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理論演變文獻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國際貿易理論演變文獻

發布時間: 2022-12-27 05:24:05

1、國際貿易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e-國際貿易與企業實施問題的分析 姚鍾華 張濤 文獻來自:經濟問題 2004年 第08期
跨國經營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 宋亞輝 郭繼鳴 李勝歌 文獻來自:河北工業大學學報 2004年 第06期
跨國公司無國籍化的發展趨勢及其政策含義 邱巍 巫寧耕 文獻來自:經濟科學 2001年 第02期.
東亞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 吳先明 文獻來自:世界經濟文匯 2002年 第04期
淺析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國際競爭力 蔡筱霞 文獻來自:林業財務與會計 2004年 第08期
論中國企業跨國並購 武勇 譚力文 文獻來自:經濟問題探索 2004年 第08期
有關跨國公司與國際技術轉移的理論分析 王學鴻 文獻來自: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 第03期
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動因——兼談鄧寧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在發展中國家跨國並購中的適用性 李金環 文獻來自:黑龍江對外經貿 2004年 第09期
現代西方跨國公司理論的發展 林丹明 文獻來自:南開管理評論 1997年 第02期
風險感知與國際市場進入戰略決策的互動研究——兼論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防範 許暉 文獻來自:經濟問題探索 2004年 第10期
創國際名牌做跨國企業 肖瑩 文獻來自:中國紡織報 2006年
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與我國企業的策略 王方 全偉 文獻來自:國際經貿探索 2002年 第01期
國際貿易中企業國際營銷戰略階段研究及中國企業國際營銷戰略的演變
徐頔 林媛 楊翠平 文獻來自:財經界(下半月) 2007年 第02期
跨國零售集團采購會:國際貿易方式的創新 汪素芹 文獻來自:國際貿易問題 2002年 第11期
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實施國際稅收籌劃策略分析 楊惠芳 文獻來自:國際貿易問題 2003年 第08期
巧用國際資本 加快我國企業跨國經營 張菁 文獻來自:冶金財會 1996年 第04期
我國企業海外投資戰略淺談
張凌 2002 (頁數: 3) 中文期刊
經濟前沿
中國跨國企業的形成與發展特徵
史彧 2002 (頁數: 3) 中文期刊
黑龍江對外經貿
跨國企業並購與中國企業的對策
何茂青 2001 (頁數: 2) 中文期刊
中國信息導報
國際灰市場對跨國經營企業的經濟影響分析
周宏 1996 (頁數: 7) 中文期刊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跨國並購的盈利可能性:對稱與非對稱兩種情況的分析
胡峰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1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對策研究
杜建耀 改革與戰略 2003/10

2、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1、國貿起源: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商品和勞務等方面進行的交換活動。它是各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是由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的。

由於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2、資本主義方式准備時期,實行的是保護政是重商主義下的強制性貿易保護政

3、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出現了兩種政策,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

4、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推行帶有壟斷性質的超保護貿易政策

5、二戰後,出現了兩中傾向,一是20世紀50年代帶70年代出現了貿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後,出先了新貿易保護主義。 

6、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推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

7、當前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2)國際貿易理論演變文獻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的方式變革: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

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於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於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於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採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

