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對國際貿易摩擦,我國應該怎樣面對
我國面對貿易摩擦應對辦法:
1、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力,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勠力同心,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化壓力為動力,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努力維護國家發展的國際環境,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
2、保持戰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應對美國挑起貿易戰的行為,關鍵是不受對方干擾,保持戰略定力,避免犯顛覆性錯誤。
3、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4、堅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全力增強創新能力。牢牢把握新技術革命的戰略機遇,加速技術追趕,加強前沿技術研發,用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6、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對接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分工地位,建設貿易強國。
(1)有關國際貿易熱點話題擴展資料:
貿易摩擦背景:
2009年,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加劇,中國連續14年位居全球貿易摩擦目標國榜首,全年共有21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16起,涉案金額27億美元。從涉案產品看,鋼鐵、輪胎、鞋、玩具、鋁製品等已成為貿易摩擦的「重災區」。
經濟貿易領域的矛盾和摩擦,成為我國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矛盾和摩擦最集中的領域,且在我國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中有較突出的表現。
近年來,我國摩擦產品種類一直在不斷增加,機電、高科技產品出口增長迅速,成為新的摩擦熱點,例如汽車、醫葯產業等。並且大有從單一產品延伸到整個相關行業之勢。
2、當前國際貿易中的熱點問題?
熱點一:中國經貿
熱點二:中外經貿關系
熱點三:貿易保護
熱點四: 國際商務
熱點五: 法律問題
熱點六:貿易爭端
熱點七: 服務貿易
熱點八:加工貿易
熱點九:匯率問題
3、求20個近期的國際熱點問題
1、中東危機:敘利亞問題 2、美國回歸亞洲 1、中東危機:敘利亞問題 內亂原因 最新局勢 周邊局勢 各方較量 何去何從 內憂外患原因 內因:.經濟困局難解,教派分歧,家族獨裁統治,雖然表面看上去敘利亞實行的是民選的總統制政府,可真正當選總統的無非是前任總統的直系親屬,家族式的經營模式,缺少真正民族意願的政府。 外因:中東是大國必爭之地,中東的不穩定,說明中東大國爭奪角力的激烈程度。敘利亞問題,不過是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為了進一步掌控中東地區,建立穩定的安全體系,最大限度維護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新的戰略行動。 最新局勢 「和平」抗議變成「武裝起義」 國內暴力事件持續升級 阿盟決定經濟制裁敘利亞 航母出動,干預行動或在即 中東局勢緊張 阿拉伯國家聯盟經濟和社會委員會2011年11月26日召開緊急會議並達成一致,決定對敘利亞實施經濟制裁。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就是否制裁敘利亞尚存爭論,制裁能否落實仍存變數。 面對多方外力干預,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繼續強硬姿態,政府軍開始在土耳其、敘利亞邊境增兵。 以色列蠢蠢欲動,敘利亞內亂,中東各方勢力發生巨大變化,伊朗失去盟友。 美俄兩大國的暗中較量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圖片) 已有3艘俄羅斯軍艦駛入敘利亞附近塔爾圖斯海域。此外,2011年11月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被派到地中海東部海域執行任務。 美海軍「布希」號航母(圖片) 2011年11月,作為美國海軍最新建成的航母,編號為CVN-77的「喬治·布希」號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喬治·布希」號從霍爾木茲海峽附近駛往敘利亞近海一帶。 希拉里中俄對敘利亞的態度令人惡心(圖片) 2012年1月22日,阿盟外長會議倡議結束敘利亞國內暴力沖突,敦促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將所有權力移交給第一副總統,並要求敘當局在兩個月內組建包括反對派在內的國民團結政府。2月4日,阿盟以這份倡議為藍本起草的一份決議草案在聯合國安理會表決中遭到中國和俄羅斯否決。這一幕2011年10月4日也曾上演。 2 安理會:中俄否決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視頻) 中俄聯手投否決票的原因 1、西方國家將昨天的利比亞經驗套用到今天的敘利亞身上,豈不是要聯合國為它們的軍事干涉再開一次綠燈?那麼明天又該輪到哪個國家呢?這類干涉一旦盛行,國際關系和世界和平必將陷入巨大的混亂。 2、俄外長拉夫羅夫講,中俄實際上投這個反對票是必然的,但是中俄雙方是想有一個緩沖期,當時俄羅斯代表在聯合國表示給出三至四天時間,俄高級代表團訪問了大馬士革以後,再進行表決,但是包括西方一些國家在助力推這個,要堅決進行表決,所以中俄投了反對票。 