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資金流向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國際貿易資金流向

發布時間: 2022-12-30 18:23:15

1、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貸方和借方究竟怎樣區別??

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貸方和借方兩者之間有3點不同,具體如下:

一、兩者包含的類目不同:

1、貸方包含的類目:一切收入項目或負債增加、資產減少的項目,都列入貸方。

2、借方包含的類目:一切支出項目或資產增加、負債減少的項目都列入借方。

二、兩者的實質不同:

1、貸方的實質:對於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類賬戶(如應付款、長/短期借款、主營業務收入、實收資本、本年利潤等),「貸」就是加。對於資產類、費用類賬戶(如現金、銀行存款、材料、固定資產、應收款、管理費用、主營業務成本等),「貸」就是減。

2、借方的實質:對於資產類、費用類賬戶(如現金、銀行存款、材料、固定資產、應收款、管理費用、主營業務成本等),「借」就是加;對於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類賬戶(如應付款、長/短期借款、主營業務收入、實收資本、本年利潤等),「借」就是減。

三、兩者的意義不同:

1、貸方的意義:進行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分析,重點是分析國際收支差額,並找出原因,以便採取相應對策,扭轉不平衡狀況。

2、借方的意義:對國際收支結構進行分析,可以揭示各個項目在國際收支中的地位和作用,從結構變化中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為指導對外經濟活動提供依據。

2、在國際貿易中,匯款的收款人一般是

一般收款人即付款人的對頭是國際收款方。
一、「順匯」與「逆匯」
(一) 順匯
1、所謂「順匯」(Remittance),系指結算工具的流向與貨款的流向是同一個方向,是作為債務方的買方主動將進口貨款通過匯款方式匯給作為債權人的賣方的一種方法。
2、順匯,也稱匯付法(to remit),是由債務人主動將款項交給本國銀行,委託該銀行通過某種結算工具的使用將匯款匯付給國外債權人或收款人,因而結算工具的流向與資金流向相同,故稱之為順匯。
(二) 逆匯」
1、「逆匯」(Reverse Remittance),是結算工具的流向與貨物的流向呈相反方向,也稱出票法(to draw),是債權人通過出具票據委託本國銀行向國外債務人收取匯票金額的結算方式,因結算工具的流向和資金的流向相反,故稱之為逆匯。
2、又稱匯付,是銀行(匯出行)應匯出人(債務人)的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將款項通過國外聯行或代理行(匯入行)交付給收款人的結算方式。
3、由於結算工具的流向與貨款的流向是同一個方向,所以匯款屬於順匯性質。
(三)匯款業務的實質是交易雙方利用銀行間的資金劃撥渠道,將一方的資金支付給另一方,以完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間債權、債務的清償。
1、匯款人(remitter)
匯款人即付款人,是委託匯出行將款項匯交收款人的當事人,通常是國際貿易合同中的買方,即進口商。
2、匯出行(remitting bank)
匯出行是接受匯款人委託匯出款項的銀行。
3、匯入行或解付行(paying bank)
匯入行或解付行即接受匯出行委託,並解付一定金額給收款人的銀行。
4、收款人或受益人(payer or beneficiary)
收款人或受益人,是接到匯入行通知後收取匯款金的當事人,通常是國際貿易的賣方,即出口商。

3、在國際貿易中貨物流與資金流是否能夠實行順暢的閉環系統?