中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3、國際貿易理論的著作

西方國際貿易理論:歷史與發展作者:國彥兵著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8036887
出版日期:2004
頁數:390
定價:20元
該書依據歷史發展順序,系統地梳理了西方國際貿易的古典理論、貿易保護主義理論、戰後國際貿易新理論,以及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最新進展等,對國際貿易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進行了探討。是國內比較系統分析、研究西方國際貿易理論歷史、現狀及發展的著作之一。
目錄
第一章 早期的國際貿易學說
第一節 前資本主義的貿易學說
第二節 重商主義的貿易學說
第三節 對重商主義貿易學說的批判
第二章 國際貿易的古典理論
第一節 亞當・斯密的對外貿易理論
第二節 大衛・李嘉圖的對外貿易理論
第三節 相互需求方程式
第三章 貿易保護主義理論
第一節 漢密爾頓的貿易保護主義
第二節 李斯特的關稅保護理論
第四章 國際貿易的新古典理論
第一節 機會成本與比較利益
第二節 無差異曲線與國際貿易均衡
第三節 貿易利益分析
第四節 提供曲線
第五章 資源賦予理論
第一節 資源賦予理論
第二節 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第六章 里昂惕夫之迷
第一節 里昂惕夫之迷
第二節 對謎的各種解釋
第七章 戰後國際貿易新理論
第一節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第二節 規模經濟理論
第三節 產業內貿易理論
第四節 需求偏好理論
第五節 多國多商品貿易模型
第八章 國際貿易的動態理論
第一節 經濟增長和貿易變動
第二節 貿易增長與經濟發展
第九章 生產要素移動理論
第一節 生產要素國際移動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移民:勞動力要素的跨國流動
第三節 技術的國際間移動
第四節 資本要素移動理論
第十章 宏觀國際貿易理論
第一節 國際收支調節的彈性理論
第二節 國際收支差額調節的乘數理論
第三節 國際收支差額調節的吸收理論
第四節 國際收支差額調節的貨幣理論
第五節 國際收支差額調節的其他理論
第十一章 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批判
第一節 普萊維什的「中心―外圍」論
第二節 伊曼紐爾的不平等交換學說
第三節 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爭論
第十二章 國際貿易政策理論
第一節 關稅實證理論
第二節 關稅規范理論
第三節 非關稅政策理論
第十三章 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最新進展
第一節 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
第二節 楊小凱的國際貿易理論
第三節 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主要參考文獻

4、現代貿易理論的文獻綜述

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其評價
確切的講,現代國際貿易理論是在戰後產生和發展的,特別是在本世紀60年代有關國際貿易理論的學說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其有代表性的有:技術缺口理論、學習曲線理論、需求結構理論和區域內貿易理論等。本文試圖對上述理論進行分析和評價,並看看它們是怎樣為貿易全球化提供策略依據的。

一、技術缺口理論

比較成本的優勢也能從國際間技術水平的高低中產生。基於此經濟學家Posner發展了技術缺口理論。他認為,國際間技術的差別會在不同的國家間產生技術缺口,這個「缺口」導致了國家間貿易流的產生。

技術缺口理論還認為,出口往往是從技術領先的國家開始的,這些國家大多是高工資的國家。在企業擁有技術優勢時,成本差別對貿易流的走向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當模仿缺口結束後,成本的差別便決定了貿易的流向。因此技術缺口貿易和低成本貿易似乎是對外貿易的兩個階段。從理論上講,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完全可以通過不斷開發新產品或者不斷進行技術革新跳過對外貿易的第二個階段。但是由於一流人力資源的稀缺和昂貴,要想越過第二個階段往往困難很大。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技術缺口理論為我們提供這樣的策略思維,那就是,為了在國際貿易中長期地獲得競爭優勢,從理論上講我們應盡可能地延長模仿缺口,從實踐上講我們應重視技術革新,同時也應考慮到成本的因素,以及進口國市場的大小。

二、學習曲線理論

經濟學家Arrow認為,一個國家的技術(特別是工藝技術)依賴於這個國家過去生產的產品數量總和。並進一步指出,擁有最大的積聚產品數量的國家通過過去不斷的「學習效應」達到最低的成本,因此與較少積聚產品數量的國家相比擁有更好的出口機會。通過比較成本優勢這個國家能夠成功地出口相應的產品,即使兩個國家有相同的資源配置。這個效應越強烈,在模仿缺口存在期間這個國家將擁有越大的國內和國際市場。

國際貿易的學習曲線理論的基本概念是1936年被經濟學家Wright在飛機製造的實踐中確定的學習曲線。Wright通過實踐證明,積聚的產品每翻一番,每架飛機的成本便會有一定程度(例如20%)的下降。但是不同工業部門的「學習效應」是不一樣的,具體的學習曲線也因此千差萬別。

