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
一、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發展速度的影響
從國際貿易發展來看,在國際分工發展快的時期,國際貿易也發展快;相反,在國際分工緩慢發展時期,國際貿易也發展較慢或處於停滯狀態。因此,國際分工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動力。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由於形成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體系,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對外貿易出現高漲,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從1820年的18%,提高到1870年的22%,而且貿易的增長還超過了生產的增長。相反,在]913—1938年間,世界生產發展緩慢,國際分工處於停滯狀態,國際貿易量在這個時期年平均增長率極低,只有0.7%。二次戰後,國際分工又有了飛速的發展,國際貿易量的發展速度也加快了,並快於以前各個時期。1948—1973年,年平均增長率為7.8%。
二、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的影響
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是指—一國或地區的對外貿易額在世界國際貿易額中所佔的比重,由此確定—國或地區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國際分工對於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有直接的影響。國際分工發展的過程表明,在國際分工處於中心地位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也占據主要地位。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英國—直處於國際分工中心國家的地位,它在資本主義世界對外貿易中一直獨占鰲頭。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1820年為18%,1870年上升到22%。隨著其他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國地位在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國際貿易中仍佔15%。從19世紀末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國際分工的中心國家,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一直居於支配地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出口中所佔比重1950年為60.8%,1980年為62.5%,1985年又上升到69.9%。
三、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影響
各國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與各國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變化。19世紀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國同殖民地等落後國家之間的分工,即前者出口工業品,後者出口農礦產品,我們叫它垂直型分工。這種分工形式決定了當時國際貿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國這兩類國家間進行。
二次大戰後,國際分工發生了變化,從出口製成品、進口原料為主變為工業部門生產專業化協作為主了,即從垂直型分工變為水平型分工。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變為以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居主導地位,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變為次要。從1913—1984年,前者在整個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43%上升到52%,而後者從52%下降到17.1%。
四、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的影響
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國際商品結構與各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發生變化。二次大戰後,這種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上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次大戰前.由於殖民主義宗主國與殖民地落後國家的國際分工以垂直型分工為主,故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一直高於製成品。從1953年起,工業製成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超過初級產品貿易所佔比重。
(二)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製成品增長
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工形式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製成品不斷增加,所佔比重從1970年的16.3%提高到1987年的49.6%。發展中國家出口製成品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也從1970年的5.5%提高到1987年的14.5%。
(三)中間性機械產品的比重提高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強,工業內部、公司內部貿易增加,中間性機械產品在整個機械工業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在各主要發達國家製成品貿易中占據很高比例。例如1972年,英國佔81.9%,聯邦德國佔76.0%,加拿大佔3.5%,美國佔57.3%。
