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發展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是在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國際貿易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一是要有國家的存在,二是產生了對國際分工的需要,而國際分工只有在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礎上才可能形成。這些條件不是人類社會一產生就有的,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擴大而逐漸形成的。
原始社會的貿易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類的祖先結伙群居,打魚捕獸,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人們處於自然分工狀態,勞動成果僅能維持群體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沒有剩餘產品用以交換,因此談不上有對外貿易。
人類歷史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促進了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除維持自身需要以外,還有少量的剩餘。人們為了獲得本群體不生產的產品,便出現了氏族或部落之間用剩餘產品進行原始的物物交換。當然,這種交換還是極其原始並偶然發生的物物交換。
在漫長的年代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繼續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部門,形成了人類社會第二次大分工。由於手工業的出現,便產生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商品生產。當產品是專門為滿足別人的需要而生產時,商品交換就逐漸成為一種經常性的活動。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出現了貨幣,於是,商品交換就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這樣就進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階級的形成。由於商品交換的日益頻繁和交換的地域范圍不斷擴大,又產生了專門從事貿易的商人階層。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使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進一步擴大。商品生產和流通更加頻繁和廣泛,從而階級和國家相繼最後形成。於是,到原則社會末期,商品流通開始超越國界,這就產生了對外貿易。
人類社會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剩餘產品的增加,同時也促進了私有制的發展和奴隸制的形成。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商品交換超出了國界,國家之間的貿易便產生了。可見,在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以及國家的形成,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必要條件。
奴隸社會的國際貿易
在奴隸社會,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其特點是自給自足,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費,而不是為了交換。奴隸社會雖然出現了手工業和商品生產,但在一國整個社會生產中顯得微不足道,進入流通的商品數量很少。同時,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生產技術落後,交通工具簡陋,道路條件惡劣,嚴重阻礙了人與物的交流,對外貿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其規模和內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奴隸社會是奴隸主佔有生產資料和奴隸的社會,奴隸社會的對外貿易是為了奴隸主階級服務的。當時,奴隸主擁有財富的重要標志是其佔有多少奴隸,因此奴隸社會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隸。據記載,希臘的雅典就曾經是一個販賣奴隸的中心。此外,糧食、酒及其他專供奴隸主階級享用的奢侈品,如寶石、香料和各種織物等也都是當時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
奴隸社會時期從事國際貿易的國家主要有腓尼基、希臘、羅馬等,這些國家在地中海東部和黑海沿岸地區主要從事販運貿易。我國在夏商時代進入奴隸社會,貿易集中在黃河流域沿岸各國。
對外貿易在奴隸社會經濟中不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奴隸貿易成為奴隸主經常補充奴隸的重要來源。
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
封建社會時期的國際貿易比奴隸社會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早期,封建地租採取勞役和實物的形式,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並不多。到了中期,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封建地租轉變為貨幣地租的形式,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晚期,隨著城市手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因素已孕育生產,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有較快的發展。
在封建社會,封建地主階級占統治地位,對外貿易是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奴隸貿易在國際貿易中基本消失。參加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除了奢侈品以外,還有日用手工業品和食品,如棉織品、地毯、瓷器、穀物和酒等。這些商品主要是供國王、君主、教堂、封建地主和部分富裕的城市居民享用的。
在封建社會,國際貿易的范圍明顯地擴大。亞洲各國之間的貿易由近海逐漸擴展到遠洋。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開辟了從長安經中亞通往西亞和歐洲的陸路商路——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商品輸往西方各國,換回良馬、種子、葯材和飾品等。到了唐朝,除了陸路貿易外,還開辟了通往波斯灣以及朝鮮和日本等地的海上貿易。在宋、元時期,由於造船技術的進步,海上貿易進一步發展。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曾率領商船隊七次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先後訪問了30多個國家,用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銅鐵器等同所到的國家進行貿易,換回各國的香料、珠寶、象牙和葯材等。
在歐洲,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國際貿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東部。在東羅馬帝國時期,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公元7—8世紀,阿拉伯人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通過販運非洲的象牙、中國的絲綢、遠東的香料和寶石,成為歐、亞、非三大洲的貿易中間商。11世紀以後,隨著義大利北部和波羅的海沿岸城市的興起,國際貿易的范圍逐步擴大到整個地中海以及北海、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沿岸地區。當時,南歐的貿易中心是義大利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熱那亞等,北歐的貿易中心是漢撒同盟的一些城市,如漢堡、盧卑克等。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國際貿易是為奴隸主和封建地主階級利益服務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發展,國際貿易不斷擴大。但是,由於受到生產方式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剝削階級奢侈生活的需要,貿易主要局限於各洲之內和歐亞大陸之間,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經濟中都不佔有重要的地位,貿易的范圍和商品品種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貿易活動也不經常發生。那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及由此產生的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則大大發展了各洲之間的貿易,從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國際貿易才獲得了廣泛的發展。