由於Arrow的學習曲線理論主要通過對製造業「學習過程」的調查得出的,波士頓咨詢公司為此在1974年發展了這個理論,認為所有的成本種類,即銷售總成本、研究和發展總成本以及其它各類總成本通過經驗的積累都有「學習效應」,並將學習曲線改稱為經驗曲線。實踐也證明,不同成本種類的經驗曲線也是不同的,直線的和曲線的都有,當然產品越相似其經驗曲線的形狀也越相似。

對企業經營者來講,國際貿易的學習曲線理論提供了這樣的策略思維,為了能更快地達到經驗曲線效應,從企業的內部來講,成本、生產和技術是關鍵的因素;從企業外部來講,經營者也必需考慮到產品市場的大小和潛力。

三、需求結構理論

1961年被經濟學家Linder發展的需求結構理論主要是分析自然資源和工業品的出口。Linder對於自然資源對外貿易的解釋是依據俄林和赫克歇爾的要素稟賦理論,因此,需求結構理論僅僅對工業品對外貿易的解釋具有創新意義。

Linder在需求結構理論中將對外貿易領域分為潛在的和現存的。對於潛在的出口產品的調查,他認為,產品的國內需求量和這種產品在國內市場增長邊界對產品的出口潛力有決定作用。他的理論的出發點是,這種產品首先在國內進行生產銷售。對此他給出了三個理由:

1.一個企業想滿足國外的需求(這個需求在國內還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企業沒有關於國外的詳細信息。

2.革新和發明通常都與企業所處的環境有關,因此革新首先是在國內進行的。

3.在生產初期,為了獲得有效而便宜的信息交流,在產品的試銷過程中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的緊密聯系是必要的。這在國內是最可能實現的。

如果國內的市場已無潛力可挖,Linder認為企業將把它的活動空間拓展到國外。這個時候企業開始考慮產品應該出口到哪些國家?按照他的觀點,潛在的進口國主要是那些同出口國有相似需求結構的國家。並且他將人均收入作為需求結構是否相似的衡量指標。他認為,兩個國家的需求結構越相似,工業品潛在的對外貿易越有可能。

除了對潛在的對外貿易分析之外,他也論述了對外貿易的現實領域。他認為,工業品現實的出口將決定於以下因素,其中促進出口的因素有:

1.全球范圍內壟斷性的產品供應結構;

2.與國內和國外競爭對手相比擁有生產要素采購和加工的優勢;

3.與國內外同行相比擁有先進的技術;

4.更好的管理水平;

5.通過大批量生產擁有成本的優勢;

下列因素阻礙著出口:

1.缺少對國外市場的了解;

2.高昂的交通費用;

3.貿易的限制;

除此之外,Linder也給出來自現實進口國的決定因素:

1.文化因素,例如,語言和氣質的不同;

2.政治因素,例如,政治聯盟(歐共體、前法國的殖民地區等)。

需求結構理論指出了許多影響對外貿易的發生的因素,同時也給企業的領導提供許多出口戰略思維,比如,要想增加出口,同業壟斷地位應是企業不斷追求的目標。另外從企業內部來講,在采購方面、生產方面和技術方面的優勢以及管理方面的優勢能導致成本的優勢及規模經濟效應;從企業的外部來講,國內需求的結構及增長邊際、進口國的政治文化、關稅及貿易限制也影響著企業出口決策的實施。

四、區域內部貿易理論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變得越來越密切,這也導致了技術轉移和擴散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因此工業產品的生產條件在各國間也就變得越來越相似。這種模仿效應使得國家之間,特別是各工業國之間的供求結構變得很相似。如果這種發展與實際相符的話,那麼傳統對外貿易理論所提供的許多解釋變數對當今出口戰略的實施已失去了策略上的意義。

在這個觀點的基礎上,經濟學家Levitt在1983年提出了一個實現出口的新的解釋模型,即區域內部貿易理論。這個理論特別對工業國家之間的貿易的發生具有解釋意義。區域內部貿易理論試圖解釋,在國際間供給結構越來越趨向類同的狀況下,各國之間的貿易是怎樣發生的。

