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印度國際貿易與中國差距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印度國際貿易與中國差距

發布時間: 2023-01-07 05:04:19

1、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比較

(一)中國經濟(1979年至今)
1979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按照「漸進式」的方式,逐步放棄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政府對經濟依然有某種程度上的主導作用。在這種改革下,在農村實現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取代了農業合作社,同時,農村鄉村工業得到全面的發展;城市工商企業的改革由「承包經營」到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造與建設,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獨立核算的市場主體;允許私人經營的發展,並打開國門,大量引進外資。這種經濟體制在1992年後被中國政府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初步建立完成,現在正在步入後工業化時代。但中國的城鎮化卻落後於工業化。目前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0%多。
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年均增長率近10%,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從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400美元,對外貿易規模世界第二,173種製造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居第一,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發動機,外匯儲備超過30000億美元。
近10多年來,由於政府主導投資,房地產和基建過度投入,雖然改善了居民住房和基礎設施,但產能過剩,環境退化嚴重,貨幣過量投放,政府債務增加;國有企業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壟斷經營的狀況,效率低下,國有企業技術創新乏力,致使國家科技創新能力與GDP規模不相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通過創新驅動,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全面升級和綠色轉型。

(二)印度經濟(1991年至今)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收。這些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企,經常帳戶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印度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於1991年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貿易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1990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三)中印經濟績效比較
中印經濟比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二是經濟發展。
第一,經濟增長(GDP)。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1980年中國GDP(current US$)為189,400,991,348.9美元,印度為189,594,121,351.9美元;1990年中國GDP為356,937,329,023.3美元,印度為326,608,014,285.3美元。

第二,經濟發展。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主要用「人類發展指數」來反映。「人類發展指數」主要包括健康長壽(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教育獲得(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受教育年限共同衡量)、生活水平(人均GNI: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人類發展報告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2013年世界人類發展指數平均為0.702,與2012年數據相比提高了0.008;中國人類發展指數0.719,與2012年數據相比提高了0.020 ,高於平均水平;印度人類發展指數0.586,與2012年數據相比提高了 0.032。顯然,中國屬於「高人類發展指數組」,印度屬於「中人類發展指數組」。也就是說,1980年中國的GDP只相當於印度GDP的99.90%,中國的人均GDP只相當於印度的人均GDP的71.17%。從1981年開始,中國GDP超過印度,10年後的1991年,中國人均GDP才開始超過印度。進入21世紀,中國GDP大幅度超過印度。但中國GDP超速增長,其質量是不高的。中國1990年的貨幣總量為1.53萬億,2011年89.56萬億,21年翻了58.53倍。美國貨幣總量同期只增加了1.99倍。貨幣的超額投放,使房地產價格成倍翻漲,由此刺激房地產與基建瘋狂建設,當然也就使GDP高速增長。

第三,經濟結構。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中提供的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和購買力平價計算)和各產業所佔比重進行估算,2012年GDP中,農業佔比世界(平均水平)為5.9%,中國為10.1%,印度為17%;工業佔比世界(平均水平)為30.5%,中國為45.3%,印度為18%;服務佔比世界(平均水平)為63.6%,中國為44.6%,印度為65%。顯然,兩國農業比重都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的工業佔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國的服務業佔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2、中印對外貿易

中印確定重啟邊境貿易古道的具體時段

新華網拉薩6月19日電(記者馮雷 李建敏)中國和印度將於7月6日重新開放連接西藏和印度錫金段的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恢復兩國中斷40多年的邊境貿易。

中印兩國官員18日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舉行會談,會後簽署的會談紀要公布了重啟乃堆拉山口邊境貿易的時間。

根據會談紀要,此次重新開放的乃堆拉山口還屬臨時邊貿市場,即位於乃堆拉山口16公里左右山路上的洞青崗臨時邊貿市場,開放時間為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之間的周一至周四,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6點。

「兩國邊境貿易的發展將成為改變邊境地區經濟封閉狀態、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並帶動交通、建築、服務等產業的發展,為兩國實現連接南亞貿易大通道的構想創造條件。」西藏自治區主管商務工作的副主席郝鵬說。

「通過雙方邊境貿易合作,將實現以貿易帶動兩國政治外交關系的穩定和發展,改善雙邊的貿易環境、疏通貿易渠道。這是中印兩國政治外交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印兩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兩國邊境地區人民的需要。」他說。

參加會談的印度代表團團長、印度商工部輔秘克里斯緹·費爾南德斯表示:「乃堆拉山口貿易通道和邊貿市場的恢復是一件偉大的歷史事件,它揭開了印中經貿關系的新篇章。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擴大雙邊貿易,而且有助於兩個偉大國家之間建立更加良好的雙邊關系。」

乃堆拉山口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與印度錫金段的交界處,海拔4545米,距拉薩460公里,距印度沿海城市加爾各答約550公里,曾是中印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通道。

20世紀初,這里的年交易額最高時達到上億銀元,占當時中印邊境貿易總額的80%以上。但自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後,兩國相繼撤銷了原邊貿市場的海關等機構,乃堆拉山口由軍隊把守,邊貿通道被鐵絲網隔離。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將會對構建中國通向印度及南亞陸路大通道,擴大中印邊境貿易,造福兩國人民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亞東口岸雖未正式恢復開放,但邊民互市貿易近年趨於活躍。亞東縣政府部門統計數字顯示,每年到亞東經商的邊民達5000多人次,民間互市貿易額達360多萬元。2004年,中印兩國簽署了經由乃堆拉山口進行邊境貿易的備忘錄;2005年,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准了西藏在亞東縣建設邊貿市場的總體方案,亞東口岸恢復開放的事宜進入組織實施階段。

郝鵬說,亞東邊貿市場的開放,將大大促進中印貿易發展。從印度進口鐵礦石、農畜產品可通過這個便捷的陸路通道,中國的羊絨、家電、中葯材也有望通過這個口岸進入印度市場。

「去年西藏進出口總額才兩億美元,中印亞東邊貿開通後,即使中印貿易額的10%通過這個山口,西藏的外貿額也會增加十幾億美元,這對西藏的帶動太大了。」他說。

目前中印貿易大部分通過海運,而西藏的外貿絕大部分經由天津港,兩地相距數千公里。「由於青藏鐵路即將於7月1日通車運行,因而一旦走乃堆拉山口,拉薩經亞東至加爾各答等印度港口的距離就可縮短至約1200公里,這將有利於促進從中國西藏和內地通往南亞陸路大通道的形成。」郝鵬說。

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印貿易額去年達187.3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7.5%,預計今年將會突破2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