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1、重要性: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是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統一。
3、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例子:我國文化貿易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從2001年到2010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規模分別增長了2.8倍和8.7倍,2010年我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43.9億美元,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領域和渠道大為擴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我們要進一步發展文化貿易,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同時,文化產品和服務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理念、文化價值和文化追求,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因此,推動我國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還起著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
(1)文化安全在國際貿易中重要性擴展資料: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競爭力:
1、從物質生活方面來看,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競爭力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抵禦外來文化侵略,保證文化安全;有利於增加經濟收入,改善人們的消費結構,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從精神生活方面來看,文化產業的發展,生產大量的健康向上、無愧於時代的精神產品和精神財富,既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給人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又能促使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注重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2、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維護文化安全是民族精神、價值觀念和信仰追求延續和發展的保障,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支撐,是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礎。
如果說文化認同是文化安全的內容,涉及到核心價值觀、核心利益等根本所在,那麼,對於文化安全的內容層面造成威脅的,一方面是其他進攻性、擴張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與文化的傳播手段有關。
文化安全最根本的基礎是教育:
文化認同要從孩子睡覺前爸爸媽媽的床前故事開始建立,文化認同要從小學、中學、大學的教科書里紮下根基,文化認同要在每時每地的娛樂中得到維護,文化認同要在文化產業的每一個成敗中得到體現。
中國的開放是必然的,但在開放之中,我們必須時刻對文化安全保持高度的警惕,金錢對於文化安全的逐步侵蝕只是一步一步地拱卒,我們還必須提防對於文化安全的將軍。
3、論述文化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不少於1500字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
如果我們把由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組成的國家力量稱作「硬實力」的話,那麼通過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和文化創造等體現出來的國家力量就可以稱作國家的「軟實力」,而文化方面的國家軟實力就是「國家文化軟實力」.
當前,在一個仍然存在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世界上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內發展,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加強經濟和國防等硬實力建設.同時,我們也要發揮文化在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致力於文化軟實力建設.為此,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強億萬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在當前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提高國家軟實力,歸根到底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硬實力.
與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相比,文化作為國家的軟實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一個民族所創造的文化成果,不僅豐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寶庫,也為人類文化增添了色彩;不僅為本民族所享用,也為其他民族所分享.一個文化創造力較強的民族,更容易贏得其他民族在觀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親近、行動上的支持.這種使其他民族尊重、親近和支持的能力,就是「文化軟實力」,而文化創造力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具體來說,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涉及三個方面,即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以及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
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全方位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特別要重視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統籌協調.一方面,和平的國際環境是國內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和諧的國內社會是對外展示的最好形象.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提升我國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對外宣傳工作的最重要任務,是要把科學發展觀有關國內的「和諧發展」與國際的「和平發展」的豐富內容,准確有效地傳遞給外部世界.要讓盡可能多的人們理解,中國已經取得和將要取得的發展成果,不僅意味著中國越來越「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而且意味著中國越來越「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近幾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出訪的時候,身體力行地宣傳「和諧世界」理念中蘊涵的中華文化思想,充分展示社會主義中國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形象,懇切表達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美好心願,為提升我國的國家形象的親和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重視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國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價值,如保障人權、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政治價值,公共服務、終身教育、生活質量、生態文明等社會文化價值.2008年北京奧運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表達了各國人民共同心願.
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的關鍵,是我們不僅在口頭上而且要在行動上把「和諧」、「共享」的理念當作外交政策和國內政策的共同理念,積極履行國際義務,認真執行國際規則.近幾年來,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重要國際組織,簽署了多個公民權利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國際公約,倡導並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同時為推動「南南合作」、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抵禦亞洲金融危機、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談、解決非洲國家債務問題、促進伊朗核危機和平解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等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貢獻.
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不僅涉及國家行為,也涉及公民的個人行為.中國的科學家、藝術家、體育明星都是很有影響力的形象大使.中國遊客、留學生、商人、官員等在其他國家的言行舉止同樣也會被看作是中國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不僅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而且是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當務之急.
