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紡織品和服裝的主要生產國,及其貿易格局如何?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裝,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現代化腳步的前行,日本越來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穿和服了,只有在重大節日的時候才會穿上和服。主要生產國是日本,其貿易格局比較狹窄。
2、世界紡織品貿易演變過程
O(∩_∩)O哈哈~我到圖書館借到了這本書,資料很全~~就是不告訴你!
新中國紡織業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 多年的快速發展, 在滿足國內衣著消費、增加出口創匯、積累建設資金、解決就業以及為相關產業配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 我國化纖、棉紗、棉布、毛紗、呢絨、絲、絲織品、服裝等主要產品產量和出口量均具世界首位。但是, 我國紡織業大而不強, 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在企業規模、產業結構、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 還是在技術設備、工藝水平、經營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對整個紡織業而言, 紡織品的出口是發展的動力, 而紡織業的的進步、競爭能力提高則是紡織品出口和全行業發展的基礎依託。中國已成為WTO的成員, 當今世界國際經濟一體化水平日益提高, 各國在資源、成本、技術貿易政策等方面都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紡織工業日益趨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發達國家的資金比較優勢和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比較優勢, 不斷改變世界紡織生產和貿易的格局。我國紡織業面臨巨大壓力, 但也遇到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必須冷靜思考、權衡利弊、審時度勢, 不斷完善調整戰略, 實現紡織強國之夢。
首先,我們得了解國際紡織服裝貿易的發展狀況。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從第一次產業革命開始至今,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一、18世紀末到二戰前夕。隨著第一次產業革命的爆發,英國開始以及其大生產取代傳統的紡織手工業。以防止機械革新為起點的機械化生產,促進了英國紡織品生產效率的急速提高,英國真正成為「世界工廠」。紡織服裝業的國際貿易初步形成,世界紡織服裝生產和出口中心是以英國為中心的發達國家。二、二戰後到1960年。戰後一些發達國家的經濟低迷使其採取了高關稅、復雜的進口許可程序和一系列貿易限制。到了20世紀50年代,數量限制由於GATT和IMF等國際組織的謀求貿易自由化進程而減弱。發達國家的紡織品服裝貿易限制的逐漸減少促進了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成為紡織服裝出口國,這些國家原材料豐富,勞動成本低,他們先增加了棉花的出口,幾年後服裝出口增加。發達國家並不十分歡迎這種趨勢,因為從發展中國家過快的進口對本國產業有影響,為了避免潛在的嚴重社會問題,一些發達國家也與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國政府簽訂協議以減少棉紡織品的出口。1959年世界服裝出口額首次突破十億美元。三、1961年至1994年。這30年來,世界紡織服裝貿易一直在貿易保護主義下進行。20世紀60年代,紡織服裝生產中心從美國、日本和西歐轉移到韓國。香港。台灣等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而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仍在繼續,從韓國。台灣地區和香港地區向亞洲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基斯坦轉移。發展中國家成為主要的紡織服裝出口地區。四、1995年至2004年。在這一階段,區域貿易協定對紡織服裝貿易流向有明顯的影響,美國、墨西哥紡織品出口貿易在增加。從西歐到周邊國家,如中歐、東歐、土耳其和北非的出口明顯擴大。而亞洲,特別是韓國和台灣地區對西歐和北美地區的出口增長也是相當可觀的。發達國家通過產業升級,從過去以製成品出口為主,轉變成以紡織品為主,發達國家繼續通過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紡織品來獲取高利潤。而將服裝及中低檔紡織品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五、2005年以後。美國等發達國家對紡織品的配額到期後,發展中國家將面臨良好的貿易環境。
發達國家一直是紡織服裝的主要進口國,目前世界70%的服裝出口到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盟和美國,但這一廣闊的市場並沒有完全向發展中國家開放,發達國家的進口很大一部分是發達國家間的貿易,特別是歐盟,其內部的貿易占其進口總量的50%以上。總體上看,發展中國家在紡織服裝業佔有比較優勢,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服裝業通常是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先導產業,當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越來越強時,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紡織服裝產品的需求就會增加。這表明對於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說,擴大生產和出口的空間很大。近40年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加迅速,而發達國家則出現了出口下降的總體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紡織服裝出口額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目前世界紡織服裝市場已形成了發展中國家出口、發達國家進口的格局。美國、歐盟、日本式全球紡織品服裝的主要市場,佔全球紡織品服裝總進口額的70%。
