產周期長,自然風險大。為增強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維護生產者的利益,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勢在必行。在發達國家,農業保險已受廣泛重視,成為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以美國為例,政府為參加保險的所有農作物提供30%的保險費補貼,投保農民的作物減產35%以上,可以取得聯邦保險公司很高的賠償金額。這種通過農作物保險保證生產者收入的穩定,取代災害救濟和價格補貼的做法,即不違背WTO規則,又能起到保護農業的作用,是值得我國借鑒的。
6、發達國家為什麼長期對農產品貿易實行保護?
在歐洲,這種保護政策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德國最早於1879年就對其穀物貿易實行保護,法國是從1881年開始。英國則稍晚一些,是在1932年以後。在北美洲,美國從1933年大蕭條後開始對農業進行補貼,加拿大是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在亞洲,日本是最典型的農產品貿易保護國,其貿易壁壘始築於1904年。 農產品貿易始終是國際貿易中的一個重要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關貿總協定的推動下,工業產品保護程度不斷下降,但農產品的保護程度卻一直高居不下。無論是關貿總協定還是WTO,農產品都被作為例外對待。
(6)有關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資料擴展資料:
國家規定初級農產品是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品,不包括經過加工的各類產品。包括:
煙葉。是以各種煙草的葉片經過加工製成的產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又分為曬煙葉、晾煙葉和烤煙葉。
曬煙葉是指利用太陽能露天曬制的煙葉;晾煙葉是指在晾房內自然乾燥而成的煙葉;烤煙葉(復烤煙葉除外)是指在烤房內烘烤成的煙葉。
毛茶。是指從茶樹上採摘下來的鮮葉和嫩芽(即茶青),經吹乾、揉拌、發酵、烘乾等工序初制的茶。
食用菌。是指自然生長和人工培植的食用菌,包括鮮貨、干貨以及農業生產者利用自己種植、採摘的產品連續進行簡單保鮮、烘乾、包裝的鮮貨和干貨。
瓜、果、蔬菜。是指自然生長和人工培植的瓜、果、蔬菜,包括農業生產者利用自己種植、採摘的產品進行連續簡單加工的瓜、果乾品和腌漬品(以瓜、果、蔬菜為原料的蜜餞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