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對國際貿易摩擦,我國應該怎樣面對
我國面對貿易摩擦應對辦法:
1、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力,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勠力同心,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化壓力為動力,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努力維護國家發展的國際環境,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
2、保持戰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應對美國挑起貿易戰的行為,關鍵是不受對方干擾,保持戰略定力,避免犯顛覆性錯誤。
3、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4、堅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全力增強創新能力。牢牢把握新技術革命的戰略機遇,加速技術追趕,加強前沿技術研發,用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6、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對接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分工地位,建設貿易強國。
(1)國際貿易摩擦及我國的對策分析擴展資料:
貿易摩擦背景:
2009年,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加劇,中國連續14年位居全球貿易摩擦目標國榜首,全年共有21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16起,涉案金額27億美元。從涉案產品看,鋼鐵、輪胎、鞋、玩具、鋁製品等已成為貿易摩擦的「重災區」。
經濟貿易領域的矛盾和摩擦,成為我國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矛盾和摩擦最集中的領域,且在我國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中有較突出的表現。
近年來,我國摩擦產品種類一直在不斷增加,機電、高科技產品出口增長迅速,成為新的摩擦熱點,例如汽車、醫葯產業等。並且大有從單一產品延伸到整個相關行業之勢。
2、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1、面臨內外多重壓力:
2013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於2012年,但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仍將對我國外貿發展造成較大壓力,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在世界經濟復甦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難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2、外需改善不明顯:
世界經濟已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經濟回升的基礎並不穩固,對我國外貿利好作用有限,預計外需的改善並不明顯。
隨著國家穩增長和促外貿一系列政策效果的逐步釋放以及後續配套政策的陸續出台,預計2013年我國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但難有大幅改善,仍將遠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進口增速將有所提高。
2013年上半年外需狀況難有明顯改善,外貿將基本延續2012年的低速增長態勢。其間因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我國春節等因素影響,外貿增長會出現暫時性波動。2013年三、四季度,全球不確定因素若轉為明朗,我國外貿增速有望繼續提高。
3、出口上升空間有限:
國際經驗表明,中國出口的高增長可能已觸及「天花板」(一國出口金額佔全球GDP的比重不超過3%,一國出口金額全球佔比不超過10%)。這意味著我國出口高速增長傳統模式的黃金期已過,中長期內出口增速上升空間有限,將在低水平企穩。
展望2013年,美、歐等發達國家私人與公共部門去杠桿的過程中,必然伴隨對其逆差的糾正。對應地,中國和其他新興工業國貿易順差將隨之減少。我國出口競爭力正處在穩步下滑通道之中,以大宗商品進口為主的一般貿易逆差將持續擴大,總體順差將呈收窄趨勢,貿易順差佔GDP的比例將進一步下行。
2013年,國際環境倒逼我國要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要由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結構轉變,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向程度。
培育品牌、營銷網路和研發設計,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繼續穩定和擴大中國出口在國際市場中份額,發揮進口對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2)國際貿易摩擦及我國的對策分析擴展資料:
對外貿易的注意事項:
1、外貿洽談前期,製作形式發票用於報價、交易參考或客戶申請進口許可等。
2、交易確認以後,製作外貿合同。
3、准備交貨的時候,製作商業發票、裝箱單、核銷單、報關單,申請商檢通關單等報關出口。
4、報關後海關退返核銷單、報關單的收匯聯與核銷聯等。
5、交貨付運後,得到提單(有時是直接做電放提單)。
6、如果付款方式是信用證等方式付款, 需要製作、申辦、整理客戶所需的全套單據,如發票、裝箱單、商檢證、產地證、受益人證明等等以收取貨款。
7、憑收匯銀行水單、核銷單、報關單核銷聯等辦理核銷與退稅。
3、我國貿易持續順差的原因及對策總結