這個是不一定的,因為很多因素能決定這個資金都是否斷裂

4、國際貿易實務課有關買方,賣方,承運人,銀行之間的關系。

國際貿易實務中有關買方,賣方,承運人,銀行之間的關系,實際上買方、賣方、承運人,以及買方、賣方、銀行之間兩個關系圖——
1)物流關系——買方和賣方之間談妥交易,簽訂買賣合同,然後根據不同的貿易條款(術語)來委託承運人運輸貨物,即有賣方(或買方)與承運人簽訂運輸合同,並將貨物交由承運人將貨物由裝運港運送到目的港(或目的地),買方從承運人處接收貨物。
如果用圖表示,則買方和賣方之間用兩條方向相反的箭頭的直線連接,箭頭上方寫:買賣合同;賣方與承運人之間用箭頭指向承運人的直線連接,文字標註:貨物交承運人運輸;承運人與買方之間用箭頭指向買方的直線連接,標注文字:貨物運送給買方。
2)資金流向關系——賣方在交貨之後,通過銀行向買方收取貨款,買方則通過銀行向賣方支付貨款。
如果用圖表示,則買方和賣方之間用兩條方向相反的箭頭的直線連接,箭頭上方寫:買賣合同;賣方與銀行之間也用兩條方向相反的箭頭的直線連接,其中指向銀行的文字標註:托收貨款,而指向賣方的文字標註:支付貨款;銀行與買方之間也用兩條方向相反的箭頭的直線連接,其中指向買方的文字標註:托收貨款,而指向銀行的文字標註:支付貨款。

5、簡要說明在國際資金流動條件下對國際收支有哪些考察方式?

國際收支間接申報是指通過金融機構進行的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按資金流向可以分為支出申報和收入申報。涉外收入申報是指涉外收入的收款人在收到銀行的涉外收入通知書後,應在規定的期限內,按要求填寫《涉外收入申報單》的各項內容,通過銀行完成相關申報。具體來說,發生涉外收入的單位或個人在收到款項之日(以解付行入賬通知書的日期戳記為准)起5個工作日內,到該解付銀行,分別按照《涉外收入申報單(對公單位)》、《涉外收入申報單(對私)》的格式和要求逐筆填寫申報單,並將填寫完整、准確的申報單交解付銀行。通過銀行辦理對外付款的單位和個人,應在提交付款委託書等文件的同時,分別按照《貿易進口核銷單(代申報單)》、《非貿易(含資本)對外付款申報單》、《對外付款申報單(對私)》的格式和要求填寫申報單,並將填寫完整、准確的申報單交付款銀行。填寫申報單時應注意的事項:1、申報號碼。申報單中的「申報號碼」欄由銀行負責編制。2、交易編碼與交易附言。申報單中的「國際收支交易編碼」欄,由申報人根據該筆涉外收入和對外付款的交易性質,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編制的國際收支交易編碼表,對應正確填寫。交易附言是對該筆涉外收支交易性質的簡要描述,應與交易編碼相吻合。3、收/付款人的國別或地區。申報單中有關收/付款人國別是指收/付款人常駐的國家或地區,而不是指收/付款銀行所在的國家或地區。4、申報人的簽章。單位申報時,在申報單上,不含貿易進口付匯核銷單(代申報單),除可以蓋單位公章和財務章外,也可以自行刻制「XX國際收支申報專用章」,在銀行備案後,專用於國際收支申報。個人申報時,可以簽名,也可以蓋人名章。法規依據:《通過金融機構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業務操作規程》

