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海爾有國際貿易嗎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海爾有國際貿易嗎

發布時間: 2022-12-29 12:04:49

1、有誰知道海爾進入國際市場的模式~幫忙分析一下~~~

一、海爾的三個戰略階段

海爾集團是在1984年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的,在青島電冰箱總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品多元化、經營規模化、市場國際化的國家特大型企業,是中國首批公布的10大馳名商標中唯一的家電名牌。

海爾從一個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迅速成長為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的中國家電第一品牌,產品包括42門類8600多個品種,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電熱水器、吸塵器等產品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企業銷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穩定增長,1998年集團工業銷售收入實現162億元。1997年8月,海爾被國家經貿委確定為中國6家首批技術創新試點企業之一,重點扶持沖擊世界500強。

海爾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戰略階段。

1.名牌發展戰略階段—名牌戰略與國際化的關系—只有國內市場做大做強,才有資格談國際化的問題

這一階段海爾艱難起步並確立冰箱行業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過砸掉76台有問題的冰箱砸醒職工的質量意識,樹立名牌觀念。

海爾84年起步時管理混亂,無優勢產品,職工人心渙散,要擺脫這種局面,必須高起點切入,給企業注入生存的希望。當時的外部環境是冰箱廠蜂擁而起,但沒有名牌,因此我們決定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冰箱生產技術,生產世界一流的冰箱,創出冰箱行業的中國名牌。1988年獲得中國冰箱行業歷史上第1枚國家質量金牌,標志著名牌戰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來,海爾採取「先難後易」的出口戰略,即首先進入發達國家建立信譽,創出牌子,然後再以高屋建瓴之勢佔領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取得了顯著成效。以海爾產品的高質量樹立了國際市場信譽,並堅持在發展中對國際市場布局進行多元化戰略調整,因此創出了在國內市場穩固發展的同時,有力地開拓了國際市場的大好局面。海爾在走向國際市場時由於堅持了創中國自己的國際名牌的戰略,因此,出口產品都打海爾自己的品牌,並努力通過質量、售後服務等樹立海爾品牌的國際形象。另外,海爾還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星級一條龍服務體系,設立了售後服務電話,海外的海爾用戶同樣可以享受到海爾星級服務。

經過艱苦努力,海爾通過質保體系國際認證、產品國際認證、檢測水平國際認可取得參賽資格;海爾從引進、消化、吸收到通過合資引智,使各類產品保持了與國際同步。

2.多元化發展戰略階段—多元化國際化的關系—企業在競爭中取勝要靠國際化,而國際化必須要多元化

國外把家電分為3類: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白色家電指可以替代人們家務勞動的產品;黑色家電可提供娛樂,像彩電、音響等;米色家電指電腦信息產品。

我們從84年到91年做了7年冰箱,然後進入了冷櫃、空調、洗衣機等白色家電領域,97年我們從白色家電領域進入黑色家電;從現在開始我們又進入電腦行業。

關於多元化,外界議論很多,到底該不該多元化?應該多元化還是專業化?

我們認為,廣義的多元化指企業在競爭中取勝要靠國際化,而國際化必須要多元化。我們認為的多元化不僅是產業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場多元化。如可口可樂,有一位經濟學家說它是專業化,我們認為可口可樂應該是多元化的,因為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市場都被可口可樂征服了,這就是市場多元化。再比如耐克,它的公司只有1000人,全世界的耐克鞋卻不計其數,它本身並沒有工廠,但卻有市場。它只抓兩頭,一頭是鞋的設計、開發,另一頭是銷售。歸根結底,誰擁有市場資源,誰就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多元化的發展應是一種趨勢,最關鍵的是在國際市場把牌子做好,我不一定有自己的工廠,但我卻擁有全世界的市場。

3.國際化發展戰略階段—海爾的國際化與國際化的海爾—兩者之間的區別與本質聯系

海爾的國際化是國際化海爾的一個基礎,只有先做到了海爾的國際化才能去做國際化的海爾。我們在做海爾的國際化的時候,就是要海爾的各項工作都能達到國際標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質量;二是財務;三是營銷。質量要達到國際標准;財務的運行指標、運行規則應該和西方財務制度一致起來;營銷觀念、營銷網路應達到國際標准。我們自身具備這種素質就可以進入國際市場去,所以「出口」是針對海爾的國際化而言。