每年我國對外加工貿易順差在當年貿易順差中的比重都在100%以上。可見,我國加工貿易持續大幅增長,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急劇增加的根本原因。 2.我國的進口替代能力加強 我國加工貿易在2002年~2004年間出口增幅快於進口增幅,而且自2005年開始,加工貿易進口增長遠落後於出口增長。這說明了隨著我國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加工貿易進口原料、零部件的國內供應比重在迅速增長,進口替代能力加強。這也是我國加工貿易急劇增長中貿易順差迅速擴大的關鍵原因。 3.我國對外貿易環境的變化 自2001年底我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以後,WTO成員國中原有的一些禁錮我國優勢產品出口的制度被取消,使得我國的出口能力在短期內得以迅速釋放,出口規模急劇擴大。例如,2005年全球紡織品進口配額限製取消後,我國當年紡織品類及相關物品的凈出口額同比增長了31.1%,成為當年我國貿易順差的最大驅動力量。 二、我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的深層次原因 1.我國對貿易順差的觀念滯後 我國曾長期外匯短缺,因此,政府一直把鼓勵出口作為對外貿易政策的重點,使人們形成了「貿易順差有利於中國」的觀念。但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情況已完全不同於當初,截至2006年底,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達10663億美元。然而,許多地方或部門的觀念仍然停留在當初,體現在政策上,各級政府鼓勵出口換匯、創匯的措施不少;鼓勵進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勵進口的措施則相對不足。 2.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增長走的是「以量取勝」的路子。我們利用勞動力優勢,通過發展加工貿易,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量,推動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隨著大量的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國際市場上這類產品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由於我國這類出口產品的綜合競爭能力差,許多出口只有通過低價競銷才能實現。因此,伴隨我國出口規模及貿易順差大幅增長的是對外貿易收益的不斷減少,出現了「貿易的貧困化增長」。 3.貿易夥伴國對其向我國進口的管制和限制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我國在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應該從貿易夥伴國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這樣才能在國際貿易中實現進出平衡。但美國等發達的貿易夥伴國,為維持其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嚴格限制其國內相關先進技術產品向我國出口,導致我國想要和需要進口的產品進不來,人為地擴大了我國的貿易順差。 4.我國的經濟結構失衡和內需增長不足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多年的過度投資導致許多行業的生產能力過剩。而近年來,由於相關改革不到位,我國居民住房、醫療等支出激增,引發消費信心不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曾占國內需求總量一半的農村消費因農民收入增長放緩而劇減,使得國內消費品市場的長期低迷。國內供求的這種矛盾使得國內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迫使企業把目光轉向國際市場,盡量擴大出口,致使我國出口迅速擴張。另一方面,國內消費增長不足又直接抑制了進口消費品的增長。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外貿的順差。 三、解決我國外貿持續順差的對策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我國的貿易持續順差既有國際方面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因此,解決我國貿易順差問題,是一個長期的綜合治理工程。 1.切實轉變觀念 要解決我國對外貿易長期持續順差問題,首先應樹立「貿易平衡」的觀念。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辨證地認識貿易順差的利弊。事實上,長期的貿易順差,會引發人民幣升值,導致貿易摩擦加劇從而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還會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劇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矛盾。因此,我們要從我國人均自然資源水平較低的基本國情出發,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於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對外貿易,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今後各級政府和部門在制定和修訂發展規劃、政策和法律法規時,都應以實現貿易平衡為出發點,既鼓勵出口,也要鼓勵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利的進口。 2.切實轉變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模式 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應轉向「以質取勝」,從根本上扭轉貿易的貧困化增長局面。為此,在繼續加強引進、消化和吸收先進技術的同時,政府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鼓勵生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品牌意識,實現由目前的貼牌加工為主向自有品牌生產、營銷為主的轉變;要積極推動一般貿易和其他形式貿易的發展,改變加工貿易在我國外貿中佔主要比重的局面;還應鼓勵我國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發展對外直接投資,變商品出口為技術出口,緩解貿易順差。 3.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首先,進一步推進我國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傳導機制,加大政策調控的力度和效果,實現我國結構調整的目標;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加強經濟發展規劃,嚴格防止重復建設,有效地緩解或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其次,進一步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房地產行業的有效調控,解決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降低國內高儲蓄率。
4、貿易爭端的含義,產生的原因,影響,怎麼解決
貿易爭端,也就是貿易摩擦,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國與國之間在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在貿易平衡上所產生的、一般是一國的持續順差、另一國的逆差、或一國的貿易活動觸及或傷害另一國的產業。
主要的特點
摩擦數量居高不下呈增長之勢