6、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趨勢一:全球經濟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低於趨勢增長的新階段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全球將進入低於趨勢增長的「新常態」。
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
趨勢二:全球廉價資本時代可能將趨於結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處於低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依然疲軟,高負債居民信貸需求低迷,央行普遍執行 *** 性貨幣政策。然而,廉價資本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以往經濟全球化中的過度消費、過度借貸、過度福利、過度出口的失衡關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軟,貿易匯率風險、激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降低了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盈餘水平,全球貿易收支開始趨於平衡;另一方面,投資回報率、儲蓄-投資組合、風險偏好水平等趨勢性改變,也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特別是隨著美聯儲將進入加息進程,這種局面將推動全球長期實際利率上升。
趨勢三:主要國家主權債務壓力較大,「去杠桿化、去債務化、去福利化」進程還將持續數年
全球債務水平處於持續上升之中。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機前全球債務總規模僅為70萬億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這一規模就已攀升至100萬億美元,漲幅逾42%,全球債務負擔占國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 *** 及相關平台已成最大債券發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債務有價債券所佔份額增至43萬億美元,相較2007年同期增長80%。除發達經濟體之外,新興市場在金融危機後通過各種 *** 政策推動經濟,信貸大幅投放帶動了投資增速,相伴隨的是私人部門債務大幅增加。
各國「去債務化、去杠桿化、去福利化」必然需要經歷財政緊縮過程,將公共債務降低到可持續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門必須提高儲蓄,修補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仍將持續數年,並對經濟增長動力形成負面影響,抑制總需求增加。
趨勢四:美國從寬松周期轉向緊縮周期,恐引發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權貨幣洗牌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後,美元、美債再次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和「安全資產」,特別是如果參考美國貨幣政策周期與美元周期的關系,美元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4~5年左右,美元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資產,增強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溢出風險。
當前新興經濟體企業外債高達2.6萬億美元,其中3/4以美元計價。目前,美聯儲結束量寬和美元升值已使新興經濟體企業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開始走高,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風險上升,並可能傳導至本國經濟金融體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將導致其他非美系貨幣、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一輪貶值潮,未來幾年全球主權貨幣將面臨新一輪洗牌過程。
趨勢五: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結束,全球價格總水平趨於下降,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根據IMF評估數據,在1990~2013年之間,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該數值預計為3.9%,其中低通脹率的發達經濟體,1990~2013年之間年均通脹率為2.3%,2014年僅為1.7%。2014年12月,美國CPI環比下跌0.4%,創2008年底以來最大跌幅。歐元區2014年12月CPI五年來首次轉負,技術性通縮來臨。
全球已有多家國際機構就此發布警告。IMF更是在最新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將此視為全球經濟復甦最大威脅,凸顯出一些深層次結構性因素:一是大宗商品繁榮周期趨於結束引發價格危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國際油價下跌勢頭2015年將延續;二是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導致供需出現缺口。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需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增量需求從美歐主導開始轉變。中國成為全球需求主要支撐者,而隨著近幾年中國去杠桿化和去產能化,增量需求放緩,產出缺口開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場資源成為各國競爭焦點直接導致全球價格總水平下降;三是強勢美元回歸引發全球「輸入型通縮」壓力,另一方面加劇新興經濟體外債壓力。四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處於勞動人口周期變化拐點。從長期因素看,2008~2014年疊加了美系國家和中國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人口周期拐點。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趨勢導致儲蓄消費結構變化,消費增長趨於停滯,這是導致供給失衡,並進一步引發價格總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國際貿易「規則之爭」已超越「市場之爭」,成為新一輪全球化博弈角力點
全球貿易投資結構正處於調整時期。新一代國際貿易規則演進趨勢將是以區域貿易規則創建為基礎,輔以規范某一領域的諸邊貿易規則的發展,通過貨物貿易、投資、服務貿易規則的融合後逐漸形成新的多邊貿易規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會更加激烈和隱蔽,從自由貿易轉向規則貿易。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一是區域自貿協定競爭趨於激烈。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主導跨太平洋(601099,股吧)夥伴關系協議(TP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諸(多)邊服務業協議(TISA)等貿易投資協定談判,力圖推行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規則。
二是貿易與投資日趨融合發展。新規則體系強調貨物貿易、投資和服務規則的整合。在投資領域,強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在服務貿易領域,採用負面清單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
三是服務貿易成為國際貿易主流。當前,世界服務貿易的部門結構已從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行業為主逐步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為主。如美國希望未來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推動金融服務自由化及電信自由化,包括電子商務,促進軟體、影音光碟等數字產品的貿易自由化。
趨勢七:全球跨境投資總體趨緩,中國「走出去」步伐加快,將成全球主要資本輸出國
全球FDI流量有望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進一步上升至1.6萬億美元和1.8萬億美元。但鑒於主要經濟體增長的不均衡性、脆弱性、不確定性,以及美國及其他一些大國貨幣政策分化,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影響全球FDI流向。
總體而言,全球FDI短期內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中國可能是一個特例。未來幾年中國正面臨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新階段,通過深化「一帶一路」戰略帶動資源配置全球化拓展。據測算,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未來十年總投資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美元,未來25年內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占對外投資比重達70%。
趨勢八:再工業化與新技術革命步入孕育期,將導致全球產業格局重組和重構
未來十年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正在啟動「再工業化」周期,「再工業化」的本質是產業升級和「歸核化」(即向設計、研發、標准等價值鏈高端抬升)。一方面,寬頻、智能網路將繼續快速發展,超級計算、虛擬現實、網路製造、網路增值服務等產業快速興起。另一方面,集成電路將逐步進入「後摩爾時代」,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興起也是信息技術應用模式的一場變革。受此影響,「工業4.0」和產業物聯網將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顛覆性重構。
此外,全球製造業出現「製造業服務化」新趨向: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70%,製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國際製造業跨國巨頭都在推進製造服務化轉型,這意味著製造業服務化時代正在到來。
趨勢九:全球資源能源面臨新供給沖擊,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需求將趨下降
全球資源能源領域的長期傳統格局正在發生重大改變,並出現三大新趨勢:需求增長的趨勢性放緩、新供給的結構性變化,以及消費增長重心轉移。
一、結構因素持續影響全球資源能源需求變化。《2035世界能源展望》預計,從2012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消費將增長41%,年均增長1.5%。增速將從2005~2015年的2.2%降至2015~2025年的1.7%,再之後十年降至僅有1.1%。
二、全球資源能源格局面臨「新供給沖擊」。當前全球產業結構趨向低碳化,以新能源、環保、高附加值製造業、生產服務性製造業以及能夠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將成為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以及化石能源需求會趨於減少。
三、資源能源消費重心「由西向東」轉移。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重心「由西向東」轉移,全球資源能源消費重心也隨之轉移。特別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對全球經濟和能源消費增長起到顯著推動作用。
趨勢十:未來全球仍須高度警惕財富分配失衡加劇風險
未來十年全球包括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仍需高度警惕由於社會分配不公、財富分配失衡、新技術以及貨幣超發貶值致財富隱形再分配等因素導致的貧富差距惡化的風險。