但國際化的海爾就不同了,「海爾」已不再是青島的海爾,中國的海爾也將成為整個國際化海爾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會有美國海爾、歐洲海爾、東南亞海爾等等。國際化的海爾是三位一體的海爾,即設計中心、營銷中心、製造中心三位一體,最終成為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具備在當地融資、融智功能的本土化海爾。

選擇在美國建廠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我們自找苦吃,因為在美國建廠要求非常高,但是如果在美國市場可以成功的話,就可以取得非常寶貴的經驗。另外,美國市場非常大,我們在美國市場已經銷售了幾十萬台,如果不設廠,就會有很大制約,如運費問題。

二、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提高競爭力是當務之急

1. 企業只能利用外部環境,能利用多少取決於企業自身

對企業來講,今年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會更多一些,因為國際市場進一步開放,現在面臨的就是要和所有的國際化(跨國)大公司擺在一起來較量。實際上,不管我們加不加入WTO,實際上等於已經加入了,因為國外公司已到國內來了,所以說現在要考驗的是企業的競爭力。所以我提出:國際化戰略不僅僅是到國外開拓一個空盪的市場,主要是把自己置身於這個環境之中經受更多的考驗,感受這種競爭氛圍,提高我們的競爭力,問題關鍵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具備和國際大公司一樣的競爭能力,如果不具備的話,我看企業面臨的不僅是增長的問題而是一個生存的問題。

我想,無論怎樣,外部環境不要去管它,這對所有企業而言是一樣的。關鍵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的問題。比如氣溫是-5攝氏度,對所有人都是-5攝氏度,你身體好,有抗凍能力,在外面就不感冒,如果身體不好,出去肯定感冒,你不能因為你感冒了,而埋怨天氣不好。我看,企業只能是利用外部環境,能利用多少還是取決於企業自身。

2.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採取一路縱隊開拓國際市場

我們採取的戰略叫做一路縱隊而不是一路橫隊。我不可能在一個市場上像國內一樣告訴消費者我有什麼,而是我認為哪一個產品競爭力最強,先讓它當尖兵,打開市場之後,其它的跟進,這樣算起來總的交易成本比較低。

美國市場,就是冰箱先打進去的,現在很多美國人都知道海爾是做冰箱的。後邊再跟進的是洗衣機,就不需要大肆宣傳了。但是在歐盟市場上,是由空調打先鋒,現在冰箱、洗衣機跟著它往裡沖。和打仗一樣,一路縱隊犧牲比較小,一路橫隊犧牲就比較大,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這是毛澤東的理論,對我們的國際市場拓展仍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競爭力說到家就是怎麼樣對待競爭市場,我想體現出來的就是創新,競爭力最重要的是怎麼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美國,我們的產品逐漸受到當地消費者的歡迎,因為我們在美國當地有設計中心(洛杉磯),根據美國當地的需求不斷地推出新產品,非常符合美國人的要求。

在國際市場上,我們不想打價格戰,打價格戰的話,不一定會獲取更好的市場信譽,而中國貨本身就被認為應該是低價格,如果擺脫不了這個狀況,那你永遠不可能樹起你自己的牌子。在美國的超市裡,我們的冰箱售價和美國一些公司差不多,比韓國的高。像我們在伊朗賣的空調就是這樣,他們認為中國貨嘛就應該便宜,而我們堅持不降價,擺在商場里一開始就是賣不動,我們就告訴消費者為什麼要賣這么貴,總歸有好奇的買來試試,逐漸的,當地消費者開始認同海爾空調。價格低一開始就比較好賣,也是一種戰略,但是再提價是不可能的,市場不會給你再提價的機會,你永遠只能在這個低價位上徘徊。

3.「與狼共舞」與愛國

關於比爾-蓋茨的維納斯計劃,很多人認為肯定是引進來一隻大灰狼。其實這只狼本來就已經進來了,企業就是要與狼共舞。我們還不具備和微軟和Intel抗衡的力量,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和他合作過程中,使自己強身健體,具備更大的競爭力,最終目的就是在這個行業內佔有一席之地。