首先、摩擦數量居高不下且呈增長之勢,強度也在增大。從數量上看,根據WTO統計,在WTO成員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約每7起就有1起涉及中國出口產品。近期歐盟對我國鞋類發起的系列反傾銷調查,僅僅廣東一個省的涉案金額就上億美元。
貿易摩擦逐漸從傳統市場擴散到新興市場
其次、貿易摩擦逐漸從傳統市場擴散到新興市場。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和加拿大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國,這些出口市場仍是今後貿易摩擦的「主戰場」,雙方的貿易關系將會出現「發展中摩擦,摩擦中求發展」的局面。而我國對俄羅斯、印度、南非、墨西哥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年遞增在25%以上,與這些新興市場的貿易關系將會呈現「大問題不多,小問題不斷」的局面。
貿易摩擦的將從單個產品逐漸擴散到產業
再次、貿易摩擦的將從單個產品逐漸擴散到產業,最後直抵政策和制度層面。外貿發展的早期和中期,貿易摩擦更多是集中於單個產品。隨出口產品品種的不斷增加,出口產品結構的不斷優化和改善,我國與國外的貿易摩擦開始針對某些產品群或產業。而且,在今後的貿易摩擦中考驗的已不單純是平息貿易爭端的能力,更主要的將是考驗制定政策和創建制度的水平。
貿易摩擦的直接誘因將呈現多形態性
最後、貿易摩擦的直接誘因將呈現多形態性。貿易摩擦多發期的到來有它的必然性。貿易摩擦增長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我國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一個副產品、是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的一種負反應,與我國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有一定的關聯性。對於一個貿易大國來說,貿易摩擦多是一個常態,關鍵是如何合理解決。 從發展趨勢看,今後外國與我國在農產品、紡織品、金融服務,高技術等領域,在出口量、世貿組織承諾、政策透明度等政策協調方面的摩擦還將加劇。
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特點
當前的國際貿易摩擦形勢呈現兩個新特點:(1)正在上台階;(2)日趨激烈化。上台階是指正在上第三個台階。第一個台階是關稅壁壘、行政保護措施。世貿組織使所有成員大大降低了關稅,努力取消行政保護措施。因此,這種初級貿易摩擦形式和手段已經大大弱化。第二個台階是世貿組織允許各成員採取的3種合法的貿易保護手段--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方興未艾,同時,一些針對中國的特別保障措施以及貿易轉移、市場擾亂、市場經濟地位等手段和概念也在頻頻發生與使用。目前,貿易保護措施又上到新的第三個台階:技術性貿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摩擦過去也有,但現在比過去更加廣泛化 中國的產能與貿易磨擦的關系
、常規化。 在國際貿易競爭中,使用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的各種目的和各種貿易壁壘形式交織在一起,使貿易摩擦形勢更加復雜化、尖銳化。技術性的貿易壁壘措施是更具名義上的合法性、合理性、巧妙性,是更加冠冕堂皇的貿易壁壘手段。 在全球貿易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以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和合格評定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調整貿易利益的重要手段。 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有其科學的定義。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是一國(地區)為維護公民、動植物、環境安全、防欺詐、保證產品質量和貿易秩序而採取的強制性的或自願性的技術措施。這些措施將對其他國家(地區)的商品、服務貿易和投資自由進入該國(地區)市場產生影響。狹義的技術壁壘主要是指世貿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規定的技術法規標准和合格評定程序;廣義的技術壁壘不僅包括世貿組織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還包括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驗和檢疫措施,包裝標簽標志要求、綠色壁壘、信息技術壁壘等,它們也經常以技術法規、標准、合格評定程序形式出現。 運用技術性貿易壁壘手段有兩種作用。一種是正確使用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維護本國產業的合法權益。另一種是過度使用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兩種目的使用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使技術性貿易摩擦形勢復雜化。 使用其他貿易壁壘手段也同樣存在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貿易壁壘措施,就使得當前國際貿易摩擦更加頻繁化、復雜化、尖銳化。這將成為今後較長時期內的一個總趨勢、總特點。
與我國相關的貿易摩擦的總體情況
(1)我國運用貿易救濟措施情況 面對激烈的國際貿易摩擦形勢,貿易救濟手段也成為中國應對貿易摩擦的手段之一。截至目前,中國對進口產品共發起反傾銷調查43起,保障措施調查1起。案件涉及化工、鋼鐵、輕工、紡織、電子五大行業共35類產品,其中2/3以上的案件集中在化工行業。國內參與案件申請的企業已近200家,遍布全國25個省區市。在國際貿易摩擦中,我國政府和產業界以及中介組織等逐漸學會了運用國際通行規則,加強了對自身的合法保護,同時也有效地遏制了國外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摩擦。 (2)我國遭受國外貿易救濟措施情況 近10年來,中國已經連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而且一些國家還越來越多地利用技術壁壘、知識產權壁壘等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商品設限。根據世貿組織統計,1995~2004年,中國始終是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1979~2004年,已有30多個國家(地區)發起了700起涉及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案件,其中,反傾銷調查近600起,反補貼調查5起,保障措施調查50餘起,特保調查10餘起,涉及商品4000多種。2004年,共有17個國家(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了59起「兩反一保」(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調查。10年來,累計涉及我國出口近3000億美元,而且影響還在積累和擴大。