結合傳統智慧和現代文明,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努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這是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徑.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個基礎性工作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具有歷史文獻和文明遺產的價值,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以包容性的特徵彰顯其全球性價值.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挖掘和保護各民族文化遺產,在國內進行教育傳授,去國外參與文明對話.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項迫切任務,是認真總結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經驗」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這需要我們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資源,提煉中華民族在思考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群己關系、公私關系、義利關系、理欲關系、仁智關系等問題上的傳統智慧,總結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途徑和經驗,探索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系.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長遠之計,是不斷創造出體現民族文化活力和生機的新作品、新成果.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這不僅是對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普遍要求,而且也指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所在.我們的學者、作家、藝術家能否不斷創造出文化精品,我們的企業、地區和文藝院團能否逐步形成一些國際知名的文化品牌,是衡量我們的民族文化是否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准.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必須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在信息社會,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獨特魅力的文化內容,也取決於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目前,要做大做強主流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同時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與管理,使之成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需要我們發揮多種力量的積極性,向中華文化的傳播廣度和深度進軍.當前,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渠道豐富多樣.我們不僅要發揮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作用,而且要發揮民間團體和公民個人的作用;不僅要發揮文化單位和外宣部門的作用,而且要發揮旅遊、商貿、會展、教育、科研、體育、僑務等各個部門的作用.在對外文化宣傳中,我們也應該根據文化傳播的不同內容和不同對象選擇最為適合的傳播形式,使中華文化為世界上更多的人們了解、理解和認同.
推進文化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僅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任務,也是文化多樣化背景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工作重點.
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雙重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物質生產領域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產領域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為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成長和發展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作為一種以文化為內容的現代產業,文化產業的拓展和提升則有助於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加強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了完成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雙重任務、實現提高硬實力和提高軟實力的雙重目標,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間和經濟動力.2005年年初,國務院發布《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一年以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地提出要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形成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黨的十七大進一步要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
創新是文化的靈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文化領域的創新,首要條件是形成一個使盡可能多的人們競相迸發創新智慧、使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
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實現文化產品的內容創新和文化生產的方式創新,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和擴大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是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的發展重點.不僅要在以數字化、網路化為主的新的文化業態中實現創新,在傳統文化產業部門也要依靠現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市場轉型升級,實現內容、形式、管理、營銷等多方面的創新.
發展方式不僅影響國家的硬實力,而且影響國家的軟實力,而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式對於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影響更值得重視.低級趣味、崇洋媚外的文化產品,即使在文化國際貿易中市場份額再大,經濟效益再好,也是對社會環境的污染,對國家形象的損害.以粗製濫造、無聊戲說甚至肆意褻瀆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代價來換取市場成功,更是對文化資源的浪費,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破壞.至於那些靠盜版、剽竊和低成本復制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文化產品,則不僅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更會妨礙我國相關產業未來的長遠發展,以至危及國家的文化安全.
4、如何理解文化安全是國際博弈的重要領域?
