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樓主你好。中國對外貿易戰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出口商品戰略。含義:是一國根據本國在一定時期內比較與競爭優勢的狀況和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對出口商品構成所作出的戰略性安排。二、以質取勝戰略。含義: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和信譽,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創名牌出口商品。三、科技興貿戰略。含義:大力推動新技術產品出口,運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造傳統出口產業,提高傳統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四、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含義:根據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充分發揮我國的優勢,有重點、有計劃地逐步建立起我國出口市場合理多元化的總體格局。五、進口商品戰略。含義:根據國內生產、消費的需要,對一定時期進口商品的構成所作戰略性規劃。
2、對外貿易戰略有哪些,中國現階段適合哪種戰略,理由是什麼
一、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情況
建國至今,我國對外貿易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轉變,1949年開始主張閉關自守戰略,1972年主張進口替代戰略,1978年主張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導向戰略並存,1994年主張出口導向戰略,2005年主張完全開放戰略。
2010年,商務部發布《後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該研究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分階段實現貿易強國目標,即2020年之前,鞏固中國的貿易大國地位,並不斷向貿易強國奮進;2030年前後基本實現貿易強國目標。這份研究報告明確指出了中國向貿易強國發展的決心與策略,並指出了相對應的政策;2010年,「第二屆貿易強國論壇」在北京工商大學成功舉辦,該論壇提出要成為貿易強國必須具備六個條件:一是經濟高度發達,二是參與國際分工,三是擁有大規模貨物貿易,四是對外開放力度大,五是可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六是服務產品的貿易額佔有較高比重。
此外,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相關研究綜述中,有兩個值得重視的高潮階段,一是在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貿易保護主義的大范圍開啟對中國外貿造成了較大影響。當時的外貿戰略研究多圍繞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進行,如耿麗萍於2008年提出調整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急迫性,張連成於2009年探討中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應如何選擇,劉芳於2010年指出實施出口導向貿易戰略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蘇汾於2010年分析了中國對外貿易中大國效益的影響等;二是在2013年美歐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開始之後,中國地區主義的大范圍開啟又再次對中國外貿造成了影響,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如翁愛雲於2013年強調要實施自由貿易戰略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前提條件是中央政府享有獨立主權,胡鞍鋼於2013年提出要打造一個能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互利共贏的戰略。
二、英美對外貿易戰略的回顧及對中國啟發
隨著部分國家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外貿發展愈加迅速,現階段幾乎已經成為了各國之間相互聯系的主要渠道。在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外貿易戰略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有英國與美國。因此,深入研究英美對外貿易戰略對於中國轉變外貿發展策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一)英國對外貿易戰略回顧
兩百多年前,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航海時代隨之開啟,此時歐洲開始流行重商主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是在當時發表。在重商主義的影響下,英國在制定外貿戰略時更加重視出口貿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進口貿易,並且通過外貿管制對外貿活動進行控制。英國漁業與航運業逐漸成為其後備海軍力量,殖民地成為了宗主國的資源被不斷剝削。當時的英國對外貿易戰略不僅將重商主義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更是全面啟用軍事力量對外貿進行護航。英國逐步穩定了自己在海上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其在國際貿易中的領導地位。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預示著其將全面開展自由貿易戰略,將自由貿易作為對外貿易的主要手段。《國富論》中強調了經濟與貿易的自由,亞當·斯密雖然並不支持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是卻從未對軍事力量保護外貿的行為作出否定。他認為,保護社會安全,防止其他獨立社會的入侵與暴力,是國家政府的主要職責,如果有必要,就必須依靠武力手段進行。由此可見,英國之所以成為了海上霸主,並進一步成為了世界經濟大國,離不開其軍事力量給予外貿戰略的全力支持。
(二)美國對外貿易戰略回顧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美國建國初期制定了相關外貿政策,他認為美國屬於年輕國家,無法直接與實踐經驗豐富的製造業國家競爭,因此十分支持李斯特的貿易保護觀點,主張進口關稅的實施與原材料出口的限制,並且出口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相應的補貼與贊助。雖然當時美國支持貿易保護主義,但是也具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美國式貿易保護戰略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即該保護戰略僅針對英國等老牌製造業國家,而在面對美洲國家時更體現出自由貿易戰略,這一行為帶有濃重的門羅主義色彩,將美洲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重視與美洲國家的合作,反對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預;其二,在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的基礎上,重視「區域合作」與「進口替代」,這一特點並非取決於其經濟情況,而是受到美國的國土面積與地理位置影響;其三,重視軍事力量與法律力量。在這一點上,與英國相同,漢密爾頓十分看重美國的海軍和商船隊。但是同時,他主張利用法律力量為外貿戰略保駕護航。漢密爾頓希望能在西印度群島及周圍海域展示美國海軍力量。雖然最後,這一想法並不是由漢密爾頓親自完成,但是這些思想仍舊在很長一段時間對美國的外貿戰略造成影響,並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外交戰略。美國的外貿戰略與外交戰略都將軍事力量與法律力量並重,這不僅是美國的進步,同時也值得作為中國外貿戰略的參考依據。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許多城市、人才、工業、農業等都被摧毀,美國幾乎在一瞬間成為了超級大國。之後,美國經濟實力的發展極為快速,不僅將外貿戰略范圍擴大,同時還徹底轉換為自由貿易戰略。美國利用北約在軍事方面對西歐進行控制,利用國際貨幣基金會與世界貿易組織在金融方面對世界經濟進行控制,甚至全球金融體系的建立都將美元作為中心。美國不僅是國際貿易規則的主要制定國家,也是在世界貿易中獲益最大的國家之一。雖然在許多領域美國都主張「自由貿易」,但一旦涉及高科技等與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的領域,美國又會主張「保護主義」。新世紀以來,美國對外貿易戰略主要有兩個較大的特點:一是轉移自己主導的部分產業及控制產業兩端。受到產業升級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美國為繼續維護自由貿易戰略,主動放棄了電視製造、鍋碗瓢盆、衣褲鞋帽等產業,並將其轉移到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從中可以發現,美國放棄的主要是製造業,但是對於農業、能源、資源及高科技等產業,美國仍舊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只要將產業兩端控制好,即使某些產業需要轉移,美國仍舊可以控制整個產業鏈條;二是高度重視利率、匯率等金融手段的運用。美國在1992年採用匯率手段提升了自己的貿易競爭力,在1998年繼續採用金融手段控制了東南亞的經濟命脈,在2008年再次採用一系列金融手段將美國次按危機轉化為歐洲經濟危機。