紡織業是我國競爭性和國際依存度較高的產業, 也是勞動密集型和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我國的紡織工業具有一定比較優勢, 但缺乏競爭優勢。我國紡織業比較優勢明顯主要表現在原料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首先是天然纖維資源與發展迅猛的化學纖維資源優勢。如棉花產量世界第一; 萱麻纖維占我國纖維總量1 % , 但佔到世界萱麻纖維產量的99 %。亞麻也屬於我國所特有資源之一。此外我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繭絲生產國, 蠶絲和廠絲產量佔世界的70 %以上, 此外還有兔毛、大麻等天然纖維資源。化纖原料資源種類齊全, 國內生產量逐年增加。同時擁有的就是大量的勞動力資源。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比勞動力廉價; 與亞洲、南美州、非洲的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素質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從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其中的關鍵因素仍是勞工成本與技術水平因素。服裝工業仍具勞動密集的傾向, 而紡織業整體越來越明顯的表現為資金技術密集的傾向。我國廉價的勞工成本是我們突出的競爭優勢, 但日本等發達國家以技術領先, 很大程度又抵消了我們的成本競爭優勢。從國際競爭力來看, 我國比較優勢仍然存在, 諸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各國總體實力仍不能與我抗衡。但從長遠看我們的競爭優勢依然不足, 主要體現在: 企業規模偏小、技術設備落後、產品開發能力不足與現代企業制度不健全、經營管理水平低等方面。棉紡錠設備中的30 %、毛紡設備的15 %和印染設備的30 %急需淘汰。代表世界紡織工業水平的無梭織機和自動絡筒機普及率發達國家已經分別達到60 %和90 %以上, 我國卻僅為514 %和13 %。目前先進國家(地區) 的化纖人均產量約為我國的5~10 倍。開發能力弱也是我們難以克服的弱勢, 發達國家研究開發投入一般為銷售收入5 %~10 % , 而我國則不到1 %。
長期以來國際貿易理論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原理基礎上的, 這理論同樣適用於地區和產業之間。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 在某種商品上, 一個國家(地區) 在勞動生產率上佔有絕對優勢, 即生產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於另一經濟, 若各國都從事自己已佔有絕對優勢商品的生產, 即而進行交換, 那麼雙方都可以獲益, 從而整個世界也可以獲得分工的好處。斯密這一理論被稱為絕對優勢理論。如果一個國家在任何商品生產上都沒有絕對優勢、那麼這一國家能否參加國際分工進行國際貿易? 另一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不論一國經濟處於怎樣狀態都能確定各自的相對優勢, 即使一國總體上處於劣勢, 也可以從諸多劣勢中找到相對優勢。兩國的勞動生產率差距並不是在任何產品都是一樣的, 雙方按照「兩優取強, 兩劣取弱」的原則進行分工, 交易仍可獲得貿易利益。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 - O 模型) 繼承發展了李嘉圖理論, 揭示了各國生產成本差異和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H - O 模型基本容為: 同樣產品的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基礎; 價格絕對差異是由成本絕對差異決定的; 成本的絕對差異是由要素價格差異決定的; 要素價格絕對差異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決定的; 要素存量比率差異是由要素供求決定的; 要素的供給則是由要素稟賦決定的。該理論認為在不同國家同種商品之間生產函數相同的條件下, 比較優勢產生的根源在於各國或區域生產要素相對稟賦的不同, 以及不同商品生產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別。因此, 各國應當生產出口哪些密集型使用本國相對充裕要素的產品, 而進口哪些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的產品。比較優勢原理構建了國際貿易的基礎, 影響著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但比較優勢理論對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適用程度和范圍是有限的, 因為它僅從靜態的角度來分析;從動態角度看,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教育的進步, 各國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是在變化的, 產業結構、貿易結構也不斷變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 一味地單純以自己的成本和資源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貿易結構, 就會不可避免的進入「比較利益陷阱」和「出口的貧困增長」。原因有二: 一是初級產品和工業成品交換的貿易條件對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惡化, 目前我國紡織工業主要提供初級品; 二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性加強。同時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國際貿易中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總會處於不利地位。
在人們的觀念中,比較利益的貿易格局是:發達國家進口自然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則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長期以來,比較優勢理論一直是各國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理論依據。我國對外貿易也一直以此為指導。迄今為止,我國凈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凈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其中占出口第一位的紡織、服裝明顯屬於此列。中美、中歐紡織品頻繁的貿易摩擦顯示,比較優勢理論運用到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發展戰略上時,出現了嚴重問題。中國真正的優勢在於巨大的國內市場,只有中西部及東北等潛在市場不斷被開發出來,中國的就業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找到出路。
按照比較優勢理論,美國和歐洲似乎應該放棄在紡織品行業的生產能力,將其讓位於像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以充分發揮後者勞動力廉價的優勢(既是相對比較優勢,也是絕對優勢)。但是實際情況是,歐美不但不會放棄本國紡織業反而會對其進行保護。因為如果歐美放棄紡織品行業,這幾十萬的產業工人將面臨下崗和工作轉型的挑戰,而其培訓和遷移成本巨大。此外,美國的紡織品行業可以利用他們的政治力量去游說議員,進而給政府官員施壓,要求對中國的紡織品加以限制。
通過分析可知,如果我們繼續增加低附加值的紡織品的出口,可能會引發以下結果:(1)在紡織品領域與其它發展中國家發生更加激烈的競爭和貿易摩擦,受到更多的反傾銷指控,貿易環境惡化;(2)紡織品企業規模小而分散,專業化水平低,導致整個紡織品產業競爭力低下,進一步降低低附加值紡織品的國際市場價格,陷入「比較利益陷阱」,如紡織品雖然在快速發展,但在整個紡織生產、銷售過程中,中國企業只賺取不到10%的加工費,許多與品牌、營銷等環節相關的市場收益,都被其他國家的企業所分享;(3)紡織品的貿易增長只是在數量上帶動了經濟增長,卻缺少重要的技術和管理效應,產業結構難以升級。