如果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不花這么多錢引進這些技術,我們今天能有和國外抗衡的局面嗎?德國人針對海爾就說過:「當時賣給他們技術是非常錯誤的,現在讓他們打到家門口來了。」其實關於和國外大公司合作的非議我們早在10多年以前就聽過。當時銀行的一個同志說:「你們進的散件再賣出去比直接進口整機都貴,還不如直接進口整機。」但他忘記了一點:如果我們一直引進整機,到現在也不會造冰箱。

4.網上銷售—零距離銷售—人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

進入國際市場能不能成功,其中有決策上的問題,組織結構上的問題,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人的問題,單純與國際大公司比資本、比技術、比品牌,差距都非常大。

對我們來講,只能靠人的素質,靠我們自己的拼搏精神,靠我們自己創新精神。和國外公司打交道、包括進入國際市場時,雖然我們的規模比他們小,但我們的精神,我們的速度還是令他們驚訝。我們的很多訂單都是靠這種精神拿到的。上個月,一個外國經銷商要訂購7個集裝箱的海爾產品,但要兩天之內發出貨物。下午兩點接到的電話,五點機關要下班,我們還要辦船等問題,兩天內從青島發出,實際上意味著給海爾人的只有3個小時。定單就是命令單,全體人員以最快速度與船運公司、海關等聯系,一般情況下辦好這一切要7天時間,我們最後在3個小進內辦完所有手續,9點鍾時貨全部裝上船了。所以這個經銷商說,我幹了10幾年經銷商,沒有給客戶發過感謝信,給你們是第一個,感謝的不只是你給准備了一批貨,而是精神,精神是不可戰勝的。

今年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對21世紀的企業有三條要求,達到這三條就是21世紀的企業,達不到你就很難存在了。第一,有個可以適應外部市場變化(因為外部市場變化太快了)的內部組織結構,指內部組織結構能夠適應外部市場的劇烈變化,有的中國企業現在還是直線職能式的組織結構,這怎麼能適應呢?第二,必須有個全球化的名牌;第三,必須有一套能夠在網上銷售的戰略,客戶在網上提出:我要這個電冰箱就要一個圓的,一個方的,一個三角的,我就提出這個要求,誰能滿足我的要求我就買誰的,我們內部稱之為零距離銷售。這是真正的零距離,這才是21世紀的企業。

要提高人的素質太難了,包括我在內所有的海爾人都是這樣。好比是100米賽跑,國際水平是10秒,你現在的水平是12秒,怎麼辦?你不能說我再練三年。業務素質上的差距固然大,但思想上有所提高才是最難的事。比如驕傲,我們現在和國際上的大公司距離越來越接近,而且海爾的年輕人很多,自豪與自傲本身就沒有太大的鴻溝。年輕人晚上回家關起門來一想,「沒想到我還這么偉大」,明天上班的時候心思就不知哪裡去了,和別人交往就容易失去分寸。

很多國際化大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受到大企業病的困繞,因為企業大了以後,會有很多防範性的規章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個問題制定一個相應的制度,結果制度越來越多,把所有的行為都規范了,都制約了,但是創造力也沒有了。小企業有大企業不可比擬的優勢就是速度和靈活。我們在內部實行市場鏈的做法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外部競爭效應內部化,每個人的收入不是長官說了算,而是市場說了算,市場鏈制度非常有效,但畢竟還是制度約束,我們現在正在進行自主管理建設,已涌現出不少自主管理班組。雖然現在自主管理班組比較少,但將來一個國際化的企業必須是這樣。在GE的一個工廠里,沒有一個質量檢查員,只有8個質量工程師,他們的任務不是檢查質量問題,而是質量怎麼提高,我認為這樣才算超級企業。

2、海爾空調出口哪些國家?求介紹

海爾空調出口的國家有:俄羅斯、巴基斯坦、義大利,泰國、印度、美國、韓國等。

越來越多中國空調企業認識到由「中國造」向「中國牌」轉變的重要性。近5年中國空調自主品牌出口明顯向好,國內空調出口總量中自主品牌佔比過去五年中提高近5個百分點。

在中國空調品牌中,海爾是最早堅持自主品牌出口的空調企業。90年代海爾空調從出口伊始就堅持以自主品牌出口,在泰國、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建立製造基地,多年間已逐漸形成了研發、製造、營銷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策略。