3、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其實,中國的反對票既非「跟隨俄羅斯」,也不是「同情巴沙爾」,為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2月5日,約兩萬人參加環球網就「你怎麼看中國在聯合國否決敘利亞決議草案」的投票調查,其中91%的網友表示「支持」中國這次動用否決權。 4、美國參議員麥凱恩近日在慕尼黑說,「阿拉伯之春」應當進入中國。美國的這種聲音越來越多,不斷強化中國社會的一個巨大擔心:搞垮中國最終將成為美國的頭號國家目標和外交「總政策」。不管這種擔心與美國的真實意圖有多少對應性,它都在中國社會里很真實,而且在逐漸變得緊迫。 敘利亞何去何從 3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一份有關敘利亞問題的主席聲明。聲明重申,尊重敘利亞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原則,歡迎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作為聯合特使斡旋敘利亞危機,支持安南為實現停火、人道准入和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所做出的努力。該聲明沒涉及敘利亞政權更迭和武力干涉敘利亞危機的用語。 中俄難以阻止事態的發展。從最早的南聯盟到後來的伊拉克,到利比亞再到今天的敘利亞,到甚至以後的伊朗,其實是一場世界的群毆,西方國家聯合起來對這些國家的一個群毆,它們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再者,要看俄羅斯能堅持多久,因為每一次都是俄羅斯,特別是南聯盟的時候,非常的義正言辭,最後它就撤了,這種劇情已經上演好幾次了。 2、 美國回歸亞洲 2011年,美國「回歸亞洲」步伐加快,「回歸亞洲」戰略涉及外交、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外交上,專注於南海問題,旨在擴大問題的復雜性;軍事上,加大在澳大利亞駐軍,向菲律賓出售武器等;經濟上,美國力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而中國的迅速崛起,讓美國感到了不安。我國應該冷靜觀察,穩住陣腳,從戰略上藐視來自美國的「包圍」,推動自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奧巴馬高調回歸亞洲,中美關系小摩擦不斷(視頻) 一、美國確立「回歸亞洲」戰略的緣由 第一,全球戰略部署的需要,美國全球戰略部署的勢力滲透只剩下亞洲了。 第二,亞洲占據的重要地位,亞洲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穩定劑」。 第三,解決美國自身的困難,亞洲的發展和繁榮與美國息息相關。 第四,平衡潛在的對抗力量。 美國回歸亞洲實質就是遏制中國 在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進攻性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米爾斯海默就認為,隨著實 3 力的增強,中國總有一天會發起對現有霸權國的挑戰,也就是對美國的挑戰。 亞洲:美國實施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圖片) (二)美國「回歸亞洲」戰略的部署及行動 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就跨越重洋來到亞洲。先是高調訪問印度,將美印關系升級到「3.0版」,隨後又抵達泰國,並高調出席正在普吉召開的盟地區論壇部長會議,代表美國簽署了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此舉正式吹響美國「回歸」亞洲地區事務的號角。 2010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表示,美國深切關注中國與東盟「在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的爭端」 。 這是美國政府首次公開明確表示介入南海爭端。 2011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這是美國又一次主辦APEC領導人會議。峰會上美國力推新的自由貿易協定――「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 ,簡稱TPP。 美國「回歸亞洲」就是借道亞洲回家 如果美國回歸亞洲戰略失敗,那也就意味著其稱霸全球的失敗。近年來,美國不但沒有能夠征服世界,反而為霸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更糟糕的是拖累了美國的經濟發展;美國國內的政治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美國目前的戰略實際上就是「借道」亞洲的「回家」戰略,主要是想把亞洲當成美國的前沿陣地,防止美國本土的安全受威脅。所以說,美國的回歸亞洲戰略實際上就是借道亞洲回家的一個過程。 外交攻勢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南海問題」。美國插手南海問題,意在挑起中國和相關國家的爭端,在外交上孤立中國。 軍事上進行包圍帶來的挑戰。首先是增兵澳大利亞。加緊與日本和韓國建立雙邊軍事同盟,繼續加大對台灣的武器銷售。 經濟上強行干預帶來的挑戰。美國意圖在於通過TPP幫助美國增加出口,建立一個有利於自己的跨太平洋地區的自由貿易區,進而主導亞洲的經濟秩序。 外交 軍事 經濟 美國「回歸亞洲」戰略對中國的挑戰 奧巴馬訪"三八線"眺望朝鮮(圖片) 中國完全可以從戰略上藐視來自美國的包圍 最重要的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我們謹記當年鄧小平的教導,同時提出: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 (三)中國對美國「回歸亞洲」戰略的應對
4、國際的焦點問題都有什麼?