(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服務貿易在近年來,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有了迅速的發展。服務貿易在各發達國家對外貿易中都占很大比例。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67年的700——900億美元劇增到1987年的9600億美元。
五、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利益的影響
國際分工可以擴大整個國際社會勞動的范圍,發展社會勞動的種類,使貿易參加國可以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有利於世界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節約全世界的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國際社會的生產力。因此,國際分工的發展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但是,由於國際分工的產生與發展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進行的,它代表了生產力發展的進步過程;同時,也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因此,國際分工也成為舊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之間的分工是比較平等或平等的關系。但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分工卻是中心和外圍的關系,兩者之間具有控制與被控制、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在這種不平等的分工關系中,發達國家享有國際貿易的大部分利益。
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在市場上的獨佔地位,在國際貿易中高價賣出,低價買進,進行不平等交換;通過對外貿易,轉嫁經濟危機,把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大部分,有時甚至是全部占為已有,使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大大影響了經濟發展。
二次大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獨立、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隨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的不斷斗爭,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貿易利益隨之增多,但是還未發生根本性、實質性的變化。
六、國際分工對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影響
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叫對外貿易系數。它是—國對外貿易額(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和)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各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首先,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尤其是二次戰後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整個世界貿易依存度都在不斷地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從1950年的8.5%提高到1980年的17.1%。它表明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世界經濟生活在不斷地國際化。其次,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國際分工已成為各國國民經濟運轉的一個必需條件,國際貿易的重要性有了顯著的增加。不同類型的國、家的出口依存度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增長。從1950年到1980年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依存度從7.7%增到26.8%,原蘇聯及東歐國家從4.6%增長到9.3%。此外,隨著國際分:正的深化發展,也使貿易方式向著多樣化發展。
2、中國 國際分工 方式
國際分工的深化趨勢及其對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影響
[摘要]國際分工日益呈現出超越國家邊界和產業邊界,向產品生產過程中技術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趨勢。由於跨國公司不僅控制著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還通過分包合同影響著東道國地方製造商的活動,一國在特定產業的優勢地位往往得益於該產業世界主要跨國公司在當地的集聚,傳統的國際貿易指標已經無法真實反映一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真實分工地位。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國參與新一輪國際分工的優勢所在,也是跨國公司向中國轉移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的基本動因,由此決定了中國在跨國公司內部化國際生產分工體系中充當全球加工廠的現實地位。
經濟全球化的微觀基礎是跨國公司在全球投資的廣度擴張,及其產品、技術、人力資源等在遍布全球的分子公司之間的跨國界流動。與以往年代的跨國公司相比,全球化運作的跨國公司不僅避免了依賴單一成分散的國家資源的傳統限制,而且體現了一種在全球范圍有效利用並整合全球要素的分工體系和分工協作關系,從而令當代國際分工呈現出日趨深化的特徵。在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分工深化格局中,中國當前處於何種地位?跨國公司大舉進入中國,對提升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又具有怎樣的影響?這些正是本文試圖尋求解答的核心問題。