國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語言安全、風俗道德安全、價值觀安全、生活方式安全。文化安全是指一國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主流價值體系等觀念形態的「文化特徵」「文化主權」處於相對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其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文化安全是國家身份認同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作為國家安全的一個領域,文化安全的前提是保護傳統價值,這些價值通過社會領域的精神、道德、歷史、宗教等來體現。
文化安全意味著民族文化身份不受有可能破壞其根基的內外部因素所威脅。
5、國家文化安全的文化的先進性是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關鍵
在不同文化的差異和沖突中,既包括難用先進性衡量的文化特質的差異,也包括能夠用也應該用先進性衡量的發達程度的差異,而前一點恰恰就是國家文化安全的本質所在,後一點則是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關鍵所在。國家文化安全的本質就在於民族文化特質的保持與延續,但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關鍵則在於文化的先進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國家文化安全的本質,也是文化是否安全的根本標志,但文化的民族性既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更不能保障文化共同體整個文化的安全。對於包括國家在內的任何一個文化共同體來說,能否保障其文化安全,關鍵不在於其文化是否具有民族性、多樣性和世界性,而在於其文化是否具有先進性,特別是先進文化的多少、地位、作用以及由此決定的整體文化的先進性程度。文化的先進性是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關鍵。
對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來說,國家文化安全問題近代就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中國清朝末年「帝黨」與「後黨」之爭,「洋務派」與「守舊派」的對立,以及五四前後發生的新文化運動中的各種觀點的爭論,各種人物和黨派的政治活動,都不僅直接涉及當時中國的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而且同時也涉及到了文化安全,人們已經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回答著如何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問題。
在中國近代發生的文化爭論中,有些人站在「國粹」的立場上,認為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是好的,不僅排斥以西方為代表的任何外來文化,而且不容許任何文化變革,不僅孔孟之道不能變,傳統體制不能變,儒家倫理不能變,民俗禮節不能變,而且還把男人留長辮、女人纏小腳也當成不可變革的國粹。持這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人,有意無意都是認為,只有堅定地維護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才能保障中國的文化安全。其實,這種既排斥外來先進文化,又不容許變革民族傳統文化以求創新的思想和做法,不僅不能保障國家的文化安全,而且必然把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整個中華民族推向危險的境地,甚至可能由於自身的落後而國破家亡,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由此失去生存的可能性,變成後人考古挖掘的歷史遺存或探索研究的素材和對象。事實上,這種守舊拒變的「國粹主義」,在近代中國反對外族文化侵略時,根本無力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就像長矛大刀敵不過堅船利炮一樣,孔孟之道最終也敗給了科學民主。
與此不同,在中國不斷遭受列強侵略欺凌的現實中,一些覺醒較早的先進分子開始思考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所在,逐漸認識到變革中國現實及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到要戰勝侵略欺凌自己的列強,就必須向列強學習,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學習其先進的社會制度,學習其先進的文化文明。也就是說,要想不受先進發達國家的欺負,就必須向先進發達的國家學習,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語言文化。向敵人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不向敵人學習就只能走向滅亡。落後的民族和國家要想生存下去,要想擺脫侵略欺凌,必須向侵略欺凌自己的先進國家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對中國的落後極端悲憤,出於一種恨鐵不成鋼的主觀願望,一些人走向了「全盤西化」的歧途。但無論如何,這種傾向的主流代表著向先進文化學習的方向,也只有在這種變革圖強的探索中,才可能找到古老中國的現代出路,找到古老中華民族文化的安全出口和新的生長點。
人們常常把國家文化安全等同於傳統文化的安全,或者等同於現存文化的不受侵害。從表層來看,國家文化安全確實與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現存文化的不受侵害具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必然聯系,與「文化滲透」、「文化霸權」直接對立,包括抵抗「文化滲透」、「文化霸權」,保障現有文化,包括民族傳統、價值觀念、社會意識等等免受外來文化的沖擊與破壞。但是,從本質上講,民族傳統、價值觀念、社會意識等等一切文化形式,在歷史上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變化雖然脫離不了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但它更根植於本民族新生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中,也受到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影響。從歷史上看,產生於古印度的佛教曾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而且現在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文化也曾深刻地影響了日本文化,而且也已經成為當代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當代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文化,早已經不是純而又純的中國傳統文化,它不僅蘊含著中國土生土長的儒家傳統,而且更體現著當今中國的經濟基礎,並且已經越來越多地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西方近現代文化,特別是產生於西方的近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意識形態,其中佔主導地位的當然是馬克思主義。