在全球,海爾互聯空調連續2年全球銷量第一;在歐洲,海爾空調是中國空調第一品牌;在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海爾是當地空調市場第一品牌。在義大利,泰國、印度,海爾空調位居中國自主品牌第一;在美國,海爾空調和GE Appliances雙空調品牌市場份額第一;在國內,海爾智能空調連續4年為中國市場第一,也是中國自主品牌家用空調出口第一。

3、請介紹一下海爾公司在海外的發展情況

海爾全球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建立在海爾對全球市場的本土化布局基礎之上。目前,海爾已在北美、歐盟、日韓、非洲、中東及東南亞等地區建立本土化的機構,30個海外製造基地、22個貿易公司和8個設計中心的建立使海爾實現在全球主要經濟區域的本土化研發、製造和營銷,2007年,海爾海外營業額實現超過33億美元,其中規模最大的海外機構當屬美國海爾。在最近於拉斯維加斯閉幕的美國2007KBIS展覽會上,由美國海爾研發團隊參與設計、美國海爾工廠製造、美國海爾貿易公司營銷的海爾法式對開門冰箱等高端產品備受青睞,引起當地主流品牌的極大關注,海爾的研發能力和滿足美國消費者需求的營銷推廣已經讓老牌家電廠商感到威脅。

4、海爾的國際化戰略是什麼?

海爾的國際化戰略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海爾進入國際化戰略正值中國加入WTO,很多企業響應中央號召走出去,但出去之後非常困難,又退回來繼續做定牌。海爾認為「國門之內無名牌」,「不是出口創匯,而是出口創牌」,並且提出「下棋找高手」、「先難後易」,首先進入發達國家創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發展中國家。


海爾按照「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思路打造國際化品牌。「走出去」階段,海爾以縫隙產品進入國外主流市場;「走進去」階段,海爾以主流產品進入當地主流渠道;「走上去」階段,海爾以高端產品成為當地主流品牌。海爾也逐漸在國際上樹立品牌,成為中國品牌走向全球的代表者。

1999年,海爾在美國建立第一個海外工業園時,受到很多質疑,當時很多媒體說,美國的工廠都到中國來設廠,海爾反其道而行的跑到美國去設廠,最後肯定以失敗告終。只看當時,海爾到美國去設廠肯定沒有成本優勢,但從今天來看,這無疑是個高度前瞻的、正確的決定 。2001年,美國當地政府為感謝海爾為當地所做的貢獻,無償命名工廠附近一條道路為海爾路,這是美國唯一一條以中國品牌命名的道路。


5、2012年海爾集團國際貿易收入是多少

2012年,海爾集團出口創匯收入為1432375696美元(14.3億美元),減去進口額凈創匯8.25億美元。
PS:2012年,海爾集團的出口額是1432375696美元,進口額607782251美元,進出口總額204015794美元。

6、中國海爾集團在全球擁有數十個製造基地、多個研發中心和海外貿易公司。至2013年,海爾已在全球17個國家擁

B

7、海爾公司與海爾海外的公司是如何進行貿易往來

海爾海外收購的背後:失去產能還能走多遠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14:42 《新財經》
文/蔡恩澤

在市場競爭中長大的海爾,一旦放棄自己的製造優勢,不知道還能剩下什麼

不久前,海爾集團發布公告,參與紐西蘭最大的家電製造商斐雪派克(Fisher & Paykel)的一項股權融資計劃。海爾為此項交易支付2850萬美元,獲得該公司20%股權,成為斐雪派克的最大股東,同時獲得兩個董事席位。

近年來,海爾在海外市場頻頻出手,先是競購美泰克,後欲收購GE白電,但均以未果告終。海爾在國內的白電產業老大位置上已坐了多年,但在海外市場,自有品牌的銷售一直未見多大起色。如今「斬獲」斐雪派克,是否就有了一塊施展拳腳的領地?

