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美貿易戰的開端是哪次事件?
2017年8月14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備忘錄授權貿易代表對中國開展301調查。
所謂「301調查」,是指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授權美國政府在與其他國家發生貿易爭端時,做出單邊裁決,並採取不存在於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單邊措施。「301調查」往往是針對一國實施。而在發起此次「301調查」之前4個月,美國還對進口鋼、鋁製品發起了「232調查」。
3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對鋼鐵和鋁進口徵收25%和10%的重稅。但隨後豁免盟友,最終被徵收高關稅的可能「只有中國」。
(1)最早的國際貿易事件擴展資料
產生原因
中美建交特別是中國的「入世」促進了兩國經濟貿易往來,但長期存在於兩國貿易關系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匯率問題、貿易不平等問題等,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隨著兩國經濟融合進一步加深,雙方在制度方面還會發生很多的碰撞,產生各種問題。
隨著中美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雙邊貿易摩擦也呈現日益加劇的趨勢。貿易不平衡、紡織品特保、對華反傾銷等問題構成了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內容。
中美兩國經濟利益的爭奪、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迴流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遏制等是雙邊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貿易摩擦對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消極影響。
處理對策
政府方面,應把握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及時調整經濟與貿易發展戰略,按照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增長模式,在處理外需和內需的關繫上,採取更加均衡的戰略。政府要積極參與國際談判,在貿易壁壘制定的標准和規則方面,中國要有一席之地。
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融入WTO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我們應加快制度的調整和創新,盡快建立符合WTO規則的、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消除可能誘發國際貿易摩擦的制度因素。
建立貿易摩擦預警機制,政府有關部門應實時跟蹤一些產品的出口貿易情況,防止可能爆發的貿易摩擦。
2、2.中國歷史上哪些事件與國際貿易相關
1792年英國人曾派出一個貿易代表團(馬嘎爾尼使團)訪問中國,馬嘎爾尼使團訪華的目的就是今天我們討論WTO時耳熟能詳的八個字:「自由貿易,協定關稅。」但是,當時的太上皇乾隆帝拒絕了這八個字,原因是外夷不肯行雙膝下跪大禮。
天朝體系(或稱納貢體系)和英國人要搞的條約體系,是當時東西方兩個不同的「世界體系」。英國來華商談貿易自由,協定關稅,清朝皇帝卻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就是所謂的雞同鴨講,雲里霧里。後來馬嘎爾尼退讓,但只能以單腿下跪為限,不知道是少跪了哪一條腿,總之是鎩羽而歸,而中國則與當時正處於雛形的「區域經貿協定」失之交臂。
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對外貿易或對外交往事件?
太多了,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瓷器之路),鑒真東渡,像唐對阿拉伯的爭斗這類就不說了光說和平事件就N多,還有玄奘取西經,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明朝抗日援朝,唐朝參與朝鮮三過紛爭,曹魏封邪馬台女王卑彌呼派為「親魏倭王」,中國絲綢流入歐洲,其價值超過黃金,王室中的貴族才能消費,瓷器更絕:泥巴+技術=黃金,所以兄弟們啊,看來小平哥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真是沒錯啊(扯遠了),還有傳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到西方。
順便去倭國封個王,去朝鮮把個政,還有悲愴的去蒙古高原嫁女人。。。可以說中國最主要的對外交往就是唐、漢、元、宋、明(按交往熱度排),路線主要是西域,南海,東海。。。
唐朝是為了交流和貿易,漢朝是為了尋找打擊匈奴的盟友,元朝是由廣大的疆域和發達的海漕運輸促使的,宋是因為經濟和科技發達,明是為了揚威收小弟。
4、國際貿易的真正形成在什麼時期
針對你的問題,國內理論界主要有2個觀點:
1、以世界貨幣的誕生為標志——即,以黃金、白銀最終成為世界貨幣定義為國際貿易的真正形成標志;大約在12世紀左右。
2、地理大發現促成國際市場的真正形成以及國際分工體系的確立,將其理解為國際貿易形成的時期,大約在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
個人傾向於後者,供你參考。
5、開辟了東西方貿易通道的是哪個事件?
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地中海之間重要的國際貿易路線,也是世界上最早最重要的東西方文明交流通道,大約有2000多年的歷史。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現在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絲綢之路簡介:
絲綢之路」一詞在狹義上指的是西漢時期形成的古代陸路貿易路線,這條路線從西安延伸到中亞、西亞甚至到歐洲,沿途共有33個歷史遺址,其中22個分布在陝西、河南、甘肅、新疆等地,使這些地區在外交、商業和文化方面有更好的交流。
絲綢之路歷史:
從公元前2世紀到14世紀末期,一條偉大的貿易路線起源於東方的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在西方的地中海結束,將中國與羅馬帝國聯系在一起。因為絲綢是在這條路上行駛的主要貿易產品,它在1877年被著名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為「絲綢之路」。這條古老的道路不僅流通貨物,還交換了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臘和羅馬燦爛的文化,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帶到國外的同時,又將西方的宗教引入了中國。
這條路線是在西漢時期由張騫開辟的,在漢朝期間逐漸形成了貿易路線,隨著唐朝的建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這條著名的貿易路線達到了歷史上最繁榮的階段,到了元朝時期,它經歷了最後的繁盛時期。
在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人在最重要的貿易路線絲綢之路上留下了的痕跡,包括著名的外交官班超、將軍班勇以及和尚玄奘,他們穿過荒涼的沙漠和戈壁,經過了兇殘的大草原,穿過寒冷的帕米爾高原,完成他們的使命或實現他們的信仰。
6、中國古代最早的國際貿易起源什麼時期
西周開始,商人(大部分是商朝遺民)開始用各諸侯國貨幣進行交換。
春秋時期到戰國中後期,商業非常繁榮。
秦朝到宋朝以前,官府嚴格限制貿易,嚴格控制商品價格。商業發展艱難,但也有一定的發展。
宋朝時期,官府放寬限制,商業空前發展。出現了紙幣(銀票),是一種存錢的憑證,直接用於了市場交換,這是由於宋朝貿易量空前加大,貨幣流轉量和速度提高的緣故。
到元朝貿易又進入低谷,並且從那以後知道清末,也未能有更大的進步。
7、國際貿易發展代表事件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
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的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麼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徵由什麼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
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准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訂立。③合同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准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於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復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於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於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於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於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同從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8、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1、國貿起源: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商品和勞務等方面進行的交換活動。它是各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是由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的。
由於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2、資本主義方式准備時期,實行的是保護政是重商主義下的強制性貿易保護政
3、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出現了兩種政策,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
4、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推行帶有壟斷性質的超保護貿易政策
5、二戰後,出現了兩中傾向,一是20世紀50年代帶70年代出現了貿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後,出先了新貿易保護主義。
6、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推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
7、當前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8)最早的國際貿易事件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的方式變革: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
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於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於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於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採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
中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