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戰後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那些變化?急求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後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明顯地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大量新產品涌現並投入世界市場。第二,科技的進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為經濟有效,節約了原材料的使用,導致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下降。第三,合成材料工業有了迅速發展,減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第四,發展中國家工業的發展,增加了製成品的出口量,減少了初級產品的出口量。第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農業保護政策和鼓勵國內農業發展的政策,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要。第六,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行工業化,大量進口資本貨物,也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第七,隨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然而,造成在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下降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上升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下降,而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上升,從而出現了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日益下降的趨勢。戰後,製成品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機器設備在世界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1)世界工業結構變化巨大,重工業不止不斷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2)國際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機器設備專業化生產協作日益加強,使這些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和比重大大增加。(3)國際貿易中的新產品絕大部分機器設備產品。(4)居民對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長。戰後在初級產品貿易方面的一個特點是燃料的重要性明顯增長。這主要是由於:第一,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場原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漲,是石油在初級產品貿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戰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初級產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發達國家所佔比重則明顯上升。軍火貿易的不斷擴大,是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中的一個突出現象。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興起,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主要有:(1)世界製成品貿易呈進一步上升趨勢,深加工、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貿易增長更快。(2)技術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尖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發展迅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3)能源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下降。
2、戰後世界經濟格局是怎樣發展演變的簡答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階段
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二,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第三,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日本、西歐的經濟發展比美國快,美、日、歐各國的經濟實力消長明顯。
3.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正朝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統一市場、亞太經濟貿易區這三大地區集團化方向發展。
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1.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
2.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3.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4.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5.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6. 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7.世界各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
8.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二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是:
第一,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比重顛倒過來;
第二,在初級產品中,燃料所佔比重急劇上升;
第三,機械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在工業製成品中佔了絕大比重;
第四,技術貿易增長很快;
第五,軍火貿易不斷增加。
從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我們可否得出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工業製成品日益占重要地位,初級產品比重日益下降,乃是世界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國際化加深的必然結果。
第二,世界經濟結構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的改變,是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的基礎。再次說明生產決定交換這個原理的正確。一個國家要想改變出口商品結構,必須建立在整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
第三,科技革命對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影響重要。它推動了工業的現代化和農業的工業化,使新產品大量出現,代用品大量增加;促進國際分工的擴大和深化,為技術貿易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四,原油在世界貿易中作用日益顯著,它不僅成為初級產品的重要項目,而且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改變出口商品結構的重要原料和動力基礎。而且也是促使軍火貿易增長,走向商業化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中,高精尖工業產品、技術貿易和軍火出口日益佔有重要地位。它一方面反映了這些國家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是它們經濟腐朽性增長的反映。
第六、戰後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有了提高,一方面說明這些國家經濟上有所發展,但這種改變是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制約的、有著從屬的性質。
4、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的三個階段是哪三個?
(1)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間,國際貿易從600 億美元增加到5740億美元,增長了8.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3%,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國際貿易歷史上增長最迅速時期的水平。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國際貿易迅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2)國際貿易緩慢發展階段(1973年以後——1900年)
1973年以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高通貨膨脹率所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
其次,能源危機的爆發
再次,貨幣制度危機的爆發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
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後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
5、二戰後世界經濟格局是怎樣演變的?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第一階段,即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階段。美國正是憑借經濟上的巨大實力和強大優勢,一步一步地奪取世界經濟霸權之基本步驟:第一,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第二,建立以貿易自由化為基本原則的貿易體制,成立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計劃,如馬歇爾計劃以及通過提供「兩個安全網」(「軍事安全網」和「經濟安全網」),加強對歐洲、日本經濟的控制;推行「第四點計劃」,對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實行新殖民主義政策。第四,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經濟和技術封鎖。
2.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發展的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進入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國際金融體系在20世紀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沖擊,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二,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第三,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日本、西歐的經濟發展比美國快,美、日、歐各國的經濟實力消長明顯。
伴隨著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衰落,歐共體和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兩大新的經濟中心,世界經濟中美國一國獨霸的局面開始向美國、歐共體、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過渡。
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實力也有很大的增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個時期,在拉丁美洲和亞洲出現了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並且形成了一支新興的經濟力量。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興起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進一步加強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3.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歐洲聯盟。相比較而言,歐盟是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區域性集團,現有25個成員國,其一體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2004年5月1日,歐盟成員國擴大到25個。擴大後的歐盟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增加5%,擁有4.55億人口,經濟總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實體。10月29日,歐盟正式簽署歐盟第一部憲法條約。這部憲法的通過有利於加快歐盟的決策過程和提高歐盟的國際地位。同時,歐盟加快建設快速反應部隊,並接替了北約在波黑的維和任務。
北美自由貿易區。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集團,具有重大意義。根據協議,貿易區將用15年時間,分三個階段取消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實現商品、勞務、資本等的自由流通。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已承諾以多樣化為前提,不推行一種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結構並行的辦法,在促進地區經濟貿易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其成員已增加到21個。
當前,世界經濟正朝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統一市場、亞太經濟貿易區這三大地區集團化方向發展。21世紀初,以美日歐三大經濟中心為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歐洲聯盟三大區域化組織加快發展的態勢將繼續深化。
6、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
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變化迅速,體現出的特點是:
1、國際金融體系和貿易體系的形成。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3、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更為迅速。
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共同特性 :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進作用。
2、各國推行壟斷資本主義,加強政府對經濟的領導。
3、注意發展科學教育事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
(6)戰後國際貿易地理格局的變化是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在不同的階段里,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並不一致。戰後國際貿易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
(1)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間,國際貿易從600 億美元增加到5740億美元,增長了8.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3%,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國際貿易歷史上增長最迅速時期的水平。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國際貿易迅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2)國際貿易緩慢發展階段(1973年以後——1900年)
1973年以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高通貨膨脹率所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
其次,能源危機的爆發
再次,貨幣制度危機的爆發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
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
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
7、我二戰之後國際貿易的特點是?
二戰後,世界市場新特點:
(1)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
(2)商品結構復雜化。
(3)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
(4)跨國公司迅速發展。
(5)市場競爭激烈化。