在中國告別封建帝制,邁向現代民主社會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和近代西方的許多優秀文化成果,早已「滲透」到了當代中國文化之中,並且在這種「文化滲透」的過程中,時常還伴隨著「文化霸權」的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者搞「文化霸權」和「文化滲透」時在主觀上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有時甚至通過非常野蠻的形式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表現出來的經常是一種對落後民族的歧視、掠奪、侵略、壓迫,但是在客觀上,這一過程確實又起到了傳播「優秀文化」和「先進文化」的作用,使其文化中的某些先進內容「滲透」到了落後國家之中,成了落後國家改變自身落後狀態的精神養料。這就是近代以來發達國家對落後國家進行「文化侵略」,搞「文化霸權」和「文化滲透」的雙重性。這就如同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在客觀上具有雙重作用一樣。「帝國主義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但是在客觀上,「外國資本主義對於中國的社會經濟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另一方面,則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此,毛澤東還進一步概括指出:「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
因此,在分析帝國主義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權、文化滲透等問題時,也需要辯證地看,看其中的兩面性,既看到其中「侵略」、「霸權」、「滲透」的殘酷與陰險,也要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別是「文化」中優秀的和先進的方面,以及這些優秀的特別是先進的文化對於落後國家文化建設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意義。正如毛澤東指出的,近代以來,列強在對中國進行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侵略的同時,也沒有放鬆文化侵略,他們「傳教,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紙和吸引留學生等,就是這個侵略政策的實施。其目的,在於造就服從它們的知識幹部和愚弄廣大的中國人。」對此,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但是對於國家文化安全來說,更為重要的不是帝國主義國家、發達國家搞不搞「文化滲透」、「文化霸權」、「文化侵略」,而是我們如何科學地認識和理性地面對「文化滲透」、「文化霸權」、「文化侵略」。我們反對殘酷野蠻的「侵略」,反對恃強凌弱的「霸權」,反對包藏禍心的「滲透」,但是我們卻不應反對「文化」,特別是不應因此拒絕在帝國主義國家產生的「優秀文化」和「先進文化」。這些優秀的特別是先進的文化,在現實中常常是與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霸權態度混雜在一起的,是與某些人的「西方中心」文化觀糾纏在一起的,因而是非難辨、好壞不清。如果對此缺乏辯證唯物主義的分析精神,就可能顧此失彼,導致決策的失誤。
事實上,近代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不僅給中國帶來了比封建生產方式更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比封建文化更先進和優越的資本主義文明和文化,帶來了科學技術與民主自由的思想理念。這些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過程中逐漸滲透到中國的先進文化,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一種外來文化之所以能夠在本民族開花結果,無論如何都說明它相對本民族的相應文化來說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先進性。正是由於馬克思主義集中體現了資本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和共產主義理想這一時代精神,所以它不僅比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先進、優越,而且在現代中國的文化之爭中擊敗了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導文化。如果僅僅滿足於把文化安全定位於民族文化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那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開花結果,豈不是破壞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安全了嗎?
因此,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並不是維護傳統文化和現存文化的純潔性,也不是拒絕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滲透,而是保障和促進傳統和現存的民族文化沿著先進性的方向發展。拒絕接受外來文化,拒絕原有文化的更新改造,不僅在過去沒有成為維護文化安全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今天更不可能真正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今世界,無論是要維護經濟科技的安全,還是要維護政治軍事的安全,擬或要維護文化安全,都不可能拒絕接受外來的東西,都不可能拒絕對現有的東西進行更新改造。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僅僅是發展經濟的需要,而且也是傳統文化的更新改造過程。無論我們承認與否,也無論我們願意與否,「入世」使我們面臨著更多更復雜的「文化滲透」,也必然使我們更多更快地接受世界上任何國家和民族的優秀的、先進的文化成果。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注意外部腐朽落後文化的負面影響。但是從整體上講,一個國家只有在與其他民族,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在不斷吸收世界先進文化並改造民族文化以保持自身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先進性的基礎上,才可能真正獲得自身的文化安全。保持文化一定程度的先進性,是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關鍵。文化的先進性程度越高,文化的安全度也就越高。
國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潛在的文化風險,抗擊外來文化沖擊,以確保國家文化主權不被威脅的一種文化狀態。
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教育對策
★教育教學中要注意自覺地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教育是傳播主流文化的主渠道,引導學生正視中國的文化傳統、熱愛傳統文化,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
★教育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對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態度。
★教育教學中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國家文化保護意識及保護能力。
6、如何理解新形勢下國家安全體系中的文化安全?