三、中國的新外貿戰略內涵及政策建議
(一)新外貿戰略內涵
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歷程中,出口導向型戰略延續時間較長,給中國後續經濟發展帶來了長久的影響。雖然由於受到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的推動作用,中國的整體經濟較為繁榮,但是在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後,許多問題被暴露出來。中國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制定新的戰略目標,在不斷調整與改善貿易條件的過程中,實現國際貿易的利益最大化。中國的新外貿戰略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確定目標。中國外貿戰略的首要目標是「國強民富」,即外貿不僅要促使「國強」,還要惠及到中華13億人民,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只有使「國強」與「民富」都實現,才能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其二,選擇方式。在一般情況下,若各國的經濟發展正處於繁榮時期,則貿易戰略會具有較強的自由性,若處於衰退時期或蕭條時期,則貿易戰略會具有較強的保護性。由於中國屬於生產大國,並且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已經形成相互促進作用,中國經濟離不開全球經濟,全球經濟也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加速發展。因此,中國應側重於自由貿易戰略,在充分發揮WTO規則的基礎上,反對利用環保、低碳等綠色旗幟實施保護貿易行為;其三,選擇手段。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經濟大國在外貿戰略上都會選擇自由貿易戰略,即使一開始會由於條件限制選擇貿易保護戰略,但是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最終還是會轉變為自由貿易。中國外貿發展在轉變策略的過程中,需要獲得自由貿易政策的支持,將金融力量與法律力量相結合,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政策建議
首先,應當根據中國的實際經濟情況與外貿情況建立完善、有效地市場經濟體系,以及相關的法律政策;有關部門應摒棄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不合理政策,並進行市場秩序的重新制定,引導產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得到良好發展;同時地方政府也需對相關產業給予足夠支持,使其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例如美國的矽谷與義大利以機械生產聞名的摩德納,在初始階段由於缺乏政府主導而表現出一定的混亂狀態,經政府引導後恢復積極發展。此外,還應從多方入手進行協調,使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求同存異,達到更好的配合效果。
其次,要重視跨國公司的強大作用,並同時發揮金融作用,通過調控人民幣匯率及相關工具,將外貿戰略從根本上落實。國家有關部門應對銀行及其他資本市場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使企業投資所獲得效率得到顯著提高,並對實力強大跨國公司予以政策支持,鼓勵其在國內積極進行投資活動,以便為對外貿易發展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來源。
再次,要實現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均衡發展,營造有利於貿易發展的國內環境。可通過不斷落實加工貿易升級戰略,延長貿易產業鏈,使我國的對外貿易事業並不局限於少數沿海地區,而將其與內陸地區的產業結構改革相結合,講傳統的加工貿易產業向內陸轉移,使沿海地區更側重於產品的優化升級。
最後,重視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性,將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落實在技術、質量、品牌及服務等方面。時代的發展使高技術導向產業得到飛速發展,我國對外貿易實現技術革新與品牌創新將進一步促進貿易事業的發展、增大對外貿易量及經濟效益。應通過加大對重要科技的研發、在環境科學、信息科技等基礎學科方面積極應用新技術等策略,為我國對外貿易事業的更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戰略性貿易對於中國而言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作為一種干預貿易政策,在中國加入WTO的前提下,自由貿易戰略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調和性。現階段,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在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行方面具有必要性,同時也存在許多的制約因素。筆者認為,應結合中國經濟與世界貿易等實際情況,謹慎地選用局部性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更多專業分析可參考相關專業報告:《中國對外貿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3、國際市場營銷戰略規劃的主要步驟是什麼?
國際市場營銷戰略規劃的主要步驟是什麼?, 什麼是國際市場營銷戰略 國際市場營銷戰略規劃的主要步驟是
1.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營銷戰略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各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企業把目光從國內轉移到國外,進而在整個全球范圍內尋找發展機會。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具體因素:一是貿易迅猛發展。這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源泉。國際貿易的發展使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交往日益緊密,它帶動了資本與生產的國際化,推動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二是金融一體化。國際金融是在國際貿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際金融的發展又會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迅猛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三是高速發展的現代化技術。資訊科技革命將世界帶人了資訊化時代,它在更深層次上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全球經濟的聯絡更為快捷、廣泛。四是跨國公司的發展。據資料顯示,跨國公司以及國外分支機構的迅猛增長,極大地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所謂國際營銷戰略,是指企業對於國際化程序較為長期的總體打算及其實施的原則意見。國際營銷戰略要回答的問題是企業關於國際營銷的目標和實現目標要採取的策略和原則,如有關國際化的程序、市場擴充套件與定位、國際競爭等戰略。它對於一個企業在市場上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是擬定短期或年度國際營銷策略的根據之一。
2.國際市場營銷環境分析
2.1社會文化環境。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包括人類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習慣的總和。它不僅體現出我們自己的行為,也體現出我們對他人行為的要求,包括文化的個性、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成分(物質文化、社會機構、宗教、審美學、語言)3個方面。文化滲透於營銷活動的各個方面,國際營銷者的活動又構成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市場營銷成果的好壞深受文化的裁判。