區域貿易理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差異化是貿易產生的原由。國際間產品差異化能通過下列方法達到:

1.產品物理性質和功能的差異,例如,材料的種類、技術設計、質量等;

2.產品美學方面的差異,例如,設計、形狀、顏色或者包裝等;

3.產品標記的差異,例如,商標及名稱;

4.產品其它方面的差異,例如,咨詢和售後服務等。

區域內部貿易理論將產品的差異化作為貿易產生的原由。在當今的國際市場上產品的差異化也是企業獲得國際競爭力的一個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對企業國際化策略的發展具有現實的意義。當然與技術缺口理論、學習曲線理論以及需求結構理論相比,它對對外貿易發生只提供了一個解釋變數,即工藝技術。

小結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個現代化國際貿易理論之外,還有生產地點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也能解釋許多關於國際貿易產生的行為和現象。

無論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還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它們主要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發展起來的。因此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國際貿易理論能充分而全面的解釋企業國際化的現象。由於迅速發展的世界經濟使得企業的經營環境更加復雜而多變,在國際化戰略的決策時,單個理論能提供的策略指導變得越來越少。當然,盡管單個理論只能從一個側面提供國際貿易產生的解釋變數,但綜合不同的國際貿易理論,我們能夠從中導出很多有關國際貿易的解釋變數。這些變數為企業國際化策略的形成和有效實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這些理論也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這樣一種思維,那就是,一個成功的國際化策略不僅適合於企業的內部而且同時也適合於企業的外部。

5、急需國際貿易論文參考文獻

我的是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很有用
《國際服務貿易》 李小牧 電子工業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與規則》 何茂春 世界知識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 程憲 程大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對外貿易研究》 王文舉 安廣實 經濟日報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 汪素芹 機械工業出版社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賈建華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及動因分析》 劉紹堅
《國際服務貿易》 張漢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服務業跨國轉移的趨勢、影響及對策》 王子先,王雪坤,杜娟.
《國際服務貿易》 饒友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國際服務貿易》 程憲 立信會計出版社
《國際服務貿易》 劉東升 中國金融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 (www.stats.gov.cn)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0

6、國際貿易理論參考文獻目錄

《國際貿易》參考文獻目錄(1)Steven Husted, Michael Melv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M], (the fifth 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影印版(2)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M], (the fifth edition),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影印版(3)保羅.克魯格曼.黃勝強譯.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4)邁克爾.波特.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2002(5)陶明,吳申元等.服務貿易學[M].山西經濟出版社,2001(6)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商務印書館,1981(7)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商務印書館,1981(8)B俄林.地區間貿易與國際貿易[M].商務印書館,1986(9)朱彤.發展中國家在WTO中的地位和利益[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10)溫思美.農產品國際貿易[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1)陳同仇、薛榮久.國際貿易(1997年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第一章(12)李岳雲.國際貿易基礎.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第一章(13)楊全發.新編國際貿易.中山大學出版社.第一章(14)《世界經濟》雜志(15)《世界經濟研究》雜志(16)《國際商報》(17)《國際貿易》雜志(18)《國際貿易問題》雜志(19)《WTO導刊》雜志

7、求關於國際貿易英文文獻(急急急)在線等候

淺探當代國際貿易新理論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啟示
在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必須重視國際上20世紀70年代以後興起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實施創新的對外貿易戰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本文通過研究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對我國外貿發展的啟示,分析探討了我國應該如何制定相應的政策,採取相應的對策來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一、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進展

二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商品結構和地區分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學家在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不斷探索,20世紀70年代以來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國際貿易新理論有以下幾種:

1、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產生於2O世紀7O年代以來「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背景之下,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等人於2O世紀8O年代中期提出,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1)以內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利潤轉移理論;(2)以外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外部經濟理論。

2、產業內貿易理論

20世紀70年代格魯貝爾和勞埃德等人開創了產業內貿易理論研究,到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進一步推動了這一理論的發展。該理論不同於側重論述產業間貿易的傳統貿易理論,代寫畢業論文它側重研究貿易雙方在同一產業中既出口又進口同類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在不完全競爭產業中,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是產業內貿易形成的決定因素。