在國家體系中,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新形勢下文化安全實際上就是思想上的安全,是為了防止國外的腐朽思想侵襲。
7、文化在國家中的作用和地位
文化軟實力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文化軟實力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橋梁: 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各種傳播媒介的現代化,再加上各國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外開放,使文化交流迅速發展,其速度之快、范圍之廣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不同文化在珍視自己文化的基礎上,對異質文化不同程度的認同和吸收也在不斷地擴大和增強。文化已經成為冷戰後國際合作的重要橋梁。正常的文化交流有助於加深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世界和平。
2、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安全的保證:長期以來,有關國家安全的研究較多地集中在政治、軍事等傳統安全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後,經濟因素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冷戰後,文化安全在國際政治中作用有不斷提高的趨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化安全成為國家新安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組成部分,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有力保障。第三,文化日益成為國家安全中運用的重要手段。
8、文化意識在國際商業交易中有多重要
文化元素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滲透,並對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國文化意識差異,存在於一切的國際交往之中,能否消除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是能否順利開展國際商業交易的關鍵因素。
意識就是對認識的認識。文化基本上是群體的認識。文化意識就是對群體認識的認識。
人認識自己容易,意識自己難。文化也是一樣,認識容易,意識難。
難就難在意識是對已有認識的觀照,認識不足或不成熟就無法對它進行觀照。
文化不是文物,文物是文化的產物或外表。文化和人群一樣,是生活體或能量群。
文化是隨著群體不停成長的,文化不會失去自己的認同。文化內的陰陽一直互變著。
新增了國際貨物貿易、在非市場經濟國家做生竟、在發展中國家做生意和進出口法規幾章。特別強調了由美國認可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這一*新版本已經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反映了自1988年以來的變化,包括《單一歐洲法令》、《1988年綜合貿易和競爭法案》、非市場經濟的改變以及在西半球根據《美國自由貿易協定》和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所做的創始工作向更大的經濟一體化發展 [1] 。
《國際商業交易法概要》是由三位合作者在前兩版作者的基礎上寫成的。新增了國際貨物貿易、在非市場經濟國家做生竟、在發展中國家做生意和進出口法規幾章。特別強調了由美國認可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這一*新版本已經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反映了自1988年以來的變化,包括《單一歐洲法令》、《1988年綜合貿易和競爭法案》、非市場經濟的改變以及在西半球根據《美國自由貿易協定》和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所做的創始工作向更大的經濟一體化發展。
9、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維護文化安全是民族精神、價值觀念和信仰追求延續和發展的保障,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支撐,是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礎。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維護文化安全工作是一項關系全局、利在長遠的戰略工程,只有人人參與、人人負責,維護文化安全才能有更為堅實的保障;只有文化安全了,才能護航我們向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穩步前進。
維護文化安全的措施
現如今,切實維護好文化安全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是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
其次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最後就是堅定文化自信,做到以中華文化為本位,博採眾長,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局面。
10、文化安全有多重要