2.2經濟環境。一是經濟發展階段。它包括傳統社會、起飛前夕、起飛階段、趨向成熟和高度消費時期。因為一個國家所處的經濟階段不同,居民收人高低不同,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不同,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國際市場營銷。以消費品市場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在市場營銷方面強調產品款式、效能及特色,大量進行廣告及銷售推廣活動,品質競爭高於價格競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則偏重於產品的功能及實用性,其推廣主要靠口頭傳播和介紹,價格因素比產品品質更重要。二是市場規模。企業在進人某國市場時,首先關心的是該國的市場規模,即可接受的商品及服務總量,或者市場擁有的購買力總量。一般來說,大多數產品及服務的市場規模都與人口和收人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認為是由人口和收人決定的。三是消費結構。開展國際市場營銷,必須了解影響消費者儲蓄的多種因素,以便分析、判斷消費者需求、支出和消費水平的變化,包括收入水平、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因素、市場商品供給狀況和消費偏好、儲蓄動機差異等。
2.3政治法律環境。有時政治環境能夠對營銷活動產生直接影響,法律和規章則起到鼓勵或限制企業營銷活動的作用。企業首先是一個經濟組織而非政治組織,但企業進行市場營銷時,經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國際營銷法律主要由國內法律、國際經濟法律、東道國法律等構成。從事國際營銷的企業要與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打交道,採取適當方式公平合理地解決爭端,這也是國際營銷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2.4技術環境。在知識經濟時代,工業和農業增長並不是由於資本的投入和勞動力增長所引起的,更主要的是由於生產率的提高、勞動者知識水平和素質的提高,以及新的科學技術應用和推廣所引起的。
3.我國企業面對國際市場的機遇和挑戰
3.1機遇。首先,進入國際市場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國際市場規模巨大,發展迅速,這給我國企業以現實的吸引力。隨著國際政治形勢趨於緩和,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關系不斷改善,經濟聯絡更緊密,這為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條件。其次,我國 *** 積極創造條件,鼓勵企業進人國際市場。
3.2挑戰。明確界定產權、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我國企業國際化的前提;科技水平落後、人才匱乏是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又一大障礙;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泛濫和區域一體化發展,使我國處於不利地位,其他發展中國家、獨聯體及東歐國家的經濟發展將給我國企業以巨大壓力。
3.3任務。一是調研國際市場。只有掌握了國際市場的脈搏,才能找出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切人點。企業的國際調研需要大量詳細且涉及范圍面廣的資訊,如目標市場的文化、經濟、教育水平、目標消費人群接受新事物新品牌的能力等。二是分析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和劣勢。制定企業的營銷目標,做出相應的國際營銷戰略規劃,找出與原計劃的差異,制定相應的規章,組織監督部門,給予相應的權力,以保證預定的國際營銷目標順利進行。三是分析目標市場消費者。了解當地的消費觀念,從目標市場的消費習慣、消費群體的特徵等影響因素分析,從而細分市場,找到適合企業進入的市場,並分析這一細分市場的潛力及培養空間。四是分析目標市場國的經濟政治法律等政策。分析當地的經濟狀況,以分析企業在當地銷售產品的可能性,著力疏通與當地 *** 、社會團體及新聞媒體的關系。防止企業因為外力因素而終止現行的企業計劃。五是分析競爭對手、供應商及分銷渠道。熟悉當地的環境,分析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及動力,培養良好的競爭環境,這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六是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企業文化氛圍。培養當地市場,讓更多消費者了解企業、信任企業,並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進一步拓展更為廣闊的目標市場,進人其他國家市場鋪平道路。
菸草線上轉自智庫網路 國際營銷戰略計劃是指有系統地評估公司本身的資源狀況,基本任務和目標,對應不同的、變化的國外環境,採取必要的政策和行動以達到公司目標的一項工作。戰略計劃也是一種尋找機會,對付風險的系統方法。對菸草行業來說,在國際菸草巨頭逐漸完善在中國的布局背景下,中國菸草企業也必須想方做到「走出去」。本文介紹了開展國際市場營銷戰略的內容,希望能給菸草企業一些參考。 國際市場營銷戰略的內容 (一)時間期 戰略計劃是企業的長期計劃,一般為5年左右,有的長達20年,它著眼於企業今後的主要目標和應採取的重大行動以及企業的發展戰略和遠景規劃,它明確了企業今後的發展藍圖以及實現的步驟和方略。 (二)環境分析 對外部環境進行客觀、冷靜、准確的分析,有利於企業抓住市場機會,避免競爭威脅,促進企業發展。對環境分析主要應側重於以下幾方面: 1、世界貿易的發展趨勢:是增長還是衰退、貿易保護主義是否嚴重,跨國公司的發展趨勢等。 2、國際關系:包括冷戰、和平抑或緩和。 3、技術、與企業有關的技術和產品開發的狀況和趨勢。 4、出口地區:該地區的政治、法律和經濟發展情況,有關政策規定等。 5、競爭者:主要的和潛在的競爭者情況。 (三)對企業本身的分析 分析企業本身原優勢和劣勢以及企業發展業務所受到的限制條件,是戰略計劃制定的基礎。其主要內容有: 1、人才和管理:管理人員素質、技術水平,高層決策人員的思想和能力,未來人才的培養,外貿人員的活動能力和業務能力,管理思想和手段的現代化程度等。 2、產品方面:有潛力產品和拳頭產品,迎合國外市場需要的程度,生產能力,原料供貨情況,產品研究和開發方向的分析等。 3、財務方面:當前和將來的流動資金來源,資金轉移能力,利潤目標,成本控制和預算等。 4、市場營銷:現有的產品市場,產品的銷售情況,海外的分銷渠道,促銷措施,競爭策略等。 (四)擬訂目標 經過上面的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能力的分析,企業可以了解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從而為戰略目標的制定奠定了基礎。有效而科學的營銷戰略目標應符合以下些原則: 1、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企業的戰略目標應著眼於國際市場,國際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經營什麼。有效的目標應以市場為出發點,根據市場需要制定營銷戰略。 2、具有必要的方針措施:企業戰略計劃不僅要提出明確的目標,而且要列出達到目標而採取的方針和重大措施,以使企業全體員工在重大問題上達成共識,齊心協力為企業的發展而奮斗。 3、富有激勵性:企業的戰略目標應有鼓勵全體職工奮發努力的作用,使職工振奮精神,同心同德,為企業的發展多做貢獻。 (五)制訂戰略 對上述問題有了明確把握之後,就應著手制定戰略。國際市場營銷戰略分以下幾種型別: 1、公司增長戰略,大多數的公司以增加銷售額和利潤為目標而制定增長戰略。當公發現現有產品和現有市場還有發展潛力,它可以採取市場滲透的密集性增長戰略;當公司發現本行業具有發展前途,公司與供應商與銷售商聯合起來可共同盈利時,它可以實行一定程度聯營的一體化增長戰略;當公司發現有實力建立新廠或收買別的企業時,它可以採用多樣化增長戰略以擴大經營范圍。 2、產品戰略,對出口的產品,公司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四種戰略:不惜放棄短期收入來擴大市場份額的產品發展戰略;保持當前產品的地位和維持市場份額的產品維持戰略;不顧長遠影響和追求產品短期利益的產品收縮戰略;停止生產和企業資源移作他用的產品放棄戰略。 3、市場戰略,企業針對國際上的目標市場可採用擴大產品種類和逐步進入市場的增長戰略;用全新產品和業務開拓新市場的新產品戰略;根據國外消費者需求,適應市場變化以保護原有市場的保持戰略;對無利可圖的產品逐步退出市場的撤退戰略。
市場營銷戰略計劃的步驟是什麼?謝謝 首先是市場分析,分析目前市場上的消費者的特徵。
然後是市場細分,根據你的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細分市場
接下來選擇你的細分市場。選擇你覺得有吸引力的市場。現在的企業已經很難同時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選擇最容易進入的、相對來說利潤最大的一個或幾個市場是第三步。
選擇了細分市場之後就要進行市場定位。市場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反映了公司希望在消費者心中達到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一個失敗的市場定位可能對品牌造成極為嚴重的打擊。重塑由於市場定位錯誤而受損的品牌比建立一個新品牌的成本還要高,因此這一步一定要注意。
然後就是進行營銷組合的選取,就是傳說中的4P啦~
還要有預算哦!