收購斐雪派克,誰借誰的力

海爾此次出手,有人評論為是「假道滅虢」。海爾自己的說法則是:利用斐雪派克的市場渠道,向歐美高端白電市場滲透。但看好未來與獲得銷售利益是兩碼事。海爾看好斐雪派克的銷售渠道,斐雪派克也看好海爾在中國的銷售渠道,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渠道資源交換,似乎雙方誰也不吃虧。

稍作分析即可發現,這樣的交易,對斐雪派克顯然更有利。目前,產品能覆蓋全球高端市場的白電製造商,歐洲有西門子、飛利浦,美國有約克,都是縱橫市場多年的強勢品牌,外來品牌難撼其霸主地位。海爾想通過斐雪派克虎口奪食,絕非易事。

再從「相互利用」的角度來看,雙方共享市場資源,海爾將在中國市場獨家營銷和分銷斐雪派克品牌家電產品,斐雪派克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市場獨家營銷和分銷海爾品牌家電產品。但由於二者市場資源極不對稱,海爾明顯吃大虧。

雖說斐雪派克的產品覆蓋高端市場的冰箱、洗衣機、洗碗機、乾衣機和灶具等產品大類,但每年僅生產120萬台左右,產品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後,市場佔有率微乎其微。目前,斐雪派克在紐西蘭擁有55%的市場份額,位居市場第一;在澳大利亞擁有18%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從上述情況看,斐雪派克最多也只能算個區域強勢品牌。

比起2008年實現全球銷售額1220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家電市場份額二成多,高端市場份額達30%以上的海爾集團,即便是把斐雪派克放在中國市場,也是只體量並不大的「小麻雀」,更別說放在全球市場了。斐雪派克能量有限、渠道有限、市場有限,海爾「借用」這樣的資源,到底能沾多大的光?

美國金融危機暴發以來,對斐雪派克業績沖擊巨大。到今年3月31日為止的一年內,斐雪派克虧損額達9530萬紐西蘭元。今年2月該公司曾公布,過去九個月來其在紐西蘭的銷售額下滑了13.1%,在澳大利亞銷售額下滑了8.5%,美國銷售額下滑12.9%,歐洲銷售額下滑19%。

中國市場的消費潛力,斐雪派克不會揣著明白裝糊塗。借用海爾渠道進入中國,高昂的前期投入費用,斐雪派克可以就此全部省掉,實為走了一步好棋。

斐雪派克在公告中表示,通過與海爾的合作,為其打開了通往中國市場的大門,還可以把銷售推進到中東和非洲。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John Bongard)也承認,僅僅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這將是極艱難的任務。目前,美國的高端白電市場被幾家德國廠商所佔領,斐雪派克與他們同台競爭倍感壓力。與海爾合作後,則很有信心在中國市場上與幾大德國對手一較高下了。

海爾軟肋:主體產業缺少競爭力

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企業的產業架構十分清晰,幾大主業個個強壯。再看海爾的產業架構,幾乎是多元化的「雜燴湯」,主業不夠大,更不強,副業則是小而散。這是海爾的軟肋,也是海爾的致命傷。

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已成為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美譽度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產品從1984年的單一冰箱,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爾目前的產業群包括家電、通訊、IT、家居、生物、軟體、物流、金融、 房地產、電器部品、數字家庭、生物醫療設備等12個門類。唯一的強勢產業是白電,這幾年則呈現出持續下滑態勢,市場地位已經從多年的第一,淪為現在的第三(第一是格力,第二是美的),競爭優勢不再,前景堪憂。

海爾的年報數據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僅44.43 億元,同比下滑23%,營業利潤為-8171萬元,出現了近五年來首次單季度經營性虧損。由於2008 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下滑,以及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大幅上升,單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87%,進而影響了海爾2008 年的業績。

如果把近幾年國內各大家電企業的財務數據作一對比,就會發現,在格力、美的、科龍和海爾四大家電巨頭中,海爾的銷售凈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明顯落後於其他三家。種種跡象表明,一直以白色家電作為企業產業架構唯一重心的海爾集團,似乎正行駛在偏離產業軸心的道路上——海爾的空調、冰箱產能增長緩慢,市場份額不斷下滑,產業地位已受到嚴重威脅。

再看那些跨國家電巨頭,GE、西門子、三星的產業架構與市場控制力堪稱典範。

GE 即通用電器,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器和電子設備製造商,它的產值佔美國電工行業全部產值的1/4左右。GE是企業多元化投資的鼻祖,是一家集服務、技術和製造為一體的多元化公司,致力於在每一個業務領域都實現全球領先,並幫助客戶實現成功。從飛機發動機、發電設備到金融服務,從醫療造影、電視節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於通過多項技術和服務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如果GE僅僅是一家家用電器、或動力設備、或設備租賃公司,可能會在某些年頭出現盈利低谷,因為這些業務本身無法避免周期性波動。GE多樣化的領先的工業部門和金融業務部門的產業架構組合,無論經濟周期如何波動,企業總能找到增長的動力。