由此,紡織品出口要想正常健康發展就不能僅僅局限於比較優勢,而應盡快實現出口產品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從外貿大國向外貿強國轉變,把紡織品的潛在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是構建在完全競爭基礎上的, 主要研究各國(或地區) 不同產業間的系, 比較優勢強調的是各國(或地區) 比較成本和資源稟賦狀況, 最終歸結為價格。競爭優勢是構建在不完全競爭基礎上的存在著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 是研究各國(地區) 同類產業之間或可替代產品的關系。強調的是非價格競爭和創新競爭。產業的競爭優勢是一系列因素決定的, 這些因素主要有產業組織效率、投入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學習和創新能力、合作的效率、文化力量以及產業政策的作用等。比較優勢的實現離不開競爭優勢, 而競爭優勢越來越處於主導地位。任何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都是由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兩方面因素所決定。傳統的比較優勢強調各國比較成本和資源稟賦的狀況, 比較優勢最終歸結為價格競爭, 而競爭優勢更強調非價格競爭和創新競爭。比較優勢的實現離不開競爭優勢, 而競爭優勢越來越處於主導地位。因而紡織工業的發展應當在比較優勢基礎上動態地進行研究, 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構建競爭優勢, 才能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獲得真正更大的比較利益。
為適應知識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的需要,中國外貿發展戰略從比較優勢轉向以競爭優勢為導向的軌道是必然選擇。在當前,中國紡織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成本、規模和質量等方面:產業鏈完整、勞動力資源廉價、一些天然纖維的種植生產豐富(如棉花、亞麻、蠶絲等)、投資不斷增長、國內外市場需求旺盛和國內社會政治穩定等,其中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構成中國紡織品價格優勢的主要源泉。但也應該看到,紡織產業的產業鏈很長,其上游產業(包括纖維的生產、自主品牌的創立)和下游產業中的市場營銷環節均屬於技術或資本密集型,這方面發達國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中國的競爭優勢僅限於下游產業中勞動密集型的服裝加工環節。在紡織品業高附加值方面的欠缺部分的抵消了我國在勞動力資源上的優勢,使得我國的紡織產品只能靠價格優勢佔領低端市場,獲得微薄的利潤。我國提高紡織品的競爭優勢要在充分利用現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研發新品種,提高產品質量,注重品牌策略和營銷策略,使企業由於具有創新機制而提高生產效率。因此構築我國紡織品的競爭優勢,需要企業競爭優勢的確立、技術創新以及政府扶持等共同作用才能實現。
3、國外對服裝紡織品貿易的研究現狀
你可以去「論文網」看看,那裡肯定有你需要的信息。
4、擴大紡織品對歐盟出口的途徑、措施
1.我國紡織品出口的現狀
最新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我紡織品出口達615億美元,其中5、6月兩月出口均突破100億美元大關,單月增幅分別達到27.8%和23.2%,較前5個月19.3%的增幅有明顯上升。其中前6個月我對歐盟出口共計8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0%,6月份單月對歐出口達到21億美元,同比增長85%,比前5個月的累計增幅提高了35個百分點,超過我紡織品出口總體增幅,增長勢頭明顯,扭轉了今年4、5月份因美、歐相繼對我出口設限導致我出口增幅大幅下滑的勢頭。
紡織品出口形勢的好轉,與中歐紡織品諒解備忘錄的簽訂密切相關。備忘錄簽署後,迄今為止,還沒有1個國家對我國紡織品出口作出新的設限決定,美國已兩次推遲對我6種紡織品作出是否設限的決定,我與發展中國家在紡織品貿易上的矛盾也得以緩解。應該說,我國紡織品整體出口環境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我相信,今年我國紡織品整體出口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2.我國紡織品出口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主要遇到以下兩個問題,首先是如何提高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是怎樣應對各項眾多的新貿易壁壘。如果能切實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3.如何提高我國的紡織品出口
1如何提高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說中國是紡織品服裝出口第一大國,但是棉隊越來越激烈的市場全球化競爭,我們如何才能在競爭中站穩腳跟保持出口第一大國是必須考慮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墨西哥、越南、韓國、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家,都是紡織品服裝出口較好的國家。我們要保持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優勢就需要了解我們主要競爭對手或家的概況,要熟悉這些國家的紡織品服裝生產消費和貿易市場的大概情況,最主要的就是能夠掌握住著國家紡織品服裝產業的發展趨勢,然後分析思考如何應對。同時,自我審視和分析也是很關鍵的。我國雖為紡織品服裝大國,但至今還沒有出現過真正的國際品牌。一方面是我們大多紡織品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比較淡薄,另一方面就是自身產品質量還有待提高。所以創立優質的自主品牌是紡織品服裝未來的發展中要努力做到的。另外,我國一部分未形成一定規模的紡織品服裝企業需要優化產業結構,盡量迎合世界潮流並不斷地增加產品的設計要素,以此來提高紡織品服裝的附加值來開創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新格局。
(1)對主要競爭對手的分析及策略
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商品有一部分已經與我國重疊。蛋糕依然那麼大,分的人多了,人均得到的量也就自然少了。目前,一些國家的個別種類的紡織品服裝所佔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我國的。所以,我們面臨的紡織品服裝競爭不只是來自發達國家,還與這些紡織品服裝出口較好的發展中國家有著激烈的競爭。
印度的紡織品服裝行業歷史已經很悠久了,現在也是世界上比較重要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國。印度的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就是紡織品服裝行業,所以印度政府對紡織品服裝業給予高度的重視,並且正加大對其投入,計劃在近幾年使紡織品服裝行業的技術升級。相對來講,印度也是人口大國,所以印度的多數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型,那麼勞動力價格也相對低廉。另外,印度的紡織品原料數量也比較充足,這樣也就使得印度紡織品服裝在價格上佔有很大優勢,但是其產品的附加值較低也是目前印度紡織品服裝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由以上對印度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分析可以看出,印度是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我國該採取積極的應對策略以保持我國紡織品服裝在世界上第一的位置。盡管印度紡織品服裝價格低廉,但我國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在價格的比拼上也不會占很大劣勢的。印度的產品加工能力和技術相對於大多數紡織品服裝生產大國也是比較落後的。所以我國紡織品服裝該向高品質紡織品服裝進軍,以馳騁於未來高質量高要求的世界紡織品市場。