國際貿易摩擦的新對策
戰略上冷靜觀察,戰術上積極應對
應該看到,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和對外貿易量較快增長,出現貿易摩擦是必然現象。我們應當冷靜觀察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研究駕馭貿易爭端的規律,制定我們的貿易戰略,爭取國家對外戰略的制高點和產業的高端利益。各地、各級政府貿易主管部門制定貿易摩擦應對戰略極為重要。 積極組織起來,加強應對指導,培訓應對技能,提高應對策略,增強應對積極性,戰術上做到知己知彼,不斷打勝仗,開拓新局面。中介機構把產業界、法律界、研究界團結起來、組織起來,積極應對新的貿易摩擦義不容辭。
推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中國外貿快速發展,但是,粗放型的模式必然要受到中國自身的資源條件等限制,因此,必須向「效益導向型」轉變,要以質取勝、以高技術取勝。優化出口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是緩解貿易摩擦的治本之策。國家應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引導對外貿易總體格局和出口企業加快向效益導向型轉變。
加強商、協會職能……
加強商、協會職能,加快中介組織法制建設 在應對貿易摩擦中,加強商協會職能,對於搞好行業自律十分重要。目前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加強商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法律地位。一是要制定商協會法,確立商協會的法律地位。到目前為止,國家沒有商協會法。商協會工作無法律依據,無明確的發展前途,無法定的許可權與能力,以積極組織企業更好地應對貿易摩擦和加強企業自律,促進企業的規范貿易。二是確立商協會組織的進入制度。中介組織應分兩類:(1)公法中介組織,企業必須加入,為義務制;(2)私法中介組織,為自願制。由此可以全部覆蓋企業面,使之全部進入中介組織,以利於加強組織和管理。還可使公法、私法中介組織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作用。公法中介組織強化管理,可徹底消滅多年來企業間出口「競相壓價、惡性競爭、自毀長城、損人害己、損害國家利益」的頑症。可以使私法中介組織認認真真地為企業服務,否則企業可以退出其組織,對私法中介組織以「致命」的壓力,工作會搞得好一些。
善用規則,主動出擊
應對貿易爭端不僅要在既定的規則下解決已發生的貿易爭端,而且應積極參與制定規則、改進國際貿易規則。從規則上消除對我國出口不利的根源,從源頭上降低貿易摩擦的風險。變被動為主動,變後期應對為前期預防。在世貿組織中,迄今我國被動應對較多,主動出擊較少。為了降低貿易摩擦案件數量,爭取控制貿易爭端的主動權,我們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世貿規則的制定與修改。在制定和修改規則時,應當更多地徵求國內產業和中介組織的意見,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
收集國際標准和技術法規……
收集國際標准和技術法規,制定我國應對策略 貿易摩擦
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大、涉及面廣,各國都非常重視。美國和許多國家都主動向國際組織和重點國家派出代表,調查研究相關組織和國家的標准、技術法規和認證的情況;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特別重視各國標准化和認證工作的發展動向,以便研究對策。因此,我國應建立專門的機構,收集研究主要貿易國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特別是那些正在制訂中的規則。同時,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咨詢點的窗口作用,收集相關的信息,了解各成員政府、工商及經貿團體採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具體規則,及早得到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的信息,制定我國的應對策略。
建立世貿組織規則……
建立世貿組織規則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有關的技術咨詢和信息服務機構,為國內企業提供服務 出口貿易涉及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越來越多,建立相應的信息服務機構,了解和掌握世貿組織各主要成員有關技術法規、標准和合格評定程序,為出口企業做好咨詢服務工作,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中介機構的一項重要任務。現在沿海地區許多省份和大城市已建立了十餘家有關的咨詢中心,為政府決策和企業出口,開拓國際市場起了很好的作用。中西部地區應當積極研究建立相關機構。
盡快建立我國的技術標准和法規體系
用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合格評定程序等手段合法地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經濟安全,已經成為國際通行做法。在國際貿易中,利用標准爭奪市場是屢見不鮮的。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已經提前到了研發期。俗話說:「一流企業搞標准,二流企業抓專利,三流企業創品牌,四流企業賣產品」。我國是一個大國,建立我國的技術標准和法規,健全和完善認證制度,具有人口數量基礎和國際意義,要在標准制定權上「占天時、奪地利、掌握制空權」。
推行認證制度,整頓認證秩序
推行認證制度,有利於提高企業管理和產品質量水平,獲得國際市場信譽。要積極推行國際質量保證體系認證、產品認證,重視ISO9000系列標准認證工作。這些都是廣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當中的重要內容。目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或政府采購對供應商提出有關環境認證的要求,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要求所屬的公司和供應商必須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認證。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環境產品認證,被稱為「雙綠色戰略」的認證,是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綠色通行證」,國家應當加大力度予以推行。 目前,我國的認證制度和機構需要整頓。認證制度與收費制度不規范,認證流於形式,受證企業質量依舊低下。此類現象越來越多,不符合國際規則,也不符合標准本身,需要認真整頓,保證認證制度的良好前景。
加強我國產業安全工作