3、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由美國銷售學家弗農於1966年首先提出,經威爾斯、赫希哲等人不斷完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由於技術創新和擴散,製成品和生物一樣具有生命周期。產品生命周期包括五個階段:(1)新生期;(2)成長期;(3)成熟期;(4)銷售下降期;(5)讓與期。

4、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提出並完善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不同之處在於,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旺發達,其根本原因在於該國的國際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源於一個相互增強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四個關鍵因素影響一國在國際市場上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這四個因素是:(1)生產要素;(2)國內需求;(3)相關產業;(4)企業戰略、組織和競爭度。

二、當代國際貿易新理論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啟示

1、積極轉化國家的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是由一國資源稟賦和交易條件所決定的靜態優勢,是獲取競爭優勢的條件。競爭優勢則是一種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的綜合能力的作用結果。比較優勢作為一種潛在優勢,只有最終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競爭力。根據生產要素稟賦,我國一直以來具有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但是,在當今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並不一定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要確立把比較優勢轉換為競爭優勢的外貿戰略。

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由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可以推知:創新國是國際貿易利益的最大獲益者。這是因為:在產品的新生期和成長期,創新國以其技術優勢壟斷了國內和國際市場,因而可以獲得大量超額壟斷利潤;在產品的成熟期進入所謂的「大規模生產」階段,創新國可以獲得巨額規模經濟效益;在產品的銷售下降期和讓與期,創新國在國外投資建廠,輸出其知識產權和品牌,延長其產品的生命周期,在國際市場上繼續賺取利潤。

3、發展高層次產業內貿易是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在給各貿易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同時,
Probe into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mplications of China Foreign Trade Strategy
Growing scale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today, in order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70 years after the 20th century Xingqi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iwaimaoyi innovation strategy,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st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temporary new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nalysis of how China shoul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First,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ew progress

After World War II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ctivity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ize,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ood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st and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20th century, has emerged since the 70's influential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following:

1, Strategic Trade Policy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rise from 7O 2O century since the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the prevalence of background, the U.S. economist Paul Krugman, who in the mid 8O 2O century, proposed, mainly including two aspects : (1)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based theory of profit transfer; (2) based on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external economic theory.

2, intra-instry trade theory

20th century 70s Grubel and Lloyd, who created the instry trade theory,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U.S. economist Paul Krugman of 80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The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focus on inter-instry trade paper the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on behalf of my thes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rade, both sides in the same instry, the export of procts they import the same heterogeneous instry trade. Not perfectly competitive instrie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proct differentia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intra-instry trade determinants.

3, the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Sales Vernon by the United States first proposed in 1966 by Prince, He Xizhe and others improved.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and biological procts, like life-cycle. Proct life cycle consists of five stages: (1) Neonatal; (2) growth stage; (3) maturity; (4) decline of sales; (5) for and on.

4,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Harvard's Michael Porter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and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factor endowments theory of difference is, the theory that a country has been able to flourish,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rived from a mutually reinforcing system, in this system, there are four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a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ability of these four factors are: (1) factors of proction; (2) domestic demand; (3) related instries ; (4) business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and competitive degree.

Seco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for new inspiration

1, th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natural resources by a country and trading conditions determine the static strengths are the condition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way to advantage the potential into real ability to effect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a potential advantage, only the final into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form a real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proction factor endowment, along with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labor resources, but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labor-intensive proct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establis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foreign trade strategy.

2, high-tech instrie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By the international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can be deced: Innovation i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s biggest winners. This is because: the proct of Neonatal and growth,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superiority of its state monopol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thus get a lot of excess monopoly profits; in proct maturity into the so-called "mass proction" stage, innovation States can get huge economies of scale; in proct sales were down period and give and of innovation invest and build fact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output of i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brand to extend its proct life Zhou Qi,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ntinue to make a profit.

3,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intra-instry trade i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n important means of foreign trad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tra-instry trade in all trading nations to bring trade interests,

翻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