一、國際分工的深化趨勢及其動因
國際分工既是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形成的最基本動因,也是一國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作用的最核心基礎。從傳統國際分工理論創立至今的一個多世紀以來,國際分工已經經歷了由產業間國際分工到產業內國際分工,再到產品內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歷程。國際分工的傳統概念已經無法完整全面地反映當代國際分工的全部內容,國際分工的動力也不再僅限於自然要素的秉賦差異。從技術條件和制度背景上看,國際分工的深化可以說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產物。如果說通訊和信息處理技術的突飛猛進發展、使用全球資源的成本降低和遠距離多時空經營交易的便捷可行是分工深化的技術條件的話,那麼由投資政策自由化所引致的要素流動障礙的消除則是跨國分布和組織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大大擴展,因而是企業而不是國家主導國際分工走向的制度保障。
分工內容的多層性是當代國際分工深化的首要表現。當代國際分工實際是包含著不同產業之間、相同產業不同產品之間和相同產品內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環節之間等多個層次的分工。如果說古典國際分工的邊界是產業的話,當代國際分工的邊界則更在於價值鏈,價值鏈上的國際分工成為國際分工深化的嶄新結果。價值鏈是指設計、製造、分銷、服務等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增值活動。價值鏈分工的基礎是生產活動和其他功能性活動更加專業化的細分,從而導致從最終產品的分工向價值增值全過程的分工轉移。傳統要素密集度決定國際分工地位的理論依然適用,但是要素的涵義已經大大拓寬。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作用趨於減弱,而技術、信息、人才和創新機制等知識要素的作用趨於增強,並且這些要素具有高度的國際流動性。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價值鏈各環節所需要素的比重不一,因而,分工可以是傳統所定義的勞動要素密集型產業、資本要素密集型產業和技術要素密集型產業之間的分工,也可以是同一產業同一產品的價值鏈上具有勞動要素密集、資本要素密集、技術要素密集或其他要素密集性質的各個環節之間的分工。
分工主體的多元性是當代國際分工深化的又一表現。古典貿易理論主要揭示了國家間產業分工,並進行相互貿易,以提高收益的依據,其對應的環境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分工。直到上個世紀末,對國際分工格局的理論論述仍然是以發達國家間的水平分工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進行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表現為:發達國家間大量進行的產業內貿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大量進行的產業間貿易;發達國家專業化於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專業化於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而今天,傳統分工的國別邊界已明顯弱化,是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而不是國家成為分工的主體。分工關系從國與國轉變為企業與企業之間,而這些企業中的相當部分是受制於同一個控制體系或有固定合同聯系的分包商,而非外部世界市場。其核心表現是大型跨國公司日益傾向於更加狹隘的專業化,而將越來越多的功能分包給分布在全世界的獨立的公司;大型跨國公司日益傾向於更加集中在知識密集、非有形的功能如產品設計、研究和開發。管理服務及營銷和品牌管理等增值環節,而將更多的生產性環節分包給世界各地的合同製造商,甚至完全退出生產。
分工實現方式的多樣性是當代國際分工深化的另一種表現。國際分工的傳統涵義是指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建立起的勞動聯系,世界市場是傳統分工實現的必由之路,通過世界市場上的國際交換實現國與國之間的生產聯系或分工關系成為必然的途徑。但是,作為與世界經濟相對應的企業形式,跨國公司的大發展使得市場以外的制度安排得到了更為深刻的發展,國際交換的內涵大大豐富。傳統上被定義為超越國民經濟的交換原來只是發生在不同國家不同企業不同產品之間,但現在也可以發生在同一國家(跨國公司設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分支機構之間)、同一企業(跨國公司內部)、同一產品(不同生產環節)內。於是,國際間的生產聯系並不一定通過外部市場建立,國際分工的實現方式從單純依賴外部市場上的國際貿易實現分工,轉向外部市場與內部市場並存的多元格局。在內部市場上,國際分工既可能通過股權投資方式進行,也可能通過非股權式的分包方式進行。選擇何種方式更多由產業特徵或企業戰略決定,而不是由傳統上所謂的各國生產者的行為決定。
二、跨國公司是國際分工深化的微觀基礎與主導力量
產業組織理論早已揭示了社會化分工是企業優於一般手工生產和家庭作坊的全部意義,早期的跨國公司將這種有效分工的范圍延伸至國際,如今,全球化運作的跨國公司更將生產分工深入到價值增值的各個鏈接點上,從而為國際分工的深化提供了微觀基礎。