在GE的產業架構中。主業始終是強者之王。這家公司的電工產品技術成熟,品種繁多,產品品種和規格多達25萬多種。它除了生產消費電器、工業電器設備,還是一個巨大的軍火供應商,從宇宙航空儀表、飛機發動機、引航導航系統,到多彈頭彈道導彈系統、雷達和宇宙飛行系統等,都被囊括在其巨大的產業架構中。近年來,GE曾先後剝離出讓了71項非核心業務,將精力和資源集中於核心業務的培育和發展上。

反觀海爾,盡管多年來一直堅持多元化發展,在家電領域擁有業內最寬泛的產品群,但是,海爾產業群背後掩藏的,是並不理想的經營狀況。在海爾的主營業務中,除了當年砸出來的冰箱業務尚能拿出手外,空調與格力、美的之間的差距已越來越大,已被二線陣營快速趕上;洗衣機無論是波輪還是滾筒,在中外品牌夾擊下已有心無力;海爾彩電從未躋身國產五大主流品牌之列,海爾手機如今在市場上難見蹤影;勉強算得上有利可圖的可能是筆記本電腦,卻又趕上了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市場疲軟。

將GE的產業架構與海爾的產業架構稍加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企業的產業架構,是企業獲取利潤和發展壯大的必備土壤:主業清晰且強大者贏,得產業者得天下。

失去產能,企業還能走多遠

1998年,海爾提出了「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三步走」國際化戰略。其中,「走出去」指的是將產品批量銷往全球主要市場,「走進去」是指進入國外主流市場的主流營銷渠道,「走上去」則表示讓海爾品牌成為國外主流市場的主流品牌。

十年來,海爾已基本實現「走出去」,但是「走進去」與「走上去」卻步履維艱。

與國內大多數企業相比,海爾是一個較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但與國際企業相比,海爾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這一點從海爾缺乏原創產品、重大改進型產品就可見一斑。雖然海爾冰箱已經躋身全球三強,卻沒有一項足以影響產業的冰箱技術來打天下、坐天下。其他產品的情況也類似,這是海爾十年戰略的核心缺失。

其實,海爾的真正產業優勢是在國內。2004年,海爾在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後,冰箱、洗衣機、空調、熱水器均為行業三強。因為有一批而不是一類產品表現優秀,所以,海爾的總營收比別的企業要高很多。

不過,問題也由此而起。從50分到85分易,從85分到95分難。目前,海爾在自身主導產業國內市場增長空間不大、甚至已觸及天花板的情況下,沒有選擇對國內產能進行大規模有效整合,進一步壯大已有的產業實力,而是選擇把市場主體由國內調整為國外。這樣的選擇,也許正是導致海爾近幾年銷售規模不能持續放大,市場控制力不斷弱化的症結所在。

海爾在全球營銷額突破千億大關後,主營業務收入持續低增長已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按照張瑞敏的規劃,海爾集團的未來戰略是,將越來越多的生產製造業務進行外移,以騰出更多精力用於產品研發與營銷。

產能外移是一著險棋,日本家電企業在產能全部外移後出現的「企業空心化」現象,應該引起中國企業的警醒。日本家電業通過三次產能外移,「騰籠換鳥」變成了「騰龍換鳥」,最終導致自己研發的技術與產品不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近幾年,日本家電企業已經開始反省,並著手在國內重建家電產品生產線。

放棄企業產能,就等於放棄市場制導權。在現代化的全球生產與全球銷售模式中,產能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企業的競爭優勢。在市場競爭中長大的海爾,一旦放棄自己的製造優勢,不知道還能剩下什麼?