有什麼還需要補充的一起討論吧~~~~
捷豹路虎印度母公司塔塔此前一直走的是低端車型路線,並主打一款全球最低價車型的微車Nano。然而,該車銷量近幾年持續低迷,塔塔計劃對其戰略進行調整,試圖改變廉價車的品牌形象。
市場營銷:國際市場營銷戰略知識哪十個主題句最實用? 1.負需求(分析原因,改變產品定位,通過重新設計滿足需求)
2.無需求(設法將產品的功效與人們的自然需求,興趣相結合)
3.潛在需求(估測潛在市場的規模,開發產品,有效滿足)
4.下降需求(找到下降原因, *** 潛在的消費需求)
5.不規則需求(同步市場營銷,通過靈活定價,促銷和其他辦法改變需求模式,使之平均話)
6.充分需求(消費者偏好的改變與競爭加劇)
7.過量需求(減少營銷,找到永久或暫時減少需求的辦法)
8.有害需求(宣傳危害,減少購買機會)
企業的市場營銷戰略規劃過程是什麼
一、解讀企業戰略規劃。
二、分析現在的市場環境。
三、分析自己的企業現狀,尤其是銷售與營銷現狀。
四、制訂企業營銷的目標:市場份額、整體利潤、品牌數量、費用預算、反饋及修正辦法。
五、討論可行性及修正目標。
六、制訂詳細的計劃措施,落實目標。
七、建立反饋與糾正機制
目標市場營銷有三個主要步驟:
第一步,市場細分,根據購買者對產品或營銷組合的不同需要,將市場分為若干不同的顧客群體,並勾勒出細分市場的輪廓。
第二步,確定目標市場,選擇要進入的一個或多個細分市場。
第三步,定位,建立與在市場上傳播該產品的關鍵特徵與利益。
目標市場營銷又稱STP營銷或STP三步曲,這里S指Segmenting market,即市場細分;T指Targeting market,即選擇目標市場;P為Positioning,亦即定位。正因為如此,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認為:當代戰略營銷的核心,可被定義為STP。
目標市場戰略
(一)目標市場戰略型別
1、無差異性市場營銷戰略
2、差異性市場營銷戰略
3、集中性市場營銷戰略
二、市場定位戰略
(一)產品差異化戰略
(二)服務差異化戰略
(三)人員差異化戰略
(四)形象差異化戰略
競爭市場營銷戰略
1、判定競爭者的戰略
2、市場領導者戰略
3、市場挑戰者戰略
4、市場追隨者與市場利基者戰略
以上劃分還不是最終戰略細分的結果。
4、十一五規劃中的外貿戰略是什麼
外貿增長方式實現重大轉變。2010年,進出口調控目標為23000億美元,年均增長10%左右,進出口實現基本平衡。出口結構和效益明顯改善,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自主增長能力明顯增強。「十一五」進出口增長目標低於「十五」年均增長24%的實際速度。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一是「十一五」期間外貿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而不是單純追求規模,過高的目標不利於營造注重增長質量的環境。二是歷史上支撐我國外貿高速增長的產業基礎,主要是通過承接國際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形成的以加工貿易為代表的外向型產業。經過十多年來持續大規模轉移,預計在「十一五」期間速度可能有所減緩。三是支撐外貿特別是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市場需求,經過過去幾年的較快增長,預計在未來面臨一個新的調整壓力。
服務貿易力爭邁上新台階。2010年服務進出口預期目標為4000億美元,年均增長20%。出口1900億美元,年均增長19%,出口結構明顯改善。進口2100億美元,年均增長21%。
總體思路是,在繼續保持外貿適度增長的基礎上,著力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的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加快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在增長目標上,要從規模速度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在競爭方式上,從低成本、低價格優勢向綜合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優勢轉變。在結構導向上,從重視出口創匯向進出口均衡發展、實現貿易平衡轉變。
第一,要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品牌、技術和營銷為重點,實施提升出口競爭力戰略,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改變過度依賴低價格、低檔次的產品競爭方式。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重點要依託品牌戰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貿易價值。在市場營銷方面,由於我國出口一半以上是加工貿易,市場基礎不夠穩定,貿易利益也有限,必須要支持企業加快建立自主性國際營銷網路,特別是大力扶持民營企業自主開拓國際市場,力爭到2010年,民營企業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20%上升到35%以上。
第二,要全面提升貿易的綜合效益,這里既包括經濟效益,也包括社會效益。在經濟效益方面,重點要增強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貿易比較利益。在社會效益方面,要逐步在出口企業推行社會責任標准認證,制定行業准入標准,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勞動成本、環保成本和資源成本,減少粗放型出口企業的生存空間,使企業利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特別是要提高出口對增加農民工收入的貢獻度。
第三,要調整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轉變占外貿總額半壁江山的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近20多年來,加工貿易對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是吸收外資、擴大出口、增加就業的重要途徑。但隨著國內形勢和發展要求的變化,也需要與時俱進,對以往的發展模式進行逐步調整。在產業結構方面,要推動加工貿易產業鏈向上游研發設計、中游集約發展、下游營銷服務延伸,提高我國產業在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嚴格控制低層次加工貿易的發展規模。在技術輻射方面,要以增強自主創新為核心,鼓勵和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和通過技術轉移等多種形式,逐步從代加工向代設計和自創品牌發展。在區域布局上,要按照國家四類主體功能區的定位,引導加工貿易逐步向土地承載能力較強、勞動力充裕的中部地區轉移。在監管模式上,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引導加工貿易企業逐步向實行封閉管理的特殊區域轉移。
第四,建立與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相適應的外貿調控機制。要構建質量效益導向的外貿考核體系和調控體系,對不同產品、不同行業、不同時期的外貿發展,實施有張有弛的政策調控和引導,圍繞外貿發展目標加大政策調整力度,增強對外貿發展的自主調控能力。
5、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一新生如何寫未來五年戰略計劃
這個確實不好寫,你是大一學生,對未來確實很難規劃,但你可以胡扯一起,應付一下。
根據一些同學的提問,我歸納了一下。新生入學報到時主要要准備如下東西、要注意如下事項:
1.相關證件。包括:身份證、錄取通知書(入學通知書)、戶口遷移證、黨團組織關系證明(介紹信)、一寸登記照若干張(可以多帶幾張,以備它用),等等。這些很重要,一定不要忘記。另外,把父母、爺爺奶奶即各個近親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業和職務搞清楚,填下來,到學校要填各種表格,有的表格需要這些信息。
2.錢和卡。上學要交學費和住宿費(分別為每年4500-500元與1000元左右),合計要6000左右(個別專業可能要高些,如藝術類專業)。因為新生出門較少,沒有什麼旅途安全經驗,建議少帶現金(但千把塊錢還是要帶的,以備一些不時之需)。可以在家中先辦一張信用卡或儲值卡用於交學雜費等。有的學校會給你寄一張卡,讓學生把錢存在其中,你可以用這張卡,也可以不用。如果家庭條件還可以,辦一張信用卡,把它關聯到父母親的儲值卡(如工資卡),每月刷卡後直接從父母親的卡中扣款,這樣的好處是方便、安全。但如果你不想讓父母親知道你的消費情況,可以自己在老家辦一張儲值卡(讓父母親往裡沖錢),然後辦一張信用卡與之關聯。也可以到學校再辦儲值卡與信用卡,但這樣你父母親異地往你的儲值卡打錢時要付手續費。
3.一般情況下,各個學校都要配發一些學習和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東西不是無償給你的,都要你花錢購買。學校發的物品質量都很次而且貴,建議學校發的東西如果可以不要就盡量不要,能自己買的就別買學校發的,有些生活必需品則可以在離開家時先配好,免得到學校後由於人生地不熟不好買。
4.衣服被褥。你平常穿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季的,都要帶,除非學校距你家鄉很近或者父母親有機會出差來學校給你帶東西。內衣和襪子至少要兩三套,各季的外衣至少也要兩套。如果你現在生活的地方和要去上學的城市的地理氣象與生活環境是否相似,那麼准備的東西和在老家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就要帶些那個城市需要的衣服(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但上學的城市在南方,那麼太厚的保暖內衣褲就可以不帶了)。被褥也是這樣,夏天去學校,可以帶一床薄被(如毛巾被),厚被子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到學校後再買。席子可以到學校根據床寬購買合適的,床單和枕頭(枕套)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到學校再買。
5.洗漱生活用品。要帶牙膏牙刷、毛巾、漱口杯、香皂肥皂、洗發水、梳子、手機(看家庭條件)等,以便在途中和到校後就能使用。男生要帶剃須刀、女生要帶各種女性用品和洗面奶等。至於洗臉盆、曬衣架、拖鞋、雨傘、水瓶、指甲剪、剪刀、小刀、台燈之類的東西就不一定要帶了,有的學校會發,就算不發自己買也不貴(這些生活用品到了學校買也很方便,而且到時候和舍友一起去買還能快速縮短距離)。條件可以時,可以帶個照相機,為自己和同學照照相,也是人際交流的一種很好方式。
6.學慣用品。可以帶幾支水筆、本子、字典、詞典(英漢漢英詞典等,包括功能強大的電子詞典)、書包(背包)。如果學校沒有不允許,你家庭條件許可的話,可以帶筆記本。但最好不要帶,尤其是當你迷戀上網或者玩游戲的時候,帶筆記本會影響你的學習和生活以及和同學的正常交往。另外,還可以預備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葯或創可貼之類,雖然不一定會用到它們,不過等需要的時候隨手可以找到也很方便。
7.旅行箱。如果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得錢花不了,不需要買太貴的,畢業後可以買更好的。箱子可以大一些,能裝下自己的衣服及平常不是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即可。但不要過分大,免得不好攜帶,到學校在宿舍也不好放。一般以80公分左右長、50-60公分寬為佳。
8. 如果可以的話,帶點家鄉的特產,不是一定要去給老師,而是給舍友或班上同學吃,畢竟你有四年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越早熟悉越好。
10.如果坐火車的話,可以憑錄取通知書(入學通知書)享受學生票優惠。
11.一點小建議:大學學習勇攀高峰,加入社團量力而行,大學社會實踐多多益善,尊敬老師有難必問,同學相處寬容大度,大學戀愛不鼓勵也不反對。
12.入學測試和體檢。有的大學在新生報到後一段時間內,要組織幾門文化課的新生入學測試,對考試成績和高考成績有較大出入者要進行重點核查。如果你考試沒有作弊,不要有任何擔心。考試范圍和難度不會超過高考,考得好壞無所謂。體檢也很容易過,除非你有不符合入學要求的重大疾病而且在高考體檢時又使了花招,一般是不要緊的。只要你高考時正常體檢、正常考試,這兩項都沒有問題,現在可以放心玩!