在非全球化環境下,盡管跨國公司的生產因其跨越國界而具有國際性,甚至因跨越多國而具有世界性,但是因為這些散布在世界各國的分子公司在海外各點所生產的產品主要供應當地市場或返銷母國,世界各國的生產過程之間並不具有內在的生產關聯性。國際分工只是發生在最終產品之間,而國際貿易則成為國際分工實現的唯一途徑。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當跨國公司進入區域一體化,甚至全球一體化經營階段,分散在海外各地的子公司不再是獨立運作或僅與母公司發生聯系,而是保持著與母公司及其它分子公司間高度一體化的聯系。跨國公司依據不同區位建立在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較優勢,將生產活動和其他功能性活動進行更加細密的專業化分工。每一個海外投資企業所服務的對象不再是分散、獨立的海外某個市場,而是整個跨國公司體系所佔據的區域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由此,跨國公司體系內產品、技術及人員在遍布全球的分子公司之間的跨國界流動程度更強,分工聯系更為緊密,世界各國的生產過程經由跨國公司分支機構的活動建立起有機的內在聯系,形成了「世界生產體系」的實體部分。這里,生產的含義不僅限於製造過程,而是廣義的增值過程。在製造業領域,這種增值過程包括從研發、製造、銷售到售後服務的各個環節;在服務業領域,增值過程更是貫穿於服務提供的全部階段,比如一項保險產品的生產過程就包含了後台數據處理與服務、風險預測精算和產品設計,以及後期銷售諸個環節。正是由於這種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導致在特定部門或特定產業中,核心跨國公司或跨國壟斷巨頭對全球該產業或部門的控制加強,令國際分工超越了產業和國家的邊界,而轉向企業內部、產品內部。
在跨國公司看來,遍布於世界各地的各個分支機構的國別歸屬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各個分支機構在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中的確切位置。全球價值鏈被分為三大環節:其一是技術環節,包括研究與開發、創意設計、生產及加工技術的提高和技術培訓等分環節;其二是生產環節,包括後勤采購、母板生產、系統生產、終端加工、測試、質量控制、包裝和庫存管理等分環節;其三是營銷環節,包括銷售後勤、批發及零售、廣告及售後服務等分環節。當國際分工深化為增值過程在各國間的分工後,傳統所謂的產業結構的國際梯度轉移也因此演變為增值環節的梯度轉移。就增值能力而言,以上三個環節呈現出由高向低再轉向高的U形狀,因此由生產製造環節向研發和營銷環節的轉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顯著標志。而生產環節中又可區分為上游生產(母板及中間投入品生產)和下游生產(終端加工),越接近於上游的生產因其與技術研究的相關性強,從而增值能力越是強;越接近於下游的生產因其與技術研究的相關性弱,從而決定了增值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在跨國公司體系內的角色與地位的次要性及可替代性。這也正是眾多東道國積極競爭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的動因之所在。
三、在華跨國公司對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影響
3、國際貿易貨代是什麼意思
國際貿易和貨代是不同的概念。國際貿易是一個大范圍,就像你說國內貿易一樣,只是一個是國際的,一個是國內的。而國際貿易就免不了要把貨運到國外或者從國外進口貨物,這之間會有很多文件手續要做,而國際貿易企業又沒有專門培養這些知識的員工,這樣就產生了貨代,簡單地說,就是幫助出口企業報關,訂艙,拉貨,解決各種出口專業問題,而且貨代幾乎是萬能的,什麼樣的外貿問題都能幫助解決,所以從專業度來說,貨代是最了解外貿程序,知識的,所以,外貿公司若是和貨代合作愉快的話,會給外貿公司帶來好處。當然,進口貨物清關也是貨代解決。其實就相當於分工,外貿公司你去拉業務,貨代公司就給你解決把貨運到國外,這個程度上來說,就相當於承運商(其實是陳雲代理商),只不過沒有船,呵呵,船是船公司的。
4、什麼是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
1、進口出貿易有限公司是指這個公司自己有進出口權利,可以進行獨立操作,不依賴於其它外貿公司。自己可以核銷,可以退稅等等。
2、進出口貿易公司的實質就是貿易中介,幫出口方或進口方解決通關過程中的問題,比如報關、報檢、申請批文、辦理付匯等等。
3、當然,現在的貿易公司做的都很廣泛,除了一般貿易還有加工貿易、國內貿易等等,如果是做代理,就收取手續費,如果代理產品的也有一定的產品利潤空間。
4、操作模式:進出口業務,將國內,國外的貨物買進,賣出,做進出口廠商的代理,從此業務中收取傭金,幫助國內企業進行跨國采購。
5、各種進出口商品的品質、衛生、安全質量檢驗(包括感官的、物理的、機械的、化學的、生物的和微生物檢驗);
6、出口貨物承運船艙、車廂和集裝箱的有關清潔、衛生、密固、冷藏效能等適載條件檢驗,以及積載鑒定和監視裝載。
7、進口商品在生產國或裝運地檢驗或代辦委託國外檢驗機構進行裝運前檢驗。
(4)國際貿易公司人員分工表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分類
一、按商品移動的方向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將其他國家的商品或服務引進到該國市場銷售。
2、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將該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出到其他國家市場銷售。
3、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 :A國的商品經過C國境內運至B國市場銷售,對C國而言就是過境貿易。由於過境貿易對國際貿易的阻礙作用,WTO成員國之間互不從事過境貿易。
4、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是就每筆交易的雙方而言,對於賣方而言,就是出口貿易,對於買方而言,就是進口貿易。
5、此外輸入該國的商品再輸出時,成為復出口;輸出國外的商品在輸入該國時,稱為復進口。
二、按商品的形態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有形貿易(Visible Trade):有實物形態的商品的進出口。例如,機器、設備、傢具等都是有實物形態的商品,這些商品的進出口稱為有形貿易。
2、無形貿易(Invisible Trade):沒有實物形態的技術和服務的進出口。專利使用權的轉讓、旅遊、金融保險企業跨國提供服務等都是沒有實物形態的商品,其進出口稱為無形貿易。
三、按貿易參加國的數量分為:雙邊貿易和多邊貿易
1、雙邊貿易是指兩國之間通過協議在雙邊結算的基礎上進行的貿易。這種貿易,雙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從另一方的進口,這種方式多實行於外匯管制國家。另外,雙邊貿易也泛指兩國間的貿易往來。
2、多邊貿易也稱多角貿易,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家通過協議在多邊結算的基礎上進行互有買賣的貿易。很顯然,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多邊貿易表現的更為普遍。
5、國際貿易裡面,分工所得是什麼概念啊?