越南紡織品服裝生產和發展情況基本與印度相當,所以我們可以大致採用與印度相同的策略。再針對越南和印度兩國一些細微差別,採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應對政策。
墨西哥紡織品服裝產業發展也比較迅速,在國際市場所佔的份額也在不斷增加,墨西哥充分利用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優勢使得其紡織品服裝在美國市場取得優勢地位。墨西哥紡織品服裝業的發展之迅速,讓我國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基於我國與墨西哥之間激烈的競爭關系,我們積極應對很關鍵。既然墨西哥的地理位置有利於美國市場的拓展,我國可以增加對其投資,這樣也可以增加對美國的出口。還有一點就是提高自身產品的附加值。
(2)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競爭力
無論是從提高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的競爭力,還是從經濟效益方面來分析,創立自己的品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創立品牌一方面是靠投入新技術引進先進管理模式來打造高質量的優秀品牌,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和相關的紡織品服裝行業也必須給予企業大力的支持。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奮鬥了,才會有光輝的前景。
創立自主品牌,就企業自身來講,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在創立知名紡織品服裝的過程中,從面料的選擇,加工設備的購置,款式的設計創新,到產品的後道整燙包裝,都要求做到盡善盡美。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染整技術越來越先進,市場上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型天然綠色面料和經過新技術處理而得到不同造型款式的新式面料。這些新型的面料也就為設計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餘地,它們可以隨時應用於高質量的新款開發中去。新型優質的面料對一個品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既能很好地維護品牌形象,也能使紡織品服裝走在時尚的前列。
優質的品牌需要先進的硬體的支撐,所以購置先進的加工設備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國外的各種紡織品服裝加工設備越來越先進,而且各種設備分工也越來越細化,這樣先進的設備加工製造出的產品在質量上是有保證的。購置先進的設備,以先進的硬體設施作為產品堅強的後盾,提高品牌的競爭力,使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能夠從以量取勝中走出來,取而代之的是以質取勝。
款式的設計創新也是一個品牌的生命源泉。目前,許多消費走向成熟化的國家,已經呈現了消費多樣化,商品的供應品種也日趨增多,而且周期也越來越短。從目前形勢上看,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要想贏得更多的市場比重,就必須滿足市場追求「新」的需要。我國在紡織品服裝的設計這一塊還是比較薄弱的。基本沒有世界頂級的設計師出現過,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方面應該不惜重金聘請國外實力的設計師,根據各進口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流行走向,生產出符合個進口過需要的品牌紡織品服裝。另一方面,我國服裝院校的教育事業也該加強,不斷強化創新思維,爭取為我國培養出有創新思維的紡織品服裝設計者和其生產管理者來。總之,品牌的研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專業的從業人員。
品牌產品的後道整燙以及包裝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紡織品服裝的整燙過程就是相當於美容的過程。所以最後的整燙定型可以將產品提高一個層次。產品的包裝也同樣是門很深的學問,選擇可降解的包裝袋對要求綠色產品的市場來說很關鍵,各種標簽吊牌的謹慎選擇也是很重要的。
除面料選擇、加工設備購置、款式設計、產品包裝以外,紡織品服裝企業還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包括引用一套新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引進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調整以往陳舊的生產模式等。只有不斷迎合世界潮流,跟上時代腳步,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才可以永保第一。
紡織品服裝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重要的,但是也需要我國政府和各協會的支持。既然紡織品服裝出口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我國政府就該大力推進紡織品服裝工業的發展,加快紡織品服裝業現代化建設。我國政府可以對紡織品服裝企業提高更多優惠政策以鼓勵更多企業投資紡織品服裝也。各紡織品服裝協會應該經常為企業開展一些對外經濟貿易活動,提供給企業第一時間的信息服務。組織這類企業積極參與各市場的開拓活動。這些協會還要充當企業和我國政府之間的橋梁,及時地向政府反映各紡織品服裝企業遇到的困難、意見和建議,以此來幫助紡織品服裝企業,為其排憂解難,使得我國有更多人投資紡織品服裝業。
2怎樣應對各項眾多的新貿易壁壘
(1)面對歐美頻頻設限,我們該採取的措施
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還遇到了嚴重的外部問題。雖然配額時代已經不再存在,但是以歐盟和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還在對中國的某些產品實施保障措施調查,甚至在特保條款下對我國的某些紡織品服裝產品實施了單方面設限。另外,許多發達國家對紡織品服裝進口的標准也在不斷加高,各種繁多的壁壘,各種形形色色的反傾銷措施,都對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於這些不公平的要求和門檻,一方面依靠我國政府與其不斷的磋商以達成公平的貿易競爭局面,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會如何從容面對如此眾多的貿易壁壘。
針對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頻繁對我國紡織品服裝設限問題,我們該如何面對呢?窮則思變,變則通。既然歐美對我國紡織品服裝設限,那麼我們可以選擇到國外建廠發展我國的紡織品服裝企業,這樣來實現市場多元化會是比較有效的途徑。當我國的紡織品服裝企業在歐美國家的家門口時,就不用再為設限問題而苦惱了。當然,在歐美國家擁有生產基地對於勞動力的支付是較我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要高的。所以還可以選擇到一些勞動力比較低廉而且是所需原材料產地的第三國去投資,充分利用這些勞動力又低廉,歐美國家設置的貿易壁壘又少的優勢國家來發展我國的紡織品服裝業。