5月31日晚,戰略績效專家林佑剛在廣州與家電界資深人士聊天,談起了家電行業的競爭,談起了海爾、美的、格力、TCL、長虹等業內幾大知名企業的風雲變幻。大家最後形成一致看法:海爾是一個非常值得尊重的企業,張瑞敏是非常值得人們敬佩的企業家,但是,對海爾的前景並不看好。

8、有誰知道海爾進入國際市場的模式~幫忙分析一下~~~

一、海爾的三個戰略階段 海爾集團是在1984年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的,在青島電冰箱總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品多元化、經營規模化、市場國際化的國家特大型企業,是中國首批公布的10大馳名商標中唯一的家電名牌。 海爾從一個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迅速成長為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的中國家電第一品牌,產品包括42門類8600多個品種,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電熱水器、吸塵器等產品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企業銷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穩定增長,1998年集團工業銷售收入實現162億元。1997年8月,海爾被國家經貿委確定為中國6家首批技術創新試點企業之一,重點扶持沖擊世界500強。 海爾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戰略階段。 1.名牌發展戰略階段—名牌戰略與國際化的關系—只有國內市場做大做強,才有資格談國際化的問題 這一階段海爾艱難起步並確立冰箱行業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過砸掉76台有問題的冰箱砸醒職工的質量意識,樹立名牌觀念。 海爾84年起步時管理混亂,無優勢產品,職工人心渙散,要擺脫這種局面,必須高起點切入,給企業注入生存的希望。當時的外部環境是冰箱廠蜂擁而起,但沒有名牌,因此我們決定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冰箱生產技術,生產世界一流的冰箱,創出冰箱行業的中國名牌。1988年獲得中國冰箱行業歷史上第1枚國家質量金牌,標志著名牌戰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來,海爾採取「先難後易」的出口戰略,即首先進入發達國家建立信譽,創出牌子,然後再以高屋建瓴之勢佔領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取得了顯著成效。以海爾產品的高質量樹立了國際市場信譽,並堅持在發展中對國際市場布局進行多元化戰略調整,因此創出了在國內市場穩固發展的同時,有力地開拓了國際市場的大好局面。海爾在走向國際市場時由於堅持了創中國自己的國際名牌的戰略,因此,出口產品都打海爾自己的品牌,並努力通過質量、售後服務等樹立海爾品牌的國際形象。另外,海爾還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星級一條龍服務體系,設立了售後服務電話,海外的海爾用戶同樣可以享受到海爾星級服務。 經過艱苦努力,海爾通過質保體系國際認證、產品國際認證、檢測水平國際認可取得參賽資格;海爾從引進、消化、吸收到通過合資引智,使各類產品保持了與國際同步。 2.多元化發展戰略階段—多元化國際化的關系—企業在競爭中取勝要靠國際化,而國際化必須要多元化 國外把家電分為3類: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白色家電指可以替代人們家務勞動的產品;黑色家電可提供娛樂,像彩電、音響等;米色家電指電腦信息產品。 我們從84年到91年做了7年冰箱,然後進入了冷櫃、空調、洗衣機等白色家電領域,97年我們從白色家電領域進入黑色家電;從現在開始我們又進入電腦行業。 關於多元化,外界議論很多,到底該不該多元化?應該多元化還是專業化? 我們認為,廣義的多元化指企業在競爭中取勝要靠國際化,而國際化必須要多元化。我們認為的多元化不僅是產業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場多元化。如可口可樂,有一位經濟學家說它是專業化,我們認為可口可樂應該是多元化的,因為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市場都被可口可樂征服了,這就是市場多元化。再比如耐克,它的公司只有1000人,全世界的耐克鞋卻不計其數,它本身並沒有工廠,但卻有市場。它只抓兩頭,一頭是鞋的設計、開發,另一頭是銷售。歸根結底,誰擁有市場資源,誰就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多元化的發展應是一種趨勢,最關鍵的是在國際市場把牌子做好,我不一定有自己的工廠,但我卻擁有全世界的市場。 3.國際化發展戰略階段—海爾的國際化與國際化的海爾—兩者之間的區別與本質聯系 海爾的國際化是國際化海爾的一個基礎,只有先做到了海爾的國際化才能去做國際化的海爾。我們在做海爾的國際化的時候,就是要海爾的各項工作都能達到國際標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質量;二是財務;三是營銷。質量要達到國際標准;財務的運行指標、運行規則應該和西方財務制度一致起來;營銷觀念、營銷網路應達到國際標准。我們自身具備這種素質就可以進入國際市場去,所以「出口」是針對海爾的國際化而言。 但國際化的海爾就不同了,「海爾」已不再是青島的海爾,中國的海爾也將成為整個國際化海爾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會有美國海爾、歐洲海爾、東南亞海爾等等

9、海爾是如何闖進海外市場的

海爾集團的發展過程

海爾集團公司的前身青島冰箱廠是於1984年在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的基礎上成立的。在此之前,冰箱廠是一個虧損147萬元的集體小廠,當時人們的質量意識還相當淡漠。