加強調查研究和借鑒國外經驗的工作,制定產業安全的政策措施和健全相關制度。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消除不公平競爭的最終目的之一是維護我國產業安全,而政策措施和制度是保護國內產業安全和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手段。從維護國家和產業的長遠利益來看,必須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和健全相關制度。 維護產業安全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應當積極學習和借鑒國際經驗。要加強對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慣例的研究,掌握新的貿易和技術標准。加強與境外同行的學習交流,總結經驗、擴大思路、創新方法,制定一套能夠適應我國產業安全工作並可以充分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和措施。
積極開展產業損害預警工作
加強產業損害、進出口秩序預警應對工作,設立預警協調機制。貿易救濟措施主管部門要指導產業、中介組織和地方主管部門對未立案的產業受損情況定期進行調查研究,通過預警工作,把產業安全工作前置化。
做好受損產業的跟蹤工作
加強對受損產業的指導和協調,要把促進受損產業恢復發展工作作為保護國內產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還要注意抓住國內重點產業(如化工等產業)和重點產品的安全工作;建立跟蹤機制和統計制度,把指導行業開展產業安全的工作逐步提高和深化。
積極引導產業建立貿易救濟聯盟
貿易救濟聯盟是一種企業間適應激烈的貿易競爭的自救組織形式,它以社會 中歐貿易摩擦
中介機構的身份行使組織權,影響企業,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聯盟對企業的支持主要通過信息咨詢、培訓、科研支持以及貿易爭端中形成合力等形式維護會員和產業利益來實現。聯盟多以中小企業共同組建實體聯盟為主,覆蓋企業多,對產業保護力度強,及時對進口產品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採取措施,保護聯盟企業的利益。
創新市場准入制度
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要在保護國內產業安全工作中建立市場准入制度和落後技術產業、企業退出、轉優機制,防止過度重復建設。要建立一套評估指標和技術指標,促進優勢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有前途、有需求產品的發展。限制和不支持落後產業的進入和發展。有鑒別、有目的、有區分地保護和支持受損產業的恢復和發展。
建立受損產業扶持發展基金制度
加快我國受損產業的恢復和發展、調整和提高,建立受損產業扶持發展基金制度十分必要。 實踐證明,僅靠貿易救濟措施並不能完全、快速地消除損害,使受損產業得到應有的恢復和發展,甚至會出現蜂擁而上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不利局面。而且一些受到損害的幼稚產業也需要大力扶持才能繼續發展。此外,為了優化產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必須擁有扶持發展基金的財力支持和引導,才能實現產業的恢復發展和提高。因此,建立受損產業扶持發展基金制度是維護我國產業安全和促進我國外貿發展的必要條件。建立扶持發展基金制度,首先,要制定法規,建立相關制度。其次,要有國家以及恢復和發展較好的產業提供資金支持。第三,應使基金安全運行、良性循環、政企分開、規范運作。而且應制定資金使用規劃和規則,以產業政策為指導,促進對外貿易和受損產業的優化和發展。
建立我國的貿易保護體系
要制定適當的配套措施,與進口限制相協調,適當保護國內特定產業。對高技術產業、汽車產業、重點農產品等要協調運用配額和許可證管理,加強合法保護。要制定適當的配套措施,與保留的補貼項目相協調,適當保護國內產業。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多項補貼項目,包括地方預算可以提供給嚴重虧損的國有企業補貼,一定范圍的稅收減免,國家政策性銀行貸款,用於扶貧的直接撥款和貸款,科研開發基金,部分基礎設施基金,減免稅和退稅,重要能源產品補貼,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的企業所得稅減免,高科技企業以及貧困地區企業等所得稅減免。要運用好這些規則,適當保護國內產業。
5、經貿摩擦案件仍呈高發態勢,中企應該如何加強應對?
近年來,中國實施自由開放和自貿區戰略,深入推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當前,各國都面臨著經濟發展的共同任務,外向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迎來了難得的機遇。由於密切接觸與合作,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貿易摩擦。隨著外貿出口的增長,企業遭受的貿易摩擦案件呈上升趨勢,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損失。在貿易摩擦頻頻指向中國、貿易摩擦已成為新常態的大環境下,如何突破壁壘,建立和完善應對貿易摩擦的長效機制和工作措施,已成為企業和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政府、企業和協會是不可或缺的。面對可能的影響,我們需要採取預防措施。近年來,為營造公平貿易環境,保護出口企業合法權益,積極開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工作,市商務系統共同努力,積極配合,在第一時間向涉案企業通報貿易摩擦案件,並做好政策宣傳引導工作,為企業解疑釋惑。同時,在省公平貿易工作站的培育和建設中,我市定期召開政策宣傳會,向企業傳達最新政策動向;組織動員涉案企業積極應訴,全程指導跟蹤重大案件應對,嚴格落實各項配套政策。全市應對貿易摩擦取得良好成效。此外,市商務局還通過展前培訓、法制宣傳、組織企業參加專項培訓等措施,提高企業經營水平,提升企業應對水平,努力推進應對工作。
只有抓住有利時機,國內產業的利益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護。因此,有必要建立完整的行業長期數據分析檔案,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數據的變化。在海外銷售中,應採取防範措施,分析進口的產業發展情況,了解進口的貿易救濟的法律法規,掌握競爭對手和同行的出口銷售策略,防止反傾銷對我國的影響。
國際貿易摩擦案件不僅涉及產品和企業的微觀層面,還涉及國家政策、法律和外交的宏觀層面,通常需要國家層面的協調和協商。行業協會在企業中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其權威性和影響力發揮著很好的作用。在政府部門工作過的領導將在協會工作。熟悉政府運作流程,與政府部門關系良好。有時他們的想法起著關鍵和意想不到的作用。政府積極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貿易救濟的宣傳工作,增強企業維權意識迫在眉睫。行業內企業之間存在競爭關系。面對外國產品的傾銷,他們有著相同的利益,應該相互合作,相互配合。
6、我國政府應該如何應對日益頻繁的貿易摩擦?