當然還有另一種入學考試,那是為各種分班做做准備的,比如英語成績好的學生分到英語快班。
13.新生軍訓。大學新生要進行軍訓,軍訓一般只有兩個星期。按照《國防教育法》的規定,組織學生進行軍訓,這是貫徹國防教育法的具體行動,是推進素質教育、為國家和軍隊培養造就高素質國防後備力量的重大舉措。參加軍訓可以增進同學友情,應該積極參加。如果身體條件不許可,應該盡早跟輔導員或班主任講清楚,以免發生意外。
14.宿舍是在你去之前就安排好的,這個不用擔心。住宿條件有好有壞,不要太拘泥於這個,主要是要和同舍同學友好相處。不要以為住宿條件差就不能適應,人的適應性是非常強的,而且不太好的生活條件對你以後的成長和工作、生活很有好處,不管你的家庭是多麼富有!
15.專業不理想,調換專業。一般學校進校一年後都可以調換專業。調換專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在原專業很難學下去,學校會幫助你換一個好學一點的專業(但一般不是很好的專業,也不是熱門專業);另一種是你想換一個你心儀的其它專業,這種時候一般都要由你要轉入的專業所在院系進行資格考試,考試合格才能轉入,有的學校還要交一筆費用。
6、論述國家實施貿易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對外貿易政策有自由與保護之分,縱觀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歷史,基本上都經歷了由保護到自由再到保護的過程。中國外貿政策的發展演變過程也始自保護貿易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的特點,理論依據也在不斷地更新,具體的貿易措施在不斷改進和完善,對外貿易的國別和區域政策開始逐漸得到重視。
根據經濟發展階段以及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的不同,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劃分為四個階段:(1)1949-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2)1978-1992年改革開放後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的開放式保護貿易政策;(3)1992-2001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入世前具有貿易自由化傾向的保護貿易政策;(4)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後的逐漸與wto規則相適應的規范的公平與保護並存的貿易政策。
一、建國後改革開放之前的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1949-1978年)
1949年9月通過的政協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是「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並採用保護貿易政策」,明確指出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保護傾向。同時,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和禁運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給自足成為中國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選擇了在資金短缺的經濟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使對外貿易成為調劑餘缺的手段,對外貿易政策的目標就是換取進口必要機器設備所必須的外匯,基本上忽略了對外貿易的效率原則。
在這個階段,中國執行的是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具體而言,在對外貿易體制上建立了傳統的「高度集中、獨家經營、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來取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在政府的對外貿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計劃為主,主要靠計劃和數量限制來直接干預進出口,不參與世界性的貿易組織,很少進行雙邊經濟貿易合作(除了早期與蘇東國家之間的經濟來往);同時對外貿易的目的主要是創匯,為滿足必須的進口對外匯的需求,而採取人民幣幣值高估以及外匯管制的匯率政策(從中國對外貿易的數據來分析,人民幣幣值高估實際上鼓勵了進口,抑制了出口,導致建國後20年中出現進口贏利,出口虧損的局面)。
在對外貿易戰略方面,中國此時基本上採取的是「進口替代」戰略。在1960年之前選擇的進口替代行業基本上是重工業,這與中國當時的工業化戰略是相輔相成的,隨後才開始有計劃地引進部分基礎工業。但是,與拉美國家的經歷相同,完全的進口替代政策也導致國際收支狀況日益惡化,外匯收不抵支;引進的技術和設備消化吸收不良;企業缺乏發展的動力,即使是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一段時間後,又成為落後。
在此階段,政府也採取進行進出口管制、徵收關稅、海關監管和商品檢驗等具體的貿易措施。制訂關稅政策的目的是「保護國家生產」和增加財政收入,保護國家生產就是用較高的關稅稅率加重進口商品的成本,以保護中國已有一定基礎的手工業和輕工業產品以及其它新興工業產品的正常生產和發展,不致遭受外來商品的競爭。
二、改革開放後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的開放式保護貿易政策(1978-1992年)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指導思想。由於經濟體制從嚴格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商品經濟體制,使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開始變化。這一階段對外貿易政策的主要標志有兩個,一是1982年1月黨中央書記處會議,它為對外經濟工作確定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計劃的公開發表,為對外貿易戰略設計了明確的藍圖。此外,中國在1986年7月正式向關貿總協定(gatt)遞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制度備忘錄》,提請恢復中國在gatt的創始締約國地位。
根據外貿體制改革的力度,可以把這一階段區分為1978-1987年、1988-1992年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是改革初期,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主要體現在下放對外貿易經營權,開始工貿結合的試點,簡化對外貿易計劃的內容,並實行出口承包經營責任制度。後一時期的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重點則體現在外匯管制制度的放寬、出口退稅政策的實行、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的建立、開始鼓勵發展加工貿易。
對外貿易政策著重體現在獎出限入的政策上:(1)採取出口導向戰略,鼓勵和扶持出口型的產業,並進口相應的技術設備,實施物資分配、稅收和利率等優惠,組建出口生產體系;實行外匯留成和復匯率制度;限制外資企業商品的內銷;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建立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等一系列措施。(2)實施較嚴格的傳統進口限制措施,通過關稅、進口許可證、外匯管制、進口商品分類經營管理、國營貿易等措施實施進口限制。(3)鼓勵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鼓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和引進先進技術。
比較優勢理論逐漸成為中國開展對外貿易的理論基礎。中國對外貿易國別結構和進出口的商品結構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與改革開放前相比,這一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更注重獎出與限入的結合,實行的是有條件的、動態的貿易保護手段,因此稱此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為國家統制下的開放型保護貿易政策。
三、入世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有貿易自由化傾向的保護貿易政策(1992-2001年)
1992年10月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對外貿易政策開始進行廣泛的改革。
中國在進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對關稅政策進行調整,1992年1月1日採用了按照《國際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調整的關稅稅則,並降低了225個稅目的進口稅率。其後進行多次的關稅下調,到1996年中國的關稅總水平已經下降到23%。(2)減少、規范非關稅措施,包括進口外匯體制的改革,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額許可證和進口控制措施,配額的分配也轉向公開招標和規范化分配製度。(3)依據gatt/wto的規則對中國的涉外法律體系進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術法規、反傾銷條例等。
在出口促進方面的改革包括:(1)繼續執行出口退稅政策;(2)成立中國進出口銀行,扶持企業的對外出口;(3)採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4)成立各類商會和協會,並積極組織和參與國際性貿易博覽會和展覽會等;(5)大力發展出口援助等。
在這個階段,中國政府幹預對外貿易的目的盡管與改革開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義觀念的影響,奉行「順差就是成績,順差就是目的」的「順差至上」的重商主義思想,不遺餘力地從事賠本出口創匯。這種觀點應該說沒有脫離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等保守的觀念。但是,長期的越來越大的貿易順差雖然給中國帶來了某種程度的「放心」,也為中國「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