國際經濟與貿易在這個專業發展趨勢怎樣

我是學這個專業的,感覺不是很好,尤其是在中國對外依存度很大,由於近年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是越來越難做,訂單一直在減少,每年都有很多企業倒閉,而且人民幣一直升值,我們的出口已經不佔什麼優勢了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代國際經濟法的發展趨勢

呵呵,這個問題問得真大!
現代國際經濟法的發展趨勢是規則的日益統一區域化和全球化進程加快規則化各種爭端頻繁發生,促進了爭端解決方式的不斷發展經濟主權的發展領域不斷擴大對國際環境法等等起到了促進.........
這是隨便想想到的,我覺得問題問得太大了,而且問題本身就有點問題.你問的是一個學科,一個法律部門還是什麼?

宗教信仰對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影響

狂熱的宗教信仰對國家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例如,中世紀初,西方國家興起一場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侵佔了亞洲大片的土地,使得本土的國家經濟驟然衰落。並且使得整個歐洲和東亞墮入黑暗的中世紀宗教時代(長達一千多年)。期間,宗教活動頻繁,排斥異教的鎮壓活動此起彼伏,教堂林立,教徒遍野,不事農工,游手好閑。其生產力大大倒退,社會和人民都陷入極度的貧困之中。 又如,中國的唐朝鼎盛時期,廟宇尼庵遍及郡縣,從僧尼者數十萬,上百個縣的稅負劃為供奉佛事的享物。到了中期以後,佛教的群體成了國家難以支撐的負擔,於是,便有了毀佛寺、遣散大批僧尼的「三武滅佛」事件。總算沒把國庫的財富耗盡,保住了搖搖欲墜的唐王朝。 當然,適度的宗教信仰還是國家大力提倡的。

海上運輸的發展趨勢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個人認為這論文應包含以下幾點
1、海上運輸的形成與發展,
2、國際貿易的形成與發展,
3、兩者之間的關聯及相互影響(你主要論述的方向,包括:兩者是怎麼樣相輔相承的,如何推動的,利和弊等等)
4、你對為來兩者之間關聯的想法及意見。

急~~!分析金融危機下,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及操作手段!