最重要的是宏觀調控,加大對貿易的監督
所謂貿易摩擦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國與國之間在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在貿易平衡上所產生的,一般是一國的持續順差,另一國的逆差.或一國的貿易活動觸及或傷害另一國的產業. 2005年,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加劇,中國連續11年位居全球貿易摩擦目標國榜首,全年共有18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兩反兩保」調查63起,涉案金額21億美元。從涉案產品看,主要集中於輕工、紡織、機電等我國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其中尤以紡織品貿易摩擦更為突出。近年來,我國摩擦產品種類一直在不斷增加,機電、高科技產品出口增長迅速,成為新的摩擦熱點,例如汽車、醫葯產業等。同時貿易摩擦不斷擴散,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也呈上升趨勢。在表現形式上,技術性貿易壁壘、環境壁壘和知識產權壁壘成為貿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中國貿易爭端壓力從何而來?從統計數據上看,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達到了1018.8億美元。不可否認,貿易順差確實加劇了貿易摩擦,但順差並不是導致摩擦的根本原因。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造成了對原有利益格局的沖擊,貿易摩擦在所難免。加入世貿組織後,發達國家由於承諾對中國開放市場,給其國內企業和相關產業造成壓力,為保護國內企業,許多發達國家便採取貿易爭端的方式為國內企業贏取空間和時間。WTO歧視規則也是我國遭受貿易摩擦主要原因,例如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紡織品特保及WTO技術、環境、知識產權相關壁壘協議等等。另外,我國產業產品結構、出口經營秩序等方面存在的自身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也容易導致貿易摩擦。
貿易摩擦數量增多並不奇怪,這是貿易增長的必然反應。但應對貿易摩擦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對貿易摩擦要有長期的思想准備,一方面要冷靜對待、看清本質,並持以平常心態;另一方面要有積極的應對措施。首先,應努力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盡可能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其次,要建立完善政府、企業和中介組織三者分工合作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此外,從長期來看,要大量培養應對貿易摩擦的專業人才。
相關行業要重視國際規則和標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利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來應對貿易摩擦,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化解貿易摩擦中的作用,增強企業主動採取措施避免貿易摩擦的意識,進一步發揮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主體作用。行業外交是應對貿易摩擦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於增進理解、消除誤解、加強溝通和協商、化解摩擦、構建穩定和諧的貿易環境具有重大意義。以紡織品為例,2005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在解決中歐、中美貿易摩擦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此外,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採取國際化經營戰略「走出去」,把一部分加工生產能力轉移到第三國,繞開對我國設置的貿易壁壘,包括國際貿易摩擦矛盾比較尖銳的飽和產業、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造成競爭力優勢下降的產業,以及出現了過剩生產能力的產業,比如像紡織業、家電業等。
從貿易爭端的解決機制來看,雙邊貿易磋商機制在解決貿易摩擦中是一種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們應認識到依據WTO多邊規則比靠雙邊的,主要依靠政治、實力解決問題的途徑要公平、公正,因為WTO的爭端解決更講規則與程序。因此,要適當調整過去只依靠雙邊解決問題的傳統做法,養成尊重、遵守、適用多邊規則與機制的習慣,要敢於和善於在WTO法律框架下解決貿易爭端。
7、中國對外貿易的弊端及對策是什麼?
一、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隱憂及其危害
1.我國開拓國際市場的方式過於單一
從理論上說,開拓國際市場至少有對外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兩種方式,後者由於是在東道國國內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因此比較容易繞開東道國的各種貿易壁壘。而我國目前開拓國際市場的手段仍以對外出口為主。我國這種千軍萬馬爭過出口獨木橋的開拓國際市場方式,一方面會導致我國同類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為求得在外貿出口中的數量擴張,致使當前我國外貿出口增量不增價的矛盾十分突出,並極易遭到進口國的傾銷指控。另一方面,我國這種單一的、樹大招風式的外貿策略已使我國出口產品遭受到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如美國時間2003年11月17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做出了對從中國進口的針織布、胸衣、袍服三種紡織品提出磋商請求的決定,從而對上述中國出口產品實行極為嚴厲的配額限制.
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採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願性的技術性措施。
(1)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金額已超過25%,約為450億~500億美元。
(2)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造成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
3.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日漸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1)對中國商品提起反傾銷訴訟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入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行列。2007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2)貿易摩擦的產品和行業結構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只要他們認為危害到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入傾銷產品的范圍,從過去的原材料、簡單加工擴展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涵蓋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3)涉及的金額和反傾銷稅率越來越大,委內瑞拉1999年決定對中國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類,採取臨時措施,徵收300%的反傾銷稅;2004年2月,墨西哥經濟部決定恢復對從中國進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徵收165%-1105%的反傾銷稅。
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4.我國外貿實踐中存在著輕視「原產地」規則以及「原產地」規則本身不完善的問題
目前,我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標准過低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制訂如此低的標准,是因為既要考慮到我國與24個國家的普惠制協議中給惠國的要求,又要考慮到進一步吸收外商投資。如果將原產地規則限制過嚴,會影響外商來華進行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圖加工和補償貿易。因此我國判定出口產品的原產地規則是根據該產品:在中國生產或獲取;在中國發生實質性轉變,即在中國經過主要及最後的製造、加工工序,使其外形、性質、形態或者用途發生實質性改變;在中國增值達25%以上。