這10年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本指導理論實際上就是比較優勢理論,而且從靜態比較優勢理論開始向動態比較優勢理論轉移。根據靜態比較優勢理論,或者說是外生比較優勢,中國是勞動力豐裕的國家,有數字表明,中國勞動力的年均工資大約為1371美元,是美國勞動力年均工資的2.2%。所以中國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並鼓勵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自1996年開始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取代了傳統的紡織品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表面上看中國已經走出了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這個圈子。但是,因為90年代全球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鏈的轉移,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生產中的一環,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主要進行的資源配置就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這里所說的廉價勞動力不等同於簡單勞動力,它包括跨國公司廉價地在中國僱傭高級技術人員和知識人員。這一點表現在兩點上:一是中國的出口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貿易、代工貿易為主,二是三資企業出口比重逐年在上升。
四、入世後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後)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履行入世的承諾,以及適應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出現了大幅度的調整。對外貿易政策目標已經成為: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構造有利於經濟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的持續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在適度內外均衡基礎之上高速發展。由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國別結構以及所處的國內外政治經濟關系,決定著對外貿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開始,機電產品的出口就已經占據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貿易或代工貿易,而且三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應傾向於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或者中國國內產業結構優化。
中國主要的貿易對象是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和韓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也主要來自這些國家或地區,因此,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必須根據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情勢的變動而有所變動。例如,在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對中國的匯率制度提出質疑和責難之時,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可能從其他的對外貿易措施上進行協調。
另外,針對國際社會中區域集團化的傾向,中國在近年也開始逐漸通過雙邊和多邊磋商參與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之中,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家環境。例如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區意向協定,積極開展湄公河流域經濟合作等等。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固然能夠給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國企業的成長帶來相當大的好處,但是獲得好處的同時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就是中國對世界貿易組織及其成員的承諾。從現有的資料和兩年的發展來看,中國議定書中有三方面的內容將對中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第一是特別產品保障措施條款,印度和美國已經對中國使用過此條款;第二,在進行反傾銷調查等程序時,在中國入世15年內wto成員依然可以將中國等同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看待;第三,入世後8年內每年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進行審議。
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會出現大幅度調整。例如農產品貿易方面的政策,中國入世議定書中規定「中國應該執行中國貨物減讓和承諾表的規定,以及本『議定書』中具體談到的農產品的那些規定。在這方面,中國不得保持或採取對農產品的任何出口補貼。中國應按『過渡期內審議機制』規定將農業部門的國有企業(不論是國家級還是地方級)與農業部門用作經辦國家壟斷貿易的其他企業之間,或者上述各企業相互之間的財務或其他轉移,做出通知。」從這些條款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補貼政策已經無法使用,根據wto農業協定,中國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只能從國內支持上出發,或者說只能採取「綠箱措施」和「黃箱措施」。對於農產品的進口,中國已經約定關稅稅率和關稅配額,但是,根據wto的若干例外條款——如國家安全例外、環境例外和國際收支例外等,可以採取一些臨時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規定。
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主要考慮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各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本國參加的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的要求。對於中國來說,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考慮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納入了全球生產鏈、資本鏈、產品鏈的環節,中國依靠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不能維持長久的優勢,因為勞動力比較優勢極容易為它國取代,或被機器節約。從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經驗出發,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指導理論應該從傳統的外生比較優勢理論轉移到內生比較優勢,從靜態比較優勢轉移到動態比較優勢。
簡而言之就是:首先,認識到比較優勢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採取各種措施來扶持比較優勢產業的形成;其次,比較優勢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整個的生命周期中,產品和技術會從知識密集型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再到勞動力密集型,所以一國在某種產品和技術的生產上是不可能永遠具備比較優勢的。這就意味著,每個國家都必須在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據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級、專業,其帶來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就越持久,企業自身管理和競爭情況也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就應該圍繞培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換句話說,就是斟酌採取某些戰略性貿易政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從自由貿易或貿易自由化傾向逐漸轉向「公平貿易」政策的實行。所謂「公平貿易」主要是指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必要時採取反傾銷、反補貼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貿易救濟措施以恢復市場的可競爭性。wto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歐的這些做法,因此,中國在入世之後的對外貿易政策必須加強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進與完善,防止本國產業和企業或產品在遭受類似的損害之時無法可依,在遭遇貿易對象國的指責時無以回應,當然首要的還是《反壟斷法》出台。
綜合來說,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向應該是依據wto的基本原則以及例外條款,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上進行完善,傾向於採取開放型的公平與保護並存的貿易政策。
7、國際貿易戰略與政策是什麼?