S
5、求有關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最近的 熱點話題
經濟方面: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展望
貿易方向:國際市場石油的供需造成的挑戰
6、急需一篇論文,話題是關於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熱點問題,一千至二千字
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生產基礎是產業內分工。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對經濟生活國際化作過十分精闢的論述,闡明了這個歷史趨勢是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發展的。產業革命即第一次科技革命塑造了19世紀的國際分工,即英國作為工業的太陽與廣大農業和原料附庸之間的分工,從而就像《黨宣言》所說,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世界性的了。隨著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導致了工業國之間的水平型分工。例如,英國的優勢在鋼鐵、造船、採煤等工業,德國則擅長電氣、化學等工業。二次戰後,除了上述的垂直型和水平型分工,第三次科技革命又使國際分工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並佔了主導地位,這就是產業內分工。過去的國際分工主要是要素稟賦所制約,現在科技優勢足以減輕甚至擺脫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以至同一行業內的各個部門或同一企業內的各個分廠、車間和工藝流程,都可分散到全球部署定位,實現最優配置。
產業內貿易便是上述這種分工的表現形式,這種貿易60年代以來發展十分迅速,從而在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中也得到了反映。1975年格魯伯爾和勞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的論著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們提出的定義和測量方法為學術界廣泛接受。產業內貿易就是一國同時既出口又進口某一同類產品,所謂同類產品則按聯合國的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的三位數來劃分。SITC將國際貿易中的商品分為10大類(Section),大類以下分63個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為233個組(Group),組以下再分為786個小組(Subgroup),小組以下分為2000個基本項目(Item)。這就是說屬於同一「組」的產品就是同類產品,但也有人採用較為寬松的劃分標准,即以同一「部」的產品作同類產品。他們提出的計算公式如下:
(Z[,i]+M[,i])-|Z[,i]-M[,i]|
B[,i]=—————————————————×100
(Z[,i]+M[,i])
上式也可寫作
|Z[,i]-M[,i]|
B[,i]=(1- ————————————)×100
(Z[,i]+M[,i])
在上式中,B[,i]便是反映產業內貿易的指標,稱之G-L指數,在0-100間變動,愈趨向於100,表示產業內貿易水平愈高。i指產業,Z指出口額,M指進口額。他們和其他西方學者的研究都表明:(1)產業內貿易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的製造業,據經合組織的材料,1991年6個西歐國家的製造業中有60%以上是產業內貿易,另外6個西歐國家這一比重為50%~60%。(2)製成品的產業內貿易遠高於初級產品,最高的當推機械和運輸設備以及化學工業,科技密集度愈高的部門,其產業內貿易的傾向也愈大。(3)一國的經濟增長與產業內貿易水平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根據上述,我們可將世界G-L指數當作反映全球化的生產指標,因為G-L指數愈大,說明各國在生產專業化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愈高。產業內分工的主要形式有同一產品不同檔次、品質或僅僅是型號、規模不同的專業化,例如大量出口若干品牌的汽車,同時又大量進口另一些品牌的汽車。還有零部件或工藝流程的專業化,由各有關企業參加協作來完成最終產品。我國的加工貿易可說屬於後一種形式,它是通過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進行加工裝配而又出口來完成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加工貿易發展迅速,80年代中期加工貿易出口額還只有56億美元,在我國全部出口中也僅佔18%,而一般貿易的比重則高達82%,但到1995年其金額增至740億美元,10年內增長了12倍之多,比重也上升為50%,開始超過一般貿易;到1996年加工貿易金額增至1044.7億美元,比80年代中期增長了將近18倍,比重約佔57%。加工貿易在外資企業出口中的比重更高,而外資企業目前在我國全部出口中已佔45%,其增長勢頭之強勁遠勝於國有企業。因此可以說近十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之所以能夠持續地迅速增長,加工貿易是主要的支撐力量,它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工貿易擴大了我國的就業規模,據廣東省公布,1997年全省加工貿易在全國加工貿易總額中約佔55%,吸收了約1000萬人就業,估計全國藉此解決就業的人數約近2000萬。加工貿易還帶動了我國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某些製造業部門的成長,有的可說是從零開始的,例如,家用電器就是從組裝起步,後來成長為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成品的出口比重得以在較短時間內超過初級產品,這是與加工貿易的發展分不開的。由此可見,加工貿易確實為我們參與並利用產業內分工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但加工貿易也給我們帶來了困擾和矛盾,這主要與對外貿易中的雙重機制有關。為了扶持加工貿易,對其所需的中間品免徵進口稅,同時各地區還有自己的優惠措施,於是就在一般貿易的促進機制以外,又形成了一套與之相平行的加工貿易的促進機制,從而引發了以下矛盾:
1.一般貿易的促進機制主要在於出口退稅,實現零稅出口,而加工貿易的出口只有在國內創造價值部分才給予退稅,從原則上說,二者都是合理的,可以並行不悖。但當一般貿易的出口退稅不能全部到位時,有的企業就會由一般貿易轉向加工貿易,特別是那些需用高關稅進口原材料和中間品的企業,將改做加工貿易,減少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原材料和中間品,這樣就影響了國家的關稅收入。
2.如果加工過程集中在出口加工區或保稅區進行,海關就便於實施有效的監管。但我國的加工貿易並無地域限制,從沿海到內陸,可謂星羅棋布,確實不易監管。再加外貿企業有經營權而缺乏加工能力,生產企業有加工能力而沒有經營權,工貿脫節,漏洞不少,以致不法之徒有隙可乘,將保稅進口的原材料和中間品在國內倒賣以謀取厚利。例如,1997年海關查獲的走私大案中約有一半左右的金額是利用加工貿易渠道進行的。
必須指出,以上的矛盾不是由加工貿易這個利用國際分工的形式本身所產生的,對於兩種平行機制只要不斷協調,統籌兼顧,使之保持恰當的平衡,矛盾是可以解決的。對於走私,中央已下定決心,全面進行打擊,同時1997年銀行建立了加工貿易台帳制度,海關和外匯管理局也進一步加強了加工貿易進出口的核銷措施。因此,利用加工貿易進行走私的非法活動正在受到遏制。
當前加工貿易的主要問題在於本身還處於低級階段,其特點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即原材料和零部件依靠客戶供應或自行從海外進口,加工裝配後的成品又通過客戶所掌握的銷售渠道進入海外市場,我國企業只是發揮了勞動力資源的優勢,收取有限的工繳費,而要創收更多的外匯,就只有大進大出。為了進一步利用產業內分工的潛力,分享更大的利益,必須加快加工貿易的升級,其關鍵是抓好中間品的進口替代,即以更多的國產成份取代外來的中間品,使產品的國際價值鏈中有更多的環節轉移到國內,這不僅能提高產品的國內附加值,增加創匯,也能擴大與國內上下游相關產業的聯系,從而使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發生更大的拉動作用。
回顧7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兩次能源危機,迫使西方發達國家加速調整產業結構,一系列產業向外進行梯度轉移,東亞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也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中國大陸移植。我國的加工貿易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中興起的,其中較成功的便是家用電器,從加工組裝發展為成熟的產業,並開始走向世界市場。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正在進行著新一輪的產業升級,產業內分工不斷向縱深發展,客觀上出現了新的機遇,只要政策對頭,措施得當,我國的加工貿易就能登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7、當前的國際貿易熱點問題有哪些?
最大的熱點問題就是匯率問題,然後就是原材料一直猛漲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退稅率的問題。
8、2010年就是當下的國際貿易熱點是什麼?
從國際形勢看,一是金融市場在出現重組前的混亂局面。歐盟歐元區的金融動盪讓一些小國家不堪重負。美元有重新雄起的跡象。中國藉助金融動盪伺機加快佔領國際市場,試圖控制金融市場。其次是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國家經濟十分不景氣,設置貿易壁壘,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提起國際貿易不得不提中國的出口。因為世界上到處充斥著中國的大小廉價商品。由於國內社會因素(比如富士康12連跳事件)的影響,工人工資很可能上漲。直接導致由於廉價勞動力支撐的出口導向性經濟受到影響。外資企業會選擇其他勞動力比較廉價的地區而撤出中國大陸。還有就是中美貿易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由於種種壓力(比如美國施壓)而對人民幣升值要求呼聲越來越高。等等
9、論述題:國際貿易問題2
近,國際貿易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是「國際貿易與收入分配的關系」。此問題從理論分析角度的答案不很明確,因此多數成果都是從實證角度加以回答。對此問題可以從地區收入分配與行業收入分配角度加以分析,目前多數研究側重於地區收入分配。實證分析的多數結果是國際貿易惡化了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分配,與H-O理論以及S-S定理的結論存在明顯矛盾。只有極少數研究成果認為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具有改善作用。
對此問題的研究成果明顯多於國內,但針對中國問題的研究開始增加。目前,我正在從事這個領域課題的研究,用中國行業面板數據對貿易、FDI對行業收入分配所產生的影響加以分析。在此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目前基於行業分類的時間序列數據較難獲取(例如,基於行業收入的時間序列數據,中國統計年鑒2006中對基於行業的GDP加以分類,但此前的統計數據並無此項統計),較為大型的研究很難深入。各位同道如果有興趣大家不妨對此多家交流!!!
本文來自: 人大經濟論壇(http://www.pinggu.org) 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pinggu.org/bbs/Archive_view_9_249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