中國如果光是從石油進口來搞人民幣升值,不如直接動用外幣儲蓄補貼石油。
中國要進行結構治理,首先要先清理信貸系統,特別是對已經貸出的巨量資金進行跟蹤處理。如果這方面有缺口,必須多印票子,通過物價上漲(人民幣對內貶值)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這是中國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這部分沒有問題,立即停止人民幣升值,將儲備的美元盡快花出去,或者投資到美國去,賣地產,而不是去救美國的金融機構。這樣美國就不會給人民幣施壓了,也拯救了美國的經濟。將來中國人無論是賺是賠,對現在都有好處。
要刻意保護好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這是中國改革成果的體現,特別是房地產,世界各國都把房地產作為本國經濟的大堤(最後防線),一旦危及房地產,都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挽救。中國的房地產偏熱是正常的, *** 打壓只會給外資熱錢製造介入機會,讓中國人今後付出更大的代價。 要特別保護好房地產商,不要豬肉漲了,就把母豬也殺掉賣肉。房價漲了,不是地產商的錯。
股市不能靠外資來救,外資不會無緣無故地來中國,中國也沒有能力進行強權博弈,將外資強留在中國,這樣在流動過剩的情況下,不能再讓人民幣升值,任憑外資繼續大量流入。
中國也不能用貶值驅趕外資,因為中國的經濟已經和外資密不可分,驅趕了就會使經濟崩潰。
中國不必實行緊縮政策,如果這樣的話,是等於讓中國自己的錢退出經濟主戰場,讓外資和游資主宰中國經濟,到頭來使中國自己的資金無用武之地。
中國要好好管管金融機構圈錢的行為,中國不應該吹金融泡沫,資金不能在金融機構流來流去,要指導民眾,向產業方向投資,美國人很高明,人家搞高科技泡沫,互聯網泡沫,沒聽說搞金融泡沫,中國高金融泡沫,物價能不上漲嗎?錢都在高端轉來轉去,沒有更多在流轉在產業之中,經濟還能不出問題。
國家要把股權分置改革放緩,股權分置主要是國有股分置,通過解禁來和市場爭利(資金)不是好作法,國家可以將分置期由3年改為30年。大大減緩解禁速度,對股市可以起到拯救作用。
國家要對再融資進行嚴格控管,對上市企業,要實行效益監管,股價監管,如果由於再融資造成股價下滑,必須由再融資的錢向股東賠付,這樣就不會產生惡意圈錢的行為。
至於印花稅真不是個問題,降和不降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去年收了2000多億印花稅,就算不降今年也收不上2000億了,降了也沒多少,與解禁比,與再融資比,根本算不了什麼。
*** 應有的放矢治理結構問題,不好給中國經濟亂念緊箍咒。
未來兩年將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 ,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內。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 *** 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於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為標志,因為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並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著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於衰退為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楚游,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後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麼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於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於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並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准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楚游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准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國際經濟發展趨勢對中國市場的影響(論點和結論)

就中國目前的發展來說 通貨膨脹不可阻擋 就現在而言 自然災害 以及分類分子 即便是加入了WTO 那麼對於中國來說沒有什麼很大的好處 只是加劇了中國的企業毀滅性的加快 要不是 調控一下 中國的企業 前途渺茫啊 畢竟 中國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 程度 簡單的說 現在推行的 塑料袋收費 真的控制了白色垃圾嗎?? 國際經濟的發展 自由他的緣由 但是中國 很虛 好了過多的就不說了 政治上的東西 還是少涉足的好

試分析國際貿易的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這個只要對比一下我國改革開放前後就知道了
在現在這種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時代里,如果國際貿易做的不好,顯然,此國家的經濟就會遠遠落後於別國。

7、外貿企業資金流的線上化存在哪些問題?