1、研究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和貨物進出口發展戰略,擬定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
2、研究制訂貨物進出口配額管理制度,編報下達全國貨物進出口配額(包括各種貿易方式)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
3、負責制訂貨物進出口許可證管理制度,確定貨物進出口許可證管理的品種。
4、負責制訂貨物出口配額招標政策並組織實施。
5、研究制訂並組織實施邊境貿易政策。
6、組織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加強對進出口商品質量管理的指導,推動「創名牌出口商品」的活動,指導出口廣告宣傳;負責委託有關單位制訂、調整《實施檢驗的進出口商品種類表》,負責發布《實施檢驗的進、出口商品種類表》。
7、研究和推廣各種新的國際貿易方式。
8、負責擬定加工貿易(含來、進料加工貿易,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政策並組織實施。
9、研究制訂市場多元化戰略並組織實施,宏觀指導和管理境內對外經濟技術貿易展覽會、洽談會、交易會等貿易促進活動,宏觀管理出國辦展工作,指導廣交會有關工作;協調管理來華經濟技術類展覽。
10、制訂各類企業外貿經營權的資格標准,負責全國各類企業(包括企業集團)外貿經營權的資格審定工作;管理外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常駐商業代表機構的核准業務;國家實行指定公司經營的出口商品企業和重要工業品、農產品進口經營企業的資格審定。
11、研究、分析國際物流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制訂我國國際物流發展的政策。研究制訂並完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政策,制訂國際貨運代理企業資格標准,負責貨運代理企業資格的審定;參與供應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鮮活冷凍商品「三趟快車」運輸的組織協調;參與政府及國際多邊運輸協定的談判職責,指導外經貿倉儲行業管理。
12、指導全國旅遊產品小額貿易經營權審批工作。
13、聯系進出口商會、貨代協會。
外貿司內設處室及其職能
外貿司內設10個處室。
1、辦公室
負責全司人事、行政、黨務等。
2、綜合處
負責全司綜合和信息工作;起草全司綜合性文件和報告;聯系進出口商會,推進進出口商會的改革工作;負責邊貿進出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履行國際環保公約等。
3、制度處
牽頭組織研究和匯總外貿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全司外貿法規綜合,牽頭負責全司的清理法規工作;制訂全國進出口商品許可證制度和目錄;牽頭制訂進出口商品招標政策和邊貿政策;《實施檢驗的進出口商品種類表》的相關工作等。
4、農產品出口處
研究擬定農產品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負責全國農產品出口商品的宏觀管理;負責農產品出口商品配額管理及供港澳商品管理;組織農產品出口招標工作;研究擬定農產品國營貿易制度和出口自動許可制度的實施方案;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瀕危動植物出口管理工作;參與供應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鮮活冷凍商品「三趟快車」運輸的組織協調等。
5、工業品出口處
研究擬定工業品(機電產品除外)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負責全國工業品出口宏觀管理;負責工業品出口的配額管理;組織工業品出口招標工作;研究擬定工業品國營貿易制度和出口自動許可制度的實施方案等。
6、紡織品出口處
研究制訂紡織品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負責紡織品出口雙邊談判及協議執行;負責全國紡織品出口宏觀管理,制訂紡織品出口配額管理辦法,指導地方的紡織品配額管理工作;組織紡織品出口招標工作;根據雙邊協議,制訂被動配額出口許可證制度;制訂敏感紡織品出口的經營協調管理辦法等。
7、進口處
負責全國進口商品(機電產品除外)的宏觀管理;研究優化進口商品結構的政策措施;負責進口商品的經營協調管理;會同有關部門負責進口商品配額、登記等管理;研究擬定進口商品國營貿易制度和進口自動許可制度的實施方案等。
8、加工貿易處
負責管理全國加工貿易業務;負責研究制訂加工貿易政策;協調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制訂的加工貿易相關配套政策;宏觀監控和分析加工貿易發展動態和問題,研究制訂解決措施;規范加工貿易經營秩序,查處加工貿易中的違章行為等。
9、貿易促進和國際物流處
研究制訂市場多元化戰略;組織實施以質取勝戰略;負責出口商品商標工作;宏觀指導和管理境內對外經濟技術貿易展覽會、洽談會及交易會等貿易促進活動,指導廣交會有關工作;研究、制訂我國國際物流發展政策,負責貨運代理相關工作;參與政府及國際多邊運輸協定談判等。
10、貿易秩序處
研究制訂企業外貿經營權改革方案,制訂企業進入和退出標准;參與打擊走私;負責制止低價出口行為工作;負責外貿企業各種違規、違章行為的查處;協調管理境外常駐代表機構的核准;負責易制毒化學品進出口和全國旅遊產品小額貿易相關工作等。
8、1.中國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戰略進行過哪些調整? 2.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戰略具體內容是什麼?
1.1978年至1990年,改革開放初期的嘗試
伴隨著外貿管理體制的改革和更為靈活的貿易形式,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海外投資與經濟特區的創辦,為中國對外經貿關系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工業製成品成為中國主要的出口商品。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對外貿易進入了新的實踐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國家對外貿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外貿體制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資極大地促進了外貿發展。1978-1991年,進出口總額由206.4億美元增長到1356.3億美元,其中出口由97.5億美元增長到718.4億美元,進口由108.9億美元增長到637.9億美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6.6%和14.6%。
為吸引資金、技術、設備,拓展國際市場渠道,創造外匯收入,同時增加就業機會,1979年,國務院批准在沿海地區開展加工貿易。80年代中期,國際產業結構出現了新一輪調整和轉移,為了抓住這一有利形勢,國家進一步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為重點、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沿海發展戰略,加工貿易得到迅速發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加工貿易使中國成功地承接了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帶動了國內工業發展,促進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了外貿出口由初級產品、資源型產品為主向以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轉變。1986年,工業製成品取代初級產品成為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實現了出口結構的一次根本性轉變。1991年,工業製成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77%。市場日益多元化,日本、香港、美國、歐共體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和貿易夥伴,而與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貿易份額則大幅下降。
1979年開始,中國陸續建立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開發區等特殊經濟區域,在進出口管理與經營政策、外匯政策等方面試點實行更靈活、更優惠的特殊政策,這些特殊區域對全國的外貿發展以至開放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平台、示範與輻射作用,是這一時期對外貿易發展最為活躍的區域。1980年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建立的第一年,進出口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1%,到1991年這一份額上升到8.3%。
1978年以前,對外貿易一直沿襲建國初期確立的由國家統一管理的經營管理體制,國家先後成立了一批國營專業外貿公司,統一經營全部對外貿易,國家對外貿公司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統收統支、統負盈虧。1979年,國家開始對外貿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調整中央外貿領導機構、成立了一批歸屬工業部門管理的工貿公司、簡化外貿計劃內容、實行匯率雙軌制以提高出口競爭力、實行進出口許可證制度等。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生產能力和出口創匯能力嚴重不足,外匯極度缺乏。在此背景下,中國開始招商引資,利用外部資金,擴大出口生產和創匯能力。外商投資企業被直接賦予進出口經營權。1979-1991年,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50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在中國外貿中的作用迅速提升。1979-1991年,佔中國外貿總額的比重由0.1%提高到21.3%。外資對外貿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91年至2000年
市場經濟下的轉型與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逐步替代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成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外商投資企業迅速發展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軍,加工貿易成為主要貿易方式;貿易順差激增。
1993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後對外貿易從「互通有無、調劑餘缺」轉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經濟合作,發揮比較優勢。國家陸續提出了市場多元化、「大經貿」、「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以質取勝、科技興貿、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貿易體系等戰略思想。
由此,中國對外貿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其間,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了日本、韓國、東盟及港澳等周邊國家的經濟,中國外貿也經受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重大挫折,1998年進出口出現了負增長。但中國對外貿易很快克服危機的影響,重新恢復活力,1999年實現11.3%的增長,2000年更達到了27.8%的高速增長,其中出口增長31.5%。