(1)原產地規則不嚴謹體現在許多方面:1)我國的原產地標準是以HS稅目改變作為實質性改變的標准,但在「規則」中,沒有「以稅目號改變」的文字表述,由此使簽證人員在理解和實際操作中缺乏統一標准;2)「清單」規定的主要加工工序較為簡單,要求的增值百分比標准較為寬松,涉及的稅目也很不全面;3)「清單」中有些產品的原產地標准缺少合理性,甚至嚴於普惠制原產地標准;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2)我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標准過低造成了許多不利:1)不利於拓展加工貿易的加工深度,從而降低了出口產品的國產化率; 2)由於出口產品使用的進口成份過多,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巨額外匯支出,而且不利於我國對原材料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3)不利於發展關鍵性的高新技術;4)由於標准過低,外商往往通過投資設立企業,在我國從事「三來一補」業務,申領我國十分有限的「被動配額」,擠佔了我國本來就十分有限的配額,致使加工貿易對一般貿易形成了較大的沖擊。
5.我國加工貿易中國內價值鏈過短及因此使得商品附加值低
(1)我國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不高,從而導致其發展後勁不足。2003年1-4月,我國加工貿易出口665.6億美元,占同期出口總額的31.5%;加工貿易進口456.1億美元,占同期進口總額的32.7%。這表明我國加工貿易尚處於典型的簡單加工或組裝型發展階段,加工貿易國內產業鏈短,生產能力集中於下游產業,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將會逐漸失去發展後勁。根據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調查,廣東省電子工業從改革開放初期在全國同行業中列第8到1991年躍居全國第5位,十幾年的高速發展主要依靠港澳加工裝配業的轉移,但廣東目前的優勢只體現在最終產品的總量,並不具備生產技術上的優勢,產品設計、材料、零部件生產以及銷售均嚴重依賴香港和海外,我國其他沿海地區利用加工貿易發展起來的產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類似問題。
(2)我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極低,致使大量利潤外流。在整個加工貿易的研發、設計、製造、倉儲、運輸、銷售、服務等環節構成的價值鏈中,我國企業承擔的往往是對零件或原輔材料的初級加工、裝配和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環節,佔有的價值鏈環節較少,從而導致產品附加值的提高狀況極不理想。據統計,在來料加工中,目前我方企業平均僅能獲得占出口總額8%左右的工繳費收入,其餘大量的產品增值部分被外方獲得;而在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中,由於外方控制著原材料采購和製成品銷售等關鍵環節,便於利用轉移價格等手段,使我方企業利潤嚴重流失。
6. 中國的對外貿易政府管制嚴厲,進出口自由程度地
(1).國內企業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總之,我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註: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並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代理。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來說,它們並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
由於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並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於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於我國的私營企業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並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於使我國持續涌現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可見,對私營企業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於這些國有外貿企業並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率,而並不是著眼於通過實現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准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過於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或企業(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消除我國對外貿易中已存隱憂的對策
1.切實落實「走出去」戰略
(1)明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所謂「走出去」,既包括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也包括向外輸出資本,但主要是輸出資本,即到國外投資辦廠。目前,通過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特別是近幾年的改革攻堅,我國多數國有企業和鄉鎮集體企業已經從政府的懷抱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和法人實體,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無疑也應當成為主體。各級政府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宏觀調控、服務、監督等方面多下功夫,切不可越俎代庖,代替企業作經營決策。
(2)科學確定「走出去」的具體方式。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大致有以下類型:1)海外直接投資。目前除資源開發型項目規模較大外,我國絕大多數對外投資項目都屬中小項目,企業平均規模為198萬美元。2)對外承包工程和設計咨詢。對外承包工程是商品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綜合載體,也是我國企業「走出去」比較成熟的方式,能夠發揮我國企業產業基礎全面、設備製造技術成熟、勞動力資源豐富和管理成本低的綜合優勢;3)對外勞務合作。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的主要市場集中於發展中國家,其中有3/4輸往亞洲國家,勞務人員仍以建築工、縫紉工等中低級勞務為主。
「走出去」作為一項長遠的開放戰略,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在微觀層面上,應制定具體的企業發展戰略和市場開發戰略,解決「走出去」的區域和產業選擇問題。1)對於資源開發型項目,應主要立足於非洲、拉美、中亞及其他友好國家,重點投資於這些國家建設急需的能源、礦產等戰略資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農牧漁業資源;2)對於境外生產型項目,重點應放在東南亞、南非、北非、拉美和歐美等經濟環境較好的國家,以投資少、見效快的境外加工貿易項目為主,引導企業將過剩的生產能力和成熟技術向外轉移。3)對於國際承包工程,應立足於傳統的亞洲、非洲和中東市場,力爭提高市場佔有率。同時,利用入世帶來的有利機遇,加大對歐美、大洋洲和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爭取有所突破;加強對勞務人員的培訓,提高勞務人員素質,在全球勞務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確保原有市場,力爭擴大外派勞務規模; 宏觀層面上要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政府要從金融保險服務、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走出去」;做好國際市場和國別情況的信息發布和咨詢工作,以滿足國內企業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境外投資企業的管理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防止一哄而上,在國外搞重復建設,無序競爭,自相殘殺。
(3)科學選擇「走出去」的區位。 「走出去」應當貫徹多元化的方針,面向全球市場,切不可搞單打一。另一方面又必須看到,「走出去」的重點地區應當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東歐、獨聯體經濟轉軌國家。因為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來看,無論是裝備水平、生產技術,還是產品質量,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都有較大差距,但同發展中國家相比,卻有一定的優勢。而有無比較優勢,則是「往哪兒走」的最重要的判斷依據。