我國政府還應該加大對反傾銷類人才的培養,並能及時預測並發布相關的進口市場動態信息,這樣不斷地完善我國的預警機制。去年10月,深圳市WTO事務中心通過紡織行業協會和服裝行業協會,就歐美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啟動保障措施設限,向各紡織服裝企業發出了預警信息。當然,各企業應該密切關注政府部門及相關協會發布的相關產業信息並給予高度的重視。另外,還要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對將來可能遇到的困難,要准備好相應措施。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要想成功地在國際市場中打拚,關注相關預警信息是重要保證。只要我國教育機構花大力氣培養一批優秀的反傾銷人才以完善反傾銷預警機制,各企業關注各類由國家權威機構發布的相關信息並形成敏感的嗅覺,我國紡織品服裝業就能夠在重重危機中處於主動狀態。
香港在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市場中是排列第一位的,所以香港是一個重要市場。香港主要是以轉口貿易為主,從大陸市場進口的紡織品服裝種類繁多,品種繁雜,大陸市場的所有相關產品幾乎都能在香港找到。所以,我國紡織品服裝可以以香港作為橋梁,通過香港來轉口到一些設限國家市場。同時,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可以轉移出口地,把出口市場轉向中東、南亞、美洲等地,以避開歐美市場的一再設限。
各紡織品服裝企業改變接單模式也很重要,對於一些大單和不確定的單子,不要盲目生產,或者把大單化為小單,來降低出口貿易中的風險系數。企業要靈活處理問題,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以外發生。
(2)對新貿易壁壘的深入認識
目前,紡織品服裝是國際貿易中受到各種各樣的進口限製作多的產品,對其設置的各種壁壘也比較繁雜,而我國作為全球紡織品服裝最大的出口國,更是頻繁地遭受這些貿易壁壘的限制,導致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貿易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貿易壁壘通常是指一個國家為限制外國商品進口而設置的貿易障礙。最早的貿易壁壘還只是關稅壁壘和一些配額制度,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貿易壁壘漸漸向綠色化、技術化、政治化和灰色化發展了。借口保護環境並提高技術標准、各項反傾銷規則等來形成新貿易壁壘。
自我國入世以來,配額制度已經取消,所以傳統的貿易壁壘幾乎已經不再存在了。目前,最為復雜苛刻的是各項新貿易壁壘。新的貿易壁壘已經不在著眼於商品數量和價格等商業利益,它更關注商品對人類繁榮健康、安全以及環境是否有影響。所以新貿易壁壘是一個極令人苦惱頭疼的問題。
最為苛刻的貿易壁壘即為技術壁壘,它對進口商品制度了苛刻的技術、衛生檢疫、商品包裝和標簽等嚴格標准。所以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每一流程都必須嚴格把關,盡最大努力去滿足進口國苛刻的要求。
綠色壁壘,是借環境保護為名義的一種貿易保護。它的產生主要是進口國為保護本國產品而提出的一項非關稅壁壘,其次是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綠色貿易的盛行加大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難度。我國的環境基礎設施相對於發達國家還是比較落後的,所以受到綠色壁壘的影響更大。盡管綠色壁壘給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貿易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從長遠利益分析,綠色壁壘的盛行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好處。由於我國環保產業一直未得到重視,所以社會環保技術也比較落後的。而現在在綠色壁壘的捆擾下,我國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這樣就有利於提高我國紡織品服裝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鞏固我國紡織品服裝在廣闊的國際市場所佔的位置。同時,也有利於促進各紡織品服裝企業家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不斷地開發更加高效滿足綠色要求的產品。綠色壁壘是一把雙韌劍,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有利有弊。
社會壁壘主要是指以勞動者勞動環境和生存權利為借口而採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其中所規定的種種都使我國勞動力成本低等競爭優勢面臨嚴峻的挑戰。當然,這一系列的限制也使所有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巨大的壓力。由於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主要競爭優勢就是勞動成本較低,而且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還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不能夠滿足一些勞動法標准,所以不少企業受到巨大沖擊。針對這項貿易壁壘,我想,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應該大力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優化自身管理體制,善待員工,這樣不但使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事業更加繁榮昌盛,也推動了我國的社會文明。
三 結論
就我國作為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大國所遇到的種種問題而言,主要是面對強大的競爭如何使之可持續發展和歐美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的特保設限。為保持我國紡織品出口大國的地位,一方面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各個競爭對手,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產品質量打造受全球市場青睞的國際品牌使我國由紡織大國升級為紡織強國。歐美的設限雖然使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頻頻受挫,但也給予了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一定的發展空間和競爭動力。目前,我國紡織品企業自身提高還不夠,生產管理體制還不完善,發展方向也不夠明確,所以要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另外,我國政府對紡織品服裝業的鼓勵和扶持也需要加大,教育和培養紡織品服裝和反傾銷方面的專業人才是很關鍵的一步/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積極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一定能給這些頻繁對我國紡織品服裝設限的國家一個反擊。我堅信,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發展前景還是相當誘人的!