中國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為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提供了國內條件。工業製成品出口所佔比重上升至90%以上,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逐步替代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成為最主要出口產品。1995年,機電產品出口超過紡織產品,成為出口最大類產品,實現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又一次重大轉變。機電產品成為中國出口最重要的推動力,帶動了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同期,中國工業化進程開始加速,固定資產投入大、增長快,帶來大量的資本貨物需求,使機械及運輸設備進口增長十分顯著。
在積極吸引外資、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裝配製造業過程中,外商投資企業迅速發展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軍,加工貿易成為主要貿易方式。2001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佔中國外貿總額的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0.8%。1993年,加工貿易出口額達到442.3億美元,首次超過一般貿易,1995年-2007年,加工貿易出口所佔比重一直在50%以上,成為中國貨物出口最主要的貿易方式。
外資企業、加工貿易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製造業的國際化,使相當一部分產業和企業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以外資企業、加工貿易為支撐的進出口格局,也使中國外貿開始呈現順差逐年快速擴大的趨勢。1992年-2001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由1655.3億美元上升到5095.6億美元,增長2.1倍,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上升到第6位。同期,外貿順差由53.5億美元擴大到224.6億美元,增長4.2倍。國際儲備快速累積,規模不斷擴張,1996年外匯儲備邁過千億美元大關,2001年達到2121.6億美元。這使實施「走出去」戰略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同時「走出去」也是當時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的現實需要。1999年,中國拉開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序幕。2000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0億美元,此後,開始了幾乎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高速發展,並帶動了中國技術、設備的出口,海外投資也為保障國內資源供應提供了有益補充。
貨物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隨著中國申請恢復GATT地位談判的深入,中國對服務市場開放作出初步承諾,由此推動了服務貿易的發展。1992-2001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由182.4億美元擴大到726.1億美元,增長了3倍。由於國內服務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大、競爭力低,其間除1994年呈現少量順差外,其餘年份服務貿易均為逆差,且逆差呈逐年擴大趨勢。
2001年至今
以2001年11月中國加入WTO為里程碑,中國對外貿易進入又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加入WTO以來,切實履行入世承諾,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制下的經貿合作,大力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基本建立起了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符合國際慣例與規則的外貿政策與體制,建立和完善貿易救濟制度,維護公平貿易;建立和完善對外貿易的促進與服務體系,規范對外貿易秩序。政策體系的完善,促進了對外貿易又好又快發展。
可以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中國對外貿易額度不斷加大,將世界市場作為未來發展的主攻市場,在擴大內需的同時擴大海外市場,增大海外市場的市場佔有率。不僅僅局限於加工貿易等,而是不斷推出自由品牌,將中國品牌推廣世界。
9、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有哪些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有初級產品出口、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
10、國際貿易中的品牌戰略
一、品牌戰略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構建貿易強國的重要措施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短短四、五年間,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已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保持外貿數量和規模迅速發展的同時,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質量提高取代數量擴張,為我國外貿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從外貿大國走向外貿強國,成為了當前的重大課題。
自有品牌、中國民族品牌的創立與推廣,在當前外貿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實際效應。在中國強勁的出口中,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外資企業占據了中國出口產品58%以上的份額,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機電產品和IT產品,外資企業佔到出口總額的74%至88%。很多技術密集或高新技術領域里,出口產品都由跨國公司以品牌、商標、專有技術、專利、銷售渠道等方式占據。
實施品牌戰略,對於積極推動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具有以下積極意義:一是有助於提升出口商品單價,增加比較利益;二是能夠積極推動我國外貿產品從代工的OEM為主向ODM、OBM升級的進程;三是以民族品牌為先導,培養和建立我國海外營銷網路,改善目前中國企業雖然具備強大的國際化生產能力,但普遍缺乏國際市場能力的局面;四是有助於我國服務貿易結構向高端和多元化發展,拓展特許權使用、許可經營店專業服務等與品牌直接相關的服務貿易種類;五是為我國「走出去」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提供更為成熟的基礎條件。
二、品牌戰略是打造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背景下,「知識經濟」或「信息經濟」已經取代「工業經濟」,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徵。
在知識產權體系中,品牌主要以商標、商號名稱、專有技術、經營管理的方法與經驗等方式表現出來,形成巨大的商業價值。例如:中國是耐克運動鞋的主要加工地,同樣一個定牌加工製造耐克運動鞋的廠家,製造的同款式、同檔次、同質量的運動鞋,如果採用不知名商標在國外銷售,與耐克運動鞋的售價比大約是1:10。
品牌是知識創新和知識產權商業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企業無形資產的構成要素之—。品牌的作用不僅僅局限於識別性,它己成為產品、服務質量和企業形象的載體,是企業經營狀況、市場信譽和消費者認可程度的體現。當市場競爭由產品競爭逐漸轉向品牌競爭時,品牌戰略就成為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環。有學者將此戰略定義為:「企業為獲得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運用商標制度提供的保護手段,達到樹立企業形象,促成產品或服務佔領市場的總體性謀劃。」
跨國公司幾乎都擁有自己的知名商標,在培育自主品牌時往往不遺餘力,投入了巨額資金和大量智力成果,凝結著企業的全部智慧結晶。在經營策略上,跨國公司通過商標戰略來佔領市場的制高點,擴大自己的行業領先優勢。他們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已經形成了從品牌設計、品牌選擇、品牌注冊,到品牌經營、品牌管理和品牌保護等一整套成熟的品牌戰略運營體系。而我國外貿企業,則因為自有品牌的缺乏,經常陷入知識產權的國際貿易糾紛,處於不利的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知名品牌產品在國外也屢屢遭遇商標搶注、仿冒等侵權(據國家工商局不完全統計,已有15%的中國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這與中國企業境外知識產權保護手段薄弱有極大關系。我國企業申請國際商標的比例很小。中國50個著名品牌在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5個主要貿易夥伴國(地區)的未注冊比例高達53.2%,其中有10%的品牌是以非中國商標所有人的名義注冊。
適時提出品牌戰略具有相當的針對性,這是我們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提升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三、政府應該在品牌戰略中有所作為
品牌雖然是以企業為主體創造的,並且只有在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中才能孕育和發展,但並不意味著政府在品牌戰略中無所作為。知識產權雖然屬於私權范疇,但政府為了保護創新動力,促進科技發展,規范市場競爭,必然要進行干預和保護。民族品牌的發展,同樣也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積極推動。
我國正在開展的「品牌萬里行」活動,在品牌戰略推廣,提升企業品牌意識,樹立民族品牌信心等方面,正在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作為品牌戰略的濫觴與發端,其更為廣闊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將在未來品牌戰略的深化中逐漸突顯。政府在國家品牌戰略中的作為,至少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制定品牌戰略推進計劃,設立具體目標,有步驟地推進國家品牌戰略。
2、創造良好的品牌孕育和促進環境,強化企業品牌意識和知識產權意識。大力向企業普及、宣傳品牌創造及保護的相關內容及制度體系,積極引導與推動企業、行業建立與完善自有品牌的創造及發展機制、品牌的管理與保護機制。推動企業成為品牌發展與保護的主體。
3、在遵守WTO相關規則的基礎上,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大公共產品的投入;採取政策扶持措施,積極培育和推廣中國民族品牌,進而推動中國品牌的國際化。
4、構建包括品牌在內的對外貿易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障品牌在市場中的正當權益與公平競爭環境。對內完善立法和執法體系,形成企業、行業協會、商會以及政府聯動的知識產權協調管理機制,加強知識產權的進出口預警和監測機制;對外強化我國商品和服務品牌與商標的海外保護,完善知識產權爭端的解決機制,積極維護我國企業的品牌利益。
5、培養專業人才,普及品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