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最為繁榮的時期有幾個,分別說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中國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回同中亞、西亞國答家的貿易,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東南亞經濟交流
唐朝:這個應該很熟悉,唐朝經濟文化高度發達,而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唐朝的對外貿易正好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宋朝:廣州等城市是重要的外貿港口
明朝:鄭和下西洋,宣揚了國威,最遠到達西印度洋,是對外貿易的一次海上遠航活動
2、中國的對外貿易的起點和經營方式是什麼?
有史料記載,在東晉時期,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涉及達15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包括東南亞諸國,而且西到印度和歐洲的大秦。經營方式一是我國政府派使團出訪,一是外國政府遣使來中國朝貢。
3、弄明白這十大原理,你就是合格的經濟學本科畢業生(之二)
第一篇文章請見:弄明白這十大原理,你就是合格的經濟學本科畢業生(之一)
「貿易」指的是買賣或交易行為的總稱,通常指以貨幣為媒介的一切交換活動或行為。
我國最早的國際貿易,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歐亞多國通過「絲綢之路」與我國進行了廣泛的通商,促進了商業與文化的發展以及民族融合。
目前,國際貿易是國與國之間建立經濟聯系的最主要方式,每天創造著數以億計的財富吞吐量。但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國與國之間不對等的貿易關系、日趨激烈的競爭關系,也引發了包括「貿易摩擦」在內的一系列消極問題。
認清這些問題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確「貿易」是如何有效展開的。曼昆的十大經濟原理中,有三條與貿易有關,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
解釋比較優勢前,先了解一下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提出了「絕對成本優勢」的概念。曼昆在授課時,最喜歡用經典的「英國和葡萄牙生產羊毛和葡萄酒」的例子,來闡述絕對優勢。
假設,同樣用200人的勞動力,英國可以生產200單位羊毛,或者180單位酒;葡萄牙這可以生產160單位羊毛,200單位酒。也就是說,英國在生產羊毛這件事上,英國擁有絕對成本優勢,而葡萄牙在釀酒這件事上,擁有絕對成本優勢。
斯密認為,一個國家應該與比自己擁有絕對成本優勢的國家進行貿易。
19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則進一步完善了比較優勢在貿易中的應用,並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
所謂比較優勢理論,就是指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一種物品的行為。 李嘉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完全生產且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不生產且進口比較劣勢的產品。
還是上面英、葡兩國的例子。假設葡萄牙的勞動效率提升了,200人可以生產240單位羊毛。這樣一來,葡萄牙在羊毛、釀酒兩件事上都有絕對成本優勢,按照斯密的理論觀點,兩國不會發生貿易行為。但李嘉圖認為,它們應該發生貿易。
這是因為,英國雖然處於絕對成本劣勢, 但依據「兩劣相比取其輕」的原則 ,英國在釀酒這件事上擁有比較優勢,而葡萄牙在羊毛上有比較優勢。雖然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上都處於劣勢,但如果專注於生產那些劣勢相對較小的產品,並通過出口貿易,依然可以改善本國的福利狀況。
如今,這種比較優勢理論依然在國際貿易中發揮作用。比如,東南亞的小國盛產大米,而遠在歐洲的某大國能製造獨一無二的精密儀器,經過貿易,前者向後者出口大米,並進口後者的精密儀器,其結果是雙方共贏。
聖經舊約《但以理書》記載:有一天,巴比倫王伯沙撒在宮中設宴,期間,忽見一隻手憑空出現,在牆上寫下三個神秘的詞:「彌尼」、「提克勒」、「毗勒斯」。眾人不解其意。
這時,先知但以理說:「因你伯沙撒冒瀆天神,神放出一隻手寫下這些字,意思分別是:你的國位已告結束,你在天平里的分量無足輕重,你的國度即將分裂。」
有感於這段聖經,亞當·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的原理。
每個人都在力圖追求個人的滿足,一般說來,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但在這樣做時,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 社會 利益,並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 社會 利益時更大。
這只看不見的手,實際上就是人們自覺按照市場機制的作用,自發調節自我行為並實現消費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的過程。
1787年,亞當·斯密與英國首相皮特見面時,皮特對斯密如此恭敬,原因就是在於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被當時各界名流奉為經典。即使到現在,斯密的觀點仍然是現代經濟學的中心。
市場的重要性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機制,使得人們相互進行交易,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價格和利益的激勵引導著它們各自的選擇,這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市場調節。市場調節就好比一隻無形的手,而價格就是「無形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
當然,盡管市場調節對於經濟活動十分重要,但市場也絕非萬靈。「市場失靈」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正說明市場調節本身並不能有效配置資源。
曼昆在書中向學生提出問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可以阻止造紙企業污染環境嗎?