5、國內外對服裝出口貿易的研究現狀
一、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現狀
據統計,世界貿易壁壘的80%屬於技術性貿易壁壘,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取代反傾銷,成為我國出口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貿易壁壘,名目繁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狀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受損增速快。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因技術性貿易壁壘造成的損失,已從20世紀中後期的每年4-5億美元上升到本世紀初的每年10億美元左右。如2002年受限制而損失的金額比2000年增加3.6億美元,增幅高達54.55%。
2、受限集中在主要的目標市場國。受限制的主要是進口我國紡織品服裝數量比較多、比重比較大的一些發達國家:歐盟、日本和美國。如2002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因技術性貿易壁壘而遭受的損失中,歐盟、日本和美國造成的損失分別佔到了25.26%,24.22%和23.16%,其他國家為27.37%。
3、受限的內容涉及面廣。受限內容涉及到了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和合格評定各個方面。如:紡織品服裝甲醛含量超標,紡織品的標志或標簽不符合進口國的法律規定,生產商沒有取得ISO14000環境系列認證等。
二、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因
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有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原因。
1、外部原因。(1)我國貿易方向過於集中。目前,美國、日本、歐盟是我國最大的三個貿易夥伴,據統計,包括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內,我國出口商品近75%銷往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或地區,而這三大經濟實體也是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積極倡導者,絕大多數技術性貿易壁壘發源於這三大經濟實體。產品出口的地理方向決定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將不得不直面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威脅。(2)紡織品服裝市場傳統貿易壁壘受到約束。根據WTO的《紡織品服裝協議》,2005年全球已取消紡織品服裝配額,實現該領域的貿易自由化。特別對於我國,加入WTO後,一些專門針對我國的雙邊貿易限制,如每年討論最惠國待遇問題等不得不取消。傳統貿易壁壘受到約束,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3)發達國家出於保護國內市場,減少貿易順差的需要。發達國家由於勞動力成本較高,中低檔紡織品服裝的競爭能力低於發展中國家,所佔本國國內市場分額受到國外同類低成本產品的沖擊,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一種保護國內市場的手段。且入世後從總體看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貿易顯現出增長的態勢(見表1)。美國、日本和歐盟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主要市場,在紡織品服裝進出口中均存在著巨額貿易順差,且順差從2000年至2003年不斷增加,產生貿易順差的趨勢也在不斷上升(見表2),使其國內紡織業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對此,美、日、歐必然採取相應措施。因此,設置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紡織品服裝主要進口國減輕國內就業壓力,減少進口沖擊,減少貿易順差的重要手段。(4)WTO有關協議中對貿易與環境的規定存在缺陷,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提供了可乘之機。 2、內部原因。(1)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後,產品競爭力不強。我國紡織品服裝業由於長期以來技術開發、技術創新及投入不足,企業的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後,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較低,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特別是眾多的中小紡織品服裝企業,對發達國家提出的苛刻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和合格評定等一時難以適應,由此形成了技術性貿易壁壘。(2)企業環保意識淡薄,質量體系認證步伐緩慢。國外對我國出口紡織品的檢測不僅局限於紡織品本身,還進一步細化到產品的生產過程,要求企業獲得ISO14000國際環保標准體系的認證,加貼環保標志。(3)技術與檢測設備落後,標准總體水平低。我國紡織品服裝的檢驗長期以來習慣於對一些傳統項目的檢驗,檢測設備相對簡單,精度要求不高,缺乏與國外同行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紡織檢驗技術滯後於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我國與紡織品安全性有關的國家標准近90項,這些標准盡管大多等同採用了ISO標准,但與國外標准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導致同一產品檢驗結果存在巨大差距,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影響
從實質上看,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一把「雙刃劍」,既會對國際經濟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也有負面影響。 1、積極影響。從目前看,國外越來越苛刻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但從長遠的眼光看,它對我國紡織品服裝業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影響。(1)促使觀念改變。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促使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的經營者和生產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轉錯誤觀念,由只重外在質量轉向外在和內在質量並重;由只重產品本身質量轉向產品質量和生產過程並重;由以經濟利益為第一位轉向經濟利益和消費者利益並重。(2)促進產品結構調整。正當的技術指標以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為目標,這必然會導致國際貿易中破壞環境和對消費者健康有害的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逐漸下降,促使我國紡織品服裝業實施產品結構調整,大力開發環保型深加工產品,把「綠色紡織品服裝」等作為出口的新增長點,以此打破國外技術壁壘,穩定並進一步擴大我國紡織品服裝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3)推動技術進步。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構成挑戰的同時,也為我國紡織服裝業實現技術進步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2、負面影響。