2、當代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戰後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 服務業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上升
(二)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服務業日益專業化
(三) 世界貨物貿易的增長和貿易自由化促進了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
(四) 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加強了服務的國際化
(五) 國際服務合作的擴大促使服務貿易擴大
(六) 國際旅遊業的興起與迅猛發展加快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七) 發展中國國家積極發展服務貿易
(八) 各國政府的支持是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催化劑
戰後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 生產性服務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已上升為主體,成為國際化大生產的必要條件
(二) 服務貿易已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三) 國際服務貿易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調節器
(四) 國際服務貿易的地理分布不平衡
(五)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服務貿易結構存在差異
(六) 國際服務貿易市場呈多元化方向發展
(七) 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加劇,保護主義盛行
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因素
一、會生產力是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自然條件是服務貿易比較優勢的重要來源
三、各國參加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的比較優勢
四、跨國公司對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五、社會需求結構變化對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六、各國政府政策對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一) 鼓勵國際服務貿易的政策
(二) 限制國際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
戰後國際資本移動的特點
(一) 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投資規模迅速擴大
(二) 國際資本移動中的主體是發達國家,但發展不平衡
(三) 國際資本移動的國別地區流向發生了較大變化
(四) 國際資本移動的部門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
(五) 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對外資本移動的持續穩定地發展
(六) 國家壟斷資本在國際資本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戰後國際資本移動迅速發展的原因
(一) 生產國際化的發展,國際經濟相互依存度提高
(二)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興起
(三) 國際市場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四) 國家壟斷資本的輸出促進了私人資本的輸出
(五) 跨國銀行和區域性金融投資機構的興起,促使國際資本市場進一步擴大,為資本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六) 貨幣升值、貶值的影響
(七)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八)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南南合作的發展促進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資本輸出
戰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的原因
1. 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 國際市場競爭日益尖銳
3. 發達國家政府的積極推進
4. 跨國銀行的發展
5. 放寬對外資的限制
戰後國際技術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1. 戰後科技革命為技術貿易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各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發展不平衡
2. 通過技術貿易可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
3. 外部壓力不斷地促使跨國公司向外部企業轉讓技術
(1)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
(2)新技術替代的壓力
4. 戰後各國都將引進技術作為本國科技、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
地區經濟一體化加強的主要原因
(一) 美國與原蘇聯在歐洲的對峙迫使西歐聯合
(二) 發展中國家維護民族經濟權益與發展的需要
(三) 發達國家維護自身經濟、政治利益的需要
(四) 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
(五) 經濟一體化區域內部經濟發展的需要
(六) 加強集團對外談判力量的需要
戰後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 服務業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上升
(二)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服務業日益專業化
(三) 世界貨物貿易的增長和貿易自由化促進了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
(四) 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加強了服務的國際化
(五) 國際服務合作的擴大促使服務貿易擴大
(六) 國際旅遊業的興起與迅猛發展加快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七) 發展中國國家積極發展服務貿易
(八) 各國政府的支持是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催化劑
(九)和南南合作的發展促進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資本輸出
3、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
國際貿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形成國際貿易的兩個基本條件是: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國家的形成.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出用於交換的剩餘商品,這些剩餘商品在國與國之間交換,就產生了國際貿易.