企業安全文化顧名思義是指企業(或行業)在長期安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識塑造的又為全體職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業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識、安全作風和態度、安全管理機制及行為規范;企業的安全生產奮斗目標、企業安全進取精神:保護職工身心安全與健康而創造的安全而舒適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和條件、防災避難應急的安全設備和措施等企業安全生產的形象;安全的價值觀、安全的審美觀、安全的心理素質和企業的安全風貌等種種企業安全物質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之總和。
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安全文化的主要分支。它既然包括保護職工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身心安全與健康,即無損、無害、不傷、不亡的物質條件和作業環境,也包括職工對安全的意識、信念、價值觀、經營思想、道德規范、企業安全激勵精製安全的精神因素。一般認為,企業安全文化也是多後的復合體,由安全生產物質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行為文化組成。當今的企業安全文化以人為本的「安樂性管理」為中心,以職工安全文化素質為基礎所形成的群體和企業的安全價值觀(即生產與人的價值在安全取向上的統一),表現在職工中的激勵安全生產和敬業精神。建立起「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惜生命,文明生產」、「保護勞動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身心安全與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圍是企業安全的文化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的歸宿。企業安全文化也是廣施仁愛,尊重人權,保護人的安全與健康的高雅文化。
要使企業職工建立起自保互愛互救、心和人安,以企業為家,以企業安全為榮的企業形象和風貌,要在職工的心靈深處樹立起安全、高效的個人和群體的共同奮斗意識,當今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徑就是通過安全知識和技能教育、安全文化教育。根據企業的特點、安全管理的經驗,以建立保護職工身心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圍為首要條件,依靠先進的安全科技和現代安全防災的風險控制方法,以新的安全生產營運機制,發展生產,提高效益,實現共同的安全價值觀,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企業安全文化
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加速安全科學技術進步,努力發展安全科學技術,充分發展安全科技的第一生產力作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保護生產力,建立安全科技業,發展和繁榮安全文化事業;
(2)加強安全與減災法制建設,在全國、全社會強化安全意識,樹立全民安全文明道德、規范公眾的行為風尚,形成「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是高於一切的自覺行動准則;
(3)倡導和發展安全文化,加速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質的,人人都學會自救、互救並具有保護公眾和國家安全的預警和應急能力,以減少意外事故和災害速來的巨大損失;
(4)把「尊重人民、愛護人民、善待生命、珍惜人生、防災避難、保護人民的身心安全與健康」作為從事一切活動的指導方針,作為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安平、國家穩定的重要方針;
(5)國家應加大對安全文化公益事業(包括安全科技、教育、宣傳、社團、慈善公益等)的投入,促進、扶植、興辦安全文化生產,使人民更加健康、長壽、幸福;
(6)加強安全與災害的綜合管理,樹立「共建安全文化」觀點,聯合一切安全與減災的社會力量,發揮安全科學技術及減災、環保等學科滲透及交叉的優勢,通過國家實行全面綜合管理,以科技進步、全民參與、政府決策來實現「共建安全文化」,形成最科學、最廣泛的安全與減災統一行動的體制。
要完成以上主要目標必須通過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徑才能達到目的,這一絕妙的途徑就是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傳媒手段,大力弘揚、倡導、繁榮安全文化,達到啟發人、影響人、教育人、造就人的效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科教興國」的根本保障。開展安全文化的宣傳教育主要途徑為:
(1)弘揚和倡導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科普知識,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文化素質;
(2)安全文化宣傳教育著眼於幼兒、中、小學生,放眼於下一世紀人民的教育;
(3)安全文化宣教重點要以安全生產為基礎,注意擴大對非生產性(生活、生存領域)安全的宣教。
(4)充分應用和推廣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院所的安全科技成果,宣傳和豐富安全文化,宣傳安全科技是第一生產,推動安全科技事業的發展;
(5)創辦大眾安全文化刊物和編寫各種簡易宣教安全知識讀本,傳播安全文化;
(6)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音像、文藝、美術、歌曲、雕刻等傳媒方式,開展全民性的安全文化宣傳活動,加大宣傳力度,重視宣傳的質量和效果;
(7)充分利用全國安全生產周活動以及各地區、各單位開展的安全日、安全月、無事故年紀念等活動,開展安全文化教育;
(8)創建安全與減災工程學院,統一教材和教育大綱;溝通安全與減災工程技術職稱認證和評審渠道;培養安全與減災工程技術高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