2.政府企業共同預防和避免貿易壁壘,減少損失
(1)政府方面。①建立預警機制,實現對外貿易保護前置化。政府有關部門要緊密跟蹤重點出口國家和地區情況,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時了解某貿易壁壘的動向,定期或不定期發布預警信息,提醒相關企業及時做好相應准備。②制定優惠措施,發展循環經濟,扶持「綠色」企業發展。政府應通過優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國際標准、管理先進、科技含量高的綠色環保型企業,同時淘汰一批規模小、檔次低、管理水平低、環保意識差的企業。③實施標准化戰略,制定與國際標准一致的國家標准和技術法規。應制訂鼓勵政策,統一並提高我國的技術標准,使國家標准、行業標准與國際標准協調,並按照需要將這些國際標准引入我國,讓生產企業在掌握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去安排生產,以使產品符合進口國要求,這對擴大出口貿易,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幫助。④政府有關部門要服務和幫助企業開拓其他市場,規避貿易風險。企業還可通過勞務輸出、技術輸出、境外投資等多種方式,在消費國就地生產、加工,讓「銷售地」變「產地」,避開貿易壁壘。
(2)企業方面。①企業應強化標准化意識,採用合理適用的國際標准,嚴格執行標准,並將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標准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品質和環保品質,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②企業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產品以及對產品的檢驗檢測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沖破現在技術性貿易壁壘。③企業應投入研究開發費用,生產符合外國技術標准特別是苛刻要求的先進產品,還要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努力使自己的產品成為「綠色產品」,預防和避免貿易爭端的發生。當貿易爭端一旦發生,要通過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國政府取消其技術性貿易壁壘,將企業利益損失降到最低。
3.政府完善應對機制,減少貿易摩擦
(1)政府方面。①我國政府充分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加強與外國的交涉。政府應充分援引WTO反傾銷協議中的條款,對其他國家對我國提出的反傾銷措施和調查程序進行嚴格的調查,並提出異議,通過雙邊、多邊談判,記載反傾銷應訴中所作的實踐,進一步澄清相關問題,據理力爭,督促相關國家修訂對華市場經濟體制的認定標准,最終取消歧視性的對華反傾銷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傾銷應訴機制,完善我國反傾銷預警機制網路。③加強對出口競爭秩序的規范,設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經營管理機制,建立並執行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的出口制度,是減少對華反傾銷訴銷的有效措施。
(2)企業方面。①企業應調整戰略,實行國際化經營。②要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製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產量,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名牌戰略,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和以價取勝的戰略轉變。③企業在反傾銷的過程中,應當熟悉國際慣例,依法應對反傾銷,使自己由被動化為主動。
4.完善我國原產地規則
(1)制訂合理、科學、適用的原產地規則
根據我國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適度的原產地規則標准,如在增值百分比的確定上應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比例標准。同時原產地判斷標准不宜過低,特別是出口貨物原產地的判斷標准更是如此。原產地規則應具有可操作性,在技術上是嚴謹的,同時有適當的靈活性。
(2)原產地規則應有廣泛的適用性
制訂原產地規則時應充分考慮在盡可能廣的范圍內適用,特別是要考慮原產地規則對於我國對外貿易政策執行的重要性。在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中,應包括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反補貼條例》所需要的原產地判斷標准,以及針對反傾銷、反補貼中規避措施的原產地規則;應制定進口優惠關稅條件下適用的原產地規則,特別是復進口、復出口產品的原產地規則;對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的產品確定專門的原產地判斷標准,提高配額的利用率,為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規定合理的原產地判斷標准。
(3)加強對原產地證發放的管理工作
我國有多家單位可簽發原產地證,這給我國對原產地證簽發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而且各機構對於原產地證簽發標準的尺度不一也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全國目前有200多個發放原產地證的單位,每年發60多萬張,每個證收50元手續費,有個別發證單位,只蓋章收費,不檢查其合同產品是否符合原產地規則,也不監管貨物。此種情況的出現無疑不利於正確執行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也會影響到我國與一些國家的貿易關系,因此應強化對原產地證發放的管理工作。
5.通過提高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地化率來延長我國加工貿易的國內價值鏈
從跨國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分析,加工貿易企業希望通過對料件的本地采購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現階段,有一些外資企業嘗試將零部件的采購轉移到我國國內。因此,要提高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率,擴大我國國產料件的出口,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有關政策。
(1)確定科學的產業政策。我國的上游產業包括機械、電子、化工等基礎產業,長期以來,這些產業生產發展的滯後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而國家的價格、投資、稅收、貸款等政策幾乎都是向下游產業傾斜。因此,不從根本上扭轉對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現行政策,就難以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進口替代。
(2)從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為使國內企業生產的材料和零件在質量、規格和成本等方面適應加工貿易出口的要求,國家應提供資金扶植國內企業開發、試制新產品或者向用戶提供試用品。有關部門可考慮在新產品試制費、新產品開發費、外貿發展基金中單列鼓勵加工貿易本地化基金,簡化申請和審批程序。同時國家應鼓勵建立民間的「風險融資」機制,如通過減免稅改革,鼓勵企業間成立「風險基金」,投資於具有較高風險的新產品開發和試制項目。
(3)鼓勵來料加工、進料加工企業進行國內采購。一方面,由於我國國內來料加工企業的大多數產品會進入國際市場,對於其國內零部件供應商而言屬於間接出口,因此可對這部分產品實行出口退稅,以降低來料加工企業國內采購的成本,從經濟角度激勵來料加工企業擴大國內采購;另一方面,鑒於我國目前出口退稅機制運行效率較低,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實行稅收「免、抵、退」會擠占企業大量資金,進而嚴重削弱了出口退稅制度的激勵效果,因此可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貨物實行免徵相關稅收的優惠政策。
(4)建立需求信息庫。在加工貿易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中間投入品供求信息庫。由於企業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對信息採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資風險高,因此國家應實行扶植政策。針對加工貿易可選擇的替代產品建立專業信息庫和信息網路,及時公布產品的質量標准、規格、價格和供應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