1985年4月,冰箱廠當眾砸毀了有嚴重質量問題的76台冰箱,極大地提高了工人們的質量意識,這樣做的結果是1988年榮獲國家質量獎,1990年獲電冰箱行業唯一的國家質量管理獎。

到1991年,連續五年被全國消費者評為"最受歡迎的輕工產品電冰箱類"第一名,這時的冰箱廠,無論是品牌的知名度還是在產品質量、服務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1991年12月份,以青島電冰箱廠為核心企業,以空調器廠、冷櫃廠為緊密層企業,經過改制,組建了海爾集團公司。海爾集團通過技術開發、精細化管理、資本運營、兼並控股及國際化,使集團公司迅速成長為96年在全國500強中名列30位的大型企業集團。

92年到96年五年間,海爾集團銷售收入從8億元飆升至61.6億元,97年1-8月份銷售收入達66億元。

目前海爾集團產品包括電冰箱、冷櫃、空調器等13個門類5000餘個規模品種,並批量出口到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海爾商標在96年的無形資產價值達到77億,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家電第一名牌。











(9)海爾有國際貿易嗎擴展資料:

1、全球化品牌戰略發展階段(2005年—2012年):創造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品牌

時代機遇:互聯網的發展

一般企業做法:以企業為中心賣產品

海爾創新做法:以用戶為中心賣服務

海爾管理創新:探索「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

互聯網時代帶來營銷的碎片化,傳統企業的「生產—庫存—銷售」模式不能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企業必須從「以企業為中心賣產品」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賣服務」,即用戶驅動的「即需即供」模式。互聯網也帶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國際化和全球化之間是邏輯遞進關系。

「國際化」是以企業自身的資源去創造國際品牌,而「全球化」是將全球的資源為我所用,創造本土化主流品牌,是質的不同。因此,海爾整合全球的研發、製造、營銷資源,創全球化品牌。

這一階段,海爾探索的互聯網時代創造顧客的商業模式就是「人單合一雙贏」模式。

2010年,張瑞敏在美國與世界頂級的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和加里·哈默交流海爾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兩位管理大師對海爾人單合一雙贏的自主經營體的實踐給予了高度評價,加里·哈默(左)認為海爾推進的自主經營體創新是超前的。

2、網路化戰略發展階段(2012年—2019年):網路化的市場,網路化的企業

時代機遇:互聯網的發展

一般企業做法:以自身為中心的傳統型企業

海爾創新做法:互聯網時代的平台型企業

海爾管理創新:繼續探索「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顛覆了傳統經濟的發展模式,而新模式的基礎和運行則體現在網路化上,市場和企業更多地呈現出網路化特徵。

在海爾看來,網路化企業發展戰略的實施路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即大規模定製,按需設計,按需製造,按需配送。

2012年12月,瑞士洛桑IMD商學院院長多米尼克·特平將「IMD管理思想領袖獎」頒發給了張瑞敏,以表彰其對現代管理藝術與實踐做的貢獻。

2015年11月,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企業家,張瑞敏在第七屆德魯克全球論壇上發表演講;入選「2015年度Thinkers50榜單」並榮獲Thinkers50傑出成就獎之「最佳理念實踐獎」(Ideas into Practice)

2016年6月8日,第86屆耶魯CEO峰會論壇上,張瑞敏被授予「傳奇領袖獎」獎,成為今年唯一一位榮獲該獎項的中國企業領袖。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領導力項目高級副院長Jeffrey Sonnenfeld(傑弗里 桑尼菲爾德)評論道:張瑞敏是一位真正的全球商業巨人,他令他的競爭對手、同行以及像他一樣的中國商業領導人都肅然起敬。作為一個轉型領導者,他汲取中西方商業實踐的精華,創造了他自己獨特的模式。

2018年9月11日,山東省人工智慧產業聯盟成立大會在煙台召開。海爾憑借在智慧家庭方面的領先探索成為推進聯盟工作的牽頭企業,積極協同各企業搭建人工智慧產業生態圈,並當選第一屆輪值理事長單位。

2018年10月5日,青島海爾公布在法蘭克福上市的計劃。

2019年7月1日,青島海爾公司股票名變更為「海爾智家」,股票代碼「600690」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