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引出接下來的第七條原理:政府幹預。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寫了一篇名為《挖坑》的經濟學寓言。
烏托邦國的 社會 經濟正處於完全癱瘓的境地,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們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政府決定興建公共工程,僱傭200人挖了很大的坑。
僱人挖坑就需要發大量的鐵鍬,於是,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生產鐵鍬需要鋼鐵原料,於是生產鋼鐵的企業也開工了。挖坑之後工人得到了工資,食品消費行業也發展起來了。
通過挖坑,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消費。等大坑挖好,政府再雇200人把坑填平,這就又需要一堆鐵鍬、鋼鐵……如此周而復始,蕭條的市場終於一點點復甦了。經濟恢復後,政府通過稅收,償還了挖坑時發行的債券,一切又恢復如常。
在凱恩斯之前的西方經濟學界,人們普遍接受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學派的觀點,即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政府只扮演極其簡單的角色,被動執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務,如保護私人財產不被侵犯,從不直接插手經濟運行。
然而,隨著經濟體系的日趨龐大與復雜,難免會出現一些運轉不正常的現象,當這種不正常現象被擴大化,就會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1929~1933年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就是自由經濟主義弊端爆發的結果。
這時,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政府幹預主義者浮出水面。他認為,政府必須站在大眾的利益和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高度出面協調,要充當一隻「看得見的手」。
曼昆將其概括為一句話:政府必須平衡以及調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重大結構性問題,這就是政府幹預理論。
下一期,我們將介紹曼昆十大經濟原理的最後三個,並回答「一國的經濟是如何運行的」這個問題。
4、中國古代 對外貿易的開端 是什麼時候?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
中國早在漢朝,就有了對外貿易!漢代的「絲綢之路」和「水上絲綢之路」:
1、漢朝:①張騫回通西域後,答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
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唐朝:①對外貿易繁榮;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在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稱中國人為「唐人」
3、宋朝:①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加以管理;②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
4、明朝: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
5、清朝: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 或「進出口貿易」,簡稱「外貿」,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5、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最早從什麼時
①西漢張騫通西域之後,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線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或陽關,再經過今天的新疆進入中亞和西亞。
②唐朝時,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③兩宋時,為增加財政收入,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
④元朝時,主要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慶元(今寧波)設立市舶司。泉州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官府控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朝貢貿易即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朝貢貿易,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於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經濟上求購各種異域珍寶特產,以滿足統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鄭和下西洋)
⑤清朝實行「海禁」與「閉關鎖國」。清朝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6、我國歷史上最早設置管理對外貿易的朝代是?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經濟、文化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對外交通(陸路、海路)比過去發達,在政府的鼓勵、支持下(如唐政府在廣州設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
7、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主要從漢代、唐朝、兩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1、漢代
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張騫通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綉沿著通道不斷西運。
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唐朝
對外貿易繁榮。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馬、麻、人參,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茶葉、瓷器、葯材、書籍等。
中亞、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它們把胡椒、波斯棗、葯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並從那裡運銷西方。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與朝鮮、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貿易頻繁。
3、兩宋
北宋政府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徵收商稅。
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南宋政府採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超過北宋一倍多。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
4、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高麗的土特產人參、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我國的植棉、棉紡織和火葯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
5、明朝
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寧波、福州。
6、清朝
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由於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後面。
(7)我國最早的國際貿易擴展資料:
對外貿易的作用
1、通過進口我國短缺物資和商品,調節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2、通過出口,擴大國際市場,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3、通過出口提供外匯收入,為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和其它事業提供重要的物質條件。
4、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5、通過外貿活動參與國際競爭,推動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
8、中國古代最早的國際貿易起源什麼時期
西周開始,商人(大部分是商朝遺民)開始用各諸侯國貨幣進行交換。
春秋時期到戰國中後期,商業非常繁榮。
秦朝到宋朝以前,官府嚴格限制貿易,嚴格控制商品價格。商業發展艱難,但也有一定的發展。
宋朝時期,官府放寬限制,商業空前發展。出現了紙幣(銀票),是一種存錢的憑證,直接用於了市場交換,這是由於宋朝貿易量空前加大,貨幣流轉量和速度提高的緣故。
到元朝貿易又進入低谷,並且從那以後知道清末,也未能有更大的進步。
9、中國最早在什麼時候對外貿易?
中國早在漢朝,就有了對外貿易!
漢代的「絲綢之路」和「水上絲綢之路」:西漢張騫通西域後,西漢與西域、西亞的通商關系發展起來。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轉運到安息,再經安息轉運至西亞和歐洲的大秦,此乃「絲綢之路」,它成為中國與西亞、中亞、南亞和歐洲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前60年設立、後東漢恢復的西域都護,有效保護了東西商旅往來。與此同時,西漢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它加強了中國通往東南亞和南亞的聯系,此乃「水上絲綢之路」,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