4、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
1.生產力的發展
2.社會分工的擴大
3.國家的形成
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要求一定的形式與其適應。社會分工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沒有分工就沒有交換,沒有交換就沒有貿易。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超越了國界,國際貿易就產生了。具體而言,國際貿易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經濟條件,另一個是政治條件。前者是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夠提供交換用的剩餘產品;後者是指開始出現各自為政的國家實體。因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出現,社會分工的擴大以及國家的形成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共同基礎。
5、急急急!!為什麼國際貿易很重要??具體~
1.對出口方來說,是將有比較優勢,或富餘的商品或服務出口給需要它的人;
2.對進口方來說,進口本國無法生產或沒有比較優勢的同類商品,從而低成本地滿足了本國的需求;
3.國際貿易一般是雙贏才能達成交易;
4.促進了國際間的商品流通;
5.促進了國際分工,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提高就業,
提高了地球人的勞動效率和資源配置水平。
6.國際貿易帶動全球的經濟發展,增進了合作,進而建立國家間的友誼和友好往來。
6、為什麼開放國際貿易很重要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1.增加國民福利。2.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3.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4.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5.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企業的作用
1.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2.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3.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4.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5.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2.延續社會再生產。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6.增加財政收入。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四,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 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7、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什麼要開展國際貿易,以及如何開展國際貿易。
就像你永遠都需要拿錢去買你所需要的東西一樣,一個國家或地區也永遠無法生產出他所需要的所有東西,所以各國之間互通有無是最重要的。而且,一些地區或國家特產在當地可能一錢不值,但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就可能是暴利。此外,一般來說,商品價格差價的高低是跟兩地間距離成正比的,東西賣得越遠,價格越高,而國與國和地區與地區之間,遠比城市和城市間的距離要遠。還有一點就是國際貿易可以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貨幣流通,而利潤的一大體現就是賺取貨幣的多少,賺得越多,越能促進本國外匯儲備,這對於一個國家抵抗外匯和資本市場風險也是十分必要的。
國際貿易要考慮到產品的價格、運輸、保險、結算等等很多東西,一般一票國際貿易是按照尋找客戶——報價——談判——簽訂合同——采購原料——准備設備——生產——關務和商檢——國際運輸和保險——結算這一大致流程進行的,至於其中細節太多,全列明估計要編一本書,在這里我也就不多說了。但有一點事所有貿易的准則:物美價廉的產品永遠是客戶急需的,而一個穩定的、長期的、有發展力的客戶則是供應商夢寐以求的。
8、聯系實際談開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國際貿易作為世界各國聯結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尤其是在聯結國內生產與國外消費和國外生產與國內消費方面處於特殊的中方地位。
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在國際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由於各國的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經濟結構、科學技術水平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歷史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有些國家對某些商品的生產條件不利,勞動耗費較多。此外,任何一個國家也不可能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同時也不可能完全消費自己所生產的一切物品。這些矛盾矛盾只能通過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相互間的商品交換,加以解決。通過參與國際分工,使各國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各國的生產力優勢、資金優勢以及資源優勢,發展那些本國條件相對優越的產品部門,從而節約社會勞動時間,促進本國經濟的增長。通過積極發展對外貿易,輸出那些本國可以生產的、多餘的和閑置的物資,購入本國欠缺和急需的不能生產的物資,通過這樣的調劑餘缺,可以解決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需求上的供求矛盾,使本國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本國的各類需求得到滿足,保證本國的社會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
二、國際貿易是各國間進行新的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在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其生產力,促進國際經濟的發展,而且依靠技術進步所實現的經濟增長佔全部經濟增長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然而,由於現代科學技術涉及的領域和規模越來越大,科學技術發展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研究設計工作越來越復雜,導致任何國家無論其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多高都不可能在一切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的領域內保持全面的領先地位。如果不吸收別國的先進技術,只埋頭從事自己的科學研究,勢必造成重復的研究,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
此外,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各國研究和設計工作的費用不斷上升,科學技術越向尖端發展,研究開發費用就越高,這些都是促使各國之間需要積極進行國家技術交流和技術貿易。
三、國際貿易是各國增加財政收入和勞動就業的重要渠道。
國家貿易對於提高一國的財政收入,其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國際分工商品交換可以使各國節約一定的社會勞動耗費,也可以讓各國利用引進的技術、設備發展本國的工農業生產,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節約原材料耗費,創造更多的產值,從而間接地增加一國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是通過對外貿易,通過各國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上交國家各種稅收,以及國家徵收的關稅能直接增加一國的財政收入,尤其是能增加國家經濟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急需的外匯收入。(有人統計過,在不減免稅收和不退稅的條件下,我國每出口1億人民幣的工業品,國家可得稅利3500萬元左右。)
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是當前困擾著許多國家的一個尖銳問題。為此,許多國家把發展對外貿易當作解決勞動力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由於對從事對外貿易業務的人員有較高的素質要求,目前直接解決就業問題尚受一定的限制。但是,一個國家通過發展對外貿易間接提供就業機會是相當多的。(據我國有關方面統計:每出口1億元人民幣的工業品,一年就能提供1.2萬個人的就業機會。可見,對外貿易對解決勞動力就業來說作用是極為顯著的。)
四,國際貿易是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通過對外貿易來來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及本國統治集團的利益,維護本國的社會經濟制度。
通過對外貿易建立國際或地區間的經濟貿易團體,以增強國際政治斗爭和國際經濟斗爭中的抗衡力量。
通過對外貿易專制裁那些違背國際法規、違背聯合國憲條、實行民族歧視的國家。
通過對外貿易去改善國家見間的政治外交關系,改善國際經濟環境,為本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9、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生產力的發展
2.社會分工的擴大
3.國家的形成
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要求一定的形式與其適應。社會分工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沒有分工就沒有交換,沒有交換就沒有貿易。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超越了國界,國際貿易就產生了。具體而言,國際貿易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經濟條件,另一個是政治條件。前者是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夠提供交換用的剩餘產品;後者是指開始出現各自為政的國家實體。因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出現,社會分工的擴大以及國家的形成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共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