由於風控能力不足、資金管理能力弱等,外貿企業資金流的線上化容易造成資金損失,不少外貿企業都在收付款環節「踩過坑」。為此,福貿專門開發了「資金軌跡」一鍵查詢功能⌄讓用戶可以實時查看資金進度,降低因資金動向不明而造成資金損失的可能。

8、國際結算中的順匯和逆匯有什麼不同

不同點有以下幾個
1、基本當事人不同
2、 付款方式不同
3、 名稱含義不
4、承兌等項目不同
5、 國際本票遭到退票,不需作成拒絕證書
6、 主債務人不同
國際結算是指國際間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方面的交往或聯系而發生地以貨幣表示債權債務的清償行為或資金轉移行為。分為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類。 有形貿易引起的國際結算為國際貿易結算。無形貿易引起的國際結算為非貿易結算。

9、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趨勢一:全球經濟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低於趨勢增長的新階段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全球將進入低於趨勢增長的「新常態」。

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

趨勢二:全球廉價資本時代可能將趨於結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處於低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依然疲軟,高負債居民信貸需求低迷,央行普遍執行刺激性貨幣政策。然而,廉價資本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以往經濟全球化中的過度消費、過度借貸、過度福利、過度出口的失衡關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軟,貿易匯率風險、激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降低了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盈餘水平,全球貿易收支開始趨於平衡;另一方面,投資回報率、儲蓄-投資組合、風險偏好水平等趨勢性改變,也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特別是隨著美聯儲將進入加息進程,這種局面將推動全球長期實際利率上升。

趨勢三:主要國家主權債務壓力較大,「去杠桿化、去債務化、去福利化」進程還將持續數年

全球債務水平處於持續上升之中。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機前全球債務總規模僅為70萬億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這一規模就已攀升至100萬億美元,漲幅逾42%,全球債務負擔占國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政府及相關平台已成最大債券發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債務有價債券所佔份額增至43萬億美元,相較2007年同期增長80%。除發達經濟體之外,新興市場在金融危機後通過各種刺激政策推動經濟,信貸大幅投放帶動了投資增速,相伴隨的是私人部門債務大幅增加。

各國「去債務化、去杠桿化、去福利化」必然需要經歷財政緊縮過程,將公共債務降低到可持續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門必須提高儲蓄,修補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仍將持續數年,並對經濟增長動力形成負面影響,抑制總需求增加。

趨勢四:美國從寬松周期轉向緊縮周期,恐引發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權貨幣洗牌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後,美元、美債再次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和「安全資產」,特別是如果參考美國貨幣政策周期與美元周期的關系,美元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4~5年左右,美元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資產,增強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溢出風險。

當前新興經濟體企業外債高達2.6萬億美元,其中3/4以美元計價。目前,美聯儲結束量寬和美元升值已使新興經濟體企業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開始走高,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風險上升,並可能傳導至本國經濟金融體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將導致其他非美系貨幣、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一輪貶值潮,未來幾年全球主權貨幣將面臨新一輪洗牌過程。

趨勢五: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結束,全球價格總水平趨於下降,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根據IMF評估數據,在1990~2013年之間,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該數值預計為3.9%,其中低通脹率的發達經濟體,1990~2013年之間年均通脹率為2.3%,2014年僅為1.7%。2014年12月,美國CPI環比下跌0.4%,創2008年底以來最大跌幅。歐元區2014年12月CPI五年來首次轉負,技術性通縮來臨。

全球已有多家國際機構就此發布警告。IMF更是在最新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將此視為全球經濟復甦最大威脅,凸顯出一些深層次結構性因素:一是大宗商品繁榮周期趨於結束引發價格危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國際油價下跌勢頭2015年將延續;二是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導致供需出現缺口。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需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增量需求從美歐主導開始轉變。中國成為全球需求主要支撐者,而隨著近幾年中國去杠桿化和去產能化,增量需求放緩,產出缺口開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場資源成為各國競爭焦點直接導致全球價格總水平下降;三是強勢美元回歸引發全球「輸入型通縮」壓力,另一方面加劇新興經濟體外債壓力。四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處於勞動人口周期變化拐點。從長期因素看,2008~2014年疊加了美系國家和中國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人口周期拐點。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趨勢導致儲蓄消費結構變化,消費增長趨於停滯,這是導致供給失衡,並進一步引發價格總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國際貿易「規則之爭」已超越「市場之爭」,成為新一輪全球化博弈角力點