(1)出口紡織品服裝的成本增加,產品競爭能力下降。為了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紡織品服裝企業被迫使用進口原材料,增加檢驗項目,取得各種認證,改進技術工藝,加大技術改造投入,這些都使出口產品成本上升,增加企業負擔,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價格優勢。(2)出口企業減少了貿易機會,減少了國外市場分額甚至退出國外市場。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名目繁多,限制內容多變,而我國企業情報系統落後,對進口國有關法規、標准、認證規定收集不及時或不全面,致使有些企業貽誤了成交時機,或被迫取消定單。其最主要影響之一是一些出口企業減少了國外市場份額,甚至有部分企業決定放棄進口國市場。 四、紡織品服裝出口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 1、設立專門機構,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進行認真研究。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設立專門機構,積極組織專家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把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的一些意見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國際標准中去,為我國紡織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條件。2、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實現產業升級。打破技術壁壘最根本的辦法是提高紡織品服裝的質量,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必須改變目前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後狀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開發環保型深加工產品,把綠色紡織品、生態服裝等作為出口的新增長點。因此,出口企業要加速技術改造,淘汰陳舊落後設備,走優化存量的發展道路,進一步加快新技術和設備的研製開發工作,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3、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的管理水平。出口企業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使其組織結構、戰略管理以及經營管理等適合技術性貿易壁壘變化的需要,將ISO9000與ISO14000等國際管理標准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品質和環保品質。 貿易[飛諾網]
4、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各類技術法規和標准。面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越來越苛刻的技術要求,我國也應盡快建立、健全有關紡織品、健康和環保方面的技術法規。我國應對現有紡織品檢驗方法進行補充完善,提高檢測技術方法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增強具有關鍵限量指標的強制性標准及相應技術法規,推行「環保標志」制度。5、出口企業要積極申請各類體系認證。出口企業要積極申請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進一步擴大環境標志產品的范圍,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准包括環境管理體系、環境審核、環境標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國際環境領域內的許多焦點問題,通過ISO14000認證是我國出口企業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利武器。6、充分利用WTO規則提供的空間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首先,紡織品出口企業對於產品在出口時所遭遇的不合理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要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與出口國協商解決。其次,企業要加強信息化建設,積極研究國外技術標准,隨時關注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動態,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和研究國外技術標准,研究相關對策。另外,政府要積極參與各公約、協定中技術性貿易條款的談判,利用多邊貿易體制,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制定一些發展中國家能承受的有關紡織品服裝方面的國際技術標准,或在某些國際技術標准中附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免受發達國家歧視的保障條款等以減少和削弱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
6、國際紡織品貿易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簡單說幾點供參來考:自 1、紡織是組合名詞。「紡織」的「紡」是指紡紗,「織」是指織布。都是勞動密集型生產的典型。 2、紡織品國際貿易的大宗主流交易集中於「兩紗兩布」。分別是指純棉紗、滌棉紗、純棉布、滌棉布。 3、織機設備的發展歷史:近代從鐵木織機、電力織機、到當今的高速無梭織機的歷程。 4、產業的轉移。英國首先完成的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的主要產品之一是毛紡織品。二戰以前部分工業國家以及日本都是紡織品生產大國。隨著這些國家步入發達國家,勞動力昂貴致使成本增加,紡織工業在全球范圍內向勞動力相對低廉的國家轉移。我國是當前產能與產量最大的國家,其次有巴基斯坦等一些國家。 5、優質的高支紗和高支棉布需要長絨棉為主要原料。長絨棉主要出產國家是埃及,我國新疆也有生產。
7、我國服裝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2006年上半年我國服裝形勢分析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和出口國,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使得我國服裝出口貿易在國際服裝貿易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同時近兩年我也成為多個國家進行「特保」和反傾銷的對象,貿易摩擦不斷。雖然今年美歐對我紡織品繼續設限,服裝出口在去年底有增長乏力的趨勢,但從今年上半年看,服裝出口繼續增長,再創新高,增幅仍有大幅提升。說明我國服裝的出口競爭力是非常強的。無論從近期還是遠期來看,隨著產品附加值的提高,服裝強勢品牌的崛起,服裝行業始終是我國對外貿易的相對優勢產業。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生產服裝76.38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11.45%。其中,梭織服裝產量為36.61億件,同比增長12.68%;針織服裝產量為39.62億件,同比增長10.22%。
據我國海關統計,2006年上半年我國服裝出口123.62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27.73%;創匯327.18億美元,同比增長30.21%;平均價格為每件2.65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2%。