這個問題從廣義上來理解,國際貿易按區域分工、或按品種、或按加工貿易來分。從俠義上來理解,公司內部貿易業務按分工所得。
6、國際貿易流程
國際貿易通常有十個流程:報價、訂貨、付款方式、備貨、包裝、通關手續、裝船、運輸保險、提單、結匯。
報價:
在國際貿易中一般是由產品的詢價、報價作為貿易的開始。其中,對於出口產品的報價主要包括:產品的質量等級、產品的規格型號、產品是否有特殊包裝要求、所購產品量的多少、交貨期的要求、產品的運輸方式、產品的材質等內容。
比較常用的報價有:fob"船上交貨"、cnf"成本加運費"、cif"成本、保險費加運費"等形式。
訂貨:
貿易雙方就報價達成意向後,買方企業正式訂貨並就一些相關事項與賣方企業進行協商,雙方協商認可後,需要簽訂《購貨合同》。在簽訂《購貨合同》過程中,主要對商品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價格、包裝、產地、裝運期、付款條件、結算方式、索賠、仲裁等內容進行商談,並將商談後達成的協議寫入《購貨合同》。這標志著出口業務的正式開始。通常情況下,簽訂購貨合同一式兩份由雙方蓋本公司公章生效,雙方各保存一份。
付款方式:
比較常用的國際付款方式有三種,即信用證付款方式、tt付款方式和直接付款方式。
備貨:
備貨在整個貿易流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須按照合同逐一落實。備貨的主要核對內容如下:
貨物品質、規格,應按合同的要求核實。
貨物數量:保證滿足合同或信用證對數量的要求。
備貨時間:應根據信用證規定,結合船期安排,以利於船貨銜接。
包裝:
您可以根據貨物的不同,來選擇包裝形式(如:紙箱、木箱、編織袋等)。不同的包裝形式其包裝要求也有所不同。
1、一般出口包裝標准:根據貿易出口通用的標准進行包裝。
2、特殊出口包裝標准:根據客戶的特殊要求進行出口貨物包裝。
3、貨物的包裝和嘜頭(運輸標志):應進行認真檢查核實,使之符合信用證的規定。
通關手續:
通關手續極為煩瑣又極其重要,如不能順利通關則無法完成交易。
屬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須辦出口商品檢驗證書。
目前我國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主要有四個環節:
接受報驗:報驗是指對外貿易關系人向商檢機構報請檢驗。
抽樣:商檢機構接受報驗之後,及時派員赴貨物堆存地點進行現場檢驗、鑒定。
檢驗:商檢機構接受報驗之後,認真研究申報的檢驗項目,確定檢驗內容。並仔細審核合同(信用證)對品質、規格、包裝的規定,弄清檢驗的依據,確定檢驗標准、方法。(檢驗方法有抽樣檢驗,儀器分析檢驗;物理檢驗;感官檢驗;微生物檢驗等)
簽發證書:在出口方面,凡列入〖種類表〗內的出口商品,經商檢機構檢驗合格後,簽發放行單(或在"出口貨物報關單"上加蓋放行章,以代替放行單)。
須由專業持有報關證人員,持箱單、發票、報關委託書、出口結匯核銷單、出口貨物合同副本、出口商品檢驗證書等文本去海關辦理通關手續。
○箱單是由出口商提供的出口產品裝箱明細。
○發票是由出口商提供的出口產品證明。
○報關委託書是沒有報關能力的單位或個人委託報關代理行來報關的證明書。
○出口核銷單由出口單位到外匯局申領,指有出口能力的單位取得出口退稅的一種單據。
○商檢證書是經過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或其指定的檢驗機構檢驗合格後而得到的,是各種進出口商品檢驗證書、鑒定證書和其他證明書的統稱。是對外貿易有關各方履行契約義務、處理索賠爭、議和仲裁、訴訟舉證,具有法律依據的有效證件,同時也是海關驗放、徵收關稅和優惠減免關稅的必要證明。