全球貿易投資結構正處於調整時期。新一代國際貿易規則演進趨勢將是以區域貿易規則創建為基礎,輔以規范某一領域的諸邊貿易規則的發展,通過貨物貿易、投資、服務貿易規則的融合後逐漸形成新的多邊貿易規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會更加激烈和隱蔽,從自由貿易轉向規則貿易。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一是區域自貿協定競爭趨於激烈。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主導跨太平洋(601099,股吧)夥伴關系協議(TP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諸(多)邊服務業協議(TISA)等貿易投資協定談判,力圖推行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規則。

二是貿易與投資日趨融合發展。新規則體系強調貨物貿易、投資和服務規則的整合。在投資領域,強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在服務貿易領域,採用負面清單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

三是服務貿易成為國際貿易主流。當前,世界服務貿易的部門結構已從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行業為主逐步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為主。如美國希望未來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推動金融服務自由化及電信自由化,包括電子商務,促進軟體、影音光碟等數字產品的貿易自由化。

趨勢七:全球跨境投資總體趨緩,中國「走出去」步伐加快,將成全球主要資本輸出國

全球FDI流量有望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進一步上升至1.6萬億美元和1.8萬億美元。但鑒於主要經濟體增長的不均衡性、脆弱性、不確定性,以及美國及其他一些大國貨幣政策分化,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影響全球FDI流向。

總體而言,全球FDI短期內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中國可能是一個特例。未來幾年中國正面臨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新階段,通過深化「一帶一路」戰略帶動資源配置全球化拓展。據測算,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未來十年總投資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美元,未來25年內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占對外投資比重達70%。

趨勢八:再工業化與新技術革命步入孕育期,將導致全球產業格局重組和重構

未來十年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正在啟動「再工業化」周期,「再工業化」的本質是產業升級和「歸核化」(即向設計、研發、標准等價值鏈高端抬升)。一方面,寬頻、智能網路將繼續快速發展,超級計算、虛擬現實、網路製造、網路增值服務等產業快速興起。另一方面,集成電路將逐步進入「後摩爾時代」,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興起也是信息技術應用模式的一場變革。受此影響,「工業4.0」和產業物聯網將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顛覆性重構。

此外,全球製造業出現「製造業服務化」新趨向: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70%,製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國際製造業跨國巨頭都在推進製造服務化轉型,這意味著製造業服務化時代正在到來。

趨勢九:全球資源能源面臨新供給沖擊,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需求將趨下降

全球資源能源領域的長期傳統格局正在發生重大改變,並出現三大新趨勢:需求增長的趨勢性放緩、新供給的結構性變化,以及消費增長重心轉移。

一、結構因素持續影響全球資源能源需求變化。《2035世界能源展望》預計,從2012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消費將增長41%,年均增長1.5%。增速將從2005~2015年的2.2%降至2015~2025年的1.7%,再之後十年降至僅有1.1%。

二、全球資源能源格局面臨「新供給沖擊」。當前全球產業結構趨向低碳化,以新能源、環保、高附加值製造業、生產服務性製造業以及能夠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將成為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以及化石能源需求會趨於減少。

三、資源能源消費重心「由西向東」轉移。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重心「由西向東」轉移,全球資源能源消費重心也隨之轉移。特別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對全球經濟和能源消費增長起到顯著推動作用。

趨勢十:未來全球仍須高度警惕財富分配失衡加劇風險

未來十年全球包括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仍需高度警惕由於社會分配不公、財富分配失衡、新技術以及貨幣超發貶值致財富隱形再分配等因素導致的貧富差距惡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