服裝出口強勁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1.競爭力是服裝出口強勁的主因
今年以來,我國服裝出口受到美歐設限、人民幣升值、國際間貿易摩擦加劇、生產資料漲價、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多重因素影響,但我國服裝出口今年上半年再創新高,主要原因從本質看,服裝出口競爭力的提高是主因。這可以從我國服裝競爭力系數的變化可看出,1995年我國服裝競爭力系數為0.91,到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0.96。
競爭力系數數值越接近1,則該產品的貿易結構越偏向於出口,則意味著該產品對貿易夥伴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從我國服裝出口競爭力系數變化可看出,我國服裝的競爭力一直是非常強的,並且還在不斷增強。
從我國服裝出口貿易方式上也可看出這一點。我國服裝一般貿易方式出口創匯1997年佔比重為52%,2004年佔比重為65%,到2005年已經佔到68%。今年上半年一般貿易方式出口服裝創匯所佔比重更進一步增加,達到72%。可以看出,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企業大力爭創品牌,重視服裝設計和創新,積極開發和引進新型纖維和面料,不斷提高服裝產品質量,使得我國自主生產的服裝正不斷地向著高附加值產品方向前進。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貿易方式已經退出我服裝出口的主流。
2.經濟景氣是服裝出口增長基礎
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9144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9%;全國工業完成增加值39680億元,同比增長17.7%。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上半年我國紡織行業經濟運行景氣上升,成為我國出口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半年全國商品出口428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2%。
我國紡織經濟增長內在動力強大,推動我國服裝出口快速增長。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909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23.92%;實現利潤36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35.99%。同期紡織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加快也為出口增長提供了保障,上半年全行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83.13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41.65%。
3.國際市場需求強勁是外因
根據國家統計局分析,2006年上半年,國際經濟形勢比去年預測的要好,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消費需求旺盛,自然拉動了我國的出口增長。據IMF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經濟同比分別增長4.7%和4.5%。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同比分別增長2.9%和2.8%;發展中國家經濟同比分別增長6.5%和7.0%。
美國經濟一季度增勢強勁,二季度明顯減緩。歐元區經濟運行開始趨好,增速逐漸加快。日本經濟增長有所放慢,但總體呈復甦之勢。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經濟繼續穩步快速增長。此外,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仍較強勁。
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國際需求強勁增長,在需求的強有力驅動下,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普遍較高。
4.開拓市場推動服裝出口增長
從今年上半年我國服裝出口市場看,我國服裝出口到211個國家和地區,而出口超過10億美元的共有七大市場,按出口創匯排序分別是日本、歐盟、美國、香港、羅馬尼亞、韓國和俄羅斯,這七大市場就占我服裝出口創匯市場的71%。
我國服裝出口開拓新興市場趨勢非常明顯,除我國服裝傳統出口市場日本、歐盟、美國和香港外,前九大市場中羅馬尼亞更是出口亮點,今年上半年出口創匯是上年同期的九倍多。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服裝出口創匯1億美元以上的市場中有八大市場創匯增幅都成倍增長。哈薩克(194.19%)、墨西哥(313.46%)、土耳其(1981.58%)、保加利亞(815.73%)、澳門(113.16%)、馬來西亞(104.84%)、克羅埃西亞(113.46%)和吉爾吉斯坦(413.89%)等。
5.美歐市場受設限影響大:
2006年上半年受到美歐對我設限的影響,我國服裝出口到美國市場數量、金額都有下降,而價格有大幅度增長;出口到歐盟市場數量下降、金額略升,而價格也有大幅度增長。
2006年上半年服裝出口到美國數量為9.68億件,比上年同期下降31.46%;出口創匯為39.50億美元,同比下降14.67%;平均價格為4.08美元/件,比上年同期增長24.39%。
2006年上半年我國服裝出口到歐盟15.46億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4.07%;出口創匯為51.19億美元,同比增長3.54%;平均價格為3.31美元/件,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20.49%。歐盟25國中進口我服裝最多的是德國、英國和義大利。
德國:2006年上半年出口到德國服裝共3.40億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3.79%;出口創匯為10.70億美元,同比下降2.5%;價格每件為3.14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95%。
英國:2006年上半年出口到英國服裝共2.80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5.3%;出口創匯為8.69億美元,同比增長13.08%;價格每件為3.11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1%。
義大利:2006年上半年出口到義大利服裝共1.79億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8.87%;出口創匯為7.53億美元,同比增長14.03%;價格每件為4.19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6%。
6.香港市場恢復高速增長:
香港市場受惠於美歐對我設限的影響,擺脫了去年服裝出口香港不斷下降的局面,今年增長速度很快。
2006年上半年出口到香港服裝的數量為20.03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46.27%;出口創匯為35.76億美元,同比增長53.7%;平均價格為1.79美元/件,比上年同期增長5.29%。
7.羅馬尼亞是新興轉口市場:
羅馬尼亞不是歐盟成員,又與匈牙利毗鄰。羅馬尼亞輸往歐盟的服裝享有免關稅及免配額限制待遇。因此,許多企業已轉而向羅馬尼亞出口服裝再轉口到歐盟。使羅馬尼亞成為一個新興市場。
2006年上半年出口到羅馬尼亞服裝的數量為5.83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336.56%;出口創匯為20.07億美元,同比增長924.86%;平均價格為3.44美元/件,比上年同期增長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