裝船:
在貨物裝船過程中,可以根據貨物的多少來決定裝船方式,並根據《購貨合同》所定的險種來進行投保。拼裝集裝箱,一般按出口貨物的體積貨重量計算運費。
運輸保險:
通常雙方在簽定《購貨合同》中已事先約定運輸保險的相關事項。常見的保險有海洋貨物運輸保險、陸空郵貨運輸保險等。其中,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所承保的險別,分為基本險別和附加險別兩類:
基本險別有平安險、水漬險和一切險(allrisk-a.r.)三種。
平安險的責任范圍包括:由於海上自然災害引起的貨物全損;貨物在裝卸和轉船過程中的整體滅失;由於共同海損引起的犧牲、分擔和救助費用;由於運輸船隻觸礁、擱淺、沉沒、碰撞、水災、爆炸引起的貨物全損和部分損失。
水漬險是海洋運輸保險的基本險之一。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保險條款,其責任范圍除了承擔平安險所列各項風險外,還承擔惡劣氣候、雷電、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的風險。一切險的承報保責任范圍相當於水漬險和一般附加險的總和。
附加險別。附加險別有一般附加險和特別附加險兩種類型。一般附加險有偷竊提貨不著險、淡水雨淋險、抽竊短量險、滲漏險、破損破碎險、鉤損險、混雜沾污險、包裝破裂險、霉變險、受潮受熱險、串味險等。特別附加險有戰爭險、罷工險等。
提單:
提單是出口商辦理完出口通關手續、海關放行後,由外運公司簽出、供進口商提貨、結匯所用單據。
所簽提單根據信用證所提要求份數簽發,一般是三份。出口商留二份,辦理退稅等業務,一份寄給進口商用來辦理提貨等手續。
進行海運貨物時,進口商必須持正本提單、箱單、發票來提取貨物。(須由出口商將正本提單、箱單、發票寄給進口商。)
若是空運貨物,則可直接用提單、箱單、發票的傳真件來提取貨物。
結匯:
出口貨物裝出之後,進出口公司即應按照信用證的規定,正確繕制(箱單、發票、提單、出口產地證明、出口結匯)等單據。在信用證規定的交單有效期內,遞交銀行辦理議付結匯手續。
(6)國際貿易公司人員分工表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的重要作用: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增加國民福利、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企業的作用
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延續社會再生產、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四,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6)國際貿易公司人員分工表擴展資料:國際貿易—網路
7、誰知道國際貿易專員是做什麼的?
某些管理咨詢公司在給國際貿易公司作咨詢管理過程中,設定崗位時,將涉外業務的工作者,叫"國際貿易專員"一般外貿企業叫"外銷員"或者"外銷員助手""跟單員"等,根據不同專業水平, 還可以分為"國際貿易高級專員","國際貿易專員""國際貿易專員助理"等.
工作性質差不多. 但各有不同的級別和明確的分工.
根據級別不同,有的直接參與與外商的談判,有的至負責訂單簽訂之後的日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